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09:4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的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福安市电机电器产业发展现状
电机电器产业是福安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福安市电机电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列入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2008年相继获得“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称号。目前拥有大小各类电机电器企业约800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拥有企业集团6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2家(6亿元以上的1家,5亿元至6亿元的1家,3亿元至5亿元的4家,2亿元至3亿元的3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多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上百家。2008年集群产值130亿元,增长27.5%。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福建省机械工业最典型的产业集聚现象,其产值约占全省电机电器行业产值的20%。它生产的中小型电机及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占福建省的80%以上;在福安工业经济中地位十分突出,电机电器集群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上缴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5%以上;产业、产品结构比较齐全,全市800家电机电器企业中,电机、水泵整机企业占200家左右,电子医疗保健器械企业40家,配件及贸易企业560家,生产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较高。
二是占有稳定的国内外市场。有近百家企业通过IS09001、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0多家企业通过欧共体国家CE、GS、TUV认证,8家企业通过美国UL认证,130多家电机电器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和出口质量许可证,12家企业成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70%的产品销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的产品自营出口,30%的产品异地出口或卖断出口,30%的产品销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国内大中城市。2008年,全市电机电器产业规模企业完成出货值超过51.6亿元,其中企业自营出口5.25亿美元。有13家企业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其中3家企业出口超过2000万美元,1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
三是拥有一批知名品牌。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2家企业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资格”,14家企业的25种产品获得福建省级名牌产品称号,17家企业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品牌,4家企业列合国采购供应商。世界电机百强企业台湾东元机团与福安市政府签定合作意向,计划在福安建设电机企业开展技术、销售等合作。但是,企业类型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部分企业销售额亿元以下的小企业。
金融危机对福安电机电器产业的影响
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8年福安电机电器产业产值,其中9月份完成8.84亿元,10月份完成7.14亿元,11月份完成6.6亿元;10月份同比增长11.9%,月环比下降19%;11月份同比下降16.8%,月环比下降7.5%。据宁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以来,福安电机电器出口订单急剧减少,尤以发电机、电动机为甚,11月份福安电机电器产品出口货值1572万美元;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15.6%;其中发电机同比下降53.6%,环比下降53.9%;电动机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32%;发电机组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31%。据部分规模以上电机企业10月份用电数据显示,电机企业用电量环比下降17%,行业实际用电量环比下降25%。在调研中,已有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配件生产企业选择停产或压缩生产规模,一些大中型重点企业表示已准备好裁员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当前一些企业维持生产主要是完成原有订单及长期合作客户的部分订单,企业普遍预计今后5至6个月生产订单会严重不足,对发展前景十分茫然。分析其主要原因:
一是世界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以出口为导向的电机电器产业,直接影响终端客户投资信息导致电机电器产品市场需求低迷,出口订单下降。
二是商和中间商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当前主要以消化库存产品为主,对下订单持更谨慎态度。
三是近期原材料如铜、生铁、矽钢片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客户认为原材料价格未来还会下跌,并没有形成筑低盘升的局面,等待观望气氛浓厚,不敢轻易下订单。
四是货币汇率变化较大,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导致出口的欧元区订单减少,福安电机企业以往大多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从第三季度开始改为欧元结算,近期欧元大幅度贬值,且银行也没有欧元远期汇率结算风险控制产品,企业难有采取与客户协商的汇率变化风险控制机制,导致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单独承担汇率损失,银行专业人员预测欧元对人民币可能还会继续贬值,也使企业对以欧元结算的客户失去兴趣。
五是企业风险控制手段缺乏或单方面考虑生产成本和追求盈利,没有形成与客户双方共赢的风险控制协商机制,有些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会与客户讨价还价,在当前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时,只考虑履行原有订购单,保持企业较大利润空间,没有主动下调产品价格,缺少诚实经营观念,导致客户流失。
六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高端产品,同类型同质量重复生产的产品较多,在客户选择和市场开发方面,持短期效益的想法较为普遍,新销售渠道开拓投入不足,遇到客户订单或区域需求下降,出现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行业性恶化竞争。
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
剧烈的经济波动,产业面临着严重危机,同时,也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只要应对正确,就能化“危”为“机”,促进产业升级。
1.强化市场开拓,多方争取订单。研究各国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组织引导、大力支持企业高管、营销人员到国外寻找新的客户和新的市场,重点是欧美市场外的客户;抓住国家投入4万亿刺激计划的机遇,开拓国内市场销售渠道,多方争取产品订单,促进企业生产接续,尽力避免停产、减产损失。
2.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确保企业生产资金需求。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带来的机遇,为福安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协调财政、金融部门继续扶持担保机构业务发展,及时兑现上级担保行业风险金补助,研究制定扶持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适当减轻企业税负,尽力满足有产品订单企业的生产资金要求。
3.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获得产品更大的定价权,增加产品附加值。
