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1 10:13: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教育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前教育问题

篇(1)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春风中,流动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了进一步关注。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看护和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解放生产力,而且有助于为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社会融入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本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

本届论坛采用大会主题发言、分论坛、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展开,旨在倾听多方观点,引发争鸣,共同为满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建言献策。

一、我国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突出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教授明确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城务工人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举世公认,但他们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一直未进入公众视线。由民间兴办的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服务对象的低成本、非正规幼儿园和公益性学前教育组织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最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这类平民教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政府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创新,以促进平民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

奕阳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守礼则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梳理了十年来我国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他指出,中国社会由于特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原来的二元结构(即乡村和城市)变成了三元结构(即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面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政府是以三元还是整体的思路回应,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式和力度。社会治理方式有待改革,有必要按照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管理,以尽可能消除制度不公。面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对流动人口自救式、市场化的办学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扶持,而非简单粗暴地打压。这与张燕发展平民教育的主张不谋而合。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王练对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四个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托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非正规幼儿园就读或不上幼儿园:家长希望其子女享受低收费、离家近、教育质量好的学前教育服务,并能获得面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城市在接纳流动儿童入园方面面临着园所学位不足的巨大压力。如何监管和引导非正规幼儿园发展,保证其安全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奕阳教育研究院朱丽芳指出,近年来,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间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托儿需求,却面临着注册困难、处于管理盲区、缺少有力扶持等发展困境。北京市宣武区教委陈培燕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不明确、政策滞后、管理模式一刀切等。她建议政府部门提高认识,将非正规学前教育置于与正规学前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立法,依法保障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等等。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李相禹在报告中强调,直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正视“山寨园”存在的价值,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进行制度创新。

二、地方政府的创新举措

面对日益突出的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乏创新举措。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幼教协会副会长严大瑛、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凤炜、上海市松江区托幼办主任杨永辉、原江苏省苏州市幼教干部张春霞分别在分论坛上介绍了经验。

惠州、苏州及上海浦东新区和松江区都面临着外来人口迅速增长、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对此,四地政府分别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解决策略。如,惠州市强调从健全机构、合理布局、社会参与、制度保障、规范管理等方面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苏州市采取政府改造闲置房舍提供办园场地、参与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提供物质援助、以奖代补等帮扶措施,尝试“用特殊的政策解决特殊的问题”;上海市松江区提出构建雁阵式发展新体系的改革目标,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提出“民办为主,公办补充;民办二级以上园自主吸纳,民办三级园定向吸纳”的流动人口入园对策,辅以公办、民办学前教育“一体管理、兼顾个性”的管理方式,初步满足了区内流动人员子女的入园需求;上海市浦东新区则探索出分类处置、标准引领、分流解决等疏堵结合的办法,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园可上,同时进行机制创新,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责任制度、区域碰头制度等,架构起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三、民间自发探索

在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上,与地方政府创新措施相呼应的是毫不逊色的民间自发探索。

北京新世纪幼儿园、新世纪梦想图书馆负责人代表打工子弟幼儿园发言,在描述了现有问题及困难之后,他提出了建立“流动子弟学前教育机构联盟”的设想,希望能够借此联盟“建立起一套适应于流动子弟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方法,争取民间与政府对话的权利和机会,开发利用社会各种闲置的教育设施和资源,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儿童乐益会陈可可、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王建兵、陕西省妇源会汪子阜、四环游戏小组马楠分别与到会代表分享了各自所在机构作为公益性组织为促进弱势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所作的努力。

四、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及其社区融入

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还有其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与当地社区的融入问题。北京市航天幼儿园吴文静、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邹敏、奕阳教育研究院于昕利以及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羽分别作了发言。邹敏从流动儿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出发,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但是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制约因素。吴文静、于昕利、刘羽的研究都是在四环游戏小组这一研究场景下进行的。三位报告人分别就“从市民眼中的农民工看城乡融合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城市农民工家庭中的父亲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中的‘家长教师’培训”作了发言。

篇(2)

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与西方一些国家比较,一个较明显的差异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包括一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认为,对孩子施以早期教育,就是尽可能多地教他们认字,识数,至于他们是否对认识事物有兴趣,却考虑不多,对于那些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适应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音乐、绘画,制作等活动也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家长及学前工作人员几乎不对幼儿施以任何“正规”的认字或识数教育,而是尽量多地让孩子多看、多听、多玩、尽享大自然之美,并让他们用画笔尽情涂抹,用纸和布去做各种物品,用橡皮泥之类去塑造各种形象,伴着音乐去做各种动作。也就是说,他们很注意寓学前教育于游戏之中、娱乐之中,通过绘画、音乐、制作等活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上述比较不仅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些特点,而且可使我们对这些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便对改进当前的学前教育,使之更趋科学化做些必要的工作。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重视,早期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仅年轻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就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对后辈的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也极为关心。可以说全社会的家长都不惜代价地为培养和教育子女而奔波、操劳着。

