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2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教育市场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高校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新人才。主席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要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把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产业转向文化硬实力,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均以文化消费为导向。有需求必定有市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艺术人才,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出高素质人才。但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以游戏市场为例,EEDAR(国外市场研究机构)表示中国潜在游戏市场规模巨大,中国玩家数量达到5.17亿远超美国人口数(数据源自游戏市场峰会2014)。但游戏行业据2011年度中国游戏行业年会出具的数据来看,中国动漫游戏行业大约有200万左右的从业人数,但产品能够被中国玩家认可的却很少。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几十个相关专业或方向,但总体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及时调整办学策略,立足产业需求,将文化创意单独建设一个专业学科,同时扩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形成学科集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面紧靠产业需求,建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经营同传统艺术类学科结合起来,增强市场意识的同时,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
二、立足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体系
在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即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也就是说要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富有个性、勇于创新。因此立足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高校艺术教育可实施创新型教育,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技能向创意转移,结合学科集群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掌握基本艺术领域技能的同时,形成对艺术和设计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创新性艺术教育体系,将学科群、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其中,重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在教育体系当中必须加强学科体系的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集群。高校本身便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应当在独立的文化创意院系中以文化创意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为主干,增设市场类、管理类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甚至可以添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精粹,比如草编艺术,这方面吉林动画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董从仁草编技艺走进了走进了吉林动画学院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专业利用草编技法,设计出了风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时尚服饰,这不失为将传统艺术的创新[1]。
三、立足培养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正轨,部分教育机构已经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以及学生自主创业(挂靠学校的工作室)的模式。比如2013年福州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协议,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干部交流合作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展开合作。其中科技创新与合作方面,建立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多学科,跨行业的优势,依托福州的优势,合理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加快自主创新。文化创意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那么在艺术教育中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产学研将是极佳的实践途径,以高校为依托,以产业基地或园区为基础,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输出人才的质量。而自主创业模式则是产学研模式的有力补充。特别是当前网络大电影、移动手机游戏等的市场大热,这些往往并不需要很多成本,只要有创意,加上比较理想的制作,相对而言竞争力就会比较强,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孵化平台,让学生的创业团队挂靠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形成一种集人才培养与创业孵化为一体的教育模式[2]。
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创新自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把培养创造型人才放在首位。在加强传统艺术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落实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学科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
作者:战海洋 马强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从服装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根据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调整才培养目标,以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根本,教学模式多元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大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性,强调市场性,强化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现高职服装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优化,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符合团队协作的社会法则,符合时尚、个性张扬的时代需求,注重培养艺术创造力,激发创新的设计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独有的风格和主张。为造就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服装专业人才而进行综合性、系统化教学改革。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学校要与企业接轨,落实校企合作政策。