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影像技术进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移动医疗;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影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38-03
随着科学技g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生活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不健康和长期处于现代职场高压环境之下,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头痛、胸闷、失眠等健康问题困扰着现代职场白领,长期以往,身体不堪重负,疾病随之而来。面对这种情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可以减轻患者病痛,提高预后水平,又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因此,对疾病问题的早期诊断就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医患交流以及过去医学影像不清晰、保管难等问题,始终制约了精准医疗的发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影像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检查中去,医生读片诊病,影像成了医生重要的诊断辅助工具,难以被低估,不能被替代。随之影像学科也成了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多门课程如通讯、计算机、医疗交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辅助诊疗方法,这将是今后影像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体内和体外的血液细胞、器官组织进行无损害性检查时,通常会选择诸如:数字线摄影、核磁共振、超声波三维诊断等治疗方法,这些拍片式的诊断方法可见即可得,不仅生动补充了书本上的人体正常组织以及病灶组织的解剖学知识,同时对影像引导下的教学、检查、穿刺、手术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医疗图像A生成往往会因自然界信号的干扰、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医疗设备的成像原理、光线和显示屏等原因的影响,所显示出来的影像像质往往不够清晰、感兴趣内容不突出,或者不适合人眼观察或者机器理解分析,同时医学影像本身也有图像分辨率不高导致图像模糊不清或者无明显边缘、噪声偏大、结构信息缺乏的问题, 最终生成的影像不能准确定位病变部位以及病变性质,临床诊断面临各种困难。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对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据处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强医学影像的可读性可分辨性,临床医生可以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对病变组织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诊断,这将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处理对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生物科学等学科来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人类认识疾病并对之精确诊断的重要环节,这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长远发展性的课题。
1医学影像的发展及意义
1.1国内外医学影像的背景及对其图像处理的意义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在实验室拍摄出其夫人手指和的影像,自此 “X射线”被发现,并被影像学逐步引进到医学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影像学科更是呈现出跨度大、知识交叉密集的特点,如今基于计算机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也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中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
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基于计算机技术原理设计出第一台X-CT诊病机,这一发明在医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从此,对医学影像的数字成像技术的研究开始发展壮大,各种医疗设备也被开发出来,它包括计算机 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数字 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X- Computed Tomography,X- CT)、磁共振成像超声( Magnetic Resonance, MR),超声( Ultrasound)成像、光纤内窥镜图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EEG脑电图、 MEG脑磁图、光学内源成像等。
本文着重论述的 X- CT( Computed Tomogaphy)意为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用 X线束对器官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应用物理原理来测量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经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来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按照测量的衰减系数的数值排列成一个二维分布矩阵,计算出人体被扫描组织断面上的图像灰度分布,从而生成断面图像。X-CT以它高速、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螺旋式旋转来获取器官组织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断面或立体影像,经临床实际应用,它能发挥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它能综合反映人体组织在解剖学方面的功能、性质,还能提供人体被拍摄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器官和组织结构清楚显影,提示病变,已与核磁共振、超声波等诊断方法一样成了医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其他医学设备不可比拟的优点,X- CT成像简单方便、对人体损伤小、组织结构密度分辨率高,这在病理学和解剖学研究中尤为重要。特别是临床在对肿瘤的诊断中X-CT的分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医学设备成像,研究显示在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的检测上,X-CT显示率高达88%,而B超、MRI等仅为48%。在针对肝脏疾病实验的拍片中, X-CT可以较清晰的显示出多种器官病变和功能性状,如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等,其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最小分辨率可显示为1.5厘米,
可以直接观察到肝静脉、门静脉与肿瘤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能诊断出肝静脉、门静脉有无癌栓,为医生的精确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器官病变的位置、病灶大小、病程长短等自身因素,加上设备电子元器件、嘈杂的环境以及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X- CT在对病灶做定位影像、定性精确诊断时常常会有所限制,即它能反映出器官的异样变化,但却不能反应目前器官的生理功能。现实工作中采集到的数字化影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伪影、雪花、边缘不清、病灶不清、对比度不强……凭借肉眼无法从整张影像中清晰分辨出病灶部位或者确性病理改变的程度,要想精确诊断,还需做进一步的检查。
目前,对 X- CT图像处理进行处理大部分的研究还集中在预处理阶段,即研究通过调试设备、提高影像像素、提高出图效率、减少外界干扰等方式增强医学影像的可读性和敏感性。而对于医学影像成像后的处理则相对冷门,其中对部分内容的研究也比较单一,如仅仅单独研究医学影像的降噪或增强。同时应用降噪、增强、分割技术来处理影像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阶段,针对单一疾病的医学影像处理研究还不常见。
1.2医学影像常用的诊断方法
