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9 17:2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1)

关键词:农村银行;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26-02

一、文献回顾

关 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Goldsmith(1969)[1]对35个国家和地区长达百余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金融体系规模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金融也以高水平发展的结论。King和Levine(1993)[2]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Bernanke和Blinder(1992)[3]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特殊地位,银行信贷的变动能调节需求和支出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4]使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证明我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程华(2004)[5]运用1993―2001年微观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推动了整体经济增长。林毅夫、姜烨(2006)[6]认为,只有相匹配的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县域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可信的证据。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农村经济增长(Y),参照有关文献的研究方法,用县(市)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增长。

2.解释变量。本文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衡量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与该县GDP的比值来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城镇化水平(UR)。本文使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高数值对应高城镇化水平。(2)政府财政支出(GEB)。(3)产业结构(IS)。用县(市)第二、三产业总值占GDP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4)教育发展水平(EDU)。本文用中学生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5)乡村人员从业率(EMP)。由于乡村人员占县(市)人口比重较大,本文预计乡村人员从业情况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6)投资水平(INV)。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模型设定

河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均发展良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在我国各省中具有代表性。参考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的回归模型,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立如下回归模型:

Yit=α1FIRit+α2FEMit+βXit+λit+νit

其中,Yit表示i县(市)在t年的经济增长,我们用人均GDP来衡量;FIRit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EMit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Xit表示可能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UR)、政府财政支出(GEB)、产业结构(IS),教育发展水平(EDU)、乡村人员从业率(EMP)、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等;λit表示随机效应,εit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以农村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逐步带入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1)到模型(7)。根据表3中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和统计显著性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正效应,但并不显著,说明银行业金融规模的扩大并未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这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着功能失衡、效率低下的现象有关。

篇(2)

摘 要 本文从介绍企业价值理论和估值方法入手,运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法以及中国工商银行基本面和财务分析,综合运用相对估值法对中国工商银行总体投资价值进行评估,通过综合比较,得出工商银行投资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 中国工商银行 投资价值 相对估值法

一、企业价值理论与估值方法概述

(一)企业价值理论。国外理论基本出发点都是评估企业的预期现金流和折现率、经营业绩和市场能力。主要有约翰?希克斯的价值资本理论主张主观价值理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MM理论阐述企业价值和资本价值的关系,认为企业的价值由其全部的盈利能力决定而与资本结构无关。国内理论通常认为企业价值与盈利能力,财务风险、持续发展能力相关。

(二)企业价值估计方法。企业估值目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而进行合理的投资分析和经营管理。企业价值分析法一般有两个:一是相对价值估计法;二是绝对价值估计法。相对价值法指的是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等比较简单通用的方法,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价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绝对估值法需要估计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

由价值理论可知,企业的内在价值主要是由其自身盈利能力决定,同时受财务风险、发展潜力的影响。由估值方法可知,不论是相对价值法还是绝对价值法,都用到宏观和行业分析以及企业自身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工商银行的价值分析,本文主要从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以及工行基本面分析入手,采用相对估值法对其价值进行分析。

二、宏观环境以及银行行业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中国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宏观经济走向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长期走势,GDP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价值变化应与GDP变化一直。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基础。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2007年到达顶峰,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GDP增长率下滑,伴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9年以后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增长速度仍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势头强劲。这就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通货膨胀程度

通货膨胀程度通常表现为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的程度。通常,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通胀可以刺激股价的上涨,有利于经济繁荣和企业发展。自1995年以来,我国CPI指数持续稳定上升,通货膨胀温和稳定,这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有一定的提升,对证券市场会有一个好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本国的投资市场,良好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GDP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方面,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方面,全年5次降息,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充分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市场,及时阻止全球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为以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银行行业分析

银行是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殊的企业,对于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经营产品的特殊性,呈现特有的特征。

1.银行业的生命周期

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过程,主要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四个发展阶段长短不同,对银行业而言,成长期和成熟期相对较长,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后期和成熟期。而我国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制度相对不完善,业务相对局限,处于成长初期。随着我国加入WTO,不断推进利率市场进程,银行业技术不断提高,成长能力较强,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处于成长期的行业投资回报率较高,该时期也被称为投资机会时期。

