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14:35: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类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相关政策指引的出台,都意在鼓励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探索,从而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就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办学的特色与理念。
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而高职院校与经营相关实际业务的企业有一定的脱离。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也缺乏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在实操性较强的实训类课程中能力欠缺,从而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操能力的优势,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境尴尬,就业困难。因此只有践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真正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保证学生的就业。
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而言,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因为该类专业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该类专业与会计、电梯等专业相比实务性较弱,因此对于该类专业的办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十分注重财务安全与保密性,因此金融机构很难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也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对接,再者由于相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许多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是无法带到企业外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因此高职院校更急需突破重重困境将企业引入教学,培养区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融类人才。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选择它所需要的员工;可以在高校推广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利用学生在高校中推广金融产品;可以获得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员工培训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困境
1. 院校与企业间中介桥梁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几乎没有设立专门部门作为中介,为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牵线铺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单靠系部个体力量,大部分是动用系部教师私人关系联系企业,难度较大且能力有限。金融类专业试图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要“跑市场”,而“跑市场”联系到的机构可靠性难以保证。然而可利用的私人关系毕竟有限,大多合作碍于人情,可持续性较差。金融机构方面,现在金融机构迫于业绩的压力都想寻求新的市场作为突破点,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许多金融机构都试图与高校建立联系,然而由于没有接洽的人员,同时院校也没有主管的部门,因此也错失掉一些机会。
2. 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系统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倡导校企合作,然而学校却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具体系统的规范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金融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合作模式的不健全,造成合作中有许多漏洞,而金融机构讲求效益,注重短期利益,一旦合作不能在短期内为他们创造效益,合作很难继续维系。
3.金融机构就业岗位与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对接
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挑选新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就业门槛较高,像商业银行招聘的学历起点就是本科。招聘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销售岗位,而这些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且金融专业女生相对较多,女生在择业上对销售岗位有一定的抵触性,因此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阻碍较大。
4.金融行业政策法规制约
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及重要性,政策法规对该行业的制约条款诸多,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无法拿到企业外供学生实践,而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这类直接接触现金的业务,金融机构也不会准许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接触。因此,金融专业相关授课内容的实习实训开展困难。
三、基于利益双赢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合作只有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才是良性合作模式,合作也才会更长久。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在关注自己的合作诉求之外,更要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开拓市场,二是人才招聘。
若是基于第一种目的开展合作,这类金融机构一般接纳不了高职毕业生,或者非在职人员无法进入企业实习,那么第一种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院校应该为系部提供一些支持政策,系部能力有限,要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院校可以在相关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学校的优势为金融机构做一些宣传与营销,也可以允许金融机构针对校园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金融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学院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易满足。
若是第二种合作目的,那么该类金融机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企业从业人员可以作为外聘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训课,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去企业实践学习,使学生近距离了解该行业,同时也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在学生大三的集中实习阶段,金融机构可批量接纳学生的企业实习,最终在实习生中挑选合适毕业生签约就职。甚至可以发展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开展企业与院校的“订单班”合作,学校按企业要求进行授课培养,毕业后直接录用就职。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简介]刘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关键词: 教学问题 金融特色
在对国外金融学专业发展趋势和全国尤其是天津市金融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产业金融人才短缺和学生综合能力、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本专业依托已有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汲取多种外部资源,构建动 分别融入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和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在校内组织学生实训、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和自主实验等活动;第三课堂,在校外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计划内、外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多元聚合的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体系,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针对第一、二、三课堂割裂,各自独立作用的问题,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重构了产业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
(2)针对学院资源有限,对大课堂体系运行与保障支撑不足的问题,聚合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学术团体及学校等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机融入三个课堂,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二、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的内涵
“大课堂”体系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大课堂体系,在三个课堂中分阶段推进基础夯实,技能培养,能力锻炼的层叠化培养体系。
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是指:由于学院资源有限,为了保证大课堂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资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鉴于此,拓宽渠道,打造平台,形成了政府资源、金融机构资源、企业资源、学术团体资源和高校资源五元聚合的教学资源网络,并创新机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三课堂的大课堂体系。
三、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的实施
(一)形成第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的“大课堂”体系
依据“大课堂”思想修订了教学计划,使三个课堂贯穿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学分的设置和课程的考核上突出强调“大课堂”理念,不仅创设了实践学分,而且将三课堂综合考核形成学生的最后学分。而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知识的结构和层次,设置前后衔接,循序递进、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二)聚合多种外部资源,有机融入大课堂
1.政府资源聚合融入
聘请政府相关人员参与《当代经济专题》、《货币银行学》课程中金融监管章节、《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国际资本流动章节、《中央银行学》课程中的货币政策部分,《金融市场学》课程中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章节等内容的讲授。
2.金融机构聚合融入
一方面引入具有实践经验的金融行业专家学生提供金融专业课程的讲解和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与学院共同主办全国性金融类专业大赛,为学生参赛提供指导。