企业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设备与教学器材等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时,校方根据企业需求,培养需求人才,方便毕业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服装设计是兼具很强艺术性、实践性的学科。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紧密联系企业,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让学生认识企业经营模式,设计企业型服装,培养学生市场把握能力和调控能力,能通过销售信息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格局市场趋势和需求进行设计,让设计具备市场潜力。学生只有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企业同时对服装教育不断进行指导与培养,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企业培养更多真正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适应新时期服装市场需要,提高服装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服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合理充实
服装专业的教材通常理论与实践失衡。与社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接不足,课程与生产脱节。《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替换《服装生产管理》就很符合教学需求。现代企业服装工艺与设备一直发展、改进,工艺教材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重视并保留教材的正确、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把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内容带进教材。实践教学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零距离接近市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要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使设计作品紧跟市场潮流。
四、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把重点教改为重点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锻炼思维能力角度,把给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挥的无限真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高职服装教学方法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无限创造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之明确方向,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进企业实地调研并实践,并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改和课改等。采用多样办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比如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承担,这样就实现了课堂贴近企业、教室贴近厂房,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同堂,以不同的角色和角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具备市场适应能力。
五、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
高职学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的需求。配备优秀职业教育能力,精通专业技能、熟悉服装设计行业的专业带头人,高职教育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实践能力,可以聘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参与实践教学,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学校应积极探索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选送教师优秀学校或单位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强化服装设计的先进现念,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打造一个高职服装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团队。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师生、同学团队合作,根据教师、学生的特长、思维方式的不同,组织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反映全体教师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能力。
六、注重学生艺术品位与鉴赏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来讲,品位和鉴赏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并进行市场调研借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激发学生独特设计理念和不凡艺术情感,教学中融入新颖设计理念、新颖审美意识形态及艺术的情感表现,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七、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偏理论,服装设计是从理论到实践、由设计思维转为实物化的应用性设计过程,所以,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走向和需求做出学校服装专业考核调整,高职服装课程考核应是理论加实践的完整性考核,从概念构思、设计、制版、工艺制作到最终的成衣,甚至是市场数据分析及运作等缺一不可。这样的考核标准能够让学生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适应将来的企业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八、结论
[关键词]工业设计 市场营销 互动融合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其跨越范围主要包括艺术、技术、经济。就通常而言,大家最熟悉的是艺术和技术,因此就有了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和工程学科的工业设计。很遗憾,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商学院开设经济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市场营销学和工业设计结合起来系统地、整体地研究。
市场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产品定价、分销、促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把市场看作为消费者服务的理论。这一理论与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考虑产品设计的形态问题,更应研究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也就是设计要适应“人”的需要的这一宗旨是一致的参考。
