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创业投资 自主创新 促进作用 专利

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扶持创新是资本市场本身具备的功能。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投资机制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三十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一、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Richard L.Florida &Martin Kenney(1988)指出创业资本投资的地域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有密切关系。Tykvova(2000)认为,创业投资由于适应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而成为了企业自主创新融资中的主要资金渠道。Ueda(2003)指出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管理经验。John Callahan(2003)通过创业资本的融资过程分析了创业资本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并指出了不同主体所起的作用。Keuschning(2004)和Gebhardt(2006)的指出初创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而放弃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投资却能通过融资总量的控制以及分阶段融资等手段来规避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此外,创业投资者有着丰富的管理、技术经验,能够实现创业的成功以及创新的效率。Hirukawa(2005)论述了创业投资与企业自出创新有着互利关系。创业投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带来高回报,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需要创业投资的资金支持。Barbara Weber(2007)提出创业资本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适应”概念,指出创业资本意味着技术的快速创新,并由此可以带来潜在的高回报。Paul Gompers(2007)认为由于创业投资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满足创业投资的公司往往聚集在某些区域.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国内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刘松先、李艳波(2000)通过对创业投资运作机制的研究分析,论证了创业投资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融资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吕炜(2002)认为,创业投资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建基于契约的合作企业,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无法为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持的障碍,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也为创业投资资金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彭卫民、任啸(2002)研究认为创投资本的介入对技术自主创新有着促进作用,并对创投资本应该何时、如何介入技术自主创新做了分析。陶永勇、熊波(2004)认为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存在高风险性,导致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朱光荣、吴子稳(2007)的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提供管理服务。

二、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Jeffry A.Timmons(198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者很早就参与培育新的创新和技术并担任创新企业建设性的角色。Kortum& Lerner (2000)以美国1965年至1992年间二十个产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效率大约是R&D投入效率的3.1倍。另外通过对比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与无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发现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专利申请量更多。Tykova(2000)用德国1991―1997年的58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创业投资额增加一倍,全社会专利申请量增长12%,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数量增加一倍,全社会专利申请量增长21%。Catheine(2003)通过经验数据验证了获得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上的成效要显著性高于没有获得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Ueda & Hirukawa(2006)则将Kortum& Lerner (2000)的研究年限从1992年扩展至2001年,得出的结论相同,而且促进作用更明显。Mullica(2006)对美国1981年到1997之间的179个区域数据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对专利申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Hasan & Wang(2006)通过对美国劳动市场区域在1993年到1999年之间394个区域数据进行了面板分析的结果显示创业投资对技术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都存在促进作用。Chemmanur,Krishnan&Nandy(2008)利用普查数据研究表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其他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最初的创业投资进入时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保持一个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二)国内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等(2009)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创业投资与企业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及其企业技术专利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丁文丽(2004)通过数理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程昆(2006)利用经验证据分析发现创业投资能够正向地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行为的发生。程昆、刘仁和、刘英(2006)利用我国1994年到2003年之间的专利申请量、创业投资额以及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数据,论证了创业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万坤扬和袁利金(2008)证明了创业投资数据与技术创新专利数据之间存在很好的协整关系。

三、文献简评

通过以上理论综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一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方面存在困难,而创业投资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正好与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一些特点相匹配,可以较好地解决创新过程的融资难问题,从而达到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二是创业投资除了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给企业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如管理经验,技术经验等,从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三是创业投资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契约方式,可以克服传统组织形式的缺点,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持。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目前有关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层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时间较短,众多问题仍处于摸索阶段。国内外对于创业投资如何实现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少有论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统一的理论体系,没有得出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

通过以上实证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关系论证。大多数学者通过创业资本投入对专利产出的作用方面研究两者的关系。并通过创业资本投入与R&D投入对比,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与非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之间的产出对比得出结论:创业投资对企业的专利申请有正向作用,从而与自主创新有正向关系。另外有学者通过实证得出结论:创业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从而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计量模型,协整分析,面板分析等。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来看,目前

在度量自主创新的指标选择上,过于单一,主要以专利申请量作为指标,使结论的证明力不足。由于研究者在分析数据时,使用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导致研究资料的可比性较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对数据的选取、度量的口径、模型的设计以及估计方法进行规范,以便用共同的框架对不同国家的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进行比较,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 L.Florida,Martin Kenney,1998,"Venture Capital,High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22.1,pp.33-48

[2]Tykvova T.,2000,"Venture Capit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0 EFMA Conference, Athens

[3]Ueda M.and M.Hirukawa,2003,"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SA

[4]Keuschnigg,Christian,2004,”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9(2), pp239-261

[5]Gebhardt,G.2006,"A Soft Budget Constraint Explanation for the Venture Capital Cycl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unich.