4.推进产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资源整合,淘汰一批产品质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树立龙头企业形象,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形成1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电机电器企业,提升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实力和集聚能力。
5.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经营正常运转。一是加强担保机构的管理,督促担保机构强化风险评估,在尽力满足企业生产、项目资金的同时,严密预防担保对象停产倒闭,引发失偿风险。二是引导企业强化营销管理,谨慎对待客户订单,充分考虑原材料价格、汇率等不确定因素,尽力预防客户弃单违约,造成企业经营损失。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产品价格,提升对客户下订单的吸引力。三是强化行业内部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引导企业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诚信经营”,以质论价,避免出现互相刹价,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
6.加强部门协调,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加强与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尽力帮助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争取出台扶持出口企业优惠措施,加大国外客商货款预付金外汇兑现额度,简化结汇手续,尽力减少企业受汇率变化和客户弃单违约损失,支持企业资金周转。
福安电机电器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协作网络,现已与中科院电工所、广州电器研究所、上海电器研究所、省机械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成立了福建省电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宁德福安电机工程研究院及6个研发中心、福安市电机产品研发中心、福建省电机产品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服务,6家企业列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技术进步已成为产业发展新动力。“十五”以来,电机电器企业投入技术改造、技术研发资金20多亿元,建立了一批电机流水生产线、自动喷漆烘干生产线、数控模具加工生产线等,开发新产品150多项,其中多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平均达到30%以上。骨干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2006年以来,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发电机组等产品出口欧美高端市场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融资创新,创建企业担保公司。1999年4月,全省首家专门为民营和产业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福安市恒实担保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几年,以船舶修造企业为主体并为船舶修造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福安市恒顺担保有限公司;以冶金铸造企业为主体并为冶金铸造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福安市兴融担保有限公司;以机电配套企业为主体并为机电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福安市信和担保有限公司,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并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恒泰担保有限公司等担保机构相继成立,并不断增资扩股,担保能力和融资规模不断提升。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担保机构7家,注册资金92209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6家,累计为500多家企业,担保贷款4000多笔,担保总额近百亿元。其中2008年担保总额516219万元,在保责任总额231342万元。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09)07-0014-03
发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发展为全面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趋势明显,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预计,在2009年底之前,世界金融风暴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造成2 000万人失业,全世界失业人数将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009年底的2.1亿[1]。金融危机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具有高度关联性与外向性的旅游业尤为严重。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是赚取外汇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根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8》,200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10 957亿元,与GDP之比为4.5%,并且《中国旅游业远景目标纲要》要求2010年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如何准确地认识此次突发事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是当前中国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最主要的影响是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企业的影响,其中旅游市场包含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旅游企业包含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旅游产品非基本生活必需品,而是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无形产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2],当消费者的有效收入大幅减少时,旅游消费将首先被消费者从消费计划中削减或取消。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人们收入锐减,对经济持保守的观望态度,旅游消费欲望降低,最终导致旅游市场大幅缩水,其中境外市场影响最为严重。
(一)金融危机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1.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且呈扩大趋势
根据中国旅游局统计,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亿人次,同比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 300万人次,同比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5%[3]。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下半年起,入境旅游市场进一步缩水(表1),各月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几乎都在6%左右浮动,2009年该趋势有扩大的迹象,2009年3月入境旅游人数竟同比下降11.3%,入境外国游客同比下降22.88%,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减少最为严重
如表1所示,入境的外国旅游者人数下降最为严重。2008年5月份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突然同比下降5.97%,6月份之后各月平均同比下降在20%左右,2009年1月份竟然同比下降了31.18%,之后虽有缓和,但下降的趋势仍未改变。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打乱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提升,无疑给这些境外国家的游客出境中国旅游增加了负担,弱化了我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价格效应增加了国外游客出游中国的旅行成本,削弱了在我国旅游的产品购买力。
