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7 10:2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1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农业总生产量已经占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2015年农业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1415.5亿kg,截止2015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量达到7,764,003美元,占据世界先进地位。而在我国占据前3位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依次为稻谷、小麦、以及玉米。玉米在我国北方被大范围种植,是我国北方农民主要创收的重要农作物。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绿色生态文明,因此玉米的绿色增产模式是现行我国的主要种植模式,有效落实“绿色、增产、创收、技术”理念,对帮助完成国家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山东德州齐河县的玉米种植优势

山东德州齐河县是玉米种植业广泛发展地区,主要地理位置地处在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在地形地势上县内西南地区平均高于东北地区,地形主要还是呈现平坦稳定,同时,山东德州齐河县内有河流流域较为密集,保证了玉米种植业的水系灌溉,山东德州齐河县主要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四季交换明显,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季节干湿性分明,土地肥沃,极为有利于发展玉米种植业。山东德州齐河县第一产业就是农业生产,在截止2012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hm2以上,是山东德州齐河县的支柱产业。因此,为创收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玉米绿色增产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关于玉米绿色增产模式的技术的推广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技术应用

为确保农作物玉米的优良长势,应该在土地肥沃、盐碱程度低、水分充足平衡、土质稀软疏松的平整平坦的缓坡地区进行种植[1],同时考虑到现代机械化生产,应该选择便于玉米种植机械开展工作的地区进行玉米绿色增产种植。

地膜是玉米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基础因素,地膜选择的好坏影响着玉米种植的生长和创收,因此,在地膜的选择上,宽度达到1.3m以上,在地膜厚度的选择上要远远高于0.008mm,用量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玉米种子的选择上要极为重视,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推广使用青贮以及新鲜玉米种子的和谐循环使用,在玉米种粮的选取上,要选取专业有资格生产玉米种粮的企业进行购买使用,优化玉米种类,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促进玉米种植业的效益增长。

在玉米种植时,对于玉米有害病虫患的防治以及玉米产量的提高上,应有效的使用农业科学防治以及生物科学防抗技术,和最为重要推广应用的绿色防控科学技术,减少对玉米农作物的二次伤害,减少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使用科学的种子包衣技术以及实行对玉米农作物科学精准化施药。

对玉米农作物使用节水灌溉技术[2],节约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在玉米农作物种植区域较大的地方,有效利用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的达到“三节”要求,彻底坚持贯彻节水、节药、节肥,有效提高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玉农作物种植业和环境的共同提高。

实行标准化栽培,有效利用土地范围进行玉米农作物种植,构建合理种植,结合种植地区实际情况,选取玉米品种与土地标准化栽培相结合,提高玉米农作物种植产量,在淮北中北部地区可以选取抗倒性耐密型紧凑品种,每667m2地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4500株,在沿淮地区,可以根据地形特征以及实际种植情况,选取半紧凑大穗型品种,每667m2地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4000株。达到绿色种植,绿色增产,以及绿色创收。

在玉米的种植上,除了使用推广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技术,还应当学习一定的抗灾减灾技术,防止玉米农作物在各类重大干旱、重大涝灾中影响到玉米农作物的绿色增产,重点学习防控干旱、涝灾、以及高温天气的高热灾害,同时还要学习各类玉米病虫灾害的防治防控技术,对提高玉米绿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玉米农作物的种植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种植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提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玉米农作物种植方法也当顺应国家的要求,改变传统玉米农作物的种植模式,创新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推广使用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技术,对我国的玉米绿色增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应用;效益

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释义及功用

1.1 释义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目前已经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建设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科学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1.2 功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机物消化掉后,还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把人畜粪便的能量进行再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的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得到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关资料表明:沼肥是优质的有机肥,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全氮保存率达114%(敞口堆沤肥全氮保存率仅为68%),其中氨态氮增加20%以上,磷钾没有明显的损失,以沼肥作为农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粪尿和化肥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为:粮食作物5%~8%,经济作物8%~16%,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以上,且在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将沼气用于塑料大棚增温和补施CO2气肥;将沼液用于农作物根外追肥、用于农作物的浸种消毒剂、杀虫杀螨剂,将沼渣用于栽培有机农作物、蔬菜等的生产。

