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12-01 10:1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占地63.6公顷,建设总面积40万平米。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配以风光宜人的“风宜广场”,努力打造国家级的文化创意聚集区,建筑风格采用组团围合大厅形式,并规划建设创意广场,打造地标性建筑,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科技产业创业园,占地22.11公顷,主要为历史建成区,通过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及载体新建,打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科技园,目前已有首钢NEC、理光电子和东方信联等知名企业入驻。
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中关村数字娱乐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核心,占地面积1.5公顷,依托石景山区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优势,打造品牌优势突出、服务功能齐全、创业成本低廉的留学人员创业园。
新媒体基地,占地6.11公顷,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是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项目地块一级开发已经完成,拟建设新媒体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气息浓厚的D10广场,打造园区标志性建筑,聚集新媒体企业。
科技服务园,紧邻五环路,交通便利、市政设施完善。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提供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商业物流、综合服务等服务。
创意科技产业园,建筑面积175.44万平方米,依托首钢搬迁调整,利用紧邻首钢总部等优势,发展科技创意产业及总部集群经济,统筹该地块开发建设。打造集工业设计、创意开发、管理结算、会展服务、信息交流、总部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科技园。
新材料产业园,拥有发展新材料产业所必须的风、水、电、气等条件,建筑面积60.54万平方米,拟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的新材料产业园,吸引规模企业聚集发展。
节能环保园,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前瞻性的节能环保技术,打造特色鲜明的都市绿色节能环保园,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建筑形态与新材料产业园类似,总建筑面积23.13万平米。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32-03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岳玉珠,苗慧敏.中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74-275.
[3]李碧花,刘小清.广东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1):31-33.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Services
――Tra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Services Personnel,Constru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YANG Nan-yue
(Industrial Training Cente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优劣势分析;辽宁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35
科技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分类的形式,隶属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科技服务业也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但相对其他发达区域,辽宁省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1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尽管现阶段的科技服务业尚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其发展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并且越来越多的各种业态的为科技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建立起来,这预示着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久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1国家政策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我国于2006年开始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多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随之,国务院在当年2月7号印发了实施上述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就如何贯彻施行纲要的基本精神给出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各项具体做法及若干配套政策。其中重点明确了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举措对科学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有利作用。这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对如何发展科技服务业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做法,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全面部署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预示着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纪元的到来[2]。
12科技服务业总量较小,但增速较快。
2007―201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6%,高速度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现日益明显。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10年实现增加值56359亿元,2011年实现增加值6 96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4%;2013年行业固定投资额为3 14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2年科技服务行业的法人数和行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324932个和3307万人,同比增长145%和108%。
13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发展却出现区域的不均衡现象,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丰富地区。2012年北京市拥有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38136个,占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总数的117%,而新疆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数仅为3582,占全国比重仅为11%。从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和完善度来看,北京、上海比较成熟,处于第一集团;紧接着便是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这些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厚,地理位置优越,在当地的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下,显示了勃勃的生命力。从全国来看,目前这个产业发展最为落后的还属新疆、等西部地区[3]。
2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及不足
21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
211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全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作为辽宁省政府的2014年的1号文件正式颁发,有效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关于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举措出台,都将极大地促进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212旺盛的市场需求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辽宁省经济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科技服务市场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提升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空间。1952―1978 年,辽宁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长了 204倍,同期全国的服务业增长 130 倍。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13坚实的科技综合实力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服务机构是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这些创新主体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知识支撑[4]。因此,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科技综合实力的制约。辽宁省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到 2013 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达 16092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67 件。技术合同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也处上升阶段,2012 年全年技术市场成交各类技术合同 14676 项,成交额 23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5%。
22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不足
22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2013 年,全省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 387%,比全国低 74 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前四的发达省份相比,低于广东 91 个百分点,低于浙江 74个百分点,低于江苏 6 个百分点,低于山东 25 个百分点。服务业全行比重偏低,折射出全省科技服务业比重不高。
222地区之间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全省各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以及中介机构布局都呈现不均衡态势,沈阳、大连两市相对比较发达,其他城市相对较薄弱。2012 年,辽宁重点服务业企业数为 7860 个,其中2826%的企业分布在沈阳市,2751%的企业则位于大连市。两市的企业数超过全省的 55%。2012 年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为 321066 亿元,大连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 4259%,沈阳其次为 2150%,其余十二个城市的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只占3591%。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省服务业发展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服务发展的非均衡性现状,详见图1和图2。