[6]Barbara Weber,Christiana Weber,2007"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s a means of radical innovation:relational fit,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transfer".Journal of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24):11-35

[7]Paul Gompers.Venture Capita1.Handbook of Empirical Corporate Finance[M].2007:48 1-509

[8]Jeffry A.Timmons,William D.Bygrave,1986,"Venture capital′s role in financing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l61―176

[9]Kortum and Lerner,2000,"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674一692

[10]Ueda M.and M.Hirukawa,2006,"Venture Captical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USA

[11]Hasan Iftekhar,and Wang,Haizhi,2006,"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on Innovation,New Business Formation,and Economic Growth.FMA Annual Meeting

[12]Chemmanur,T.,K.Krishnan&D.Nandy,2008, "How does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Private Firms?A Look Beneath the Surface".WorkingPaper BostonCollege

[13]刘松先,李艳波.风险投资与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0(3):71-74

[14]吕炜.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J].经济研究,2002(2):48-56

[15]彭卫民,任啸.风险资本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相关运作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12):77-81

[16]陶永勇,熊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研究[J].业技术经济2004(4):70-?4

[17]朱光荣,吴子稳.风险投资在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J].乡镇经济,2007(08):42-45

[18],许小松.风险资本市场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1999(06):4-16

[19]丁文丽.基于最优规划模型的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52-54

[20]程昆,刘仁和,刘英.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7-22

篇(2)

关键词:创业团队;异质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创业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出现,创业团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沿袭高管团队的研究经验,学术界对创业团队成员异质性及其与创新、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大量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创业团队异质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整理回顾,为相关话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创业团队异质性的内涵、维度与测量

1.创业团队异质性的内涵与维度

Finkelstein和Hambrick 1996年提出团队异质性指团队各个成员在主要人口特征以及重要的价值观、认知观念、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1]。以往的研究归纳了团队异质性的诸多内容并不断丰富,包括种族、国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能背景、任期,价值观、认知、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维度划分,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方式:按测量的难易、可观察的程度,分为显性与隐性、外在与内在(Jackson,Stone 和Alvarez,1993)、人口统计学特质与深层特质特质(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6)、易观察与不易观察(Milliken和Martins,1996);按照内容类别分为社会异质性、信息异质性与价值观异质性(Jehn, 1999);按照与工作相关程度分为低工作相关与高工作相关(Pell, 1999)[2]。

2.创业团队异质性的测量

对异质性的测量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是以个人为对象运用现有成熟量表,通过李克特5级、7级打分法进行主观打分测量,常用的量表基础包括Jehn和Neale 1999年、Zimmerman 2008年、熊立2008年、Amrit 2005年的研究成果;另一种方式是以团队为单位,收集团队各成员信息后采用异质性指数测算团队的异质性水平,其中广泛采用的为Blau(1977)的异质性指数:(1-∑ni-1Pi2),Pi是某特性第i个类别的比例[3]。

三、创新能力的内涵、维度与测量

1.创业团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概念由Burns和Stalker (1961)首次提出,并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采用新想法、新思路、新产品、新技术的一种能力。之后国内外学者不断丰富创新能力的内涵。例如艾米顿(1998)认为创新能力是创造新思想、利用新想法的能力,并把新思想转化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创造利润[4];陈力田等(2012)将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搜寻、识别、获得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识的能力[5]。

2.创业团队创新能力的维度与测量

现有研究中,创新能力的主要的测量方式之一是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其各个维度进行主观度量。韩翼(2007)将创新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创新意愿、创新行为与创新结果[6];Yam(2004)将创新能力分解为学习、研发、资源分配、制造、营销、组织、战略规划等维度[7]。另一种主流方式是通过专利数、创新数量、新产品销售比例、创新支出占销售比例等指标数据测量反映创新能力。

四、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1.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直接作用

