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2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更是得以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仅有高职院校199所,每所学校全日制学生在3000人上下。到2010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000多所,每所学校全日制学生一般都在1万人以上,十年间,高职院校得以翻倍增长,给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学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高等教育中高职的招生规模应占一半以上。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又发表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的许多指导意见,为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育思想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
教育改革中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要使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培养完全的人格,越是著名的大学越要注重并做到这一点,一名学生如果缺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完全人格,不仅无法成为世界级的大师,甚至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
1.能力本位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在如今物质纵横的时代,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是远远不够的,不但要使高职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具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人为本观念
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实、真诚、公平、守信等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有光明的未来。
3.现代教育观念
我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在经济转变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更应该随着改变,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要想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
二、调整课程结构、进行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
专业设置要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所以设置什么专业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为经济建设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其培养学生的学生毕业后应具有操作、服务、运行等直接的时间能力,所以其专业设置应考虑到目前的职业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几年即学生就业时就业形势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设置专业结构及时、适时地调整课程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根据培养计划,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立足学生就业岗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特殊性,我们以高等教育综合类素质教育课程为基础,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为特色,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支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向更优、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合类基本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所有高等教育院校都有开设,目的是让大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夯实学生们的文化基础,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专业特色建设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高等职业学校要使自己的学生以后再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使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拥有专业技术又能有自己的特长,这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高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装款,根据目前市场的形势状况,找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开设适应现实形势的专业,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实践技能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要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开展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的让学生深入到工厂去做实际的操作,那么对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及技能的提高将是大有益处的。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教材结构体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能按笼统的学科体系来安排,应按适应现实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每门课程不一定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主要围绕职业能力来进行内容的取舍。在课程内容的表现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首先提出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来展开知识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应针对工作任务来阐释。
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应针对工作任务来阐释。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教学计划上看还是从每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上来讲都存在专业学科本位的倾向。高等职业院校应将职业岗位和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其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一席话说明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或者说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要达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摒弃那种“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记笔记”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例如计算机教育这样的课程老师就不能一味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们做笔记。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到计算机机房授课,更应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而且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学生的考试形式上有所突变。一味地书面考试不能达到测试学生水平的效果,像幼师专业的学生就要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舞蹈、声乐的考核。这样,高职院校里的学生无论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还是处于自己的兴趣,都会努力的,他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得到好的发展。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迅速而全面壮大自己,增强自身实力,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
对于我国现存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师资队伍的缺失和流失都是限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的规定,一般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为18∶1,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规模一般在1.5万人左右,按此比例,需要专任教师833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都难以达到此要求,并且伴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等因素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人才流失的发生,稳定高职院校教师,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培养高职院校里的教师,向骨干教师迈进
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改革教师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激励教师在单纯知识传递的同时也要在学术上和科研上有所突破,积极实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希望继续攻读学位的教师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制度。
2.提高高职院校里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多数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太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可能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为了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实用型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能传授给学生实用性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
3.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持有教师资格证或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中级或以上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或者应有相关专业两项或以上的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具有相应的较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定期去培训,吸纳高等师范院校优秀的毕业生来本校任教等方法来充实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师素质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来建设“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科;教学改革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会计专业,相关的经济类其他专业,也都程度不同地开设了会计学科的课程。因此,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为广泛、普遍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会计学科的定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在教育层面上的定位。我国的教育体制就面向社会就业的非义务教育来说,应分为三个层面,即高等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点,专业定向十分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强调“高等”教育的素质要求,教育层次较高。
2.在人才素质方面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又与高等普通教育不同,在人才素质方面应从教师素质要求和学生素质培养两方面来定位。
在教师素质要求方面,除了一般高等教育所重视的政治思想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持有相应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即我们现在所重视的所谓“双师型”教师。教师要具有动手操作及实践指导的能力,学有专长,用有专长,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但要讲得懂,讲得实际,还要领着做,做得到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某一专业的行家里手,朝着“专家”的方向发展自己,使自己首先成为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技师等。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对待高等职业教师的相应政策方面也应重新考虑其定位问题。在学历要求方面,更应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和专业实践的经历,强调一个“专”字,突出一个“用”字。在评聘相应的高、中级职称时,应把具备相应专业的“双师资格”作为“硬件”考虑,而不应仅仅强调“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在教师的任务完成方面,要将教师指导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与课堂理论课的教学同等对待。在教师培养方面,除了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培训外,更应强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学生素质培养的定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也要突出“职业”的特色,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重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开发。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面”不宜过宽,适当强调“专”字,结合其专业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框架和“相关专业”,以求学生将来的“多向发展”。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向应用性理论、方法性理论倾斜,力求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知识方面,应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并重,除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外,应加大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的力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抓好教室、实验室及实训室两个课堂的教学工作,抓好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其学科方向的发展要考虑就业问题,要开展“双证书”、“多证书”教育,以“零距离上岗”为教学的具体目标,拓宽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
