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30 10:2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跨文化交流的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

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容更改的趋势,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这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我国顺应时势,采取改革开放,加入WTO等政策,似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稳定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标签页越来越鲜明。在对外贸易上,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语交流,它不仅决定交流的效率也决定着贸易脉的维护,因此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性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语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跨文化”与“交流”。跨文化,就是说由本土对于他土的文化跨越即不同国度、种族、文化背景和思维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交流则是暗示了这种能力的媒介――语言。跨文化交流最为一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古已有之,我国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所说的首要性也可以理解为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说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惊人的提升,可是令人遗憾的却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缺少。回望我国各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指导,还是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于词汇、句型、语法这类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本来具有实践属性和意义的英语教学安全沦为普通的大众化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实际所学与专业要求和专业施展平台的脱轨,培养出大批量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高超可商务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底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离于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是在商务活动中发挥英语语言的交流功能,促进与谈判或是贸易对方的情感和工作交流,从而为对外贸易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提高作出努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的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在要求学生把英语和商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各国或是对外贸易主要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交际礼仪、习俗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和了解。只有这样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对外贸易晚来中发挥自身优势、价值,避免在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分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争端。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影响要素

既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活动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我们势必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进过对于相关文献的参考和相关观点归纳,在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或是形成只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影响。

(一)实际话语环境的缺乏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还体现在普通英语的教学中。最为一名中国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以自己的母语――汉语来进行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切交流,再加上我们没有被完全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导致我国没有类似于印度、非洲诸国学习第二外语的传统。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虽然我国已各种考试和比赛的措施,大力提倡和强调对于英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课堂依然是使用和接触英语最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实际的必要的花与环境的缺乏,导致学会的英语无法实际运用,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极其欠缺,再加上受到中考、高考、和相关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这也是我国现金大多数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原因。语言本身最为一种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就是交流,一旦这种功能和效用被扼杀或是阻挡,那么语言本身的魅力和作用也就无法展现了。

(二)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固守

在接触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所有者往往以本土的文化思维、文化视野、文化模式去理解和阐释所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很少有人会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去对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进行了解和理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所表达的意义和方式产生差异的时候,学习商务英语的中国学生就很理所应当的以本土文化视野、本族文化模式去理解或是表述,由此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误解。文化既是如此,属于文化范畴的语言自然也就没有例外可言。在涉及到血燕学习的时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会以中国人的方式、思维进行学习,而不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以西方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导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误解,最突出的就是许多中式英语的出现。

(三)英语礼仪性、实际运用的忽视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受到青睐。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以满堂灌的方式将死板的英语知识以一种更加死板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词汇、语法、句型和翻译技巧等,但是对于语言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远远不够。大多数老师在自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情境,老师教的轻松,也不用过多思考,但却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英语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传统教材的刻板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可以强调也是的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受到影响。

三、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方法

综合前两个部分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出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入实际商务活动中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于学生的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把握,对文化障碍形成有效跨越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知识传授语言知识,可是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极为欠缺,由此造成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熟练进行商务活动交流的标准。根据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加入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的文化知识层面得到丰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引起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伊始就要向学生讲授各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跨文化交流技能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所以教师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给学生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强化口语交流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于相关知识、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及时改进,让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固守一种教学方式,要创造性的学会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这样才会让课堂有趣,才会让教学效率凸显。通过各种方法的渗透,让外族文化知识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创造一种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模式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关于西方人的非语言交际的训练,双向结合,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商务英语学习中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配合。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只是浅显的将这一问题提出,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使得在未来的关于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更多有效、有创新的方法,这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于思洋;(1992-3),辽宁鞍山人,就读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主修商务英语,辅修国际贸易,经济学,外贸函电等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J].商业理论,2005(10):39―41.

