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工程学科评估

化学工程学科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工程学科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工程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地球化学;工程学;放射性; 废物处置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worsening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any new subjects are applied in environmental waste. In this paper, the earth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for various environmental waste disposal, provides the basis.

Key words: the earth chemistry; Engineering.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中图分类号:TL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各种废物排放和堆积越来越多,尤其是放射性废物,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废物的处理力度也不断增强。目前,采用地球化学工程学中的方法来处理放射性废物是一项新的尝试,也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尝试。

一、地球化学工程的屏障

地球化学工程的屏障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废物容器、顶盖以及回填的材料。废物容器指的是有利于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的废物阻滞在工程屏障内,而不是其向外迁移的第一道有力防线。一般包括混凝土或者金属等不同的废物容器,这些容器能保护一些具有放射性废物的固化状态,从而使其不会过早地被破坏和侵蚀,不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顶盖是工程屏障设置的基本要求,它在废物处理中能够起到防止地表水以及雨水等对废物带来不良影响,还能通过其中的抵抗侵扰的屏障来有效防止人类的干扰,这种屏障是通过设置卵石或混凝土等具有较高强度的难以穿越的层位来实现的。回填材料是在放射性废物处理的过程中,将一些岩石或者矿石等放在废物容器和土壤之间,或者放在各个废物容器之间来吸附一些有放射性的核素,减缓这些核素往外界泄露的速度。

二、地球化学工程学中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模式及其应用

第一,中低放废物的废物处置模式。这种处置模式是对一些寿命比较短的中低放废物进行处置的模式,通常是选择在靠近地表的地方进行处置。所谓靠近地表,一般是指在拥有厚度为几米的的防护层的地表的上下,或者是在一些地表之下几十米深的岩洞当中,采用带有或者不带有上述工程屏障的对废物进行处置的模式。当将废物放在靠近地表的地方处理时,通常的做法是先将这些废物在包气带中埋藏起来,然后遵循就近原则,在旁边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一般是选择黏土。这样子所形成的工程屏障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并且所选择的黏土材料能够有效地防止放射性核素从土壤中往地下水迁移,防止其进入生态环境中造成不良影响。

拟建于我国西南某处的极低放废物填埋场具有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降雨量大, 岩石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等特点, 且该地区水系发达, 又属于长江上游, 对环境安全的要求较高。因此, 需要对场址采取适当的地球化学工程屏障, 确保水环境不受污染。

Sr 是长寿命裂片核素, 在长期的科研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含锶核废物, 特别是在核设施退役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含锶极低放废物。极低放废物按国际惯例一般采取简便、经济、安全的就近填埋处置方案。为了确保填埋场址的安全性, 往往将工程屏障与地球化学屏障相结合。其中地球化学工程屏障, 主要是针对场址地层岩性对核素吸附固定能力差的不利因素, 通过采用矿物或化学添加剂改良岩土对核素的吸着能力, 从而在场址地下水的运动途径上形成新的屏障, 确保环境安全。该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等领域有较多应用,但将其引用到核环境治理中, 还是近年来的事。选择合适的添加剂是地球化学工程屏障设计的关键。添加剂的选择主要依据场址地段土壤的表面电荷性质和核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吸附比是评估放射性核素在水-岩中迁移和滞留的重要参数, 它受控于岩土和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状, 以及影响水、岩性状的各种外来因素等。采用测定吸附比的方法来选择添加剂直观可行。

第二,高放废物的废物处置模式。这种处置一般是在较深的地质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将放射性废物在地表以下深约五百米到一千米的地方,埋藏起来,使之和环境之间形成永久性的隔离。这种处置通常是设置较多重的工程屏障,这样子能有效防止放射性核素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在处置库关闭后的长时间尺度( 要求的安全期至少是1 万年)和空间跨度下,放射性核素在进入生物圈之前会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在这期间,复杂的耦合作用会破坏工程屏障和地质屏障,因此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中对多场耦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对高放废物处置的过程中,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作为地质屏障的围岩介质的温度会随之升高,这就引起介质的膨胀或收缩并产生热应力,引发介质中裂隙张闭变形和岩石渗透率的变化,影响机械性质。高放废物是多种放射性核素的混合物,在迁移过程中会伴随着多种复杂的地球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矿物。这会改变岩石的渗透性,同时影响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由于水岩作用不仅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与此同时本身的质量也发生变化。

