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1:1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阅读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能力 方法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阅读水平低下会影响数学中的应用题的解答等。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w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光靠别人的督促很难在阅读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兴趣,那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提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采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选择优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课本相关的趣味故事,故事内容可以采用略讲、分段讲的方法,但不可讲尽,激发学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阅读水平提高的会很快,学生阅读的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适应性和方向性。第二,突破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课文阅读示范、学生跟读、熟读成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是说没有可取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流了,应该对其进行改造。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这种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神态,通过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范围,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促成这种转化,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要通过设置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榜样人物的设置,很容易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树立大榜样的情况下,在学生身边也可以设置小的榜样。例如,在班级举办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等。总之,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熟读与泛读相结合
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一句一句跟读直至熟读,可增加他们感知固定词语的能力和语句的断句能力,有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如果阅读仅限于课堂跟读,那么他们的思维会停留在固定词语的组合中,而固化词语的有限组合又会限制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声称,不同的语言模式(比如英语与汉语语言模式的不同)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熟读会固化思维方式。但是熟读的好处不言而喻的,熟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尤其对于古文。泛读对于弥补熟读的缺点有很好的作用,其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速度、词语组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因此,熟读和泛读的组合缺一不可。熟读与泛读是课上与课后进行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法,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应以课堂教材熟读为主,逐渐加大课后泛读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级逐渐以课后的泛读与课上的熟读相结合的方法为主。熟读侧重于对文章深意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泛读侧重于对知识面的拓展,对语言风格的广泛涉猎,对熟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两者之间不可偏废,应该相互结合,作为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三、阅读方法的传授
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有人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是第一位的,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如果一味的蛮干,往往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一)快速朗读法
对于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其朗读一段文字,从其朗读的速度和其连贯性中,便可以判断其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点着手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流利而连贯地完成阅读,而有的学生却不能。作为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来看,这涉及到方法问题,可以理解为阅读视域问题。所谓阅读视域,是指在视力范围内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阅读水平低下的学生阅读视域比较狭窄,而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阅读视域相对较宽。阅读视域宽的人可以在没有读出文字的同时理解下一句话甚至更多内容,所谓的一目十行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思维同时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打个比喻,这一过程像是多核处理器,可以理解正在读的文字的意思并发出声音,还可以对即将阅读的文字进行“预览”。所以,在阅读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快速朗读法的训练,拓宽其阅读视域。
(二)默读法与略读法
1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不易突破的难点,这是一个不好掌握,但必须掌握的环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但是,探究性学习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美国就因为全面推行“发现学习”,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牢固,系统性不强,说写算技能下降,如今他们正大力开展“恢复基础运动”和“最低能力测验运动”目的就在于扭转这一趋势。这一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与记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人们的学习方式除了探究学习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不是所有知识和内容都需要以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二、独特体验和价值引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结果学生对课文的“反应”的确出现多元化,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开放和利用课文潜在的认识价值,挖掘和展示教学中各种价值的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因为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容易出现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以偏概全、以己及人的现象,尽管见解有别他人,显的“独特”,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委婉矫治,巧妙引导,从而使教学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陶冶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上述“狐狸是聪明的”为例,教师可问学生:狐狸的聪明是在什么样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用在了哪些地方?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其“聪明”是因为骗人有术、骗技高超,它是用故意说好话使人受骗上当的计策去满足自身的欲望,它的“聪明”是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违背了做人的“诚信”,其手段是不道德的。如此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2自主选择与统一规划
“你喜欢读哪一段?”“想学那一段?”已是当今阅读课堂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高,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和对学生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然而凡事都有个度,须知“过犹不及”。一教师教学《荷花》这课,问学生“最感兴趣学哪一段?”大部分学生喜欢“一池荷花随风舞蹈”一段,于是教师就从这里开始,这看是尊重学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但事实上,有悖于课文的内在联系和情感脉络,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情蕴的领悟,因为,《荷花》一文是按“闻花香――观花姿――爱荷花――变荷花的顺序写的”,“一池荷花随风舞蹈”一段是作者欣赏了荷花之美后爱花之情的真实表露。没有了前面内容的学习、理解作为铺垫,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作者爱花、迷花、醉花的感情呢?对这样结构特殊或有内在情感联系的课文,如此教学显然是不妥的。再如,现在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学生只选背其中最短却不是语言精美或表达有特色的一段,与编者意图、教学要求显然背道而驰,实在不利于语言的积累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除了学习有直接知识外,还要更多地汲取间接知识。所以,课文教学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统一要求和规划。为了使这种统一要求和规划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应多采用诱导和激励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一、情感导入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巨大的助推力。有些小学生对阅读有畏难和厌倦情绪,归根到底是没有兴趣。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力提倡智慧课堂的今天,利用情感导入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很多,如图片法、影像法、提问法、联想法,等等。
图片法是展示与课文有关联的图片,通过形式多样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直观图片使学生感悟,从而引发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影像法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放映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影像,引发学生的遐想,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提问法是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且是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联想法是将新课文类比一些学过的经典文章,让学生联想其相似性与不同点,深层次地阅读课文。总之,情感导入法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使之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阅读《比尾巴》一文时,教师可采取提问法,问学生:“我们自己有没有尾巴?课文中的一群小动物有没有尾巴?这些小动物用自己的尾巴做了些什么事?”可用悬念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课堂的阅读氛围渐渐营造起来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产生了观察的欲望,还产生了写作的意愿。当学生读到猴子、小白兔、公鸡、孔雀等动物参加比赛,就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好奇地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和长处,还会联想到对其他动物的观察。教师若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求知,就能更好地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快乐阅读。