然而,由于儿童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还不够普及,传统的,朴素的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尚有很大市场,使家长们对孩子的高期望水平及积极的教育态度与他们儿童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及教育方法的单调化,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一些家长朴素地认为,既然人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好坏及能否顺利地升学上,那么要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前向他们传授未来学校将传授的知识,以使他们进入学校时能较容易地接受课本知识。不少家长尚搞不清知识与智力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狭隘地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智力的高低,而他们所指的知识常局限在识字多少和数数多少上。这种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他们只考虑怎样教孩子识字和数数,至于这样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对他们未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什么作用就考虑较少了。我们认为这种片面的教育至少存在着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容易使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使不少孩子在入学后自觉无新东西可学,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不良习惯。当学校向他们传授全新的知识时,他们可能出于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模式的“老化”,而变得难以顺利地接受。

二是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全面而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品德的等。把学前教育集中在认字、识数上,可能对发展孩子的记忆、知觉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审美能力及其他方面未必会发生积极作用。

三是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发展。

四是无休止地认字、识数,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当家长不断地强调认字越多越好时。

总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变得单调化,使他们快乐的童年变得“成人化”,影响心理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学前教育应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积极的认识态度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为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高低除了与其遗传素质及接受的知识有关外,与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去认识什么,为什么而去认识智力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及发展的水平如何,都受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制约。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心胸狭隘、怕吃苦,怕困难,性格脆弱的人有良好的智力发展,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智力,也很难设想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某些方面取得大的成就。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凡有所造就者,都是一些情绪健康、意志坚强的人。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防止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爱劳动,怕艰苦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单就发展智力而言,亦不可囿于仅教孩子认字和识数上。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应尽量地通过孩子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而使他们获得广泛、丰富的知识。

绘画是一项极简单易行,而对发展智力又有重要作用的活动,通过绘画,不仅可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高度发展(因为不认真观察,难以把握事物的特征),而且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发生重要作用(如要准确地画一个人,必须记住一个人各个器官的位置及比例等。通过绘画还可使他们想象出自己不曾有过的经历)。

制作活动(包括泥塑、剪纸等),本身就是一种游戏。通过让孩子制作各种物品。塑造各种形象,不仅使孩子的触觉能力、控制身体的能力等得到发展,而且对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发展亦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脑的发育,因为身体的各种运动都受脑的支配,身体运动时的难度越大,大脑的活动也就越强烈和复杂。“手巧”必然促使“心灵”。

让孩子从事音乐活动,听音乐,学唱歇,学演奏,有利于他们辨别能力的高度发展,形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促进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对形象,音乐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国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多从事一些与形象(如绘画、塑造)、音乐等有关的活动,可促进右半球的发育,从而潜在地对人的想象力发生积极作用。

其实,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使孩子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在某一活动中善于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比如,让孩子摆积木,可以使他们获得形体的概念和主要的空间概念(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上下、左右、前后、大小、长短、高低等)。这些概念的正确获得对于他们未来接受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可以使他们掌握形体的一些基本特性(如三角形的任何一个角都不能支撑一个平面等);还可使他们获得数的概念等。同时,摆积木还可使孩子的触觉能力、手臂的灵活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篇(3)

一、儿童福利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日本儿童福利研究专家中田照子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儿童福利制度与学前儿童保教制度。据介绍,日本的《儿童福利法》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对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儿童的生活保障。日本政府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并不只是中央政府从上而下推进的政治行为。它与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为此,中田照子希望中国的民间力量要充满信心,坚持为保障儿童权利作贡献。学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补偿性、社会服务性等属性。中国政府已经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没有《儿童福利法》,儿童的福利保障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日本《儿童福利法》对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的保障,对当前中国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国妇女联合会新近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下,我国城乡流动儿童已达3581万人,与2005年比,增加超过四成。报告指出,学前流动儿童普遍面临入园难问题。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教育不能被动等待,而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朱慕菊特别指出,目前很多人对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她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稳定,而且是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她对四环游戏小组坚持9年努力探索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社区化特点,即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证明,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还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提出,发展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使更多城市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并施以援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封闭隔离的状态,提高其文明素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和社区的融合。当然,要从根本上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从而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适合流动儿童,也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吉执来的研究表明,非正规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社区性等特点与农村的地理结构、教育现状和环境条件契合,在农村地区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二、面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道路探索