一方面,异质性团队由于拥有不同的思考视角、掌握更多样化的知识因此更容易产生新思维和新观念,能够促进团队创新。许多研究验证了这一关系,Eisenhardt 和 Schoonhoven(1990)研究指出技能差异更大的创业团队比起技能较相近的团队能更好地影响新创企业绩效[8];Bouncken(2004)指出异质性团队可以为新创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组合,有利于创业绩效的改善,且团队成员文化差异性大有助创业团队产生创新理念[9]。

另一方面,异质性导致团队协调成本、整合成本增加,同时团队成员的差异性也更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对创新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Ensley 等(1998)分析了创业团队的技能、大学专业背景、最高学位、职能领域等的异质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创业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成长之间负相关,团队成员最高学历专业的差异化和职能背景差异化与企业回报负相关[10]。

2.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间接作用

创业团队异质性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协调;同时,团队异质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创新,它必须通过某些机制对创新产生影响。图1总结了现有研究中两者间关系的主要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其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存在许多交叉,反映出了创业活动的复杂性。

五、总结与展望

首先,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团队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促进和阻碍两种矛盾关系,因此对于哪一异质度范围对创新产生最优影响值得关注。其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内容和维度越来越丰富,但主要还集中于团队内部。随着创新网络理论的发展,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及其与内部异质性的交互作用目前仍有大量空白。最后,创业团队异质性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高,现有研究对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协调因素的研究仍不清晰,其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存在许多重叠与交叉,其中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ambrick D.C., Cho T.S., Chen M.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s Competitive Mo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659―684.

[2]王冰.创业团队异质性、团队氛围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金泉.创业团队构成异质性、互动质量与创业绩效的关系[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4):154-160.

[6]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10(5):62-77.

[7]RCM Yam, JC Guan, KF Pun, EPY Tang. An Audi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Firm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Beijing, China [J].Research Policy, 2004,33(8):1123-1140.

[8]KM Eisenhardt, CB Schoonhoven.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504-529.

篇(3)

关键词:创业行为;动态特征;创业者;创业机会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6-0056-07

一、引言

基于复杂科学理论的视野,创业过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创业行为是其内部构成要素,各项行为之间交错复杂、相互依赖,创业过程呈现出系统的整体性、过程的非线性、要素间的关联性等典型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创业行为的时间动态特征是刻画与描述创业过程本质的基础,对此开展研究有助于挖掘新企业生成过程中的理性成分,归纳创业行为与过程的内在机理与一般规律。但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现象描述、理论推演、模型构建的层面,开展的实证研究仍然比较少。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依托中国创业动态跟踪研究项目(China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简称CPSED)的调查数据来洞察创业行为的动态特征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具体而言,着重探索两个研究问题:(1)创业者先前经历对创业行为有没有影响?哪方面的先前经历更可能影响创业行为的选择与决策,如何影响?(2)创业机会属性对创业行为有没有影响?创业机会的哪些创新性特征更可能影响创业行为的选择与决策,如何影响?

二、理论和假设

(一)创业行为

本研究认为创业行为指在新企业孕育过程中,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实施的与新企业生存及成长相关的机会开发行动或行为,而不包含维持或变革既有组织的运营行为(Bird,1989;Gartner等,1992)[1][2]。行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为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将创业行为具体化为一系列的事件或行动,重点考察行为开展的方式,尤其是随创业进程的深入创业行为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正确理解创业行为的内涵不可忽视的要素是行为发生的动态性和时间性。新企业创建过程中,创业行为随创业进程而动态变化,每一时点、每一时刻创业行为都可能发生细微改变,甚至引发新企业属性的极大差异。创业行为具有时间动态特征,具体到操作层面,引用与时间有关的参数来刻画与描述这种时间动态特征,本研究引用行为速度、行为集中度来衡量创业行为。其中,行为速度指创业过程的平均速度;行为集中度反映的是不同时刻行为速度的变化程度,即行为速度波动的大小,是平稳迟缓的还是突变跨越式的。这两个参数的引用均符合创业过程的动态、复杂、非线性的特征表现,通过可操作化的方式表征时间维度视角下创业行为的动态特征。

