时间:2023-12-02 09:4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的风险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分析防范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来源及分析
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的总称叫做企业并购。兼并:一般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取得其他企业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该企业决策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收购:一般指一家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实际上就是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的企业产权交易行为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以便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新华传媒并购案中,新化传媒就根据其自身的平面广告优势,结合嘉美和杨航在上海平面广告商中的地位,实现了股权并购,以便实现其在整个平面广告中的有效扩展。但是在并购过程中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由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筹资决策的选择及数额的多少都会引起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变化,因此带来企业产生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这里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企业筹资的方式一般是举债的形式。而举债会带来企业财务杠杆的不确定性,另外在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中也会因此带来难以预料的因素产生。并且在企业并购中,除了举债给财务带来不确定性,另外由于并购估价不准确、并购支付方式不恰当、并购融资不合理以及并购整合效率低等原因所产生的因素也同样给企业并购财务活动带来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带来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就是财务风险的来源,这种不确性表现在目标企业定价的财务风险、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营运风险等具体方面上来。
(一)目标企业定价的财务风险分析
这方面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对目标企业的预测不当而带来的评估不够准确。其根本原因还是双方企业的信息不构成对称。因为我国会计行业存在审计报告水分较多的现象,上市公司信息没有被完全的披露出来这就给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在其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上判断导致不准确。例如在新华传媒的并购案中,其在对嘉美广告和杨航传媒进行了企业价值评估时,就委托上海上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这次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接近真实值,从而让风险得到降低。
(二)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因为在目标企业定价的财务上存在着风险,因此就会导致预算价值高于实际的价值。这就会因为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用于股权转换,使得企业可能出现高的负债率,最终难以得到利润保障,使得财务出现风险。而在新华传媒的并购案中,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嘉美广告将6937万元的股权转让资金抵押给了新华传媒,作为利润担保,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
(三)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营运风险分析
企业的并购可以让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但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还要考虑根据其市场发展适当的并购,并且还要在并购之后,开展新的运营方式。例如在新华传媒并购案中,其就根据测算,适当的并购嘉美和杨航的股份,使得新华传媒最后走向成功。
二、企业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从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来看,要想控制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要想减轻目标企业定价的财务风险、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营运风险这三个方面带来的影响,那么必须要在企业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都要做出相对应的防范。
(一)企业并购前的准确预测
为了对目标企业的有效评价,并购企业应该通过详尽的调查分析来发现公开信息之外的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潜在信息。这就需要聘请商业投资银行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运用统计评价方法对目标企业行业统计与财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对目标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使得目标企业信息客观、充分和准确。而在新华传媒的并购案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风险有效降低。
(二)企业并购时的正确融资方式
这需要分不同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可以采取低成本收购来减少收购的资金额;也可以采取股权置换或者债券转让的非现金收购方式;在资金不满足收购时要更应做到谨慎。新华传媒在这场并购案中,其就通过增发股券的形式来对资金做到有效筹集。
(三)企业并购后的资金支付方式及企业战略调整
企业并购之后,为了因为并购企业出现财产方面的问题,减少并购企业因资金出现的风险。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支付的时候,应该采用混合支付的方式。这种方式将现金的一部分转换为股票机债卷,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另外,在并购之后,财务风险一定存在,所以并购企业在内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克服并购的盲目性、盲从性,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然后选择适当的实施方式。
三、总结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存在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为此给并购企业的成功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并购的决策者应积极进行而有效的风险预测,并且要加大对财务风险出现可能性的认识及重视。在企业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都要及时的对财务现有状况进行及时且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出现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不能任由其发展,要及时的进行根治,才能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让并购企业双方都达到期望的并购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关键词:税务筹划;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通盘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税务筹划风险指税务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
一、税务筹划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税务筹划风险成因来看,税务筹划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赋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
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
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变动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旧的政策必须不断地被改变乃至取消,因此一些政府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会导致企业长期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但并不是说政策变化就一定有风险,必然会使得税务筹划失败,如果政策变化没有超出预测的范围和程度,税务筹划还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2.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受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存在税收政策执行偏差。
3.经营损益风险。政府课税(尤其是所得税)体现政府对企业既得利益的分享,但政府并未承诺承担经营损失风险的责任,尽管税法规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用以后实现的利润(税前利润)补偿前期发生的经营亏损。
4.投资扭曲风险。建立现代税制的一项主要原则应是税收的中立性,即中性原则,纳税人不应因国家征税而改变其既定的投资方向。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纳税人往往因税收因素放弃最优的一种方案而改为次优的其他方案。这种因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投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扭曲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税收的非中立性,可以说,税收非中立性越强,投资扭曲风险越大,相应的扭曲成本也就越高。
