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高校中年教师 参与体育活动 社会学

前言:本研究从社会学研究层面出发对影响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全日制高校在职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在西安12所高校确定586名在职中年教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资料确保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思路与整体规划,确保研究方向正确;运用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与本研究有关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健康的认识。调查中发现,11.2%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34.5%的人认为较好,48.8%的人认为一般,只有5.5%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许多人对健康的理解是“因为我没病,所以我健康。”这种对健康的片面认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维护健康而付诸的行为。为此,我们就人们平时的疲劳状况作了调查,25 8%的人常感到疲劳,65.8%的人时有疲劳,只有8.4%的人没有疲劳感:身体疲劳占42.4%,而身心疲劳占40.8%。

解决高校中年教师亚健康这个问题不能只依靠药物,主要应该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或其它休闲娱乐方式进行调节。我们对教师“有偿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作了调查,结果是积极的。“可以考虑”参加有偿体育活动的合计占调查总数的86.6%,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愿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中年教师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刻理解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从体育锻炼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调查中了解到一些肥胖的中年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身体形态指标达到了标准水平,原来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有事头晕等)也随之消失,这使得这部分中年教师更注重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从而更注意体育锻炼。

2、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是人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来源。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形成.要求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并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它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获得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往往并不是某一种动机单独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教师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经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比较认同的体育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娱乐、完善、交往、求知等。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强,影响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对健康认识和体育锻炼的作用效果了解不够深八。从文化背景和传统生活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解释中年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或者说动机不强等问题,大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了。

3、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又有寒暑假,一般人认为高校教师的余暇时间相对较多,但实际上由于中年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目前教学、科研、院系建设等工作以及校区的郊区化发展,致使其闲暇时间并不充裕,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难以保障。下午和晚上是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时间段,即高校教师多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

在被调查者中,48.4%的教师能有规律地参加每周至少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0.2%的教师能坚持每周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另有31.4%的教师偶尔锻炼并且没有任何规律。因此基本上可以与不锻炼者划归一类。中年教师没有长期持续锻炼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负担过重和工作压力过大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在客观上受限制,超负荷的工作使之过着一种预支生命的生活:2)年龄上的优势使中年人忽视了体育锻炼,由于此阶段正属于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因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健身的需求不迫切。锻炼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中年教师社会角色繁多,而且许多角色不容回避,极易产生“角色冲突”,是“角色冲突”严重困扰着中年教师健身意识观念的形成。另外,高校校园郊区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分校区,教师上班下班不再像以前只在一个市内的校区,现在在路上耍花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目前一般教师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比10年前多出至少一个小时,这从客观上限制了诸位老师从事体育锻炼。

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环境。高校教师进行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内容,按主要选择的项目排序,男性以球类、步行、跑步类为主,占所选项目的80.5%。女性以小球类、步行类、舞蹈为主,占所选项层的73.2%。选择项目排序可以看出男女性别需要、兴趣和能力的差异。但步行类均为初选项目内容,原因可能是由于步行类便于进行,活动强度较容易控制,并且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缘故。从锻炼内容看,女性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展示人体美的体育活动项目;男性则倾向于富有竞争性的项目。锻炼场所以本校体育场(馆)、公园、马路、空地、办公室或居室为主,占78.4%;去经营性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只占10%。在锻炼形式上,多数人以个人锻炼为主,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或参与社区活动次之。在高校中年教师进行锻炼的场所中很少能见到有一定水平的指导者。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基本功和技术能力上,而忽略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为了能使高中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压力,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一、现阶段高中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1.高中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

目前,我国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终身体育意识薄弱。一项对高中生对全民健身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仅25%的学生对全民健身有一定的了解,而高达65%的高中生完全没有概念,其余10%认识一般。这说明高中生对于体育锻炼认识较为肤浅。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应该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的,而学校的课程或教学中,也仅注重学生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从而导致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不足,不能真正明白终身体育对人生的意义。通过在讨论体育运动对学生重要性的认识上研究,5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33%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而10%的学生认为不必要。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的认识还是较高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学校应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高中生体育意志的研究