3.教材建设方面的定位。在教与学中,教材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了突出“职业”的特点外,还要强调“高等”的层次,应该在“够用”的理论框架下,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要“全”、“新”并重,力求“高等”。国家在教材的规划管理方面,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专家”的参与。应该支持和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多出教材,出好教材,这要有相应的政策环境,如制定教材送审制度,以教材质量而取舍,优胜劣汰。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推出和使用自编的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材,鼓励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材在相应的地区使用,包括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色的教材。在学校评估工作中,也应在政策上适当为院校自编自用教材开点口子,以扶持其发展和成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学科的定位
1.会计学科在会计专业的定位。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会计职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其主攻方向是会计学科的一系列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咨询服务及审计鉴证等社会中介服务工作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因此,会计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中,应定位在为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与社会的会计职业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挂起钩来,有目标、高层次地完成会计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结构,高起点地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并具备应对中级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储备,使学生在毕业时易于解决行业准入资格问题,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学要考虑社会就业对毕业生在会计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把适应会计职业发展放在首位,从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知识结构、业务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会计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教育水平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中考虑到“国际性”的拓展。
2.会计学科在非会计专业的财经类专业中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财经类各专业开设的会计学科的部分课程,是作为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的组成部分,为使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地适应财经类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会计职业的发展和要求进行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
我国的会计职业,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内部审计等工作;一类是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主要从事的是审计鉴证、咨询服务等工作。另外,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岗位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选择的一个工作岗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这些就业岗位,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会计职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会计职业岗位首先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是去操作,而不是去搞研究,要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的适应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科教学的着眼点,考虑就业这一牵动全局的关键环节,才能使会计专业的教育延续和发展。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培养,首当其冲的要放在首位来考虑,在会计学科教学改革中,要突出这个关键,抓住这个“纲”,以明确我们的教改方向,准确把握我们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定位。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但有统一的执业标准,而且有严格的行业准入规则,我们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要尊重这一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考虑我们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要讲适用性,面向行业,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按需按岗设置专业和课程。要讲职业性,针对具体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要讲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灵活、实用,其中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专业外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法、财经数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专业必修课应包括企业财务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资产评估学、税务、公共关系、礼仪等。在财经类的非会计专业,可适当开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的会计学科的课程。
(三)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构建新的教学分类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学科教学,应分别按课堂讲授教学和实训指导教学两类进行管理。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课堂讲授教学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作业,强化教学管理,教师要讲懂,学生要听懂,知识点应为必需、够用,知识体系要有一个基本框架,不必求全求深。
实训指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规范操作为基本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基本操作统一讲解,要讲到位,有条理性。具体操作要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为主,在启发、引导的前提下,点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训课程完成时要有讲评和总结,以利于学生领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充分利用实训课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掌握程度。
2.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讲授教学并重。要从一个新的思路来制定、调整会计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即要突出“高等”,更要强调“职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较高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在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课时的分配问题,各门课程中的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的学时应按1∶1的比例安排,具体到各门课程要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
3.改革会计学科的考试制度。现行的考试制度,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学生在“死记硬背”,教师在“尽量缩小复习范围”,师生处于两难境地。针对职业教育重在“操作”的特点,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可考虑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采取“既分又合”的办法,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分别进行考试,各占50%的比例,把课堂讲授课与实训指导课成绩合并作为一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的最终成绩。第二步,在理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改思路,各项措施到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可考虑“一体式”的考试考查办法,即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评定学习成绩。这样,更为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从根本上使职业教育的考试改革真正改到位。走到这一步,我们尚需树立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
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提升内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体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高职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载体等(见图1)。笔者拟就“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定位于“应用能力”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与培养思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首要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这里的育人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人、完善人格,同时也包括将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分工不同,用工岗位不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本科或专科以理论教学体系为核心的模式,为社会培养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深厚、课程系统性强,但不能完全满足岗位技术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给予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二)应用能力的表现方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能力突出体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生涯的变动适应性上。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岗位或职业都具有能力、技术、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学习能力、迁移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及职业生涯的变动,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思路
构建“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是: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分析研究这些对象,将具体的知识点、相互关系以及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需要整合专业,构建专业交叉对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职业是不具有专业确定性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个性化地选择学习项目,毕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长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
在“面向对象”教学模式下,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有特定功能的对象,始终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成功的满足感。工作和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到乐趣,心理素质得到培养。采用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步入社会时即可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1)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的;(2)学习质量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3)学习具有社会化属性,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