3.企业资源聚合融入
校企合作设计“知识—能力—创新—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课程体系,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讲授《国际结算》课程的信用证章节,《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风险投资、企业重组兼并和企业上市章节。同时依托企业平台,结合各企业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依托合作企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尽快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
4.学术团体资源聚合融入
学术团体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学院与多个学术团体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学术资源。并依托学院已有的研究机构,吸引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参加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发表科研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为产业投融资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5.高校资源聚合融入
基于我校工科院校的特点,依托学校工科资源的优势,拥有国家和天津市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工科学科群及专业,完善了大课堂体系,为培养既掌握投融资知识和技能,又了解和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支撑条件;学院积极促成校际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共编教材等方式互促成长,引入国内其它高校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拓展了国际化视角提供了资源渠道。
(三)有效实施多元聚合的“大课堂”的保障和激励制度
1.建立了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企业家、著名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金融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多层次指导把关,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活动机制,保证“大课堂”实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和对市场需求的最大贡献度。
2.创建了“学院组织,内引外联;专兼结合,共同指导;分类培养,自主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学院安排专兼职领导与教师负责该项工作,统一组织协调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内引外联,合理有序调配各种教学资源融入;聚合多方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依托学院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辅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和技术骨干学生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帮带。
参考文献
[1] 张洁,教师教育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楚雄师范学院2012.2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金融学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并以产业集群、金融渗透等各种方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2016年上半年,广东金融业增速达23.0%,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9%,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金融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金融产品不断衍生,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挑战。与之相应,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从过去的研究型精英式教育开始日趋大众化。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出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切实可行的金融专业人才体系,成为学界和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热门课题。
本文拟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从实际调研出发,通过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调研材料分析,梳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需求问题,分析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和具体建设思路,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以充分发挥金融学各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发]专业群规模效应。
二、金融学专业群建设的社会需求分析
通过对与白云学院合作的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机构及相关用人单位展开重点调研,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评价及要求,认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呈现出如下社会需求。
(一)职业能力市场化,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与时俱进
近两年,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之相应的金融学专业也成为了近些年来高考生报考的热门领域。但白云学院课程内容多为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学术型论文的撰写等,对于金融学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等相关知识的设计严重不足。致使学生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与企业和市场的金融知识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对接。在白云学院的专项调查过程中,部分用人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往届毕业生反映,现有的课程设置内容不是很科学、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已经在市场上流行的知识需要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再次培训,而部分所学课程内容与应用实践没有直接联系。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紧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二)职业分工细化,学生要求更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近年来,金融理财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致使广东省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国内外已有经验表明,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金融学专业人才,才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首要资源。但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具有较多的研究分析能力,但实务操作能力往往较为缺乏。如在调研过程中,广东白云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民生银行在招收实习生时,就明确表示希望能招到接受过银行信贷业务培训,能够尽快上岗开展业务,以便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展开业务操作,降低企业新老衔接培训成本。再如与该学院长期合作的广东省上华贵金属有限公司、鑫本集团,对于实习生的要求也表现为要熟悉期货、现货等金融工具的实盘操作流程,能进行深度分析,并能为客户提供有用信息和快报。再如与该学院合作的中国平安集团,对于实习生在保险营销与实际调研方面的实践能力均有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独立开展外调并形成完善的调研分析报告。
(三)职业环境综合化,学生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
金融行业具有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更为广泛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如既懂得各类金融工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核算,又熟悉市场中各类型金融工具的实际操作与业务流程;既能够独立开展专用金融业务,又能进行金融核算系统的计算机编程;既熟悉银行柜面的对私、对公等基本业务,又能及时有效提供售各种理财服务等;既熟悉业务,又懂得沟通营销等。在调研过程中,如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和沟通能力要求非常高,但白云学院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在如中国银行招收柜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金融英语能力要求较高,以便完成各项对外业务,但在校生的金融专业英语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难以满足中国银行的实习目标要求。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改革,特别在广东沿海地区,更是未来中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改革前沿阵地,职业环境综合化和职业能力复合化,迫切需要人才培养全面化、综合化,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多元化的金融业务需要。
三、金融学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金融专业化人才需求量的空前增长和更加细化的分工。新形势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将需要各种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然而,只有少部分金融专业院校设计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多数院校、特别是综合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依然以理论和金融精算为主、应用型金融人才为辅。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呈现出专业分工不够细化、培养人才模式单一、实践环节不够具体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群体分工不够细化,学生专业程度、细节培养不足。难以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学生的特色和目标。二是金融综合素质培养缺失。学生在外语、计算机、数学、法律、商务礼仪、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足。三是课程群体系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理论实践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尽管课程设置中有《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市场学》等基础课程,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缺失。学生对于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保险实务模拟等实务活动并不是特别熟悉。
