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30 10:2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篇(1)

1、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商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2、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

3、商业对GDP的贡献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国民经济 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中小企业,怎样划分中小企业,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是我们在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进行企业统计和经济管理,以及对外交流中经常提到的问题。但令人惊讶的是,多数国家还没有统一的中小企业定义,而且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什么是中小企业各有其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界定标准。如美国将从业人员500人以下,年销售额35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称为小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在我们国内许多地方就算是很大的企业了。

虽然世界各国对什么是中小企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底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现代化不可能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和分散化是现实经济中并行不悖的新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一批企业通过扩张、兼并、收购形成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也蓬勃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

第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技术装备、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企业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先进,也不是越小越经济,而是要受市场竞争的最终裁定。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大中小企业并存,并表现为金字塔型,塔尖是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塔基则是为数众多的中型企业和小企业。这是因为,社会化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即使是大企业,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企业提品和服务。所以,即使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就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也有着重要的贡献。美国、欧盟、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均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在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就业人数占65%-80%,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GDP和产值分别占40%-60%和50%-65%,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财富(1)P117。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到2006年10月底,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和50.2%。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0%以上,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地区来说,我们以比较偏远的云南省为例,到200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共有6.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9%;从业人员238万人,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的88.5%;上缴税金253亿元,占全省企业税收总额的38%;完成增加值13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5.1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具有经济发展推进器和社会政治稳定器的作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

第二,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经济作用之一。中小企业通过两种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的增加:第一种是靠中小企业的新建;第二种是靠这些企业新建后的扩张。中小企业能灵活地组织和吸收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统计,雇员少于250名的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其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6.52%;在美国,1976年-1990年间,中小企业提供了全部就业机会的53%,其中新增就业机会的6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2)P179。目前我国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约为1.5亿人左右,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就有1.1亿多人,占73%。特别是近几年来,非国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成为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荣获“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的广西南宁市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全市新增就业8.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其中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新增就业1.8万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3500多人。3中小企业的这种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大企业因不景气而裁员时,小企业一般能保持一定的就业增长速度,从而起到稳定就业市场的作用。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持续的全球经济衰退中,英国的失业人数经常超过30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10%以上,这些劳动力大部分转入了中小企业。在美国,1988年至1990年期间,大公司裁减了50万职员。而同一时期,20人以下的小公司却增加了410万个就业机会,不仅缓解了大型企业的减员压力,而且提供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新增就业机会(4)P179。

第三,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发展的依托。随着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在生产领域,中小企业可以对大企业所需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初加工,可以为大企业分散加工零部件,可以对大企业大批量产出的一次性产品进行小批量的二次加工使产品适销对路,可以与大企业协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验。举例而言,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5)P157。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供应原辅材料,扩散产品。在大企业周围有一大批中小企业补充和协作,有利于大企业克服“大而全”的倾向,有效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分工协作既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使得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

美国小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杰斯汀・G・隆内克和卡罗斯・W・莫尔、J・威廉・彼迪合著的《小企业管理》一书在提到小企业辅助大企业的作用时,认为小企业使大企业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职能是:分销功能、供应功能、服务功能(6)P34。较充分地说明了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大企业的成功。

第四,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来实现的。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企业间优胜劣汰的过程,期间一些企业破产、一些企业新兴是必然的结果。一个大企业的破产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将造成较大的社会震动,而中小企业具有可替代性,即一个中小企业所从事的活动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所替代,少数中小企业的失败、倒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其盛衰存亡,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容易被社会心理看成是一种很自然的经济现象。因此,中小企业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同时,中小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向和更新换代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更贴近消费者,能更快地接收市场信息,调整经济方向、形式和力度。同为市场主体,如果说大企业是实力所在,那么,中小企业则是活力所在。