2.银行业竞争结构

行业竞争格局源于行业内部竞争结构,一般由同业竞争者、供求双方、替代产品、潜在入侵者共同决定。银行业是以提供金融服务为最终产品的特殊行业,行业集中度较高,虽有来着外资、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但工农中建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仍处于较高垄断地位。国家政策使得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替代产品竞争力不强。根据2010年各商业银行资产财务数据,工农中建、交通、浦发、深发、华夏、民生和广发总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其中工商银行更为突出,占银行业资产的11%。可见,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价值较为稳定。

3.市场供求与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业也趋于国际化,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拓展海外业务,银行集传统存贷业务、支付、汇兑,金融服务于一身提高竞争力。截止2005年,网上银行客户已超过3000万,截止2009年底我国有千余家境外行,境外分行遍布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我国银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工商银行投资价值分析

(一)中国工商银行基本面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独资银行,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6年10月在上海香港同时挂牌。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第8位,连续五次入围美国《财富》全球500强,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排名87。工商银行拥有最大的客户群,业务量大,品种丰富,基本覆盖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所有金融产品。

资产负债方面, 2010年底,工行总资产为10.81万亿,比上年增长12.33%,股东权益比上年增加25.38%。2011年底,总资产为15.47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3%,股东权益比上年增加36.66%。可见工行资产业务明显增加,企业价值明显增加。盈利能力方面,截止2011年,净利润为2084.45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25.55%;营业收入为4752.1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08%;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达到两位数增长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市场拓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现金流量方面,工行一直保持较高的现金流量,保证其稳定的经营,对于金融市场稳定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相对价值估计

相对价值估计法包含市盈率分析法和市净率分析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市盈率方法。市盈率法是指以行业平均市盈率来估计企业价值,假设平均市盈率所反映的企业绩效是合理而正确的,用此估价同行业的某企业股票价值。本文采用2012年4月11日12家主要商业银行的股价和市盈率统计,行业平均股价为7.054,平均市盈率为6.77,而工行的股价为4.29,市盈率为7.2,工行的股价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市盈率略高于平均水平。根据市盈率定价模型,按照上市银行的平均市盈率计算,工商银行股票的理论价值应为: ,即6.77 0.6=4.06。按照2012年4月11日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为14.13倍计算,工商银行股票的理论价值应为:14.13 0.6=8.48。

工行银行的市盈率略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由于工商银行的流通市值较大,目前处于国内商业银行的龙头地位,加之银行行业的营利率比较稳定,工商银行的市盈率应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高于银行的平均水平。本文认为,工商银行的股票理论价值应在4.06-8.48元之间且接近于上限。可见,截止2012年4月11日,工行的股价仍处于低位水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宏观经济背景还是从行业发展状况,都有利于工商银行继续发展,此外,从其当前股价反映的价值情况来看,工行仍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小虎.我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研究.中国商界.2008(8):26-27.

[2]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证券分析.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6-82.

[3]王纪全.刘全胜和张晓燕.中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12):96-10.

篇(3)

本文建立了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某市银行业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该市银行业风险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同时模型还对该市银行业给出了风险提示。

关键词:

银行业;熵值法;风险评价模型;实证检验

一、引言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看,区域内的银行业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金融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银行业风险很容易传染周边地区,局部的银行风险很可能成为引发整体性银行业风险的起源。可以说,区域银行业风险是整体金融安全的基础。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的银行业风险通过某类业务风险集中爆发向周边地区扩展,对沿海发达地区一些省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因此有必要从中观视角对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加以识别和评价,从而尽可能及早采取措施主动防控银行业风险。区域金融风险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成果。易传和(2004)以核心指标、相关指标两大类指标研究建立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核心指标从微观方面考察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状况,相关指标从侧面评价区域金融的稳定状况,是对核心指标的补充。邵新力(2006)建立适合湖南省的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统计模型定量测量湖南省金融业的风险大小和稳定状况。姚星垣(2008)构建了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特别关注浙江省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民营经济发达这一特殊经济特征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崔艳娟(2008)以信贷增长、CPI、金融机构发案率等10个指标,按照运行环境、宏观、微观三类指标研究风险预警体系。谭中明(2010)以8个子模块,分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上述理论和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评价和测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大多集中于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缺少专门针对银行业风险的深入探讨;二是对区域性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较为主观;三是多以省份为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对城市银行业风险状况很少涉及。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探索建立双层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适合区域特征的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模型对某市区域银行业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1.规范性原则。经济和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在国际与国内均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体系,在选取指标时,尽量从人民银行、统计局、银监会等权威统计数据中选取。2.连续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不仅仅只是用于一次性判断和评估,而是能够持续跟踪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因此,选择指标时,更加注重指标时间序列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摒弃不利于持续观测的指标。3.重要性原则。引起银行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指标体系不可能包含所有因素,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应当是能够反映银行业运行外部环境、内部核心风险要素的关键指标。4.通用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仅能够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风险评价,还要能够运用于不同区域。因此,选取指标更加注重通用性,摒弃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的指标,以便能够实现在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5.互补性原则。银行业风险是经济、金融、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风险综合而成,各项指标需要能够相互补充,充分反映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6.区域性原则。中观领域不同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区域内银行业状况与一国总体情况和一家银行发展状况有所不同。选择指标应立足区域情况,使之充分体现区域内经济金融发展特征。