四、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明确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
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是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参考坐标。现阶段,应结合现阶段市场对于金融学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能力为向导,以就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建立体现不同培养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适度引进市场热门的和企业急需的现代前沿金融学专业基基础课成,突出对现代新形势下热门知识的补充与培养。使学生既懂得金融理论基础满足高端岗位职业需求,又要掌握实操能力成为普惠金融的力行者。
(二)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
以市场为向导,以企I岗位为标准,整合利用学校已有的金融学专业建设基础,评估学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开发、引进和利用企业实践条件,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未来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积极推动学院与广州当地各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就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是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实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并通过金融学专业导论、校内集中周实习、校内仿真综合训练、校外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等各种方式,完善实践型人才培养链条,打造新型实践人才。
(三)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展开互聘互用。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课余时间,深入金融机构进修、实践等方式。同时在校内组建由金融机构实际工作者实际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通过柔性合作等方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投资经理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参与课题开发和指导学生论文等,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1支适应校企联合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在岗学生95%以上配备有企业导师。
参考文献
[1]黄淑兰.地方本科高校构建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思考[J].学术问题研究,2016(1):71-76.
[2]王认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3(8):61-64.
[3]闫怀艳,万佳.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59-60.
[4]李丹,高丽峰,宋永辉.校企联动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5):214.
关键词:SPSS软件;实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5-02
SPSS简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是最常用的统计数据处理应用软件。SPSS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SPSS软件操作简便,大部分统计分析过程可以移动鼠标选择菜单命令即可完成。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三本院校的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处于基础核心课程的地位。教育部已经发文要求,三本院校的培养方向要向应用型本科转变,这就更加突出了开展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重视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论知识,并对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在我校,学院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学院投入资金购置相关的金融软件和建立证券模拟系统,建立了能够容纳四、五百人的实验室,实现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技术化。同时,在我们经济贸易系,拥有一批金融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为卓有成效开展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软件的优点,结合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证券投资学知识,同时也是对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改革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本文结合《证券投资分析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进行探讨,以期构建基于SPSS软件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处理数据的教学平台,提升金融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运用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系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传统的《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内容牵涉的数据较少,对数据的处理基本上是手工操作。手工操作处理数据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大量的数据是无法用手工操作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在金融行业,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所以传统的《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内容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体现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强大功能,使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顺利的进行。在教学方法上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把理论融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理念。教师事先设计好实训教学的流程、实训教学的内容;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如何把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随时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手来,进行实践操作。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设计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来进行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基本形成讲授、上机实训、实训总结三大环节来进行,由于实训的时间安排是每个学期的第十四、十五周,因此三大环节的内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第一环节,讲授环节。这一环节实训教学的内容为:SPSS软件学习;SPSS软件的介绍;SPSS软件的安装;SPSS软件显示品质数据-柱状图、饼状图;SPSS软件显示数量数据-直方图、线图;SPSS软件计算分配数列的均值、众数、中位数;SPSS软件回归分析;SPSS软件时间序列分析。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第二环节,上机实训环节。这一环节实训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在实验室上机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上机安装SPSS软件;学生打开模拟炒股软件,在软件中查找,记录关于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处理这些数据,并且分析这些数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利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第三环节,实训总结环节。撰写实训报告。要求:学生汇报实训的心得体会;呈现利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结果。撰写实训报告。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课程的教学手段
(一)讲授教学
讲授教学重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SPSS软件的使用方法讲授给学生,操作过程简明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借助SPSS软件将手工操作需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的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不仅学会SPSS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且也让他们体会SPSS处理、分析数据的巨大功能。
(二)实践操作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是在讲授完《证券投资分析》基础理论知识、SPSS软件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互联网收集与《证券投资分析》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并运用SPSS软件对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决策。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互动教学
本课程在讲授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在老师对软件操作完成后,走上讲台把软件操作再演示一遍,其他学生都能在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该组同学的演示,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学生双向交流,能有效提升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四)学生实践成绩考核
学生考核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实际操作能力排名。学生利用SPSS软件处理股票价格、市盈率等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做出买入的决策。然后通过模拟炒股软件进行交易,按照实际收益率进行相应的等级评定。第二,教师在实训报告中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学生按照要求认真作答。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改,并给出相应的等级。