[2]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电影 翻译 文化间性 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05-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日益突显,西方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以汹涌的浪涛冲击着中国文化。各民族文化通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突破地域限制和形式差异而走到一起。文化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集中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我们需要警惕文化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一是以其取代文化多元化,就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这必然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沦丧。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文化的民族化基础上的,离开民族化,也就无所谓文化的多元化了。二是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化,也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张要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彻底否认文化全球化,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这很容易造成文化民族主义情绪,必将造成文化交流的倒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弱民族文化,也不是让某种文化一枝独秀,而是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互补。文化全球化的主旨是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说要各种文化共存,这就是文化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枢纽,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

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必然要落到文化间性的视野内,因为文化间性的共时观要求翻译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话。

一、文化间性的概念

文化间性这一术语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中是非常常见的关键词。文化间性指的是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可交流性。文化间性的概念来自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其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

文化间性以文化间的对话为前提,它承认不同,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强调维持差异,和而不同。其中,差异最为重要。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异质文化之间才可能相互补充,并在相互的参照中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间性本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而文本间性包括了文化的互相指涉,因此文化间性与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是紧密相关的。文化间性可以看成是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间性,它同时具备了它们二者的特质。

所以文化间性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碰撞时互相作用、交互借鉴的内在关联,它以承认差异、互相尊重为前提。文化间性的重心在于异质性和对话性,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间性

影翻译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找到一个位于不同文化间的一个支点,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平等互动,并通过沟通产生共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这要求人们要有包容异质文化的心理,唯有如此,对话才能实现,异质文化才能融会贯通,并通过文化共性来推进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在被认同和接纳的同时,也均希望独立和区别,这样双方才能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和发展的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文化间性主义者的译者,在翻译电影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双方的共同发展,并以此切实加强文化间的互动,从而确保文化交流的顺畅、有效。

异质是文化间性的前提。两种文化在电影翻译中是有差异的,要将异质文化包含在一个译本当中,就必须以的翻译理念来生成既能使观众接受又体现源语文化的译本。

电影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发扬民族文化和融会异质文化的手段,因此电影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通晓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异质文化。这二者在译文中的契合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自觉,要求译者在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文化,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而不同。电影翻译体现的是文化内涵,它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对话的过程。

三、翻译的伦理

翻译理论学家切斯特曼(Chesterman, 2001: 139-154)归纳总结了五种翻译伦理,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职业伦理。

其中“再现伦理”指的是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服务伦理”指完成客户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交际伦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译出语及译入语的跨文化理解;“规范伦理”指的是要符合规范,符合译入语的文化期待;“职业伦理”强调的是译者的职业操守。

这五种伦理并非协调一致,而是一直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状态下。译者要做到各方面高度协调一致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涉及作者、译者、客户、读者等不同的主体,各主体在交往和对话中一直要受到这些伦理关系的束缚和制约。因此,一个成功的译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证互为异己的各主体达成最大限度上的跨文化合作。

四、电影翻译中的文化间性伦理

文化间性对指导译者进行电影翻译实践、构建电影翻译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充分理顺由文化间性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和翻译中的各个主体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使译者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电影翻译的本质

翻译中的“交际伦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译出语及译入语的跨文化理解。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把异质文化映射到本民族文化的氛围里,一般都是本着不损失源语文化的原则。但电影翻译是两种文化主体的对话,是一种双向行为,每个文化主体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考虑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只有解决了这种冲突,我们才有可能生成既体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又能融入目的语文化的和谐译本,从而满足电影翻译的交际伦理诉求。

为了突破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交流,文化间性翻译观要求译者用文化自觉的态度从事电影翻译实践,同时也更加强调异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既要用开放的态度去包容异质文化的各种元素,又要积极突显源语文化。只有承认差异的存在,单一和多元、个人与他者才能在辩证的关系中融合。

因此,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翻译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并能够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进行电影翻译实践,从而使译文实现继承本民族文化和吸纳异质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二)可以使译者从文化角度把握电影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再现伦理”指的是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规范伦理”指的是要符合规范,符合译入语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说,译者一方面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一方面又要满足观众欣赏电影的文化期待,译者唯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实现最佳翻译。

电影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归化是目标文化为主导的译法,是为了照顾电影的目的消费者,而异化则是以源文化为主导的译法,是为了忠实于原剧本的作者。译者可以以目的语文化为参照而采用归化策略, 也可为彰显文化差异而采用异化策略。