图2为知识建构示意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规律性,外部世界的未知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纷繁复杂的,不经过学生分析整理的外部知识不会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从建构主义基本原理和传统教学的利弊分析中,可以得出建构主义教学原理:(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帮助学生。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是对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2)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并把学习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既要注重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更要强调学习具有社会化的属性。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丰富、全面。
(二)“面向对象”的内涵
对象,广义地说,即客观事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建构主义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从计算机技术借鉴来的“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有助于科学地设计学习环境,科学地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融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即对象)之中。
图3所示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个别的对象抽象为综合了属性和方法的类,编程时将某个类应用于现实世界,得到整合了数据结构和实现过程的具体客观对象,这个具体的客观对象外部表象是其所具有的功能,使用时不会考虑对象的属性和实现过程。本例中的这个具体对象可以实现绘制、删除和移动具有特定属性多边形的功能。我们研究这个多边形具体对象的编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属性及实现过程;而当我们使用这个实例对象时,只会考虑其功能,不关心实现过程。传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的定义与实现过程的联系是松散的。编制绘制一个多边形的程序就是定义出数据结构,然后按照步骤依次实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按学科、专业、课程、单元等分类细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和应用目的,不具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点用于完成某个过程从而实现特定功能的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某个功能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对象,包含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过程(见图4)。因此,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从目标分析、教学对象选择到具体教学方式及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其中,面向对象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这个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因为既需要调查未来的行业素养需求,也需要探究岗位职业技能需要,同时要在学生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进行平衡。
对象选择与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要求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代表性、融合性及实用性。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举重若轻的整合能力,从而能将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逐步分解,直至分解到最简单的可以在真实环境实现的对象。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学习对象和阶段的不同,设计学习方式;确定学习对象所需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设计出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讨论、报告撰写和实践等环节,实现和深化对对象的意义建构。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成果,包括设计报告、实践作品、竞赛成绩等,评价教学设计、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知识获取的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知识,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研究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意义建构,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单片机及其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近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比赛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获得二三等奖。特别是我校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门子杯”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并获得三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五届比赛以来,在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名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同场竞技中,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专科学生队伍。因此,可以确信,设计包含知识和知识运用的学习对象,可使学生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9,5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33-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数量的扩大,却并没有让高职教育的质量随之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带来了质量的下降。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相对成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其改革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受当下生源大幅、持续下降的影响,高职教育面临重重危机。从外延扩张转化为内涵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定位把握不准,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育目标认识不够到位,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不够突出,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行业企业一线需求,出现了学生择业难、用人单位不满意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人才质量不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的积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对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也不够,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思考高职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不理想
在近年来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不顾当地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师资、设备、办学条件等的限制,扩大专业领域,这样一来数量解决了,但质量却出现了问题。人才质量不高,在企业和社会上就得不到重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也得不到保障。
(四)人才陪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内部评价。在高职学校内部的评价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只关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另外,对学生的测评,仅以考试成绩作为量化的标准,不是以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重点,不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重点,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教育部及省级人民政府等均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适应性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从宏观看
1.受教育大众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院校有三类,一类是新建院校,一类是中专、技校合并升格来的院校,一类是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在这三类职业院校中,新建院校建校历史短,师资、设备等达不到规定标准,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升格来的院校虽然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也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但是,这些学校升格以后,利用原有的中专层次的教育资源来举办大学层次的教育,显然是难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所要求的质量的。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虽然师资、设备等起点较高,但其办学模式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常常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容易被学术及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所同化。
2.受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的,中间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尝试、调整阶段。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的势头。从1999年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数量达1374所,占整个高校总数的 68.6%。目前高职学校已超过 2000所,高职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这种不顾条件一拥而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
(二)从微观看
1.受生源的影响。2008年我国参考高考的学生数量达历史之最,为1060多万。此后逐年下降,据估计,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生源的变化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少。比如,在2011年高招期间,山东高职院校4万余名招生计划落空,部分院校甚至无生可录。二是新生质量不够,原因是部门高校为了抢占生源,降低录取分数线,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只要学生达到填报专科志愿的资格线均可以录取。高考低分学生的质量不容乐观,为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2.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树立起来。新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落后困扰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初期,教育部高教司曾颁布了《关于1999年新增10万高职生使用高职高专教材的通知》(高教司[1999] 39号),指导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但此后,随着高等教育的继续扩招,此类问题通过国家已无力解决。生源数量的下降,又让高职院校因忙于招生也无暇顾及课程建设。
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索和重构浅尝辄止,停留在承认“多样性”和认同不同维度及其不同权重的层面,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应对策略
(一)从政府层面:政策保障
1.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从宏观角度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高等性,其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方面要优于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从微观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技术性、职业性。
2.政府引导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的提升,要推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走一条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的创新型、质量型、特色型内涵提高道路。
(二)从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应规范教与学的行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处理系统。加强和完善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运行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重视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类教学信息并及时反馈,充分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化手段,拓宽信息收集、反馈渠道,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2.创新教学激励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责任制,细化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落实有保障,形成了领导负总责,成员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层级管理,高职院校党委与各系主要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学校领导班子对分工系部的工作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了分工科学,权责明确,政令畅通的管理体系。三是强化考核奖惩,对工作成效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科学评价,成立督察小组对各系、各处室的重点工作进行定期督促,一月一督查,半年一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竞争上岗的重要依据。
