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2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天我们召开第四届**职工科技节总结表彰会,目的是总结、交流职工科技节活动经验,表彰职工科技节优秀组织者单位,贯彻落实2011年**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推进本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刚才,44家区县局(产业)单位在会上受到了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以这届职工科技节为起点,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
“**职工科技节”作为“**科技活动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化职工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由市总工会等八家单位于今年5月15日至26日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职工科技节,是历届职工科技节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一届职工科技节。刚才李卫军部长已对第四届**职工科技节情况作了小结。我认为,这届**职工科技节活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围绕“立足岗位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职工科技节主题,深入推进“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主题实践活动,聚焦职工创新行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二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工会领导对这届职工科技节予以了高度关心和支持。全总领导专程到沪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市总主席办公会专门听取有关情况的汇报。许多区县局(产业)工会都在科技节前专题讨论、研究职工科技节工作,提出科技节具体工作打算和要求,并落实分管主席负责,深入基层,广泛发动开展职工科技节活动。
三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级工会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职工科技节活动载体,在市级层面和区县局(产业)层面共安排了175项活动项目,活动形式有近40种。基层企业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活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感召力。
四是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市总工会注重加强工会内、外部各种职工创新力量的整合,集聚资源,在市级层面组织开展了8项职工科技节活动。在市级层面活动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下,有83家区县局(产业)工会联合有关方面,在本级层面上分别组织开展了职工创新活动,如宝钢集团工会举办了以“切磋创新技艺,共谋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等活动;上汽集团工会举办了上汽工程师“节能减排”创新论坛;纺织工会举办了**纺织职工“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及知识竞赛”活动;浦东新区总工会举办了新区职工科技节,组织开展了职工创新成果展、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评选、职工创新工作研讨、职工环保知识培训、职工创新成才讲座等职工科技创新活动;闵行区各级工会先后举行职工创新座谈会、创新论坛、研讨会、报告会、有关科技创新专题讲座、征文、演讲、合理化建议活动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嘉定区总工会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计”、科普知识版面巡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航天局工会举行了职工专利知识讲座和由千名班组长参加的职工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电力建设工会举行了**电建优秀施工工法、科技论文征集展示和“五小”成果征集、活动;城投总公司工会开展了2011年“建功‘十二五’,创新促发展”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市医务工会组织开展了2008-2010年度**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标兵、能手评选活动;市金融工会举办了“科技创新,助银行卡服务更精彩”论坛,等等,各个单位的活动都很有特色,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外,这次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的举办更是突显了市、区县局(产业)和基层上下联动的特点,有31家区县局(产业)参展,设立了产业展区、联合展区和地区独立展区,集中展示了460多名职工创新先进典型人物和520多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吸引了10万市民参观,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五是分类指导,注重推进。在本届职工科技节上既注重营造职工创新氛围,更注重对职工创新实践活动的推动,如举办非公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座谈会、合理化建议工作研讨会等,通过交流经验,研讨做法,探索方式,进一步明确推进非公企业职工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途径;明确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多样性和实效性要求。
六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大力宣传宝钢职工创新现象、上汽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亚尔光源公司先进操作法工作做法,并推出了工人发明家、职工科技创新英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借助**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知名栏目——《头脑风暴》和“东方网”,分别举办了《蓝领创新——咱们工人有力量》讨论节目和“第四届李斌技师网上论坛”,探讨蓝领职工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讨论发挥农民工高技能人才作用的问题,引导社会关注职工岗位创新,支持农民工岗位成才。《蓝领创新——咱们工人有力量》节目受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并上报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和42家网站报道了120多条职工科技节活动消息,宣传声势超过前几届,职工科技节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各级工会的精心组织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下,为期12天的第四届**职工科技节获得了圆满成功,它对于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营造工创新氛围,深化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职工科技节已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好评的一个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和载体。
刚才,浦东新区总工会、建工集团工会、电信公司工会和市一医院工会分别交流了开展职工科技节活动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各级工会学习。下一步,我们要借本届职工科技节之势,进一步深入贯彻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八委办《关于推进本市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意见》,按照市总工会关于深入推进“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主题实践活动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健全工作体系,加强职工创新工作领导
