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
时间:2023-11-30 10:26: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常挂于口,铭记于心,自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循证医学的真正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那么,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临床实践为什么需要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又在哪里?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来北京讲学,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她,期望从与这位身兼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Cochrane中心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诸多重要职务的循证医学专家的访谈中得到一些答案。
需要,所以产生
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李教授在讲学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她说,如果要用最短的文字来描述循证医学,那就是――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单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变,因此相应的治疗也就变成了综合性治疗。在综合性治疗中,每一种干预措施可能都只产生很小的疗效,因此对其评价就必须要借助特定方法,即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1948年,英国人进行了人类第一项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证实链霉素疗效非常好。如此确切的疗效,再加上如此严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结果很快得到公认。从此,RCT被确立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尽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每项RCT都号称是最高级别的证据,都是权威专家做出来的,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结果,临床医师应该相信谁?
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于是,方法学应运而生。方法学可以保证把应用相同干预措施治疗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质量临床研究都集中起来,最终拿出一个结论,从而来解决临床医师无所适从的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施也需要一系列方法学来保驾护航。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和质量控制需要方法学,以保证设计出来的试验是科学、真实、符合临床实际。借助方法学,才能把世界上此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都收集起来,严格评价后进行质量评价,若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量化的结论,若不能做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描述性结论。随着时间的过去,不断产生的新证据会对这些结论进行更新和补充,使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情况。不可否认,当今的临床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这种高级别的证据。
总之,是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方式的改变及证据的不断产生这些很现实的问题,催生了循证医学。回首循证医学走过的路,刚开始时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后来变成了前瞻性的探索,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凝练出方法,再上升为学科,而现在正在向学科群发展。
三要素,二核心,四原则
李教授说,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讲究医师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要“三要素拍板”: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因为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所以医师的经验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将病人的意愿提到很高的程度上,例如癌症病人要考虑到其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年轻病人要考虑到其性生活能力。如果脱离了“三要素拍板”,那就不是循证医学,而是经验医学。
此外,循证医学还有两大核心,一是“证据要分级,推荐有级别”,二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要不断地“与时俱进(updating)”。把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别是循证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可分为下列5级:大样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这些RCT所作的系统评价和(或)荟萃分析;单个的大样本RCT;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无对照组的系列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案报告。
为什么要参照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因为如果一个疾病没有被消灭,那么世界上患这种疾病的人数就是以这个病名为中心,没有半径的圆,即患病人数无限增加。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都是以这个点上的试验去推测整个人群的患病情况,都是“以点推面”。试想一下,如果以点推面,当然希望这个点越大、越多,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这样才越真实,越有代表性。专家意见之所以被排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低级别,就是因为专家的局限性。专家意见只局限于一点,无法去与全世界治疗同一个疾病的高级别证据的全部结果相抗衡。
至于如何做好循证医学,李教授总结了“四原则”,即基于问题(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十三年三个阶段
因性疾病及其综合性治疗的疗效”而提出的。
循证医学在提出之初,非常强调对RCT的系统评价。但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大样本多中心RCT数量很少,而且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临床研究中存在着大量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CCT)。因此,基于这样的现实,循证医学专家们现在正在研究怎样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来的方法学,并给它一个权重。
循证医学原来只着眼于临床治疗,现在已逐渐扩展到诊断、中医药、外科和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1996-1998年间,英国人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证据进行政府决策,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的概念,将高级别证据用于社区人群和大众。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李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哲学理念,将其外延到各个需要证据决策的领域中,提出广义循证观,定义广义循证观三要素为:①凡事都要循证决策;②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③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该概念2003年首次在Cochrane年会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证医学同行认可。因此李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循证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的概念,她认为是基于以下内涵:①各行各业、各种层面都在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它的成本效益比;②重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挖掘和合成;③由第三方进行权威评价。现在,各个行业都重视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和第三方的权威评价。
综观十三年来循证医学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其核心问题是循证医学的原理没变,但是针对不同对象,要研究出适合不同特定条件的方法学。只有方法学跟进了,学科才能发展。
三成“确定”七成“不确定”