(二)创业者先前经历与创业行为

1. 创业者先前经历与行为速度。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创业者先前经历是创业者本人通过亲自观察、参与、体验等多种途径而积累形成的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这些知识基础是创业者开展创业行为、创造新企业的工具与手段,有助于新生企业提升组织合法性,克服新进入缺陷。创业者先前经历所累积的知识能够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无法替代性等特征,使得创业者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复杂且不确定性的任务迅速决策并快速行动进而赢得竞争优势,实现高速成长(Barney,1991;Barringer等,2005)[3][4]。新企业创建是不断地摄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过程,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资源投入,才可能获得正的现金流,实现机会的价值创造,而创业者丰富的创业经历,创业者宝贵的初始资源禀赋,能够形成积极的动态反馈,发生滚雪球式的效应机制,使得初始的资源优势能够不断地扩大,成为创业者快速开展创业行为的有力保障(Alvarez,Barney,2004;Shane,Stuart,2000)[5][6]。在创业过程中,借助先前知识相关的信息(知道我是谁,我知晓什么),创业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对创业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直觉反应和主导逻辑,进而谋求解决方案并转化为快速而有效地开展创业行为(Sarasvathy,2001)[7]。

本研究主要考察教育经历、创业经历、产业经历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一组研究假设:

假设1:创业者先前经历与行为速度正相关。

假设1a:教育经历与行为速度正相关。

假设1b:创业经历与行为速度正相关。

假设1c:产业经历与行为速度正相关。

2. 创业者先前经历与行为集中度。行为集中度高,意味着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许多行为被“束”在一起开展,而不是均匀地分散执行;相反,行为集中度低,则意味着整个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能够保持步伐的稳健。本研究认为创业者先前经历越丰富,越可能平衡有节奏地开展创业行为,也就是创业行为集中度越低。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基于效率的逻辑。具有先前经历的创业者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Gist,Mitchell,1992)[8],因而整体掌控能力较强。创业者先前经历所累积的知识,使得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对每项创业行为的价值性做出清晰准确的评估,其大概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与投入,产出有多少;认识与理解哪些事情应该着重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保证创业行为的开展(Reuber,Fisher,1999)[9]。换而言之,具有丰富经历的创业者会有统筹的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创业进程,保证了进程的平稳节奏。

第二,基于时间框架下的分析。创业过程是艰难的,但时间却是宝贵的。创业者丰富的先前经历有利于创业者胜任新的角色,尽快投入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减少了常规、例行性事务所花费的时间,使其有更为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处理复杂的创业行为,同时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具有更强的容忍、适应与承受能力,能够从容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保证了创业行为沿着正常的可控制的轨道持续开展(Gifford,1992)[10]。

第三,基于学习曲线效应。学习曲线强调稳定的、持续的、渐进的变化,学习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非跳跃式的、间断的、非连续的变化,这种现象的集中度水平较低。学习曲线应用于个体的学习和能力,创业者依赖于先前的经历,其知识与技能已经嵌入于创业过程或创业网络之中而映射到创业行为层面,随着创业进程的推进,创业行为的执行效率与能力提高,成本下降,这是一个平缓的、连续的变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二组研究假设:

假设2:创业者先前经历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2a:教育经历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2b:创业经历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2c:产业经历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三)创业机会的创新性特征与创业行为

1. 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与行为速度。创新性越高会伴随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新生企业识别到创新性的机会,即使创业者本人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同时还面临对现有秩序的挑战。创业者要尝试推出未经检验的产品概念、技术流程或者难以预测前景的市场(Shane,Stuart,2002)[11],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其认知、规范、管制合法性难以得到确认。为取得外部环境的认可与信任,使其机会开发行为顺利的开展,在创业过程既定的时间框架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Eisenhardt,Schoonhoven,1990;Saemundsson,Lindholm Dahlstrand,2005)[12][13],导致的结果是机会创新程度越高,遇到的阻力越大,创业行为速度越慢。创新性程度越高,越依赖于创业网络的合作与支撑来开发完成(Powell等,1996)[14]。因为创新是资源消耗的过程,创业网络对机会能否被开发、机会价值能否实现都非常重要,为证明机会的潜在价值及可行性,得到外部网络的支持,创业者需要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来证明机会的创新性优势,否则难以得到创业网络的资助。这些也是导致创业行为速度缓慢的原因。

本研究着重于考察创业机会的产品创新性、技术创新性和市场创新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三组研究假设:

