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2 09:4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杨媚,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63-03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就此进行的探讨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大有助益。

一、研究现状

王礼湛、余潇枫认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其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环境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既规定着过程的性质和基本方向,又是它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进展。

朱仁宝有关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身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动机产生的内部因素中包含着人的信念、道德理想、个性的心理品质等因素引起的动机。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激励内部动机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动机的根本方法。激励内部动机可以主要从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有效兴趣、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树立牢固的世界观及提高抱负水平几个方面着手。

刘居安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方面谈动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简言之,就是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机。动机因需要而产生,没有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的行为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复杂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可以概括为四项,即物质利益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

段文阁认为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个体内在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中的价值,但又不能夸大这种价值,甚至把个体道德需要看成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梅子、尚金声指出: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于钦波提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因素也将成为个体思想道德形成的动力之一。

亓凤香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启动和展开,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张军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多端性,“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建立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形成载体合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动力。

何琪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具有生活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特征。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就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二、总结

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观点众口不一,但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 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动力。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那就是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动力,并且这一动力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发生着影响,也同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施行这一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准确实现教育目标。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是有意识、有思想、会行动的人。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活动不可能像往盘子里倒东西一样,倒进方的就是方的,倒进圆的就是圆的,一成不变。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积累、社会关系、心理特征等等在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因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施教,一成不变,而是必然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工整合,变成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然后体现在行动上。鉴于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动力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角度、深度、层次不大相同。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的学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表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就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个问题而言,学者们的考察视域主要集中在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曾提到哲学关于动力的理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是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王礼湛、余潇枫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将这一哲学原理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认为矛盾同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侧重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对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途径,描绘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并最终达到制定的教育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认为动机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发动力,而动机产生、发展的内部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种需要,需要是各种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动机则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需要与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或者说动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产生行为的结果也就不存在了。但应该注意的是,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并不同时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矛盾是它的动力,只是就这一方面所作的探讨并不多,有的只是在研究成果中作了概况式介绍,没有作为研究重点。鉴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一派学者所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方面的研究无论是针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针对群体还是个体都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研究,对于社会、国家、教育机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动力有哪些、来自何处则鲜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

篇(2)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性格完善,心理素质良好且富于个性的健康型人才。学业压力、情感受挫、就业迷茫等状况给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出现了多种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中觉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的良性转变,促进他们心理世界科学健康的发展,培养能担负起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要突出三个新环节

(一)发扬学生民主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这上就是充分调动教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到“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去。因此,发展学校基层民主,使广大学生更多地直接参与对自己身边的学习、生活的管理,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学院除了坚持和健全分团委学生会这一基本形式外,还应该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以便于学生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疏导方针和民主原则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双向交流的特点,充分激发广大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政治热情。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播之中,为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还体现了“无意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情理交融、潜移默化,容易为表扬学生接受,能比较好地避免某些逆反心理,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促进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科技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在活动中真正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信,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充分表现和展示自己爱好和特长的舞台,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和创新的激情,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能力,造成学生人人成才的有利条件。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需要。高校学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有迫切的成才愿望和成功心理,他们正为了自身的价值能够得以真正体现而不断奋斗,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意识并发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或受到启发和激励,在创造与创新尝试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四个新问题

(一)务实求真要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风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比较薄弱,心理素质还未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原有理念的信心易产生动摇,难免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使“务实求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并以此为主线开展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先进性的典型教育和广泛性的普遍要求结合起来,有层次地开展工作。所谓求真,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高学生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二)教育制度的变革,使学风建设工作出现新难点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学分制的推行,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减轻,课余时间更加充裕,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多,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虽然锻炼了自身的社会能力,但是却影响了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态度,弱化了自身对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加大了学生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学生工作者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学风教育工作:一是把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关,是学风建设的关键;二是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文化强国”的观念;三是完善高校奖学金制度,以榜样作用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日常管理产生了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序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保障。伴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须开拓工作新思路,时刻发扬奉献精神,切实有效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一是拓展谈心谈话活动到学生食堂和宿舍,把全方位教育法贯彻到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中去;二是强化民主协商制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篇(3)

作者简介:李 军(1982-),男,四川广元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特别是综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势和趋向。研究分析表明:该命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8-05

当前,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更是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单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并提出这一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论工作者们一直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简介

目前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尚属空白。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作过零星的探索,如学校部等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涉及到就业与职业理想等[1];曲振国等编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谈到大学生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对职业观念、现代职业精神进行了专章论述[2];刘建新、费毓芳主编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中也提道:“高校就业指导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3]这些论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杨德才副教授指导的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指导的万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2009),河南大学施昌海教授指导的李士营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09)。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上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之前,相关论文几乎没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已逐渐得到重视,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足够关注;而在2009、2010年,相关文献突增,超过之前期刊论文数量总和,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重视并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探讨状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关系的探讨是一大主题。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观点。

