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1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消费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其消费水平也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余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是结构的多样性,更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1 绿色食品的定义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
1989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并于1990年5月挂牌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心。2009年9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工作的意见》,2012年7月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这些措施促进了新时期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为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11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83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6622个,产品总数为16825个,分别比2010年增长8.3%和7.3%。
3 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宣传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要求是数量和基本营养型,但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渐向营养、健康和安全型转变,这与发展绿色食品理念是一致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多数还只是表面认识,对绿色食品所倡导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更是缺乏了解。
3.2农民观念淡薄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掌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就很难按规程操作。所以,当发展绿色食品要求限制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时,大多数农民放弃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生长调节剂,病虫害高发期甚至使用违禁农药,形成了绿色食品安全的隐患。因此,提高农民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让农民从中获益并自觉按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3.3认证后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处于迅猛扩张阶段,生产者热衷于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管理部门忙于资料审核和现场考察工作,忽视了生产过程及后期跟踪的监督,从而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难于区别,而有毒害的农产品食用后,造成病症不会立即出现,使得消费者对市场上的绿色食品真伪和质量都心存疑虑。
3.4市场发展迟缓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专属流通渠道滞后,全国多数地区未建立专门商店(一线城市除外),与普通农产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由于绿色食品市场缺乏有力监督,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用标范围、超期用标现象,以及假冒绿色食品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损害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整体形象。
4 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绿色食品消费热潮
各级政府和绿色食品企业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对人们消费意识的引导作用,以及非主流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抓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发展理念的宣传,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人们真正理解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形成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2增强专业技能培训,改变传统观念
绿色食品是个新生事物,应该通过职业学校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树立绿色食品观念;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农业生产者树立绿色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为绿色食品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加强证后监管,保障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健康发展,严格按绿色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检查频次及其产品的抽检和处理力度,依法打击各类假冒绿色品牌的行为,确保绿色食品的品质和信誉,保障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4.4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开展多层次绿色食品宣传活动,建立有计划、有组织、区域化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发展和完善绿色食品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工作,鼓励经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将绿色食品投入市场,逐步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店,树立绿色食品的品牌。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主线为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加大认证监督力度,提高产品品牌效应,与国际绿色食品发展接轨,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全国农民真正从绿色食品产业中受益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林山.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4(01):25-27.
[2]吴翠珊.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0(27):277-279.
[3]李彦军.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5(06):40-41.
[4]冯丽娟等.我国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11.
[5]祁玉峰.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8(10):10-12.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发展绿色食品的对策建议: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健全监管制度;加快培育营销渠道;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南川区
绿色食品是出自最佳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特定生产方式,限量使用化学物质,开展“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峻,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农业概况
南川全区面积2602km2,境内南高北低,分为南部中山区、北部丘陵区和中部漕坝区,森林覆盖率47.4%,生态环境良好。现有耕地面积6.8万多hm2,土壤类型为黄壤土、紫色土和砂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条件基本协调同步,四季宜农,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南川区是重庆市优质粮经作物生产地,重庆市首个绿色食品大米示范基地,栽培作物近千种,饲养动物40多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生漆、蚕桑等多经作物遍布境内,猪、牛、羊、马、鸡、鸭、鱼等成群分布。
1.1.1种植业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67万hm2,玉米0.80万hm2,油菜0.93万hm2,薯类0.93万hm2,蔬菜1.20万hm2,茶叶0.43万hm2,水(干)果1.33万hm2,豆类、杂粮等0.33万hm2,合计8.62万hm2。
1.1.2养殖业
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水产、蜜蜂等。近年来,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区出栏生猪70多万头、肉牛3.21万头、肉羊5.55万只、肉免1.53万只、小家禽980万只。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生猪规模化种猪场6个,二级扩繁场181个,年出栏50~1000头商品猪的养殖大户773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个;水产品生产面积0.4万hm2;养殖蜜蜂5万多群。
1.1.3野生资源
野生资源主要有方竹笋1.47万hm2,其他竹笋1.33万hm2,中药材1.33万hm2,野菜3.33万hm2等。