2 沼气技术的应用保证生态农作物生长

2.1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CO2气体肥

蔬菜生长靠吸收CO2,并且CO2浓度要在0.1%左右最为最适宜,但空气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农作物的生长所需要的CO2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为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就需充分利用沼气的作用,燃烧沼气来提高CO2气体肥,确保农作物的需要。有关实验表明: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在CO2浓度增加时,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大棚黄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黄瓜早期产量增长36%,产值增长44%,总产量增长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开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产效果也很明显。番茄较对照可平均增产21.5%,青椒较对照增产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气发酵是生化众多微生物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质、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喷洒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提高农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农作物生长健壮旺盛,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温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病虫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县统计局资料:建1个8~10m3的沼气池,日产沼气1.5~2m3,可满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调查户的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为132.88元,年均维护费54元,年均投入沼气原料费为116.11元,年均其他费用为3.24元,共计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费用年均煤炭用量为693.75kg,按0.65元/kg计算,要花费450.94元;农作物秸秆用量为1062.5kg,按0.1元/kg计算,要花费106.25元,柴枝用量为475kg,按0.39/kg元计算,要花费185.25元,液化气用量为5.44罐,按每罐78.3元计算,要花费425.95元,共计1168.39元。从花费情况看,使用沼气每年可以节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农作物,每年可节省化肥350kg,减少化肥支出约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增加了种植业收入。

3.2 社会、环境效益

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后,能有效地将寄生在人畜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沉降杀灭。人畜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惰性物质可在池内循环利用,不存在堆沤方法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可直接用做无机肥料、养殖等,不产生二次污染;农村使用沼气,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农作物增产;林权

农田防护林建设调整和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现状必须不断研究。

1.明确防护林功能是建设的基础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目前已得到广大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树龄的增加,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减产,部分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却看不到农田防护林在整体上的护田增产作用,因而存在着在农田周围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导致烧麦茬、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形成了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年年建设,年年遭受破坏的局面。其实,防护林带胁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使农作物减产,但由于林带能够有效改善林网内农作物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整个防护范围内的作物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0万亩耕地中有6500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7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增加价值28.6亿元。但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防护林增产机理认识不足,对营造农田防护林存在顾虑,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农田林网化进程。通过对两块玉米地的实验,即有完整农田防护林网(长650米、宽500米,沿着林网长度的方向每隔15米选择一行玉米作为试验样带)庇护的玉米地产量和没有农田防护林网庇护的玉米地产量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农田林网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找出农作物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弄清楚农田林网对农作物增产机理,提高广大林农对农田林网重要作用的认识,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生态环境脆弱,经常遭受破毁,为了调整与改善这种现象,林业就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遵循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经营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扩大和再造大面积的人工林地,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中农田防护林体系就是满足农牧业生产气候环境需求,营造不同种类和区域的林木,时空合理布局,维持农田业生态系统平衡、健康,确保农牧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实现农田系统可持续发展。依据防护林的功能,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其一是生态林,以获得生态效益为目的,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农田等功能;其二是经济林,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在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为辅;其三是农田防护林,其功能具有双重性,生态功能是基础,防风、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与改善农田生态平衡;林木立地须有产出,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社会承受尺度和经济上再生产的要求。所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需要明确防护林功能,才是防护林建设基础。

2.林权是促进防护林建设的动力

防护林体系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防风固土作用,改善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但要长期保证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平衡,林权改制是促进防护林建设的动力。国家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展开。明晰产权,增强农民发展能力,扩大发展成果;正确应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农民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现有林业分类经营,划分为生态林、经济林和防护林三大类,即生态林具有公益性,短期或长期难以见到经济效益,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经济林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木,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放宽政策,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治理”的原则,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用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其可以作为部分防护林组成。而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在系统核心部分可以依据经济林建设原则进行管理,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但绝不是收获其产品而降低其防风固土的作用。为了经营好防护林体系,使每条林带发挥最佳的效益,确保整个林网体系持续稳定地发挥防护功能,林权改制势在必行,并且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操作。即明晰产权,现有的防护林体系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完成的,属于集体或企业所有,那么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凡是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或职工。而不能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将林地承包经营权社会化。对农田防护林,在保证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权可以流转。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农民在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后,能依法实现自主经营、自由处置、自得其利的收益权。

3.完善防护林管理体制,促进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06

1 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土壤、水源、地理环境和配套设施等,都会影响农田产量及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中低产田改造是通过修建路、沟、水窖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最大程度实现种植效益。该项目属于惠民性工程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该项工作。

