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5: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因此学习中医护理首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辩证的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和病因病机辩证。中医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中医护理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对其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1.2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专业服务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稳、准、快、好地完成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提供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专业服务。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有艾灸、针刺、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穴位埋豆等,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小课堂的学习计划,并对中医护理操作进行考核,以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3中医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从患者入院建立护理文书之时起,到整理归档之前。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规范,使用中医术语,时间要求在4h内,由当班护士完成。填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情况,中医护理评估单书写也应规范,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中西医诊断要完整,24节气要准确,跌倒风险评估等内容。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由授课人讲解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并结合院中抽查的实际病例,教会大家判断正确写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4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在临床或社区推广。护士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在临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区护理时也可教会居民这些方法。因此,我院护理小课堂每年都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计划,并多次举办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能比赛,使此项技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1.5中医急症适宜技术:中医急救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中医在急救中也应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我院护理小课堂精心准备,组织学习晕厥、抽搐等中医急救护理技术,教会护士及时处理。晕厥的患者在急救时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温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医护理抢救水平。
1.6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息息相关,中医医院的护士更应掌握重要基础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用中药指导。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邀请药学部专家来授课,讲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知识、中药煎服的要点、药膳养生、特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护士掌握这些中药的基础知识,完善了用药护理,让患者更加安全。
1.7中医药文化:中医护理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我院护理小课堂专门修订了《中医之美》的文化读本,熏陶护士的文化氛围,提高护士的道德情操,让护士认识到中医是美的学问。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中医语言言而有文,神韵盎然;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中医的方剂祛病疗疾,疗效卓然……中医之美启迪着护士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体会
2.1为优质护理服务加分:应用护理小课堂,使护士学到了中医护理的内容,逐渐参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为正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浓浓的中草药香气中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再则,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强的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凸显中医护理灵活多样、简便有效的优势特点。
2.2提高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护理小课堂时间设计合理,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既可集中护士的精力,也不过多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在这种氛围中,充电的效果自然优于从前,便于护士劳逸结合式的学习。参加过的护士可向值班护士传达学习内容,增强了护士之间的情谊,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
关键词:中医护理;培训;视频技术
中医护理操作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内容,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知识的推广,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中医护理操作相对繁杂,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中医基础知识才能充分掌握,因此传统的培训方案往往培训时间较长,效果较差。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多媒体视频教学逐渐被临床所采纳,本文就视频技术在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丽水市中医院接受中医护理培训的60名护理人员,年龄20~24岁,平均(21.7±0.4)岁,学历包括大专57人,本科3人,职称包括护士52人,护师8人。根据培训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人,两组护士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护士仍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安排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观察组护士则利用视频技术进行培训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2.1建立中医护理培训团队
遴选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的护士5~6名组成中医护理培训团队,团队负责中医护理操作培训大纲和评分准则的制定。培训团队定期对培训进度进行调查,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方针,收集护士及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及建议,根据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培训开始前,由培训团队进行带教老师的挑选,带教老师的工作直接汇报给培训团队,由培训团队进行整体培训工作的调配,根据阶段性的培训结果进行下一阶段培训方向的调整,为带教老师提供建议和方向。
1.2.2制定规程由培训团队
通过角色互换、亲身体验、互相操作等方法了解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中的要点,对操作的步骤进行充分理解和调整,为培训护士提供最人性化的培训流程。通过组内讨论制定统一的培训流程,在护理部审批通过的情况下初步录制中医护理操作视频,团队成员内部讨论修改,确保用品齐全、患者隐私保护妥当,操作流程合格,无重复动作,操作定位及手法准确,正反面教材均有充分体现,交付测试团队,了解该视频的培训效果,时间为1个月,收集反馈意见,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流程视频严格遵循护理部及培训团队讨论得出的操作流程,以分段法录制,用远镜头拍摄充分体现整体操作过程,穴位等需要局部体现的精细环节则用近镜头拍摄,确保穴位位置一目了然,视频中的字幕、配乐等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烘托操作重点,最终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中医护理操作培训流程视频,内容包括中药熏洗、按摩排尿、耳穴埋豆、中药塌渍等。
1.2.3培训过程
带教老师除了安排学生跟随学习和课外理论学习外,采用当场实际操作和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中医护理操作培训,培训过程中以视频中的内容为主,详细示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学生不清楚的地方可反复观看培训视频,在实际练习中针对学生不熟练、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重点练习,培训视频每个学生发放一份,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强理论知识和视频教学视频的学习,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带教老师可根据学生个体需求不同,针对性进行强化练习,对各个步骤进行分步讲解,尤其是对于穴位的选择、手法动作、手法标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说明,要求带教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内容,与视频操作相符,避免动作走形。
1.3评价方法
由护理部统一安排考核,内容包括中医理论、中医基础护理、中医情志护理、按摩推拿及辩证施护等内容,每项考核均以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责说明护士的培训效果越好。由培训团队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形式了解护士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问卷不记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P<0.05视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的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士的中医理论、中药熏洗、按摩排尿、耳穴埋豆、中药塌渍的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士对培训模式满意度调查的比较
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模式满意度达到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
3讨论
3.1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护理操作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因此护士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受到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影响,即使在培训的同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也会因为进度不同而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西医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在该方面的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3]。在传统的带教模式中,带教老师现场操作现场说明,对学生的操作手法进行指导,一对一的培训虽然具有个性化的优势,但局限性较强,带教老师不可能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进度来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在学习操作时往往一知半解,而课后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又缺乏标准的参照。此外,带教老师的操作、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3.2视频技术在中医护理培训中的意义