1.2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南川区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高残留农药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农田灌溉用水中氯化物、硫化物、汞、镉、铜、铅、砷等有害物质低于国家有害物质标准,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境内无较大工业污染源,空气质量良好,具有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自2004年“山王坪牌”银杏叶茶获得第一个绿色食品认证以来,南川区绿色食品产业经过16年的发展,全区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27个,认证产品60个,产量50770t,产品涵盖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绿色食品产地面积1700hm2。优良的环境、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鲜明的品牌,南川绿色食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金佛玉翠”绿茶、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等产品被评为重庆市优质茶,“金佛山牌”南川米在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中获得“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第四名。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证量小、面窄
南川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涉及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仅占全区农业资源22大类的27.3%;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小,仅占人工种植和野生资源面积16.4万hm2的0.1%;养殖业受饲料来源的限制,仅有1000头野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2续展保持率低
受生产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意识不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以及市场价格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南川区有效绿色食品仅有25个,占累计认证数量的41.7%;有效产量12381t,占累计认证产量的24.4%。
2.3原料因素制约
原料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养殖业方面,养殖业想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饲料原料必须也为绿色食品。目前,国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饲料十分稀缺,大多养殖企业根本无法购买,加之绿色食品原料的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最终导致养殖业极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4政策因素制约
在大市场、大品牌的前提下,国内大多数地区制定、出台了品牌发展的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激发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而南川区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2.5认证目录所限当前绿色食品认证目录尚未完善,一些物种还没被纳入认证目录,限制了这些产品的申报。
2.6消费者认识局限
由于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不力,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能清楚辨认绿色食品标志的不多,大部分消费者只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还有1/3的人从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因而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导致绿色食品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2.7绿色食品标识侵权现象频发
一些生产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忽视绿色食品商标是证明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标志,必须经过注册、认证,才得以保护,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形象。
3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
政府制定、出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奖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申报积极性。
3.2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政府要选择当地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业,扩大生产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迈进,不断发展扩大,开拓国内外市场。
3.3建设绿色食品
原料基地政府主导,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积极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为养殖业、纯加工业提供绿色食品原料,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4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
区县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农发资金使用上,要把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质量品牌建设、企业规范化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不要单纯就产业安排农发资金,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条件,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5健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制度,建立以可追溯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企业主体的职能职责,建立日常监督、年度抽检、年度检查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管理和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识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使绿色食品标识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购买的依据。
3.6加快培育营销渠道
对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等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绿色专销柜和专销区,使绿色食品能够迅速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增加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放心购买。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将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倒推产地准出,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7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应统一绿色食品标志图案,在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网络平台张贴明显的绿色食品标识,加强绿色食品知识宣传,要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绿色食品标志等方面,加强对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3.8严厉打击假冒
关键词:绿色食品 Kano模型 消费者需求 IPA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9-02
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流。通过对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可为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Kano模型和IPA分析法相结合,找到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类别及其归属策略,借鉴梁洁等人的研究成果,计算决策优先权指标,对顾客需求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为绿色食品市场的有效供给提供参考建议。
一、Kano模型理论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提出了Kano模型。该模型通过运用Kano模型调查表、评价表及模型结果将顾客需求属性分为5类:魅力需求、线性需求、必备需求、无差异需求、逆向需求。结合孟庆良等人提出的分析型Kano模型,将消费者需求满意度指标及需求重要度指标进行数值化处理:
三、基于Kano模型的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分析
运用Kano模型理论与方法,对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要素归属策略及优先权指数进行判定。利用消费者需求理论,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整理,以五常大米为例确定了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的属性,并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类。
(一)数据的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通过对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的绿色食品专卖店及大型超市的消费者进行现场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26份,共收回481份,其中有效问卷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9%。
(二)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检验,正反向问题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2和0.978,均大于0.8,通过了信度检验。通过对Kano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正反向问题的KMO值分别为0.853和0.949,均大于0.5,且正反向问题的Bar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数据具有相关性。
(三)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归类
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原理,计算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如果Xi