223科技型企业数量少,科技产业规模不大
虽然辽宁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但是,厚重的重工业并没有给辽宁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太优越的生存环境。辽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型企业的总数较少。一个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科技型企业数量来反映[5]。在这一方面,辽宁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 1320 家,而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多达 8134,位列首位;辽宁省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6],详见图3。
224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服务业运行体制
辽宁省目前很多科技服务机构是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的,带有严重的官办主义色彩,科技服务经费依靠政府拨款,科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不足,服务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机制体制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科技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很难适应科技服务业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要求[7]。
225缺乏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准入体系和认证制度
科技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入市参与。构建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服务业市场准入体系和认证制度,对扩大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范围,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8]。还没有走上科技服务业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尚未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缺少规范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人员的退出机制,竞争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26科技服务业投入力度不大,融资渠道单一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科技服务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9]。辽宁省的科技投入与投入强度均属中等水平,科研经费投入横向比较不足,有待加强。辽宁省在 2011年全国各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中排名第七位,2012年在全国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方面仍然是维持原有排名。辽宁与发达省区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3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设计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构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氛围,系统规划设计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构架,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系统搭建多种科技服务业平台,充分调动和吸引各种所有制属性的社会资本进入。
第二,政策支持略有倾斜,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在保证现有发展进程前提下,尽可能推动本省内科技服务业均衡发展。
第三,加快科技服务业管理和运营体制的改革,促进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尤其是形成对整个行业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第四,不断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体系,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0],通过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辽宁科技服务业市场,规避京津唐等地区科技服务业对辽宁的替代效应。
第五,整合存量吸引增量。依托现有的(国有或者非国有)存量科技资源加以整合规范,增加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引导性投入,奠定辽宁省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的基础,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尽快使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备产业形态;鼓励全社会各所有制和社会资本新增投入,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陈岩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贾宝林,宁凌,刘亮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中的政府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3-26
[3]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刘顺忠对创新系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30-33
[5]王吉发,敖海燕,陈航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5(5):35-40
[6]赵晓伟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R].南京:江苏大学,2009
[7]杜振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2):30-32
[8]陆洋,韩顺平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科技资源优势一直是西安发展引以为傲的产业发展资本,也是西安高新区有别于其他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2012年,西安高新区着力利用西安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统筹改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使其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并以此领跑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统筹走向深入
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西安高新区近年来重点工作之一。2012年,西安高新区完成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发展规划,科源一路开工。协同创新港加快建设,现代制造服务业创新示范基地一期启动建设。创新大厦完成规划定点及方案设计,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北基地等项目签约入驻。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与市科技局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坚持“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探索运营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平台资源聚集效应凸显,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显著,科技大市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活跃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2012年,在科技大市场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793份,技术交易额突破300亿元;科技大市场平台吸纳入库共享仪器设备3026台(套);帮助科技企业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全年减免税收超过20亿元;举办各类产学研交流活动2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6万;为企业提供线下线上服务,服务大厅受理量超过18000件,网络平台流量突破162万次。
西安科技大市场在建设过程中,重点推动技术、设备、人才、政策等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的聚集,积极探索统筹科技资源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科技大市场搭建多层次的技术供需信息展示、平台,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大量产学研用对接活动,积极落实促进技术交易政策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技术交易。
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2012年,西安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使得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过去的一年中,高新区积极与大专院校、各类研发机构、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合作机制,做好各类检测、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平台)的引进与共建工作。其中,引进西安芯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西安半导体功率器件测试应用中心等7家企业自建的公共技术测试中心,自建、共建了西安立迪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现代转化医学公共实验平台”等8个公共测试研发中心。这些平台的引进与建设,为行业企业产品研发,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促进了孵化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高新区加大科技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科技服务机构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园区企业开展长期深入的高水平服务。此外,高新区以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环境建设为基础,重点提升企业培育的专业化能力。2012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一区(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全部建成投用,各项配套建设同步推进,现已引进特变电工、星展测控等38家高成长性企业。科技企业加速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于年底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开工建设。新增各类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8家,发展科技服务站点12家,聘请创业导师36名。西安智能电网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欧洲市场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进出口孵化器15家企业获得进出口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1300多项,交易额突破17亿元。火炬创投投资北村精密等4家企业3280万元。创新担保累计担保金额6亿元。