目前我们常用超声波、核磁共振、X-CT等设备生成的医学影像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其中:超声波是使用声波来探测病理并生成平面图像的一种诊断方法,由于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声能集中,操作简便,能反映出人体组织的灰度形态和结构等优点,被影像科广泛采用。其中 B型超声波采用超声平面成像,在超声屏上显示出病变部位周围有明显的强弱不等的回声区,表现为亮度不等的光点、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可判断这些高光区和暗区的病变性质。且价格低廉,诊断快速,但缺点是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诊断准确率不到达48%。
核磁共振是诊断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层片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实现对接收到的电磁信号在人体内部的准确定位,根据接收到的电磁信号的频率、相位的差别成像,完成对器官组织的检测。例如:核磁共振检查原发性肝癌时通常表现为信号改变,T1W1驰豫时间加权图呈低信号,T2W2加权图呈高信号。其特征性影像为病灶内出现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号,该信号提示肝癌结节内有动静脉短路形成。但缺点在于检查价格昂贵,且核磁共振设备在我国普及率较低,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诊断准确率较低。
X- CT是用 X线束对器官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再经计算机由于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能够扫描到早期刚发展起来的较小的肿瘤,这对病人早诊断早治疗不至延误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比如:X- CT肝癌表现与大体病理形态一致,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外形不规则呈球形或结节形,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区略缩小,境界变得较为清楚。肿块中心部位常因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形成极低密度区。研究显示在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的检测上,X-CT显示率高达88%。目前X-CT已成为各种疑难杂症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1.3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可行性及意义
在实际图像信号的生成和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医疗器械自身、人为操作控制和自然界噪声等干扰的影响,多多少少会出现细节模糊、对比度差、噪声较大或存在伪影等问题,影响到影像质量。且成像是用亮度不等的灰度表示,加上病灶发展早期其空间形态变化通常比较小,拍出的片子肉眼很难观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致使病情诊断准确率下降,医务工作者的效率也难以体现。因此,有必要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提高影像质量,这将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研究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数字成像技术有个共性:基于计算机将图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递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将每一部分图像信息分别数字化,这种共性为我们以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单独优化提供了便利,对其实施图像数字信息的后续处理提供了可行性。
以X-CT成像为例,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可以过滤掉影像上的不利影响,处理掉无用的信息,保留或恢复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过滤掉不利因素,加强病灶信息的可读性,突出感兴趣部位,清除各种干扰的同时能保留所摄影像的形态和边缘,有效的改善图像视觉效果,为医生诊病提供了依据和便利,这就达到了图像处理的目的。
2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中的具体应用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在医学上也被称作影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使用计算机对医学影像处理和分析,提高并改善影像的质量供医生有效诊断的专业技术。将将人设为对象,图像设为目标,输入低质量的图像,输入改善后高质量的图像,当图像达到满足人的视觉效果为最终目标。图像处理方法通常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等。本文将重点讨论图像去噪、增强、分割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技术。
2.1图像去噪
影像的生成和传输常常受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干扰导致影像质量下降,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时被其他声音打扰一样,在语言中表现为听不清对方说话, 表现到影像上,则是原本很清楚的图像,因为机械本身、电子元件、外界杂音等干扰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斑点或条纹,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此即为图像噪声。噪声的存在势必影响后续对影像的分割和理解分析,所以图像去噪是预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影像特点、噪声的统计特征及频谱分布规律,目前常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低通滤波等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2.2 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image enhancement)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像学上的图像增强和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清除干扰、降低噪声,通过增强清晰度、对比度、边缘锐化、伪彩色等来提高影像的质量,或者转换为更适合人观察或机器识别的模式。不同于图像噪声,在图像增强中通常不考虑影像降质的原因,它不需要反应真实的原始图像,只需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内容。但要对降质的原因有所了解,依据降质的原因建立“降质模型”,然后各种滤波方法和变换手段增强图像中的背景与感兴趣部位的对比度,比如:增加图像高频分量,被照人体组织轮廓变得清晰,细节特征明显;增加低频分量,能有效降低噪声干扰,最终达到增强图像清晰度的目的。
图像增强根据空间不同可划分为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和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是对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的灰度值直接处理,算法有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等;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不直接处理,而是用傅里叶变换将空间域转换成频率域,在频率域对频谱进行处理,再使用反傅里叶变回到空间域,算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同态滤波等。
2.3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将图像中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从背景里剥离,划分为各个互不交叉的区域。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是指图像区域、图像边缘等。分割是后续图像理解分析和识别工作的前提和依据。目前已经开发出很多边缘检测和区域分割的算法,但是还没有一个算法对各种图像处理都有效。因此对图像分割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始终是热门话题。
图像分割方法基于灰度值主要划分为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和基于区域之间灰度不连续的分割。
(1) 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
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是确定每个像素的归属区域(同一区域内部像素是相似的),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图集,来对图像进行分割,常用算法有阈值分割法、形态学分割、区域生长法、分裂合并法等。