三、某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地球化学工程屏障物料研究

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选址原则是自然条件优越与社会经济许可的统一。对于极低放废物而言,按国际惯例,要求就近处置。为确保环境质量安全,需针对场址自然条件上的缺陷性,采取地球化学工程屏障新技术,改良自然条件,实施安全处置。所处置的放射性废料中的核素以铀(U)和锶(Sr)为主。实验资料和机理分析表明,U与Sr的迁移一固定性能相反,因此,必须在核素渗流途径上的不同地段,分别建造U、Sr双重屏障,即首先在处置体地层建造铀的吸附屏障,然后在处置体地层的外缘再建造sr的沉淀—吸附屏障。通过四组共52个试样(8种添加剂)历时70天的K1实验,以及岩土表面电荷测定等胶体化学研究,得知:场址东南山脊台地上的橙黄色砂质亚黏土,对U的吸附能力很强,且物源丰富,是茶园沟场址库的优质填料和底层吸附屏障。库体外缘渗流带Sr的沉淀一吸附屏障,必须采用碳酸钠作为添加剂。作为屏障填料的橙黄色亚黏土,是山脊台地基岩风化残积土,处于高岭土风化壳发育阶段。土中富含水铝英石,表面活性高,且正电荷(AEC)含量较高。该物料的pH值在6.0左右,正电荷主要由土中氧化铁等胶体引起。U的分配系数K1=1 228.4,满足屏障的一般要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山脊橙黄色亚黏土在加入NaCO3(5%)的情况下,pH在9.6以上,Sr的分配系数K1>1 400,满足屏障的一般要求。同时,预作屏障填料的橙黄色亚黏土物源丰富,因此,可作为首选屏障物料。

结束语:

放射性废物的地质处置难度高,科技含量高,将地球化学工程应用在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其中,厂址的选择以及工程屏障的建立是处理的关键,本文对高低放废物处理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以实例说明了地球化学工程学在放射性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烨,王关玉.地球化学工程与环境保护[J]。地质地球化学.2002,30(3)181-87.

[2]王海,李晓红,靳晓光.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地质学问题及研究现状口].重庆大学学报.2003,26(4):130—134.

[3]吴传璧.地球化学工程学——21世纪的环保产业[J].物探与化探.2002,26(6):41I-414.

[4]IAEA.Site Investigations for Repositories for Solid Ra—dioactive Waste in Shallow Ground[R].ViennalIAEA,1982.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216.

篇(2)

以燕山大学为例,电子文献资源的语种包括中文和外文两种;所属学科包含经济/管理、法律/政治、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工程、体育、光学/仪器、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交通运输、电气/控制/自动化、艺术/传媒、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数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电子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动力/能源/矿业、图书馆/情报/档案,共19个学科;应用学院包括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车辆与能源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共16个学院;资源类型包括期刊、学位论文、报纸、视频、年鉴、参考工具、电子图书、工具书、专利、会议论文、标准、音频、案例、科技成果、法律法规、事实型数据,共16种;揭示深度包括全文、文摘、题录、目录、事实5种;文献来源分为购买数据库、免费数据库、NSTL提供、国家图书馆提供、自建数据库、试用数据库6类。另一方面,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方式和采购年限也并不统一。中文电子文献资源多采用自主谈判的方式进行,外文电子资源分为DRAA组团和自主谈判两种采购方式。采购年份根据学校经费情况以及DRAA联盟采购方案要求分为1年合同、2年合同以及多年合同。电子文献资源类型的多样化、采购方式及采购年限的差异化加大了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工作的难度,对电子文献资源采购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套基于网络化应用的、可内部共享的、便于使用与维护的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系统,以实现对电子文献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2电子文献资源采购流程的设计