三、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证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向参加了实训的132同学派发了调查问卷,在统计问卷中设立了14个问题,要求被调查的学生如实客观的回答其中的问题。收回调查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32份。通过调查结果发现,80.3%的同学认为“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实验教学中提高了证券投资分析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认为该实验教学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的人数占了75.7%;90.1%的同学认为在该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实践操作、动手的能力;81.1%的同学认为SPSS软件处理数据比传统的方法方便,而且有76.5%的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了综合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82.3%的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对毕业以后从事金融相关行业的工作有帮助,有86.4%的同学认为课程将对其马上要进行的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为期两周的教学实践,同学们圆满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得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报告对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学生认为这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非常有帮助。2.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效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找到了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3.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撰写报告和汇报,锻炼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4.运用先进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实验室先进的多媒体实验设备作为平台,可以清晰地描述和展示一些光靠语言或者板书等无法表示的概念、操作过程,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时交流。
四、结语
在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理念相结合,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突破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创新空间,而且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丰富和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加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同时通过“SPSS在《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利用比较先进的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还可以拉近理论教学与学生毕业以后在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等实际业务中的差距,提高学生从事金融行业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清《.SPSS应用实践》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2]赵静《.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0).
[3]王愚.证券投资分析课程仿真实践教学设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熊广勤.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摘 要]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的“重内容、轻方法”;另一种是近年来的新现象:在教改中“重方法革新,轻内容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本文对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其本质和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内容改革 方法革新 激励机制
一、引言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已经建立起“懂专业、会操作”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在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出的本人才只是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和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们在新形势下的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付出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以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各高校开始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及研究,在这种形势下“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教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理想水平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就货币金融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历来已久的“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另一种则是 “教改重方法革新,轻内容调整;方法革新上重形式,轻实质”。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后一种倾向更为普遍。而将教学方法革新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尝试则显得不足。本文下面详细分析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二、传统的不良倾向:“重内容、轻方法”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历来就有“重内容,轻方法”的倾向,货币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重内容”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除实训课程以外,一般金融理论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备课、讲授;二是指在教改中,相比于教学方法革新而言,部分教师也相对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这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比较了解本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所以能够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对教学内容实施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其他制度上的限制,即便是有兴趣有能力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教师,也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和更新,以至于总体上教学内容还是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缺乏开放性。所以,“重内容,轻方法”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实,内容“重”的还不够,错不在于“重内容”,而在于“轻方法”。
“轻方法”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模式上多数教师是在课堂上满堂灌地讲授,个别教师基本上就是“照片宣科” 。这种按照教学大纲完全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的传统方法,容易使本来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一少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者都有共识。问题是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情况下,“教学方法大改革的氛围并没有形成”,以至于有的学者发出“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的感慨。
当然,如果说高校教师完全没有主动去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则是有点片面了。近几年,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教学方法改革成了这几年教改项目支持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还是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如,我校金融学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使用PPT教学,课件中插图、动画和视频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还有的老师在本科教学中在“试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际上,在“学评教”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还穿插了很多的趣味故事。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把课件(主要是PPT)做得美观一点,以便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方法改革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
三、新的不良倾向:“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初步认识,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学校教改政策的导向下,开始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开展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老师又走到了另外一端:在教改中“重方法改革,轻内容调整”,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
教改中,“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错不在“重方法”,而在于“轻内容”,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教学方法革新都是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轻内容”是指教学内容的调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比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比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而国外同类课程一般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另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等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宏观。②金融学的现论比较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而主要分析利率的决定及作用(这部分在先导课程“西方经济学”中已经学过);金融机构体系部分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金融市场原理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和选择行为的基础理论。③教学内容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基本上是粗放的文字描述,没有注重运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来介绍基本原理,这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强数理和计量分析能力的金融人才。
