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文精神的理解

人文精神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精神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陶冶高中生的精神情操,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康德曾说,教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和善良。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注意在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在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教育,而且高中生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文章作品。譬如,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人应该具备正义、公平、独立、理想、洁身自好等人性的品格,就难以理解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如果学生不理解生命的可贵,也就无法理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叙述,更无法理解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现实生活的许下的简单愿望。为此,人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贯彻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理解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其次,高中语文的课堂内容包含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诗歌、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大都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向学生灌输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理解人具有的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可以正确地对待和体味自己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逐渐养成独具个性的心理品质。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收集了很多诸如《荷塘月色》似的美文,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更能体现人性之美,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相比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感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文化,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更加富有情感性的氛围,让学生在教材学习中,用心理解,陶冶情操。比如,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大都蕴含着身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为此,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美、语言美的叙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生情感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受到情感渲染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人文学习环境,譬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古代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在现场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再次,注重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论水平,还要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思想感情,完善人格的人。语文课的朗读教学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容易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学生通过出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本中所含有的感情。譬如,在史铁生《合欢树》一节课上,教师让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独自朗读,由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师营造出的课堂氛围,会出现很多学生感动的场面。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锻炼他们的人文品德和素养。

最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课堂学习的主要阵地,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参考资料整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让学生在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中不断成长。

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似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12-11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

1.人文精神培养的重点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观念,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总的看法与理解。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之前,首先应该清楚人文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是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增强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培养,一方面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完善。

2.人文精神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要真正形成并l展人文精神,只是在课堂上宣扬人文精神是不可取的,这样并不能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帮助大学生真正体会并理解人文精神,一方面教师需要对人文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则需要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参加了相应的社会活动,才能切身感悟到人文精神,才能升华这种精神,这才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活动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中之重。

3.人文精神的培养还需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很多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方式为增加人文课程及组建人文社团,虽然这种做法的成效比较快,但并不是治本之策,长时间开设人文课程,学生很容易失去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及课程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及人文情怀。因此,逐渐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要比专业的人文教育课程教学更有意义。学校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全面开展人文精神培养。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法和措施

1.向大学生普及常识性的人文知识

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对人文精神有个整体上的认知,是形精神、人文气质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是长时间的文理分科,这种分科教育的后果就是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存在人文认知上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文科生对自然知识很陌生;而理科生则缺少一定的人文情怀,对传统人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总之,大学生在人文认知上的缺失,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比较困难,存在巨大阻碍。

古人熟读四书五经,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比较全面。现代的分科教学,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变得困难。现代高校的专业划分明确,为各个行业培养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功利性比较明显。对比古代和现代教学,并不是让我们恢复古代学习四书五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更多地借鉴古代教学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高校需要更多关注教育主体,对学生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浮躁之气。特别是在公共环境当中,由于人们不需要支付费用,一些不良行为凸显,说明人们公德意识存在缺失。然而,在整个学校教育当中,相关各方并没有重视公德教育。公德意识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对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方面的教育。

法治社会需要人人知法守法,人民知法守法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要做到人人是守法的好公民,就需要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捍卫公民的人格尊严。现代社会培养人文精神离不开法制观念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高校需要全面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国臣.以人文精神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J].学园,2011(1):33-35.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人文精神 培育方法

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如果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话,人文就是求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彬彬有礼,谈笑风生。”从某种意义说,这就是人文精神,表面是礼仪,内涵是自信,其实是教育的真谛。

2.人文精神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那就是社会主义大学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另外,要做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学习的职业性,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大力培养和弘扬他们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自尊和受人尊敬的劳动者,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外,不可忽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掌握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另外,先后与20名在校学生和15名毕业学生进行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调查访谈。

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一是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够。尽管有许多学生(32%)听说过什么是人文精神,但也有更多(53%)的学生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人文精神。

二是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不准。超过半数(51%)的同学认为图书馆是人文精神体现的代表性地方,但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相当多的学生(46%)基本不去图书馆看书借书。同样,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有助于校园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全同意者不多(35%),他们甚至说,在校园内要做到相互关怀,不太可能,有时候连老师都难以做到。

高达60%的受访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说明对教育存在严重的误解。读大学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不是主要和唯一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学生为什么接受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尽管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但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把读大学定位于找个好工作。

