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生活的知识

经济生活的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1 11:0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生活的知识

篇(1)

关键词:中学生;经济生活;选择能力;策略

由于家庭状况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程度存在差异,其选择能力也有高有低。虽然中学生普遍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但家长平时给的零花钱、过年过节的压岁钱,使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支配条件。所以,中学生提高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其肆意挥霍金钱、甚至误入歧途的关键。

一、中学生的经济状况分析

中学生普遍还未成年,无法通过社会劳动获得经济报酬,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长给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具有不固定性。中学生能够支配的金钱数量取决于家庭状况和家长的教育理念,通常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有部分特殊情况。比如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住校学习的学生,每个月会有较为固定的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差,将家庭经济大权暂时交由学生自己管理。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拥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资本。所以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应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自己掌握的经济资本进行合理支配[1]。

二、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分析

中学是大部分人刚刚获得一定经济条件、开始参与经济生活的阶段,所以中学生普遍还处于消费观念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具有较高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乐观主义成分。学习用品、餐饮消费、娱乐消费以及礼品消费是中学生的主要消费途径。中学生受年龄和成长经历限制,心智普遍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与缺乏辛苦的劳动体验有关,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支配金钱时随意性很高,“花钱买高兴”是中学生消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中学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和跟风行为,看到同学买的漂亮文具,自己也要买同样的或者更好的,而实际利用价值可能很低,没过多长时间就又换新的了,这是某种程度的浪费。还有就是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购买经验,对同类商品缺乏性价比的认识,自己买回来的东西往往在家长眼中花了冤枉钱,但是自身还认识不到,反倒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强烈逆反心理厌烦家长的说教,消费选择能力难以提高[2]。

三、通过学校学习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

在学校的学习占据了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学校也是中学生学习理智消费、学习消费技巧的主要途径。其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的帮助很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了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掌握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学习《多变的价格》一课,可以让中学生认识到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动有多方面影响,从而在自身消费过程中建立性价比意识,选择合适价位的商品。此外,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会涉及到与经济相关的话题,教师会给学生讲家长赚钱养家的不容易,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意识,还有相关校风校纪的要求,都是对中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选择能力起到重要帮助[3]。

四、通过家庭教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有关键影响,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有些家长在孩子具备一定消费选择能力之前,会严格控制孩子能够支配的金钱数量,以防孩子肆意挥霍或者误入歧途。而另一些家长会刻意锻炼孩子的消费选择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机会,锻炼消费能力。其实从传统的“五岁可以打酱油”的儿歌就能看出,大部分家长都会适当的培养孩子的消费选择能力。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应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结合在学校学到的消费知识,在消费实践中提高选择能力,学会理智消费[4]。

五、在社会生活中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当下中学生的生活早已不是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模式了,学校注重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实用的知识技巧。家长也注意孩子的课外拓展,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知识讲座、参观博物馆,或是外出旅游,还有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都为中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消费选择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生活能力,中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参与经济生活,从主观上积极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比如利用网络的便利,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关心社会经济动态。可以通过了解优秀企业家的成功经历,加深对个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比如经常出现在热搜榜的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介绍,可以使中学生初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了解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形成基本的经济生活概念,对今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很有益处[5]。既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中学生提供了提早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中学生就应该顺应时代需要,在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快速提高经济选择能力。在实践中端正消费观念,学习实用的消费技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提高甄别能力,规避消费风险。

六、结束语

中学生提早接触经济生活有利也有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我们应善于把握机会,在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选择能力,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我们提供的实践机会,发挥自主探索精神,早日具备基本的经济选择能力。虽然我们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合理消费为家长节约支出,减轻家庭负担。另外,提早接触经济生活也有利于中学生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郭亚楠 单位: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平.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从《经济生活》的生活主题教学谈起[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97-198.

[2]苏杰.《经济生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高迪.中学生流行文化观的理性再平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2)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确地认识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重难点:当前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规范答题,提高发散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习题背景材料探究分析点评

1、当前国家经济形势背景分析。

2、分小组探究做题: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3、分小组提问,共同探讨。

4、学生探究做题展示点评。

(二)教师归纳

在学生探究做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解题要求

1、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

2、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3、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

4、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

5、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

6、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

习题:原创题 背景材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2008年定调: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

3、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2009年定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变 化体现了哪些经济学原理?

