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1:16: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学与经济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着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着。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着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写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着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着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 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着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关键词:财政学 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8-02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尽管从我国的学科划分来看,财政学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由于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问题的复杂性,财政学实际上是介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财政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当前国内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国内财政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财政学,其学科的发展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紧密相关。传统的财政理论是为国家的财政计划和管理服务,主要是进行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研究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或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另外,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而国内的财政学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收、支、平、管”框架{1},没有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内各级政府职能的变化,不仅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学教材的体系相差甚远,而且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财政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够。财政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属性,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目前国内财政学教学中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财政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师教学上是满堂讲,而学生是满堂记,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倍感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常常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够深{2}。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讲解财政概念和职能以及财政收支管理,而对于理论与实践连接点的财政政策讲授的比重过小。很少有教师能够很好地讲解财政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难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
再次,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内容比较庞杂,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财政学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数的教材都是追求内容全面而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和讲授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相关财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这对于学生随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社会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财政学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既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也要与国际接轨。现代财政学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关系密切,其必须回答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3}。因而当前的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够反映西方财政学理论的最新变化,不仅要借鉴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利用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国面临的财政问题和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进一步明确,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同,我国的政府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而且还应该包括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有财产是国家财政不可推卸的责任{4}。所以相对于西方财政学教材的内容,我国的财政学教材是应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理论内容的。
其次,财政学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基于财政学不仅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关系密切,而且分析的诸多问题又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一门主要揭示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财政学的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强化实践教学,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一,教师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二,要加大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例,在讲解基本财政理论的过程中要辅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三,要增加财政实验课程和加强实践模拟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完善财税实验室及实验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计量统计软件对课堂上的教学结论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等具有明确管理流程的业务进行仿真模拟型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
最后,财政学教学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对于高校财税专业的学生,其要求应该要高些,讲解的内容也要更全面些,而且要侧重理论分析,重点讲解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支理论和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等。考虑到财税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后续专业课程,例如财税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上国际税收课程,所以财政学中国际税收部分可以先进行简单讲解或者不讲,待学生上该门课程时再详细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需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讲解的内容。例如,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为何消费地税在全球资源配置上要优于产地税的理论推导可能不需要掌握,只需要掌握结论就足够了,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详细讲解了。另外,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公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相关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工商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重点掌握税收的理论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财政学知识。
总之,鉴于财政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内财政学教材相对滞后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财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财政学科建设刍议:结合中国现实的研究.财贸经济,2007(2):28-33
2.王鹏程,查政.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52-153
3.郝春虹.“财政学”理论发展及研究性质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2):40-48
4.苑梅.《公共财政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135-136
5.崔惠玉,孙晓峰.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与要求.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24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演进;公共财政
即使在同一学科,不同年代、不同层次的教科书呈现给读者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一门学科发展演进的轨迹。凯恩斯革命以来,西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我们将财政学的两部当代经典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代表性教材进行比较①。我们选取的当代财政学教材是哈维。罗森(harvey s.rosen)的《财政学》(第6版,2002年出版)和拉本德拉。贾(raghben-dra.jha)的《现代公共经济学》(第1版,2004年出版)。罗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财政学家,他的这本教材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贾的这本教材在公共经济学的基础上详尽地介绍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若干前沿问题。我们选取的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性财政学教材是哈利。芦茨(harley l.lutz)的《财政学》(第4版,1947年出版)。芦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他的这本教材当时被哈佛大学等许多大学选用。为了方便起见,后面将把罗森的教材用pf2002表示,贾的教材用pf2004表示,芦茨的教材用pf47表示。我们对这三部教科书的比较将集中在两个方面: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变化。
一、研究方法的变化
从方法论上看,当代财政学家大多采用了演绎方法。即他们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分析基准,通过改变基础理论的假设条件,将理论运用于不同的问题以得出结论;而以往的财政学家较多使用的是归纳方法,他们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在对具体结论的推导中,当代财政学家大多使用数理模型推导出结论并运用计量模型对结论进行检验;而以往的财政学家则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列举历史经验和相关数据来论证结论的可信性。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以归纳法为主到以演绎法为主