假设3:创业机会的创新程度与行为速度负相关。

假设3a:产品创新与行为速度负相关。

假设3b:技术创新与行为速度负相关。

假设3c:市场创新与行为速度负相关。

2. 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与行为集中度。新企业创建过程中创业者倾向于采用效果推理的决策方式,在面临未来权变的、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创业者有意识地、积极地采取主动行为,争取重塑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决策模式强调了创业过程中的理性成分,关注既有手段和可承受损失,强调控制可控因素而非预测,体现了创业过程的系统性、节奏化开展。Honig等(2005)[15]等认为“渐进式学习战略”符合效果推理的决策理论,是一种持续调整的、渐进性的、坚持尝试的学习战略。机会的创新程度越高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程度越高,效果推理的决策方式越有效(Read等,2009)[16]。因此,可以做出初步的推断:创新性机会的开发,强调创业决策的理性成分,更益于保证过程的稳健进行。相比之下,机会的创新程度越低,在创业行为开展过程中反而显得随机性更强,这源于机会开发任务的简单性和随意性。由此可反映出,机会的创新程度越低时,创业行为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非连贯性,行为集中度较高;而机会的创新程度越高时,越可能统筹规划,保持创业过程平稳有节奏地开展,创业行为集中度越低。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四组研究假设:

假设4:创业机会的创新程度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4a:产品创新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4b:技术创新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假设4c:市场创新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资助下,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发起,于2009年组织并实施了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CPSED),CPSED采用动态跟踪的研究设计,在2009—2011年采用3次跟踪式电话访问的手段追踪这些新生创业者的创业行为的进展状况,动态跟踪创业行为与过程,从微观视角剖析创业活动规律。经过三轮次的跟踪访谈,本研究最终获得321份有效样本。

(二)变量测量

1. 创业行为。行为速度:行为速度指整体创业过程中行为开展的快慢,具体表述为单位时间内创业行为开展的数量。

行为集中度:行为集中度表示创业行为速度的波动性是大还是小,体现出创业行为速度的变化性。在本研究中,首先针对每个样本计算每项行为距“创业打算”的时间,折合成“月”计;然后计算各项行为发生时间的方差值,再次,对方差值加“1”取对数,并取负号,所得值即为行为集中度。

2. 创业者先前经历。本研究从教育经历、创业经历、产业经历三方面来衡量创业者先前经历。

教育经历:本研究中,教育经历以创业者所接受教育的年限取对数来测度。在CPSED中,问题项“您的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本研究中,“初中及以下”以9年计;“高中”以12年计;“专科”以14年计;“本科”以16年计;“研究生及以上”以19年计;在此基础上取对数来测度每个样本的教育经历,教育经历为连续变量。

创业经历:以创业者所回答的曾经创业次数的实际数值计算,如果没有创业经历则计为“0”,在本研究中,创业经历为连续变量。

产业经历:以产业相关工作年限与总体工作年限之比来测度,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强化创业者的产业经历的专属性作用与特征。在本研究中,产业相关工作年限及工作年限以创业者所回答的实际数值计算,没有工作年限的计为“0”,没有产业相关工作年限的计为“0”,计算比值时,如果两项均为“0”,产业经历也以“0”计,产业经历的数值结果在0~1,为连续变量。

3. 创业机会创新性。本研究主要考察创业机会的创新性特征,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三方面属性来衡量。

产品创新:CPSED中以问题项“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非常独特”、“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面临的竞争压力很低”来测度产品创新这一变量。采用Likert-5量表,请创业者判断多大程度上符合其实际情况,“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既不是符合也不是不符合;“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数值越大表明创新程度越高。

技术创新:本研究采取投射变量的方式,以新生企业的类型来测度机会的技术创新程度。具体而言,设置虚拟变量,“1”为技术型企业;“0”表示非技术型企业。本研究认为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较高。依据CPSED调查中问题项“您创办的是技术型企业还是非技术型企业?”来判断,其中,技术型企业具备下列特征之一:有研发活动、提供的是技术性产品或服务、有研发人员等。

市场创新:CPSED调查中,问题项“企业主要产品或服务所对应的市场是刚出现的市场、发展中的市场,还是成熟市场?”表明了创业的市场创新程度。其中,“1”代表成熟市场;“2”代表发展中的市场;“3”代表刚出现的市场。本研究视其为连续变量,数值越大市场创新程度越高。

4. 控制变量。本研究采用四个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创业动机、创业打算前事件等。

性别:设置虚拟变量,“1”为男性;“0”为女性。

年龄:以创业者所回答的实际数值计算。

创业动机:依据创业者的回答结果,问题项为“您创业的初衷是想抓住当前有利的商机还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本研究设置虚拟变量,“1”为“想抓住当前有利的商机”,视其为机会型创业;“0”为“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或其他选项。