电子文献资源在图书馆的生命周期包括选择评估、提供试用、试用情况评估、沟通谈判、组织购买、使用评估几个阶段。其中,对于参加DRAA联盟组团的外文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可以省去沟通谈判环节。在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中,资源评估是前提工作,谈判购买是核心工作。高校图书馆要对每一个新增电子文献资源进行试用前评估,分析新增资源是否与已有资源重复、是否能对教学科研起到辅助作用以决定是否提供试用;要对每一个试用电子文献资源在试用期内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组织购买;要对每一个购买数据库在合同期内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续订。对通过评估的电子文献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参加DRAA联盟组团和自行谈判两种方式开展采购工作。

3系统功能实现

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系统读入图书馆采购电子文献资源的基本信息、年度采购信息、联系人信息以及集团采购方案信息,可按照年度查询本年度电子文献资源采购完成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任务,可按照指定数据库查询该数据库历年采购情况,以明确数据库价格涨幅情况,并对数据库的采购价格进行预测。该系统还具有电子文献资源合同信息扫描件上传的功能,实现电子文献资源采购信息的数据化。另外,系统后台数据储存时指定文件上传的物理路径并对上传电子文献资源信息的命名格式化。该系统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功能齐全,实现电子文献资源购买和相关服务的流程化、规范化、平台化管理,提高电子文献资源采购、信息维护、服务、保存等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3.1系统安全登录

系统严格审核执行电子文献资源采购任务的工作人员的角色和权限,根据工作人员角色、权限的可定制功能实现用户分级管理,超级管理员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读写操作,一般采购人员只可实现读操作,不可进行写操作。由于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系统中涉及电子文献资源合同期限以及价格等敏感信息,为了保证系统内容的隐私性,系统对管理员的活跃时间进行限制。如果管理员超过15min未对系统进行任何操作,系统默认管理员已经离开,再次操作时会出现超时提示。

3.2按年度查询采购情况

系统可提供指定年度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统计信息,包括采购电子文献资源总数、续订电子文献资源总数和新增电子文献资源总数,方便管理人员明确采购的方向。同时在电子文献资源列表中将电子文献资源采购重点信息展示,方便资源查看和对比。系统采用JS控制实现将新增电子文献资源高亮显示,方便管理员查看。

3.3按资源查询采购情况

系统可以实现按照电子文献资源名称查询特定电子文献资源的历年采购情况。在电子文献资源详情页面可显示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的年度信息、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并提供电子文献资源的扫描文献下载专区和集团采购方案下载专区。其中,年度信息提供电子文献资源历年合同起止时间、合同价格信息、数据库商以及付款商合同签署时间、发票时间以及冲账时间;基本信息提供电子文献资源的内容、类型、回溯年限、涉及科目、网址等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提供电子文献资源采购联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联系方式;扫描文件下载专区提供历年采购合同、回执、发票等纸质文件扫描版下载;集团采购方案下载专区提供历年采购方案扫描版的下载。

超级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实现对电子文献资源采购信息的上传提交,分为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联系方式提交、扫描文件上传、采购方案上传5个子模块。其中,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联系方式提交是电子文献资源基本信息,对年度采购信息以及联系人信息进行人工录入系统。扫描文件上传、采购方案上传是将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纸质文件以及采购方案电子化并上传到指定的物理路径。

3.5后台数据存储

系统通过扫描文件上传页面以及采购方案上传页面上传的电子化文件,按照程序指定的物理路径进行存储。同时,系统的一大特色是对上传电子文献资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功能,上传的电子文件在上传至指定文件夹的同时,会自动将文件命名格式化。例如,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信息在上传后,文件名称自动格式化命名为“年份【数据库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文件类别”。通过指定文件上传的物理路径以及对上传电子文献资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后台数据存储更加规范化,电子文献资源采购人员可以清晰地根据文件夹名称以及文件名称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4结语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制药工程;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76-02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回归工程”教育观逐渐影响国内教育[1],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程实践教育质量,建立与国际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教育部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中规定:所有签约成员国均承认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其对应本科毕业生均达到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具有实质等效性。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涵盖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等内容[3,4]。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制药业的转移,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生存,必须首先增强实力和创新能力,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医药企业技术革新、行业领先的关键[5]。