知识产权突破性增长
为推进联盟建设工作,淄博市成立了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围绕今年确立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重大科技交流、商业模式创新和规范联盟运作等几项重点任务,各联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个联盟均已启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7月底之前全部完成;2013年度实施 121项重点创新发展项目,开工率达90%以上,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到40%以上;举办了22项重大科技交流与商业模式创新活动,47项联盟内部交流活动,为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激发发展干劲注入强大活力。目前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联盟发展态势良好。
一、高水平策划联盟规划,制定年度发展计划
一是找准联盟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联盟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联盟健康发展的保障,找准联盟产业规划定位是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联盟按照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立足当前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潜力、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和技术支撑单位,努力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搞好产业战略定位和目标。二是加快编制进度。由联盟理事长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牵头,组织联盟内企业、技术支撑单位,聘请国内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顶尖高校,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产业技术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三是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各联盟结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各自的年度发展计划,明确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四是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围绕产业基础、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各联盟加强项目研究论证,以实施市创新发展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围绕共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联盟标准制定四个方面,积极组织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发挥联盟协同创新的载体作用,使联盟真正承担起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二、加强联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联盟发展的战略支撑。利用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合作单位研发优势,依托理事长单位和相关企业聚集产业创新链科技资源,各联盟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利用淄博市与联盟产业相关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放性科研开发平台和产业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内企业协同创新,为实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吸引培养一批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企业技术方向和路线的选择,更涉及到企业组织、文化、资源配置的全方位、深层次革命。在联盟制定年度活动计划时,鼓励联盟积极开拓思路,培养互联网思维,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目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商业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在积极探索符合联盟发展实际的商业交流形式,改造提升传统营销模式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三是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工业设计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必由之路,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鼓励联盟内企业充分利用好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平台作用,重点支持以联盟为单位组织联合建立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制定联盟标准,注重与国际国内一流工业设计人才和团队合作,加快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抢占价值链高端,努力形成产业
特色。
利辛县肉牛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黄牛既是农业生产工具,又是农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养牛,以散养为主,有“无牛不成家”之说。
1997年达到最高峰,全县肉牛饲养量近80万头,其中存栏54.5万头,出栏24.4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肉牛役用价值基本消失;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机械化收割庄稼使秸秆收获量大幅下降,大量的可饲用秸秆被焚烧,肉牛饲养量锐减。到2009年,全县肉牛饲养量降至21.7万头,其中存栏9.2万头,出栏12.5万头,肉牛产业已进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养牛业转型过渡阶段。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养殖非常薄弱,刚刚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受资金投入大、肉牛养殖繁殖率低、养殖周期长、效益低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架子牛紧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生产效率低下,对市场和价格等信息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弱[1]。规模养牛刚刚起步,比重仅32.2%,虽然规模养牛场增幅较快,但总量依然偏低。秸秆利用方式单一,饲草利用率不足30%。三是基础母牛饲养量少。目前利辛县存栏基础母牛仅3.5万头,占牛群存栏40%以下。导致牛源极为紧张,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四是科技含量较低。利辛县肉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粗加工为主,牛肉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分割阶段,缺少科技含量,造成大量资源外流。
3发展思路
肉牛产业一直是利辛县畜牧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畜牧业转型过渡期的特点,2009年在实施“畜牧振兴富民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实施“利辛县畜牧上台阶工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利辛打造成为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达标”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利辛肉牛产业化发展。一年起步,即从2010年起,围绕繁育优质三元杂交肉牛,做好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相应项目的报批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三优工程”即优质肉牛冻精引进工程、优质母牛繁育工程、优质育肥牛基地建设工程。三年成型,即“三优”工程基本成型,屠宰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五年达标,即基本完成5年规划任务指标。具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50万头以上,其中存栏20万头,出栏30万头;肉牛业产值18亿元,占牧业产值的30%;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600元以上;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20万头。新晨
4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基础母牛扶持政策,建设肉牛繁育基地[2]。扩大基础母牛养殖规模是实现肉牛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要多方面对基础母牛予以保护、支持、鼓励。对基础母牛养殖给予政策补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补贴标准。重点扶持优质肉牛繁育规模场或基地建设。在享有基础母牛养殖补贴政策的同时,增加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母牛繁育,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繁育规模场,给予适当贴息。二是对成长型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信贷投入、贷款贴息、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更要加大扶持力度[3]。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养殖用地政策。关于养殖业用地问题,严格按照《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规定,及时为肉牛养殖解决土地问题。利辛县肉牛产业基础较好,特点鲜明,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合作提升利辛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利辛县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四是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保障肉牛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提高人员待遇,调动科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科技推广财政扶持机制,保证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等[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职能作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5参考文献
[1]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3):5-7.
[2]詹福广.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139.