(2) 基于区域之间灰度不连续的分割
基于区域之间灰度不连续的分割是指先提取区域边界,再确定边界限定的区域。因为图像中的边缘部分往往是灰度级发生跃变的区域,根据像素灰度级的不连续性,找出点、线、边,最后确定边缘。常用的算法有边缘检测分割法、Hough变换等。
与此同时,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无胶片化的建设作为医疗改革的一部分,在近几年备受关注,作为医学影像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爱普生公司携全新的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亮相本次研讨会。
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是将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机通过医学影像光盘刻录管理软件直接连接在CT、MRI等医学成像设备或PACS等系统中,自动接收医学影像设备或系统发送的患者检查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刻录到医学影像光盘里,为患者诊断提供便利,受到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医学影像光盘取代传统使用的胶片,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国内医疗机构的放射科、影像中心等部门,都使用传统的医疗胶片保存患者的CT、MRI、超声波等检查信息。胶片成本高,存储文件类型单一、携带不方便,制作过程不环保。而光盘储存量大、支持多文件类型、携带方便,环保型好,非常适合代替传统胶片成为医学影像存储介质。而且早在2012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就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明确规定:“所有胶片和各种图文报告成本均包含在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不得另行收费。图像较多时,可以用光盘等存储介质替代胶片,不得另行收费”。2014年1月7日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三部门也联合《关于规范和调整本市换药等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的通知》(沪价费〔2014〕6号),规定了相关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取消了一部分医疗胶片的收费,医院成本增加。相比之下,光盘价格低廉,存储容量大及保存时间久、环保、携带便捷等等优势是取代传统医疗胶片的最佳选择。
众所周知,医院每天都会采集到大量的医疗影像信息,如何高效的完成医疗影像光盘制作,爱普生为此提供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
爱普生全新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是基于DICOM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按需发行的全自动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输出方案,它让医学影像资料的存储、备份、电子病历的分发更为便捷,全面助力医学影像光盘在医院的推广使用。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包含两大部分――医学影像光盘刻录管理软件和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机,它可以与CT、MRI、PET、DR、CR、DSA等数字化影像成像设备连接,还可与PACS、HIS、RIS等系统连接,自动接收医学影像设备或系统发送的患者检查信息。并将接收的患者检查信息刻录到医学影像光盘里。而且医学光盘储存文件类型多样,不仅可取代传统胶片进行医学影像存储,还可以拓展应用范围,对新生儿出生过程、手术过程进行录制储存,还可以取代纸质病历,将带有患者病历数据、诊断信息、影像资料的电子病历进行分发和归档。全面支持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无胶片化的建设需求。
另外爱普生医学影像光盘印刷刻录解决方案中的医学影像光盘刻录管理软件是全面的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符合IHE、PDI规范。还自带专业医学影像浏览器,提供丰富的影像后处理和传输功能。医生根据诊断需要将患者影像信息刻录在光盘上后,光盘中自带的影像处理功能可对影像进行如窗宽窗位调节、动态影像的播放、放大缩小、翻转旋转、放大镜、锐化、浮雕、定位线、测量、标注、融合等操作,可以在任意电脑中浏览图像和进行图像处理,方便医生参与业务交流时,在其他计算机上进行图像查询、处理。光盘便于携带的特点不仅方便了医生将医学资料在医院外交流,也方便了患者将储存有自己病例资料和动态影像资料的光盘带到其他医院,或者让其他专家作出诊断意见。解决了在诊治危重病例或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时,调阅胶片难度大,不易递送的难题。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技术的进步,以借助文本、图形、动画、动静态视频、声音等媒体优势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医学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它为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等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在《医学影像学》等影像学科的教学中更显示出了其独到的重要作用[1]。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2]。笔者总结我院多年来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情况,就其利弊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学习的积极性 近30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猛,从放射学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计算机成像(CR)、X线数字化成像(DR)、超声、核素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而且传统X线摄片逐步为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电子束CT(uFCT)的出现,成像软件包的开发利用,使其成像速度和清楚度均明显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MRI发展趋向于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将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发展成为一门诊断和治疗兼备的新的临床医学学科。影像学诊断,将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无胶片放射学)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系统出现,“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等,这些将改变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使医学影像学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比率,也必然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和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3]。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有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把相关的内容、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通过声、光对信息的传递触及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整个教学活动在生动、灵活、形象中进行,这样就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把《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的教学空间,增强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接受,也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展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学集成多门学科,使它的内涵大,而且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像多,而对图像的显示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4]。