3.重点客源市场萎靡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这些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人数之和占我国入境旅游总人数的94.99%,2007年占88.07%[4]。然而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股市暴跌,经济严重放缓,根据韩国财政部2008年10月6日的估计,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5]。重要客源市场的经济萎靡导致重点客源市场缩水严重(如表2)。
(二)金融危机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客源国,并稳居亚洲第一出境游客源国地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6]。尽管发生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受到的影响不大。受国际主要货币汇率下降的直接影响,出境游价格相对下降,刺激了国内居民的出境旅游消费,出境游客增长仍然保持了较快速度,出境游热潮正在酝酿。根据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组委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出境旅游始终逆市发展,2008年中国内地出境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14%,总人数达到4 584万人次,其中约有70%是到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旅游,另外近1 400万人选择到国外旅游观光或度假。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对中国居民心理产生影响,预计部分居民将缩减出境旅游开支,产品选择可能由出境游向国内游转变,出境游人数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有机构预测,2009年中国出境人数年增长率将在6%左右,2010年增长率将会超过10%[7]。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专业研究机构艾威联合旅游顾问公司预计,中国出境旅游将在2009―2010年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
(三)金融危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必然会被缩减,因此国内旅游市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8]。2008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7.1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 749亿元,增长12.6%。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大幅度缩水相比,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则相对平缓得多,国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但也要考虑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影响
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由于客源市场大幅度缩水,我国旅游企业承受着非常大的负担,很多旅游企业都在生命线上挣扎,大打价格战,争取有限的市场份额。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和燃油附加费,部分国内航线的机票价钱甚至低于火车票价;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甚至采取免费赠票的形式促进旅游消费;大大小小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采用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的形式吸引旅游消费者,2009年春节期间,澳洲游同比2008年下降2 000元左右,澳洲大堡礁艳阳之旅8天最低只需11 999元,包括欧洲游、日本游等在内的出境游价格普遍降幅均在20%以上;宾馆饭店的价格和入住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08年11月,北京饭店平均出租率下降8.1%,上海下降5.51%[9]。可以预见,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结局最终会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旅游企业淡出舞台,旅游企业“微利”局势下将面临重组洗牌,规模化、信息化、连锁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会造成个别旅游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等现象,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三、我国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积极促进国内旅游。我国旅游经济有着独特的优势―大国旅游,具体表现之一是我国有着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相对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幅度缩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受到的影响则相对平缓,国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在入境游陷入低谷之际,开拓广阔的国内游市场应是首选的“度难关、求发展”的手段。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措施积极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从特别重视境外营销,转为内外市场兼顾,增大对国内市场的营销;尽量推出一些经济实惠的短线游线路,提倡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开拓学生以及老年人市场;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制定各种刺激方案。
2.主抓重点市场,降低营销成本。主要入境客源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密切关注经济动态,根据客源国入境我国的旅游人数及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等指标来重新审视和界定重要入境客源市场,及时改变营销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盲目加大营销成本的投入以刺激需求是不现实的,要尽量压缩营销成本和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重点市场要积极保持,向其推出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开拓新市场,且不可寄希望于通过大量的营销来换取旅游人数的增加。
3.监督旅游服务,维护旅游形象。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避免因旅游市场恶性削价竞争导致我国整体旅游形象受损。要规范旅行社市场和导游队伍的建设,杜绝旅游企业因为个人利益欺骗旅游者的事件,做到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要保持好的旅游形象。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合并或收购较小的企业,通过规模化效应来降低运营成本。
4.完善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品牌。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加速产品的更新、升级和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旅游产品,逐步由观光产品向附加值高的休闲度假产品升级。加强旅游企业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工作,以期在经济复苏时能尽快加入市场争夺的行列;旅游企业应走集团化的道路,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注意树立品牌化意识,塑造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工作人员服务的意识,不仅要“硬件”过硬,要“软件”不软。
参考文献:
[1]单铭磊.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旅游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22-125.
[2]周玲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1):146-151.
[3]厦门市旅游局.2008年厦门旅游经济运行分析[EB/OL]..cn/html/zfxxgk/gkml/tjxx/lyjjfx/20090420246. html,2009-01-16.
[4]邹家红,王慧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9,(1):88-91.
[5]李祗辉.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及旅行社业应对策略[J].产业经济,2009,(569):229-230.