(2)请你为国家如何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同时对其他同学提问,就某几个知识点回答,效果非常好。

我在课堂上指出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

2.表述不完整、不切中要害

3.没有使用专业术语

4.理论与材料相脱节

5.答案不分层

6.错别字较多。

老师概括本题与课本《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之处:

第8页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第10页汇率,第16页调节生产规模,第17页影响消费的因素,第29页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41页劳动和就业,第48页债券,第60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64页国家财政,第70页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第81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83页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第84页宏观调控的手段,第87页科学发展观,第88-90页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总结送给大家四句话:

1、就业靠就业扩大

2、富裕靠富裕带动

3、繁荣靠繁荣支撑

篇(3)

一、智、能、情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三维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而情感是首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好,搭好脚手架,这就是教师目标意识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政治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去发现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方法交换。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对于“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观点,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让学生将在生活中的消费意识暴露出来,从而产生矛盾,引发困惑,并由此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观点趋于一致,消费要“量入为出”,要“避免盲从”,确保消费的可持续性。

学生智、能、情的发展必须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教师无法代替。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处于发展中的个体,知识、能力和情感均存在着个体差异,对教师引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按照原有的认知和情感水平进行分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在政治课上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师、生、书多边互动有效交流

“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思维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地用好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教材多边互动,给学生搭好脚手架,促使学生在分析教材和学习教材的内容过程中,实现智、能、情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钻研教材内容,克服预设盲目化

我们在教学前应从课程标准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思考在形形的经济生活中,与高中生最贴近的是“消费”,而这恰是对新教材进行布局的一个思路。在经济生活的教材中,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内容从“消费”活动中常见的“商品”“货币”“价格”等入手,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的世界,且行且思,逐渐地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接近其经济学本质,自主发现经济学基本道理: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认知形成后,教材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目光转向“消费”的源头――“生产”上来,“生产决定消费”,很自然地进入了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接着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整本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整个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把握教学的层次感,提高学习的有序性

第一层次,把握全书的总体思路。如经济生活:为什么生产(第一单元)―谁来生产(第二单元)―为谁生产(第三单元)―怎样生产(第四单元)。

第二层次,把握每一单元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总思路是“为什么生产”,人类为什么要努力生产?教科书的思路:货币―价格―消费―解决“为谁生产”问题。

第三层次,把握每一课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神奇的货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神”(神在何处、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为什么奇)两个问题。货币的“神”主要通过货币的职能来理解,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要把握货币的本质则必须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奇”主要通过货币形态的发展来回答,所以,要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这条线索中解开货币之“奇”: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各种信用工具(包括电子货币)。

篇(4)

【关键词】“感觉教学法”;“经济感”;“新鲜感”;“生活感”;“悬念感”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模块1《经济生活》虽然在教材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但学生仍然感到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这样的教学难题,政治教师们该如何应对?笔者发现,恰当运用“感觉”教学法有助于全面地挖掘《经济生活》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下面本人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个角度谈谈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是如何落实“感觉”教学的。

一、运用视觉:引领学生用经济慧眼“看”世界,打造课堂的“经济感”

传统的《经济生活》教学课堂常因缺少应有的“经济感”而无法得到学生的青睐。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由于高中生很少真正地涉足经济生活,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通过一定的诸如“比较”的方式,构建富有“经济感”的政治课堂来加以正确地引导。

例如,在讲解《经济生活》前言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前,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10亿桶,而目前每年消耗的石油为165亿桶,请问地球上的石油多长时间会用完?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30年内就会用完;二是30年后用完,因为人们会节约使用;三是永远用不完,因为会出现代替品。针对学生观点,教师进一步引导:第一种观点是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二种观点是运用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三种观点才是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从经济学上说,石油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对石油的需求,转而消费石油的替代品。随着石油开采成本的不断升高,最后人们会减少甚至放弃石油的开采,因此,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教师针对学生观点作出的判断、分析、比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这个“被肯定”或“被否定”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着激烈的思维碰撞,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也正是这些火花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经济感”鲜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二、运用听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会“相互倾听”,营造课堂的“新鲜感”