在电影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界至今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再现伦理还是完全遵守规范伦理,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大部分的译者还是认为归化与异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电影翻译从根本上来说,应该适当传达源语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以促进双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在电影翻译当中,异化策略应该是主导,归化策略应该是基础,这才能满足文化全球化的需求。与以往相对封闭的交流形式不同,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高速通道使得文化传播快捷而方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译者就更需要在译前研究分析作为文化消费者的观众对他者文化的消费能力和审美预期,以异化为主导,满足译作消费者对他者文化的客观需求。否则,电影翻译将失去它的市场。

(三)可以使译者从文化角度领会电影翻译的宗旨

“服务伦理”指完成客户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职业伦理”强调的是译者的职业操守。文化间性翻译观要求译者运用科学的电影翻译方法去影响一种因袭了千百年的文化思维模式,给目的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它以文化共性为平台,力求满足双方的需要,使观众可以接触异质文化,并逐渐理解异质文化,最后可以融会异质文化范式。在这样的文化间性翻译观指导下,译者就可以把译出语中的异质性的相关元素呈现给观众,由此实现电影翻译的基本宗旨,使更多的观众得以感受全新的语言和文化境界,从而完美地完成客户所委托的翻译任务,身体力行自己的职业操守。

看一下西方的翻译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西方强势文化在翻译弱势文化的文本时,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用自然的语言来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范式,所以可以做到不露痕迹的翻译。韦努蒂(Venuti,1995)把归化翻译视为是主导的英美文化在翻译上的体现。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命题”。归化翻译以抹杀译出语的异质性为代价,将其看成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元素,而且反映出了一种本族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这是有违职业伦理的。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抗衡的努力,是在后殖民语境下两个交际主体对话语权力的争夺。这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出现不计其数的英译汉影视作品,而西方却只有少得可怜的汉译英影视作品这一现象。

在文化间性的翻译观下,译者可以从文化角度领会翻译的宗旨,在电影翻译实践中能够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权的侵袭,并积极发扬本民族文化,从而使二者真正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真正践行职业准则。

五、结语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各民族的文化杂合是大势所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要想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用开放的精神去融合他者文化。翻译是开启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必须以文化间性为基础,以翻译伦理为规范,做到在世界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质,共同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伴交流 成人学生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7-03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成人语言学习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当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已是平常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往是当代社会国际化背景下青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1]在国际化氛围下学习或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学生和青年才俊提升自己知识层次、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习者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和构建交际型教学模式都不可忽视,[2]而为学习者创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体验用所学语言成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学以致用,更是语言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学习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寻求语言文化交流和通过交流进行语言实践的需求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语言专业学生语言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语伴交流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语言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的外籍人士如何开展有效的语伴活动,如何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从事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成人学生语伴交流活动的缘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内,语伴交流是语言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中外学习者一入校园,便利用各种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伙伴,每周定期练习语言或者交流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本文讨论的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者和外籍学习者的语伴交流,即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组织的来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学习者和本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方语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010年至今,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内容之一的“语伴交流”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一)语伴双方背景

外方语伴:其中一些人是对汉语言有兴趣的汉语初学者,一些人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另一些人是希望通过短期来华学习和实践,获得某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学分的认可。2010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项目中的海外人士多数是初来中国,汉语语言水平和能力有限,同一批次中人员的汉语基础水平差异很大,要与他们成功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学习者对于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期望在短暂的来华期间,能够和普通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建立联系,愿望很迫切。中方语伴: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们,因为在职学习,还要兼顾工作,很多人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门的语言实践和交流。

以上这种双向的交际需要,构成了短时语伴交流的基础。虽然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很有限,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和达到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想。

