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3 10:15: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化学实验成了最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化学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14-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自主获取知识,使他们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对实验的反复修改、设计、完善,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同时,创造条件还能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索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实验中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通过化学实验,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化学实验最大的特点是动手、动脑,在此过程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发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这就是创新。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施行者,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无论是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无意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化学是一门“千变万化”的学科,变化的实质即创新,化学教师要大胆地突破旧思想、旧模式,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自己的教学。在这样一种创新的氛围里,学生除了创新,别无选择,萌发创新意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这章时,有学生提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那么常温、常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又是多少?又如何计算呢?”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该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对该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尽管这个问题在高一年级无法解决,但是不能因此而限制这个学生的提问,以免抑制其创新意识的萌发。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创新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表示最大的支持。

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探索,以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通过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享有成就感及探究意识,从而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关于NH3实验室制法,演示完实验进行设疑,再提出以下问题:①能不能用NH4NO3、NH4HCO3、(NH4)2CO3或(NH4)2SO3代替NH4Cl制备NH3?为什么?②能不能用NaOH或KOH代替碱石灰?简述理由。③管口放置锦花的作用是什么?④如何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能否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氮?⑤用氨气发生装置还能制备哪些气体?围绕这些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制备NH3反应原理及铵盐、氨气性质,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重视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实验过程缺少分析,甚至出现只要实验结果而不要过程的现象。在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只有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引发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究,从而形成创新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分析,考虑实验目的,注重仪器、药品的选择和装置的设计及实验顺序,并思考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环保、安全等实际问题需要考虑。实验预期会出现什么现象?但实际出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Cl2引起中毒时症状如何?怎样闻气体气味?如何预防Cl2中毒或解毒?用MnO2与浓盐酸制Cl2与KMnO4与盐酸制Cl2有何异同?等等,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探索。通过多设疑提问,加大实验过程的分析,从而拓宽、延伸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探究、创新的意识。又如,在苯酚与溴水反应实验中,可向学生设问,氯水与苯酚是否能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何不用氯水而用溴水?通过探究教材,增加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化学实验现象还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实质,引导学生思维“爬台阶”,合理“跳跃”,实现强化—内化—优化的思维运作,改善学生的思维素质,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例如,在比较Na和Li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中,通过Na与水反应实验现象,Li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探究、解释。如问题:盐溶液能否与非金属单质反应,有无规律?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实验: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通过适量Cl2,现象:溶液变蓝色。通过对现象分析可能得出结论:氯气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碘,某些活泼性强的非金属单质能把活泼性弱的非金属单质从其无氧酸盐中置换出来。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活跃了学生思维,对于问题敢于研究、推理、联想和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实验的内容、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化学知识理论,选择适当药品、仪器及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它要求学生具有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NH3易溶于水实验,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某些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CO2、SO2等)是否也能够形成喷泉,应选择何种试剂?由此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学生通过思考、综合分析,运用已有基础知识(CO2、SO2容易被NaOH溶液吸收)和实验技能,去自行设计和创造,同时也使学生明白:除了易溶于水的气体能形成喷泉外,某些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形成喷泉。又如,对于某些易挥发液体(如苯)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选择哪些仪器,在什么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喷泉?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学生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

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手工;实践能力

一、创意手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应榕嘌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因此,创意手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创意手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创意手工兼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创意手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开动脑筋,还需要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的左右脑,增强学生的手脑合作能力,在创造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第二,可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将创意手工引入小学教学中,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培养新时期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的传授占主导地位。创意手工可以加大创新意识、实践技巧、动手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比例,更能体现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创意手工”提升儿童实践能力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才更有意义,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特色,我们可以从激发兴趣、运用材料、开放课堂、作品评价四个维度来提升儿童的实践能力。

(一)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营造美术教学氛围

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而营造轻松积极的美术教学氛围。因此,创意手工教学必须迎合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利用其好奇心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利用其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利用其玩心大鼓励儿童常动手。在充分把握儿童心理特质和了解儿童兴趣的基础上,合理营造美术教学氛围,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创意手工在促进儿童实践能力上的作用。