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筹划的预先策划性与策划方案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因素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规避措施
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企业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税务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税务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税务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2.提高筹划人员素质。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税务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协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纳税人素质的提高。只有纳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才能对税务筹划提出更多的要求。实践也证明,税务筹划的普遍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科教水平关系密切。
3.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策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税务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4.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企业应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税务筹划。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税务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
三、结论
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谷训才.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措施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3,01:100-101.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跨国并购军中领先超前,如中海油集团、中石油、TCL集团、上汽集团等。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甚至本国,很多企业己经把目光放到了世界各国,如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然而跨国并购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此项行为还是一项充满各种商业风险的企业经营活动。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怎样规避的策略,力求有益于推进我国企业的改革开放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有效进行这种经营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动因 特点 风险 防范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开展了跨国并购活动,并且并购的数量和成交金额在不断的持续上涨。截止至2008年底,世界各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数量与往年相比增长了27.0%。并购金额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成就,并购金额与以往几年相比增加了88.2个百分点。这些数字的增加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和转型的其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对于这些数字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5年到2009年,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并购金额中的比重从4%上升到13%。中国作为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私人企业的特点最突出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它的巨大的作用。全球几百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的跨国公司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就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多达50多家之有。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世界(单位:件) 6035 5493 4897 5523 6134
中国(单位:件) 42 58 78 88 121
表一 跨国并购数量统计
一、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1. 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能获得最快捷和最便利的资源信息,并能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来自国际的市场竞争理论,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首要关键因素是可以借助并购这一行为减少同等领域的竞争对手的数量,并能获得更多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以此可以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和主关风险的控制,最终获得更宽广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各项资源占有率,使并购后的企业由于综合实力的强大而能够在某些方面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中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活动,可以立即运用东道国企业现有的各项资源,并能获得东道国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目标市场,提高企业对本地市场的适应能力。
2. 跨国并购可使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以往中国一些企业欲加快本企业的发展速度,于是普遍采取内部投资的方式,但是若投资的方向不对或者投资后的管理有误便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恰得起饭。然而跨国投资与这样单纯的投资行为相比,跨国并购具有其独到的速度优势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国际市场常常会发生许多无法判定的变化,另外由于一个企业从创建当初的策划到逐渐步入正式的运行所需的时间较长,等到企业建好并达到一定产能的时候,可能就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而受损失。因此,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形势严峻的年代,企业采取与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丰富的强手合作十分有必要,这比企业自己进行内部投资和创建新的销售网络更为有效。在大大节约创建时间的同时,还能赢取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和挖掘,遥遥领先于他竞争对手,使自己在竞争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阵地,最终赢得成功的几率更大。
3. 进行跨国并购可以有效整合利用东道国企业丰厚有力资源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可以方便的获取东道国企业便捷的资源信息,增强企业的后备力量和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并购国外企业后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资源实惠:
①获取原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原有的销售方式。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原有的商品销售渠道,同时还可以利用被并购的企业同当地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客户多年来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跨国企业能够迅速在当地销售市场的同类商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②获取丰富的人力资源
被并购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员肯定是十分熟悉企业的相关操作流程和商业信息,并购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在管理和业务操作上额外的资金投入。另外,东道国企业具有专业素质水平都相当高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③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
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其已经建立起来的具世界范围的良好商誉和形象,比如中国的联想电子公司收购美国IBM的PC业务,为联想的全球化进攻战略打好了第一仗,借取IBM在全球良好的声誉形象,迅速提高了联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增加了联想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我国跨国并购现状的主要特点
1. 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产业范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最吃香的是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来说,第二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最强的,需求度也是最高的。中国的第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比例的分量,因此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其本质也大多与第二产业有关。
2. 跨国并购的总体规模尚小
