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时间:2023-11-27 16:07: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现状
1.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认为教授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并培养出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片面地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以取得良好的历史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历史知识。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对历史科目并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一门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
2.教学与现实脱节
很多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认为历史只是在讲过去的事,与现实生活无关,因此很少将历史情节与现代生活联系到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认为历史与现实没有关联,学会历史也没有用途,
从而产生对历史的厌烦情绪。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将历史科目当做是死记硬背的科
目,认为学习历史太过烦闷和无趣,无法对历史科目提起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教学观念。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学观
念。首先,学校要重视历史科目,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过去单纯将历史作为提高分数的科目转变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承担历史的责任,做到以史为鉴。
2.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改变历史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统治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只有不断通过探索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樊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神州,2013(11).
[2]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三维目标 创设情境 教学悬念 师生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益成为教学中的焦点和落实的重点。要成功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首先要弄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说,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但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应该是对三者之间的简单累加,而应该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并协调统一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因材施教。笔者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为话题展开论述,目的是探讨新教课程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切实落实。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情感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引导并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层面加以落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配合对这些图片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得那些看起来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实现三维目标。
二、设置课堂教学悬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客观和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习,并通过不断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争论和统一中学习历史。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观点对待及评判历史中的人和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和思考,调高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和思索。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和体会及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知,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即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或是激励可以促进其学习,具有学习推动力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及时应用其中,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加以补充和修正,而教师始终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回应和参与教学。教师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又要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是教师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具体应用可以因人而异,或是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或是对富有创新的学生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价,使得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并逐步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表现有失误的学生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本着帮助他们寻找失败原因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实施,使得他们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继续参与的热情。
四、分层次,分阶段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即识记层次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和运用层次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最终解决新问题。其次,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制定灵活的具体教学过程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取长补短,获得优化。再次,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这些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内容。当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以积极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使得学生对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及积极的人格特征。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根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宗旨,根据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性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客观、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继承,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认知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最终取得“以情促学”和“以学促情”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美英.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J].新课程学习(上),2011(1).
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分析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根据新课标与教育教学实践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的微课,就是指基于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记录的针对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案例片段为核心,并且相关知识点的一系列辅教学资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缺乏,那么他们是无法认真学习知识内容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例如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历史过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消极心理,而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则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微课在内容上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串联起知识内容,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在记忆与运用上提供引导与帮助,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历史教学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例如历史故事、任务典故等等,很多知识的系统性、故事性、连贯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这些短小而多的知识模块而言,微课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与简洁的内容,不会耗费过多时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微课教学中,知识点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历史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语言节目、影视作品、名人讲座等等。历史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然而教师可以寻找影片、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与素材,将知识点展示在课堂之上,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法合理控制微课时长。传统历史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点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缓节奏。而微课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相适应。微课教学不需要过多时间,在微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对集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控相对简单。相关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佳时长,这段时间学的注意力能够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针对微课时长控制不当的问题,可以合理设置微课视频播放之间,以5-8分钟为宜。微课教学的时长较短,因此必须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精简的要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时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主题与主要知识点导出,如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更快,传统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就得以缩短,课堂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第二,微课教学素材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考虑。在微课教学开展中,尽管教师们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受限于备课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的认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微课内容的准备比较单一,然而学生之间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无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学生必然无法都适合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这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相悖于微课课程实施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选择微课课程的素材,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设置微课时要注重灵活性,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并且新知识学习要保持连贯,不宜出现过多新内容,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第三,教师缺乏对微课教学的把控,对自身课堂定位没有足够重视。目前,微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课课程中的视频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用视频来替代。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并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也不高,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课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播放微课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展现知识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运用要求教师注重微课素材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达到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准确、有效的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在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巩固上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好反馈与总结,如此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仍然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阴靖娜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历史感悟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正己身。”在历史这面镜子面前,不同的角度可以映射出不同的景象,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历史的教学贵在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来掌舵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单纯地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告诉学生,如果学生对于历史没有自身独有的认识的话,我们的历史教学根本不能算是成功,连最起码的完成教学任务都算不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引入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面前畅所欲言,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单纯地由教师去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好得多。毋庸置疑,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历史,去感受历史人物的辛酸往事,去感悟历史对我们当代人的启发。