将60年前的教材与现代的进行比较,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全是文字,而后者充满了图表与数学公式。在60年前,财政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财政学家们承袭了亚当。斯密的研究传统,他们喜欢从纷繁的现实中归纳出概念或原理,再对这些概念或原理进行演绎,将其运用于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而在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领域,对于财政学问题的分析,总是通过改变经济学经典模型的假设条件而进行的。
(二)数学工具的大量使用
虽然都是同一时代的教材,pf2002主要面向本科生,而pf2004属于高级读物。这种定位的不同使得即使对于同一问题,后者的分析也远比前者复杂。从直观上看,后者比前者使用了更多数量、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而隐藏在这种数量化倾向后面的,则是当代经济学分析主要特点:假设条件的不断放宽、分析因素的不断增加。
经典的经济理论建立在对现实的高度抽象下,它虽然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却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这种理论不是可以用来直接解释现实的工具,它只是为人们认识真实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点,要很好的解释现实,必须在深刻理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改变模型的假设条件,引入更多的分析变量。而简单的数学工具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于是经济学中的数量化倾向便越来越明显。
(三)计量经济学的使用
随着分析因素的增加,计量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在一个问题的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有很多,而理论模型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影响因素,它只能在解释力与复杂度之间寻找平衡。只有那些通过计量建议的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才具有纳入模型的价值。在三本教材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计量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大量使用。
二、研究主题的变化
60年前,绝大多数财政学家还是古典主义的信徒,他们相信政府的作用只应该是“守夜人”,因此财政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收支行为的本身,而没有考虑政府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革命以后,人们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开始研究政府的收支政策对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又使人们看到政府干预的不良后果,使得人们又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进行反思。到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经济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在肯定政府干预经济持必要性的同时,又认识到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它的行为必须受到约束。
在三本教材中,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态度的这种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1)pf2002和pf2004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方法论问题。既然政府的行为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财政问题的研究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只考虑政府的收支行为,而必须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2)在pf2002和pf2004中,对支出问题的关注要高于pf47.当代财政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财政所具有的三大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支出手段来完成的。
三、对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启示
通过这三本教科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中西方财政学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这种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启示。
(一)中国财政学研究的方向
从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变化看,我国财政学研究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使用归纳方法,从现实中寻找我国财政问题的独特规律,再对其进行演绎。(2)使用计量方法,利用中国数据检验西方的模型,看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3)使用数理和计量方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修改西方经典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建立新的模型,再利用中国数据进行检验,从而确认其是否能够解释中国实际。采用哪种思路来研究,对不同的研究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笔者认为,与后两者相比,前者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强的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对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②。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使用后两者思路更容易做出成果。毕竟,凯恩斯那样的经济学巨匠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在经济学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二)看待政府行为的视角
在西方,对于政府干预经济行为优劣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定论。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以部分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失灵,政府的干预行为可能带来福利损失。这为我们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在研究政府行为时,既不要否定政府的积极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也不要把政府看作“仁慈的家长”,而应认识到它与私人一样有自利的行为,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对政府加以约束。
(三)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
一、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的作用。财政学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征,但在传统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定性和规范分析,容易忽视定量与实证分析,这就使财政学看似是纯粹深奥的理论,偏重宏观,有“大而空”的感觉,缺乏生动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为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通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应付完考试就将学过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这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陷,通过引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财政案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有助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案例取材于实际经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但通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鼓励积极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在知识资源上的共享,学会倾听和包容。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好的案例,教学就无法开展。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具有典型意义而又常见的案例。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同时,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最好是有争议的事件。富有争议的案例一般是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术争议的热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2.案例贴近生活,能够被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可以体现相应的财政理论,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过于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例子可能会误导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既要避免杜撰案例,又要慎选外国案例。
3.案例应具有综合性,问题要体现多样性。这样才能尽可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因案例过于丰富而干涉正常教学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
(二)案例的使用
案例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需求等综合安排,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课时安排较少的章节,应以讲解式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可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穿插案例,以使深奥知识简单化,但案例一定要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生活,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课时安排较充裕的章节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式或辩论式案例教学,这一方式应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采用。
(三)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有所长,财政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没有理论知识,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案例教学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没有案例教学,学生就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但两者相比,理论教学仍然是主体。财政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论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不能盲目扩大适用范围,更不能完全替论教学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这两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又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深化知识;既可以避免课堂枯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化被动动为主动,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互动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财政学教学中有适用的空间。但是,我们不可能在财政学教学的所有环节推广,更不能以案例教学法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一定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的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为了满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更不能以视频教学案例的播放和观看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1):65-68.