一、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工业设计“艺术、技术、经济”的复合体中,“工业设计与市场营销学”融合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为了实现“想得出、造得出、卖得出”而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必须组成部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总是把形态设计放在首位,结构其次,而经济类课程开设较少,往往由设计老师根据自己体会穿插一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面临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时才匆忙零星地了解一些市场营销的书本知识,或是干脆凭直觉处理问题,不清楚在市场营销规律的指导下,工业设计可以预测和把握很多设计的实际问题,使设计的市场命中率可以大大提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成熟而且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全世界有无数学者和专家在研究其中深奥的问题。随着经济越来越取代了战争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市场营销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即使是机械制造这样的工程学科,也日益需要考虑成本、效率等市场竞争问题,更不要说与之知识交叉的工业设计了。在认识商品的销售过程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参与实现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市场需求和价格条件应该是工业设计师们着手设计的出发点,毕竟产品最后必须在销售中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并非是脱离市场的美观造型和各种匪夷所思的功能和结构。
二、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关系
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工业设计的诞生早于市场营销学,但在现代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总体上受市场营销的支配,从忽视到关注,最终成了市场营销理论中贯串全过程的一个丝丝入扣的组成部分。不过,有的市场营销学专家对两者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很多市场营销学的教材里鲜有“工业设计”这个名词,有的书即使在“新产品开发”的章节里,也大量使用的是“创意”、“改良”等,很难找到“工业设计”或“设计”。在国外,“设计”(design)通常等同于“工业设计”,是新品开发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研究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关系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视角研究和阐述它和市场营销学的关系,即在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和市场营销组合中,工业设计相应的价值和工作要点。设计并非是单纯的造型行为,而是一种基于历史、社会、自然的文化与经济活动。
1.工业设计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长期以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认识到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技术研究与实验的成功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只有通过工业设计才能完成另一半的工作,也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能够被人使用的、便于加工生产的成熟产品,并使之商品化,这样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工业设计还决定着技术的商品化程度、市场占有率和对销售利润的贡献。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实力不仅表现在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表现在对于动态的市场需求和把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在技术方面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反映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实力。
2.工业设计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工业设计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经过设计的产品本身就意味着产生了附加值。因为工业设计师根据不同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和产品的设计定位,对产品的使用方式、外观造型、材料选择、结构工艺、成品的组装生产和上市前的广告包装等做出精心的设计。象这样经过设计的产品,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将给生产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等等都是固定的价值,但是产品的功能、色彩、形态和它带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很难计算出来的,它们都可以给产品带来很大的附加值。可见,工业设计在同样资源投人的水平上,可以使消费者用上更好的产品,使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追求优良设计的附加值将成为未来市场潮流的重要特征。
3.工业设计可以提升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工业设计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都把企业形象战略视为崭新而又具体的经营要素,工业设计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引导消费潮流,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的需求大部分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了市场的相对饱和。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决策部门在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时,可以通过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来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倾向,通过新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占领市场、巩固市场,达到增加产品销售的目的。通过工业设计可以加速老产品的淘汰,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引导人们的消费潮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人类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心理的满足,在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满足需求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产品的新奇性、象征性、文化性、娱乐性,追求富有个性和美感的产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并以新设计来引导消费者。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学专业互相融合教学
工业设计的专业复合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扩大视野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复合几乎交叉了现代社会所有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在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存根本时,以经济角度来全面认识工业设计应该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理工类还是艺术类的工业设计教学往往都着眼努力协调“人-机-环境-社会”的关系,很少协调产品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一种尚未受到普遍关注的缺失。