创业打算前事件:本研究以“创业打算”界定为创业开始的时间,指发生在创业打算之前的事件数目,创业打算前事件可能影响到创业之后的行为及绩效,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操作方法以创业者所回答的实际数值统计结果确定。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是本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1可以看出,创业者先前经历中教育经历、创业经历、产业经历与行为速度、行为集中度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创业机会属性中产品创新与行为速度(P

本研究中,自变量产品创新的测度采取两个问题项量表的形式,需要通过因子分析对于数据进行简化,还需要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以确定测量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条目的充分性检验KMO值为0.500,Bartlett检验中近似卡方值为23.435(df值为1,p值为0.000),说明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按照因子特征值大于1、主成分法、正交方差最大法旋转提取公因子,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3.317%,产品创新因子的Cronbach’s α值为0.416,本研究量表的信度可信。

(二)创业者先前经历与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创业者先前经历与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其中,模型1、模型2是针对行为速度的回归结果,模型3、模型4是针对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结果。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模型2显示,教育经历、创业经历、产业经历与行为速度的回归系数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表明教育经历、创业经历、产业经历与行为速度的关系均不显著,假设1a、假设1b、假设1c均未得到支持;假设1未得到支持。

模型4显示,教育经历与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0.057,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表明教育经历与行为集中度之间无显著关系,假设2a未得到支持;创业经历与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0.098(P

(三)创业机会属性与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创业机会属性与创业行为的直接效应。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表4,表3是针对行为速度的回归结果,表4是针对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结果。

表3模型2显示,产品创新与行为速度的回归系数为-0.093(P

表4模型2显示,产品创新与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0.072,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表明产品创新与行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假设4a未得到支持;模型3显示,技术创新与行为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0.213(P

(四)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创业者先前经历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假设1未得到支持。这与本文的预期不同。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创业者先前经历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转化能力可能不足。第二种可能的原因在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先前经历越丰富,机会成本越高,创业者对新企业的未来绩效要求越高,导致对创业行为速度可能不会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负作用。第三种可能的原因在于创业者先前经历所累积的知识产生固化作用,阻碍了创业行为速度。

创业者先前教育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为负向关系,但并不显著,假设2a未得到支持;创业者先前创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为正向的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2b得到负向支持,与理论假设的方向恰恰相反;创业者先前产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为负向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2c得到支持。教育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关系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教育经历属于通用性人力资本,创业者接受的即使是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仍然存在知识不匹配的问题,可能与创业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创业教科书强调财务预算、计划,而创业实践则更看重合法化的知识,如何与供应商建立联系与信任,等等。创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超乎本文的理论预期。作者认真思考后认为这可能源于创业经历的成功或失败对于下一次创业的影响机制不同。有成功经历的创业者,容易导致认知偏见与盲目创业,主要表现在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创业者的认知偏见使得创业者对成功自鸣得意,而缺乏深谋远虑,在创业行为开展过程中行为表现往往缺乏系统性管理,产生跨越式发展,忽略了创业行为的内在一般规律性。对于曾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而言,创业者常常会刻意改变原有模式下的决策或行为模式,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间断性,行为开展的变动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创业行为集中度较高。产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印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本研究对创业机会属性与行为速度的直接效应进行了考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假设3获得部分支持。创业机会的产品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负相关,假设3a得到支持;创业机会的技术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负相关,假设3b得到支持;创业机会的市场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假设3c未得到支持。市场创新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关系不显著,反映出市场创新与行为速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市场层面是基于宏观视角下的分析,其系统内部间各种要素更为复杂,可能外部环境、政策制定对市场机会开发整体速度的影响并不如微观层面的因素更为直接。另外,当创业者感知到未开发的新市场机会时,为把握先机,更可能积极主动地动员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投入到创业过程中,尽快将创意转化成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上的供需平衡,实现开发机会的潜在价值。