利用视频技术的可重复性、全面性,可以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学习依据,在课外时间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也可以参照视频加深记忆,避免了带教老师和学生不同步的问题。培训团队在视频拍摄的过程中,也是对中医护理手法的一个规范,避免了长期形成的陋习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和带教老师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参考。教学视频能够永久保存,这对于以后的中医护理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3.3视频技术教学提高了中医护理操作培训的效果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观察组护士的中医理论、中药熏洗、按摩排尿、耳穴埋豆、中药塌渍的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从护理操作上来说,护士能够从视频中学到更标准、规范的操作动作,对于不理解、不熟练的地方也可以跟随带教老师进行强化练习,充分的实现了课堂、课余时间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4视频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从调查来看,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模式满意度达到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说明视频教学更符合护士的学习需求,护士能够在课外时间也接触到护理操作的学习内容,加速了学习进度,提高了学习效果,视频技术生动的传达方法也更符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获得了护士们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贺霞,蒋谷芬,彭丽丽,等.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的探讨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4):139.
[2]李佳.中医院护士的中医内涵培养探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3):123.
[3]张广清,罗丽霞,叶凤梅,等.中医护理操作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0,17(6):66.
[4]张慧珍.儿科护理技能教学探讨[J].当代护士,2005(9):84-85.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从中也发现了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从课程设置内容到学时安排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实践及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护理学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研究。
1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在护理学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只占总学时的0.5%。但由于我校是高等中医院校,在中医护理课程设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没有设置中医护理的临床课程,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无法认识,更谈不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了。
调查中88.85%以上的学生反映:(1)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课程学时太少,不能系统了解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学时应增加;(2)30个学时全部为授课,没有实践教学课程及讨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感性认识的增加;(3)应在现有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中医护理临床专业必修课,让护理学专业学生都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必要的。此外,在调查中有89%以上的同学希望学习中医护理的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基础性的中医学特色技能训练,更能突出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特色,不仅能提高护理技能,更能在人才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特色性和竞争力,更有效的培养全方位的护理专业人才。
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中医院校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1)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开设仅2门,学时数过少;(2)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中医护理基础的实践操作课程不完全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不完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作室和相应的教学指导;(3)没有设置中医临床护理课程,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状况,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由于没有开设中医临床护理课程,实习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尤其在中医院实习更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还由于我院中医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足够多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在中医护理方面知识相对薄弱。
从大环境下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向护理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我们更需要正确树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正确护理教育观的指导下,综合教材、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因素来逐步发展。
2 目前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护理本科生的全能性较高,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基础技能都应该扎实掌握的多功能性人才,因而,学习中医基础的积极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并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训练后能运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独立完整中医护理操作。我们确立了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的、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增加《中医学基础》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时数过少,不能系统深入学习以上课程内容,因此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基础相对薄弱,在临床应用能力也略显不足。
中医内科护理是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探索式的设置为选修课。两年来,《中医内科护理学》共开设5个班级,选修人次400人之多,护理学专业学生占70%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开设中医内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且77.7%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医临床护理的认知度有一定提高,关键是学习了中医内科护理,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开设,弥补了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空白,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3 对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的设想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应与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有共性,更应体现护理学专业特征及传统医学的特色。经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本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有这样的设想。
4 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中医整体观念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的分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针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建议。表1 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注:学时数均为理论课+实践课
4.1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1]。根据我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原则及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必修课设置中,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开设中医临床护理学科课程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础技能操作,并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护理。
4.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临床见习课程力度,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加强实验室建设,综合实验病房,既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弥补因不能直接接触患者难以掌握中医临床护理要点的不足,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提高,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的优势[3]。
4.3 增加中医临床课程 如将中医内科护理学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弥补学生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欠缺,且能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并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和基础技能课程,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弥补因课时不够不能接触患者,难以掌握护理要点的不足。
4.4 整合重复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如《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与《护理学基础》中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整合。在临床见习、技能操作过程中,应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整体护理实施程序。
4.5 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 现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及难度上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因此应选择内容较好,编排合理的中医护理教材。若没有合适教材,可以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掌握全面,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照统编教材的编写要求,结合专业特色、相关教学、临床经验、现代护理理念及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等内容,自行编写中医护理教材。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任务更高质量的完成,更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带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的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5 讨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由其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教材、师资以及国内教育、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对护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因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体现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5]。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良好的师资作保证,因此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专业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教给学生最准确、最丰富、最实用的护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中医教育,2000,7(11):89-90.