人们越来越认识其重要性,全世界有无数经济学者和专家在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且不断有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诞生。作为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一种生产关系,工业设计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越来越取决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重视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因此成了很多院校的共识。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所有院校用的都是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不能体现工业设计的视角,以及学科交叉的特点
(1)通过系统市场营销学理论学习,初步建立起工业设计师的经济意识。建议设置市场营销学的基本课时为32课时,有条件可另增加16课时作为课堂练习,指导根据市场某商品的情况运用市场营销学分析决策后提出设计对策和具体设计。可以说,工业设计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理论,能够还原工业设计本来应该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获得完整的工业设计知识体系。会发现,除了继续关注“5W1H”,以及新颖、美观、舒适、绿色等现而易见的因素外,成体系地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目标细分、竞争策略、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生命周期位置、产品创新类型,以及消费者行为、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等等,将使你开始对设计实务及设计管理能够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分析预测,提高设计命中率。这些冰山下潜藏的部分是真正支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存基础。
(2)其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可建立公共课程、共同对某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工业设计学生与市场营销学的一起撰写产品的市场研究报告,再互相比较,发现不足。
(3)学市场学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从市场的角度对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工业设计学生对市场的正确的把握度和敏感度,并形成和市场人员的良好的合作方式,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结语
工业设计的专业复合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扩大视野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复合几乎交叉了现代社会所有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如今工业设计已广泛的参与了市场营销范围的活动,如市场研究、产品开发、促销和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等。可见,工业设计与市场营销的融合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显然,这么做肯定走不出来。
今天做内容公司,必须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打造新型的内容公司。既然互联网可以颠覆零售,颠覆金融,颠覆教育,颠覆医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同样可以颠覆内容和娱乐产业。
机会来自旧思维之外
互联网号角吹响
随着快的和嘀嘀的正面冲突,以腾讯阿里为主要轴心国、百度局部参与的中国互联网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这场战争的核心战场有两个,一个是以O2O转化和交易完成为核心诉求的应用场景之争,一个是以流量为核心诉求的入口之争。视频平台作为一个杀手级应用,已经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
对内容公司来说,如果能在巨人的必争之地占好一个位置,同时还能让自己直接影响巨人们在内容差异化方面的努力并进而影响到它们流量之争的天平,其价值不言而喻。
视频公司对新模式的渴求
把所有领先的视频公司加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行业:每年花几十个亿从内容公司买版权,辛辛苦苦卖出了接近百亿元的广告,但支付完带宽和营销成本、再减去员工的成本,整个行业在烧了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几十亿美元之后仍然不盈利。
这固然和行业格局有关。三巨头都需要这个入口级的流量平台,因此谁也不会甘心让别人做成Netflix。况且三巨头后面还有对客厅机会执着的苏宁(已经战略投资了PPTV)、对产业链执着的小米和对娱乐产业执着的搜狐。
既然行业格局无法改变,行业就必须寻求商业模式上的突破。而最有可能在商业模式上形成突破的地方是客厅和卧室里的那块屏。
因此,帮己先帮人,利人必利己,谁能够帮助那些渴求模式突破的视频公司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谁一定最终会成就自己。
新技术新终端
对内容公司来说,新技术和新终端不仅意味着新的内容传播渠道,也意味着新的内容形态、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链以及新的市场外延。
一家电影公司未来是否有可能主要票房收入不来自于电影院而来自于客厅;电视台未来有没有可能最重要的收入不再是广告而是版权销售和付费分成;一家时尚类期刊公司将来有没有可能大部分收入来自产品零售和移动视频。新技术和新终端正在为这样的商业狂想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4G网络的到来会让我们基本不用再顾虑带宽这件事,内容公司可以放心假设他们做出来的任何内容在任何地方任何终端上播放都如行云流水,下载都在眨眼间。
开放的新人类
对于今天大多数内容产业的主力从业者来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孩子。随着iPad一代逐渐长大,这些从小就被新技术、新终端和新应用包围的新新人类会给内容产业带来很多新鲜的可能。他们是不需要纸质教科书的一代,是宁愿在3.5寸的手机屏幕上看长视频的一代,是对新形态内容天然开放的一代,未来也是最有可能最早对微信说再见的一代和率先扔掉手机、拥抱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的一代。
内容产业的旧思维
内容产业里的大部分人今天还沉睡在传统内容生产的惯性中。绝大多数做内容的公司还是项目驱动,而不是产品线驱动;他们往往把新媒体营销简单地理解为在网站上发几篇稿上个焦点图,把社会化营销简单地理解为发几条微博和微信;他们以为把内容卖给视频公司就算完成了新媒体发行,也误以为系列产品就是干完了一才能开始想二。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还停留在陈旧的思维里,少数想明白了的人和敢于挑战规则、质疑常态、突破自我和重新定义市场的人才有机会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敢于重新定义
面向未来的新型内容公司,有可能从四面八方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场,但它们会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敢于重新定义。
优秀的内容公司从哪来
用产品思维替代作品思维
在任何时代,高品质的内容都需要才华和创意,有价值观支撑的好故事永远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脑永远不可能替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情怀。未来伟大的作品仍然会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作者,需要数年磨一剑的精雕细刻。因为作品思维的出发点是作者,产品思维的出发点是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作品思维需要作者的灵光闪现,产品思维却需要精确的设计和计算。
然而,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优秀的内容公司。一家优秀的内容公司,无论能否生产出伟大的作品,首先要有能力用生产线和生产流程来保证可以规模化地、可预期地、连续地生产出拥有明确市场定位和清晰商业模式、有机会形成内容品牌的优质内容。作品思维的核心关注在于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产品思维的核心关注在于作品是否可以形成一个拥有续集潜力的内容品牌……
从项目驱动转向受众驱动