在传统的《经济生活》课堂上,“被灌输式”、“无新鲜感”的知识接授方式让学生们对《经济生活》感到头疼,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课堂。笔者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相互倾听”,交流思想激发灵感,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和积极参与课堂程度的增加。

例如,在讲到“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这一目内容时,教师提前一周给出了例如“公司经营”、“品牌”、“战略”等关键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到上课时,学生们积极性高,竞相拿着自己动手搜集的事例到多媒体上展示,列举了诸如“苹果”、“阿里巴巴”等成功经营的事例,语言诙谐风趣,看法独到精辟,课堂气氛活跃有余。

在学生展示、评说新鲜事例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对这些事例加以归纳、点评,强调“正确的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诚信”对于公司成功经营的重要性……这些不断被剖析的知识点,在自由新鲜的学习活动中,在师生互相倾听的欢乐氛围里,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三、运用触觉:带领学生“接触”社会,让生活走进课堂,酿造课堂的“生活感”

“教学应当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一位政治教师如是说,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济生活》涉足的是经济领域,全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因此,《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用心“触摸”世界并在体验中理解感悟课本知识,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生活多大课堂就有多大,生活本身就是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时候,教师不妨放手逐步让学生接触社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捕捉材料,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这样既大大地丰富了《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体会到《经济生活》的灵动魅力。

四、运用嗅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饱嗅”课堂余味,制造课堂的“悬念感”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显然,《经济生活》课不应该只是圆满的句号,也可以是带有疑问的问号和意犹未尽的省略号。好课,应该是有悬念留有余味的,让学生可以从中“嗅”出课中所授知识或所谈事物的拓展趋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在《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中,“视觉教学法”、“听觉教学法”、“触觉教学法”、“嗅觉教学法”统一于“感觉教学法”这个有机整体中,共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服务。它们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学生学业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济生活》教学任重而道远。笔者始终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学习、实践,反思“感觉教学法”,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而我们的《经济生活》课堂也一定会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们想上、爱上的有效课堂。

篇(5)

关键词: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汇率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也反映在了高中教育教学中,高一开设了《经济生活》的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注意理论为指导,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经济生活,最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们就以高一政治《经济生活》这门课程中有关“汇率”的部分内容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有关“汇率”的概述

从定义上来说,教材中这样阐述汇率,它是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实际上汇率是一种价格,是一国货币单位表示另外国家货币的价格,实际上汇率表示的是一种价格。正是因为不同国家其货币币值不同,因此两国货币在兑换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比率来进行兑换,所以汇率还可以成为兑换率。在货币兑换的过程中,两种货币均可作为对方货币价格计算的标准,所以汇率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法,前者看成外国货币数额不变,这时随着外国货币币值的变化本国货币数额随之改变,在这种标价法之下,外汇汇率升降与外币币值的升降之间为正比例的关系,同时与本币币值的升降呈现出反比关系;后者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标准,表示为折合成多少的外国货币单位,也就是说在这种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始终是不变的,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外国货币数额发生变化。尤其是人民币加入“SDR”,将对美元汇率造成极大的威胁,人民币纳入SDR后,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与内地相关机构加强合作的意愿,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区域结构亦加快调整。因此,人们对汇率相关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高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不管是采用直接还是间接标价法,都要看货币换算是否便利,同时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先明确使用何种标价法,然后再确定汇率在当时是上升还是下降,这样才能避免误解。