同时,部分医影像学所显像属功能性成像技术,它不仅能获得脏器或病变的解剖方面的信息,主要的是能够得到反映脏器或组织功能、血流、代谢等变化的功能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在显像过程中,可将上述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得到脏器或病变的彩色断层、三维立体以及动态的影像,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实时地显示出动态性影像随血流流经某一脏器或被某一脏器不断地摄取、排出,或在某一脏器内反复充盈和射出的动态过程。同时,功能性影像中某些量化的指标可以用不同色阶来反映。因此,彩色图像较之灰度更易显示出脏器微小病灶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很多《医学影像学》中的教学内容,若没有多媒体教学,老师讲解很费力,学生听课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及采用视频、声音插入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动、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医学影像学》教学达到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的直观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教学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能够显示其独特功能的宽阔教学舞台。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对《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补充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随着电子技术、基础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而迅猛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的采用单一教科书的局限性,将突出《医学影像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作重点讲解,对一些过时的或被淘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删除不讲或尽量少讲,并及时把相关新进展、新技术补充进多媒体教学内容中来。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本学科的主干技术内容和临床应用情况,也能为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及时跟踪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提供条件。我院近几年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对体现影像诊断学特点及优势的内容(如骨骼、肺部X线诊断、中枢神经、腹部实质脏器CT诊断等)仍作重点讲解;对目前应用较少的内容(如心脏大血管的X线诊断等)少讲;对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如MRI的功能成像、灌注成像等)则及时地加入了多媒体教学内容中。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调整后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满意的,在我院教学部门进行的师生教学反馈会上,被调查的同学对《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在90%以上。
2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弊端
任何教学辅助手段都有其双重性,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挥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不仅不利于发挥其优势,反而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5]。因此,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足够重视。
2.1 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导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应急能力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许多教师过分依赖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课堂驾驭控制能力差,无法随教学环境进行思维应变,在课堂上仅充当“解说员”的角色,甚至完全对着课件内容照念,缺乏恰当的、形象生动的讲解,使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一些青年教师利用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优势,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备课,仅照本宣科似的讲解课件内容,而课件外的学科知识的横纵向比较的讲授就很缺乏,导致课堂经常出现错误,且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出现故障或停电等意外发生时,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普通方式教学。以上种种情况都是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使用好处,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素养培养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同样需要配合教师精辟、艺术的讲解,适当的板书说明,并精心制定各种应急方案等,不能有了多媒体就放弃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优点,应注意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这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同样易犯的致命错误。课堂上教师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其课件,口中念念有词,但却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教师常被无形地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上,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无法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的意识比较差,学生常常是只闻教师其声、“不见”教师其人。课堂上教师不问问题,学生不能提问问题,更没有授课过程的热烈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变得枯燥无味,这样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造成极大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教师充分熟悉课件内容,不要对着电脑屏幕照本宣科;教师要充分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反应,必要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多媒体设备在教室里的布局也应进行改进,改变设备对教师的局限,如尽量使用光电鼠标,使教师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等,最终目的都是想办法能使教师更贴近学生、面对学生。
2.3 喧宾夺主,教学目的不明确 这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很容易犯的错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观、动感,在课件中过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这种做法就过分强调了课件制作的技巧和课件表面形式,其结果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他们真正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特点介绍为主的学科,虽然对其断层图像、三维图像、动态显像等,加入适当的动画、音频使学生便于理解是需要的,但不宜过分渲染,且对其主要教学内容(如成像的原理、正常和异常图像的分析、临床应用等)必须加以文字说明,进行清晰的讲解。
2.4 课件过于简单化,照搬教学文稿制成课件 主要是教师因工作较忙碌或懒散,只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部分简单复制到课件中,这种课件往往文字部分很多,字体很小,教师上课对着课件宣讲,因缺乏归纳性和字体小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多媒体课件要将教学内容及示教片按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制作,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授课特点和方法,因此授课老师必须在课前结合自己的情况编排好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进程,充分设计适合自己的课件,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课件过于华丽,同时又避免过于简单化,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好每一节课[6]。
