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术教学设计

美术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1 10:1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术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术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篇(2)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 创意教学设计

创意教学设计是以创造性的思维作指导,克服思维的定向性,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创意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手段等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创意教学设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题目,结合实际,针对教学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教学设计。结合个人在小学美术课教学创意设计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学生绘画用线方法,强化学生绘画自信心,提高线条表现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尝试用线描形,从而感悟各种线条变化的乐趣。如认识线条的形状,领悟线条的多姿多彩、神奇的表现力,会使儿童陶醉。若隐若现,若刚若柔,跳跃如舞姿,平静如湖水,畅快如飞流,凝重如冰封,它把世间万事万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线条表现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从画线引导就可培养儿童绘画信心。任何一个小学生,当他拿起画笔尽情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那是他发自内心的自我感悟,是认知事物的升华。那是他最开心、最有自信的时候。作为老师决不能挫伤学生任何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应及时肯定、鼓励。哪怕是画得不好,也不要加以指责,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小学生的绘画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师不能急于传授技能知识,不要认为不教学生画些具体的东西,就不算尽其职责,从而忽略了把“信心”教给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当他毫不困难地拿起画笔来表现时,就是他最开心、最有信心的时候。那么怎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他自己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达到一种良好的心境呢?首先要肯定和强化任何一位学生的涂鸦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

创意能力尽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死板、教条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这一潜能的挖掘,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教给自信。创造能力尽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法,往往抑制了这种潜能的发掘,所以要经常鼓励儿童,他笔下的任何线条都是最漂亮的,使他从无意的流露转化为主动的表现能力,反复的训练,儿童的画面就会越来越丰富,甚至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这就为从大概表现对象的感受到正确用线塑造物象打下了基础。

二、拓展工具与材料,尝试各种绘画技巧

几乎任何一种材料都可用于美术绘画中。有些是传统性的如铅笔、水彩、蜡笔、橡皮泥、各种纸张等,有些材料是用于别处的,但也可以用于美术用途,如布片、毛线、木头等;第三类是那些通常被认为与艺术毫无关系,却偶尔被用于种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而又有着特别的效果,如:废旧的饮料罐、废纸盘、树枝、瓶盖、墨汁、盐、沙等等。在美术教学中,尽量多为少年儿童配备美术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在实施美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成为同乐共享的知心朋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充分调动起直觉能力。同时,学生还能从工具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但是如果提供的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地拓新创作工具材料,引发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对材料的选择,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装饰画一课,讲解了装饰画的种类、画法之后,就鼓励同学可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力争新颖,并展示教师平时搜集的学生作品,依靠自己的直觉能力材料,并且还能自己动手做出有情趣的作品来。

三、改变课堂整体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一般都分课堂传授和作业练习两大块,多以传统的教学进行“填鸭式”的讲授,在进行“一刀切”或“放羊式”的作业练习,造成组织单调,气氛沉闷的状态,难以跳出封闭式的教育圈子,“开发式多元化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参与的空间。

“开发式”的教学形式采用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合作的活动形式。例如:小学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几何形画法(圆柱体、球体)内容分派给全班各个小组学习讨论,然后各推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各讲一形体,无一漏网,从独立学习到合作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思考,发表独立见解。

“多元化”是指教学内容上多元性或课型整合的多元化,欣赏与绘画相结合等等,也可将具象形、意象形、抽象形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或组合创新,以丰富表现手段,并衡量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

“开发式多元化角色活动”如游戏一般,此举,必将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散思维,密切人际关系,共享创造成果与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人与团体的创造素质。

这种科学互组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极其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太小儿科的游玩乐教学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学科之间纵向的、横向的、局部的、整体的联系,从而形成纵横交叉的思维品质,相互变通,以进一步渗透多元化的创造方向中去。

四、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篇(3)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是义务教育中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在美术了解方面需要更多的是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了解更多的画家作品,老师通过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传授更多美术技能和知识,从而完善对学生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各种美术的热爱之情,可以激励和带动学生发展。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发展

有效的美术教学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富有感情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美术课。以往的教学中美术课不作为考试重点,常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尤其是在初三阶段,为了备考,美术课很少能够真正走进学生课堂。想要让美术教育体现它真正的价值,不仅要从课程上得到体现,而且要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美术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美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关注学生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在美术知识领域方面的构建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发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上好美术课。