再比如,国内《中央银行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严重滞后于中央银行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部分,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最近20来年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很多没有纳入教学内容。比如,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和通话膨胀偏差问题、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等内容都没有纳入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当代货币政策理论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中央银行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一部分。②中央银行制度部分,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责任性和透明性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但是我国高校所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还涉及的不多,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大部分教材只涉及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没有涉及到责任性和透明性的制度安排。在独立性上,也只是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表现以及中央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没有深入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独立性的边界、独立性的测度和保证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等问题,更没有相应的国别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改革上“重形式,轻实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多,讨论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甚至电影教学法都在尝试使用,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按照基于构建构建主义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是为了引导学:好的教学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要正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有意识、主动去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创造”过程。所以,教学方法革新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其积地思考,理性分析,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太过注重形式,而没有注重上述实质,主要表现为:①花大量精力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更华美,大量运用音频和视频,通过讲述有趣故事和事件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而没有真正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并维持其主动思考、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②教改中一味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滥用电影、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强调趣味性,滥用案例、游戏和讲故事等教学方法。这样做,可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但不能长期维持其主动探索、理性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看出来,近些年金融专业大多数本科生毕业生不能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而只是简单的事实叙述和对策罗列。本科生不同于中学生,在学校应该受到理论熏陶,要培养冷静、理性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而忽视了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实际上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四、两种不良倾向产生的根源
前面的分析说明,在教学及教改中不管是“重内容、轻方法”,还是“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都不好:“重内容、轻方法”和“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方法,轻内容”则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和开放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冷静、理性、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出现这两种倾向的直接原因在于没有摆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首先,教学内容是本,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普适于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很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好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应该是内容与方法并重,两方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理论和与实践发展动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手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与这种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学改革中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出现“重内容、轻方法”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有:①教材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老教师自身所接受的金融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自身知识结构中现代金融理论部分(特别是建立在数理模型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还不足,这使得教学内容跟进现代金融理论发展进行动态更新很困难;②多数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利于进行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因素。比如,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财经类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每次开课的班级都很多,同时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很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任课教师按统一的大纲开展教学,而且要求统一考试。这使得想进行教学内容调整的老师也难以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学内容都只能按多数老师都能接受的方案安排,势必形成落后的老师拖后腿的格局,“木桶原则”会发挥消极作用,使得有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老师也不能推行改革。出现“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近几年学校强调教学方法革新和实施“学评教”背景下,因为教学内容改革会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大部分老师们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比较“容易”的革新,比如美化PPT,采用游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革新无实质性进步,其实都是因为高校教师在本质上对教改不重视而造成的。要知道高校教师智商和能力都不低,如果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教改研究,就能够使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革新齐头并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国外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基于构建主义的“研究性教学教学”理念早就被教育学家们引入我国,但是又有多少高校专业教师认真钻研过这些教学理论,去尝试把这些教学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高校教师基本上是把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内的科研,真正愿意花时间来研究教学和教改的是凤毛麟角。
那么,为何高校教师不重视教改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上缺乏激励机制。首先,在直接的经济激励上,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对科研的奖励力度都很大,对教学和教改的奖励力度则很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评职称一般都是看教师个人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内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科研课题。没有足够数量和档次的科研课题和论文,你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被评上教授;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课题和论文,即使你的教学水平有多差,也会评上教授。众所周知,职称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不管是在收入还是在荣誉上,影响都是决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年轻教师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还有的那一点致力于搞好教学的激情也会在现实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全力投入科研工作,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改问题。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成为影响高校教师收入、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各种荣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又何愁大家不真心诚意地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呢?又何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浩歌在《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的卷首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短文中说道:“(教学方法革新)老大难,老大难,‘老大’真抓就不难”。“老大”真抓,抓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抓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有些制度还不是一个学校的“老大”能够“抓”起来的,还需要高校所处的外在制度环境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艾洪德 徐圣明: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6):75~78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4]浩 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5]丁骋骋:课堂教学三境界论[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8~58