除此之外,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逐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无疑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了单纯的由教师讲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参与机会,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挥出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初中历史的教学经验,对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准备讨论内容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前教师对讨论内容的精心准备,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意义比较深刻的事件来让学生进行讨论,首先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综合性,历史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地理等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历史孤立开来,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综合看待历史问题,例如,我们在讲到近代史的开端的时候,在讲到晚清政府的懦弱和无能以及西方列强的时候,我们就要从科技发展和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差别等方面来设计我们的讨论问题,因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结果。这种综合性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横向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更为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其次,在问题的选择上要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正如前文所讲,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如果单纯地从历史的角度去学习历史,则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即只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如果学生抱着这种学习理念去学习则无疑导致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年代和一些事件,并且这些事件和年代之间的联系根本就闹不清楚。因此,在讨论式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历史问题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古代史中的宋史和唐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历史,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涉及最多的一个时期,这样有联系性的问题设计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横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来学习这段历史。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的工作,为学生把握好讨论的正确方向。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火候,掌握学生讨论的节奏,因为在讨论到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各执一词的局面,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好调解和引导的工作,避免过热的课堂氛围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在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加以总结,对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足的学生也要给予及时的纠正和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将历史的经验教训与现阶段的种种社会现象加以类比,借古比今,让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世界史的时候,在讲到两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两次世界大战评说当下世界的军事环境和经济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和纵向的历史观。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成绩的提高固然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要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讨论式教学,无疑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历史讨论不仅将历史知识牢牢地掌握,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品德进行了优化,最为关键的是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分析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看待问题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韦梦菲.浅谈讨论式教学在历史课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8-1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打破道听途说的迷雾,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逻辑严密的分析,来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新的角度、带着创新意识去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真正把历史学活。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材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重点阐述他的足智多谋。但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可在此挖掘不同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鼓励学生去多找资料进行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完善,根据资料得出自己新的看法。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与任务布置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不同于课本上的观点,纷纷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各种看法。有的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在用人方面存在瑕疵,不仅任人唯亲,同时还相当忌惮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专治与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说到此处,另一位同学马上表示有补充,并举例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不予重用,其对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
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文字史料,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解读文字史料,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正确认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面上,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等,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能力。而在新程课改革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事实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关注历史教学的效益,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效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快乐的动态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课标教育研究》。
[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
>>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刍议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平稳发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及亲身体会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摸索出一些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是从课本或老师而得,不会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产生知识无用论的想法。特别是家长,现在看到很多在学生毕业后工资低,工资还不及那些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人,甚至有些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后,总认为文凭对自己的子女将来出无多大用处。把子女送进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认为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成长漠不关心或关心不够,自己却高忱无忧在外面打工。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在教好数学这门课之前,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应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变“要我学”成“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利用各种途径转变家长的观念,共同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二、培养兴趣,打牢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可以说,一个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培养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教学入手,要求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的后续学习才有可靠保证。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农村的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听课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只会简单的模仿、记忆,不会举一反三,思维缓慢,跟不是老师的思路,时间长了,导致听不懂,日积月累,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困难,产生放弃的念头。作为教师,首先要学生会预习。预习数学时,第一要阅读课文,也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这是最基础的东西;第二扫除绊脚石,数理化的指示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还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搞清楚;第三把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数学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记住的。所以预习的时候要把新的公式等,多写几遍,多记几遍。要试做练习,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知识而出的。预习是可以试做那些习题。检验预习的效果如何从两个方面考虑:(1)下一讲的基础知识是什么?(2)下一讲还有哪一些内容有哪些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其次,让学生会听课,听课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对于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些可以在教师板书或讲解中有所体现,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其难点不一定与教师的预设相同,全班学生的难点也许并不一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记下自己认为的重点,特别是自己的学习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难点内容作较为详细的记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记下一时不能理解且又不便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的问题,再等到课后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后,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完善。另外,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作为记录听课笔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