传统影视公司往往是项目驱动,项目与项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新型内容公司应该尽可能围绕同一目标受众群构筑生产线,形成板块效应,这样不同生产线之间更容易产生协同,整个公司也更有机会围绕这个目标人群打造出一个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传统影视公司的发行和营销流程通常只有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作品一旦进入了管道都变成了行活。新型内容公司会根据内容本身的特点量体裁衣地确定发行和营销策略。譬如,如果你的目标受众群是95后,手机和Pad就是你重要的传播渠道。
机构化能力更加前倾
传统的影视公司往往从本子开始,以播出来回收商业价值。新型内容公司必须从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发开始,并更多地从产业链、而不仅仅是播出和上映来获取商业价值。因此,新型内容公司的机构化能力和组织架构会更加前倾。
因此,只有建立强大的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能力,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产品。其中,市场研究部门的工作是给目标人群把脉,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产品研发部门则需要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找到合适的作品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内容公司拼的就是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的能力,以及社会化营销。其它的都可以交给别人来做。这里才是最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用大数据替代主观判断
大数据将不仅仅被用于市场和受众调研。从决定什么样的电影用什么样的导演和卡司到确定一个多少分钟的故事应该有几个扣到了第几分钟必须解扣,从决定面向某个受众人群营销预算应该如何分配到分析电影上画时可能碰到的天气对于院线上座率的潜在影响,大数据都有用武之地。
最近两部热播剧正在被市场广为谈论,一部是《来自星星的你》,一部是《纸牌屋》第二季。Netflix推出《纸牌屋》第一季的时候只需要它带来不到52万的新增用户就可以回收这部剧的全部成本,结果三个月之内这部剧帮助Netflix新增了300万用户。
这是内容对于平台的价值,也为内容公司指明了提升自身价值的方向。
一、高等学校“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未来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综合和广泛的,必须兼备理论研究和实际产品开发能力,具备材料的认知、工艺技术的开发和生产程序的掌握能力,能够分析社会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关系,分析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渠道,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创意手法。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虽然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但课程结构总体上是从学科出发,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知识的运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学历与技能割裂”表现得非常明显,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已经引起企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实训项目设计是对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的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20 多年来,设计课实践教学基本都依据同样的设计理论、同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同样的课题作业,缺变化和创新,不能够适应目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服装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意识不强、贫乏单调而长期重复的实践教学训练,已成为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痼疾之一。即使有由国外引进的课程,也因缺乏变化能力和发展能力而显得僵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应注重原创并从技能型向创新型转换
全球化的国际竞争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设计教育的灵魂,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惟一出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成了衡量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最重要的标准。服装设计课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涉及到“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实训项目在设计上要灵活,应注重原创性,并从技能型向创新型转换。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多是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而设计的知识积累型、经验式的项目,通常注重设计技能、设计表达等训练,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和延伸,设计思维容易禁锢在某一具体的项目环节,而无法突破,创新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创新,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从技能型向创新型转换,首先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培养其创造的习惯和意识。意识决定行为,通过训练项目的设计,使学生把创新意识当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和自律,贯穿在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及时地了解掌握服装行业、专业的前沿信息。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要注重学生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国外,有超过 40% 的设计工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部分设计师已经熟谙这种设计方式和工作模式。这种学习形式对学生知识更新和专业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课题设计可以按照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的模式,根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和更广泛的社会接触面。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实践教学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零距离接近市场
设计从最初的动机到最后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经济因素。设计的这种经济性质决定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时代,设计与市场完全融合,设计师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中才能体现。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随时关注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应对国内的经济形式有所了解,对世界经济局势也要留意观察,对设计的物品的成本价格、销售状况要清楚掌握。另外,在企业里,设计师的表达、勾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水平的体现。设计师不仅要能进行单一的产品开发设计,重要的是能在产品细节的设计、时尚思维的创造、品牌风格的提炼、品牌市场的定位、品牌营销方式等设计中,创造出提升企业灵魂和品牌精神的文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要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从市场中发现新的亮点,找到与自己所要设计的对象共同的语言,才能使自己所设计的作品紧跟市场。