体育意志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积极克服各种障碍,从而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的调查中表明,17%的学生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8%的学生每周进行一到两次体育锻炼,而55%的学生基本上不进行体育锻炼。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较为被动,不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在走出校门之后,更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二、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从形体上就能明显感觉到不同,特别是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怕羞、害怕别人关注自己等原因,使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减少。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时,学生就能够自发地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里所说的间接兴趣是指在运动中对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

2.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学生的思想。体育教师能力水平高低则直接体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或者体育课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通过正确的教学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所提高,那么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运动技术,就会导致学生的运动技能下降。

三、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重点

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没有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盲目进行体育锻炼,而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转换传统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的重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应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并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科学的理论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并通过体育锻炼使自身具有健康的体魄。而高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宣传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将学生融入到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一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学生运动方式的选择、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篇(3)

关键词: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行为

1.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了解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此阶段的体育意识及行为习惯,从她们生理及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大学女生的学习方式及方法,从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为她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她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增长和良好的发展,能够终身受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座谈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衢州学院一至三年级女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3份。整个研究工作通过大学女生在校的日常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采用座谈、访问、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进行比较。

2.当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特征分析

2.1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思想上的认识

在校的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不仅反映了当代年轻女性对一般参与的体育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她们的心目中,使同等程度的妇女接受各种现代文化,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机会去思考,从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进入这种思想境界,更新的文化理论水平,概括起来有四点:

2.1.1 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新文明、新文化

2.1.2 体育锻炼是当代女大学生享有高等文化教育权力的延伸

2.1.3 体育锻炼是大学女生个性发展及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

2.1.4 健康、完美仍是大学女生追求的主流和方向

2.2高校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差异

2.2.1 通过大学女生日常生活习惯调查结果分析

大多数女生课后的时间表主要是图书馆,打牌,玩游戏,上网,购物,和谈恋爱,这是女生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式,主要的焦点是“玩”,而课后学习和体育锻炼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递增且比例越少。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女生没有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见表1)

2.2.2 女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分析

表2 女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统计

N 15min以下 15-30min 30-60min 60min以上

N % N % N % N %

643 410 63.71 147 22.89 67 10.48 29 4.57

表2调查统计表明,女大学生绝大部分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15min以上,达到1h或超过1h的人数很少。

通过表1、表2显示参加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仅有6.63%。其中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1h左右的人也仅有10.48%,为何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经座谈、该问,有以下原因:

主观上,她们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同时坚持体育锻炼,希望有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能够通过运动项目达到锻炼的目的。如果学校的体育锻炼与大学女生的主观愿望出现差距,那么她们的态度可能会变得比较消极,加上场地条件,现场设备条件等客观因素,使她们转移行为思想倾向,这表明客观因素对大学女生主观锻炼倾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论

3.1当代女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是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并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学业及生理差异上所造成的学习困难,体现自我价值,并力争完美。

3.2当代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不容乐观,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差异,对疼痛的恐惧,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水平,缺乏毅力,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方法的掌握。

4.建议

大学女生正处在青春年龄时期和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是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建议:

4.1 高校里的女大学生,应积极追求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内容,使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建立并发展良好的锻炼习惯。

4.2 各校应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及自我健康评价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类培训班,俱乐部,让她们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4.3 加强教学改革,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大学女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特殊体育群体[M].北京: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身体练习体验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