第五,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往往比较精干,内部交流渠道比大企业畅通,开发成本比大企业低,通过研究开发及生产和营销上的相互结合,能更容易地克服内部交流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创新决策;而大企业的官僚体制,一般情况下使决策层趋于保守,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常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经常得益于大企业溢出的科研人员。中小企业把创新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而大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则体现在把他们调到管理层去。大企业对一些小的创新不太重视,而中小企业往往对这些创新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大企业往往反应迟缓,即使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也未必应用,中小企业则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只要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用。因此,中小企业创新在量和质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小企业管理》作者认为,根据美国商业部的许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50%的革新和95%的开创性革新来自新建的小企业(7)P32。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分析发现,20世纪美国许多重大技术创新,包括飞机、DNA指纹技术、人造生物胰岛素、录音机、心脏起搏器、个人电脑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并推向市场的。在我国,中小企业也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据湖南省经济委员会2006年12月底的统计,该省专利的65%、技术创新的75%、新产品的80%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活跃因素,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注 释:

[1][2][4]陈乃道.聚集中国经济[M].北京:改革出版社.1979.

[3]《华南新闻》[N]2004年9月14日第一版.

篇(3)

[关键词] 典型相关 汽车制造业 国民经济

一、引言

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但当时汽车年产量仅为37万多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对世界汽车增长每年的贡献率达到近50%。200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二位,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2% 。可以说,此时的汽车制造业已经真正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对汽车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也产生了怀疑。为此,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模型对国民经济与汽车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典型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分析方法。它借用主成分析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化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即首先在每组变量内部找出具有最大相关性的一个线性变量组合,然后再在每组变量内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本身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如此下去,直到两组变量内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有了这些最大相关的线性组合,则讨论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就转化为研究这些线性组合的最大相关,从而减少了研究变量的个数。

2.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非常多,至今国际上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因此结合国民的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经济意义,并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通过筛选,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和居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确定了6项指标,作为因变量组。考察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依据生产法,选取了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分别记为。社会财富的总积累用资本形成总额来反映,记为。居民生活状况通过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反映,选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两指标,分别记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共选取了4个指标,分别是: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并将这4项指标称为协变量组。

样本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具体以2008年中国大陆的省际截面数据作为样本(即大陆的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3.模型建立。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消除量纲的处理后,采用SPSS13.0经济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首先通过Pillai迹检验,Hotelling-Lawley迹检验,Wilks L检验和Roy的最大根检验,分析两组变量的相关性。四个检验都是有两个自由度的F检验,每个检验都给出了相应的F值和p值,结果p值均为0.000通过检验,可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前三对典型变量(U,V)的累积特征根已经占了总量的99.261%。它们的典型相关系数也都在0.8之上,表明相应的典型变量之间密切相关。接下来进行维度递减检验。维度递减检验检验的是从本行所对应的典型相关系数及其以后的所有典型相关系数。如果有一行维度递减检验不显著,即说明以后各行的典型相关不显著。因此维度递减检验能够提供每对典型相关的检验信息。经计算,前三对典型变量通过检验,相关关系显著,仅用这三对典型变量就能够用协变量组来解释因变量组。(2)典型相关模型构建。鉴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因此采用标准化后的典型变量系数,构建典型相关模型,见表1。

表1 典型相关模型

4.结果分析。根据典型变量重要程度及系数大小,从建立的典型相关模型可看出,国民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受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影响的程度可用三对典型相关变量予以综合描述。

第一组典型变量和最相关,也就最能揭示国民经济发展与汽车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第一组典型相关方程可知, 与工业总产值相关;与第二产业GDP以及第三产业GDP呈高度相关。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供需两旺的汽车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增加值,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直接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还会带动金融业、汽车服务业、燃料能源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二组典型变量也相关,但远远不如和的相关那么显著。根据第二组典型相关方程,与汽车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主要因素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求其配套展业也相应发展。为其配套的钢铁业、橡胶业、机械工业等相关第二产业得到发展,同时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发展起来,汽车制造业带动了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第二产业GDP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第三组典型变量相关程度相对前两组弱。与汽车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相关;国民经济的第三典型变量呈高度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就业。

总而言之,汽车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他的产业关联度高,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坚持汽车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是符合国民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的。

参考文献:

[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 陈希需 倪国熙:数理统计学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4)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 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房地产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虽然调控政策比较严格,但是其发展势头依旧不减。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钢材行业、建筑行业、水泥行业、装修行业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