大连理工大学于2000年依托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和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制药工程专业。在十年多年的发展中,大连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制药产业过程中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切实提高了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用培养目标来衡量和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并于2013年6月份通过专家现场考核。在认证过程中,本专业十分关注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制药工程培养目标,能够将工程认证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一、工程教育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制药工程作为新时期医药工业产业迅猛发展的产物,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医药工作领域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合理的理解和行动,它的核心是使知识、行动和学习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专业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使毕业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创造力。在工程教育和满足社会需求背景下,契合本专业学科支撑,符合学校对本专业的定位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对于优秀的高级医药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全体药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玉萍,张喜艳,沈宏强,曹智.试论工程教育与实践课程[J].职业技术,2014,(8):58-59.

[2]宗士增.解析工程教育的目标与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2012,(2):53-54.

[3]颜雪明,肖新明,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45-48.

篇(4)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石油加工》 课程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等教育核心的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同时,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1、2]教学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应用。探索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面临的重要课题。[3]

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国家一贯都非常重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其中,油气储运工程是该工业中的中游产业,是连接油气产、运、炼、销诸环节的纽带。与石油的勘探开发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输送介质的多元化,油气储运专业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而作为炼油行业主干课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根据《石油加工》教学目标的特点,该课程教师急需认真探索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石油加工》课程教学分析

1.《石油加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石油加工》课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是一门知识体系庞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为产品,研究对象为非理性的、动态的、开放的石油加工工业化装置,包括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氢等各种石油加工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新工艺新标准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过程均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密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广泛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如何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掌握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2.《石油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石油加工》中,大多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纯粹依赖多媒体教学,沿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性,缺点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适应教学,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对相关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不重视,虽然开设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基础课程,但普遍化学基础理论不够。《石油加工》课程的课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课时,且理论知识的叙述性较强,相对枯燥,如果没有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学过理论知识后很容易遗忘,当需要派上用场时,却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课程无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与之相称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1.挑选合适的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现在有关《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门适用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挑选适合教学使用的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国家颁布的新的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据调查,目前各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的《石油加工》课程大多数只安排理论课,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实际上,许多高校都具备开设实验课的相关条件,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保证一定比重的实验课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提倡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例如对于炼厂气的加工利用,可以结合有机化学中C1~C4烷烃及C1~C4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炼厂气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径。对于石油的蒸馏过程,可以通过比较与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馏的异同点,掌握原油蒸馏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讨论,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兼用课堂讨论、参观考查、读书报告等辅助形式,既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石油加工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同时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在《石油加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需要经常比较各种加工过程的异同点,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是典型的石油加工过程,可以从主要生产目的、原料、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石油烃类的主要反应、催化剂的性能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过程错综复杂,专业实验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较接近实际的真实体验,发挥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桥梁作用。通过专业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石油加工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专业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院前后购置了原油实沸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延迟焦化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也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油气分析仪器。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对于我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储运,因此,只有掌握各种石油加工过程的特点,采用仪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种加工过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气储运方法。

在进行专业实验时,因为课时较少,对于类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实验装置,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催化裂化产物分析实验,应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自助与互助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卷面成绩为7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出勤;一为平时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几乎不能真正区分认真学习的同学。改革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过程考核,以便对知识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具体的方式为: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学生提交的小论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实践过程的考核,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学院的期末成绩以开卷考试为主,但应增加活分析、活应用的试题,减少分值。最好进行连续多次的考核,通过多次评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系统。在《石油加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国瑜.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4):22~24

篇(6)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0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当前环境工程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本科院校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行业、企业标准,长春工业大学确立了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增加了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一、改革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我校设置了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七大平台,各平台既相互联系又逐层递进,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各门课程的相互关联与衔接。从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到水污染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从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系统地整合为一体。在学科建设中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的渗透与融合,环境工程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化学工程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2.进一步增加选修课比例,提高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009版培养方案选修课比例为23.5%,2014版方案已增加到24.2%。为满足社会对环保应用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性较强的选修课,如给排水工程、化工安全、管道工程、工业通风与净化、工程技术经济和造价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修某些专业模块,拓展其专业视野,提升其专业综合实力。还设置了环境工程CAD制图课程,注重实例与理论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CAD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利用学术讲座的形式,从市政设计院请来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讲解“毕业设计CAD图纸规范”相关内容,这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