2 雷炜.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26-1027,1037.
3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743.
如何有效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诊断体系成为了我国中医护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中医就诊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患者在中医护理诊断体系下进行中医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中医就诊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患 17例;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 (47.8±2.4) 岁.40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 (47.6±2.7) 岁。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护理诊断的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并结合中医护理的特色,构建出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实验组的护理人员首先需对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熟知各项护理诊断标准,随后再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不经过学习,直接进行中医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组间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就是在中医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拔罐、按摩、针灸、中药熏洗、刮痧等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方式[2].目前许多中医治疗诊所或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医生常常身兼数职,代替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中医护理诊断依然存在着应用不规范、临床不认可的问题。因此,当前中医护理临床实践中,急需结合我国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规范的中医护理诊断体系,来增进中医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护理规范及自身护理评判,提升中医护理的质量,同时为我国中医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促进我国中医护理的研究及教育发展.
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了解中医护理的相关护理特点。西医护理讲求"以患者为中心",更加注重对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而中医护理主要是体现"整体观",将具有整体性的人与自然、社会等周边环境形成统一,融合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当人体与周边环境达到平衡统一时,人体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若平衡被打破就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此外,在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也组成了一个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使各项身体机能均能保持正常.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必须要了解人体与周边环境、人体内部的协调发展的原理,从整体出发,通过护理使患者的内外环境均达到平衡。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中医护理中也讲究辨证施护,在进行护理时以辨证为基础,详细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出影响患者治疗的相关因素,对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得护理措施手段更加合理,在辨证治疗和护理下更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中医护理中也讲求心理护理,从中医的整体观原则来看,患者的情绪也会对身体的相关器官造成很大影响,进而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西医护理中较为注重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而中医护理中对疾病的防范意识更高,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养生之道"被运用于临床护理当中,让患者从整体上改善身体机能,不仅治疗了已有疾病,还能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其临床实践也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必须有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做指导,而我国的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诊断与中医基础知识联系紧密,"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均是护理诊断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用到的理论依据[3];国外护理诊断体系建立较早,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为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中医研究当中,各大医学院正为我国储备着大量的中医护理人才;此外,在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构建探索中,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在中医护理诊断的定义、总体分类、体系的表述方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成果显著[4].因此,从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两方面综合考虑,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构建环境。
另外,在本次研究以80例中医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中医护理诊断体系下进行中医护理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0%,采用常规中医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组间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中医护理体系的之下,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职责,中医护理诊断有了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并能显现中医护理的特色,更加符合我国中医护理的实际操作,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次研究结果说明了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构建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构建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具有可行性,使中医护理诊断更加规范,并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专业术语来促进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相关护理平台上的交流,使我国中医护理特色能够走向国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华,王红梅,王传凤,等。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4,6(3):18-20.
[2]杨亚,戴新娟。中医护理诊断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1(11):34-36.
[3]齐桂。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构建[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4]张广清,林美珍,叶红,等。中医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管理杂志,2013,12(6):840-842.
[5]晏利姣。中医医院护士中医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6]李艳波,赵云卉,李玲,等。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异同[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3(12):189-191.