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排与对策,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才能上好美术课。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例如在讲解初一《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中了解到题材绘画创作方法和人物情节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和对校园事物的观察力。让学生选择一些生活题材,选择一组校园活动场景照片,学生通过回忆和互相交流在校园里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并把它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加以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现自己的构思,独立思考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创作灵感,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更美好的画面。

激发兴趣是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改变传统的模仿教学,使用现代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剪纸和折纸,动手做一些贴画之类的活动,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启发学生想象,渗透美术课堂

初中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心中的世界是无限绚丽多彩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优点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美术课堂上欣赏是最重要的,美的欣赏让学生能够产生无限遐想,美的欣赏让学生能够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中,使审美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解美术课七年级下册《校园的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播放关于春天信息的画面,结合校园里春天都有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共同设计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边欣赏边提问,让学生走进校园里寻找春天校园都有什么变化?“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学生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绚丽多彩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多种画面让学生联想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通过自己的构思和想象把它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愉悦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尽情地创作自己眼中的艺术。

初中美术课需要学生不断创造和想象,大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初中美术课堂如同一棵小树苗,它需要的不仅是肥沃的土地,还需要不断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浇水、施肥、耕耘、萌芽才能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因此教学设计对美术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篇(4)

通过《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上述认识更加肯定,并有了更全面的补充。

首先,高中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学业负担过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考学的双重影响下,高中生习惯性的把美术欣赏课视为副课、休息课,而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真正用意和目的。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由于基础学科学习压力大,高中生不愿意在他们认为对高考无用的学科上花费精力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会拒绝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趣的新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能够把你所讲的内容很好地寓教于乐,是能否达到预期授课目的的首要环节。

再次,由于高中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对于美术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过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美术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他们渴望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有趣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讲,考虑到学生们的以上诸多问题,我做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基于课本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几大重要发展时期,上网了解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以及佛教的传入发展概况,同时要通读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文学评论(李泽厚《美的历程》关于汉代以及佛教艺术文化的论述)。这样均是为了增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课本外有益的知识,故事,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利用昭陵六骏的被盗史,引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国宝的流失,中国的耻辱,平凡人的爱国心,以激起同学们的一种自发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强国心,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美术课不能光高高在上的谈经典,这样会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距离感,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更应该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由于古代石雕本身已是时代久远的一种艺术形式,距离感的产生很自然,我要做的就是使同学们感受到现代生活中雕塑的存在,雕塑产生的一种自然性,必然性与其制作的传统手法。对此,在讲课之初,我便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整体提问的形式,引出雕塑的分类及定义,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反应及整堂课的最终效果能够看出这样做的益处。

篇(5)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重视共性的发掘,对学生统一性、集体性的要求较高,却将对于想象创造最重要的个性教育忽略了。这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恶果,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丧失了自己的想法,使原本独有的创意也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画法,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要知道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预测的,天马行空的程度不可限量。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个性,不要用所谓的答案来限制其发展。

二、要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发成熟,也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学生更加喜欢美术,充分激发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对于画画的热爱。即使以后有的学生不会从事美术行业,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趣味化

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师除了让学生画画,就是让学生欣赏一些根本看不懂的世界名画,抑或讲一些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画画技法。课堂气氛沉闷无比。因此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革新,勇于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步骤与方法。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小游戏,或者用一些小故事来串联课堂,用故事里的一些事物引导学生去画一些东西,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

四、积极鼓励与定期评价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深谙学生的性格,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像一个个向日葵一样渴望别人的认可与赞同。所以老师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并且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感,使学生更有自信、更加热情地投入美术的学习中。

作为对开发学生想象力十分重要的美术课程来说,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努力构建趣味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评价。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篇(6)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术;教学设计

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素养之一,即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高中美术课程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美育人文性,趣味性,欣赏性,教育性,可操作性等诸多教育功能,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审美、创造、感知、形象思维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笔者在从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构建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教育成为制约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说,应试教育阻碍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高中学生更在乎高考分数,对于不是高考科目的美术课程并不重视。自然而然在美术课堂上也就收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及实践绘画能力,无法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机联系。在美术课堂上,只听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课堂上的学生大多神情漠然,课堂会逐渐滑向单调与枯燥。