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李教授介绍说,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证据全部收集起来,即使无论有证据证明“yes”还是有证据证明“no”都算结论,截至2005年8月,在Cochrane协作网所有2435个系统评价中,也只有30%的证据能确切地说“yes”或“no”,其余70%则都不确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类征服疾病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是一些世界上流行的大病种,采取眼下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也没有证据证明其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以腰背痛为例,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全世界因为腰背痛而请病假者占所有开病假条者的1/3以上,但是从最便宜的到最昂贵的128种腰背痛治疗手段中,竟然没有一种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说,循证医学能提供证据的也仅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70%的临床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观察结果。
出于蓝而胜于蓝
谈到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李教授用七个字来形容――“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教授解释说,循证医学的每一条都针对着经验医学解决问题当中的不足,为的就是去完善经验医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循证医学肯定是优于经验医学的,但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毕竟,经验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循证医学还很年轻。
至于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李教授认为至少有以下六点:①证据来源。经验医学的证据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循证医学的证据则完全来源于临床研究,且多为前瞻性研究。②检索方法。经验医学很难做到系统与全面,而循证医学则一定要求系统与全面,并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统来保证其系统与全面。③拿到证据后评价。经验医学并没有要求评价证据,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对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④判效指标。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间指标,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⑤治疗依据。经验医学可以是动物实验或间接依据,而循证医学完全是临床依据。⑥医疗模式。经验医学以疾病和医师为中心,而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那么,循证医学是否在各个方面都一定优于经验医学?不一定。循证医学还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正是在这一点上,循证医学做得非常客观。综观循证医学的工作过程:检索了哪些数据库,检索了哪些时间,用了哪些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监督,而经验医学则不具备这些。循证医学所有的方法和证据都是透明、公开、可让人检验的。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才可以上升为真理,才会成为新的证据。
[关键词] 循证医学原理;药房客流量;药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75-03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1-3]。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患者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订等)应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4-5]。循证医学原理运用于医院管理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目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医院的药房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6-7]。本研究主要观察循证医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房管理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随机选择本地区两家社区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药房A和药房B。两家药房的客流量,药品销售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两家药房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药房A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管理,药房建立药剂科基础管理原始记录,数据内容如下:①门诊常规处方分析表;②门诊药房咨询记录表;③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④药品差错分析与记录表;⑤退药分析与记录表;⑥合理用药调查表;⑦不规范处方分析与记录表;⑧住院患者药房咨询分析与记录表;⑨出院患者带药情况问卷调查表;⑩门诊药房窗口纠纷记录表。对这些数据按照循证医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统一管理,将其作为原始资料与原始数据,采用循证医学中的合作分析法[2]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寻找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总结其规律,提出管理与改善方案,药房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的药物知识,根据已有的医学证据,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向患者合理推荐药物,如果药房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不甚了解,与临床医生加以讨论后再作决定。
药房B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根据患者的所购药物,对患者的病情不加以了解,不加以指导,直接销售药物。
1.3 评定方法
一年以后,比较两家药房的平均月客流量,且在现场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是患者对药房满意度的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差评三个选项。当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家药房平均月客流量增长率的比较
两家药房的平均月客流量增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4,P
2.2 两家药房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两家药房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医学原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医学原理更加注重事实,注重临床数据,遵循客观依据。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发病与危险因素认识与预防疾病;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疾病的正确合理治疗应用有疗效的措施;疾病预后的判断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8-9]。合理用药和促进卫生管理及决策科学化。循证医学原理与传统医学原理的重要区别如下: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患者[10-11],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被广泛应用;循证医学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两者缺一不可,这种研究的依据主要强调临床研究证据[12-13]。
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药房管理,可以充分克服传统药房管理的盲目性。在药房管理中,药房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有的临床数据和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在药房的管理过程中,规范化整理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14-15],如药物差错记录表、合理用药记录表、药房咨询表、出院带药调查表等,从而使药房工作人员对患者的需求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方便在以后工作中持续改进。
药房A采取循证医学的管理方法,顾客一般根据疗效购买,缺乏专业知识,因为药房工作人员给患者提供专业建议,患者合理用药,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增加了回头客和客流量。药房B采取常规的管理方法,只按照顾客的要求销售,而顾客的要求不很专业,容易导致临床疗效差,久而久之,影响客流量。一年以后,药房A的客流量和优良率均增加,药房B的客流量和优良率均下降。两家药房的客流量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药房管理,促进了合理用药,提高了客流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循证医学原理在社区医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8):4211.