1.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存在内在契合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营在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内容同质”[4]13-14;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内容的互通性”[5]。陈春一、高培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中认为,两者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交错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补性”[6]。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在“对象的一致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补性”四个方面具有契合点[7]。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和教育导向的社会性”[8]。这些文献实质上都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基础。

还有学者论述到了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万杭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到,两者之间结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实施”[9]8-9。关于两者结合的意义,万杭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凤彩认为,两者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5]。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目标、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关于两者结合的原则,万杭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的系统化和个性化三个原则”[9]19-20;关于两者结合的对策或途径,万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体观念,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更新教育介体,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教育环体”[9]20-25。任凤彩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统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

2.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互为载体”[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如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0]13。陈春一、高培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使得学生较好认识自我、较好导向正确的目标、较好开发潜力、较好改善师生关系”[6]。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8]。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黄炳辉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认为,“职业生涯设计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无独有偶,张志萍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中也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方式等方面阐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单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技术性的工具范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实效,更具有时代性,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探讨状况

从既有的文献中看,不少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研究和论述。如赵敏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10]13。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到,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缺乏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能力不强,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7]。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到,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职业精神、职业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13]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文献有三篇:闫礼芝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SPSS统计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自入校即开始实施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制定、指导督促实施的过程进行跟踪,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吴惠、王雷华在《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中,也经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整体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期望和职业选择地域”[14]。

从上面论述所见,历经十年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已经有一定进展,学者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当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既缺乏专门论述,也缺乏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也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情况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探讨状况

当前,理论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对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赵敏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统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阶段前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10]iii宁曼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一是认识层面上加大宣传形成共识,二是制度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三是方法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四是实践层面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15]吴惠、王雷华认为,要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要做到:“深化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认识;关注易受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的学生群体;重视媒体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宣传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全员化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释;将大学生四年划分为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毕业阶段,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对于全员化研究,李士营提出:“要加强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建立新型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要强化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能各抒己见,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展开,较好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在对策探讨的创新及深入方面,势头不足,还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不少学者提出的对策较为宏观笼统,实际可操作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及规律把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出理论成果参差不齐,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理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施主体、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不够系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立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论述等也较为笼统。

(二)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当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围绕教育要素而展开,存在视角单一、人云亦云等问题。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借鉴人才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充实。比如,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从检索文献来看,仅有闫礼芝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以及吴惠、王雷华的《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等三篇期刊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中去思考,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在历史考察、过程及规律探讨、环境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该论题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医学类、师范类、公安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国,杨文婷,陈子文,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4-191.

[3] 刘建新,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陈春一,高培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97-99.

[8] 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10] 赵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12] 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5-26.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认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取得的客观实际效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果的意义出发对概念进行分析和阐述,苗丽芬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观点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效果程度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范思溢认为,高等学校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后取得的预期目的与结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和实现程度是其主要表现。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笔者更加倾向于第二种,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宏观效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能够据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

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

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尺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它能够直接反应实效,也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际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评价标准的选择和使用。很多学者认为客观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是可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衡量,不仅应当给予行为充分的关注,还应当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观念的接受理解程度。张红霞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中认为,行为标准、信念标准、情感标准、认知标准是评价标准的核心体现。张红霞虽然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提出来了,但可操作的相关具体细则仍然缺乏。苗丽芬认为,现阶段还没有开始深入研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能否建立一个完整客观而又科学系统的评价准则息息相关。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此项研究还较为薄弱。实际教学当中,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对象、教育者等方面因素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我国学者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不高;其次是教学需求还没有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得到满足,结构性缺陷大量存在;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与其职责要求不相符。近年来,用心不专、思想不稳、追求地位和待遇等现象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会受到教育者具备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直接影响。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他们的接受意愿和主动性直接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当前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大学生当中都存在,如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是非辨别能力、艰苦奋斗精神等缺乏。但是由于教育对象具有范围的广泛性和一定特点等原因,使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但实际当中经常会产生偏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无法适应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进而导致在育德的专门课程上寄托更多的德育责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也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所处社会环境存在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市场经济还未发展完善,进而造成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由于没有经受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很多人抛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进而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必然会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进而造成道德危机问题,这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错误的观念在物质诱惑中很容易形成,例如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进行强化