四、注重体验式项目设计,将设计师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融入项目
(一)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
1、打造品牌课程。依托文化产业学科资源,在课程设置上,紧密联系成人学员,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在职业发展中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设置符合时代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开发一批符合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精品课程。文化产业的课程要注意纵横结合、通专结合。文化产业有不同的行业门类,这是横向划分,比如出版发行、影视制作、艺术设计等,而纵向划分就是文化产业系统的各个环节,如文化策划、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管理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课程,也可以分为通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通识基础教育包含文史哲、艺术等,而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诸如文化市场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创意与策划等课程,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提升学员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运营能力。
2、打造品牌师资。“山不在高,有师则名”,名师造就名校。文化产业类高校要紧密围绕文化产业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符合自身品牌风格、理论和实践能力优秀的继续教育专属师资队伍,以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形成教师品牌,综合推动教育品牌的形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文化产业类高校要针对文化产业学科特点培养师资力量。文化产业学科属于复合型专业,专业跨度较大,包含管理学、经济学、新闻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加上继续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对文化产业类继续教育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学习,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类前沿课题研究,高校也应努力搭建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打造品牌学员。学生是体现教育水平的最好说明,在读学生、毕业学生所形成的校友资源,是学院品牌的构成要素,要注重对优秀学生资源的宣传打造,形成文化产业类高校继续教育学员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增强继续教育品牌影响力。
4、打造品牌服务。教育产品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其他方面价值,学生才会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树立市场营销理念,在为学员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人性化,形成良好的服务品牌,是继续教育品牌建立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
5、打造品牌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事关高校形象和品位,也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和品位,是大学精神形成的重要载体。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文化,在依托高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基础上,更要结合继续教育特点,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打造特色学科优势课程,名师和学员风采,继续教育文化活动等,形成继续教育自身的品牌文化。
(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1、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研发适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目前,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管理水平高,但是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知识能力还不够全面,具备文化、经济、管理等素质皆优的人才,数量有限。因此,依托高校的平台,为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提供行业前沿、市场高端、国际化、专业化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文化产业类人才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
2、与行业协会合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特色专业学科上的优势,以及依托宣传文化系统的行业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类各项认证标准的制定,共同研发文化产业行业所需的岗位技术资格证培训的项目和课程。并且与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培训项目。
3、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增加办学经费,还可以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自身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以自身专业特色与国际化平台的结合,推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同时,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还可以使继续教育强势进入到国际留学市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教学课程,拓宽办学模式,打造出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品牌。
(三)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由于继续教育的市场性较强,因此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营销理念,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地开拓市场。文化产业类高校首先要根据社会热点和需求,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结合社会各层次、各行业需求,形成系统开发的局面。对市场需求大的教育培训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并积极挖掘潜在需求,做好市场预测、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依据需求差异,选择最佳的目标群体提供服务,做好消费者分析,确定对象需求,制定符合教育对象和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其次,文化产业继续教育项目只有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教育精品,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品牌就是在某些方式下能将它和用于满足相同需求的其他产品或者服务区别开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打造文化产业继续教育精品,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具备品牌营销思维,建立品牌营销机制。将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和市场营销理念相结合,根据文化产业市场需求,设置继续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前沿性,采取现代科技教学手段,运用营销模式进行综合运作。同时,要充分依托文化产业特色学科,深度挖掘文化产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市场紧缺的精品化项目。