一要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各级工会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创新工作的推进机制,建立多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平台、职工创新服务平台和职工创新激励平台等三大平台,指导和推进职工科技创新,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目前,市总工会已在市级层面建立了这三大平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这些市级层面工作平台,参与各项活动。同时要整合资源,会同政府及企业有关部门,着力搭建本级层面的职工创新工作平台,建立职工创新工作体系,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方推进、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二要着力学习推广宝钢经验。近年来,宝钢工会积极推动职工创新,取得了很好成绩。我们要研究宝钢现象:宝钢现在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职工创造;企业技术秘密年均2000余件,40%由一线职工完成;2006年开始全国有10名一线工人被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有4个,而宝钢占了3个;宝钢先后有1100余项的职工创新项目在国际、国内发明展中参赛获奖;宝钢还拥有11名“**市工人发明家”。宝钢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宝钢建立了一套推进、保障机制,这套机制包括有先进的创新文化、完善的创新体系、开放的创新载体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形成了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持续改进的职工创新实践之路。宝钢的经验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值得各单位学习借鉴。
三要着力三个深化。一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深化;二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深化;三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公企业深化,进一步扩大职工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非公经济领域,这是开展职工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目前,非公经济发展很快,非公企业职工人数越来越多,非公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非公企业的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在总体上仍比较薄弱,企业覆盖率和职工参与率都不高,与非公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所发挥的作用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要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认真研究探索在非公企业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推动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在非公企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围绕创新主题,推动职工创新行动
要坚持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立足岗位,面向企业,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推动转型发展。
一要推动职工创新实践。要加强职工创新载体建设,以需求、问题和项目为导向,积极组织、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广泛开展“五小”、科技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热情,推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下半年,市总将加强合理化建议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工作;同时加强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重新修订、推出《**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实施办法(修订稿)》,以进一步规范本市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奖励标准和奖励办法,推动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要推动形成一批创新人才。要围绕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十二五”规划》,继续积极配合企业行政,建立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发展机制,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要大力推进实施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充分运用首席技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工作载体,做好职工技能、创新领军人物的培育工作,发挥高技能劳模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下半年,市总将会同有关部门命名20个**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市职工技术创新基金将对每个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予一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并要求有关单位按不少于1∶1比例配比。
三要推动形成一批创新成果。要全力推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积极组织参加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优秀发明选拔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参加各种发明展和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动一大批职工岗位创新成果的涌现。
下半年,要认真组织开展第二十四届**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组织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参加8月份在山东威海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积极参与**市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和**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征集、命名活动,今天有关通知已发给大家,希望按照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征集、申报工作;还要积极推荐职工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参加**市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三、加强技协工作,深化职工创新成果转化
职工技协工作是工会组织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总工会、市科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推动本市职工技协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推进基层技协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职工技协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要加强技协基层组织和会员发展。要按照全国总工会和市总工会关于“凡是有工会的单位,有条件的都要建立技协组织、开展技协活动”的要求,以贯彻七委局《若干政策意见》为契机,加强基层技协组建,着力把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技协组织建立或恢复起来,进一步提高技协组织建制率,扩大技协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要大力发展个人会员,吸收高技能人才、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的职工成为职工技协会员,扩大会员队伍,为发挥技协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要加强职工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各级职工技协要坚持“创新、协作、服务”技协工作方针,一手抓好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技协会员要成为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干力量,职工技协组织要成为“职工创新之家”;一手要抓好科技服务活动,坚持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用好、用活、用足职工技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财税政策,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协作和技术交流。要加强区域性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做好援疆工作。
目前,科技部门工作以抓科技项目为主,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立项,国家科技部的科技计划体系框架有3大类别20多种项目,省、地各级也相应建立了各自的科技计划体系,项目种类也有10—20个,而且各种项目都设定了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资金支持额度。
目前科技项目的材料要求较高,专家评估也是以看申报材料评分,行内叫“做项目”或“包装项目”,为了获得项目,企业家们不惜代价请专家“做项目(撰写材料)”,甚至还要“找人跑关系”,才能争取立项支持。本来科技项目支持的资金额度就小,一个项目争取下来,中间环节就花费不少,用于项目研发的资金就更少了,普遍存在重视争取项目,不注重实施成效。