(二)充分借助创意材料,亲身感受美术创意实践

在创意手工的教学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彩纸、鹅卵石、彩绳甚至泥巴等都可以成为创意手工的材料。而不同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不同创意思维,呈现不同的作品。比如,彩纸可以进行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习惯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鹅卵石看似普通,却可以通过着色、拼贴等方式使其变成各种小动物;而利用彩泥捏泥人,更是儿童的乐趣;利用彩色的绳进行编织,不仅造型好看还很实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学有所用。总之,充分借助创意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创意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一步。

(三)适度放开课堂限制,拓展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生活是创意的源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适度放开课堂限制,让创造性充满学生的每时每刻。比如,在班级建设一个创意手工活动区,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编排不同的创意,每个月或每个星期设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创意活动,并且将作品摆放至活动区,而且不同班级之间还可以互相参观、学习和交流,让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停地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习惯性创性造思维和经常性动手能力。

(四)正确评价学生作品,总结基础之上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是推动学生持续性创作的动力。每一次的创意手工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指导评价,评选出优秀创意作品作为经典案例,从创意思维和做工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学生学习到优秀作品的精华,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意水准。而对于缺乏创意的作品,老师要循循善诱,细心指导,帮助其完善。在完善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如何提高创造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创意手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重在论述如何利用创意美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灵活运用材料是关键,适度开放课堂是动力,正确作品评价是保障。希望能对提升我国儿童的实践能力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熊文静.培养小学生美术造型能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6(2):107-108.

[2]王晴云.儿童绘画先天因素分析与能力培养: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绘画“天赋”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226-228.

[3]朱朋杰.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2013(4):87-88.

篇(3)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现代物理概念教学不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中找出有关的现象,进行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为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传授给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性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性的独立学习,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针对课题为学生发掘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发生兴趣并提出疑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再现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获得完整的物理概念.如在“质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岔的铁多,一条木船IZ-•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再如,在“什么是浮力”这个概念教学中,第一步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中叙述的“死海不死”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淡谈自己用水桶吊起井水的感觉.学生对以上的两个物理现象很感兴趣,自然地感觉到:人和水桶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便立亥0产生质疑:这个“托力”到底是什么力?第二步,结合课本实验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这个托力的大小和方向.第三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托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怎样测量?最终让学生归纳发言,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浮力概念,以及浮力的测量方法.如此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物理概念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二、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设计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这与新课程目标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笔者认为,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实验目的,应用学过的知识确定实验原理,然后选用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操作研究,得出实验结果.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接下来每桌提供三块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有没有不会产生摩擦的平面?”,“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这类教学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教学;探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初中数学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会思考,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而创新不是创造,创新是几乎人人都有,人人都能进行的创造过程,一个人利用他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的方法,就可以算作创新。“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探索的研究。探究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教师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1)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发挥程度。

(2)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新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2.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是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必要条件

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重知识应用,轻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思路,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应紧紧围绕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经验,这是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1)在课堂引入上开拓新思路,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引入上开拓新的思路,通过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一章内容时,可向学生先介绍本章知识结构,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指导学生搜索有关引入有理数的例子。例如:温度的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盈亏问题等,明确引入有理数的背景,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2)新授课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新授过程中,要注重创设一定的情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探究定理证明的思路,体会数学证明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综合等方法去探索、去研究。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用几何画板分别过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顶点?作对角线,引导学生探究:?点与哪几个点不能构成三角形?过点?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n边形从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如何证明?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这样学生在采取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等积极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

(3)课堂练习中,重视教材中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在课堂练习中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的高度。如:有这样一道几何题,已知:过ΔABC的顶点C任作一条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相交于点F、点E。求证:AE∶ED=2AF∶FB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得到多种不同的解法。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几种证法进行分析、探究,找到思路的共同点,找到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

(4)习题课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和研究的过程。

在许多习题课中,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知识,发展了创新能力,又使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探究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以引导,应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思”,立足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还应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归纳、转化、换元、配方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笔写,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如图,已知 平行四边形ABCD,试用多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4个部分,(至少用三种不同方法,要求用文字简述你设计的方法,并画出图形)

使学生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热烈讨论、或判断他人的方法、或探究更好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好的想法,从而在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探究,不断创新。