二、结语
【关键词】 年轻艺术家 艺术市场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 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一批20—40岁的年轻艺术家相继成为艺术市场的宠儿。他们有着与老一辈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大部分人拥有高等院校的学历证书,在公办的教育体系接受并完成了专业艺术的学习创作和训练,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更是深受当代艺术教学体系的影响。而且他们对于市场也并不陌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大量的展览机会来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反应,同时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和未来艺术道路的选择。反过来他们的选择与追求势必会影响中国未来的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发展,也势必会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了解这支队伍的现状,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创作倾向以及创作特征即是关注未来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向。
年轻艺术家往往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乐于尝试不同的创作媒介与艺术形式,且勇于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比如一些油画出身的艺术家转而探索装置、影像艺术等。对他们来说,学院的专业背景为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技术方法与思考方式上的训练。相对于专注某种单一的技法,有些艺术家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应用不同的媒介。这种广泛不受限制的媒介实验,既可以看做艺术家自由大胆、勇于创新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他们在寻找新的创作方法以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尚处于风格探索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创作方法,更多的还是在前辈艺术家与西方视觉资源中寻找突破。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个人风格尚不成熟时,市场的诱惑与一些潜在的危机相伴而至。对于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选择自由职业艺术家这一行业,虽然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并且能够保障充裕的创作时间,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作品价格高,市场行情好,艺术家才可以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无后顾之忧地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好多年轻的艺术家们会不可避免地落到以市场价值取向为参照标准,来设计自己的创作风格的窠臼中来。导致自己只顾及作品的商品价值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身,从而使艺术创作出现了一种刻意迎合市场和消费者口味的媚俗化的现象。对此,我们也要有充分的理解,毕竟作品走向市场是艺术家们赖以生存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手段。只是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当少数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爆出天价行情之后,原本只有一位或者几位艺术家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往往会演变为一股跟风风潮。于是在许多作品中便出现了大量的消费品,美女、流行的服饰等消费符号,这是当代艺术创作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些年轻艺术家仅仅提供了消费时代的视觉表层图像,并没有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更缺乏对消费时代异质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这一类型的艺术家看重的并不是把图像转换为与社会或个人有联系的观念和内涵,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将画面画得更漂亮、更吸引人的眼球等视觉语言的表现技巧上。这种市场化的思路并不可怕,但这种现象如果成为了时尚和潮流,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我们就一定要警惕。
诚然,艺术家对其艺术母题、风格、材料、手法等一切艺术元素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个人阅历、对某一门类知识的掌握以及所处的生活群体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直接影响其对艺术方式的取向、审美。当一个艺术家为了取悦市场,一直维持一种并不属于自己的风格的时候,他们作品的创造力和价值就受到质疑,这种创作也不能被定性或者命名为某某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不是生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永远都不能为零,艺术对大众和现实生活秉承的应该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它要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是生活的超越,并不是要沦为大众的日常现实生活。因此作为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应该对社会负责任,时刻在创作中保持一种批判的精神。
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对艺术创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机,使得创作者在大众图像的使用和观念的表达中渗透了智慧和思辩,为作品在精神层面与读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部分创作者对金钱过于崇拜,追风潮流泛滥,真正具有文化性的作品日趋渐少,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件体现人自身精神性的事业,如果脱离人文价值,那它就成了一幅涂满丰富颜色的画布,仅能让我们看到表面的绚丽却深入不到人的内心,更远离了艺术前进的步伐。
艺术市场给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市场利益的诱惑成为不少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这使得不少艺术家失去了潜心研究、艰苦探索的可能性,进而使艺术创作的水平停滞不前。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着一定的矛盾性,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一旦被市场认可,艺术家就很难放弃可观的收入与市场的厚爱,不会主动在学术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过早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其次,高度繁荣的艺术市场让不少当代艺术家的年产量剧增,使艺术创作流于形式与套路,而缺乏真挚的情感寄托与内涵。某些艺术家只要有画廊或者收藏者需求,就可以拼命地重复、复制作品。没有真挚情感的注入与抒发,就不会有经典力作问世。其三,艺术品价格定位标准的紊乱使不少当代艺术家迷失自我,千方百计地去寻求各种关系与人情,来实现作品价格的上涨。一件艺术品价格的高低与艺术家的身份、社会职务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职务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艺术品价格的多少。因此,不少艺术家往往不是潜心研究艺术,而是终日研究关系网来提升社会地位,进而达到抬高作品价格的目的,这都是在市场利导下出现的乱象。