二、《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汇率问题

1.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在国际之间的贸易网络过程中,汇率是始终发生着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国际收支的变动。一国国际收支如果发生了顺差,那么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以及外国货币的供给将会增加,这时的外汇会供过于求,出现该国货币与外国汇率分别上升、下降的现象,相反的若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逆差,那么这时该国为了支付对外债务,其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这时外汇将会供不应求,出现了该国货币汇率与外汇汇率分别下降与上升的现象,纸笔流通制度之下汇率变动主要由一国国际收支情况决定;第二,通货膨胀。一国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出口商品的成本就会提升,随之减少出口商品的數量,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发生,将增加进口商品数量,这时容易出现逆差,外汇汇率随之上升。通货膨胀基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自从新课改试点开始以来,它就是高考的常考点,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应注意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会学会如何判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相关问题,则对于提升学生解答这一知识点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三,利率。一般一国利率提升,将会引发资本内流,资本流入之前需要兑换成该国的货币,这时容易出现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进而出现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该国汇率下降;第四,中央银行的干预。中央银行可以按照既定的政策目标,合理选择实际利用政策性工具,适当该与外汇市场,成为汇率短期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降的问题都是高考的热点,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人民币汇率升降对经济有何影响。首先,从有利方面来分析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上升,各种国外消费品价格降低甚至低于进口成本,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进口,这时国内资本转到了国外投资上,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国外投资能力,这无疑为我国企业销售渠道的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点时,注意要简洁明了,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其次,从不利方面谈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对国家经济带来一些益处,但是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如抑制出口增长、增加就业压力、外债规模扩大等;第三,从不利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影响。人民币贬值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上升,扩大国内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时人们将会将资本投到国外,以赚取外汇,与此同时大大降低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要答好这方面的问题,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各企业造成何种影响,分析判断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发展。

结语:

篇(6)

关键词:政治课 社会生活 学生实际 课改要求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世界,当今的高中学生视野开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积极关注着国事家事天下事,学生的客观现实就注定了我们高中政治课应是一潭活水,充分体现时代气息,让学生在政治课充分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升化生活,让生活与政治课的内容实现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鉴于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这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基本内容看,高中政治课应该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提高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笔者是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将政治课生活化的尝试。下面就将本人的体会与同行们共同切磋。

一、学案引导,走近生活

现实的生活多姿多彩纷繁复杂,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这些复杂的生活现象难以做到有效的取舍和甄别,因此我认为引领学生走近生活是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堂课的学案,在学案中给出明确的范围,让学生积极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课上所用。

案例一:

在学习《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在学案里我这样设计了问题:

1、搜集我国的名牌产品(注:数量在三到五个即可)。

2、以其中一个为例,提出问题:企业为什么能够成功打造这些品牌?

具体要求:自己搜集完之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小组内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企业的做法,在课上其他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结果真的如预期所料,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自己搜集、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极大地拓展了知识面,而学生的这些材料也给了我十分有益的启示,发现我们的学生真的很棒,同时也让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和幸福。

二、课堂互动,理解生活

通过学案的引导,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生活的基础,再通过课上的活动,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教材真的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案例二:

在学习“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在课上我放了两段视频:

1、人大代表的选举场面及两会期间人在代表的活动。

2、旧社会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通过人大代表的活动,也认识到了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

案例三: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和危机,很难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先后多次颁布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免税收等措施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

同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应对金融危机为什么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扩大消费与适度消费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打消了学生心事的疑虑,解开了学生的心结,更加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

三、联系教材,升华生活

在经济生活自习课中,以学生熟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有毒大米”等为背景,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经济生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案例四:

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所涉及的经济生活道理。

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得出了以下道理:

1、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

2、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4、应遵循市场交易规则;

5、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

6、要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7、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8、食品安全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篇(7)

国际上较早开设经济教育课程的是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的最前沿,在经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韩国的中小学经济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分别以美、韩这两个东西方国家为代表对其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1.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美国经济教育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见经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1)《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1997年,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简称NCEE)颁布《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12年级经济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基本经济概念,能够找出影响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避免发生因不懂经济学而犯的错误;②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现行的资费标准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能力目标:①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②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③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④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为了实现经济教育的这些目标,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贯穿幼儿园到12年级的20条内容,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每一条内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例如,该内容中的第一条为:学生能理解的生产资源有限,人们不能得到他们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结果是他们必需选择某些东西,放弃其他的东西。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提出: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是因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经济需求是一种欲望,可以通过消费商品、享受服务或从事休闲活动得到满足;商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服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了资源怎样被利用;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被放弃;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资源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等15条具体基准。总之,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教育概念,开始学会抉择。(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美国全国社会科协会于1994年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该课程标准以10大主题轴(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结构。