[2] Green ML,Ruff TR.Why do residents fail to answer their clinical questions:a qualitative study of barriers to practic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J].Acad Med,2005,80(2):176-182.
[3] 郑坤.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190-192.
[4] 梁少芳.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25-326.
[5] 吴玉平.探讨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598.
[6] 邵峰.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医院药房药品数量与有效期管理[J].当代医学,2013,19(29):11-12.
[7] 宋妍,李春晓.关于药房管理中对循证医学原理的应用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5):241-242.
[8] 刘探,马骏.浅析循证医学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7):113-114.
[9] Tachjian A,Maria V,Jahangir A.Use of herbal products and potential inter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J Am Coll Cardiol,2010,55(3):515-525.
[10] 李桂兰.从循证医学角度探析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01-302.
[11] 秦家碧,杨土保,黄碧云.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文献的循证医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71-73.
[12] 罗菊香,薛世萍,杨丽霞,等.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190-192.
[13] Nikolaidou T,Channer KS.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cal heart rate control management[J].Postgrad Med J,2009,85(10):303-312.
[14] 高淑贞,欧阳筠淋.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2,16(24):382-383.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4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再按每4~5人分组,2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血液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下临床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由一位学生发言汇报,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实习结束后立即对2组学生的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病历书写等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2组学生在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等考试成绩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言的,PBL与LBL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2]。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PBL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教师在学生每次临床实习课前提前给出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并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临床医学中,P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至90年代后,PBL教学模式被欧美等国家的医学院广泛采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以下观点:EBM提供的证据随着科研水平、临床试验、药物研发、检查手段等的提高而不断地更新、发展。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也许明天会被证明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知识更新,并结合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循证医学。
总之,EBM模式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毕业以后仍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以获取最新医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血液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尤其是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知识经验型人才,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2.重点强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查找临床资料和证据,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近年来,由于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有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发展,被喻为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1]。因此,以获得最佳“证据”为目的,临床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医学文献评价工作,其目的在于对文献的价值给予公正、科学的评定,以便将科学、可靠、有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应用于临床、教学、科研和卫生方案的制定之中。
许多中医界人士已达成共识:循证医学着重于对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评价,抛开医学基本原理的探讨,淡化医学本身的学科归属,对各种医学理论不做评价、改造或排斥,仅着眼于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用严谨的方法进行验证与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2]。因此,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研究,既是挑战,它与中医传统的个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但也是机遇,它同时也为中医学向世界医学体系证明其价值提供了舞台[3]。
但直到目前,中医学还处在完全借鉴循证医学的起步阶段,据此评判,中医临床证据普遍低下,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甚少[4];而在评价方法上,尚没有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建立起能反应其本质的、且符合循证医学思想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5]。客观地讲,循证医学是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大规模群体为研究对象,与西医的实践紧密相联系,其具体的研究方法目前还不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方式的真实疗效。因此,应借鉴循证医学基本思路,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建立起适于中医自身的临床文献评价体系。
此外,医学文献目前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临床医生的接受能力,有数据表明,临床医生必须保持平均每天阅读19篇文献的速度,才能保持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新进展、新成果[6]。因此,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根据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新证据的浩瀚海洋中,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科学评价,以归纳自己需要使用的最佳证据。在这一点上,情报研究人员建立高效准确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也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1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中医临床文献评价方法,基本上还处于借鉴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初步阶段,采用的方法都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还未形成能反应其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我国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指出,临床医学文献的评价应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且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如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经济学和决策分析等的不同,具体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也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文献,都应从文献的内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外在真实性上考虑[7]。Moher等[8]的一项研究表明,到1993年为止,共计有25种不同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对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盲法、样本等方面进行评价,基本上是以针对方法学内容为主的评价,文献的内在真实性是评价的核心。从现行文献看,中医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中医临床治疗性文献,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CONSORT声明、jadad标准、Delphi清单、Chalmers量表,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CONSORT声明作为评价标准。但也有人采用纯粹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如是否被SCI、EI、CA、ISTP国际四大检索型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收录等指标。此方法虽简练易行,但从本质上讲,只是文献的外部特征,并不能完全与文献的质量相对应,且四大检索型刊物以收录英文刊物为主,收录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较少,而中医类的就更少,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亦有误导“重外在、轻内在”之虞[9]。