一、当下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1.当下学校及教师普遍的思维模式

首先对体育的认识不到位,在他们的意识里,体育可能就是一项运动,在体育课上学生做一下操或者走个步就算完成了体育教学。[1]其次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教育者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在于要在课上让学生完成一些运动,要在课上让学生多进行运动。最后是对教师的职责理解不深刻,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太过苛刻,学生毕竟还未成年,需要的是适度的体育锻炼而不是高压练习,教师不是健身教练,学生也不是健身爱好者,要改变思维模式,对教学进行改革,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2.当下学生对体育理解有偏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是不明白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体育课时学生过于注重课上讲解的内容,而不注重体育教学想要传达的深意是让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2]第二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都是一对多的讲解,学生能做的只是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学习,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是努力方向不正确,学生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更多的不是想要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而是将教师教授的知识掌握住,以期望考核的时候能够达标,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得不偿失。

二、构建体育教学理论框架要做出的努力

1.体育概念的灌输

概念的灌输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自身要对体育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施教者不懂的事物怎么可能给受教者讲解的清楚。教师要选择较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教育目标,让学生对体育也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这样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很有好处。第二要从教师教育学生的角度,教师要对学生负责。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亲身实践,才能够掌握这些内容,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概念,让学生走上正确的体育学习道路。第三是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教学不是一个人一类人的事,教学是一个双面的名词。体育课上一味的跑步做操,可能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体育课程的教学才更容易开展。学生平日在校时间学习时间较长,锻炼身体的机会也不多,体育课开展的效果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也很大。体育课开展效果好,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终身锻炼以提升身体素质,让教育教学深入到学生心里。

2.改变教师体育教学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认识到体育概念之外,还需要认识到的是体育教学所要承担的基本任务,其它学科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体育学科确实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教师不能作为教练的身份存在,而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师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教育的目的是改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需要拿学生的身体作为一个桥梁,通过在体育课上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心智更加健全,让学生吃得了苦、流得了汗,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才是想到成绩的问题,体育课也是一门学科,因此其最终成果检验也是需要进行考核的。以往的教育里,对成绩特别看重,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因此同样的体育锻炼之后起到的效果不尽相同。不能将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终标准,但是成绩也是比较重要的,高考等重要考试也都是需要考察体育成绩的,所以教师不能过度注重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成绩。

篇(5)

本文通过对盘锦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旨在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其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教育、宣传、榜样、支持配合、管理协调、激励指导等作用,因此,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搞好学生体育工作的前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体育意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书籍及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1.2 问卷调查法

制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1.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材料进行整理,运用体育统计学知识对调查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统计出相应的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盘锦市初中学生的体育意识

3.1.1 盘锦市初中生自身的锻炼意识和态度

3.1.1.1 初中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和锻炼的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自身健康状况都比较理想。从表2中说明盘锦初中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认识水平较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倾向。

表1 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调查统计表(%) N=180

表2 是否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调查统计表(%) N=180

3.1.1.2 日常生活学习身心疲劳的感觉程度

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学生身心疲劳感觉统计图(%)

从图1结果表明:盘锦市普通中学初中学生大部分是在身心正常的情况下工作学习的。

3.1.2 盘锦市初中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

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特别是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起着组织引导、协调教育等作用。本文对盘锦市市学生进行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对学生锻炼的态度及是否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统计表(%) N=180

从表4统计来看:学生在体育对自身的成长和生活方面的影响有很好的认识,在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上可能因为个人的原因从而有所差别。学校应该重视学生自主锻炼中重要性。

3.2 盘锦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

3.2.1 影响盘锦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5 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N=180

表5显示:“场地、设备不足”是影响盘锦市初中男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现在的中学,体育设施比较缺乏,仅有的体育场馆、设备都用于教学,说明学校的场地、设备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学习忙没有时间”是影响盘锦市初中女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因素,她们平时承受着与男同学一样的学习压力,而且女生由于有这独特的生理因素的影响,所以时间对她们来说更是宝贵,她们将“没有时间”排在第一位是可以理解的,而该影响因素在男生中排第二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由于竞争机制,升学所带来的学习任务繁忙与个人压力加大,导致学习后疲劳,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第二,客观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认识上有偏差;体育组织工作不够到位。