[2]孙阿凡.关于《财政学》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1,(7):199.
[3]念富强.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1,(6):78-80.
1.1教材同质化,教学内容选择无统一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领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不同财政学教材也相继出版。但是这些教材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导致教材同质化。而各高校选择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没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使用涵盖内容不同的财政学教材时,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教学内容无统一标准和明确的范围。
1.2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特点
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对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在授课时既体现各专业掌握财政学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专业的特性。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现实热点来分析,但教材内容只限于理论介绍,不能针对专业突出重点,缺乏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点。
1.3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既抽象又不太实用的课程。这与任课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有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授课时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少,加上学生很少会主动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个内容: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国债与国债制度、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一般财政学课程只安排短短几十个课时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1.5财政学授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数教师在财政学授课时,仅单纯地从财政学传统理论来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深入讲解,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展示财政学的实践发展脉络,也无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独立学院财政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建议
作为独立学院开设财政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2.1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首先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内容,进而研究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国家预算展开各项财政活动,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①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财政职能;③财政支出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④财政收入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及政府投融资制度;⑤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多级政府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⑥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任课教师应该适当侧重一些重要理论的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2.2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在体现该课程公共性的同时,将专业特性也体现出来。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授课中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例如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收支理论及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一些实务性、制度性的内容留到后续的专业课程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而言,授课时应该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介绍和业务操作为主。不同专业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于财政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讲解,并适当增加税收实务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财政,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等知识讲授。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财政学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来讲理论,应该把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实践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分析能力。例如,结合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专题阐述: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上学难”反映的教育问题、“看病难”反映的医疗问题等。
2.4根据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的刚性很强,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矛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财政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度
教师在讲授财政学的理论内容时,应该不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在未来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视野,使其看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贯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来融合:①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来分析比较公共定价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用消费理论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分析税收的经济效应;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②将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创新”等职能应用于财政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来理解财政管理的创新。③可以尝试从社会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从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哲学线索,去分析个体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④财政的讲解不能缺失历史脉络,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财政改革史,教师可以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来分析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2.6其他建议
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目前,关于财政学科属性的研究较为丰富、成熟(张馨,2001;高培勇,2002),关于财政学的教学方法有一些研究(金双华,2000;乔丽茹,2009;韩雪,2009;白恩来,2009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受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较大,不够多样化。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常用教学方法以外,体现财政学多元化特点的研究方法还不成熟,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专门的教学方法研究还不多。因此,本项目拟对此开展研究,以丰富现有的财政学教学研究成果,并促进理论分析能力与应用操作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使公共财政课程既体现财政学科课程作为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交叉学科的特有性质,又反映财政学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如何既满足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兼顾部分准备就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找到既体现财政学多元化特点,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财政学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具体而言,本文主要致力于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首先,怎样利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一些先进的方法把深奥的财政学理论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怎样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分析、解决公共财政事务;再次,怎样弥补现行公共管理类专业纯理论、较为空洞的教学特点,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介绍实务性知识,体现财政学应用理论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
二、几种财政学教学方法
1.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财政学发展历程中,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计算机硬件技术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及应用、相关数据库的建立直接推动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未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运用数理和计量工具是财政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毫无疑问,把这一重要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不过,计量经济学工具的采用有些必要的前提条件,即模型选择恰当、相关研究基础数据充分、样本的代表性好、结论有意义且可以推广。否则,就可能出现“伪回归”等后果,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甚至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本项目将研究计量分析方法在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税收的经济效应等问题上的应用。在财政收入规模分析中,研究目的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验证主要由经济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关理论。课前,先组织学生收集我国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数据,并输入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中。上课时,根据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如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价格水平等因素,在老师引导下建立回归模型。然后,由学生利用事先收集的数据对影响我国财政相对收入规模,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做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根据回归分析结果验证结论,即各项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大小,从而为以后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调整提供政策建议。这样既可从经验分析的视角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类似的分析还可以应用于财政支出规模、税收的经济效应等内容上。