2.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是现行应试体制缺乏人文精神培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也相对缺乏,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博览人文方面的书籍,学校也没有相应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相对欠缺。

二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明确。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自身定位不是十分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60%)认为读高职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部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考试中不讲诚信的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近40%的学生有过作弊的经历或者有作弊的企图。

三是高职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可供选择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较少,除了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踪影;即使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中有这些内容,但受课时的限制,很多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做不到有实质性的教育与培养。

四是教师的人文精神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动手能力强,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无关紧要。加之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大学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队伍整体上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偏低。

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培育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未来国家间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结果,因此,如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1.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是尊重劳动与他人的品质。在校期间,我们作为学生,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家中,作为子女,尊重父母亲的含辛茹苦;走向社会,作为公民,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在高职院校,师生有接触频繁、相处时间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有帮助,正确处理这种关系,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进入职场,员工(也包括部门)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干好事情。和谐需要包容,包容的前提是尊重。为了避免互不买账的现象,防止沟通障碍,要善于尊重别人,待人恭敬而有礼貌,就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营造更加宽松的人际交往空间。

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避免摩擦,更重要的是善于与人合作。企业都强调团队精神,很多项目需要团队的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否则,只能被淘汰。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这样才会具有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实现信息与智力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三是具有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以培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为基本目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精神、谦虚礼让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等[2]。根据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其应有的责任,做好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在学生时代培训这些责任意识,走向社会时为做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是切实重视高职人文教育的地位。学生进入高职后,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到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应在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培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应在全校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除了常见的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还应尽可能地开设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或者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等。

二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就是淡化教育功利性,正确理解成功与幸福,培养良好的情感智慧,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幸福与成功,彻底改变考试、分数等曾经留给他们的阴影,也要彻底改变考试、分数会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决定性影响的观念,以快乐的心态,不断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形成学习的成功体验[3]。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正确对待教育,很重要的方法是多读书,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全校师生都要有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生活的核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上来,而获得人文精神的道路,不外乎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4]”

三是大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要改变教师以功利性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教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大学文化建设要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做到文化自觉。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教学(也包括实训)的过程真正当成对话的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师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还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5],可见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大。同时,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好伙伴;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训。

四、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人文精神的培育更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导,让他们进入职场后,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矛盾,真正做到彬彬有礼,谈笑风生,在人生的长河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在三年大学时光里学到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人文精神的培育就算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2-31.

[3]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4]叶开.生活的底蕴来自人文精神http:///cms/article.aspx?nrid=3039(2012-12-06).

篇(4)

关键词: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在高职地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感知理学科的魅力,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精神培养与高职地理实践教学

1.人文精神

人文实力和科技实力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在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基本态度。其精神内涵为“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前者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关注人的身心价值的全面体现;后者则关注人们的人文精神自身,并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也包括对本体个性的高度宣扬,以及对生存意义的探索等。因为人文精神对人的存在有着超越性的思考,因此,可以直指人的生存本质和精神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文精神因其内涵,具有超越时代与文化的永久魅力,对个人、民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人文精神与高职地理实践教学

新课标对高职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终身发展有用

的知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同时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包罗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高职地理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为高职地理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提供了基础。

高职地理因其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实践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这些正是人文素质的具体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对高职地理的教材进行充分发掘和丰富,对实践教学方式要大力发扬,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事物,对自然和人类充满热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这些教学目标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地理实践教学策略

地理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它通过学生亲身合作和探究,来寻找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兴趣和个人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完善人格的目的。

1.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在高职的地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引导的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素养,深入了解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各种表现,立足于地理科学和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人文精神的魅力。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介绍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地理学家的感人故事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自己讲地理,培养其参与的意识,还可以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引导学生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人文环境的认识程度,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3.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体验活动,比如植树、参观、调查、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了解,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可以通过地理学科教学的相关工作,比如,地理板报评比和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于地理方面的看法,强化学生环保的责任意识。

