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行业流向

医药行业流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1 11:0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行业流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药行业流向

篇(1)

关键词:医药行业;营销渠道;问题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药营销渠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阻碍我国医药营销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关注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问题,并对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问题一:营销渠道层级过多

现阶段,我国医药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或商来构建自身产品在某一区域内的营销体系。这种模式的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主要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市场覆盖,这就形成了较多的营销层级。一些医药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的层级多达5级以上(甚至更多)。随着营销渠道层级的增多,医药生产企业对渠道成员的管理难度将逐渐增加。同时,营销渠道成本问题、渠道成员利益划分问题和对终端市场感应的滞后问题等等都将伴随着营销渠道层级的增多随之而来,这些都将对我国医药行业营销造成影响。

问题二:渠道价格难控制

通常,医药生产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投入情况、利润目标、市场情况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一个系统医药品市场流通价格体系。然而,医药生产企业一般会将自己生产的医药品交给经销商或商让其帮助进行药品经销。一旦这些中间商接手到产品,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利润需求对医药产品的价格进行二次调整。以此类推,每经过一层营销渠道,医药产品的价格就会进行一次调整(孙光明,2002)。最终,市场上所流通的医药的价格就偏离了医药生产企业所制定的价格体系,且不受医药生产企业所控制。

问题三:渠道覆盖率偏低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逐步放开医药市场,允许多种形式的竞争存在,但是就目前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医药流通的行业集中度仍相对较低。虽然目前我国现已经有几家包括国药、上药、广药、华润北药等全国性的大型药物流通商(配送商),即使是这几家大型的药物配送商,其营销的渠道和网络仍没有真正地对我国的医药市场进行全面覆盖。这些大型的医药配送商对市场的覆盖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医药市场的覆盖的全面程度较低。因为其地理位置原因、经济原因、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导致这些大型的医药配送商目前还无法真正的实现城市、农村无差别和全覆盖。

问题四:渠道成员竞争不均等

在营销渠道中,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有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利用来协调或相互制约营销渠道中的其他成员,从而达到整个渠道协调一致,共同获利的状态(卢泰宏,2004)。在营销渠道中,各渠道成员应该通过自身的竞争力公平的、客观地去赢得渠道权力,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然而,作为我国医药营销渠道中的成员,其权力的获取却不尽公平和客观。众所周知,医院和药店是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终端环节。在医药营销渠道中,医院往往拥有比其他营销渠道成员更多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在我国医药行业中的处方药市场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只有医院才有资格、有权利为消费者开具处方药,这就为医院在营销渠道中占据主动地位提供了可能。在医药营销渠道中,医院拥有令医药生产企业无可奈何的话语权。一些医药生产企业想在进入医院市场,或者在医疗机构销售产品,必须获取医院的认证资格。此外,我国医药市场上的处方药是严禁在药店出售,这也间接打破了医药营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公平竞争的天平。

问题五:渠道终端分布不均

在市场中,所有的产品从生产商流向消费者的过程都离不开营销渠道的终端。医药行业也是如此,医药行业的营销终端主要包括医院、药店、第三终端等。其中第三终端又包含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村卫生所、乡村药铺等。这些营销渠道终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医药产品的传递最终靠这些渠道终端来实现和完成。然而,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所限,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终端分布极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别巨大(吴酒峰,2008)。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医院、医疗机构、大型药店等。农村市场中医疗资源相对较少。我国目前还有至少2/3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作为医药品的消费者,该部分市场需求还很大。但是,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消费能力相对有限等原因,大多数的医药终端为了追逐利益而不会选择在农村、或者以农村、山区、偏远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区域经营。这就导致了医药营销渠道终端在城市地区大量集中,在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却罕见踪迹的分布不均现象。

结语

营销渠道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运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营销渠道问题也日益引起业界内外人士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市场营销渠道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光明,医药渠道的危险与机遇[J],中国商贸,2002(9):36-37

篇(2)

回首2008年,医药行业确实过得不平凡:全社会异常踊跃地参与医改大讨论;国家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殚精竭虑,努力寻找系统解决方案。许多政策、措施、做法确是“剑指七寸”:基本药物制度(包括“目录”、定点生产及配送、使用规定),广东试点的零差率和“三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年11月20日颁布《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等,会直接影响许多企业及行业人员的命运、心态和行为。

如果说“定点”直接决定一部分中小普药生产企业和商业单位的关停并转,那么广东“三控”就开始让药品大包商盈利锐减以致无利可图,并进一步让以“倒票”为生计的小公司可以出售自己了;两院出台的《意见》则会让医药代表和医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