2.博弈论分析法博弈论(GameTheory)亦名“对策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体现公共管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公共财政教学中,在分析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外部性、财政决策程序、财政监督等很多内容时都可以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以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为例。最初,在中国1994年税制改革后,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框架导致了地方财力小于事权,中央财力大于事权的纵向不平衡的财政体制。地方为了保证公共服务的顺利提供,只好在原有财权划分框架外寻求额外的资源,基层政府就征收了“三提五统”。“三提五统”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就寻求改革,废除农业税,从而“倒逼”地方政府不能乱收费。可是,地方政府无钱的结果导致地方公共卫生、教育、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从而反向“倒逼”中央财政提供相应的转移支付。事实上,地方财权严重小于事权的状况还导致了地方负债严重和地方形成“土地财政”两大后果。前者“倒逼”中央政府被迫于2009年允许发行地方债券;后者引发了房价居高不下,住房成为严重的民生问题,并导致中央调控过高房价的政策迟迟难以奏效。这又反过来“倒逼”中央采取措施,酝酿征收房产税等税种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保证地方的财权。可以说,借助于博弈论分析方法,就可以将我国现存的很多社会问题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安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当然,如何针对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外部性等不同的财政知识,选择合适的博弈论知识,使二者衔接协调是接下来教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公共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Public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ONG Shugua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main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goal is focu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curriculum theory is stronger, leading to its current basic teaching method is taught method,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theory system and course content, based on the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accurate, in-depth grasp of knowledge of Public Economic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ublic econom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
1.1 公共经济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内容的整合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公共经济学亦有称之为公共财政学。但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是什么,它与财政学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为及政府行为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学问,“基于社会契约视角,政府应该做什么,包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和如何提供公共产品,都应由社会公众的公共选择来决定。”①因此,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才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而“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问”,②尽管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调整,财政学的研究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公共部门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财政学在理论体系上延展成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但其理论仍然以财税理论为基础。而现编写的大部分公共经济学教材仍然没有注意区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理论基础的不同,没有将公共经济学的重心放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上,而是将其与财政学相同,放在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上。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明确并有效整合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和自身教学重点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
1.2 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与借鉴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实证研究、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但是,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变化,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各种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变化,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
1.3 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公共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高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公共经济学课程又是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偏弱,使得目前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了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重视公共经济学课程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理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目前在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既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又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扩展与完善,要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同时,又可将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新兴理论引入到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扩展自身的理论体系。
2.2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由于国内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性,不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的情况,这在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形成了制约性。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好与公共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下转第127页)(上接第79页)
2.3 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现有教材理论偏重而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在教学中注重纳入对公共经济与管理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事例,让学生运用公共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4 构建复合型课程架构
所谓复合型课程架构,就是要打破原来一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只有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设计、建立在课程教学中既有课堂教学(教材)、又有应用与拓展训练(如专题任务调查)、还有课题研究(如申报研究课题、撰写课程论文),以及实验与实训等的复合型课程架构。
3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整合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
在现有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些新兴理论对公共经济学的影响,如新公共管理对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部门合约理论等核心与前沿内容,将整合后的理论体系作为本课程新的核心脉络。
3.2 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重点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内容,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3.3 编写高质量讲义与课件
尽管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但课堂讲授仍然是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我们编写高质量的讲义和课件。
3.4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和锻炼其研究能力。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兴趣课题调查、撰写课程论文等,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和参与、申报各种学生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型研究项目等。通过开展这种“参与式”的科学研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
3.5 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
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是公共经济学实践教学中的普遍难点。但随着学科建设及实践实习基地的逐步建立,与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诸如“社会导师制”、顶岗实习、实习基地等安排。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注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将实践教学纳入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公共经济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3.6 大力开展案例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而言,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案例。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