可以看出:共有9项要素被归为必备需求属性,分别是f3、f5、f7、f8、f9、f12、f13、f14、f16,这些需求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企业应优先满足消费者对该要素的需求。共计5项要素被视为线性需求,其中包括f6、f10、f15、f20、f21。共计3项要素被列入魅力需求,包括f11、f17、f18。消费者对5项质量要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分别是f1、f2、f4、f19、f22,均为无差异需求,故而消费者对此类要素要求并未过多。
(四)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优先序分析
象限I“无需关心”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的感知满意度较低,并且需求要素重要度也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需求要素f3、f4、f5处于该区域中,这三种需求均属于无差异需求,所以企业不需要关注该类需求属性。
象限II“过剩满意”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的满意度程度很高,而感知重要度却不高。需求要素f1、f2、f11、f18、f19、f22处于该区域中。可以看出,处于象限I和象限II中的需求要素大部分属于无差异需求,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不关心的需求要素肯定也认为不重要。
象限III“保持绩效”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满意度程度较高,感知重要度也很高。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5种需求属性,分别是f6、f10、f17、f20、和f21。这些需求要素大部分属于线性需求,这些需求要素的绩效水平相对较高,只需要持续保持即可。
象限IV“重点提升”区。消费者对处于在该区域的需求持有较低感知满意度和较高感知重要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必备质量因素f4、f6、f7、f13、f15、f17、f19、f22处于该区域中,企业在这些需求要素方面的绩效并不高,需要进行重点提升和改善。
根据以上结果,企业应该优先提升f4、f6、f7、f13、f15、f17、f19、f22这些需求要素,但在提升决策中企业应对不同的需求要素赋予不同权重,考虑到ρ16>ρ12>ρ7>ρ9>ρ8>ρ13>ρ14,因此,企业应优先提升的应是消费者需求要素为f16,其次是f12,再次是f7,依次类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整合Kano模型确定了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属性,其中安全性、新鲜度、品牌知名度、质量认证标识、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和线上销售均属于必备需求。整合Kano模型和IPA分析,Y果显示: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质量认证标志、品牌知名度、和线上销售需要重点提升与改善。且按照优先权指数的排序为依次为品牌知名度、质量认证标志、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和线上销售,企业将提升消费者在该类需求上的满足度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促进绿色食品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第一,注重企业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二,完善标志体系建设,加强标志的规范使用。主要包括标志的授权准入制度、审查程序、协议管理、标志印刷等。第三,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施合理定价。企业应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销售门槛,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多渠道营销,加大营销网络的建设,努力开拓网络市场。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团队支持项目(2016TD013);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5-367HSD)。]
参考文献:
[1] 梁洁,张鹏,韩侠.面向顾客满意度改进决策的I-Kano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0)
[2] KANO N et al.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 (2)
[3] 孟庆良,邹农基,李晓萍等.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决策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2(4)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关键词: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发展水平;政策建议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绿色”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江苏省是我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为全国社会、能源及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带动作用。通过分析研究江苏省13地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比较不同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政策建议,并为研究其他省市及全国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1文献评述
对于绿色经济的内涵不同学者定义不甚相同,如张小刚[1]指出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心对绿色经济提出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可持续性出发,强调地球关键资本的非减性发展等等。本研究认为绿色经济是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一些不可持续加以约束,又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又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以及人才等的投入,多方面联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构建了衡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学者对于衡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理解不同,但是都认为绿色经济发展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衡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但是很少对政府制度层面的指标进行衡量,为保证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同时需要科研人才的技术支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环保法规、科研人才数等指标,使得衡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更为完整。
2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选取的原则
指标选取的原则主要有:主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文献分析法原则。
2.2指标体系框架
结合指标筛选原则与绿色经济的本质特征,笔者选取了包含规模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激励性指标、保障性指标共4项指标,具体指标有19项。部分指标解释:能源消耗强度指标用万元GDP能耗表示,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用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表示,COD排放强度用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表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用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表示,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全年有效监测天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地方环保法律条例数主要以地方人大代表公布的环保条例数为准。
3数据来源、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
3.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各市环保局、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3.2评价方法
目前常见的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包括主观经验法、德尔菲法等,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地反映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客观赋值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8]。本研究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主要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聚类分析是对样本即个体以某种相似性为度量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样本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几类,找出每一类共同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指定相应的对策建议。
3.2.1熵值法
(1)熵值法计算采用的是各个方案某一指标占同一指标值总和的比值,为了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需要进行数据平移,其中考虑评价效果,平移单位选取标准化后的最小值1:对于正向指标:Xij=χij-min(χ1j,χ2j,…,χn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对于逆向指标:Xij=max(χ1j,χ2j,…,χnj)-χi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χ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max(χ1j,χ2j,…,χnj)-χij为第n项指标各年度最大值,min(χ1j,χ2j,…,χnj)为第n项指标各年度最小值。n=19,m=13。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Pij=Xijni=1ΣXij=(j=1,2,…,m)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ni=1ΣPijlog(Pij),其中k>0,ln为自然对数,ej≥0。式中常数k与样本数m有关,一般令k=1lnm,则0≤e≤1。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值Xij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gj=1-ej,gj越大指标越重要。