(二)指标体系构建按照以上原则,本文建立如下双层指标体系: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包括经营策略、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内控等因素;另一方面受到所在区域环境影响,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环境等等,因此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内部指标和外部环境指标。在我国银行体系中,既有法人机构,又有分支机构,二者资产负债、资产质量、市场占有率等等有明显区别,经营管理和内控体系差异较大,监管要求也有所不同,风险状况和风险评价指标选择需要有所区别。基于以上考虑,为全面反映区域银行业风险,首先设定三个指标作为总类指标:外部环境指标、法人银行风险指标和分支机构风险指标。1.外部环境指标。对于区域的银行业而言,其经营的外部环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包括全国层次的货币政策;二是中观方面,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微观方面,主要是区域内企业经营状况。按照这个思路,确定如下分类指标:宏观指标:在宏观方面,全国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影响到一个区域内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考虑到财政政策最终传导为一个区域内的财政收支和投资,全国性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区域内的中观指标体现,因此对区域内银行业的风险评价宏观指标不再考虑全国性财政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各项指标中,利率政策最终在微观层次体现为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可以通过微观指标进行衡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另一主要工具的准备金率,既体现货币政策取向,又对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为避免相关性指标产生重复影响,选择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评价指标。中观指标:一般而言,GDP增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全面准确反映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对GDP予以分解,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①这些直接影响银行业经营的指标用于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选择投资总额增长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避免相关性因素重复计量,不再将GDP纳入指标体系。区域财政状况是地方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房地产行业对地方经济和区域内银行业影响深广,因此将二者纳入外部环境中观指标。选择CPI、财政收入/GDP以及商品房销售增长率。微观指标:区域内企业景气情况、盈利能力和行为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银行业利润和风险状况。在微观指标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企业的景气指数、利润、企业亏损面及资产负债率等对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2.法人银行风险指标。法人银行机构风险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指标,以及衡量风险抵御能力的资本充足、盈利能力指标。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统计监测系统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系统和客观地反映了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比较权威和规范的银行风险数据来源。具体指标方面,建立法人银行5类13个风险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1)。3.分支机构风险指标。银行分支机构与法人机构风险指标有所不同,分支机构风险状况同样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盈利能力等因素,但是其流动性、市场风险和资本充足指标通过其总行或者上级行控制,因此在分支机构风险评价时不再引入流动性、市场风险和资本充足指标。为计量上级行对分支机构风险状况的影响,引入“上级行影响”指标。具体指标方面,建立分支机构3类8个风险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2)。

三、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

为了科学确定指标权重的赋值,本文运用熵值法②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熵值是信息论对不确定性的度量值,信息不确定性越小,熵值越小。熵值法是通过计算指标的熵值,根据不同指标相对变化率对系统的影响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基于不确定性的考虑,指标熵值越小,权重越大;反之则权重越小。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模型不仅兼顾了指标的相对水平,而且指标权重反映了此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变化的相对速率,融合了指标水平和相对变化速度两方面的因素。熵值法排除了主观判断的因素,用信息熵确定指标的权重,对区域银行业风险进行动态评价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四、对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的实证检

验以某市为例。截至2014年底,共有各类银行业机构53家,包括两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包括1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网点共计1393个,从业人员约3.2万人。截至2014年末,全市银行业总资产占全省银行业总资产的21.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居全省第2位,各项存款余额居全省第1位,该市银行业对全省经济金融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对该市银行业风险整体状况进行动态和定量分析,尽可能及时识别风险、测量风险、控制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准备与指标权重确定按照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将该市2009—2014年共24期季度数据③分别按照数据标准化过程计算出标准值,完成矩阵指标数据标准化,利用熵值法计算分类指标和总类指标权重。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二)测算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值该市2009—2014年分季度3个总类指标风险评价值,以及该市分季度银行业风险总体评价值见表4。