2.5 课件换页过快,学生不易做笔记,影响课后复习 这是在课后对学生调查中,多数学生反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弊端。还有的同学反映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和实际影像片的图像不同。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做笔记和看到实际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能否成功地被学生接受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因此教师如何能让学生看懂、听懂、熟悉并学会读投影屏幕的影像图像就成为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问题。从实物片上的图像到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再回复到实物片上的图像,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认识、适应过程[6]。
总之,通过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运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CAI对于促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但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CAI还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我院承担《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自开展多媒体教学以来,为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监督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必须在教研室进行多次试讲,并对其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课堂上学院派出教学督导专家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并提出不足和建议;课后定期召开师生教学联系会,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医学影像学》教学中,能尽量发挥CAI的突出优点,同时又将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玲,余国容,余世才,等.多媒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4,2(2):141-142.
[2] 韦叶生,覃志坚,邓益斌,等.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医教与管理,2005,33(1):84-85.
[3] 艾书跃,周全,李士建,等.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1,23(2):134-136.
[4] 郑建金,杨竹丽,姜明,等.多媒体教学法在影像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3):205-206.
[5] 王金文,杨慧霞,徐敬东.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66.
【关键词】: 脑 磁共振 扩散峰度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分类号】:R445.2;R338
【正文快照】: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反映活体组织细胞内外水分子弥散能力(即布朗运动)的无创检查方法,其理论前提是生物体内水分子扩散呈现正态分布,通过采用梯度磁场自旋回波技术成像,间接反映活体组织内微观结构的变化及特点。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
【参考文献】
1 丁玖乐;邢伟;陈杰;俞胜男;孙军;邢士军;;肾透明细胞癌多b值DWI的单指数函数与双指数函数分析比较[J];磁共振成像;2013年04期
2 周纯武;张仁知;;乳腺影像学的现状与使命[J];磁共振成像;2014年04期
3 董栋;王新怡;;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8期
4 单艺;卢洁;李坤成;;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12期
[关键词] 非影像医学专业实习生;实习;影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00-02
To explore the radiological teaching for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LI Ming,ZHAO Ze-hua,JI D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for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professional radiogical interns,take class teaching integrate with personal guidingand mak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practice teaching. Results:It was useful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to mak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 Conclusion: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with class teaching what can increase practic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Key words]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Practice; Radiological teaching
医学影像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之一。医学影像学是多种影像学的一门集合学科,以影像为依据综合临床各方面资料形成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大影像学概念)。由早期单纯的X线成像发展到计算机控制的复杂成像技术,影像手段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发展、从二维显示到多维显示、从形态学诊断到功能学诊断的转变、诊断与治疗相结合。随着信息科学的进展、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出现,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将会成为可能,医学影像学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1 世纪医学影像学日益拓展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使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掌握不同影像诊断技术和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限度、临床适用范围,为他们日后进入临床充分自如地选择各种影像诊断技术和方法,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临床工作服务夯实基础。由此必然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提出挑战,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非影像专业实习生的教学质量。
1 现代影像教学要求及教学现状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存在“三多一少”,即内容多、新知识多和图像多,而教学时间却减少了,教学上的这对矛盾很突出。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多媒体技术给教学方式改革带来了契机,它通过课前备课将教学内容整理编排,突出重点、讲解难点,使理论知识条理化,图像精练、质量提高。课堂上能节省板书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多媒体的清晰度高,克服幻灯片图像清晰差的不足,保证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具有音乐、解说、动画、电影、图像、文本等信息,交互控制流程、程序调试、网上发行等功能,使得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更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制作课后影像图像库(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 和考试摸拟题,使其具有参与性,吸引学生课后复习。