[7]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临床资料
抽查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出院病历护理记录按卫生部关于《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为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其中不合格的护理记录307份、占23.93%。
2结果
见表1。
3缺陷原因分
3.1对中医护理记录认识不足
中医护理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临床有关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进行记录。现由于护理资源相对不足,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大多数是西医专业的护士,对中医理论知识缺乏,对中医护理认识不足。
3.2对中医护理知识掌握肤浅
由于我院的护理人员90%是西医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辨证知识掌握甚少,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中医护理也要依据四诊八纲、节气变化及个体差异来进行辨证施护,有的只是生搬硬套一系列中医词句,结果有的措施并不符合患者病情,从而影响了护理效果。
3.3记录缺乏中医辨证施护内容
有的护理记录中从头到尾没有中医辨证施护内容,完全按照西医护理进行记录。
3.4记录缺乏真实性
主要表现在字迹潦草、简化、涂改、刀刮、修补,不按照规定修改等现象,为力求记录的整洁美观,存在一个人的笔迹完成多个人的护理记录等情况。如记录中描述“患者外出,病情不详”,而体温单相应时间内仍有体温、脉搏、呼吸的绘制。
3.5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
由于有的护士法律意识淡簿,有的记录不是以实际观察测量得来的信息进行记录而是凭主观的想象来书写记录,有的是提前记录,所以护理记录就会出现漏记,补记,与患者病情严重不符的现象。如一股骨骨折的患者,因卧床未解大便3天,而护理记录单上则是每日大便一次。护理记录不准确,不能为医师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3.6记录缺乏功能锻炼的连续性
主要原因是护士只注重临床护理操作,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记录或记录中未体现功能锻炼由被动至主动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
3.7记录缺乏一致性
由于护理人力不足,护理人员承当着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加之护士专业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以及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2],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未及时记录,医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护士与护士之间记录也存在不一致性。
4干预对策
4.1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及技能操作培训
首先对全院护士进行中医相关基础知识培训,采取中西医护理相结合使全院护理人员从观念上转变,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以点带面,从理论到临床,请中医医师和中医护士指导西医护士,正确运用中医术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学习,目前我院护理人员的辨证施护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4.2注重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护理有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必须有依法施护的法律意识,因此,为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请医务科进行医疗纠纷事故案例分析,从法律角度来认识纠纷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
4.3加强护理记录质量管理
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控制组人员每月定期、不定期下科室抽查运行中的护理记录或通过夜查房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对全院出院患者的病历进行系统的考核,杜绝不合格的病历归档。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归纳、总结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4.4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标准
规范的护理记录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疗护理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云南省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的要求》的标准要求,进一步规范护理记录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突出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要求护士病情有变化、发现护理问题、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危重患者重点观察重点记。自相矛盾,含糊其辞的记录不能有[3],严格执行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4.5加强医护沟通确保医护记录一致
要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主动和医师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第一手材料,医护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及时核对医护记录以保证记录中要求执行的准确性[4],确保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一致。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共有526名,而526名(100.00%)学生均认为中医护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不够理想。其中,有117名(22.24%)学生还希望学习中医饮食及情志护理知识,有231名(43.92%)学生希望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有97名(18.44%)学生希望学习中医美容知识,有81名(15.40%)学生希望学习经络腧穴知识。具体数据详见表1.
二、讨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均高度认可了中医护理课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现阶段的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的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因此,中医护理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下面将根据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中医护理学》课本设计中,多增加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单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式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为主,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并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变更是势在必行的。例如:教师准备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像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播音系统、按摩床等,教师在一边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工具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如:护理操作性动作示范。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直观和形象。
(3)改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专门为护理系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院校联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充分学习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将其分配至实习基地,给予临床实习。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4)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式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古板知识给学生,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传授中医饮食护理的同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常见病症进行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饮食调护方法;在普及病症原理和中药知识的同时,可以引用书籍或电影中的病亡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因肺痨而死,这说明了中医中的“忧悲伤肺”原理,那么,若在林黛玉发病初期,该用哪种中药进行调理才更为有效呢?这种创设性问题的抛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节课堂的活跃度。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浓缩了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科研各个方面。
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学,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立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几千年来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护理学综合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象经络及病因、病机、中药基础知识、预防学等内容,结合西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中医护理的独特理论体系。综观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医护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中医临床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中医临床的治疗相辅相成,中医的临床的治疗离不开中医的护理,即治护一体。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和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它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运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等问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了在治疗疾病用药的同时,附以饮食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该书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张仲景极为重视治疗中的护理,如桂枝汤方后,注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使病人微微汗出。强调饮食护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及合食禁忌等,明确指出饮食也应辨证。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关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医学巨著,其中还大量论述了各种疾病在治疗时的护理。如外科肠吻合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做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宋、金、元时期涌现了大批重视情志护理及心理调护的医家。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还记载:“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吴有性的《温疫论》的“疠气”说,反映了当时防治急性热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论食”“论饮”“调理法”三篇专论中,详细论述了温疫病的治疗护理要求,如“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对如何及时补充津液,提出了重要的护理方法,如“大渴思饮冰水及冷饮,无论四时,嗜可量与”,但“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宁使少倾再饮”,而对内热烦渴者,应给“梨汁、藕汁、蔗浆、西瓜可备不时之需”。是温病治疗护理极其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辅以相应的护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