4.营造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氛围

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并且和学校的相关部门协调,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把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活动对于日常生活存在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个人、民族还是文化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理学科中也对人文精神有所体现,倡导了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发展。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2009(11).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人文精神;高职教育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之辨析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1]我们可以把人文素质理解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内化的结果,可以称之为文化素质,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比如爱国爱家、不屈气节、顽强意志等,所以它既有知识涵养方面的阐释,也有气质精神方面的解读。人文素质一般来说涵盖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文知识,比如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等。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渗透在人文知识之中,它往往有较强的民族和区域特点,更强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也即汲取人文知识与获知人文思想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它从人文思想与人文知识中来,又指引着人文知识与人文思想的走向。[2]在这四个层面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只有培养并实践人文精神,才真正体现个人、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求善求美,以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二是超越性,超越客观现实的束缚,构筑人精神文化的自身世界;三是以人为本,展现人的需要、人的理想。[3]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所认为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毕生追求;提升自我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拼搏奋斗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不懈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气节,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及对普遍人类文明的珍视。

二、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1.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就业压力

造精神培养重视不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技术型的实用人才。[4]因此,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以及与社会对接的适应性。更因为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使学校与学生都以就业为要,将就业视为轴心,这样的确能培养出适合岗位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但人才仅限于应用性技能型,便容易出现学生目光短浅、后劲不足、安于现状等弊端,学生往往认为只要能就业便完事大吉,对自己没有合理定位,对人生和事业发展没有规划,对未来认识不足,不能掌控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出现了只求考试通过和掌握眼前的基本技能、不思长远的短视现象。

2.人文素质教育程度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知识拓展与素质提升,基本涵盖了人文素质的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与人文方法。此外对于人文思想,也能有一定认识。但在人文精神的获得上还普通缺乏,也即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深入,还停留在浅层次。因高职院校普通强调岗位对接,专业性强。所以专业课的比重很大,人文素质课程并不是主要方面,在课程中也更为重视知识的传授及与岗位衔接的素质训练,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还很不够深入,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3.不良的文化生态与长期应试

教育造成学生对社会现状与人类文明成果关注度不够,视野与思想深度受限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当今的文化生态也突显出功利化、工具化、物质化、庸俗化的特点。[5]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阅历少,视野窄,所以易受不良文化生态的影响,出现拜金主义、生活物质化等倾向,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与人生目标。以前只需要关注眼前学业,进入高职院校后,只需要关注就业,因此,学生普遍表现出知识面窄,视野局限,关注眼前利益的多,关注长远发展的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度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度都不够,对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茫然。

4.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与生活热情,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弱准确的自我定位、拼搏奋斗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现今高职学生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即将来临的繁杂的社会生活有恐惧惶惑之心,加之学业的不力,对未来的茫然,或不自信或盲目自信,普遍缺少奋斗精神与坚持的意志,对自身无法把握和掌控,甚至有些人意志消沉,而社会责任感也普遍较低。

三、人文精神培养方式

1.人文精神培育与人文素质

教育的融合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为学生长远发展积蓄力量,现今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普遍关注人文素质的培育,但大多仍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对人文知识予以把握和积累,但这些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如果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将两者有机融合,将会起到一定的素质提升与精神灌溉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人文知识的传授的重要载体,但教学中往往关注学生搜寻信息、整理资料、知识宣讲等能力的训练。考虑到人文精神的提升,可以加入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审视内容,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使学生产生对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的兴趣,探讨古建筑是否该扒掉等有关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孰轻孰重等问题,以引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关注与珍视。

2.校园文化生活与人文精神培养

清明纯正的校风,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也是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精神的途径。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比如诗词朗诵大会、学生自己的“百家讲坛”、舞台剧展演等活动,通过谈古论今,歌咏名篇,展现社会生活等方式,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气节;或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陪伴孤儿及孤寡老人,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他如学校的文化墙、书法或诗歌长廊等文化景观,独特的富有历史感的校园建筑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培养

如果是与人文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较为容易将人文精神引入其中,但是如果是偏重于自然科学的专业课程,在人文精神的灌注上往往不大好把握。自然科学课程在语言表述上不同于人文学科课程,很难直接体现主体的精神因素。[6]因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则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解读人文内涵,并进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予以关注,所以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有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是高职学生学习任务中的核心部分,在核心的教学内容中,专业课教师以往多以学生理解知识并会实际操作为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更应该有“育人”的意识,不止教书,在德育方面也予以关注。专业课是适合着重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勇于钻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自己的未来定位,并使之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强调精熟,需要细心耐心,这也能够促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品格。