2 中低产田改造特点

中低产田的形成与区域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生产能力等具有很大关联性。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需加大对其关注度,为农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灌溉条件差,土壤盐渍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势地形环境等不同。以平原地带为例,因地势过于低平,对地下径流造成严重的阻碍,使其畅通度不足,导致水盐聚集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质量,出现盐渍化问题。而地下流沙含量比较大,增加了自流排水难度,使地下水位升高,很难对盐碱荒地等进行充分改造和利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培育,难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2.2 用养失衡,土壤肥力不足

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粮食种植效益低,很多农民过度使用土地,而不注重对其进行养护。农田因为长年单施化肥,无法及时补充土壤有机质,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外部条件无法保障。无论是土地利用率,还是生产率,都特别低,生产力严重下降。很多土地甚至缺氮和磷,形成中低产田。

2.3 耕作粗放,多草害

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种植和管理过程过于粗放,采用掠夺性生产方式,会使土壤中的养分严重流失,影响其肥力,甚至出现板结状况。土壤质量下降,耕层变浅。该过程中,杂草与农作物争水和肥,使粮食种植过程中,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抑制其生长发育,且产量降低。

2.4 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水Y源短缺和污染严重,也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地下水污染、超采等。加之,污水和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下降,而且严重不足,出现土壤沙化、湿地萎缩、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 合理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据区域性特征,对中低产田进行有效改造,以适宜农作物种植及农业生产。

3.1 坡改梯

沿等高线在坡地上修筑台阶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采用该种方式,能够使地形坡度发生改变,滞留地表径流,使土壤更加稳定,具备良好的保水、保土、保肥性,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其种植效益。与此同时,应用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和保水耕作措施[2]。

3.2 小田并大田

结合区域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在其自愿情况下,依据二轮承包人口和面积,在地力和配套设施相近的地块范围内,对二轮承包零散的多块小地块进行整合,农户依照整合之后的地块进行耕作。

3.3 合理施肥

对氮肥、磷肥、钾肥等,进行合理配置及应用,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拓展其覆盖范围,对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问题等,进行严格控制。推广和倡导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配方施肥的应用原理是依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各类农作物的营养需求状况,对各类肥料进行科学配施。科学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尝试应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合理轮作倒茬等方式,使土壤具备充足的有机质,使土地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确保土壤和农作物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3.4 采用综合治理方法

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需要遵循改造、使用和养护相结合的方法。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的土壤,可充分实现培肥利用。因地制宜,依据土地实际状况,选用合理的作物种植品种,并采用正确的种植方法,严格控制农田种植过程,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及产量。例如,修建机械耕种道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小型机械化作业进行推广应用,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更加有效。改进种植制度,注重日常除草等,耕地使用与养护相结合,实现土壤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使土壤具备较高的肥力。

4 结语

中低产田改造比较复杂,专业性强,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比较多。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性农业发展要求,明确中低产田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方法,以达到良好的中低产田改造效果,推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人们供应优质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通丰植物营养液;农作物;应用效果

通丰植物营养液是四川通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营养、无公害复合微肥,是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也是我县扶贫办选定的科技扶贫项目。2006年,我们对通丰植物营养液在水稻、花生、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上进行了应用试验,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现将试验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选择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均匀的田块,试验点的基本情况见表1。供试材料为四川通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通丰植物营养液。试验设置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4个处理是: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3L/hm2(A);通丰植物营养液4.5L/hm2(B);通丰植物营养液2.25L/hm2(C);喷施清水900kg/hm2(CK)。小区为长方形,面积40m2,小区长8m,宽5m。小区重复间留走道50cm,四周保护行1m以上。其他施肥管理措施与当地大面积生产相同,并严格控制一致。施用方法:在水稻、花生、玉米营养生长盛期进行叶面喷施。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1)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对水稻的株高有矮化作用,实际观察中还发现,喷施了该液肥的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强。3个喷施剂量喷施后的水稻穗长明显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多,平均增加2 000穗/hm2,着粒数增加1.9~4.6粒/穗,实粒数均增加10粒/穗,空壳率降低3.3%~3.8%,千粒重增加0.6~0.7g。从效果看,以处理A最佳,但3个喷施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2)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对玉米的株高有增高作用,从而增强了玉米接收日光的面积,平均株高增加5.7cm,穗长平均增加2.3cm,穗长增长率达到10.4%;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后的玉米穗粒数较清水的明显增多,处理A试验结果为5.5%。此外,在玉米上应用通丰植物营养液后较突出的作用是增加百粒重,以处理A为例,百粒重增加1.9g。