虽然按照这些年的形式来看,中国企业不断的先后进行跨国并购,但是从国际大范围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跨国并购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中国很多进行商业活动一直以来较为谨慎,出手的力度不会太大,另外主要的收购方式现金收购和股票、债券发行方式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企业只能选择并购实力更为强大的国外公司,希望能利用对方的优势之处强大自己的整体实力,向国际化靠拢。
3.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主要是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在国有大中型企业
目前,中国实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主要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比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这些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道路,并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从长期以来的国家体制和社会现实来看,实施跨国并购的国有企业一般具备较雄厚的资金,同政府也有密切的联系,政府在某种角度上可以作为这些企业政策和资金上的后备力量。因此进行跨国并购更为便捷和迅速。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面临的风险
1. 政治风险
商业经营中难免会面临一些来自政府和国家、国际的政治风险。这就要求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首先要与目标国企业进行充分互动的沟通,了解对方在并购中每一个细节的态度和建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然后欧美一些国家对并购十分不愿,担心外国企业对本地企业的收购会队本国的经济资源形成垄断,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
其次,国外的一些政府机构为保护和持续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会对某些特定的行业领域采取限制保护措施,出台一些法律条规来阻碍外国企业进入本土收购,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产生了局限性,甚至有一些政府公文条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关于利益的分配很不利。
2. 估价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最直接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并购价格的数量,而成交价格支付的多少与目标被并购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和今后的收益利润的多少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整个过程的核心工作,对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考查的准,价值评估得到位,则有利于并购方成交价格的支付。也就是说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并购成败。目前常用的价值资产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有资产评估模式、市场评估模式以及收益评估模式。然而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准确评估并购目标企业的难度。
3. 财务风险
由于跨国并购不仅仅是人民币的交易,往往涉及欧元、美元、日元、港元等币种货币,然而各国的兑汇率经常发生改变,所以中国企业在兑汇过程中就要常常面临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当国际利率发生波动时,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股票、债券的价值也就发生波动,直接影响并购方的经济利益。当目标公司的价值以所在国货币标价且该种货币利率趋于下降时,其股价、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并购方就可遭受支付更多资金的利率风险损失。
4. 资金风险
一个企业要实施跨国并购,在资金上肯定有强烈的要求,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并购资金交易是家常便饭。然而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有资金的支付来完成这样一项大型的并购活动,于是进行并购的企业便选择了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卖方融资、杠杆收购等方式来完成并购活动。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还不发达,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渠道并不是多种多样,相反受到很多限制,如国内贷款额度和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同时,跨国并购面临着巨大金融风险,最常见的金融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的发展程度与国际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并购成绩,一些中国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遇到一些挫折失败,本文总结出了几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教训和经验,目的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减少风险,并购之路更为畅通。
1. 关于目标企业的选择
在对国外企业进行筛选判断使之成为并购目标时,中国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有着准确和全面的判断,了解并购后自己的管理水平是否能在短时间内与目标企业接轨,才能在今后更好的合作发展,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和未来经济价值。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尽可能在与企业经营的行业领域相同的市场中去寻求目标企业,这样在生产管理经验上彼此都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对口能力,双方容易达成合作,因此并购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另外,选择目标企业不仅要考虑行业特征范围、还要考虑国外目标企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的占有率、公司的规模、以及经营范围、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近年来的投资回报率等,特别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与企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及目标企业的可塑性。
2. 资产评估
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要采取措施准确全面的评估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来对国外目标企业进行资产资源上的评估。第二,将国内受限的融资渠道拓展到国际上去,增加融资机会。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渠道由于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限制,道路狭窄,中国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或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提高跨国并购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3. 合理融资
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前,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总体价值进行估算,并对并购各环节所需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并根据这个预算资金数额制定融资计划。对每笔资金融入的时间、金额和方式都要有详尽的记录和安排,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确保相关金融机构或政府能够及时有效的对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中国企业要对跨国并购进行融资行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要想合理的防范避免融资风险的出现和干扰,最有效也是最合理的防范措施就是确定对企业有利的最优资金结构。而组织相关有经验的人员对融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制定防范措施,是使跨国企业最大限度的取得利益的有效保障。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先考虑内部整体资产结构,有必要的情况下再选择借助外部力量,合理选择并优化融资方式,建立稳固合理良好的资本结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4. 人力资源整合
跨国并购后的人员总体结构整合能够使企业更加自如便捷的运用各项资源进行高效地生产经营活动,还能保证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顺畅,优化配置人员结构,合理有效的利用专业技术人员,部门间的权责分明,共同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协调和支撑的作用。 首先并购之后中方企业应尽快建立海外目标企业新的管理层,高层管理人应选用综合知识丰富,具备专业企业管理能力,更能精通东道国语言和中文的专业人才。其次可以让原管理者留任,还有为并购后的新企业的各个管理人员注入新鲜丰富的管理知识,并使他们了解企业的前景目标,加强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有效沟通,使目标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同共同的发展远景,最终使企业顺利度过过渡期,走上正常经营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学,庄乾志.公司并购的风险分析 [J].经济论坛 2007-13-15.
[2]徐振东.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5-9-4.
[3]孙加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亚太经济.2005-13-09.
[4]汪建峰.冲动的跨国并购[J]农村金融研究2007-14-23.