本研究对创业机会属性与行为集中度的直接效应进行了考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假设4获得部分支持。创业机会的产品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假设4a未得到支持;创业机会的技术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速度之间负相关,假设4b得到支持;创业机会的市场创新程度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负相关,假设4c得到支持。产品创新性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与本研究的预期不符,其中的原因在于,产品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创业者或新生企业层面。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系统内,创新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状态,带来系统的混乱,否则不可能实现创新。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创业过程中小幅度的不平衡,显现出创业行为开展的波折。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CPSED三轮调查数据,选择处于创建过程中的新生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时间维度视角下创业行为的动态特征规律及形成机理,本研究有两点重要发现:(1)本研究发现创业者先前经历能够直接影响创业行为的选择与决策,但影响机制却并不相同。结论表明,创业者先前创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为正向显著的相关关系,创业者先前产业经历与创业行为集中度之间为负向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先前经历所蕴含的知识属性并不相同,因此,对外在化的创业行为的选择与决策影响力不同。(2)本研究提出创业机会的创新程度在创业行为选择与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结果大部分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具体而言,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与行为速度负相关;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行为集中度负相关。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体现在基于关键要素的视角,探讨创业者先前经历和创业机会属性对创业行为的驱动与决定作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信服力,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本研究着重于考察创业行为的动态特征,有助于挖掘创业过程的动态演化的形成及内在机理,丰富创业理论。实践意义在于促进探索在政策层面上如何甄别和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如何筛选和引导创新程度高的高成长潜力的创业项目开发。

本研究在得到一些有启发性的研究结论的同时,也难免有其局限性。本研究以行为速度、行为集中度来表征创业行为的时间动态特征,还不能涵盖创业过程复杂动态的全部内涵,如何深层次挖掘与探析创业过程本质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测量方法需要其他的调研手段相互验证与补充,样本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ird,B. J.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Ⅱ.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89.

[2]Gartner,W. B.,Bird,B. J.,and Starr,J. A. Acting as If: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2,16(3):13-32.

[3]Barney,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Barringer,B. R.,Jones,F. F.,and Neubaum,D. O.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Growth Firms and Their Found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5):663-687.

[5]Alvarez,S. A.,and Barney,J. B. Organizing Rent Generation and Appropriation:Toward a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heory Fir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5):621-635.

[6]Shane,S.,& Stuart,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7]Sarasvathy,S.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 263.

[8]Gist,M. E.,Mitchell,T. R. Self-efficacy: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2):183-211.

[9]Reuber,A. R.,and Fischer,E.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Founders’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9,37(2):30-45.

[10]Gifford,S. Allo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tten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19 (3):265-284.

[11]Shane,S.,& Stuart,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12]Eisenhardt,K. M.,& Schoonhoven, C. Organizational Growth:Linking Founding Team,Strategy,Environment,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87-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504-529.

[13]Saemundsson,R.,and Lindholm Dahlstrand,A. Ho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Constra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 from Growing into Medium-Sized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2):113-129.

[14]Powell,W.W.,Koput,K. W.,Smith,D.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1):116-145.

篇(4)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2-0047-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回顾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追求自由、批判、创新、超越之精神的史书,创新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和行业发展面临激烈竞争,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提倡创业。随着市场积极体制的逐步完善,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研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亟需开展的课题。高校必须在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的同时更关注社会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实现创新创业驱动。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开始关注到创业型大学建设、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联系、渗透与融合。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厘清、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依然存在颇多争议与问题。

二、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创业型大学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对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大学被赋予创新、创业的使命,注重技术和研发,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政府和高校都意识到这种变化,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创业型大学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更强的科研能力,注重实际,与政府、企业建立很好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与创业

创新,起源与15世纪,后被约瑟夫•熊彼特引入经济学领域。创新是更新或制造新的东西以达到某种理想化需要或社会需求,收到有益效果。创业是源于商业领域的概念。笔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利用资源创造新的产品、服务等,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成功的创业一定有创新的迸发,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如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来源于创业,并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①

3、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创新教育是一种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赋予创新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凸显新的典型模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技术,成立实验基地,强调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创业教育。这种模式为我们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思路。创业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创业教育成败在于是否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成果又可以检验创新教育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耦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框架

1、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政府、高校、社会的不同需求,搭建良好的循环系统,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政府制定政策方针,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舆论氛围、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高校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政府和社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经验和技能培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将社会需求反馈给高校从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方方面面。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品格,通过入校教育、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创新创业,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大力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其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自觉主动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反馈等工作机制;再次,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与师资队伍。必须重视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与考评,提升创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用先进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课堂教学。开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与公选课,满足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编写教材,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最后,内外联系,注重实践。学校应建立创新创业组织、团体,进行创业辅导与训练。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园区等,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操作,以创业为途径,实现创新创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做保障。运行机制主要有管理、服务、评价、激励和保障几类,每一类根据政府、学校、社会不同的运行主体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和模式。