4.广博视野与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并非无本之木,它除了来自于学校教授的人文知识,也来自于学生广博的视野。只有具有广博的视野,才可能具有思想的深度,所以需让学生长见识,多历练,除了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校内可以通过广博的阅读和慕课等形式进行。广博的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围绕专业课程的阅读,二是名家经典的阅读。这里重点指名家经典的阅读。而慕课的内容多是名校名家的授课,重点指高等教育通识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看名家书籍,听名家授课,来感知社会,培育人文精神。所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等部门,要结合学生特点,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人文书籍,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电子屏幕、多媒体影音室、校园网站等相关平台,向学生播放慕课、人文纪录片等,进行人文知识宣传,以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与见识,并加强思想深度的修炼。人文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人文素质,但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增长,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尤为重要,他直接关系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的方向以及产生的影响。所以在人文素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进人文精神的培育环节,势必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美育德育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解梅,陈红.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8.

[2]巨乃岐,巨亚智.论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天中学刊,2007(12):135-136.

[3]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5(5):148.

[4]高振强,刘自团.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77.

[5]许总.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J].江淮论坛,2011(4):161-162.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理论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了重大课题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人文精神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将人文精神这一重要的人格品质在学生身心中打好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间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而人文学科是对人文精神教育的知识体系,思想品德教学正是一门以人文为主要对象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以后学生的人生观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些事项。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扎实的知识理论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天面对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老师的个人行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在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思想、个人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能做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人要讲诚信,那么自己就要在生活中诚信待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不能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而在课下干些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情。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真实性。

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还要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给学生具体地讲解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古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问的,所以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除此之外,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学会接受新鲜的事物,在这个更新换代异常快的时代,思想品德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和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积极探索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状态,随时都能够用思想思想品德的手法向学生讲解现代的一些事实,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教师产生敬重感,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二、在课堂上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的观念,真正贯彻人文思想,一切从学生本身出发,建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品质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释放、人格修养以及道德情操。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以后长大成人形成有益的影响。

在课本中善于发掘人文精神的养分,在思想品德课这一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上,每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结合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本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人的一生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和失败,磨炼意志,优化性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爱国主义感。在初二时结合课本上的法律知识在课堂模拟小型的法庭,让学生充当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在实战中具体地理解法律的意义,并且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公平,最终让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社会上见到违法的行为要勇敢地揭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合初三的课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体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正确认识现实的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环境、战争等问题,使学生有一种使命感,自觉肩负起报效国家的责任,把自己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并且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去。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人文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健康愉快的交流沟通,对于初中教育来说,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大前提。在课堂上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有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性格的培养。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就要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师生之间应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又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老师要转变角色,老师不再是一个威严的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的现实,成为学生的亲人,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这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学生会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感情,这种人文的关怀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保障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改进评判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的权利,学生也应该参与其中。而对学生的评价正是人文精神的一项重大体现,可以通过自评和小组投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向比自己好的同学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保障了学生的地位,将原来简单的评价变成对自己的反思和提高,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关怀,使学生学习到了人文精神的优点。

篇(7)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于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政治教学对策的提出意义重大,并且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作用。在高中政治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政治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会直接影响政治教学策略的实施,关系到学生的政治学习成效及政治教学效果。合理的政治教学目标必须将政治知识的传授及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除了要不断丰富高中生的政治知识和提高学生政治学基础能力之外,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她们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更开朗阳光,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并用积极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完善,并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政治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基础的政治知识时,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政治知识,逐步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积极挖掘政治教材

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积极探寻渗透人文精神的载体,而高中政治教材就是承载大量人文因素的丰富资源,也是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分析政治教材,并在其中寻找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子,在引导学生学习政治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今后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将政治知识融入内涵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实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实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这一重要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人文精神教育角度分析经济活动,从而理解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市场经济中的原则也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教材中阐述的如何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原则更体现出具备极强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例,如“红心鸭蛋”、“三鹿奶粉”等和政治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进而促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上升到人文精神层面。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加强人文理念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穿插以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为主题的选修课、参观学习、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政治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质,并实现思想的升华。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强调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政治知识,而是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知识积累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了解知识的本质,有效树立人文精神。另外,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这对于人文精神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求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有效地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历史背景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和融入社会,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4.提升教师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