3.以综合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工程思维模式与综合应用能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及毕业设计,教学内容涵盖了化工开发过程和化工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素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2014年本科教学评估中,环境工程专业基础教育环节得到评估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近两年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等教学内容,大幅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通过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等环节,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活动和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在2014版培养计划中,已将环境专业课程实验又增加了20学时;又新增了污染控制综合试验,学时数为48学时;环境监测课程增加16学时的实验内容;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增至七周;进行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当然,强化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增加总学时和总学分,还应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采取新的举措,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为保障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实行校、院、系三级严格管理和跟踪考核制度,将毕业设计分为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答辩考核等几个不同的考核阶段。初期考核阶段,以环境工程系为单位进行学风教育、开题报告及方案设计的考核审查;中期考核阶段,分别由学院和学校督学组对毕业设计的进度、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和建议,专业导师及时督促、指导学生进行调整、改进;最后进入答辩考核阶段,由5~7名专业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考核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结构方案、图纸、图表、计算及外文)的质量和数量,设计(论文)的新见解及成果,自述及回答问题情况等,对不合乎要求的需重新修改,应付了事的打不及格成绩者需参加二次答辩,二答仍不合格者需重修。通过对毕业设计的严格要求、层层把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加大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开放,推行创新性实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自2012年开始进一步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保证学生更好地于实验室根据需要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产品开发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环境工程实验室也不断加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在校本科学生的开放,采取全天开放、阶段性开放、预约开放等多种形式,吸引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

4.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自启动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强省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以来,充分利用省教育厅和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的近300万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特色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新建了一批能够充分体现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验装置;同时建立了具有仿真和操作功能的污水处理的综合实训实验系统,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曝气系统、Orbal氧化沟系统、MBR池和二次沉淀池等;还新引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和实训软件、通风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模拟软件。这些实验平台建设,工程性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为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长春工业大学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为其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学校完善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了校、院、班三级的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形成“125-要爱我”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格局。在素质教育课程平台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时必修课程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近20门必选1学分课程。我校为了体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出并实践了“离学生最近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坚持素质教育贯彻于教书育人过程始终的教育观,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提高哲学素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在培养计划的品德与业务素质模块中,已将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等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对学生哲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综合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与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工程思维方式的建立,更好地将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工程思路运用于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污染治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离不开较强的师资队伍。为了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我校提倡专业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创造条件将中青年教师派遣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学习,还严格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要肩负作班导师工作职责。这些经历使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文化底蕴。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由学校考察、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爱岗敬业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言传身教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环境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经过这种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训,很快成长起来,成为教书育人的有生力量。另外,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引进上,采取有国外学习经历的研究型人才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高水平而密切合作的教学科研团队,打造一支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85-90.

篇(7)

关键词: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81-02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一、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认证历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于2007年11月对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2008年5月对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6月对武汉大学、2009年5月和10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6月和11月对东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止目前,工程专业认证已经在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领域,设立了75个专业认证试点,涉及院校49所,我国已进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

二、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关键。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系统工程,但在系统工程中环境工程作为污染物排放削减直接相关的专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卫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大。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

1.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3]。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工程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如何应用;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2.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没能走进“象牙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完备的国家几乎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挂钩。目前,笔者对黑龙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所设置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学校虽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和名称上略有区别,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这一模式,并且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无明显的差异。鉴于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上,可以尝试针对某一执业资格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组织课程,即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二年级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在模块课程设置中引入职业资格培训,一方面为将来的专业认证与职业认证挂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保证知识以结构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领域课程,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课程体系。

3.重视科研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我国在环境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实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慢、产品升级难的问题。这对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力养成的教育,学生的兴趣选择对工程能力能否持续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设立“导师群”人才培养方式,即组织教授“联手”合作培养和授课,在理论课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大学二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跟随导师去专业的相关企业参观,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接触学科前沿,既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推出的工程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总结起来基本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提高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养成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培养对环境工程现存问题的敏感度和国际视角,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学学报,2009,19(2):61-66.

[2]贾丛林.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9,(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