(5)求权数Wj=gjmj=1Σgj,j=1,2,…,m
(6)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得分Si=mj=1ΣXijWj(i=1,2,…,n)
3.2.2聚类分析
通过SPSS软件将江苏省13地市进行Q型聚类分析。同时选择系统聚类中的Ward法聚类,即离差平方和法,原理是同类离差平方和较小,类间偏差平方和较大。Ward方法并类时总是使得聚类导致的类内离差平方和增量最小,与K-mean聚类相比,K-mean聚类需要事先设定分类的个数,并不适合没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的数据聚类。公式:DKL=BKL=XK-XL2/(1/NK+1/NL)递推公式:DJM=(NKDJK+NLDJL)/NM-NKNLDKL/N2M
3.3评价结果
江苏省13地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及准则层贡献度。无锡、常州、苏州3个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超过1.6,从总量而言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苏州、无锡、常州人均GDP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与其他地市相比遥遥领先;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云港、泰州、淮安排名后三位,从指标看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低,连云港的单位产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这些指标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作用下,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失调。从指标的贡献度分析,激励性指标与保障性指标对于江苏省各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度最大,说明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增加环保、科技投入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约束性指标对于各地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度稍低,说明各地市经济增长仍然存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节能减排工作仍需要加强,对于落后产能及时淘汰。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层进行聚类。结合树状图分析,分成三类效果较好,组内间距很小,组间距离较大,具体情况如下:
3.3.1相对均衡型
相对均衡型城市包括南京、无锡、苏州,其特点是绿色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4项指标表现相对均衡。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GDP、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环保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排名前三,这3个城市在规模性指标上表现要优于其他城市,并且政府注重环保的治理投入。此外地方环保法规数量也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3个城市比较注重环保法治的建设。但苏州与南京能源消耗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要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此外南京与无锡在空气质量优良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几个指标要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说明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仍然离不开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虽然在GDP指标上表现突出,但是仍存在具体指标表现欠佳,在保持现有发展状态基础上注重节能降耗、控制高环境污染的投资。
3.3.2单项指标超强型
单项指标超强型城市包括南通、盐城、扬州、常州、宿迁,其特点是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某项指标表现较其他指标突出,居于单项指标的较高水平。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科研人员拥有量这些指标表现要优于其他类的城市。其中盐城与南通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利授权量比例表现超强,但工业COD排放强度、环保投入占地方公共预算支出的指标表现欠佳,政府应该注重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控制高污染投资。扬州在地区GDP增长率、森林覆盖率两个指标全省排名第一;常州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科研人员拥有量指标排名领先,但是空气质量表现不好。宿迁地方GDP总量、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值等指标排名最后,其他指标比较均衡,政府部门应努力探索经济效益好、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扩大经济总规模。
3.3.3整体水平偏低且存在单项指标较差情况
城市包括徐州、淮安、镇江、泰州、连云港。特点是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水平偏低。徐州、淮安激励性指标表现较好,但约束性指标表现欠佳,且人均地区GDP占有量较低,这些城市应该注重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的同时寻找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思路。镇江、泰州地区GDP表现较好,但部分约束指标表现不好,在维持现有经济发展情况下,注重污染治理情况。连云港地区经济总量及二氧化硫、COD排放指标较差,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利授权量比例及科研人员拥有量指标表现较好,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探索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
4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13地市绿色转型呈现各自的特点,其中只有南京、无锡与苏州在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协调,其他城市绿色发展与一些指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方面。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应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完善经济体系、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增加科研投入以及树立新的理念来共同推进江苏省实现绿色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未按期完成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对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等采取鼓励性政策,加大对环保科技投入的比重;调动企业、社会各界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尽快完善税收、财政、信贷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2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运用,促进传统低附加值产业向高端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4.3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是摧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江苏省应加大绿色科技的投资及人才的培养,以便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9];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投资、培养。
4.4加快推进地方环境立法的建设
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管理制度,做到环保行为有法可依并独立进行环境监测和行政执法。抓住政策环评这一实现科学决策、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政府的支持,落实责任机制。
4.5倡导绿色理念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和的提高,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的要求,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自然资本的非减性发展。因此,要避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不再欠“新账”,同时还要多还“旧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质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10]。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刚.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87-90.
[2]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1(1):34-37.
[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J].经济研究参考,2012(67):3-96.
[4]薛珑.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8):21-24.
[5]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3):72-77.
[6]丁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1-4.
[7]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64-1570.
[8]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70-72,82.
[9]李忠.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6):36-38.