3、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的来说存在三方面的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各项制度需加强操作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仍是短板;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校内外联系不足。这些问题若想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入手,笔者通过对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展开研究,针对性提出以下改进路径:(1)加大扶持,完善管理当前中国,政府为主导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下,国家层面的推行和扶持是关键前提。国家必须制定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方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目标、开展模式、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资金、信贷、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法规上的依据,保证政策实际操作性。高校应探索创新创业学分制,制定创新创业课程替代、学分替代等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教学评价、教师考核、激励等方面执行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只有理顺各方面人、事、财、物的关系,破除制度障碍,才能激发全校师生认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注重实践,强化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然而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实践不足的尴尬。政府应为高校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提供咨询、商务及市场开拓服务。尝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制度,选聘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经法企管等专家学者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授课指导、项目论证、咨询服务。政府要指导社会组织建立中介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或理论或实践的帮助,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分解其教育压力。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起到监督和改进的作用。(3)校企联动,注重合作当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是高校的“独角戏”,事实上,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者同样重要的角色。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外界联系。企业也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提供资金,达到企业宣传目的这个层面,而应该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项目支持、实践指导、师资培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供反馈与全方位的支持。高校甚至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行“2+1”或者“3+1”模式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注释:①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255-256.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刘文利.创新创业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邢大立,魏东初,梁汉钧.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4]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

篇(5)

>> 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研究 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环境关系比较研究 供给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测评及提升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WOT理论视角的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策略研究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团员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析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徐占东,陈文娟.大学生创业特质、创业动机及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

[3]任泽中,左广艮.大学生创业资源协同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2.

[4]杨志春,任泽中.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二元共生现象及其理念引导[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5]杜跃平,马元凯,王林雪,张霞.创业环境认知对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安若干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J].软科学,2016,8.

[6]李海波.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4.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旨在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科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随即,全国范围内包括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650多所高等院校开始整体或部分向应用型转变,就此拉开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幕。如何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转型研究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一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

1.两者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应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注入创新创业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地位,重视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原则。教学的主体在于用,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教学的效果在于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应用属性,都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

2.两者在教学模式上均与实践结合紧密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同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思维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更是通过实践不断地锤炼来固化。

3.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将来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具备寻找市场需求的创业素质,拥有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提高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运用专业技能需找市场需求,开拓创业空间的素质与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二、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当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老套,往往局限在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模式进行,无法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脱节。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缺乏对学生显著的吸引力,学生感觉枯燥,听课兴趣不高。根据近期某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66.35%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有待改进。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将自己未来从事工作方向确定在与所学专业对口或者相关的领域中,认为创新创业与个人学习专业关系不大,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根据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创新创业有关专门研究的学生只有13.94%;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只有40.29%;64.56%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关系不紧密,更有22.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关系。80.77%的大学生虽然认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但自己亲身参与的却不多,有53.85%的受调查学生未参与过任何创新创业活动。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认知存在偏差,参与积极性不高。

3.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还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同时兼具较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但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大多属于半路出家或仅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更不熟悉企业的运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4.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

地方高校很少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由教务、学工、团委和就业等部门分别承担,使得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资源协调、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十分有限。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缺少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特别是校外的社会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创新创业教师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采用与传统教师相同的评价机制考评创业教师,使得创业教师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创业的实践研究,反而耗费大量的精力于学校内部的传统评价机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1.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而是融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规格要求,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设置。融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变。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安排的情况下,适当增设如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其次,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各教学环节,并以此带动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同时,将本学科最前沿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传授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则包括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接受创业教育。因此,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工作。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推进学分制改革,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导师制是以“个性化”设计和“项目化”引导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导师和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实现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3.培育“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直接的引导者,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取得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力量。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课内外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校内选聘一批以专业教师和学科技术能手为核心的骨干教师,作为稳定的教学师资。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聘请社会知名的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以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

4.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建立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教务、学工、团委、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在学校层面上形成政策、制度、管理的统一,从而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完善的帮扶服务。具体而言,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如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分、学籍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成果激励制度,奖励优秀学生的科技学术成果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

四、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推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波,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01):65-69.

[2]冀宏,顾永安,张根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篇(7)

>>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研究 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研究 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和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 培养创业型大学生体系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

[3]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7-

10-30.

[4]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5]关于印发《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