一、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现状
民间借贷又称“民间信用”或“个人信用”,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在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主要形式有三:一是中小企业之间的民间筹措资金。二是资金相对比较富裕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之间发放高息借贷;三是村民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信贷政策收紧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加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民间借贷已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
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受生产成本上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涨薪潮”、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遭到严峻的考验。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及温州市经贸委有关调研,今年前3个月,温州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中亏损的占四分之一还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企业生存情况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2008年还要艰难。为了挺过这个困难时期,不少省市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求助于各类民间借贷资金。据路透社2011年1月报道,从民间借贷市场最活跃的江苏省来看,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总量明显上升,而这使得我国各地区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例如在民间融资最活跃的温州,根据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口径显示,2011年1-3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分别为23.01%、24.14%和24.81%,单季上涨11.91%,比上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利率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民间借贷 都以负面的形式展现在人们脑海中,贴着高利贷的标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长,民间借贷成几何迅速膨胀。那么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利率到底多高才合算呢?又受哪些因素的变动影响?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首先受资金供求状况的制约
民间资金供求状况是利率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门槛太高,很多中小企业不具有银行授信资格,同时项目波动性强,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大,再加上民间借贷的手续简便,不受时间、地点、现金、转帐等方面的约束,交易成本低,因此中小企业对民间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而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和高利贷现象。
(二) 其次受央行货币政策松紧的影响
民间借贷的利率受货币政策松紧的影响,从去年四季度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开始,银行惜贷现象愈演愈烈,民间借贷利率也因而迎来涨价潮。其中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2010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上行较快,全年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上升295个基点,广东、内蒙古等省份民间借贷利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在北京地区,去年四季度,企业民间借贷监测样本加权平均利率为19.1914%,较第一季度上升560个基点,农户民间借贷监测样本加权平均利率也较第一季度上升44个基点达7.8799%。
(三) 受国家的信贷政策影响
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受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据央行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由于信贷管制和加息,金融机构的官方贷款利率和民间拆借利率均出现大幅上扬。
(四) 与借贷的用途和风险程度有关
贷款款用途不同决定资金风险等级,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款项如果投资于生产经营等实体经济 ,资金风险较低, 收益相对较低, 因而民间借贷利率也低。据 2010年9月份的监测数据显示,民间借贷资金用于为“投资”的利率为17.78%,借款资金用于“ 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利率为9.75%,远远低于投资类的资金利率。如果借入款项为投资性需求或一般调剂性需求,资金风险大、收益也相对高,因而民间借贷利率也高。
三、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间借贷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生产及其资金急需、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借贷资金成本上升导致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资金断裂风险开始抬头,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1)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风险分析。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将加大企业破产倒闭风险。今年以来信贷持续紧缩,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日益困难,对民间融资的依赖程度,资金饥渴则催动民间借贷利息不断走高。“高利贷”居高难下的融资成本,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加速资金链断裂,加大企业破产倒闭风险。
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由于民间贷款利率成本更高,一些中小企业会优先考虑偿还民间借贷,甚至挪用银行贷款归还,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民间借贷增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民间借贷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但高额的民间拆借利率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目前年利率在本金的50%以上已是普遍的现象。在“高收益、高回报”的吸引下,储蓄资金开始流向民间融资领域,形成一股巨大的“地下钱流”,这增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
民间融资机构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这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尽管近年来一些企业借款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高,同时实际发生违约的很小,但多数民间融资机构由于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注定了自身规避风险能力的先天不足。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76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6.9%,涉案金额比去年同期高出86.2%。
(2)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风险对策。目前民间借贷利率的不断走高向监管当局和社会发出强烈的警示信号,对此监管当局和有关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来应对中小企业因民间借贷可能引发的危机。
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需要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并依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等基础结构的建立。单纯地依赖商业银行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非一种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物流外包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战略、所处的竞争环境、企业状况、外部的经济因素等。大多数企业往往倾向于扩大其外包业务数量,而忽视这些决策的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不恰当的外包决策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架空企业的权力。企业需要考虑能够外包的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状况和各种内外因素可能引起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实施稳健而有效的物流外包,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物流外包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物流外包委托关系的脆弱性,对物流外包联盟系统造成破坏,给委托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系统带来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止外包风险的发生,就必须把握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表现形式,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危害性进行分析,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1.企业外包风险的来源分析。由于物流外包是由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组成的以利益为驱动的业务组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委托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再加之体制制约、人为失误、陈旧观念和技术管理缺陷等因素,在其相互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环境、人、组织、决策、相互关系、文化等方面的许多潜在的风险来源。