最近,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这一精神,技术创新机制应当建立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企业科技创新,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创新。因此,以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须建立如下建议之上:
一是科技计划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化。科技部门应有计划地重点扶持关系民生、国家安全、重大基础性研究和赶超世界高新领域的项目,如重大疾病治疗、国家安全技术、航天航海等,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走向市场化,减少计划列项扶持;
二科技经费的分配上,要注重创新成果及其运用效果,对于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要像创新基金项目一样,先拨付70%,实施中加强监管,鉴定验收通过后,再拨所剩的30%。逐步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经费,技术创新过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通过认定是先进成果或评价取得显著应用成效的,不管是否立项,都给予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认定(鉴定)及其运用效果评价机制。让企业增强成果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有技术创新成果能及时向科技部门申请认定(鉴定)或成果运用效果评价,认定先进以上和评价良好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分两块奖励,一块是奖励为科技人员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条件的企业(单位),另一块是奖励参与成果创新及其运用的科技人员。
二、在目前形势下,市、县一级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哪些地方
1、建立市场决定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科技经费要逐步增加到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的奖励上,更利于推进科技创新。
2、建立合理的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协同开展创新。
4、建立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5、建立维护技术市场秩序运作机制,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工作。
三、针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近年来,市级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构架也丰富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有10多种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也在增加,少者1-2万元,多者50—100万元。基于前面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一是建议要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的奖励和成果转化应用效果的奖励项目,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项目,只要有先进成果和成果转化有显著效果的均可获得成果奖励项目支持。二是建议重点扶持区域重点产业建立研发平台,使企业注重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是建设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所立项目能否至少10万元项目资金,否则几万块一个项目有人情项目之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四、本单位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需求
1、要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督促检查各类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科技局与知识产权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解决设为一级行政单位的问题(目前编办没批复),同时需要增加人员和办公经费的问题。(目前,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编制12个,但实际在编只有8人,80%人员为60年代出生的,人员老化,影响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2、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逐步达到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企业科技投入按销售收入2%的比例逐年提取科技创新资金,为企业储备科技创新资金。
3、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2):04-07
[2]韩长赋.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农业改革发展成就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2015年10月10日
[3]孙科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2010(20):1-2,17
[4]华树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题,2012(12):18-19
[5]万春雷.市场条件下农技推广创新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4):27-28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4-29.
[2]鹿丽,周洁明,闫叙.促进渔业发展的渔业科技创新的浅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16.
[3]何爽,谢富纪.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相应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9-32.
[4]汤天滋,王文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科学,2002(6):30-32.
[5]孙建富,吕丹凤,王博.“十二五”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2012(6):69-72.
[6]胡志斌.激励农业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65.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丽华.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平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3]王晓茜.高中生创造性人格特质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科技创新模式矩阵 创新强度 合作程度
1 引言
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社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产业。在我国,电信行业具备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的特征,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水平,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2011年6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根据中央的刚性指标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驱动,电信运营商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需求非常迫切。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起步晚、基础弱,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运营商。学习国际先进电信运营商的经验,采用跟进式的科技创新战略,将为我国电信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撑。近年来,针对电信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内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关键问题研究[1-2]、国际化模式[3]及个别案例分析[4],国外则关注于创新效率评价[5]、创新机制研究方面[6],缺少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经验的系统性的跟踪成果。因此,系统性地研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借鉴先进经验并提出策略及建议,将对提高我国电信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研究背景及思路