(三)实证分析1.近6年该市银行业风险总体评价值由增转降,总体波动较大。风险总体评价值由2009年第一季度末的7.35提高至2011年6月的8.87,提高了21%,此后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风险评价综合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2014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到2014年底区域银行业总体风险评价值已经低于2009年初。从实际情况来看,2009—2012年,该市受益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整体风险较低,风险评价值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从2013年初开始,在“三期叠加”的形势下全市经济增长减速,银行业运行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风险逐步加大,2014年风险显著快速上升。从实际情况看,总体评价指标反映的银行业风险状况与该市经济金融的运行态势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风险监测情况一致。2.法人银行机构风险水平显著影响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在区域银行业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中,法人银行业机构风险状况的权重最高,发生于2010年底的某法人银行案件不仅引起2011年法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剧烈波动,也导致全市银行业风险评价在2011年剧烈波动。2014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法人银行主要指标受到较大影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明显恶化。上述情况在法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中都得到了灵敏和准确的反映。分支机构经营相对稳健,从各行经营业绩和监管角度看,各项经营指标和风险指标持续改善,风险相对较低,但最近风险也呈上升态势,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分支银行机构风险显著增加。上述情况在分支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中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3.外部环境指标波动影响区域银行业稳健运行。从分类指标情况分析,2014年末该市GDP增速为8.8%,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14.9%,同比回落2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12.7%,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均为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较低水平。特别是2010年底以来该市房地产市场逐步衰退,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下滑,进入2014年后住宅价格也出现回落,加剧了相关指标的波动。这些情况,在外部环境评价指标走势中得到了准确的反映。

(四)风险提示由表1可以看出,3个总类指标中,区域法人银行风险指标权重为39.87%,对全市银行业风险态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外部环境指标,权重为36.32%,充分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对区域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巨大影响;虽然分支银行机构在区域内市场份额占比高,但是分支机构风险指标权重仅为23.83%,相对风险较小。由此可见,地方法人银行是影响全市银行业风险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外部基础,是影响区域银行业风险水平的第二大因素。从分类指标看,在2009—2014年期间,该市消费、进出口、房地产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权重较大;企业景气、亏损面对区域银行业风险的影响超过企业利润和负债率;法人银行的流动性缺口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在风险指标中所占权重较大;分支银行机构的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和资产利润率在风险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在银行业风险管理中,以上指标需要重点关注。

五、结论和展望

本文建立了由3个总类32个分类指标组成的双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并用某市2009—2014年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情况表明该模型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该市银行业风险状况。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对区域内银行业风险进行度量,并且能够精确识别和定位区域银行业风险的积聚点和触发点,为风险管理提供准确引导。在评价方法方面,由于采用客观定量赋权法,利用规范统计数据,便于程序化操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目前这一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权重确定高度依赖样本且缺乏指标间的横向比较,分类指标内部关联性导致的重复计算因素不能完全剔除等等。本文在以下方面可以做进一步研究:一是持续实证检验,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银行业风险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检验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二是根据实证检验和监管规则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指标体系;三是研究实现区域银行业风险预警功能。注:①之所以采用进出口而不是净出口,是因为进口与出口对银行业风险都会产生影响。②熵值法: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熵值法是用于多对象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各项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能够深刻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③数据来自于人民银行、统计局和银监会。

参考文献:

[1]Abiad,Abdul.2003.EarlyWarningSystemsforCur-rencyCrises:ASurveyandaRegime—SwitchingApproach[R].IMFWorkingPapen.

[2]CArthurWilliamsJr,RichardMHeins.2004.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M].Boston:McGraw-Hill.

[3]周才云.区域金融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防范[J].商业研究,2006,(4).

[4]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谢荣,钟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沈庆劼.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J].科技资讯,2007,(6).

[7]辛波,于淑俐.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全省为例[J].山东经济,2007,(11).

[8]杨丽荣,沈悦等.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确定及其实证[J].决策参考,2008,(4).

[9]姚星垣,郭福春.构建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10]赖娴.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刘毅.银行业风险和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J].软科学,2010,(3).