[6]中国文化新闻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影响[EB/OL]. /info/cnctnews/dispnews.asp newsid =564,2003-04-08.
[7]新华网.今年中国出境人数年增长预计约为6%[EB/OL]. /video/2009-04/28/content_16377605. html,2009-04-27.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公司;撤资;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的在中国撤资现状
到2009年3月中国引进外资出现连续6个月的下降,2009年第1季度,同比下降20.6%,这是比较大的一个降幅,它是从2008年10月开始的。中国吸收外资出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持续下降。由于现在没有在中国跨国公司撤资的直接统计数据公布,因此只能间接估计。这也是中国外资统计应该增加的一部分新的内容。另外,山东、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接连发生的外商撤资事件增多也可以支撑这一判断。根据相关预测,外资有加速撤离的可能。此外,在金融危机下,200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非正常撤资的现象,所谓非正常撤资,即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的行为,遗留下大量的诸如劳资纠纷、建设工程以及买卖合同纠纷等问题,从而直接导致其配套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并进一步引发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
二、应对外资撤离的相应对策
由于外资对中国经济、外贸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外资撤离。
(一)进行必要的事前控制
由于东道国事后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遏制已经蔓延的撤资行为,因此,加强对外资流动的事前控制就成为防止跨国公司撤资以及由此带来突发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二)适当调整外资政策
应进一步调整外资政策,保持外资流入、流出量的稳定性,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运转的较确定性的因素。同时,调整过度集中的外资来源国结构,避免资本流入量因为某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波动受到较大影响。
(三)变外资撤退为外资在中国境内的产业转移
利用中国产业多层次并存的特点,采取明确的产业优惠政策,变外资撤退为外资在中国境内的产业转移,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保持外资制度安排的国际竞争优势
考虑到外资制度安排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外资制度安排上要保持一定的国际区位比较优势,建立和巩固新的区位优势,引进外资,防止外资的撤退。同时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稳定人民币,减少和化解对外贸易摩擦,让外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五)加强引资后续服务工作的跟进
在中国有些地方经常出现引资的同时,又丢掉了一些已经投资的大项目。根源在于,只重视前期招商的环节,忽视了后续服务工作的跟进,最终导致不断增加新项目,但已投资项目没有服务保障而流产。要彻底扭转地方政府招商观念,把“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并把预防和打击外资非法撤离列入考核范围,从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六)修订现行《刑法》及相关法律防范外资非法撤资
为了不让中国发生的外资非法撤离增多,仅靠《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针对外资逃跑通道,修订现行《刑法》及相关法律,从而封死外资非法出逃路线。我们注意到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外资也在考虑如何尽快“技巧性”地从中国撤资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给以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有利措施。
另外,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具有个性化的反撤资的外商投资引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岩.对外直接投资撤退原因理论分析[J].南开学报,1995(4).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创新;机遇;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46-05
创新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几乎所有的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不断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新必然要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1]。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拥有的财富减少,严重冲击了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不足,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拥有的资金减少导致其投资减少,进而经济下滑,而经济下滑又进一步导致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企业产品积压,没有盈利,又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得许多企业在降低成本与企业创新之间犹豫不决。
笔者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们应对经济危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创新思想的理解,并用创新思想解释了经济发展及波动的全过程。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技术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2]。无独有偶,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有不同的路径,首先是维持性创新,在现有市场上使得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或更方便;第二种创新路径称为破坏性创新,创新路径是通过不连续的变化,可能是通过技术上的能力破坏或者市场的改变等因素影响。虽然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主要运用于技术、市场等方面,但是金融危机这样极具破坏性的因素,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3]。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机遇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在一般研究中,学者们较多地关注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却对其正面意义认识不足。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及创新理论来看,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发展和创新成长的必然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也是长期的、痛苦的过程,经济发展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它将破坏旧的产业及生产方式,让新的产业和生产方式有崛起空间。对于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就是企业创新成长的重大机遇。具体说来,金融危机可给企业创新带来以下机遇:
(一)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和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是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产业内的企业个体来看,根源就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没有及时对自身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没有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产业链处于老化和固化的境地。一般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因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当和滞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所有问题就暴露出来。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服务提升,从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的合理化、高级化,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倒闭,但这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整合兼并及升级换代的契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扩大成熟的行业市场份额通常会逐渐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创新、品牌打造、品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