(二)语伴活动设计

语伴活动最初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对外方语伴需求的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多数外方语伴汉语水平为初级,有的甚至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交流沟通难度很大,经常出现尴尬场面。于是,将活动扩大到其他语言专业,如英语、韩语、日语、法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和对外汉语专业略有不同,他们十分珍惜这个利用目的语进行语言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期待运用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和语伴交流,其间穿插少量的与对方汉语水平相当的中文交流。这样,中国学生练习了外语,外国学生也练习到中文,双方都有所获。活动在不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自愿、义务参加。一般在校园和教室内进行,如果有外出或者餐饮娱乐活动则实行AA制。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外双方共800多人次参与活动,外方语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包括教师和教育官员。2011年暑期曾经遇到一批“孔子学院暑期奖学金研修生项目”的语伴。该次活动的外方语伴有5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厄瓜多尔、乌克兰、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德国、荷兰、葡萄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场面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三、语伴交流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说话规约,遵守不同的交际原则,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继续交谈,如何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这之间都体现了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3]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各自用自己的交际方式去尝试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和提高。活动以两人一组结成“语伴对”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场面非常感人。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相互间比较陌生,交流起来也有些拘谨。但是,随着相互认识和进一步的熟悉之后,沟通顺畅起来,有的还借助肢体语言,交流的内容和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于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感觉异常兴奋。有的同学为了交流顺利进行,事先准备了纸笔,遇到口头交流不顺畅时,将交流内容借助文字(中文或英文)进行。遇到中国语伴数量不够时,为了不让外方语伴感到受冷落,同学们还尝试采取一个中国语伴应对三位外方语伴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一次,个别同学要同时面对法、意、美三国语伴,同学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很有序地将与对方的交流顺序排序为法国语伴、意大利语伴、美国语伴,他事后在总结交流时说到:“我觉得法国人比较在意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大都会一些英语,但并不十分愿意说,所以我把和法国语伴的交流排在前面,以免他不愉快;意大利人很热情、开放,但是,和意大利语伴的沟通,也要借助英语进行,交流内容很有限,但他们的民族习性使得他们很擅长肢体语言,交流难度排第二,为此,我将意大利语伴排在中间;美国人很开放,也比较大度,我感觉他不会太在意细节,所以,将美国语伴的交流放在最后,但我和美国语伴的交流时间最长。当然,这些都是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和他们事先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后才开始的。”每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快乐、兴奋的心情下惜别。

(二)培养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尊重意识

虽然“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语伴交流只是一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但也都要不同程度接触到双方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著名景观、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国的近期重大事件,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礼仪,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物价情况,等等。因此,语伴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双方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问题。[4]对于来自宗教色彩较浓国家的语伴,更要关注其方面的情况,事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可以使交流顺畅愉快地进行。另外,青年人共同关心的“世界杯”等话题,事先如果有所准备,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有过外事经验的同学事先都会准备更多必备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从容应对。同学们之间将这些信息共同分享。在准备语伴交流的文化背景材料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增强了对背景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特别是事先了解对方语言和民族的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以利于在交流中采取宽容心态,,为正式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有,了解对方来华的行程安排和即将要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将要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某些细节的准备。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多次参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对语伴进行汉语辅导和语言交流的技巧也随着交流的次数增加在提高。有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十余次。学生C在活动心得中兴奋地说:“学校组织的‘语伴’活动,让自己有了与外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口语,效果很好。”

(四)锻炼和提高活动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活动是以自助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被指定的负责人,都是班长或者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在负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当众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在活动的参与中经受了考验。曾多次担任活动负责人的学生D说:“通过语伴交流活动的锻炼,使我重新认识了我学习的专业,提升了我做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信心,毕业后,我会改换我的工作,从事与我的专业背景相同的工作。”

四、有效开展语伴活动的措施

由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语伴项目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外方语伴背景多样化,中方语伴由于学习期限的影响参与者不断地面临新老人员的更替。要使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和谐、顺畅进行,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地滚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活动组织程序,才能保持活动的质量。[5]

(一)系列背景知识的准备和培训

1.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准备。在活动之前,需要中方语伴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外方语伴所在国家的地理、文化风情、饮食、礼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景点的了解,热点事件和问题,体育事件、重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和会议等。使中方语伴提前接触到跨文化问题,初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心态。[6]

2.自愿参加和有引导、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为便于中国学生与这些外国学习者顺利交流,对中方语伴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让每名学生从“语伴交流”中获益,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一周,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在和语伴见面的前一天,再组织中方语伴进行网上在线培训,[7]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了解活动相关规定、外事礼仪、背景国文化材料等等。

(二)语伴双方的信息提前预知,根据已知信息安排好活动细节

“语伴对”名单的准备是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方语伴提前了解外方语伴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职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可以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有效调节气氛。在和不同语言背景、初来中国的外籍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是难免的,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活动案例提供给中方语伴,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并在培训中设计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各种铺垫。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效率