篇(4)

关键词:网络银行;交易安全;风险控管

网络银行是于计算机出现之后,网络技术渐渐适用于传统银行业务,网络银行的产生。它的产生使得银行运营方式与服务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电子金融行业的先锋,已经成为引领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晚,专业化程度赶不上发达国家,网络银行的出现可以成为我国赶超其它国家的契机。由于网络银行的特殊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银行发生技术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风险控管应是网络银行关注的首要风险。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机

1、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把利器,在之前,银行业的工作中就经常用到信息科技,面对网络行业的兴起,在银行业的经营上掀起了一场全新的变革。传统银行在过去通常设立一些实体柜台,来增加自己的版图,网络银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银行营业窗口带入到自己家中或工作室,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传统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的项目包含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其中的工作内容也是比较小范围的,网络银行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大多资金业务,这对于银行来说不仅降低了银行业的成本,还促进了国际相处。

2、网络银行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那时银行提供的所谓家庭银行是通过电话来进行少部分金融业务的,在之后的1995年第一个网络银行诞生,自此进入网络银行的新世纪,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国际网络上架设网站,掀起网络银行的热潮。

3、本文的研究是就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了解银行业者如何构建风险控管与交易安全的环境,对其交易安全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加以探索,为金融主管机关提供参考,也希望就本课题讨论过后针对网络银行的持久发展相关议题做深入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与动机对网络银行现状进行实际调查。

二、网络银行交易安全分析

1、网络银行从广义上讲是所有通过国际网络提供各种金融信息的银行。它的优点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银行面,与实体银行相比,降低了建置成本;第二顾客面,为顾客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管理个人财务状况,信息提供及时服务,客户在银行建制的网站完成各项金融服务。网络银行的系统构架组成主要是客户端、银行端及签证中心。

3、在网络银行使用过程中,依赖密码技术达成虚拟世界的安全需求,网络银行系统的设计中尽力运用各种不同安全的保护措施来构建一个安全地网络交易环境,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网相连,降低了信息的取得程度,从而也增加了安全风险。网络银行是属于开放性的网络交易,尤其在遇到资金转移等敏感信息,安全保护更是重要。所以目前制造一个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是目前网络银行使用的关键问题。Netscape公司指定的SSL协议、VISA与MasterCard两大国际共同主导和IBM等信息业者共同制定的SET协议以及根据SET构建的Non-SET系统都在不同程度的对网络银行安全问题带来不同安全措施。

4、网络银行对电子金融服务的推进第一台自动柜员机的诞生,开启公共场所ATM的使用,推动建制了金融电子资料交换网络,这项功能是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付款作业之前身,还有电话银行的诞生,以及目前网络银行的兴起。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会随着网际网络的发展成熟而有所不同,根据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银行受其趋势的影响,银行客户中使用网络银行的逐步增多。根据相关调查,对网络银行使用者做了相关调查显示与传统实体银行使用者人数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如何吸引客户使用便宜的网络银行通路,以降低成本是银行业者应该努力的方向。由于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多元化,每一种服务项目的安全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SSL、SET以及Non-SET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家也建设了保护网上银行正常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有关监管法制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缺陷,即使是专门处理网上银行问题而出台的法制也处在表面层次,有待加强,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法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我国我国网上银行的法律体系还有很大的晋升空间。网上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兼容性为了避免法律滞后以及实际使用所带来的麻烦。制定明确的责任规划,对于网上银行社会信誉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将网上银行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制定网上银行犯罪的法律法规,为金融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三、结语

金融主管机关财政部应加大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消费者权益,积极鼓励网络银行的使用,为客户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交易平台。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消费者使用网络银行,对还没有建设网上银行的银行提出建议与意见,银行的组织规模以及员工的相关知识储备是银行业者重点考虑的,同时网上银行的风险控管与交易安全问题仍需完善管理,是我国网上银行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夙珍.电子商务付款系统之研究[D].国立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1998.

篇(5)

关键词:银行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否。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主体地位,所以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特殊的资本结构决定了银行经营具有高风险特质,所以风险管理是贯穿于银行业发展历程的永恒话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各种新金融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国内银行正面临着国内外银行的激烈商业竞争,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银行管理组织体系则是风险管理顺利开展的保障。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环境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受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风险概括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本文就从这三个角度来考察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按照“五级分类”的口径,不良贷款率高于东南亚国家银行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不良贷款率。这种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近年来,出于管理资产负债表的需求,国内银行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具有较高杠杆的衍生产品交易。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加。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或错误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其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涉及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几乎每一位员工,难以事先计量、预测和控制。从现实情况看,操作风险的管理是中国银行业的软肋,尚缺乏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从互联网、媒体公开报道和法院案例三种来源收集数据得知,我国2002–2006年期间发生的三百多例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共造成银行损失达258亿之多,而且事件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特别是银行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所进行的主观故意的内外部欺诈行为,这暴露了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薄弱隐藏着巨大的操作风险。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