行业就要面临调整和升级,有趁势做大者,有面临生死抉择者,对于后者,是该好好思考“转型”的问题了。

【企业转型篇】

中小普药生产企业

笔者曾提出,中小普药企业在全力争夺“定点”权的同时,要两手准备,就是下沉渠道,有选择地进军区域OTC市场和第三终端。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进军?企业还有没有资源可用于投入?有没有合适的产品组合去推广?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储备去执行?如何低成本启动市场?如何做精准有效的传播?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回答。(详见2008年11月12日“营销”版)

如果企业不具备人员进军OTC和第三终端的条件,也要想办法充分利用现有商务人员和市场部,将促销下沉到终端,创新促销手段,同时将品牌打造融入到终端促销的实际工作中去。

拿不到区域配送权的中小商业单位

“定点”政策连九州通都感到困扰,并有危机感,更不用说一般的小商业了。根据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现状,各地一定是要首先保证本地企业的配送权力,新的区域垄断会加强。拿不到区域配送权的中小商业单位,要么赶紧找个“婆家”把自己卖了,要么关门。

最近,笔者经常收到业内人士要求帮忙打听医药公司买家的求助,也常在报纸上看到医药公司出售的广告,医药流通业寒意阵阵,“暖”冬之下就要过“寒”冬了。

中小处方药企业

中小处方药企业,尤其是不善于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中小处方药企业,2009年必将有一批“撞”到“枪口”上。前几年,有些月份“反商业贿赂”风暴刮得太猛,许多医药代表带薪休假,而现在有了《意见》,在神州大地上,风暴可能会此起彼伏!

笔者近闻,浙江、上海、深圳、江苏等地都有许多处方药企已经开始做调整,他们与销售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停缴社保,将员工身份变成了商,将所有“回扣”都转化为奖金或提成交给代表,试图将代表的全部不法行为转化为“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以此规避风险;甚至有商业公司将旗下处方药公司、挂靠业务直接解散,以免危及自身主业。由此可见,还没等《意见》重拳出击,许多中小处方药企业已经在主动转型,甚至彻底不干了。

以底价招商为主的生产企业

在传统招商模式中,发票的流向为:生产企业出货(批价10~30扣左右)——“过票”商业单位(批价65~90扣左右,可以逃税10个点左右)——配送商业单位(加6~8个点)——医院——患者。许多大包商并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还需要分包给小包商,甚至就赚10个点的税钱,或者稍微更多一些。在这个流程里面,生产企业本身赚得并不多。

广东之前希望试行的“两票”,如果坚决执行,也能抓住关键点;现在结合“三控”则直接打在了“七寸”上面。生产企业会面临两难境地,出货发票必须“高开”,在底价与“高开”之间的部分,需要大包商拿发票来“洗”,那将来查起来,“洗钱”的责任是不是要企业负担呢?不帮忙“洗”,生意又怎么做呢?

因此,底价招商的企业必须转变营销模式:

1.组织精锐人马,竭尽全力进行“定点”权的争夺,只要有一个产品成为某地区的“定点”产品,则企业起码可以生存下来:人员工资还可以继续发,厂房、设备还可以继续折旧,银行利息还可以继续归还。

2.招商下沉。选择区域,派驻招商人员,做好物价、招标、挂网工作,逐家医院招商,不找省级大包商,只找小包商及兼职人员操作市场。可以找一个资金充足的人操盘,负责资金流、物流,企业招商人员辅助开展工作。还有其他模式: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合力促销、权分享、贴牌、半买断、赊销等,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3.学术下沉。商再不能一招了事,市场部要好好提炼产品核心卖点,充分准备学术推广工具,指导商组织学术推广。

4.打造品牌。由于行业动荡,品牌的力量将彰显召唤力,品牌天然就能给人以信任,使招商工作简单易行。 【从业人员转型篇】

大包商

与以底价招商为主的生产企业一样,大包商也处于两难境地:不能底价开票了,“过票”逃税干不了了。那票还是要找信得过的商业“过”啊,不然哪天生产企业垮了,自己的款子都要打水漂儿了。可“过票”总得给人家一点辛苦费,这一进一出,可能十几二十个点就没了。而医生的胃口早就吊得高高的,小包商那边的钱也省不下来,本来就赚得不多,估计继续按老模式干也没什么意思了,更令人心烦的是,商业单位将来也会很难找,不知道有多少个商业能活下来。