(二)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向集约型、循环性成长方式转型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就是达到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从企业成长方式来看,创新就是要使企业走向集约型和循环型成长之路。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发展,这些年来一直走一条粗放型的成长道路,这种成长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低效益。这种方式不仅消耗了极大的能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金融危机的严酷环境下,这种成长方式将被加速改变,被更加依赖创新的集约型、循环型的成长方式取代。集约型、循环型成长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成本和社会发展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各企业本身就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成本上升等,使得企业不得不转型,通过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成长方式向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
(三)金融危机为企业提供了海外并购和人才猎取的机会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淘“便宜货”机会[4]。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并购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制造性企业的机会,很显然,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倒闭,货币市场处于严重的瘫痪状态,人力资本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直接导致海外企业融资困难,财富资本缩水,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伙伴。这样的大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直接从并购中获取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其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附加值一直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在技术、产品设计、流程再造等方面发展和不断创新能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在同国际企业协作过程中,不但把其高端技术要引进来,而且要学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而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在创新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型人才。金融危机导致了欧美很多企业破产或是大量裁员,很多高级技术创新人才面临着失业,这就为中国企业获取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了机会。
(四)金融危机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很多企业遭受了重创,尤其是主要依赖出口的企业,和这些企业直接或是间接相关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应对危机就成为产业链上企业的同舟共济之途。比如随着河北钢铁集团的成立和2010年4月份对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购,极大地提高了进口铁矿石谈判话语权和国际地位、提高了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和危机下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包括“联想”、“海尔”、“长虹”等都在使用视高科技提供的视频会议租用解决方案,他们利用这个稳固、安全、优质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每天进行无数次的远程会议,做到企业内部重要信息适时通报,市场问题随时解决,在最短时间作出决策。对此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租用服务不仅能为大量企业提供完善周到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为他们节省了大笔的差旅费开支,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保证开源节流的最佳合作“伙伴”。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必须合纵连横,集约社会力量,联合战略伙伴协同创新。”[5]企业之间这种协同合作客观上不仅避免了自身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也推动了企业间技术的交流交换,提升了企业组织的学习力,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
(五)企业对危机防范机制的创新
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6]。要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就要厘清危机的原因。分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会让企业对危机的防范有更深的认识,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危机管理还要求企业要从面对危机及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习、总结和创新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危机防范机制,建立危机管理制度,这一点对目前中国企业来说,还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因此通过对危机的认知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危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困境分析
从消极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造成诸如市场萎缩、资金短缺、消费减少、产品积压等考验和挑战,对企业创新进程而言都是不小的阻碍,导致不少企业陷入创新与生存的“囚徒困境”当中。
(一)企业创新的头号困境就是资金匮乏,成本压力大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导致收入下降、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萎缩,市场萎缩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盈利下降,部分企业艰难度日,一些企业甚至陷入瘫痪状态和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削减投入、降低成本势在必行,但是无论是从削减人力成本还是研发资金对企业的创新都是减缓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到底是要坚持创新还是要削减成本,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研发和生产条码打印机的Datamax-O'Neil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问题。其许多原本已制定好采购计划的用户决定推迟购买Datamax-O'Neil的产品,这对他们的经营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研发投入也不得不更加慎重。[5]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困境
金融危机肆虐下,企业经营环境极度不稳定,给企业的管理环境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创新时不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考虑技术的变迁、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变化、以及危机时期政府政策变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很大。在危机影响下,管理环境变化的幅度、速度、不可预测性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管理环境的巨变增加了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导致企业宁愿削减成本以安度危机也不愿意增加投入进行研发创新,以减少失败风险。也有一些企业原本就没把创新放在应有的位置,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创新更是成了企业的“鸡肋”,甚至被企业所抛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本身处于企业发展体制转换之中,尚未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因此企业创新不存在。第二,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削减生产成本、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研发投入等措施,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价值,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企业创新。第三,对于现在的国内民营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存活艰难,根本没有创新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也就是没有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一味地仿照别人,抄袭别人,成为山寨企业,部分企业甚至连“山寨”都做不下去,只能倒闭破产了之。第四,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的胁迫下走入旧的发展惯性,害怕创新失败,于是只能在习惯的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中勉强度日。
(三)企业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困境
企业的文化观念,是指企业组织内的主流文化观念。企业领导者,不但要开发创新成果,也要注意培植既有企业特色,先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7]部分中国企业家信奉“中庸之道”,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中庸的思想导致中国人不愿冒险,企业的经营者有厌恶风险的心态及行为。其次是爱“面子”的观念导致企业家畏惧冒险。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为保全“面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不敢贸然冒险。这一点对于在金融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所以,思想方面的冲突形成企业创新中高风险性与维持现状的矛盾。