(5)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难,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及个性。

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学生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要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能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学生必备的素质。例如:在课堂小结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总结,锻炼学生概括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概括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总结一堂课的重要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某些题目出错的主要原因,让学生自己提出并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6)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能探究的问题情境。

没有挑战,就没有创新,而对常规的挑战,就是提问,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学完函数时可以引进一些与经济有关的热点问题,存款中的利息税问题;彩票的中奖率;购物中的最优惠问题;运输方案的调配;足球门票的买法等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探究分析此类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如用好教材中安排的“猜想”、“探索”、“思考”等内容,让学生真的动脑想,动手做,有机会去试,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操作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创新精神的关键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构建新的学习观,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教师应当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如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解思路,展示他们的探究的过程,讲解他们的设计方案,开展各种数学活动,让他们成为主体,得到展示机会,并做出恰当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学中的对称美;几何中图形的设计;几何中的镶嵌问题;许多数学历史知识。尽量把实际中的问题与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联系,再把数学的知识应用到科学实际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愿望,应用数学美的要求,探究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篇(5)

摘 要:兴趣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动力,教育并非强制性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个体化发展,进而提高课堂的讲课效率,形成良性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影响教学质量水平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兴趣,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大多数都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从教师角度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从正常课堂教学中分析的,在课堂上如何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有利于青年教师展开更好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一)情境教学法

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是具有一定抽象性逻辑性的,一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无法有效地全面认识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1]。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创新情景教学,设立有趣生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本中“认识角”的课堂教学里,可以突破常规的,固性教学方式,走出教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角的绘画、制作与角相关的小玩意儿。教师可以借助三角板等教学工具,更直观的向学生展示角的外形和特征,将抽象的教学变为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化解了小学生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度不够的尴尬情景,这样也能使学生对其生动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法

什么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技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片,以音乐和动画的方式等进行处理,以播放片的形式直观的显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体会到课堂中的学习乐趣以及教学内容中的精神蕴涵[2]。

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时间,计算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的“时钟刻度”,让学生指出些时间,并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容易地理解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间单位,分钟、秒钟、小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信息知识体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游戏导入

小学生有天生好动的特点,对任何事物保持一种新奇之感,其课堂专注效率较低,精力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那么,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这时可以在课堂上,带入小游戏,在游戏中贯穿数学知识,娱乐中进行学习,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制,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弥补教师不能对所有人进行一一辅导的不足之处,在这种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其元认知能力,减少其与老师一对一的压力,体味数W学习的魅力。

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何意义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怎样的意义呢?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学习动力。大量的研究和学生心理调查发现,凡是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则其学习积极性必与之成正比,这门的成绩必然领先于其他学科;反之,学生如果对某门学科提不起兴致,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无法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那么,这门课的成绩就难以保证[3]。这个原理基本上是学生偏科严重的主要因素,若想学生全面发展,弥补自身的不足就必须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发现其中大部分人,对数学的兴趣并不十分浓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变化,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依据小学学科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里程碑式的理论文献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实验,引导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兴趣,并保持及时分析其缺乏兴趣的原因。这样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有着较大的影响,实质上,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实质上就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利于培养后现代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教学不需要强制手段,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海洋的最大动力,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助推力。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兴趣,使其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4]。总之,小学教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其兴趣的方法途径有很多,除去以上简述的几方面还包含其他诸多方式,需要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经验中进行总结积累,探索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利于国家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篇(6)

撰写指南

一、执行总结

本创业计划的简述(包括公司、项目产品、创业团队等基本情况)。

二、项目介绍

项目的创意背景、技术(创意)的描述和前景分析。

三、市场分析

1、行业及市场概述(国内行业状况、市场容量);

2、项目的市场需求程度(分析项目市场的可接受容量、主要市场);

3、项目的目标市场(结合产品优势、企业优势,确定该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

4、项目的市场竞争分析(从项目的技术优势、营销优势、行业的认知、团队管理优势等多方面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总体进度安排与发展策略

1、项目总体安排(描述项目实施计划、操作周期、阶段目标);