(1)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产生物流外包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文化差异和来自内部员工的抵制。(1)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是指企业与物流商都存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取向,这就会导致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从而存在分歧,影响物流外包的稳定。(2)物流外包势必会引发企业业务流程的改变,现有资源被重新组合,不同的部门被整合,这可能影响到某些部门和人员的直接利益。对于触动利益的部门和人员,大多持反对意见和不合作态度。这种抵触和消极情绪对外包的影响不可低估,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外包的失败。
引发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对企业物流外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国内或国际的物流服务需求趋向、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物流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外包商的股东关系改变,等等,都可能给企业物流外包带来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2)外包过程管理因素。企业在外包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因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往往导致外包风险的发生。①外包决策失误。在双方洽商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时,物流服务提供者为了获得物流业务、迎合购买方的物流需求,往往会夸大物流能力。由于缺乏有效的外包评价机制,导致外包决策失误。由于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不当,对物流外包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合作双方难以建立和维护信任机制,从而危及双方合作关系。由于物流服务商不能履行承诺,委托企业形象和市场份额必将很快受损。
②物流服务商过于单一。企业出于联盟稳定性与交易费用考虑选择单一的物流外包商,往往造成外包物流供应链上出现独家物流服务商包揽的现象,易于形成企业过于依赖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局面。因而一旦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服务地域和管理能力与现实要求有差距,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物流服务风险。
③合作的不稳定。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和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往往是这次把一些业务交给了这家公司,下次又把相同的业务外包给了另一家公司。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物流市场的不成熟,这种短期一次性外包的行为无疑增加了物流供应商投机的概率,对外包合作关系造成破坏。
④未达成共识。大量实践表明,合作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是导致第三方物流合作失败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未达成共识,往往出现不现实的希望和服务要求,缺乏双方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往往使外包难以实施。同时也会出现双方权利上的不平等、成本与定价不合理等现象。双方存在分歧,如果又缺乏信任,沟通不好,面对市场变化也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就随时可能导致外包合作风险发生与合作失败。
⑤外包契约不规范。企业和物流商签订的外包契约中缺乏对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水准,服务费用、赔偿、保险、不可抗力、保密、解约等细节的明确界定。这就为外包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变成风险隐患。
⑥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价。出于对合理利用自身物流设施的考虑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力的怀疑,货主企业一般倾向于把部分物流业务外包。这就使得对外包物流绩效的量化评价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企业很难分离和跟踪外包物流的成本,而且目前又缺乏一个合适的数据采集与报告机制。外包物流绩效评价的困难使一些供应商主观认为有违规操作的可行性。
(3)信息传递因素。①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由于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货主企业在与物流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一套合理的服务跟踪程序与信息系统,也难以确保外包顺利实施。例如,缺乏对物流商的车辆满足率、紧急订车满足率、准时率、顾客投诉率、货物破损率、异常事件处理效果、运价随市调整状况等做出统计。
②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企业(委托人)往往比物流服务商(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委托人企业带来一定的信息风险。主要是常见的两种人问题:一是逆向选择,这种“逆向选择”往往使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二是败德行为,“败德行为”的存在,降低了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准,增加了企业的潜在费用。
2.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性分析。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作用,企业物流外包可能出现不同风险表现形态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危害,归纳起来物流外包风险及其危害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1)服务质量下降。物流业务的外包,随着执行主体的转移,由于信息不畅或扭曲,再加之技术与监控手段的制约,企业难以对服务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跟踪管理,如果物流服务商的服务能力存在缺陷或组织管理水平下降,就可能出现交货延迟、货物缺损等现象,最终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同时由于物流外包,使企业不能直接取得所需的用户需求信息和产品质量与服务意见,最终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和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可能阻碍核心业务的发展。
(2)失去业务控制。在自营物流业务处理过程中,制造企业往往需与客户直接打交道,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将失去与客户直接见面的机会,往往会在客户交往和其他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可能导致物流渠道失控。例如,凯玛特(K―mart)通过把大部分物流作业外包出去,短期内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但却由于丧失了对物流的控制,使公司总成本大幅度上升,最终在同沃尔玛(Wal―mart)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3)企业机密外泄。外包物流后,企业的很多信息势必要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知晓。同时,企业的很多信息也是让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的,且这些信息范围极广。企业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
(4)协调困难。物流外包合同不可能将一切都清楚明了地写出来,在物流运作中可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双方协商解决。但物流企业毕竟是另一个企业,其价值取向、企业文化都可能与本企业有冲突,在与其协商过程中可能会有困难,特别是在可能引起双方较大的利益冲突时更是如此。
(5)转置管理成本上升。转置成本是拥有部分物流能力的企业由自营转向外包时将会增加的管理成本。当物流外包服务与风险成本高于由企业自行整合自有物流资源时,企业将放弃业务外包而自营,促使制造企业重新构建自身的物流系统。这一反一复,无疑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6)生产物料供应断档。企业物流管理目标是:生产过程零缺陷,经营过程零库存。为实现上述目标,“JIT供应”,“JIT配送”是主要手段。JIT要求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能及时按质按量地直接将原材料或零配件送到公司的生产车间,而且要求来自不同上游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配件必须同步配合,否则供应链就有可能出现断裂。在物流外包模式下,企业对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材质要求越严格,上游供应商越多,供应链越长,这种潜在的风险就越大。