许多当代艺术的先行者、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对此都十分忧虑。他们对艺术与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
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认为,年轻艺术家肯定都要走同样的一条路,从艰苦的探索到慢慢地接近自己的理想,这是很正常的。至于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影响,是否影响到他的创作状态,要因人而异。一个好的艺术家,一辈子需要经历很多东西,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会正确地去对待很多问题,这个不用担心。
曾梵志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设定具体的创作思路,应有感而发。画廊也不应对艺术家的创作数量提出任何要求。以前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很多限制,造成了千人一面;而现在约束相对少了许多,市场反而较好。艺术创作应该有充分的自由,对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进行过多的约束是不可取的。
四川美院的王林教授也认为画廊过早的,其实扼杀了艺术家的某种可能性。本来一个艺术家可能有很多种创作上的可能性,也许他的某一种可能性能做出成绩。但画廊根据藏家的口味来要求艺术家,让艺术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作作品,由此带来的风气就很不好。这使得艺术家在艺术的探索上不愿意去作更艰苦的努力,都急功近利地去找一个图式,以求被画廊。虽然艺术家总是以艺术为生,但得到画廊的资助,仅仅是一个生存保障,之后就要看艺术家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到底是真的热爱,还是只想以此换钱。对于一个有自主性的艺术家而言,相信他还是会选择自由创作的。而且也有很多画廊懂得创作自由的重要性,也允许艺术家去自行探索和改变。当前有两种不同的艺术家,一种是学术性的艺术家,一种是商业性的艺术家。画廊也有学术性和商业性之分。做一个学术性的艺术家,道路更艰辛和漫长,但艺术价值可能更大。
策展人沈其斌建议年轻人不要太急功近利,心态要放平。要努力让自己在学术上有所积累和建树,如果学术地位确立了,市场价格上的反映是迟早的事情。要重新梳理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从中挖掘优秀的人文精神,重新进行阐释。只有让自身创作扎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之中,才会获得更为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
为了不盲目地拒绝或者顺从,在探讨年轻艺术家该采取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市场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艺术市场与学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价格一般情况下比较高,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低迷的现象,但其升值的潜力和空间很大。而水平不高的作品也许偶尔会出现价格很高的现象,但早晚会在市场的调节中逐渐退去。艺术品的投资判断标准终究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即判断标准会集中在作品的艺术水平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方面。因此,面对繁荣的艺术市场,当代年轻艺术家应趋利避害,集中精力进行艺术创作,尽量回避主动扮演纯粹商人的角色。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暂时性忘却市场,潜心艺术创作。暂时性忘却市场不是永远忘记市场,更不是不进入市场,这一点需要明确。暂时性忘却市场是为了以后更加顺利地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艺术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收益不是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的,换句话说,艺术家进行创作不是单纯地为了利益化,其终极目的还在于精神的愉悦与享受。如果艺术家不能暂时忘却市场,创作的时候心里惦记着市场带来多少回报,他的心态就不能够平稳,就不可能平心静气,潜心苦练,最终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潜心创作首先要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品味,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水平提高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次,选准时机进入市场。当艺术家的创作作品逐步成熟,风格逐渐形成时,就需要开始考虑进入艺术市场。艺术市场可以让艺术家的劳动得到价值回报,改善艺术家的物质生活条件,给艺术家提供更加优越的创作环境。而且更为值得提及的是,这也是艺术家对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式。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能够提高了艺术家的知名度。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被社会与学术界接受与认可,既是对创作的肯定,更是对精神劳动的最大的赞颂。
其三,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形象。艺术家进入市场以后,必须了解市场,把握艺术市场运行的规律,在艺术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品格。首先,一定要确保作品的质量。吴冠中先生曾多次提醒艺术家“不要在卖画过程中将人格也卖掉”,并且身体力行,每年都会销毁一些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以防止流入市场。其次,要有独立的艺术发展方向。这一点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去一味迎合市场,迷失艺术方向,在市场中失去人格与尊严。
如今,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性和投资价值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关注。许多国内重要画廊都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新兴力量,推介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加大开拓青年艺术家市场的力度。他们注重的是如何培养艺术家,让艺术家们有一个自由创作的氛围,而很少考虑他们作品的价格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幅度上涨,更不会私下操纵市场价格,画廊的艺术家不是直接以市场为目的的,而是做有意义的学术展览,推广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给真正关心艺术的藏家来欣赏,以获得精神上的认同。
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们大可不必去刻意了解市场,也不要在意自己作品市场价位的高低。因为艺术家不是全能的,市场也不是施展才华的舞台。直接参与市场的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全部的精力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富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法]丹纳,张伟.艺术哲学[M].沈耀峰 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德]瓦尔德?比梅尔,孙周兴.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李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法]伊丽莎白?库蒂里耶.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M].谢倩雪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