关键词:绿色营销 政府主导型模式 策略
1 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提出于80年代并兴起于90年代,肯·毕提(Kempeattie)于1992年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中提到:“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要,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1]
绿色营销在传统营销强调“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更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社会环境压力,并在兼顾于此的同时,注重于从中寻找市场机会。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2]
2 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注重绿色营销己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实行绿色营销己形成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但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碍,使得我国绿色营销的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普及和推广绿色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未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意识 在绿色消费意识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个体消费者会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直接关联不大而不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消极逃避,甚至继续破坏。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是绿色产品。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2.2 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绿色需求程度不足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30%以上的消费者声称很在意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少能达到3%,有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30:3综合症,这一综合症使得目前绿色消费市场有曲高和寡之憾。
2.3 资金、技术制约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重速度,轻效率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产量增长,环境保护成为次要因素,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以“资源无价”为前题,导致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淡漠。许多企业在决策中普遍存在着环保意识差,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现象,他们只关注直接的近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利益,其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2.4 环境保护法律急待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强 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3]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三项: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企业资金、技术的短缺;消费者意识的弱化。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正好是影响和决定绿色营销运作模式的三种主要力量。
3 结论——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现阶段应该实施以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因为,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消费者绿色意识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依靠政府的力量,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可以起到迅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商业环境。
实施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3.1 清理改革现行制度及规范 为了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政治传统进行重新构造和改革,很有必要。急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3.1.1 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和制度 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之中,通过计算环境资产和环境折旧,逐步完善绿色GDP统计制度和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克服GDP拜物教。[4]
3.1.2 改革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定价方法 政府应主持修订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定价方法,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地反映到企业经营成本之中。
3.2 利用政策及法律,加大对企业的控制,支持企业发展绿色营销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规范企业行为,如开征环境税、包装税、排污权交易等;还应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企业营销活动的负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内部化,从而走上绿色营销之路。
3.3 教育消费者,培育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 我国现有的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少和环境体系脆弱的现状决定了要倡导和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 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行为。目前我国除了对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置费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环境税费。今后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消费环节开征垃圾税、生态税,对商品包装(包括像废旧电池这样的商品)实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对水、电等由国家管制定价的资源性商品实行递增型定价。
3.3.2 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要在全体公民中倡导和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可持续消费观和消费文化。[5]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教育,在新闻媒体和社区建立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宣传窗口,大力支持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监督的作用。
3.4 加强政企合作,积极参与绿色营销的实施 政府应该成为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的示范者和先行者,通过制定相关购买政策,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实行倾斜和优先。
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环境友好技术,由于其投资巨大、风险大,通常需要政府亲自参与或主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争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下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对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主导型的运作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梅莉,左鹏.绿色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62页.
[2]张国华.绿色营销初探.经济论坛.2003年1月.20~21.
[3]李培良.中国绿色壁垒的法律比较.对外经济实务.2004年5月16页.
关键词:政府绿色采购; 现状; 存在的问题
引言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于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广节能产品、改善环境,降低能源费用、减少公共财政支出有着积极意义,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次,政府在采购活动中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发挥了政府的表率作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大的经济主体,实行绿色采购对于扩大节能产品市场规模、降低节能产品初始成本,促进节能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绿色环保产品市场的繁荣有积极的意义。
一、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
“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选购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无污染、有利于健康及符合低碳经济原则的产品与服务,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是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组织、管理体制的总称。
绿色采购是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进而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而提出来的,它有别于传统政府采购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绿色采购观念:其一,政府绿色采购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者,政府绿色采购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绿色采购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
二、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与政策规定,一直到200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 将环境保护规定为我国政府采购的公共政策目标之一。
(二)缺少完善的绿色采购清单
我国绿色采购清单制度发展较晚,现有的绿色清单仍有不科学和不完善的地方:
1、清单的列举方式不科学。“采购清单”中以指定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企业名称的方式进行列举,而不是指定产品性能、特征、各项指标等。这样会给其他非产品生产商造成不公平的感觉,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2、“节能清单”与“环境标志产品清单”不等同于“绿色清单”。我国目前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然而许多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定义不仅局限于环保和节能,还包括再生等。
3、采购清单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全面。虽然政府采购清单的内容在不断地增加,但总体上来看,现阶段的政府采购内容还要继续丰富,以覆盖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三)采购主体的绿色采购意识有待加强