(7)影响产品市场销售竞争力。如果企业在分销过程中,由于物流服务水平下降,产品传递速度慢、或因物流受阻、串货,一则因客户不满意影响产品销售效果,二则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让竞争对手抢占了市场先机,有可能导致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丧失或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8)导致企业供应链库存增加与混乱。由于物流外包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必须增加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的库存以确保生产与销售。当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生产或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现象,到达最源头的原材料供应商或配件生产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另对下游的经销企业而言,由于物流服务水准下降或物流受阻,经销的产品到不了位,不但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错过了销售机会,同时也会使经销商产生不满,降低经销商对所经销的制造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如果是核心企业物流外包的失误,所带来的冲击与波动就可能导致链内企业的生产、供应、营销混乱,进而弱化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物流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时必须谨慎,在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并基于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来应对潜在的各种风险。
1.设立动态的外包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控、防范、处置的运作主体,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防范措施、方案的制定者,建立权责对等的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将有利于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与经常化。
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人员组成,原则上应有财务、法律、各业务单位的成员代表。机构规模的大小可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与生产经营过程复杂程度、营销难度和物流外包商的多少,并对风险管理成本和利益进行比较后来决定。
2.明确物流外包的目标、范围与条件。物流外包的出发点就是企业在识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标。因此,企业应(1)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2)确定是物流职能的全部外包还是部分外包,如仓储、运输、库存管理、提高附加值的功能(包装、组装等)、信息支持或完全的供应链外包。(3)企业还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因素,来进一步明确实施外包的条件。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外包的目标、范围与条件,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3.正确选择物流服务商。正确选择物流合作商是物流外包管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外包风险防范,物流服务商的选择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从众多有希望合作的物流服务商中缩小范围,根据企业所需物流能力来初步确定物流服务商的选择范围;(2)了解潜在物流服务商的基本情况与外包合作意向,并进行能力与资源的互补性测试;(3)通过对影响物流服务商选择的关键决策因素,如时间、质量、成本、服务、技术先进性、后勤以及企业文化等进行分目标的讨论与计算,对潜在物流服务商进行单目标评价与测试;(4)确定各个关键决策因素对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影响程度(用权重表示),并结合单目标评价的结果,进行物流服务商选择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以得出最满意的合作物流服务商。
4.与合作物流服务商形成战略联盟关系。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减少外包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成功实施外包的关键。为了使合作双方从单纯的合同关系发展为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应充分了解外包合作关系的特点,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外包关系管理。这些措施包括:树立双赢的企业合作理念、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及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与物流外包商只有共同具有了合作双赢的理念并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双方才能利用他们互补的能力配置减少交易成本,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并创造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外包合作伙伴之间应创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外包各方的行为,加快对顾客需求的响应程度,促进合作双方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实现外包整体的协调性、经济性和创造性。
5.建立物流外包绩效评价体系。(1)对物流商所提供的服务应该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本等方面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在制定这些标准时应该考虑本企业的客观要求,并将一开始的标准留有余地。在制定衡量标准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清晰、明确,对标准的解释应该是惟一的,为避免纠纷和责任推卸作好准备。
(2)对实施物流外包的企业在成本、效率等方面对实施资源外取的效果做出衡量,这些标准的制定大多可以参照原来在内部开展这些业务时的评价标准。物流外包的实施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外协方面的新职能和业务,从而形成一批专事于此的人员,对于这些人员的工作绩效也要制订相关的标准。
(3)外包绩效评估和衡量机制不能保持一成不变,而是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的需要。
6.利用第四方物流整合外包管理。在物流外包的实际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商往往只能局限于运输和仓储等物流作业环节,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因而无法为服务的企业实现长期持续的节约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而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集成商”,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有效运作。它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将整个企业的供应链完全集成在一起,通过提高运作效率、改进操作流程,以及发挥供应链职能中的整体“外包”职能,实现整体资源的节省,并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大幅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其客户实现更大的价值。
因此,对物流外包企业通过引入第四方物流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外包管理策略,它不仅大大减少了物流外包的监控成本,同时因其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可有效规避物流外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7.规范外包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合同是防范物流外包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之一,合同在外包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制衡作用。因此在草拟合同、谈判、直至签署的这一阶段,双方之间反复的磋商是必不可少的。为规避风险,企业需要挑选最适合的人员来签订合同,谈判小组应由物流主管牵头,包括各种专家,如律师、公司财务顾问、风险管理人员等。在合同执行阶段,要确保在企业内部留有足够的物流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依据外包合同对外包执行状况进行管理,不能过深地依赖物流服务商的专家或员工,陷入过分依赖物流商的风险。
规范物流外包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不仅要周密考虑物流外包的技术、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而且应将其具体量化为合同指标,并且合同签订与实施的程序也应规范化。同时合同条款中还应包括约束与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降低物流外包的风险。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一、绪论