这10大主题轴分别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其中“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主要涉及经济内容。该主题轴分别描述了学生在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经济教育目标。低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如下: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区别“想要”和“需要”,通过比较自身与他人的经济体验去探索经济决策,进而思考这些决策给不同的群体、社区、国家等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又对低年段作了详细的预期目标,被确定为:(1)举例说明稀缺性和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从范例中分辨出属于私人还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务;(4)说出构成经济体系的各种不同机构,如家庭、工人、银行、工会、政府部门、小型商业机构、大公司等;(5)描述我们怎样依靠特定工种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们服务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交易;(6)描述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7)解释并说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关系;(9)使用经济学概念如供给、需求、价格去帮助解释社区和国家中的事情;(10)用经济学概念分析当地经济问题,如怎样减少垃圾。从上述主题轴中的经济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1)美国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尤为重视。其目标的详细性和深刻性远超过我国小学阶段,甚至超过我国初中的经济教育课程;(2)目标的逻辑性。目标根据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构建。(3)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便于经济学知识的构筑。

2.韩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韩国中小学的经济教育是通过社会科课程实施的。1987年韩国进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经济学内容,另外对各学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为:教育诱导学生从小关心经济生活,养成良好的经济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并能用简单的用语来叙述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合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低年级(1~4年级)重点放在养成正确的经济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生活态度上;高年级重点放在能够正确理解与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较高的层次上关心经济生活,培养对经济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与美国相比,韩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而是通过社会科课程进行实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教育目标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如美、韩两国都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经济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德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美韩等国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小学经济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教育在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内容很少,相比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学尚未设置独立经济教育课程,只有少量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存于社会科课程中,如品德与社会课程个别单元涉及了经济内容。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改革序幕的拉开,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经济教育的校本课程,如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开设的《理财与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桥小学开设的《经营与消费》等。关于小学经济教育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着重号部分为经济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经济教育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二)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相比较美、韩等国,我国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研究的敏感度不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搜索数据库可以发现,关于经济教育的论文还比较少,专门写经济教育目标的论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现在对经济教育情况整体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对于国外的经济教育研究多于国内,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都有涉及,而对我国经济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难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够,大多是对我国经济教育进行宏观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教学中进行的调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才能深刻把握经济教育的实质。

2.比较研究不够细致以中、美两国为例,研究者趋向于把两国的经济教育总体情况作一个比较,缺乏从微观视角入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详细比较。就中美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而言,可以从“二者有什么共同点?二者有什么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等方面作细致比较。总之比较得越细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实质,越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阶段性和递进性如美国在经济教育总目标下,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对每个阶段具体应该掌握什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而且每个阶段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而言,经济学相关目标分散于课程的三维分目标内,缺乏不同年级或年段的目标,更谈不上目标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因此,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亟待优化。

4.经济教育目标侧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再也不是一个谈金钱、谈利益可耻的年代。在我国社会科课程目标中,经济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混杂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缺乏从经济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课程目标中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体现的就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格。我国小学的经济教育可以说是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指向的。这一事实与我国社会科课程突出道德教育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而,经济学相关目标也指向了经济道德品质的培养,经济教育被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经济教育以公民素质的培养为宗旨,即以培养理性公民为目的。经济教育目标包括了丰富的认知方面要求,以及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小学经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标、经济教育、经济教育目标等一组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经济教育目标的起点。(2)对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应该把文本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深入课堂,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这样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际教学才更有借鉴价值。(3)引进国外先进经济教育理论。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前沿,如对“朴素理论”和皮亚杰的“经济认知理论”的引进,为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化我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我国目前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包含在社会科课程标准之中,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涉及的很少,且不够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国经济教育目标急需优化。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思路:首先我们可以从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以及三种基本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厘清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然后根据目标确立的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全面性与差异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对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优化。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目标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把目标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进行具体的优化。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设置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标准还不可能,但是可以把这样的优化思路用在社会科课程标准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课程,制订适合于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目标。

3.处理好经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教育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檀传宝针对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一方面学校教育告别羞于言利的陈腐思维,直面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充分、全面的经济(学)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同时注意开展‘富的教育’、自觉承担德育的超越使命等。两个方面相互诠释、缺一不可”。这里“富的教育”的思想源自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它指既要教会学生去创造财富,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实质上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驾驭财富,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倾向于后者,注重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对经济学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较少。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我们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道德规则和经济规则的相统一。所以我国经济教育的未来发展,二者必须兼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