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

房地产行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不仅包括生产资料,也包含生活资料,这些资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离不开房地产,也离不开房子。房地产中住宅占80%左右,而住宅是人民居住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发展工业需要建厂房,商业经营必须有经营用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作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房地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特征。

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比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超前,对房地产的开发和投资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基本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着先导性物质条件。为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创造着良好的经济环境。因而,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的地位。

(二)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

主导产业主要是指某种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中能起到带动和导向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广阔市场前景。房地产业由于具备上述这些因素就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房地产业能有效促进其他关联产业,如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一直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

(三)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地位的少数产业。在GNP(国民生产总值)中,支柱产业的产值会占有较大的比重。从理论角度看,建筑成本、土地价格、房产税务、收入利润等四方面是影响房地产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建筑和土地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有基础地位,这决定了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也注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主导产业强调的是其扩散和带动作用,支柱产业则强调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和比重。

二、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对第三产业进行大力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房地产业是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对房地产业进行大力推进也是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举措。房地产业的良好发展进程,能够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强对各方面资金的吸引力,使城市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圈。城市聚集效益主要是指个人以及群体集中在地域空间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城市聚集效益的高下同房地产业所提供的用房、用地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是密不可分的。

(二)房地产经济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成为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比如,在美国,最高的住房自有率也只达到64%,近些年可能更少,在德国只有50%多一点。因此,每个人都有一套房子显然是不那么现实的,但是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居住的地方。以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让每个人都拥有住的地方显然更加重要。

(三)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作用

房地产建设的发展对其周边需求如:木材、钢铁、砖块、水泥、家电、家具以及装修等具有相当重要的拉动作用,房地产建设对服务业、运输业运输等的需求也很大,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明显。

在就业方面,据统计,每对房地产建设一万平方米就可以帮会组一百个人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是民生之本,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能够有效的缓解就业难题。

三、国民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房地产经济的过快发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在监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房地产会产生泡沫经济,导致市场经济发展出现混乱,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价格虚高,脱离市场的正常走势,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还会引发社会危机,一旦危机产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扰乱社会秩序。第三,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资金链的断裂会对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房地产经济并不是发展的越快就越好,社会中的各个行业要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四、结语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房价已经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控制房价的措施,比如:限购、对基础住房的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等。只有将房价控制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地位

在我国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备的经济价值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中也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具备借鉴意义。在文章中,根据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下的体现、组成部分进行思考,研究其在发展中的地位,以保证认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展现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逐渐进步和发展下,体育产业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在总体发展趋势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形的表现形式,该形式主要是基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增值产品、体育服务等,在当前的竞争市场下,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也能增加就业量,维护整体进步。第二,无形的表现方式。该方式下的体育经济价值不仅是社会效益的展现,也是国民经济下的直接效益,它不仅能提高公民素质,也能维护国民的整体水平。具体形势下,直接效益是体育产业、从事体育的各个行业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广告、体育产品等,这些收入都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体育产业下的社会效益,是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影响力,在积极发展下,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使其他行业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在整体上展现出社会效益。例如:在某旅游地点举行比赛,使该地区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也在整体上增强了国民体质。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其最为核心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主要部分,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国民经济的积极进步,也是体育经济的有力提升。基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为内部的从属产业,在逐渐进步下,能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公民消费。当前,社会进入到大背景时代,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逐渐增长,其占有的GDP为0.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比如:美国的体育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为3%。在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效果最好,每年的体育经济GDP都在逐渐上升。所以说,根据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我国还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主要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在配置工作中以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式下,还存在较大不足。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下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其投入主体也不够。对于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不够清晰,也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体育市场发育也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其带来较大限制条件。所以,根据我国在当前面对的各项问题,为了对其改进,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保证能为其投入更大动力,加大力度实现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以及体育精神的宣传,保证人们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产业的积极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经济具备强大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受各个因素的限制,在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凸显出体育产业的巨大价值,不仅要明确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整体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体育经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体育经济促进当地的经济,是地区体育产业优势的发挥。体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其他产业的也存在较大关系。所以说,体育产业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前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能促进地区旅游、运输以及服务通信行业的进步。同时,体育产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解决了当前的就业问题。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旅游行业,也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体育产业能提高劳动力素质

体育活动的开展,能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也能保证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力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需要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对国民经济中的体育经济发展地位进行分析过程中,当处于投资需求不够理想的环境下,体育经济也能得以发展。所以说,体育产业不仅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水平。

四、总结

总之,我国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地位。基于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促使其积极发展,能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04):101-105.