市场的供求平衡了,可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时,却使得企业的风险加大,企业的平均利润减少,企业间的竞争加强,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为企业计划出新的战略定位和决策,新的投资方向,迫在眉睫,企业多元化投资,随着时代孕育而生,一方面依靠国家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另一方面,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拓展行的业务领域,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于多元化投资,应当仔细的审视企业的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源,人力,财力和管理竞争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多元化投资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可以保证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的可控性。多元化投资可以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行业规范化、产业化、系统化,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增加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具有非常的必要性。
二、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的理论
2.1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所具有的变动性,例如,我们在对项目做出预算时,由于何种原因,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丝毫不差,我们对未来的预见性是极其有限的,未来的某些变化有时却不在我们的掌握中。风险的大小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个项目的投资,其不确定性是可以根据时间的减小而变小的,当事件完成的时候,事件的结果自然也是确定的,因此,风险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才有的,是极其具有预见性的,是具有针对性的。由于风险的可预见性,所以我们并不难可以用数字的形势,来分辨风险的高低,大小。在财务管理中,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不难知道,企业的风险的来源是经营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和筹资风险。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富贵险中求”“只有高风险才会有高收益。”本文所研究的就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企业的收益。
2.2风险的特征及其成因
在企业的发展中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认识风险,风险具有哪些特征,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风险损失、完善相应的风险机构,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大小是对于未来的预见,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数据化的计算和比对。进而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
(2)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风险是根据数据的分析,整理所等到的客观结论,所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管意识而转移。
(3)风险具有的普遍性,企业在经营、投资过程中会产生风险,在财务方面和筹资方面会产生风险,在资金的进入市场,流通市场和甚至是退出市场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不会随物质的改变而改变的。
(4)风险具有一定的损失性。风险的存在和资产的相应减少是一组此增彼长的过程,虽然数据可以提现风险的大小,可是数据下面暗含的是资产的流通过程。
(5)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风险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时间的长短、行业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出台等等,适合的改变则会减少风险,不然则相反。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的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的知道风险的特征,我们还应该明确风险成因。
(1)市场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离不开的就是市场,因此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趋势,行业中的横向和纵向的竞争力的存在,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2)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和外部经济环境,企业的风险都或大或小的存在着。不论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管理层和资金链的变动等,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三、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存在的风险
3.1房地产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
投资规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投资额的大小。投资规模一旦确定,那么投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下来,而投资金额的确定又关系到市场上供求方的力量多少,因此投资规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投资供给与消费需求的比例关系。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成本和价格波动,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若投资规模不足,在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进入新领域,如果投资规模不达标,那么产品就会因为投资额的不足导致质量的劣势,或者会为了收回成本而使价格比同行业上涨,这就会导致竞争弱势。经费不足而导致无法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有从何谈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呢,若产品不能发展及创新,跟上社会的潮流,那最终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使得企业投资于回报不成比例,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若投资规模过大,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
如果在不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下,就进行盲目的投资且投资规模又较大的情况下,容易照成企业资金供给不足,以至于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直接影响到企业日后的生存和发展。如若在没有进行认真考量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盲目投资,则会增加企业的负债,极易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3.1.1可行性研究风险
可行性研究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前对项目是否会产生效益的可行度进行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在项目投资前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在项目规模较小,所投入资金较少的情况,“积少成多”长期以往,不少的企业因为小单而导致负债累累;而一些企业则是管理层为了证实自己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做出虚假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用项目本身来证实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正确性,这本身就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1.2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既是在市场条件的改变下,产品在市场中所占份额及市场价格中改变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在对项目进行决策中带来的,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上产品总量的预测是实际市场需求量的偏差较大;二是市场中产品的价格和产品本身定价相差较大。
3.1.3外部环境风险
在企业投资项目中,外部环境也是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环境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风险(2)经济风险(3)国家政策风险。
3.2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运营阶段风险
多元化投资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投资项目后,不同领域之间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营不善所带来的风险。其风险主要包括资金风险、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
3.3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退出阶段风险
多元化投资退出风险是指企业对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资金撤出所产生的风险。企业选择撤出项目的方式不同,对于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同,撤出的方式包括出售或转让股权、资产清算等方式,当企业提出撤资意向时,就要估算企业资金撤出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方式,以保证企业损失最小。
四、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控制
4.1多元化投资决策的阶段的风险控制
4.1.1流程的控制
