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区别
时间:2023-11-27 16:07: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高一学生 辨析史料 依据 策略
1 引言
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对过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2 史料运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什么是史料呢?它指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是指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中学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两大类。史料的运用,确立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史料,学生对历史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能把它运用于实际,更不用说培养探究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题目中,史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历史高考的成败。
3 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材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第四步, 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在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高一阶段就重视史料的运用,结合历史知识的内容,通过史料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辩证地对待现实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岳麓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笔者首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一言九鼎”,然后出示幻灯——鼎,一种用来煮肉的烹饪器。接着,介绍史料,“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所以鼎是天子权威的象征”。通过史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天子集权做出深刻的了解。
3.2 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②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对图画感兴趣,笔者借此激发学生对史料进行全方位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脑、口、手的协调参与。如新教材下册《20 年代的国际关系》笔者先是引导学生观看第32页和第33页的插图,激发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小组的合作讨论,通过眼、口的并用,实现学生对图的深刻理解并得出共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将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等。并与政治课的内容相结合,为以后的文科综合做下结合的铺垫。对于材料,包括图中的漫画,笔者都会让学生全方位分析,有时学生就只是观看图中的信息,而对于图下面的文字信息却不怎么关注,导致对图理解的欠缺和片面。在读懂材料后,笔者教给学生知识回位的方法。学会根据材料自己就能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的知识自己就能够全面地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决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冯富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新课程(中学),
2010(06)
2 徐盛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
苏教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