二、课外阅读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有益读物,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少学生虽然阅读广泛,阅读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泛泛而读,停留在了解浏览的层次。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一是多感官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多是靠默读来理解内容的,但默读内容容易遗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刻。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精彩句段,大声地、琅琅地诵读。通过眼、耳、口、脑等多感官的协同阅读,记忆精彩句段的内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二是抓意境想象读。引人入胜的课外读物,作者往往比较注重意境描写。如在文章开头,或揭示故事的背景,或渲染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得到美的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这类细节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能够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是推荐经典读物。课外读物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的其他优秀作品,如《演木偶戏的人》《海的女儿》《母亲的故事》等,用适当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交流互助法
阅读的交流互助有多种形式,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交流互助法是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和感悟。这种方法有益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保持和分享。如用演讲、讲感悟、讲故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交流文中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还可定期开展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读书会等。
如教学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来感悟“神圣”,理解印第安人对西雅图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这片土地是珍贵的,是神圣的。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息息相关,同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四、激励评价法
教学如果缺乏激励评价就如同一潭死水。好的教学方法离不开恰当的评价,尤其是对小学生,恰当运用激励评价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常采用的激励评价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不定期评价如课堂上的即时激励,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等;定期评价则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笔记、阅读之星评选活动、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现场作文大赛等,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五、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的方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比较抽象的说明文时,需要学生扩容知识量,就要在课前布置任务,提出课文存在的疑问和难点,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阅读相关书籍、进行实地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这些活动往往需要进行深入阅读理解。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联想与想像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还给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欢阅读。
1.愉悦的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有效阅读的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学初始,教师的导语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引入阅读环境。开始阅读,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可以灵活性地选择音乐渲染、合理的阅读形式(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带问题读书等。学生读书之后,要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问题是激发思考的钥匙,有效阅读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难度恰当有梯度,反对满堂问和以问代罚,既要面对大多数,又有利于个别生的发展和思维。
2.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中的倾听和对话,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和讨论是更广范围内人们的对话,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往往更多考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而更多地愿意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来保证整个教学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孩子的自主阅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失去了阅读的快乐。
3.独特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阅读是个体的行为,由于个体的性格、经历、知识体系的不同,同样的文字,阅读后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观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观点,不要轻易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吝啬你的评价,评价时给点热情,给点期望,同时又要指出问题,指明方向,一味的表扬和一味批评同样可怕。
二、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阅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课程计划赋予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广义来讲,阅读的形式主要有读、述、唱、画、演、问、比、思等。我们要把他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等,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大工程,同样需要学校与老师的帮助指导。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西方儿童,中国儿童大量阅读的时间也比西方儿童儿童整整晚了四年,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利用学校的资源,自主开发资源,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不仅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更是阅读积累,思想积累,方法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的爱戴,更好地体会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三、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
一、串讲法
“串讲”即连接、贯穿式的讲解。串讲法是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一言堂”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减少。而作为一种方法,串讲法也有其存在和开发价值,对那些学生必须领会的重点、难点,还是要运用串讲方法,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串讲。
二、谈话法
目前,在语文课堂内,谈话法也经常为教师广泛采用。但是,谈话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所有语文新课讲授都采用谈话法,而不管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是否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对,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就毫无启发意义。也有的教师将谈话法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课堂内一问一答,尽管非常热闹,课堂气氛活跃,而效率却较低。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谈话法本身的缺点,是部分教师对谈话法理解片面或运用不当导致的。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谈话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度;二是提问要有目的性,不可过多而使学生机械性回答,疲于应付,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三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防止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现象;四是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五是提出的问题不能仅限于文本内容,还一定要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不然,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重任。
三、讲读法
语文教学讲读法是将诵读、讲解、指导、练习结合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读法能帮助小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掌握字间句篇的基本功。必须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自己感受、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读法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讲解只起引导、解惑、总结的作用,练习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二者都是手段,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所在。所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是讲读课的主要活动。
四、品味法
“品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文学欣赏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往往伴随着欣赏和评价,再小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情。因此,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分析课文的表达形式,领悟意蕴和写作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品味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认识水平较低,其欣赏与评价处于初级阶段。品味毕竟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有浓郁的文学阅读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可过多。对小学生来说,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读懂儿童读物到读懂科学普及读物、历史传统教育读物,才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二是品味文学作品,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味重在感悟、感知、启发,可以通过朗读表现,若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会或感悟,经常会弄巧成拙。三是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形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欣赏和评价作品时,教师要对充满童性的想法予以理解和鼓励。四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并给予适当地点拨和引导,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