3.2.2 盘锦市初中生参加锻炼的目的

表6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统计表(%) N=180

从表6可以看出;盘锦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以及工作等方面都有全面的认识。但是不论男女学生都将“锻炼身体”排在第一位,尤其是男学生的比列高达46.7%,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基本功能认识明确,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明确,体育意识较强。排在第二位的男女学生的选择有所不同,男学生是为了“自身兴趣”,而女学生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但是男学生把“缓解学习压力”排在了第四位,而且选择的百分比还远远大于女生,说明体育在缓解学习压力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今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具有双重角色的学生经常感到头晕脑涨,身心疲惫,而健康的身体需要不断的锻炼。女学生排在第三位的目的是“丰富余暇生活”,表现出女学生对丰富业余生活的迫切性。不再停滞于以前的观念上,她们有了体育锻炼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她们参加了体育锻炼。男同学排在第三位的是“缓解学习压力”,说明体育在社会娱乐方面的功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他们把体育锻炼当作是生活中的解压剂,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娱乐功能。

3.2.3 盘锦市初中生体育锻炼频度

表7 学生体育锻炼频度调查统计表(%) N=180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0%。从表7中可以看出:男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要多于女学生,男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多于女学生,说明女学生无论在锻炼次数和时间上都要比男学生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盘锦市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观念体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逐步拓展,有95.1%的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体育意识逐步形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被他们作为第一追求,因此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越来越多。

4.1.2 影响盘锦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忙没有时间和场地设施因素。

4.1.3 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学生在思想上持支持态度,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学生在平时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上比较欠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2 建议

4.2.1 学校应该重视并采取行动,适当加大对体育的投资,改善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形成一种习惯并持之以恒。

篇(6)

中学生;体育意识;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4.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88-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中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1.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8.8%;只了解一些者占52.9%;不了解者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现在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3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当前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试教育等影响,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2.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当然,学生技术掌握不好,运动生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四、建议与对策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竟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3.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1.48.

[2]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5.8.

[3]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

篇(7)

当前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这种模式下,不仅学生的身质没有得有效的提高,而且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得到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素质改善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团体精神、协作精神、坚强意志、良好心理素养培养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国民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终生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是学生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生理学上认为: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情境刺激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个半球上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的情境刺激的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习惯形成的原理上,如何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

一、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习惯的关键。

高中生特有心理特征是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喜欢模仿,但在刻意表露自己的成熟。针对这种心理特征,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体育理论的介绍,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还要介绍一些体育界明星传奇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高中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不能象小学生、初中生那种一味的灌输,要多用引导。

二、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培养体育意识。

几乎每个高中学生都有体育爱好,但爱好不等于习惯。如果把爱好引导为习惯,除了激发动机之外,还要求体育老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制定,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一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锻炼反复进行,在反复中,一种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从动机到意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得到强化,体育锻炼习惯的主体性就增强了。主体性是习惯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特长,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地硬件、软件环境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合适的目标。适宜目标是不能脱离学生体质特点,兴趣爱好。过高,过严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适宜的目标也不能脱离高中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体育达标,升学为考评内容。这些硬性指标不能完成,体育工作就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体育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适宜目标还要和当前体育教学要求达成一致,至少是协调。每个学校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比如有的体育设施完备,有的学校有传统的体育专长,这些特点都要与目标适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优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体育运动生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技巧、技能知识引入高中教育工作之中。

学生有了锻炼意识,锻炼目标后,在实践中会遇上一些困难或是困惑。比如心理、心理上的疲倦感,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体育锻炼过度依赖等等。这时,在教学中这方面的知识就很重要了。有了体育心理知识,学生会克服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积极面对困难了。有了体育生理知识,学生能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原理和反应,就会理性地调整自己锻炼节奏。体育技能、技巧的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也体会到更多的体育乐趣。而且这些知识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知识面的一个拓展,是素质教育方面的大胆尝试。也是对高中文化课知识的一种补充。

四、创造机会定时检查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状况,根据具体状况改进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计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