2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中的瓶颈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因其遵循了随机化、对照和盲法的实施原则,因而被公认为评价疗效的“金标准”。但该“金标准”由于研究对象的严格限制,因此对于整个疾病的规律而言,其代表性及外在真实性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中医——这个具有鲜明的个体化诊疗特色的医学模式,应用群体化的研究手段很难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下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讲,在中医的实际临床活动中,能够使用完全相同处方的不同患者少之又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是中医的精华,因此,用RCT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研究中医的临床疗效,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客观的。有调查显示,在近20年来我国期刊上发表的临床文献中,尽管RCT发表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但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报告为主[10]。还有研究者对建国后5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面瘫的963篇临床文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RCT 83篇(8.62%),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63篇(6.54%),叙述性研究的文献675篇(70.09%),专家经验的文献142篇(14.75%)[11]。因此,传统中医文献模式,如观察或叙述性研究以及专家经验,仍然是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中医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000、1990年3年的第1期和第12期杂志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RCT文献呈现明显逐年递增趋势,但观察性研究、尤其是医案和专家经验类的文献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医是一门有着其独特自身规律特点的实践医学,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及规律记录。事实证明,传统的中医文献记录模式,对传承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中医临床文献质量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循证医学从文献-评价-疗效的严格评判过程,又必须要兼顾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的文献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地确立适合于中医临床特点,并能促进中医临床发展的文献评价体系。
3 其它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
除了上述的对医学内容的评价方法外,文献计量学方法、专家或同行评议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网络的文献评价方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或深入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对单纯医学内容评价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中医,在目前评价方法尚无统一意见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3.1 文献计量学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12]。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医学文献评价方面亦有较多的应用,它利用文献发表时和发表后所产生的效应,对科技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尽量使评价客观[13]。文献计量学中包含很多特色指标,其中与文献质量关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3.1.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指的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来说,大多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都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因此,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通过影响因子得到反映。但也应该注意到,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能与每篇论文的质量等同的,因为影响因子反映的它们的平均被引用情况,期刊中质量不等的论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14]。
3.1.2 总被引次数
总被引次数是个绝对数量指标,是指某期刊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它直接反映了期刊论文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所以,论文被引总次数成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最直接定量指标。但同时也要注意引文分析的不足之处:首先,理论性过强,由于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多是理论水平、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因此,对理论性刊物引用次数较多,而实践性与技术性强的刊物被引次数则较少;其次是由于读者引用参考文献各有不同的目的,因此引文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文献利用状况,在实际中,不能除外有某些作者为了单纯增加参考文献而增加引文的可能,个别也有某一负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获得高引文率的情况[15]。转贴于
3.1.3 他引次数
引用文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主体自身以前所发表的文献,叫做自引;另一种是引用主体以外其他人所发表的文献,叫做他引。他引具有作为衡量尺度的特殊客观性,因为在分析评价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并不能区别出来为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故意自引”的情况。应该看到,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作者自引,而是取决于主体之外的他引。
3.1.4 参考文献
科技期刊论文文后的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著者的治学态度,也反应了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确凿的科学依据。复核参考文献是保障引用文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之必需[16]。因此,参考文献的质量与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所引用文献的质量、数量、类型、语种、年代、权威性等方面可以判断研究工作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宽度、深度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确认论文的学术水平[17]。
3.1.5 作者群分析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有研究者认为,作者的最佳年龄为30~50岁,其特点较多,且质量也高,是带动学科发展的主要群体[18]。也有研究者提出,科研合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论文,论文的合作度反应了该刊论文作者智力的发挥程度,合作度越高则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19]。还有研究者发现,中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仍是创作能力最强、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20]。有研究者调查《档案管理》50名核心作者时发现,有1/3作者发表的论文处在一个较高的被引率水平,他们代表了在该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21]。
3.1.6 基金论文
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是经过了专家小组对申请课题的严格评审,对申请课题的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做出评价,又对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的学术资质和实验设备及项目管理进行审核,在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又进行跟踪调研与评估。所以,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且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因此,用基金资助论文的级别去考察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比较简便、快速而直观的标准,是评估论文质量的公认指标之一[22]。
3.1.7 文献寿命及半衰期
有研究者提出,由于后产生学术影响(被引证、被评论)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如果考虑到使用引文指标来评价成果,则只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引文分布、引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以及被引的半衰期大小,选择相对合理的评价时间[23]。还有研究者提出,生物医学文献寿命最短为5~6年[24],而中医文献的半衰期为5年[25]。
3.2 同行专家评议法
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该领域的知识产品(如论文、论著、新工艺)进行评价的活动[26]。有学者认为,由于同行评议特有的社会功能,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取代它[27]。李国杰院士认为评价论文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同行评议[28]。亦有专家认为论文质量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标准很难掌握的系统工程,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聘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29]。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同行评议不可避免的受到学术观点、学科划分,甚或人情关系、名人效应、领导权力等的局限,因此要对同行评议加强管理,强化评审过程中的法制观念,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双盲法”或通信评审的方式,使同行评议完全体现成果的真实水平[30]。在此方面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Science Navigation公司从全球邀请2 500名领先的研究者和临床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要求成员必须在该领域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得到同行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应兼顾不同国家、种族和资历。这些专家对本领域中的最感兴趣的论文进行的分类、评价并将推荐意见及等级提供给广大的读者。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文献评价方式,打破影响因子、引文、期刊等不精确的传统评价方式,根据学科属性重新组织文献,通过专家评价直接提供权威、及时、全面和不断更新的学术论文,而且还可以个性化定制[31]。