投资决策对于公司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投资决策阶段对投资做出了可行性分析,那么才能更好的应对投资项目实施之后所面临的各项突发风险。
根据项目的投资、发展需要,经相关审核部门进行审核通过以后才报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
审核通过后的投资项目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或相关中介机构进行风险审核,并出具相应的审核报告,在公司投资专家预审后,报管理层进行决策。
4.1.2风险控制的方法
多元化投资风险在房地产企业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风险回避,它是企业完全放弃多元化投资行为的一种规避风险的行为,企业为了壮大自身通常不会采取此项措施去规避风险,因为企业深知“只有高风险才会迎来高收益,”当风险和收益并存时,企业会权衡,只有在以下情况中,企业才会放弃风险。(1)对该风险极端厌恶。(2)在同一个项目中,有收益相同而风险更低的方案。(3)无能力消除或转移该风险。(4)项目风险发生后极易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第二损失控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或者是降低风险所带来的人力、经济等损失,损失控制在项目发生中具有持续性。
第三风险转移和分担,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减少企业的损失,实行这种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经济报酬;第二,将风险分担和转移给能够承担这种风险的企业或个人。转移风险是指将投资者所投项目的风险转移至第三者的行为。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风险的分担和转移: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和保险与担保。
第险自担,意味着项目投资方独自承担风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且企业有能力承担这种高风险。但风险自担这种承担风险的方式也有可能是被动的,例如在企业中的呆坏账,都是企业被动承担风险,最好的例子。
4.2多元化投资运营阶段的风险控制
4.2.1流程控制
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进行层层把关的政策,由相关的投资专业人员对投资进行持续性的全程监督,认真、细致、全面的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做出相关的可行性报告,上报决策层。
投资运营后,投资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并且做到信息及时反馈、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成立该项目投资专业小组,及时对重大的经济变化、重大的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
4.2.2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具体表现:(1)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采用保险与担保的方法;(2)在工程对外承包时,采用风险分担的方法;(3)由第三方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客观的可行性分析,采用风险转移的方法。
风险自担:(1)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损失在资金允许的浮动范围内;(2)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收益增加而风险不变。
4.3多元化投资处置阶段的风险控制
4.3.1流程控制
在投资专家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分析,编制相应的可行性报告,财务认真核实,做出盈亏核算,上报管理层经行决策、审批。如若风险过大,则通过第三方介入,分担、转移风险,减小公司的损失。
4.3.2控制方式
在项目的资金退出阶段,主要以风险回避为主要方式。企业可以根据项目投资中,市场需求情况、项目本身的经营情况,决定项目是否退出。在项目投资中,如若市场竞争力大,而市场需求量较小,风险较高时,就可以选择撤出该项目的投资,保证项目撤出时,对于企业而言,损失最小。(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旺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期权博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3.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现代企业资产的构成因素之一,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采用此方式增加销售量,从而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应收账款的清偿过程往往存在许多不能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企业赊销有可能发生坏账现象,因此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现将应收账款风险总结如下几点。
(一)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使现金流出增加
我国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记账准则,企业在当期收入中计入赊销全部收入,这就是企业利润总金额增加的原因,同时也就导致应收账款的形成,应收账款的形成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企业无资金流动的情况下,却有利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现金流出。并且企业在计算附加税金、缴纳流转税、缴纳企业所得税、股东年度分红等,均会以当期销售收入作为基准,因此,企业在缴纳这些费用和税款的时候,会拿出大量流动资金,从而可能对流动资金造成影响,若企业此现象长期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必将对企业资金周转造成影响,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二)资金丧失时间价值,导致企业综合收益下降
近年,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甚至部分企业平均余额达到了年收入65%以上,但是大量的流动资金也因为应收账款的缘故,在非生产领域沉淀,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循环周转出现问题,例如资金周转时间延长、现金出现短缺等状况,而此类问题,会直接导致企业在面对优质客户时,无法按照规定的合同内容,兑现合同中的条款,从而使资金的占用机会成本增加,同时也就丧失掉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使企业总体收益发现下滑的趋势,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原因
(一)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当今社会信用度处于较低的状态,大部分企业并不重视信用,可能会出现故意拖欠账款的现象,从而造成信用危机,同时在信用不好的情况下,赊销不仅是一种商业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信用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赊销的产生及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可能会出现资金回收缺乏保障的情况。
(二)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自身对于社会信用缺乏现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会存有侥幸心理,因此,在增加自身销售量的同时没有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赊销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销售额,但是却忽视流动资金是否能够被按时收回的问题。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
企业资金管理如果不规范,会较常出现资金流动与货物的时间性差异,其实在企业资金交易过程中,不论是销售或购买方均应该做到按时对帐,互相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缺乏有效奖惩制度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部分销售人员会为了提高自身销售业绩,采用赊销的手段销售,从而导致企业本身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同时企业存在追收账款不尽力的情况。由于应收账款未落实到个人,从而导致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最终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
(一)调整产品结构,控制应收账款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该寻找对产品需求比较着急的客户源,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的结构,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采用具有创新性技术,对积压产品实施改造,提高所销售产品的性价比,并且还可不断研发企业新产品,不断扩大企业市场,从根本源头控制销售所造成的应收账款风险。
(二)建立完善客户资信调查评估制度
当企业在销售产品时运用商业信用的模式销售时,企业首先应该针对客户的紫信进行调查,并给予评估,若所接待客户资信评估结果较差时,应该按照企业信用标准销售产品,而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因为应收账款风险而造成的过度赊销损失。
(三)建立信用责任制度,将账款催收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企业在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时,可采用采取人员为辅,销售人员为主的相关账款责任制度首先,通过财务部门创建关于应收账款的表格,表格内容包含账款金额及账龄,之后将表格发送至应销售人员,采用这样的方式,使销售人员增强应收账款的责任及风险意识,同时账款责任制度中还应该将销售人员控制坏账、账款收回与自身奖惩、绩效考核相联系,从而增加销售人员将应收账款收回的积极性。
(四)制定合理收账政策,运用法律维护企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