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过程不仅复杂而且风险较高。“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8]。”美国《幸福》杂志报道,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率为8 715%;美国的风险企业,10个中有2个完全失败,6个受挫折,只有2个成功,2个之中只有1个真正获得经济的巨大收益。日本学者板治光共对20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案例的调查显示,真正成功的项目在10%以下;据中国有关部门对全国10 000多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调查,70%的项目取得技术成果,仅11%的项目开拓了市场[9]。这些还仅仅是在经济景气、没有危机的情况下的调查研究结果。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对策
很多世界级大公司因为从不放弃技术创新,所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没能击垮他们,反而成为其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怎么样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萧条状况下坚持创新,实现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笔者看来,至少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促使企业坚持创新,安度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坚定创新信念,在创新中降成本谋发展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害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好面子”,中庸思想比较严重,旧观念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桎梏。行动从思想中来,思想支配行动,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就必须创新,企业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要抛弃头脑中那些“中庸之道”、抛开“好面子”的想法,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支持创新。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创新首先要注重观念的不断革新,持续注重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成本降低、信息更新等内容,尤其是管理者要有支持创新的魄力,要有只有创新才能生存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金融危机,改变自身现状。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需求降低,市场萎缩,企业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使得出口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其认为降低商品的价格就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之一,可以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扩大出口,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问题来自于那些利润本来就比较低的企业,其企业的商品本来利润低微,一再降价必然导致企业陷入亏损。因此以降价来达到度过危机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了度过危机,就只有削减成本一条道路。而创新则给企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捷径,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降低成本,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安度危机,还能使企业站在技术领先的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存下去的目标,而且带来了竞争的优势。比如世界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在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 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一举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在化学工业的领军地位[5]。
(二)管理创新,突破管理瓶颈
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环境和挑战,让企业管理陷入管理困境,固定不变的常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危机的挑战,企业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才能降低风险,走出危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集权与分权、专业分工与流程再造、组织变革与人员削减、管理创新应该也必须向着人本化、柔性化、网络化、知识化进步。企业要想持续成长,持续创新,就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搭建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建立适合企业创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以推动企业各项创新为指导,从而为企业安度金融危机提供管理保障。
以深圳市万兴软件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类通用软件出口企业,尽管技术与资金都不是太大问题,但该公司管理层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管理最大的难题在于效益不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提升。因此,万兴公司通过搭建企业基础架构,解决组织架构需求,改变了过去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起“大平台小团队”的矩阵式双层基础架构,各个部门组成底层平台,依托构建在底层平台上的灵活机动的事业部,快速进入了一系列产品领域[5]。
(三)保障制度支持,搞活企业融资模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不畅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要打破制度和观念束缚,就要鼓励优质的企业和投资者向那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参股投资。目前为支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中央银行、银监会、各商业银行已经出台并将陆续出台放宽贷款标准额度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短期资金只能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不仅仅需要生存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解决成长和发展所必须资本金的平台即资本市场;同时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以知识产权作价,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融资,[10]以帮助企业走出危机。另外还要启动民间资本,让民间资本来解决企业融资的资金来源。[11]
(四)鼓励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品、服务升级改造
现阶段,由于自主创新不足,国内山寨企业风行,山寨产品遍布,虽然这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度过了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企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尾端,仍然只是一味地模仿、制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不能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因此,支持企业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产品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就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同时,应用自身的创新取得的成功,进行企业技术、产品、服务等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从而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实现持续发展。另外,我国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研究出很多适合推广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但缺乏将之转化的渠道和途径,这些自主高科技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推动这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企业快速创新和走出危机的快捷途径。
参考文献:
[1]Pervaiz K,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1):30-43.
[2]【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4]樊重俊,熊红林.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于中国的机会[J].财经科学,2009,(3).
[5]孙文娟.低迷期企业的创新之困[EB/OL].money.省略,2009-11-08.
[6]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1998,(5).
[7]王逊.企业创新及创新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2,(1).
[8]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9]李仕明.高技术产业开发的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7,(6).
[10]辛怡.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道[J].中国禽业导刊,2008,(24).