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应用于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选取我院50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培训结束后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教学满意度。结果显示,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教学法无论在教学效果还是住院医师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路径;循证医学
长期以来,住院医师培训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改变这种情况,1993年国家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法》的通知。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展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有十余年,已认可的培训基地有2400多个,26个省、市获得授权颁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资格[1]。毫无疑问,这对于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学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教育资源十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距较远。云南省1975名临床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医学教育规模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敬业精神、交流沟通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是当前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要更加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原因。
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应用于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一方面,住院医师遵循临床路径文本规范化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住院医师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还注重实际效益,树立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最佳临床效果的实践意识,着力造就实用型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学习方式。循证医学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方式与近年推崇的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理论教学、创新设计型实验教学等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相吻合,培养住院医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这对于探索全新的临床医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将2012—2013年在我院内分泌科培训的50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5名)和对照组(25名)。研究组采用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内分泌科培训时间为12周,带教教师均为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内分泌科医师,硕士或以上学历,两组住院医师在年龄、性别、成绩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住院医师自由提问,教师进行讲解。研究组以内分泌科常见病2型糖尿病为例,具体操作如下:(1)由带教教师预先向住院医师提供1份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文本;(2)带教教师对临床路径文本进行简单讲解,并在讲解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相关检查、治疗方案等;(3)对临床路径文本熟悉后,带教教师带领住院医师接诊患者,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结合临床路径文本要求,开具下一步应进行的相关检查,给予相关治疗;(4)住院医师参与该患者的全部诊治过程,对于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疑问及时回答,如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等。带教教师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思想培训,然后带领住院医师查阅教科书,利用图书馆中文CNKI检索系统、MEDLINE检索系统,查询相关临床研究证据,针对问题对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实用性进行评价,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带教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临床路径引导住院医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遇到的问题,由带教教师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并介绍该疾病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
1.2.2评价方法(1)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30分,理论笔试70分,对比两组成绩。(2)调查教学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项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住院医师出科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两种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3。
3讨论
临床路径是指医疗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手术,共同制订的一个有严格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2]。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标准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提高诊疗效率,减少治疗随意性,缩短住院时间。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临床教学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组织教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3]。该教学法对于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医疗质量控制方法,锻炼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首次发表了哈佛医学院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报道,指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4]。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最新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5]。循证医学强调以人为本,是解决多因素疾病诊断和预后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有力指导[6]。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才正式提出,但其朴素的哲学思想早已贯穿了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3.1循证医学在国外医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目前全球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3个国家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改进教学目的和方法,强调循证医疗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学习方式[7]。该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规范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引导。
3.2循证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我国首家循证医学中心于1997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少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在本科生、七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课程。此外,全科医生及临床各科医生必须接受循证医学的继续教育,循证医学已渗透到日常医疗工作中。循证医学来源于实践,用证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其所提倡的科学研究精神适应于各项科学研究,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国内外均有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及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医学教学的相关研究,而本研究首次将临床路径理念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应用于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无论在教学效果还是住院医师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住院医师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加强,并且避免了不同临床医生临床习惯不同而造成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使规范诊疗行为深入住院医师思维,有助于医德医风养成。
参考文献:
[1]黄俊辉,刘保平,鲁燕平.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与住院医师培训的联系和区别[J].中国医院管理,2005,9(9):8.