来本科室进行轮转实习的实习医生以非影像专业为主,轮转时间不长,大多在2~4周。他们大多在校期间影像专业课课时少, 影像专业的知识理论相对薄弱。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大纲里规定内容的教学并能够让实习生掌握必须的影像学知识有一定的困难。传统X线诊断学教学方法是以大班讲授理论为主,辅以小班实习阅片,以期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如何联系的问题,亦有电影、录像、幻灯等辅助电化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以板书为主的课堂教学和实习阅片的教学方法机械、耗时,学生自学困难。影像教学面对的是多种专业或学制,由于层次不同,学时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专业的大纲要求差别不大,而且每年教师轮流授课,更是给备课带来困难,学生、教师意见很大。我们按不同专业需要将医学影像学大纲按课时数分,将不同专业对号入座,分别归入,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偏离教与学的方向。以往临床专业的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日新月异的影像学知识,这些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导致了临床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了影像专业课,但像走马观花一样,知识掌握不牢,将来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练应用,有的甚至成为“影像盲”,所有的检查只看报告。改革了课程设置后临床专业为了适应影像等特检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像学课时数适当增加,影像知识掌握牢靠,反过来又促进了临床知识的学习。
随着社会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 影像学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虽然影像技术已逐步向无胶片的数字化发展, 但数十年来, 许多教学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示教胶片, 有些示教片极其珍贵。由于长时间的库存使不少胶片变质、老化而毁坏。如何长期保存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困扰着各影像教研室。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是影像诊断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的医学影像资源库非常缺乏, 无法满足教师查阅资料、编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研究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严重影响医学影像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和互动式教学的进程。建立一个方便易用, 资料丰富的多媒体医学影像资源库, 是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资源贫乏的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基本配套的网络硬件、教学课件和各种教学资源, 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影像教学资源库, 不但为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从事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医学影像学资源, 对广大医学生进行医学影像网络教学和远程辅导, 还可以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参考依据, 为医学工作者学习提高提供一个理想的医学信息网站,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事业的发展。
2 教学改进的探讨
2.1 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进
2.1.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教你学、“满堂灌”的方式,采取:①多安排高年资、有教学经验教师参加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电子幻灯的形式制作课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板书工整、学生专注于听。③收集更多的病例影像图片,通过电子幻灯的形式直接展示出来。④课前把讲义整理印发给学生,解决学生课堂上忙于抄笔记而忽略听课的弊病。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适当提供1~2个病例图片存于教室电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2.1.2临床见习带教分小组进行见习,每个系统从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到常见病,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出现征象的病理基础的可能性,综合提出诊断依据,做出肯定性、可能性、讨论性意见。为进一步的临床学科学习拓宽了思路。
2.1.3临床实习教学熟悉放射科的工作程序,掌握如何恰当地选择影像检查项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作学习。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制作成多媒体片库。
2.2 课程设置的改进
我们按不同专业需要将医学影像学大纲按课时数分, 将不同专业对号入座,分别归入,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偏离教与学的方向。临床专业为了适应影像等特检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像学课时数适当增加,影像知识掌握牢靠,反过来又促进了临床知识的学习。
2.3建立大型医学影像阅片库
制作影像诊断学教学数据库,构筑课程设计的框架,采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采集临床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及结果,输入数据库; 完善多媒体实习片库,制作读片训练系统程序,以供学生平时自行训练。 完备考试题库,制作考试程序,以供学生在考试训练时使用。制作合成最终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并在局域网上联机应用。
2.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新知识体系
首先进行教学水平评价,由校督导团的专家按照教学评估给每个教员打分。其次,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一个大型考试题库,其中包括理论题,影像图片,题目难易程度分层次,选题应用“背靠背”盲选,教考分开,评分采用计算机。最后将教学改革后的学生成绩与改革前的相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为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3 总结
影像教学面对的是多种专业或学制,由于层次不同,学时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专业的大纲要求差别不大,而且每年教师轮流授课,更是给备课带来困难,学生、教师意见很大。我们按不同专业需要将医学影像学大纲按课时数分,将不同专业对号入座,分别归入,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偏离教与学的方向。以往临床专业的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日新月异的影像学知识,这些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导致了临床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了影像专业课,但像走马观花一样,知识掌握不牢,将来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练应用,有的甚至成为“影像盲”,所有的检查只看报告。希望能够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影像教学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临床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文戈,张雪林,李颖嘉,等.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 ,8 (3):293-295.