因为中方参与者为在职业余学习的成年人,所以,活动要适应他们的特点。从报名、培训、各种通知的都由QQ群在线完成。[8]每次活动以指定的负责人为核心,以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主体。制定电子版《培训手册》,在培训中及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文化背景材料,还包括背景国的相关文化材料、活动的宗旨和要求(活动总则、细则、活动须知)、负责人联系方式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等。

(四)有效监控、自主管理、适当鼓励

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要尊重他们,又不能放任,否则活动不能持续进行。语伴活动毕竟属于外事活动的范围,细节不能忽略。为避免发生意外,有效监控是必须的,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有组织进行的跨文化语伴交流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是难免的。另外,语伴双方在活动进程中发生临时变化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或缺席或迟到或不守时、不守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者设立及时跟进的组织程序,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应急的措施和办法,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或零。

参加活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将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及时撰写成文字,及时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学还能将收集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经过精心整理后,作为作业和论文的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到任课教师的肯定。有关老师反映:参加过语伴活动的同学提交的跨文化相关专题的作业和论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提升。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虽然同学们是自愿参加活动,但是,适当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主办方制作了“优秀语伴”证书,为多次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总之,语伴交流活动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熊佳全.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P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73-83.

[4]周建国.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年11月,P30.

[5]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4:113.

[6]魏木春等.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世界汉语教学,1992.1:54.

篇(4)

【关键字】 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学生 英语语言能力 策略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所展现出来的交流扩展能力。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却刚刚起步,呈零散、不系统状,而且缺乏相关的跨文化教育机构予以指导。显然,艺术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普遍较差。

一、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1艺术学生的认识偏见

学生是学习外来文化的主体。然而,高校的部分艺术学生对外来文化并不重视,甚至十分排斥。这种现状势必影响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艺术学生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教育偏见与目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主观上,囿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艺术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并不积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对高校的艺术学生尚且难以消化殆尽,更何况那些看起来晦涩、枯燥的外国文化。又加之,学生对不同国度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在跨文化的理解中常走入误区。于是,艺术学生对本国文化愈加依赖,对外来文化则愈加轻视。客观上,艺术学生们教育体制的限制,学习外语的目标过于狭隘。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必然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性吸收,过于重视语法、阅读,而疏忽语言的运用与交流。这种跨文化学习动机脱离了交流本身,更无法谈及交流能力的培养。所以艺术学生主体的教育惯性妨碍了跨文化交流能力意识的发展。

1.2专业教师的引导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负有重任。然而,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因循旧制,在时代更新迅速的时代下,仍着眼于眼下的英语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词汇、语法等应试方面的教学,忽视交流能力本身及其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此外,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也并不充分,英语交流能力相当匮乏。由于中西文化需要互相比较、互为参照,才能呈现出文化差异,才会融会和吸收,因此若授课教师自身对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扎实,无法平衡母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无法运用到教学中,那么他们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1.3培养方法的不甚科学

中国目前对艺术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中完成。相对于开放的跨文化交流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既落后又不科学。令人欣慰的是,现行的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意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仍被关在重重大门里,埋头教学。教育目标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需掌握至少两种外语的知识及技能,但它实现得并不充分。放眼到当下的具体教学,我国的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更是鲜有跨文化课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启蒙较早,英语相关课程一直开设至大学毕业。虽然学习时间较长,但当遇到真正的外国人时,很多学生仍然无所适从。这是由于,许多英语课堂并未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笔记,课程气氛死气沉沉。语言的学习若不以交流为目标,必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二、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2.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之于跨文化交流态度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将英语的跨文化交流渗透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从语音、词汇、篇章等各个层面建构语言的文化功能,渗透艺术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促使艺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电影、举办文化知识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艺术学生有目的地对英汉文化进行对比,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在英汉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学生们应着重筛选出蕴含英语主流文化的材料,如饮食习惯、、历史事实等,并对其进一步进行分析,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则应鼓励学生将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学习动力,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刻板看法。此外,还应考虑到艺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寓乐于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2.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英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推动者,广阔的跨文化视野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意识必不可少。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强跨文化训练,如文化现实培训、归因培训、文化意识培训、认知行为调整、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培训的内容需涉及到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能力以及文化教学等。英语教师应根据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高。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提高自己专业理论水平。基于文化的平等性,不拘泥于传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以图、文、声、乐并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书本、应试要求,能够将教学情境融入趣味性、故事性,使学生愿意学习,喜欢交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针对艺术生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英语基本语法教学时,应尊重认知规律,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在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时,可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与对比操练展开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利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艺术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既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采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也可以在对外交流互访、国际会议等实践活动中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分析教学主体为研究纬度,结合教学方法之窥探,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教学主体的颇多问题与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因此,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即时更新教学方法,是优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体策略。在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需求碰撞较为激烈的当下,教师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以博大的心胸认真学习和吸收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以更加多元的文化身份投入到全球发展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韩晓惠.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