由上可见,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形势仍比较严峻,这也暴露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低下,这种状况除了先天性的银行发展历史短暂、理念落后等原因外,根本原因在于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和制度的极不完善,造成风险管理发展缓慢,水平低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明晰的产权制度是风险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而在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尽完善,与之相应的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总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首先,虽然当前商业银行大都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结构,但在风险管理上的职责并未清晰划分,相互合作和制衡机制较为薄弱,风险管理的基础不牢。其次,在完善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中,一般在董事会中会有几名董事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来承担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职能,但我国实际情况是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于人才、资源、沟通的不足,普遍缺乏运行支撑,管理效果不佳,而且作为管理全行各类风险的专门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还应该负责集中和协调各种风险,但在我国其风险覆盖面还不够,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关注较多,而对其它风险关注较少,这样导致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不够完整,统一性和集中性不足。最后,在我国风险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高级管理层、总行和分行,而在支行和基层机构缺乏独立风险管理的角色,导致整个银行风险垂直管理链条的缺失,弱化了风险管理职能。

第二,内部风险管理职责不完善。首先,作为整个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制定者的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在我国均普遍缺乏运行支撑,职能较弱,因此银行缺乏完整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普遍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其次,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所设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全面、集中管理程度均不高,没有一个强大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全行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集中管理,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不足,效率低下。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先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前提。当前我国银行大都为股份制银行,必须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不同职责。董事会通过其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战略,监控各种政策、制度的实施;监事会负责监控董事、高管等的道德风险和尽职情况,监督银行的财务状况、整体风险水平和内控能力;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下,朝着银行经营目标努力,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建立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实行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在总行,行长是首席执行官,负责全行的风险管理,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全行最高风险管理和协调机构。在分行,总行可借鉴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风险的垂直管理,对分行行长实施风险问责,并派出风险管理官协助分行管理风险,并委派相应的信审、财务和稽核方面主管,工作上对总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在支行,分行向支行委派会计经理,控制营业部的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由此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由外对内的横向监控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各风险管理部门权责明确,促使风险管理体系独立、高效运行。

(三)设置首席风险官,集中银行风险管理职能。董事会下设首席风险官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在其下设置专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将风险管理决策职能集中于首席风险官和风险委员会,首席风险官要与其他高级业务主管平级并有权对他们说“不”,这并非一种个人制度,而是建立在适应集中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流程之上的一种职能,首席风险官要听取各业务单元风险主管的汇报,并指导所属在相应层面根据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演变调险应对策略。

(四)在基层业务线上设置风险经理岗位。一方面配合业务线负责人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是作为风险管理部在业务线上的派出单位,负责风险数据的收集、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毛应梁.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问题分析[J].新金融, 2007, (07).

[2]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05).

[3]滕海川.国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04).

篇(6)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Performance)。市场结构是指一个特定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等影响市场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反映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市场结构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产业组织学研究的起点和重心。而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对该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市场行为和经营绩效有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证券市场整体发展程度而言,我国投资银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已经达到足够的规模。但就该行业内部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投资银行资本实力弱小,业务种类单

一、结构重复,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投资银行尤其是中小投资银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推动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升中小投资银行竞争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投资银行的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证券承销和交易业务。本文以这两大业务为主,具体分析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状况,并就我国中小投资银行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投资银行传统业务的集中度及中小投资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投资银行传统业务的集中度分析

1、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集中度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变化,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一般来讲,某一市场集中度越高,说明少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衡量一个市场集中度高低的方法一般有两类:绝对法和相对法。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累计数占整个行业的比重,主要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指数(CRn),计算公式为:CRn=∑xi/∑xi,n为行业中前几位企业的个数,n的取值取决于计算的需要,N为行业中企业总数;Xi为该行业第i位企业在某方面(如产值、销量等)的数值。在n值取定时,CRn越大,说明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多,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相对集中度是反映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即H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本文将采用绝对集中度衡量的CRn值,对我国投资银行传统的证券承销和交易的市场份额进行分析。