那大包商应该怎么转型呢?四个办法:一是找1~2家近年不会垮的公司,凭自己的资源和企业捆绑在一起,深度合作;二是招兵买马,拉队伍,自己的员工给的报酬毕竟少,还是能赚钱的,只是《意见》刚出台,这个办法风险太高;三是积极辅助生产企业争取本地的“定点”权,成功之后,继续“大包”;四是勇敢地退出,转型做医药行业的咨询、策划、培训,或者干脆转行做别的生意。

部分医药代表和小包商

实际上,风暴刮得越紧,对成熟医药代表和小包商越是有利,只要上游不出事,他们还是不容易暴露的。因为他们早已经不需要上医院和医生见面了,夜访、家访、异地拜访、会议拜访等早就成为了主流。由于医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在传统“带金”模式下,新代表的进入越来越难,而医生的收入是不会主动去减少的,因此,他们会越来越看重成熟代表及小包商,看重的就是一份安全。

篇(3)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x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篇(4)

关键词:医药企业;税收风险;纳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77-02

药品生产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药品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原材料采购到投料生产、产品入库,直至销售到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全过程都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相应的也为税收管理提供了辅助,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人员如能熟知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涉税风险。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收入确认的风险

1.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主要是代销(赊销)的形式,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并不直接付款,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不仅多抵扣增值税,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平时收到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利润,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更是常用的手段,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规定,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s)和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由于和传播渠道较少,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医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出现风险。

2.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据权威预测,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政策把握不准,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减少了应税所得。

篇(5)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篇(6)

  集成了信息、增值业务、第三方物流的中国民生医药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日前开始运营。这是我国首家按GSP标准建立的专业化、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特大型公用医药物流中心。

在电子商务中,药品这种特殊商品,具备严格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名称、质量体系,而且流通量大,单位价值高,非常适合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购销。但据有关专家介绍,以往的医药类电子商务网站往往以提供信息为主,更多的是“企业的门面”,真正实现交易的没有多少。

“只有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医药流通模式,而这种模式需要互联网作为基础来解决”,北京金象大药房的负责人表示。

现在,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中国民生医药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第一家试点企业,不仅大量的行业信息,还提供了遍及医药制造、医药产品、监管法规、药品信息以及遍布全国的生产、流通信息20余万条。

上下游企业都对这种“网上药交会”赞不绝口。一家医药企业的销售代表表示,必须全面提供销售、采购、招商、、科研成果、资源合作等医药行业的完整业务需求,并具备、查询、通知、业务配对等功能,才叫真正的电子商务。现在,通过该网站,企业不仅可以查到药品的订单,还可以查询药品的流向以及某个区域对于某种药品的需求程度。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数据库服务,做到以销定产。

篇(7)

这是一个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抉择的时代,回归我们的主业,看清我们生存的根本,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

那么在2012年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整体的营销决策呢?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对中国医药市场进行了深透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医药企业的竞争策略:

一.策略领先 行动制胜

医药工商企业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

面对医改的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而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1.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先生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

这就提醒我们,产品规划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2.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逐步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其主要收入为药品的配送费,配送费用包含在招标价格中,按比例向配送公司返还。这样一来,拿不到配送权的企业未来会被边缘化,或许被淘汰。

医药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商业客户,和主流商业形成业务对接,以便在主流商业内形成相对强势的渠道通路,这对医药企业所有产品的销售都会起到好的作用。

3.顺应形势建立适合的市场管理模式

鉴于各省的医改情况不同,医药企业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调整市场管理模式,重要的是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同时保证价格体系,由于安徽模式的全国推广和各省在进行招标挂网时要比对其他省同类产品的招标采购价格,这就要求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做穿,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掉。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由于在各省的营销模式不同,如自建办事处、制与底价承包制等两种或三种相结合的体制,造成了对各个区域的掌控力度存在差异。又由于掌控力度的差异,企业在招投标采购上形成了不同的价格,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尽快加以改善。

二.决胜终端 管控渠道

新医改带来的药品市场扩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国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市场进行培育,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及早介入国家培育市场的医药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新医改对我国的医药终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医药企业形成几个具有增长性的终端市场。国内通常把中国药品市场分为四级:一是医院终端,指县及县以上医院;二是零售终端,指所有药店(包括连锁);三是社区终端,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四是第三终端,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

医院的市场总量将继续增长,2011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公立医院就诊人数达15.64亿元,同比增长1.28亿人次,高端医院采购增幅下降为15.35%。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同比增长31.98%三甲医院的市场份额在增加,县级医院份额增长较快,新农合若有40%流向县医院,将带来约巨大的药品消费增长,县级医院药品销售总量将增加1倍。