为进一步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珠字[*]8号),认真做好设立和发展*市大学科技园有关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前的政策条件和现实基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在遵循“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避风险、效益优先”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高效利用大学园区和*高新区的现有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和市适用于唐家湾地区各类政策的叠加优势,先建分散园区,后建核心园区。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发挥园区建设主体和园内研发机构、企业的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断提高综合效益。要在园区规划、管理协调和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保护大学科技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给予积极鼓励和扶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园区建设风险。
二、功能和产业定位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园区、数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为依托,将大学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以“园中园”方式在唐家湾地区的*高新区范围内建立的,以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为主要功能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创新的平台、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基地、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场所及高新技术产业催化辐射的源头。
*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选择,要综合考虑我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各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优先发展对我市产业能形成有效对接、补充、提升和引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今后的产业发展应相对集中在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等领域,以及配套完备、个性化和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业。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产业定位,尽快制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并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产业指导目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第一阶段,通过两到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唐家湾地区的现有资源,努力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创业环境宽松、服务支撑体系完备、创新气息浓郁、区域特色鲜明的分散式园区(这一阶段可特称为*市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吸引大学特别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研究机构入园。第二阶段,经过两到三年的发展,在各园区建设主体取得共识的前提下,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把大学科技园发展成为在*高新区范围内拥有固定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完备的“核心区”。第三阶段,在“核心区”辐射带动下,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使整个唐家湾地区成为能够提供全系列孵化环境和全程创业创新服务,园区单位产出和人均绿色GDP最高,聚集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最多,创新活力最强,创业活动最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区+产学研基地”的“多校一园”形式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二)具体目标。经过七到十年的发展,*大学科技园能够吸引大批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以不同形式入园,发展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一批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研发团队,争取以整体园区的形式和“多校一园”的模式跻身于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四、建设模式
按照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首先整合大学园区及科技创新海岸区域范围内的现有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学园区各高校和清华科技园、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南方软件园、民营科技园、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孵化基地的办公场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设施与服务等资源,建设“*市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基地)。当现有资源和条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或各主体高校形成高度共识及一致要求时,再根据有关政策,在*高新区范围内已规划预留的固定区域,以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官、产、学、研、资、介有效结合,集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创业、项目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与成长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将大学科技园由“产学研基地”提升为“核心区+产学研基地”的“多校一园”形式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一新的引擎。
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以项目为核心,根据项目的成熟度和产业类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尚处于中试和孵化阶段的科技项目和创业企业,优先安排到五大孵化基地(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民营科技园和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示范基地),享受孵化器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和可以大规模投产的项目,特别是大学产业部门(或大学控股)准备设立的技术成熟且拥有投资能力和用地要求的项目,优先安排到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和“产学研基地”范围内。相关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按规定在*建立分园,也属*大学科技园的组成部分,都可享受*高新区、大学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多重政策优惠。
政府通过成立由市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运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和资金扶持,并推动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五、建设主体与管理运行模式
*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是入园各高校。在大学科技园处于“产学研基地”阶段时,各高校入园实体可在市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和宏观管理的框架下,在*高新区内租赁、建设研发与生产场所,开展科研、生产及科技服务等活动,实行市场运作,自主管理。新建用地的选址和布局要考虑与未来“核心区”建设相衔接,鼓励各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核心区”设立分园或建设产学研基地。当大学科技园发展到集中式“核心区”阶段时,各主体高校可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成立或确定管理运行机构,对“核心区”实施统一管理。在选择和确定投资主体时,可以考虑入园高校自行投资或根据市场规则采用其他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六、完善政策环境
(一)完善总体政策环境。*大学科技园处于*高新区、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民营科技园等各类功能区的聚集、交汇地带,由此形成的多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为入园企业、项目、人才提供了在各类并存的优惠政策中优中择优的可能。在现有政策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环境。
(二)完善孵化器发展的配套政策。企业和项目孵化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该园区第一阶段建设和扶持的重点。以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民营科技园和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骨干的孵化基地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要针对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填补我市在企业孵化器发展方面的政策空白。政策的相关内容要涉及到孵化器认定标准(根据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认定程序、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优惠扶持措施等。
(三)健全核心区的政策及服务环境。“核心区”建设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关键步骤,是高校转化科研成果并使其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公共服务环境配套:
1.用地优惠。根据《关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到我市兴办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珠府[*]67)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国家土地政策以及*高新区用地管理有关规定,对已获批准的全国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各高校独资或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地价优惠,优先安排用地。
2.财税优惠。在国家政策框架内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核心区”或企业孵化器内凡经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及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同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市财政从科技研发经费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设立主要针对扶持大学科技园科技项目的“产学研专项资金”,并与广东省用于支持产学研项目发展的专项资金联动,重点支持有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并逐步探索以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新模式。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地方引导项目也要向“核心区”内的企业倾斜。
3.投融资优惠。在*科技园“核心区”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本和模式,并开拓其他投融资渠道,为园区内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