科技创新[7](Innovation)是从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演进而来的全新管理模式,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它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包括:技术领先、成本优化、产品差异化、边际利润提高和管理提升等,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电信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选取了16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美国(AT&T、Verizon和Sprint),欧洲(Vodafone、BT、Telefonica、FT和DT),亚太(NTT、SKT和Telestra),中国(CM中国移动、CT中国电信和CU中国联通),港台(CHT中华电讯、和黄(含H3))。
本文的研究思路(见图1)是:以各个运营商2009~2011年年报、财务报表、第三方咨询公司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为基础研究资料,选择6个重要指标——研发投入占收比、专利拥有数量、科技人员数量、研发组织结构、研发重点及研发成果——作为依据,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系统的跟踪分析,根据各个运营商在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具备的差异进行分类。基于分类成果,创建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并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差异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最后,根据跟踪成果获得的启示,对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策略提出建议。
3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
根据近年运营商年报等资料整理的基础数据,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差异,不同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在创新强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运营商采用需要较高投入和较强难度的技术创新策略,有些采用引入消化再融合创新的业务创新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运营商选择的合作程度也不相同,有些采用深度融合的国际化联盟合作的方式,有些则采取依托政府资助、采用投资驱动的研发策略。
因此,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16家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模式分为4类: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国家化合作创新,以及以投资驱动的创新。根据跟踪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构建了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见图2: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的代表案例见表1。
从分类结果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1)地域性特征
1)日本运营商偏向于技术创新,原因是日本等国家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NTT曾在全球率先开发增值业务和深度定制终端,又在2010年较早对4G进行商用。
2)亚洲地区运营商多采用投资驱动创新的模式,这是因为亚太运营商一般具备政府投资的背景,较容易运作资本,收购创新企业股权或投资创新基金。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运营商一般都采用这种方式。
3)欧洲运营商主要采用国际化创新,因为这些国家曾经在全球建立霸权,较容易在其曾经的殖民地开展业务。例如,西班牙电信在南美洲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沃达丰的业务在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都有较好的发展。
4)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运营商较多地选择业务创新模式,原因是北美和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相对成熟,因此业务产品及应用平台的创新需求强烈,且收效明显。
(2)市场成熟度特征
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市场成熟度的关联十分紧密,市场成熟度越高,越重视创新的目标,如技术和业务创新的产出。图1中白色的两类运营商关注于创新的目标,一般是成熟市场的运营商;灰色的两类运营商重视创新的手段,即实现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运营商。
(3)综合性特征
图2中,纵轴表示创新程度,越趋向上方,表示运营商的创新能力越强;横轴表示合作关系程度,越趋向右方,表示合作关系越强。虽然创新程度高、合作程度强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由于成本和外部环境因素,每种模式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不足,见表2。
由于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的优缺点都十分突出,因此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商偏好采用综合模式,即同时借鉴四种创新模式,扬长避短。这一综合性的特征在矩阵图中显示为运营商向中心移动的趋势,即越靠近矩阵中心的电信运营商,显示出越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对国内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
国内三家运营商近几年对科技创新工作日渐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与国际先进运营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图2可看出,三家运营商普遍处于投资驱动模式区间,即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均不算强。中国移动因其实力优势,更加接近于矩阵中心点,显示出综合性创新模式的特征,但在国际化合作和业务创新方面仍有很明显的改进空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制定科技创新战略时,可以参考借鉴地域相似、基础条件相当的运营商的创新模式,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2)深度分析自身优势,根据市场成熟度的不同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不断调整科技创新策略,以加强核心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3)创新目标与创新手段并重,一方面增大研发投入,明确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大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力度,满足客户需求,获取市场优势。
(4)不断加深合作程度,积极加入国际技术联盟,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降本增效,规避研发风险。此外,还应注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采用外包模式,开展产业链合作,提高企业价值。
(5)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抓住专利申请和标准国际化两个重点,保证企业研发成果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国内运营商应认真借鉴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精确诊断自身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目标,采用合理的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为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力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支撑与保证。
参考文献:
[1] 吕成华.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关键点[J]. 网络通信, 2006(8).
[2] 彭久生,梁雄建. 我国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C]. 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 2006.
[3] 马思宇. 沃达丰科技创新模式分析[J]. 现代电信科技, 2007(1).
[4] 胡凤雏,彭久生,郭永东. 中国电信运营商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探析[J]. 中国通信, 2009(7).
[5] Giokas D I, Pentzaropoulos G C. Efficiency ranking of the OECD member states in the area of telecommunications: A composite AHP/DEA study[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8(32): 672-68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