2、项目开发、生产策略(从利用企业优势、合理组合各种资源出发,描述对项目开发、生产、销售进行的合理策划,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3、项目市场营销策略(制定项目产品市场的推广计划,制定项目产品销售计划,及制定计划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4、项目获利方式(其中可分析技术的先进性对获利方式的贡献程度等,分析这种获利方式是否是最佳的,及持久性)。

五、创业团队

1、核心团队:教育背景(学习及培训经历)、工作业绩;

2、创业发起人:自我评价(创新意识、开拓能力、经营理念)。

六、资金运作与财务预测

1、项目资金来源与运营计划;

2、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3、预测近3年的财务状况,列出主要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

七、风险应对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八、远景规划

未来1-5年的定位及发展规划。

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 范文

现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很大,如何才能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成为社会性的问题。不过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将大学生的技能知识更多的培养出来是最好的办法,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到课本的知识,更要更多的了解到技能知识,有更多的创业经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创业设计大赛已引起全国大学生、新闻媒介、企业界、风险资本的密切关注,成为创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贯彻十七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举措,已在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掀起高校新一论创业。请全院同学踊跃参与,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大赛目的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实现创业,我们本着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升我院学生的创业竞争力,拟在学院内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力求通过这一平台,使同学们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同时也为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我校的和谐校园、魅力校园。

二、活动宗旨

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弘扬创业精神。

三、大赛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xx警安职业学院xx警安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承办单位:xx警安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

赞助单位:

四、参赛对象 xx警安职业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五、比赛时间2009年5月—2009年6月

初赛时间2009年5月中旬

复赛时间2009年5月底

决赛时间2009年6月中旬

六、参赛项目

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创业创意、产品开发、服务开发、生产经营计划等(包括工业、商业、加工业、服务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

七、参赛要求

1、参赛公司和个人模拟资金200万(可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或公司的运转资金)

2、以创业设计小组形式参赛,大赛要求参赛者以班为单位组成创业设计小组(每队最多5人)小组成员务必事先协商明确作品第一责任人,由参赛团队自愿聘请指导老师。

3、参赛者提出一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且具有一定实施可行性的产品或服务,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商业)设计计划书。同时能创造条件,吸引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注入资金,推动创业(商业)计划真正走入市场。

4、完成的创业(商业)设计计划书要求有文字版(最好有电子版)。

八、作品要求

1、核心内容: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独特详尽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现实可行的财务预算,明确的投资方式,管理队伍和公司介绍。

2、写作框架:

(1)概要:创业计划概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公司简介、公司名称、公司的结构、公司的基本运作、主要的产品/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创立公司的地区选择以及创立公司的原因等。

(2)产品与服务:在这里描述你的产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产品/服务的概念、性能和特性、主要产品/服务的介绍、向消费者提供价值的途径、销售/服务的方式等。

(3)市场分析:简要叙述你的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特征,分析是否有新生市场,你将如何发展这个新生市场;你的公司在你选择的开发区域中的发展前景,这个行业的历史或历年的发展概况等。要求从实际出发,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 如:让同学们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以下列举初步提纲:市场描述、目标市场分析、目标消费群分析、可持续发展分析。)

(4)竞争分析:从产品特点、价格优势、市场份额、地区优势、营销方式、

管理手段等方面出发,该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优势,以及在竞争市场上的盈利能力。必须描述以下两点:竞争描述、竞争战略。

(5)经营策略:制定经营策略须分析:

a 、消费者的特点;

b、产品的特性;

c、企业的自身状况;

d、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

(6)经营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点:描述你所希望达到的市场份额;描述你进行销售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如何做广告等;分销渠道及合作伙伴;定价战略;市场沟通。

(7)制定生产计划 (主要针对制造业而言):生产制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产品生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等。

(8)财务分析:以列表形式分析你的原始总资产、固定资产份额、流动资金、员工工资、负债以及每月总收入、最终盈利额等。

九、赛制赛程

初赛:各参赛团队向大赛筹备委员会递交创业计划大赛作品,由专家评审团选出进入决赛的作品,并向各参赛团队反馈评审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决赛的赛前培训(参加预赛的作品上交时间截止到4月13日)。

以系为组,评出该组冠军、亚军、季军团队。

篇(7)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由失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