(3)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对花生主茎有矮化作用,平均矮化1.3cm,千克果粒数平均减少8.2%。过熟果、发芽果减少55%。

2.2不同处理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水稻、花生、玉米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大田调查,水稻施用通丰植物营养液比对照平均增产1 241.6kg/hm2,增产幅度达13.93%;花生施用比对照平均增产657kg/hm2,增幅达16.9%;玉米施用比对照平均增产1 161kg/hm2,增幅达15.33%。

3小结与讨论

(1)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对水稻、玉米和花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且以喷施3L/hm2的效果最佳。水稻和玉米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比对照在有效穗数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等方面均有增加,降低空秕率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在增加穗粒数、籽实重量和降低无效产量等方面效果突出。在花生上,主要降低株高,增加单株结果数,减少千克果数,增加产量。

篇(6)

[关键词] 文山州地膜 农业环境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1-01

1 文山州使用地膜的情况

文山州经常采用水稻与蔬菜轮作、玉米套中豆类、小麦与玉米轮作等方式进行种植。而文山州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农耕区域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耕作方式粗放、经济滞后、科技不发达、没有维护农田生态的意识,在使用地膜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对地膜进行滥施滥用,使用之后没有做到及时清理,这样在时间的推移下,田间便积累了众多的残膜,对生产环境以及农业土壤造成了较重的影响[1]。

地膜覆盖在文山州是农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海拔较高、干旱少雨以及冬季寒冷的区域,使用地膜可以获得到良好的农业产量。根据文山州2013年农情显示,文山州总用膜量高达6000多t,总覆盖面积大约是160万亩,每亩用膜量约为3.75kg,其中辣椒每亩约增产51.3kg,玉米每亩约增产57.3kg,马铃薯和蔬菜每亩约增产230.3kg。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文山州范围内使用地膜覆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9710.5公顷,其中覆盖马铃薯约1426.67公顷,覆盖玉米60543.93公顷,蔬菜16653.33公顷,覆盖其它作物为31086.57公顷。尤其是砚山以及马关和文山这三个县,属于使用地膜的大县,在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中,环境危害更显突出。为了可以清楚的掌握的文山州使用地膜以及土壤中残膜情况,为恢复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我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对全州使用地膜与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查阅《文山州2006年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地膜使用与残留》,其中对308600kg地膜用量进行调查,地膜的实际残留量是54470kg,占地膜使用量的17.65%。2015年,文山州共使用农膜4606000kg,经对两县一市进行多点棋盘式抽样调查,分别选择覆膜时间为1─5年、5─10年、10年以上3类不同覆膜时间的地块进行实地取样调查,平均每亩用膜5kg残留量为798.39g,地膜实际残留量为727748kg,以此判定文山州具有15.8%的农用地膜残留在土壤之中危害土壤环境,阻碍农作物的生长。

2 残留的农用地膜对农业环境造成的危害

2.1 对土壤造成影响

因为地膜不容易被分解,所以残膜会影响土壤特性,特别是残膜存在于土壤表层以及耕作层,这样灌溉水、降水以及土壤毛管水的渗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土壤的吸湿性就会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会随之降低[2]。此外,残膜还会使土壤之中的空隙减小,通透性逐渐降低,阻碍了土壤中空气的交换与循环,从而土壤之中微生物就不能正常活动,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

2.2 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大量的残膜使土壤渗透性降低、空隙减小、通透性减低,致使土壤出现肥力下降和板结的情况。因为土壤特性被残膜所破坏,使农作物的种子很难发芽,根系不能正常发育,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此同时,残留地膜还具有极强的隔离作用,这不但阻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还使肥料的实际利用率降低,因此导致农作物的产量无法提高。通过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每公顷田地土壤之中含有38.5kg地膜,那么水稻的出苗率将减少24%,分蘖数也会减少18%,具体表现就是出苗率不高、出苗缓慢、根系扎的不深,有部分根系会因为不能穿透残膜而横向生长,残膜对白菜、花生、茄子以及玉米等作物根系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3 防治方法