[2]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3]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36-438.
[4]StevenK,PearsonMD,ThomasH,etal.Criticalpathwaysasastrategyforimprovingcareproblemsandpotential[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1995,123(12):941-948.
[5]BrodyH,MillerFG,BogdanLE.Evidencebasedmedicine:watchingoutforitsfriends[J].PerspectBiolMed,2005,48(4):570-584.
[6]徐金耀.循证医学发展与思考[J].医学创新研究,2007,4(8):3.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工作;护理服务;满意度
循证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可靠、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完整的、个性地临床护理服务[1]。为研究分析当前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真和实践情况,本研究选取了我市3家医院的150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市的3家医院中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共150名。其中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2.43±6.84)岁;参加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为2个月~19年,平均年限为(9.78±5.14)年,其中工作年限为10年的有23名;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有34人、专科96人、中专及以下的20人;职称为高级的有27人、中级86人、初级37人。所有参加本次调查的临床工作人员均为自愿参加,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参加本次调查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了解并同意本次调查研究后,为其送上《知情同意书》以及我们自制的关于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知及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循证护理的知晓情况、循证护理知识的来源、循证护理实践、未实践的原因等几部分。要求被调查者在调查人员面前当面填写,填写完成后及时收回。然后将所以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 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知晓情况 本组150名受访护理工作人员中,有52人对循证护理完全不知晓,占34.67%;98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有所听闻,占65.33%;67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比较了解,占44.67%;52名受访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比较清楚,占34.67%。在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中,年龄为30岁以下的护理人员比年龄在3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知晓率更高,(P
2.2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知识的知晓途径 98名对循证护理相关知识有所听闻的受访人员中,有47名人员为岗位培训,占47.96%;11名受访人员的知晓途径为在校时或继续教育时授课老师的讲解,占总数的11.22%;40名受访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途径为医学期刊、网络、同事交流以及其他途径,占40.82%。
2.3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50名受访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中只有59名受访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循证护理方法,实践应用率为39.33%。
2.4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应用的因素 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50名受访人员中未实行循证护理实践应用的有91名。其中64位受访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太大,平常休息时间较少,从而未进行循证护理知识的相关学习及实践,占总数的70.33%。22人认为影响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了解渠道,占总数的24.17。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收到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护理理念[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循证护理越来越收到社会各界的推崇[3]。循证护理主要包括可利用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机能与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这三大要素,并让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起一套由研究指导实践、由研究带动实践的护理理念[4]。将根据相关理论知识、护理人员的长期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度出一套完善的、可行的临床护理方案[5]。比如在对患者完成病理护理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给出一些饮食方面的建议、康复训练的方法、时机等方面的建议。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心理状态,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时地排解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等。
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寻找护理理念的应用率均比较低。而大多数受访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表示,当下临床护理任务较重,无法腾出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此,我们建议医院相关领导重视循证护理的相关应用程度。应加对护理人员相关临床护理知识的培训。在加强对患者的循证护理相关理念知识的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沟通交流能力的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之外的其他的学习,如定阅相关护理的期刊、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相关临床护理知识、同事之间互相交流临床护理经验等[6]。另外医院应该对各护理岗位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力自愿,保障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学习及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勤,王婷,宋燕波,等.以科室为单位强化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2]周英凤,胡雁,贾守梅,等.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高级循证护理》设计与教学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11).