2.高中美术教学改革涌现出重人文、轻技能倾向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高中课堂上学生纯粹的“动嘴、动眼”,没有多余的学时来“动手”,谁都知道,没有美术技能,也就没有美术,技能并非是美术家的专利,它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形式感的眼睛,获得较高的感知力和欣赏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审美操作的参与,也就是对技能的学习。那种以为仅凭美术欣赏,让学生背诵出几个画家和作品的名字,就能提高审美能力,这只不过是某些理论家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凡是从事美术技能教学实践的教师,都会了解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技能上优秀的学生,他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知、鉴赏、分析的能力也相应较高。

二、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师生双边参与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但现实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执行自己既定的教案,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的发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美术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思考。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应只局限在传授绘画的知识、技能和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而应运用综合的,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开阔眼界,接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

3.针对性原则。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有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高与抽象思维,思维活跃,情感方面感性大与理性,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美感体验与情感表达,通过“兴趣”来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

4.实践性原则。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整个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设定多级教学目标,充分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素质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5.有效性原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认识和巧用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善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独立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四、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该们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审美特征和认知习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第二是要求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教师应努力找寻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阻止教学。如油画《父亲》、《开国大典》,雕塑《思想者》、《大卫》等,教师在对作品进行深入赏析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描述性鉴赏如:“农民父亲黝黑的面孔、粗糙的双手、沧桑的神态,开国大典时隆重庄严的气氛和建国的祥和愉悦的氛围,大卫的英雄气概等”来直接感染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渗透,逐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2.研究教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一堂好的美术课,是美术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从兴趣出发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产生兴趣,之后到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再到产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的创造。美术教师要努力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其次要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积极采取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同时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创设情境,增强课堂审美吸引力

美术教师在创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对文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境体验的创设等诸多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加以巧妙利用,启发学生思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的。在进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如美术与自然科学、美术与社会科学等,进行横向拓展性教学尝试,以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观。创设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和创造。目前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创新,从趣味性引导到审美性

创新美术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美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创新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审美活动要随堂处处可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契机通过欣赏-体验-感知-评述―评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文学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的情境创设,用文学艺术语言、音乐旋律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使学生在“游于艺,成于乐”的艺术情境中体验乐趣,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教师有目的的设趣,能使学生从最初的兴趣逐步达到高层面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这样的教育最终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懂得美的人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只有好的审美能力才能成就好的人生,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晓东.高中美术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23).

[2]张欣.关于高中美术教学问题的探析[J].中小学教育,2011(10).

篇(7)

[关键词]意象艺术 教学设计 实践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70

由于我执教的班级数量较多,自己即兴安排了一个教学内容《乱涂乱画》。因为经常看到学生会有乱涂画的现象,于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布置本节课的作业是在作业纸上乱涂乱画,而且还要比一比,谁最乱!这下学生可高兴了,都急匆匆、兴致勃勃地干起事来。有的学生想出了让人想不到的绝招:一个学生用笔在纸上画线时,另一个学生使劲推搡。到比一比谁最“乱”时,展示的作业大部分是画糊了,学生在嘻嘻哈哈中“闹完”了一节课,但我知道学生很开心、快乐。课后,我也反思了这节课堂教学:存在着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松散,任务要求不明确等问题。但学生对“乱涂乱画”很感兴趣,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具有重新设计、组织教学的价值。重教之后学生在快乐之余,习作也有不错的效果,不亚于“大师”的涂鸦。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美术是快乐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生就是创意大师,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的色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显现出他们纯真的认知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智发育渐渐趋向成人化,绘画中追求形似,逐渐用“像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优劣,表现的事物形象丢弃了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刻意追求形似逼真的效果。但是又由于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工具材料限制等因素困扰,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甚至陷入迷茫的境地。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美术造型表现等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带来情感快乐与身心愉悦。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性艺术概念理解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美术门类大致分为具象表现和意象表现两大类。意象是美术中的第二种类型,它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成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它与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格尔尼卡》相比,前者更多强调客观真实与再现,后者则强调主观感受与表达。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画的工笔和写意相类似。

二、意象性艺术具有的特征

意象性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教师开发课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三、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

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

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

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4.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形式美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