对于上述教育者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育者队伍进行不断净化,进而推动教育者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国学者认为,应当严格执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制,进而保证教师队伍具有相应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严格要求教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进行强化,应当具备过硬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言传身教,应当以身作则,用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在知识方面,教师应当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用科学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否则就无法形成对受教育者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导作用和感召力,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其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以上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的感召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对象在接受意愿、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不断调动起来,推动教育对象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调动客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应当给予尊重和了解,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受教育者应当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端正学习动机,推动学习品质的提升;再次,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志激发出来,为个性合理发展提供保障。总之,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确保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充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和其他学科的有效联系,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学者认为,要想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当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其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过程的艺术性,其中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材料丰富翔实、观点鲜明正确是其主要表现;再次,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实现彼此间的相互促进。综上所述,应当对理论课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在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正确传达的过程中,保证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改革枯燥的填鸭式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应当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已经变为网络,它就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应当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其次,优化教育环境。优化环境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非常必要,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一是强化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二是要活跃校园文化,为健康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应当做到互助友爱,推动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现代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教育者应当积极宣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院校都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学改革活动,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仍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解决,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11.

[2]万光侠.文化多样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新成果――评张红霞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96.

[3]包心鉴.以文化多样化为视角、以增强实效性为目的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93.

[4]周向军.从文化多样化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力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评介[J].理论学刊,2013(5):129.

[5]赵万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需要”论的几点思考――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4-76.

[6]朱晓艳.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从利益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49-51.

[7]章小朝,何增光.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5-121.

[8]黄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55-156.

篇(5)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内涵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来解释和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目前学者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上系统整理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微观上重点分析

有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

初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内容。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特别是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中说:“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0(34).

篇(6)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可能性[J].传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8]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

篇(7)

摘要:通过分析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本文针对性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中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保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引言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让职工在政治立场、思想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受到教育和启迪。当这些理解认识外化为行动和表现时,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就取得了实际的成效,达到了其预期目的,即具有了实效性。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经过培养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道德、政治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道德理想、价值定位、思维意识的也在时刻转变,这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授、沟通、接纳、反馈等环节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企业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1]。

1.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2]

(1)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职工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企业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强调理论的传输,职工极少能够外化为外在行为,长此以往,容易给职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造成逆反心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细复杂的过程, 不可急功近利试图通过几次报告或会议学习,就能收到效果。

(2)近年来,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企业市场化革新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良莠不齐等。

(3)企业职工价值定位与主流取向背驰,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职工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其中一部分变得过分强调自我,漠视集体,反对约束,追求“自由”;另外,职工的务实精神在带来脚踏实地的同时难免重利轻义,造成“无利不起早”的价值取向;职工创新意识的运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然而关于创新出现了“投机取巧”和“精于权术”的误解。

(4)有些企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并不少,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精力重点放在运营管理方面,极少参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信念薄弱,价值取倾斜,道德水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内容滞后,教授方式生硬,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时无用”的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能以职工喜闻乐见的进行,内容与情感结合不紧密,方法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手段优越性,职工的学习热情不高。

2.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善措施

(1)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职工进行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培养,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思想观念,情感,社会问题,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结合企业实际、时代背景,根据职工岗位职责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的应对。

(2)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解决职工的思想观念问题,使其日常行为能收到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发表自己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社会感悟等看法和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实效。职工的认识发展是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生活阅历、判断标准等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选择的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健康与否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育者引导作用发挥和职工的主体地位明确,因此,如何把二者协调统一关系着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获得。这需要形成职工与教育者之间相辅互动、相互尊重,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沟通,教育目标与职工认知的匹配,教育方式与职工掌握呼应,职工个体差异与教育梯度层次的契合等[3]。

(3)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革新。职工作为企业建设主力和认识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其参与教育的热情,把教育融入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挥其能动作用。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显性方式进行的,通过目的、途径、要求的完全昭示以期职工能主动顺应思路进行思维。这种教育方式极易造成抵触、厌烦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灵活转变,争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之中。 另外,思想政治的集中教育呆板枯燥且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应采取根本性问题集中教育,有倾向性的问题统分教育,个体差异问题分层次梯度教育。

(4)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企业环境下,力求实事求是,具备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职工所接受,就必须有真实感和说服力,让职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实而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其政治认知,价值定位,素质提升的能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到实际中即为最终达敢于正视社会和企业的热点、敏感问题,讲真话不逃避,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识和外在表现,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4]。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着力从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职工的主体地位,教育方式的革新以及教育的真实性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以期在新形势下保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论探讨与企业实际工作总结中不断改进,才能逐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机制,从而增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梅亮.以构建个体心理和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求实,2011(10)

[2] 王立仁,孟晓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3] 刘英.从主体性原则的“三个充分”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学术论坛,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