[3]汪志青.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4]李荔,张彤,王薇,等.临床护士循证护理态度、实践和知识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11).
关键词:儿科;七年制;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2-03
七年制医学教育计划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这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和继承,建立“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医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医学生逐步形成临床或科研思维模式。儿科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从儿科医学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但目前儿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和医学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同时医学生人数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拟就如何在本校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职业素养培养是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医学道德、医学伦理等新观念。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教学过程中需巧妙的应用语言技巧、动作等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同意配合教学。为配合示教,我们购买了儿童玩具赠送给患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患儿的配合,效果较好。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实行的是规范性、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突出教师、课堂、书本这三个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显现出滞后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在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医学知识,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讨论病例,分析病例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典型病例讨论形式,能使见习生由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横向临床思维模式转变,提高见习效果,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典型病例讨论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大课内容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上都好于传统临床病例示教[1]。
2.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医学教育采用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施步骤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总结。PBL在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权威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病例导入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从培养儿科临床医师的角度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真实的病例,以问题为基础,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其将既往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从而实现临床见习教学的目标。
3.循证医学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10年来现代医学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其含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循证医学是指: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当前最佳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考虑患者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的诊治决策[2]。EBM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来源于临床实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对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学时较其他医学生多,教师能更详尽、具体地结合病例,引导学生应用EBM原则进行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和正式临床工作中实践EBM打好基础。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奠定与国际接轨基础的必然选择。七年制医学生公共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听力好,但专业英语接触少。针对这一问题,讲课时涉及疾病、检查的医学名词用英语表达,常用的医学缩略语要给出英文全称并要求学生掌握。在带教过程中,本校专门增设英语病例讨论部分,增强教学互动,对所涉及相关儿科专业术语采用英语表达,根据医学专业英语单词的前、后缀及字根等扩大其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对发音不准进行纠正。同时我们将每周一次的教授英语查房的病例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参加英语查房,然后和学生一起用英语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量,提高了医学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使其初步具备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要让其具有完备的临床医学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对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七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临床硕士研究生水平,其在临床见习的同时,面临即将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因此,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更高。儿科带教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儿科学的教学中。①有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正在进行科研活动,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进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活动。②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见习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某些疾病研究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支气管哮喘”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目前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检索相关文献。③参加其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④开展读书报告会,形式多样,内容以儿科学内容为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儿科学的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选择儿科专业的七年制学生,要求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指导其文献查阅、综述撰写,部分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实验操作、学术交流等,逐步训练科研基本能力,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提高沟通能力
有学者认为,应在儿科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并将这一能力作为评估其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3]。在儿科见习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面对小患者,还要面对不同层次、文化背景和道德修养的患儿家长。因此,要强调与病儿家长接触时要有耐心,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此时家长的心情。通过见习要强调医患沟通对临床实践的和重要性;在切入正题前要注意与病人家长以朋友间的交谈方式先做情感交流,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最重要的一步[4]),获取患儿家长对你的信任和理解;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表情(包括:语调、语气、语速、眼神和肢体动作),加深家长对你的印象,进一步获取患儿家长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对配合的患儿及家长表示感谢,对不愿合作者表示理解。对不合作或病情较重患儿,则主要由教师示教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为学生和患者的交流搭建桥梁。另外,在课余时间开设医患沟通讲座,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医患沟通技巧、注意事项等,并组织学生模拟患儿及家长进行医患沟通实战训练,座谈医患沟通体会,相互交流见习中的见闻和体会等,也是提高七年制见习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临床见习课是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起始点。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在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及沟通能力,顺利完成见习阶段的学习,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云英,刘海燕.儿科临床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52-1053.
[2]万朝敏,邓建军.循证医学与儿科学[J].中国医院,2003,7(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