[2]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1.
[3]Margulis AR, Sunshine JH .Radiology at turn of the illennium[J].Radiology,2000,214:15-23.
[4]张俊祥,储德开.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46-247.
[5]游箭,黎海涛, 陈伟.实行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195-196.
[6]杨小庆,陈俭,靳激扬,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0,9 (6):279 - 280.
[7]李子平,张中伟,孟悛非,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幻灯模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1):22-24.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在形成大连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五年制临床专业新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改革未来进行了客观思考,如医学影像学在整合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如何重新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崭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医学;诊断显像;教学方法;系统整合
21世纪医学教育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课程之间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发起“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五年制临床专业为对象,将临床阶段所有学科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医生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医学影像学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作用
1.1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桥梁课程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治的医学学科[2]。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等多种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2影像诊断学渗透在整合教学体系各系
统疾病教学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3]。而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诊断学已被誉为人类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影像学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与整合课程体系具有天然亲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为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而医学影像学渗透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分期、预后及随访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2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是优质教学的先导。处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有如下特点:(1)基础医学知识扎实,对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各系统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2)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专业英语能力欠缺,查阅文献及自学能力稍差;(4)对教学改革没有准备。故提出相应策略,教学中反复复习所学知识,建立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根据学习兴趣,适时设置问题、布置中英文作业、考评奖励等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学前动员会,讲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及教学医院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网络、院报、工作会议、继续教育活动等各种渠道在校内广泛宣传系统整合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教师培养的方法,重视骨干影像医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各层次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重点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树立名师风范[5]。具体途径如下:(1)适时派遣各层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影像医学教学培训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并有多名教师在国家级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增强了教学荣誉;(2)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各类教学公开课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及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开展新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3教材选择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驹、徐克编著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为教材基础,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统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统整合课程的硬件准备
本校创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十年余,主体包括两部分:(1)校本部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总部;(2)各附属教学医院分别设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具备各项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功能,形成了满足多专业临床实践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另外各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均应用国内先进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获取、显示、存贮、处理医学影像学资料,PACS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的图像综合管理系统。在大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6-7]。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设置方式,结合我国具体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规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学目标不变;(2)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融会贯通,打破原有大纲顺序,结合其他临床学科各系统知识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应教学内容;(3)删减学科教学中的低效重复,促使内容间的有机融合,增加见习学时。
3.2具体安排
为配合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学理论内容拆分重组为8个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并按系统总论和系统各论分步教学,另外创造性设置了PBL课程,占16学时。总论内容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术语;各论教学重点为各系统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以呼吸系统为例,与其他学科系统整合课程同步,以疾病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纵隔疾病等逐一讲解,利用具体临床病例,结合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将学生之前所学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与医学影像学真正应用到病例中,重点讨论影像学特征及进展、转归,并学习该疾病的影像学描述,从而提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他各系统疾病不做赘述)。将所学重点内容贯穿整合,培养学生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诊断信心,并创造性加入少量涉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部分中医学影像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建设添砖加瓦。
4教学方法探索
在医学影像学系统总论、系统各论及实践课程3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框架明确,故选择应用于第一阶段系统总论授课。第二阶段系统各论的教学中借鉴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改革经验,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选择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均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平台。实践课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先进的医院PACS,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9],既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取了教学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评价体系
将以往卷面考试为主转变成综合考评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程成绩包括采用课堂案例导入式教学参与度成绩、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及病例实践考试评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评分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前准备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创新性应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计算最终成绩,公式如下:总成绩=18%×课堂表现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调查问卷评分。学期结束后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班级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6思考与展望
以系统整合课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借此良机,依托原有教学大纲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让临床医学生减负之余,增强自学能力,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乐趣,且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能力,值得参考借鉴。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临床课程与自身内容逻辑关系之间的冲突,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手段匮乏之间的冲突,传统内容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冲突,考试方式改变与学习兴趣的冲突等[10],在未来的实践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孙博 苗延巍 张维升 刘爱连 易桂兰 许驰 刘静红 刘铁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系
参考文献
[1]赵振富,王子梅,张健,等.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凤莲,刘白鹭,等.医学影像学课程整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黄钢.以提升学生胜任力为导向构建PRICE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817-820.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