[11]吴毓薇,曾纪瑶.金融海啸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南方农村,2008,(6).
Countermeasure Analyses on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t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Time
Fan Yushu
(Finance Department, Hua Smelt Resources Limited Company of China Smelts Group, Handan 056034, China)
关键词:煤炭企业;金融危机;应对措施;管理;
去年,随着雷曼兄弟在美国破产及美国投资银行--美林证券把控股权给美国银行的那天开始,源自西方本土的国际危机就由此迅速演变成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此次蔓延世界的国际危机,影响程度较深,涉及范围与冲击强度都很大,远超出经济学家的预算。当前,国际危机的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严重滞缓,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较为突出。随着国际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逐步浸透,当前煤炭市场的整体需求也开始萎缩,相关煤价也迅速降低,并且下降势头渐显,同时将来风险也更大,煤炭企业的经济运行出现困难。所以作为煤炭企业要合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强化措施、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就可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顺利在国际危机中合理、快速发展。
1 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国际、国内煤炭价格连续降低,尤其硬煤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燃烧煤价格、优质煤价格也有小范围小幅降低。并且受这次国际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煤炭需求总量减少,煤价大幅降低。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1)金融危机致使相关行业需求降低。
煤炭相对其他货物来讲,成本刚性较大。尤其这种情况下,产量需求就成为主导世界煤价走向的风向标。自去年开始,国家经济增速就开始减缓,这不仅与国家宏观调控有关,更与金融危机休戚相关。而当宏观经济减缓反映到市场时,首先表现为煤炭的下游支撑行业钢铁、电力、水泥、化工增速开始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出现需求减弱现象。这其中反映最为突出的是钢铁业。去年以来,无论国际、国内,钢材价格都开始大幅降低,这就直接影响了煤制品的供需平衡,小电厂企业也就随之限产降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电力业中的长材、板材价格较去年夏天的降低幅度已经超过31% ,这导致细煤、精煤用量持续降低。同时,今年初,电力等国家第二产业等增长率分别为下降 ,增速分别比前年同期回落近10个百分点,这种一直表现增速降低趋势已经导致国内如大同煤矿等需求量区域性减少。
(2)金融危机致使国家进出口煤炭制品分布格局改变。
通常,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关联度较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降低了需求。因为煤炭这个资源用处很广泛,比如炼钢,发电。当大家需求减少的时候他的价格自然下降。目前煤炭价格已经开始下跌,跌幅还是不小的。根据上周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的报告,8月份,直供电网的电煤消耗总量比7月份减少了397万吨,环比下降6%;9月份比8月份下降了764万吨,环比下降12%。火电发电量下降,直接影响到电煤消耗。此外,钢铁产量走低,冶金用煤大幅减少。8、9月份,国内钢产量连续出现10年来罕见的月环比负增长,9月份钢铁产量3915万吨,比8月份下降10%。截至10月10日,全国钢材价格已经下降30%左右。山西焦煤、潞安、平顶山、永城和神火等企业供冶金用精煤、高炉喷吹煤需求量大幅下降,价格每吨普遍下降300-400元,多数钢铁企业要求暂时停止发货。故笔者认为,由于下游钢铁厂仍在减产,今后几个月山西焦炭产量也会继续下滑,预期10月份山西省的焦炭产量将进一步减少20%-3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格局的变化情形。同时,若国际煤价继续下降,肯定会改变进出口格局,进而造成国内煤炭企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而引发国内煤炭的价格再次波动。
(3)金融危机导致煤炭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大省,具体以山西省内煤炭企业为例,反映出我们导致煤炭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由于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省企业市场需求下降,销售受阻,效益下滑,亏损增加,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流动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在这个方面,中小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尽管煤炭企业在宏观层面上制定了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但一些产品有市场、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受生产行业、信誉等级等因素的限制,却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融资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在目前原材料价格低的情况下无法做充足的储备,在原料价格上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应就差。一些新建成的完工项目无流动资金注入,金融部门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民间的融资渠道又太缺乏,资金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增长。2009年2季度,煤炭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仅为65.3,中小型企业的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则分别为59.5和60;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63.5,中小企业的融资景气指数分别为55.1和54.9。资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而且从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的指标来看,除流动资金和企业融资两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外,另一个同样呈下降趋势的货款拖欠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2季度煤炭企业货款拖欠景气指数为96,环比下降3.5点,同比下降10点,是2008年4季度以来连续3个季度处于不低于100的不景气区间。货款拖欠在不景气区间的持续运行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的进程中不容忽视。这就从
2 煤炭企业在金融危机情形下的应对措施