3.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当地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而设定。紧跟时代要求,要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专业体系,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以使其培养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结合专业设置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 杨崇崇.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州大学,2012.
关键词:专业英语;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52-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应适应工学特点、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创新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分解知识点,设计课程内容,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教学,使专业英语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处于探索阶段,既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并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将我国的人口劣势真正转化为人口优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外文翻译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内对文献、技术等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中不仅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查询得以解决。英语作为信息检索查询常用的一种语言,其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查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三、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及要求
1. 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
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内容引入到课堂中,甚至把课堂搬到工厂。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找到一些带有专业性且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如进口设备的英文使用说明书、国际学术会议的英文资料等,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学好专业英语,刺激学生自然地接受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专业英语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现实场景应用。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按场景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和评价四个过程完成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演讲法等。
2. 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的特色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在转变师生观念、教材的选择与建设、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和考核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职业教育中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要求。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文界面,能阅读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因此本学科教学应围绕计算机方面的大量专业单词的含义及其使用来进行。二是要结合学生就业的要求。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岗位在前台,比如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为施工现场。一般要能读懂任务书,与外国工程师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并且能够安排现场的工作。因此,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按场景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和评价四个过程完成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演讲法等。根据职业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其教材每单元应设定情境,均应是根据学生专业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的情境。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产生兴趣。
四、专业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各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未来中国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作为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
面对全球国际化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企业技术工作。不管国内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在求职过程当中对于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四级、六级或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这是由于许多企业的业务中常常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介入来完成企业工作,也是由于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国内业务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知识,积极发展国外业务。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英语,就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除了了解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根据企业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企业技术介绍、技术问题解答等。另外,国外引进设备使用介绍、说明、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指示、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都是专业的英语词汇,这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好的专业英语知识。所以,企业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招聘时都青睐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实用性人才,而这正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缺少的。因此,在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的专业英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其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型时代,知识在高速增长、高速传播和高速转化,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探索专业英语教学之路,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等外文翻译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内对文献、技术等进行学习。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英语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必须对其重视程度。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不断加强,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日后的文献检索、查询打下基础,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Fang
( Municipal engineering school,Heilongjiang architecture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摘 要】通过分析当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可情境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方法与理论。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130-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革新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情境教学模式恰恰改善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的不足,强调师生互动,重在学生的参与,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也提供了实践空间。这种教学方法与高职教学倡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相契合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先做后学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这种教学目的,除了纯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如参观实习、实训室模拟训练、顶岗实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都是传统教学的实用教学法。但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对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情境教学法即为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1.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把教学封闭在一个由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探究获取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学生总处在被动位置上。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所给定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从而感知,获得知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境的搭建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而已,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来唱主角,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知识。
2.情境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和谐。情境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直接注意并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的情境与演示,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与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强化。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建课堂,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的良师,更成为学生的益友。
3.情境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情境教学法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开放式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对于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教材观点,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情境材料的方法,就情境材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消化难点,切忌包办代替。对于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且和社会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就要鼓励学生自设情境材料,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大胆而又自由地发表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化探索过程。教师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学习空间,通过活动课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去探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实施
1.目标设置。教师在创设情境前要明确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情境创设,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切记问题设置避免过大过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是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