政府绿色采购推行困难,与政府采购人的素质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有些采购人员,尤其是一些基层采购人员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认识不够,有些采购人员竟然不知道国家已经公布了节能清单、绿色清单。还有一些采购人员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接受采购节能产品、绿色产品的建议。
(四)绿色产品市场不成熟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我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中,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技术及其产品依然占有很大比重。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刚刚兴起不久,发展还不成熟,环保产品少,环保产品的信息也不足,同时,绿色环保产品还存在着系列化差、不配套、供应匮乏、价格相对偏高等缺陷。
(五)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成熟的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制度对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政府采购信息制度己初步形成,但在信息的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采购
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目标下,结合推进行循环经济和促进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进一步修订和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和政策措施,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在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方面的职责即应发挥的作用,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进行细化和完善,为促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 绿色采购清单,建立绿色采购标准
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要具体、实用、有针对性,和非常强的可操作性,采购人员可以根据标准简便地判别,所采购的物品和服务项目是否符合循环经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原则。 首先要调整绿色清单的列举方式,以指定各项目标准的方式代替指定绿色产品生产商和产品品牌。其次,扩大采购清单范围,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政府活动的各环节都能涉及。最后应明确绿色概念,绿色应当包括节能、环保、再生等多重含义。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绿色采购意识
政府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自身的绿色采购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识到采购绿色产品不仅是执行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采购,利用各种媒介生动形象的向全社会传递绿色采购观,使人们认识到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对于保护环境,保护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使采购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四)扶植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绿色产品市场
政府首先要宣传鼓励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消费,并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配套设施与指导,确保绿色产品供应商的长期配合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绿色采购成效。三是要在编制采购预算、制定采购政策法规、对采购进行统计分析时,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环保、安全成本,给予政策倾斜。
(五)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建立绿色信息网络
首先利用各种媒体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建立相应的政府绿色采购网络,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其次,完善人大、公众及媒体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以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也可为采购方和供应商了解和搜集绿色信息提供方便,还可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效率,拓宽政府采购信息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秦鹏.绿色采购:逻辑的起点、微观效应与法律制度[J].社会科学,2007,(7):69-71
[2]沈晓悦,李丽平.“阳光交易”下的机遇与挑战[J].环境保护,2007,(8):66-67
[3]张得让.以人为本的绿色采购[J]. 采购论坛Purchasing Forum,2005,(5):68-70
[4]张晓红.绿色采购问题及政府经济政策选择[J].商业研究,2006,(15):196-197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现状;问题;建议
1引言
住宅产业化,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1]。联合国提出“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2]。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分析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有助于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2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设立了济南市、沈阳市、深圳市3个产业化试点城市,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产业化基地城区,长沙远大、深圳万科等30多个部品部件生产和住宅开发企业为产业化基地,评定300多个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600多个建筑部品产品获得认证标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住宅产业化已经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具有工业化水准的住宅结构标准化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部品集成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设计、生产、建造能力的骨干企业。
我国自推行住宅产业化以来,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3-4]:
(1)开发商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住宅产业化认知度低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不到位,推动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制定的有关住宅产业化的政策措施不得力,是住宅产业化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开发商而言,部分开发商不了解住宅产业化的相关知识,认为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会导致投入增加,因此开发力度不大。
(2)科技贡献率不高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来的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来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此外,开发建设企业也缺乏主动吸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在住宅产业化行业出现了物耗高,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的“二高二低”现象。
(3)住宅部品生产跟不上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
当前住宅部品品种较为单一,产品集成程度低,与住宅的建筑体系不配套,存在新建筑体系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部品的问题。
3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层面、专业都比较广。此外,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没有条件实施住宅产业化,适合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进发展的方式,推进住宅产业化。通过政策扶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以市场为导向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格局。在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的支持,提升产业化生产方式的竞争能力,并向产业化住宅需求终端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提高市场需求量。
(2)完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住宅产业化认证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涵盖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产业集成体系,从产业化设计、部品构件加工生产、装配式建造、竣工验收、运营维护、评价认定和拆除回收的全过程,研究建立产业化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标准实施机制。建立相配套的住宅产业化质量保障体系,为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3)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借鉴住宅产业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政府设立住宅产业化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品技术研发推广、教育培训和宣传,支持住宅产业化相关的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快构建完整的住宅产业化产业链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4)培育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
作为住宅产业化市场需求终端的消费者,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参与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产业化知识,提高消费者对以绿色建筑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优势的认识,培育以产业化为手段的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提高产业化住宅的市场认可程度[5]。
4结论
住宅产业化已经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具有工业化水准的住宅结构标准化体系、部品集成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多个产业化基地。文章通过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培育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以期能够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开荣,贾二柳.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动力机制:期权博弈和行为博弈解释[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59-64.
[2] 刘涛.住宅户型设计中项目管理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2).
[3] 叶玲,王有志.我国住宅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5(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