[2] 林欣达.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1(15).

[3] 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2(2).

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所以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认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过于重视对英语语言学习,而缺乏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的意识。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重视不足,同时英语教师也难以从具体的文化角度进行授课,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院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等知识很少提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经验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对国外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可以促进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一些大学缺少有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就难以把握英语国家文化的特色,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有效符合跨文化教学理论的要求,造成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相对于国外在语言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一方面研究相对不足,教育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有效运用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另外,正是受到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不充分的影响,导致我国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跨文化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训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所受到的跨文化训练越系统,其所具有的教学手段和技能也就越符合教学要求,才能更好提高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英语教师学习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也并不代表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当前即使一些英语教师接触过系统跨文化交际理论培训,但是也无法熟练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训练有利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与技能。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

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合理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主体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合理掌握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推进大学英语体验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要不断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针对于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健全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健全有效的动态化机制,进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系。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运用到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深化学生们对英语文化内涵的把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标准,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跨文化教学训练才能更好的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进而帮助学生们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作用,强化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剧,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所以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更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杜晖.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5).

[2]霍兴丽.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

篇(6)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3-02

一、引言

誉有“无烟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业确实是本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英语翻译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即跨文化是翻译中的障碍。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正确处理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会对旅游英语翻译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对旅游英语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差异可概括为: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方面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而旅游英语的翻译需要把握文化信息,把文化内涵传递给外国游客。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翻译。因此,旅游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本文从跨文化视角来研究旅游英语翻译。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来的,他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在他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出现的。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热门,它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前沿学术研究课题之一。这种潮流和趋势是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结果,研究人员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课题的兴起引起了人们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进行深入思考。这门学科还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二是非语言交际;三是中西习俗比较;四是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五是国民性研究。

三、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可以吸引国外的旅游者,而且可以引进外国文化的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播需要语言媒介,旅游英语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异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等,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语言是交流媒介,旅游英语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传播媒介,而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旅游英语在以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和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同时中国文化对外宣传。旅游英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就非常重要。好多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不管他们的学识水平有多大差别,不管他们是上学的学生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不管他们来自亚洲还是欧洲,不管他们的审美观有多大差别,他们都有一个来中国旅游的惊人的一致想法和目的:欣赏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英语翻译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对中国这个国家以及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的旅游英语翻译要想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就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取向,向国外宣扬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沟通作用。跨文化交际的代码模式是以语言为信道,信源通过信息进行编码,这是在一种文化下进行的,发送者通过信号传到信道,接受者通过接收信号进行解码另一种文化信息。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交际代码模式可以看出:信息的编码器即发送者是一种文化的个体,而解码器即接收者是另一种文化个体,这两种文化的交换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这种双向信息交换就是跨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就是通过英语语言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海外游客,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这样来说文化就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差异缩短,这样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可以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领略异国的风情。