[6]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70-70-73
关键词: 高职 金融专业 一体化实践教学
随着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金融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金融业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等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技能的广大应用型人才。因此,金融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构建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学融通——厚基础、重实践,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定位的需求。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就是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岗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达到工学融通,并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使二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
金融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即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积极推行实践教学,并保持相互的衔接关联性,统筹安排,将各课程、各环节的实践作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综合考虑。
二、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性质的必然要求
金融学专业本身是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金融专业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因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以满足金融实际工作的需求。金融一体化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的运用,通过模拟具体的实际业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真正掌握金融专业各学科的知识。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是解决现代金融行业就业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
现代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自由化与信息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现代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金融发展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从江浙沪的就业形势来看,每年对金融专业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金融专业的学生却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究其原因就是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脱节,而实践教学则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通过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理论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金融知识和岗位需求尽可能衔接一致。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在十报告中,大篇幅讲到了教育现状,并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就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备元素。
三、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要求将岗位需求贯穿教学的始终,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课堂、课外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模拟岗位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
利用金融与证券模拟实训室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学生仿真的凭证与相关设备。在相关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以真实的业务为基础模拟具体的业务情节,要求学生完成整个流程并对学生业务表现给予考核。
2.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践离不开技能,就金融专业学生而言,点钞、文字与数字录入是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技能课,并将技能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技能大赛的东风下,我院将技能训练常规化,取得了可喜效果。
3.案例引导
课堂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案例选取应遵循时效性、真实性原则。所选案例不仅随金融行业具体讲述领域的变化而不同,而且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适时结合时事焦点、热点。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针对具体案例思考、分析、讨论。
4.项目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围绕真实项目开展,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根据课程各个项目的特点及岗位要求,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实施项目模块化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并指定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管理项目小组并组织实施分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项目,由各项目小组在实训室将各个项目完成,如外汇交易、银行柜员综合业务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同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使学生既动脑、动手,又提高了综合技能。
(二)课外实践教学成果的巩固
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成长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类培训、考证、自主实践及学科竞赛等活动加以巩固。
1.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课外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及会计从业资格的培训,将课堂专业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培训紧密衔接。
2.技能证书与外语、计算机证书并重
学校将技能证书如文字录入五笔证书、小键盘证书、珠算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评奖、评优过程中对技能证书给予外语、计算机证书同等权重考虑,促使学生对技能证书重视。
3.各类竞赛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技能大赛、金融礼仪大赛及相关专业知识竞赛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将课上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应用,形成学生相互激励、促进,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实训
1.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专题报告。实践活动可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自主完成。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除每人写出实践报告外,以组为单位。在整理、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每组的实践报告。以每组实训报告为题,组成员可轮流推荐发言人在课堂进行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分析、交际、合作及理解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
学校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邀请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制定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满足为金融机构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与金融相关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建一批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提供良好的资源平台;为高年级同学提供银行等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在校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际演练,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与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来院做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加深对工作岗位需求的理解。
3.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如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等。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选题、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及动手操作工程中,也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是学院对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四、结语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不仅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实训,而且涵盖课外考证、竞赛,直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实习。同时一体化实践教学也需要学院、教师、教学设施的集中全力配合。相信金融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大幅提高高职同学在校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为金融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经济,2011(5).
[2]于晶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3]付丽红.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4]高静.国际金融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