由于中国新医改已经定了了基层突破的新医改决策,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市场和城镇社区医疗终端份额将快速增长。 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由于新医改的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趋势对零售和连锁打击非常大,2011年零售终端增速下降为15%,上半年药店增加16929家,连锁增加2409家,未来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未来对医保定点资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将受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的冲击。

从现在的情况看,医药企业惟有通过国家政策导向的营销规划才能对新农合和社区两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布局,未来的终端掌控是政治性的低成本的掌控,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的终端掌控。通过介入新农合、社区和基本药物目录进入国家强制使用的目录范围,就会随着新医改的推进逐渐进行真正的全终端覆盖,这种覆盖相对市场运作来说是低成本的,是强制性的,是相对垄断性的。

在进行政策性终端掌控后,医药企业还要解决渠道商业的配送问题,慎重选择未来的商业客户,对全国性的渠道商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主流渠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管控渠道上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

三.模式转型 适者生存

未来的市场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要素中,不同的医药企业也许只是在某个营销要素上较为强势,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将上述四个要素配置成合理的组合,通过模式转型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

鉴于营销模式的适应性,企业必须从各省政策、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炼出不同的实效营销模式;同时,这些不同的营销模式又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下,必须能在不同的省级医药市场环境下实现医药企业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综合来说,医药企业要抓好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竞争要素。

政府关系是进入医药竞争市场的资格,缺乏良好的政府管理体系和能力,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寸步难行。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竞争要从产品的功效、定位、宣传、成本和目标市场细分等多方面练就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提炼产品的价值,深挖产品的商业卖点,让患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物有所值。比如达克宁由于商业定位明确,成为了治疗脚气的名牌产品,好多相近成分的产品泛泛地定位于皮肤用药,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目的性,自然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渠道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药品,渠道和终端的真正的使用和认可往往决定了产品在招标中的命运。同时,集中招标采购后,指定配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企业的产品销售规模,是否配送、配送量的大小、配送的覆盖范围等都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在当地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医药企业的渠道之争还表现在医药企业占用渠道商业公司资源的比例大小、商业公司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渠道政策的调整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突破的问题,要求生产企业自己配送,但这在真正的基层,企业生产企业自己配送是不现实的,那么渠道的竞争将伴随医药营销的全过程。

很多医药企业认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终端将被强制使用目录内的产品,所以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终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强制使用只是表象,问题是使用多少、进了产品是否使用不一定由政府说了算。医药企业对终端的拉动和维护还是必须的。笔者医药医疗管理专家史立臣认为占据终端、扩大销量是长期的工作,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三.提升能力 永续发展

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医药企业要学会借势,抓住政策机会。如何抓住政策机会?企业必须先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续发展。

在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快速打造自己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和发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销战略转型

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重新考虑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这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2.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低,不像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该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当前,医药行业来的“狼”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3.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这个口号医药企业喊了多年,但笔者还未见到哪一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使用“三板斧”的老招,这也不叫专业。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认为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行合理的管理、授权和配置,尽量精简非客服人员。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和运营体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市场部

很多医药企业的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有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好的市场部应该发挥如下作用:现有市场分析和未来市场预测;营销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调查;消费趋势预测;品牌推广、消费引导;竞争对手分析与监控;通路调研;围绕公司销售目标拟定市场开发计划;会同企划部制定营销、产品、促销、形象等企划案,并与销售部、客户部共同实施;现有产品研究和新产品市场预测;为公司新产品开发提供市场资料。

5. 强化医药企业政府关系管理

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政府新医改的工作思路,调整医药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或者公共关系部门,有的即使有也是在市场部之下的底层级职能编制,更多的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和编制,杂七杂八的工作都做,就是政府事务工作做的少。另外,有些医药企业即使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也是摆设,既没有完善的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方案,也没有相关的政府事务拓展经验,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没有年度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预算,资金和费用都是来自在整体预算编制之内的结余或者挪用。

2).参与省级或者地方的新医改政策制定,或者为之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省可以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推进新医改的进行和完善新医改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大纲式的文件,内容不具有实操性,这样各省就会制定适合本省的实操方案。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医改政策的研究,向省级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为省级相关部门分忧解难,或者为省级相关部门就本省新医改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医药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

3).编织医药企业自身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

由于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布局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医药企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造自己的政府关系网,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公司的政府关系部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驻地营销人员的人脉关系和业务能力,还要借助医药企业的商业客户,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造医药企业庞大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络,未来医药企业的全国性市场布局的根本就是企业自身构建的政府关系延伸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