2、我国投资银行传统业务的集中度状况

我国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包括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业务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业务,其中承销业务的重点是股票承销。由统计数据得知,自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银行交易业务的集中度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股票基金交易总额位居前五家和前十家的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平均分别为35.05%和51.2%,以2004年为例,国内共有114家投资银行,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投资银行拥有交易业务总额的41.27%,余下的104家仅占交易总额的58.37%,平均每家占0.56%。交易业务在各家投资银行的分布极不均衡,从近几年趋势来看,正逐步走向集中。

再从股票承销业务来看,2000年~2004年反映股票承销业务集中度状况的CR5和CR10值的平均数分别为45.24%和63.87%,平均集中度一直较高,且自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即由2000年的54.48%上升到2004年的68%。另据统计,2006年股票承销业务排名中位居前四名的中金、中信、银河和国泰君安四大投资银行占据市场份额的73.21%,预计在2007年随着中国平安、交通银行等H股的回流,以及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一批商业银行股的上市,国内投资银行承销业务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传统业务的集中趋势给中小投资银行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共有一百多家专业的投资银行机构,按照注册资本金额和业务范围大小,国内投资银行可划分成三类: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以上的为大型投资银行,注册资本小于20亿元的综合类投资银行为中型投资银行,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的综合类机构称为中小型投资银行,经纪类投资银行为小型投资银行。从业务构成来看,长期以来,我国投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证券承销费收入和自营交易差价收入,传统业务占投资银行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利润贡献度极高,是各家投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以国内规模实力雄厚、经营较为健全的中信证券的业务结构为例,2002、2003、2004年,仅经纪业务相关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63%、53%和66%。

通过以上对投资银行证券承销和交易业务集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业务也正逐步向大公司集中,中小机构所占市场份额十分有限。相对于中小投资银行,大型投资银行抗风险能力强,在人才、信息、业务领域和水平、经营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从2000年到2005年的投资银行业务排名来看,注册资本排名进入前10名的投资银行在传统业务交易总额排名方面都位居前列。特别是前4大投资银行的股票承销金额、股票基金交易总额排名历年都相当稳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小投资银行因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无力承担高风险的证券承销和自营交易业务,因而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以经纪业务手续费为主。虽然以上分析结果反映出以经纪业务为主的证券交易业务集中度相对承销业务低,但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一个行业的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该行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就国内来看,随着投资银行不断的增资扩股、国家对券商的分类管理及2002年以来浮动佣金制的实施,各家大型投资银行凭借自身的规模和人才优势及先进的网络,以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因而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投资银行经纪业务的集中度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中小投资银行因市场覆面小,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范围也更为狭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中小投资银行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从自身优势出发,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逐步形成专业化经营特色

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市场参与主体需求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对投资银行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特色经营成为近年来投资银行业经营的重点策略。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的都有各自明确的市场定位。如高盛公司擅长并购;摩根斯坦利以大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美林证券擅长组织项目融资及为富有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我国中小投资银行应借鉴国外投行的发展经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逐步形成鲜明的专业化经营特色,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投资银行的市场定位的标准可以是业务种类,也可以是服务对象。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1、围绕区域优势,提供相关金融服务;2、努力发展专项业务,树立品牌服务形象;3、充分重视分散的小额投资者群体,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开拓新的利润来源

投资银行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创新是投资银行业的生命力所在,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我国中小投资银行在传统业务的竞争中缺乏优势,为维持其在本行业的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寻求业务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利润来源。

一是要对传统业务不断拓展和创新。我国投资银行未来在传统业务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以经纪业务为主的中小投资银行而言,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型投资银行相抗衡,就必须着手对现有的经纪业务模式做根本性的变革。将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网上经纪业务会因成本低廉、交易便捷而越来越受投资者欢迎,这为目前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投资银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小投资银行可借此机会,积极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网上经纪业务。以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收益。

二要积极拓展新业务。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已十分有限,而目前国际投资银行广泛经营的企业并购、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等可为投资银行业带来丰厚利润的新型业务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小投资银行应及早学习和引进国外投资银行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开展新业务。

(三)进一步扩张规模,提高竞争力

我国中小投资银行普遍资本实力弱、业务范围狭窄且创新能力弱,要在本行业长久立足,并谋求较大的发展,必须努力追求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扩张可以有两种途径:

篇(7)

关键词:安徽;银行业;swot

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对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wot是指优势(superiority)、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要素的英文缩写组合,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个部分。