[2]王浩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3(20):176.

[3]杨大铭.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62.

篇(6)

关键词:农业 国民经济 作用 影响程度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蔡玲玲,罗燕婷.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献率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2006;1

篇(7)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供应链;动员资源;运行机理;动员对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27-04

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in Crisis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LI Zi-yao1, 2, KONG Zhao-ju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jing 100081;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A stract: Aiming at allo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task and mo ilization resource produc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relation structure chart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and further analyzes agents in this chart. ased on the research, it analyzes how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work in crisis to clearly demonstrat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Key words: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upply chain; mo ilization resource; operating mechanism; mo ilization o ject

引言

国民经济动员(以下简称经济动员)主要任务是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所需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作为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动员理论及应用体系已经由传统的为应对战争服务拓展到处理应急事件的领域。

危机发生时,所需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依赖于供应链的运作,但经济动员状态下的供应链存在着许多区别于常态供应链的地方。本文所作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延伸供应链理论及应用,有利于理顺经济动员机制。

1经济动员概述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所以传统的经济动员理论为战争导向型研究纲领。2003年,全国在新疆召开的经济动员工作会议在总结抗击“非典”中经济动员发挥的作用时,经济动员工作的“应急功能”被正式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经济动员概念在内涵上的一次拓展。

孔昭君[1] “大动员”观念的提出,强调了动员是为国家安全服务、而不仅仅是为战争服务的宗旨,同时说明动员应强调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更紧密的结合;另外,在动员机制上强调发挥动员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将敏捷性概念引入到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之中,提出了敏捷动员理念[2]。主张拓展“危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由于系统内部矛盾积累或者外部强烈干扰造成的威胁系统生存与正常运行的态势”,从而将“应战”和“应急”的概念统一在应对“危机”的概念之中。进而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所面对的两种态势概括为“常态”和“危态”。进一步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国民经济动员要实现资源的超常规供给,就要依赖于国民经济,依赖于国民经济体系的产出。认为完成国民经济动员任务所必需的供应链或产业链整体称为国民经济动员链[3]。本文正是着眼于“危态”(突发事件或战争)时所需的动员资源保障活动,对供应链与经济动员的关系及其危态时的运行机理进行研究。

2经济动员状态下的动员资源

2.1动员资源内涵

[JP2]韩宇宽博士[4]从资源来源和结构的角度定义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可动员资源:他认为用于国家安全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平时期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分配给国家安全的资源;另一部分是在紧急状态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转移到国家安全的资源。而后一部分资源中的一部分是属于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经济资源,并将这一部分定义为可动员资源。王成敏博士[5]从资源功能的角度界定了动员资源的概念: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动员活动得到的用于应对危机状态(包括战争和突发事件)的任何资源。

以上研究对动员资源的定义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本文借鉴王成敏对动员资源的定义,针对所研究的内容重点,将动员资源定位在物质资源的动员生产和调配方面(后者不涉及动员资源的生产流程)。

2.2动员资源分类

经济动员状态下的资源分为实物资源与能力资源。实物资源从用途来讲,分为应急资源与应战资源;从来源来讲,分为储备资源,增产、扩产、转产资源,征用/征收资源与调运采购资源;从功能角度来讲,分为基础设施与服务资源、专业处置资源、救援资源以及支撑保障资源[5]。能力资源分为生产能力储备和技术能力储备,能力资源的储备作为危态时实物资源生产的保障力量,对持续性动员起到相当的支撑作用。

2.3动员资源的供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