3.1 使用质量较高的地膜,并做好地膜回收工作

通过实验表明,假如将现在使用0.007毫米到0.008毫米的地膜增加到0.011毫米,同时再相应的添加些抗老化物质,不但可以增加地膜的使用时间,还能够起到良好的保墒以及增温效果,并且还可以干净的进行回收。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制定不同地膜宽度能够减少土壤之中地膜残留量,据有关资料显示,65厘米窄膜在土壤中的残留率要比145厘米宽膜大2.27倍至2.67倍。

3.2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农艺技术进行改进

根据生产情况,明确揭膜的时间以及方法,例如:在收获作物之后揭膜改为收获作物前揭膜,同时对区域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确定具体的揭膜时间[3]。通常情况下在早晨或雨后出晴时揭膜,可以回收更多的完整的地膜。

3.3 对回收地膜的机器进行研究

因为地膜实际应用面积以及范围非常大,如果只依靠人工进行回收,不仅增加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应用机械对残膜进行回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回收残膜时间以及农艺具体要求,回收残膜的机械包括苗期揭膜、播种前回收、秋后回收、耕作时清捡等四种类别的机械。通过使用回收残膜的机械,可以使回收率大大提高。现在我国已经成功研制成一些地膜回收机,并且已经在有些地区投入使用。

4 结语

在塑料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应用塑料薄膜来进行农业生产,此项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是大量的残膜问题却对人们造成了困扰,笔者在上文根据文山州地膜使用情况,探究了残膜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蔡金洲,张富林,范先鹏等.南方平原地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5):23-30.

篇(7)

一、使用范围

恩碧来微肥的使用范围广,几乎涵盖从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到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以及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烟叶、桑叶)、水果(苹果、梨、柑橘、荔枝、龙眼、桃、李、杏、葡萄)、蔬菜(黄瓜、青菜、扁豆)等所有大众农作物。

二、使用方法和应用效果

恩碧来对农作物具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农药残留等作用。但对于不同的作物其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使用方法一般有喷施、拌种、基施3种方式。喷施以1000倍液为好,拌种则以500倍液为好。从增产效果比较,喷施优于拌种和基施。实践证明,恩碧来可使大田作物增产20%~40%,瓜菜等经济作物增产30%~50%,果树、棉麻、油菜、药材、花卉及根茎作物增产40%以上。

三、恩碧来对不同农作物的使用效果

1.水稻、小麦

恩碧来可促进水稻、小麦的营养生长,促使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增强,籽粒灌浆速度加快,粒重和产量提高。如果能将拌种和叶面喷施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喷施宜在缓苗期、孕穗期、灌桨期各喷一次。

2.白菜

在移栽前及移栽后各喷施1次,能使植株增高、单株净菜重量提高、生育期缩短。

3.茶树

能提高茶树光合作用能力,促进茶树体内酶的活性,促进新梢生长量增加,芽叶粗壮,持嫩性强,芽头密度增多,百芽重增加,提高产量。同时可促使茶树生长速度加快,提前达到名优茶采摘标准。宜在茶树休眠期喷1次,在采摘前26天再喷 1次。应在阴天或晴天下午5时后喷施,叶面叶背两面均应喷湿。

4.大蔬棚菜

对大棚番茄、黄瓜、辣椒、韭菜等,定苗后每隔10天喷1 次,连喷3次。喷后,能增加植物体内花青素、叶绿素等物质的合成,活化植株机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若加以拌种,还可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寒、抗旱能力。此外还可防治一些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等。

5.花生、芝麻

喷施后对植株地上部生长及根系活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宜在苗期、花期、盛长期各喷一次

6.西瓜

在西瓜伸蔓期、开花坐瓜初期、膨瓜期各喷施1次,可使西瓜增产且促进瓜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提高瓜的甜度,防脆裂,延长西瓜保存时间。

7.果树

在果树上喷恩碧来微肥,可使果树百叶重增加。同时,可明显改善果品品质,提高果品硬度,增加糖含量。宜在幼叶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各喷一次。

8.棉花

喷施恩碧来可使棉苗长势旺盛,棉花产量提高。在棉苗5~6叶期(移栽后15天左右)喷施第1次,盛蕾至初花期喷第2次,花铃期喷第3 次。在不产生肥害的前提下,喷施浓度可适当提高。

9.大豆

拌种和喷施均可显著促进大豆早熟,提高大豆产量,增加大豆的抗逆能力。喷施宜在幼苗期、花期、盛果期各喷一次

10.土豆、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