一、通过swot分析可以认清安徽银行业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明确安徽银行业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内部条件分析(优劣势分析)

从目前安徽省银行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我省金融业面临着以下的一些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S)

(1)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善。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对中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应。安徽和中部各省一样有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这是中部崛起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省外资金流入安徽逐年增加。从银行贷款看,2006年异地银行对安徽贷款净流入100多亿元,近70%来自长三角地区银行。同时,我省地处华东,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省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沪皖经济合作力度,大力吸引上海外资企业来我省投资。同时,积极争取在上海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省拓展业务,建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2)安徽区位优势初步显现。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沿江近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安徽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都比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我国经济正在由东向西逐步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正在由中国沿海向内地逐步延伸,故对安徽而言,这是一个加强互动与对接,融合与合作的难得机遇。

(3)信贷适度增长,基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04年至2005年连续两年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贷款增加再创历史新高,达477亿元,增速中部领先,有力地支持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安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同步。同期,安徽省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吸收资金78亿元。加上省外银行对安徽贷款的流入,多渠道支持安徽经济发展。

2.劣势分析(W)

(1)我省目前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资金需求过度依赖银行。2005年,安徽省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银行融资占92.1%,直接融资较少,企业经营风险大部分由银行承担。由于我省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煤炭,电力等资源性以及钢铁、水泥、汽车等周期性行业,而缺乏富有竞争力的电子通讯等非周期性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商贸等消费类的龙头企业,容易因投资增长率大起大落和低效率导致不良贷款增加和经济周期性起伏。

(2)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善。从安徽省部分地区调研的情况来看,逃废企业债务的问题在个别地区还是比较突出的。少数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个别基层政府忽视诚信文化倡导,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果一个地区的逃废债问题不能得到彻底根治,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将收紧贷款投放额度,最终受损的还是地方经济。尤其是在银行诚信系统日趋完善的今天,逃废债行为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更大。

(3)农村和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还不够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单一化,从贷款机构来说主要依靠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已经微乎其微;二是金融服务的产品单一化,农村和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仍只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相对匮乏,选择余地小;三是贷款满足率相对较低,经济“贫血”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正规金融在农村和县域的弱化,民间融资活跃,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但不规范的民间融资活动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带来较大隐忧。

(二)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逐渐深入,外资金融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省区域。我省的金融、保险和证券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压力,这也意味着我省的银行业必须要在竞争中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1.面临的机遇(O)

(1)引入了竞争机制。我省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就使得银行的营销活动缺乏动力。而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涌入给我省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也使得我省居民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为了争夺业务,各家商业银行必然在营销方面展开竞争,拓宽营销活动的领域,改进营销方式,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的建立,以及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会促使我省商业银行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2)产生示范效应。由于进入我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即将引入的外资银行都有着成熟的经营理念,有利于我省原有的商业银行实践这些成熟的经营理念。同时,新引入的银行在营销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营销模式。它们逐渐进入我省市场,在竞争过程中给我省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在经营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就可以不断提高我省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改善经营手段,大大加快省内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发展步伐。

(3)培养大量银行营销人才。在新近引入的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营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故而它们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善的营销体系,包括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当这些商业银行进入我省以后,必然雇佣大量的省内员工,这些人会接受严格的培训,掌握先进的营销技术,利用这些银行为我省培养营销人才的契机,有利于推动我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营销素质与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2.面临的挑战(T)

(1)争夺优良客户。进入我省的银行一般都是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服务意识超前的大银行,它们将利用优良的服务和现代化工具与省内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争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主要是一些优质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集团等。

(2)争夺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当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进入我省以后,大批的原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纷纷跳槽前往,原因是这些新进的银行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见当新的银行引入我省以后,它们需要的是那些精通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金融业务知识的优秀人才以及熟悉金融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业务骨干。于是,对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的争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3)外资银行的引入将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外资银行总有一天也会进入我省,而外资银行相当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省内银行根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外资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兼并收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式发展自身业务。因此,到时省内一些效益较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是其首选目标。

二、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对安徽省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地方金融,努力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积极推动徽商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壮大,通过加大资本金注入和引进境内外资本重组等方式扩大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资本规模,提升经营实力,努力改善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各类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利用新股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债券融资力度,争取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力争全年实现发行30亿元以上长期债券的目标。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努力发挥创业投资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信用建设力度,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信用安徽”建设,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着重抓好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披露,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省信用担保集团为重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促进信贷投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