当前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企业都出现销售滞后、收入下降、亏损减利、成本超支、收益下降等多个问题。当前,从国内经济走势来看,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同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进一步加深。作为煤炭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3]。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根本出路,也是煤炭企业经济工作的主线和中心任务。要按照煤炭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进 一步加大推进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的力度。要继续加快煤炭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步伐,积极培育龙头产品,扩大市场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努力做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有机统一,要以新型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规模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的延伸与创新,通过优化存量与调整增量的互动,有力促进煤炭企业经济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加快煤炭企业重组、改制、验收工作步伐,加大非煤矿山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力度,使复合安全生产标准的煤炭和矿山企业尽早复产,将促进焦铁、化工产业链和煤炭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首先政府应加强引导企业共同面对困境,研究经济形势,谋划对策,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应彻底转变观念,变领导为指导,增强服务意识,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企业帮助企业扩产提质度过难关;另外煤炭企业应积极推进减免缓停过渡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暂行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很多煤炭企业旧生产线停产,未能启动,房产、土地闲置,相关部门应根据经营情况符合困难企业条件,对企业的房产、土地税费适当减免;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切实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在严格控制部分投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大力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主动为有市场、有效益、前景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3)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煤炭企业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搞好潜力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3 结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的情况下,大型煤炭企业出台的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初显成效,煤炭企业企业家信心有所恢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行业,一些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通过依靠国家的政策,煤炭企业也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积极政策,把握各种有利时机,避“危”寻“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总体来看,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影响已经放缓,只要我们提振信心,积极应对,集中力量攻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矛盾,就有可能在逆境中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化升级,推动煤炭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
参考文献:
[1]雷波.加强煤炭企业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09.(11):115-11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影响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实际增长率大幅回落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程度比较大,升值程度将近7%,国内的物价上涨较快,这使我国的出口商品,更重要的是进口商品,出口量没有增长,但是出口金额增长快。进口商品的进口量增长远没有进口金额那么快。出口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如果按照实际增长来看,今年的进口和出口,出口实际增长率大概只有8%到9%,而不是21%。和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大下降。因为名义增长率虚高,实际增长率比较低,才出现在沿海省份,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比较困难。
(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美国是我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前10个月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0%多一些,比2007年回落了几个百分点,至少是3—4个百分点。对于香港地区出口回落比较快,因为到香港出口反映出一些问题,多数商品是从香港转口到美国。我们对这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速度回落比较快。对于欧盟、日本的增长速度回落也有,但是相对平缓一些。但是也有一些贸易伙伴,我们和它的贸易还很景气,比如对韩国、东盟还是不错的。
(三)加工贸易更加困难
从加工贸易项下大宗商品出口情况看,2008年前11个月出口均呈现增速大幅回落趋势,部分商品甚至逆转为大幅减少。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37.7亿美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出口鞋类93.7亿美元,同比增长9.6%,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出口家具(包括其零件)68.1亿美元,由去年的增长5.4%逆转为下降0.7%;出口玩具45.4亿美元,增长0.9%,增速迅速回落近18个百分点;出口圣诞用品5.2亿美元,由去年同期的大幅增长23.6%逆转为下降2.1%。截至11月份,2008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实际进出口企业数量为52569家,而2007年同期为54406家,同比减少1837家,减少3.4%。其中,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企业45794家,2007年同期为47226家,同比减少1432家,减少3%;加工贸易进口企业47138家,2007年同期为48190家,同比减少1052家,减少2.2%。从出口规模角度分析,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出口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23637家,比2007年同期减少2085家,同比减少9.7%;全国进口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31054家,比2007年同期减少1358家,同比减少4.6%。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明显强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对外出口,对美国出口的依存度尤其大。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中国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国内的投资、消费,尤其是依靠消费,这可以从前面的分析得出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因此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中,要注意共享式增长。即经济增长能兼顾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等方面,这样的增长才会既高速、又稳固,这也是被东亚几个国家地区已经证明了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要分配能向居民倾斜,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加强,这会减轻由于过度依靠出口导致的全球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二)加大出口促进政策
推进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协调金融部门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
(三)努力开拓新市场
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