四、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旅游的过程中,外国游客除了可以享受当地美景,还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有所感悟。旅游英语翻译是通过对当地的美景进行讲解、介绍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来吸引外国游客旅游观光。旅游英语的翻译要有创意并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风要轻而不飘、重而无痕。句法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修辞要美妙动人、让人陶醉。因此,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是世界语言,使用非常广泛,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所以对旅游英语材料翻译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潮流和热点,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紧迫性、时代性、必要性。因而旅游翻译就必须准确、得体、流利。旅游英语翻译必须把旅游的专业知识和旅游英语的英语语言、语用知识还有语言文化内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对翻译的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翻译人员熟悉相关的游览景点,能够深入了解相应的历史渊源、背景知识,并用地道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还不乏优美与文雅。以下为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1.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就拿“归化”这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说吧,它指的是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中文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基本上消失而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凸显。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异化”这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主要是指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尽量保留中文的文化特征与语言特征。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就要异化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象征帝王,像龙凤呈祥、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等等是褒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传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所以我们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把“亚洲四小龙”归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为“Four dragons of Asia”就会让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文化差异异化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

2.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首先考虑中国文化因素,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考虑中国文化因素也就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取向,也就是说在旅游英语翻译时尽可能多地向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就是指以译文为重点,也就是说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应该从英语文化角度出发,从西方人的心理视角出发,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中文的思想基础上的整合。

3.当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使用文化借用,也就是我们在旅游翻译时碰到一些风俗习惯、文化典故等可以采用文化借用,这样外国游客很容易理解。文化借用意指遇到不好翻译的文化典故,可以用西方文化的文化典故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例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遇到《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典故时可以借用英语中莎士比亚的十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来翻译,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很自然就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内涵即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我们还有一些旅游翻译策略。例如:音译、直译、增译、反译、减译等等策略和技巧。如: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注释和说明。要想做好对音译的注释和说明,我们就应该对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具体地理位置有明确的了解。像“豆腐、功夫、沙发、咖啡、天津”这些词语就可以直接将它们音译为“dou fu”,“kung fu”, “sofa”, “coffee”, “Tianjin”,采用音译法翻译出来效果很好这样的旅游翻译可促进语言发展,又能弘扬中国的本土文化。

旅游英语翻译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旅游景点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从上述翻译策略来看,旅游翻译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文化意识,翻译的时候尽量采用这些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就会把中西文化差异降低到最低程度,外国游客能够看得懂,有益于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

六、结束语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业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旅游英语翻译文本以其质朴美丽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旅游知识,向外国游客展示我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可以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创造更多的财富。旅游翻译的目的就在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 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5(6)

[2]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6] 王志华.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7]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

目前,全球化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整个世界。始于经济的全球化现象,也涉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两种特殊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

一、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教育以多元文化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主张鼓励学生多元学习,放弃偏见,学习来自各个不同族群、阶层的知识与价值,主张以相互尊重与容忍的态度来面对因为不同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地区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主张在种族、阶级、性别与地域等方面要去中心化。跨文化教育是指跨越本民族、跨越本国家,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国、他民族,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在目的、基础、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主要区别有:

1.立足点不同。多元文化立足于他民族学习本民族或本国的传统文化;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本民族或本国文化而学习他民族的文化。

2.具体目标不同。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或移民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适应他民族的文化而更好地生存;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他国或他民族的文化以期望能更好地与之交流。

3.历史背景不同。跨文化教育是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又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为了培养更好地适应并能提高本国与他国合作的成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级国际级人才的情况下而被高度关注;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和加强对移民的教育,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移入国文化并能更好地为移入国服务。

二、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趋同和存异,全球化是在多样化性的前提下,是各种文化紧密联系,看到差异,为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全球化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了便利,使得不同文化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不是强势文化吞食其他弱势文化,也不是不同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并不矛盾,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独特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形式。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更有其发展的必要,它能使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又能进一步发展。

三、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

1.全球化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跨文化现象和跨文化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经远远不同于其产生之初的意义,当今的跨文化教育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已经向纵深发展,成为世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形势下的经济、科技的进步为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全球化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为跨文化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提供了必须条件,突破了地理条件、物质因素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从未有过的方便。全球化进程中快速流动的人才均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在流动过程中又能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他文化之中,吸收他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教育。

2.跨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进程。跨文化教育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全球化进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进行交流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都依赖于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科技的交流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缩短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四、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更新观念,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流动频繁,每个国家或地区都生活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使得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需要彼此尊重,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并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注重各个族群的文化教育以及弱势群体的教育,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