本次论坛会聚了致力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他们积极分享了各自基于中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的经验。

什么是好的学前教育,什么是适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想为流动儿童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流动儿童,深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民族学院讲师、原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张怡,结合自己在四环游戏小组做志愿者的经验,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既有高度流动性,又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他们受到城市与乡村双重文化的影响,往往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比较强,而语言发展比较缓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吕苹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共同构成。其中,市场的作用很大,而目前最需要加强的则是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她认为,可以适当普及以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服务对象,以保育为主兼顾教育的学前教育看护点。

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前流动儿童,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马芹娣介绍了深圳市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进行的探索,即淡化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界限。淡化户籍幼儿和非户籍幼儿的界限,既大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深圳市政府把扩充幼儿园学位作为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并发放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相关费用由市、区政府筹措发放。

社会公益组织“千千树”针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在课程研发、家长学校开办、网络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为城乡妇女和学前流动儿童提供服务的成都“爱达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则针对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尝试依托社区,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既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又关注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则分享了他们在昆明开办社区公益幼儿园项目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则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依托,历时9年探索出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本土经验。

三、“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经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的工作,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打工子弟幼儿园(以下简称“自办园”)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借此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以四环游戏小组数年来形成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与“自办园”教师就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研讨,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培训员现场指导、观摩培训基地(即四环游戏小组)等方式,努力解决“自办园”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小学化倾向严重、保教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篇(4)

1家庭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儿童的幼儿教育是起基础性的。在学前期,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都和其父母或其监护人息息相关。他们的对幼儿教育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行为。下面通过分析父母或监护人对“你认为孩子读书重要吗?”、“教育孩子只是幼儿园的责任?”、“你觉得孩子的真正教育应当从什么阶段开始?”这三个问题简要分析其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绝大部分的监护人都认同孩子读书很重要,仅8%左右的监护人认为孩子读书是一般重要的。这说明尽管当地经济落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的,这也正面说明了该地处于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的良好教育氛围。

同时,对于“教育孩子只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这一问题,监护人的回答也出乎意料。77.9%的监护人同时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家庭也同样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一观点自然对于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也有22.1%的监护人认同“教育孩子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责任”这一观点。孩子的基础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组成的。这种“教育孩子只是幼儿园的责任”的观念必然会造成其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78.8%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真正教育应当是从幼儿园开始的。18.3%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真正的教育应是从学前班开始的,仅有2.9%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真正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赞成其子女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入园率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36.7%监护人基于保障孩子的安全而让小孩读书,29.4%监护人则处于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要求,55.0%监护人则是希望孩子考上大学以找到好工作而读书,同时98.2%监护人认为小孩读书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受监护人主观因素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客观因素影响,监护人基于何种原因而送小孩读书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们并不把监护人认为影响小孩读书的原因与送小孩上幼儿园的原因等同起来。然而,监护人所考虑的原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的时间、质量等,监护人,尤其是父母,应当明确小孩读书的原因。

2.讨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应重视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四个相互关联对于孩子的教育的作用、并认识在相互协作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

(1)经济方面:和平县应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减少因外出务工而导致严重留守儿童问题。

(2)政府方面:为了促进河源市和平县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需要切实增加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再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农村留守学前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学前儿童的合法权益。

(3)家庭方面: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三是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转变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沟通交流和兴趣培养的观念。

3.结语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C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8—03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一)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原因是,城市与乡镇及农村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知识培训工作不到位,大多数教师教育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等。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因为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农村正规的幼儿园收费较高,甚至远远超出当地中小学生的费用,很多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这也致使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大约20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入园率则更低。在中西部的22个省(市、自治区),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适龄的学前儿童,近2/3的3—5岁适龄学前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部分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各地政府无法建立公办幼儿园,只能鼓励建立私立幼儿园。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成立幼儿园,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更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差,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最高学历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有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原因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留守儿童与其祖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其抚养人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由祖辈或亲属看护,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

(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幼儿个性发展不均衡,幼小衔接困难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相对其他年龄段儿童,处于学前期儿童在情感、态度上更为敏感、细腻,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农村留守。的学前儿童普遍存在“情感饥渴”,表现为抑郁、自我封闭、嫉妒、神经质、歇斯底里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在其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少而且被动,缺少合作意识、协商调解、求助策略等,而多为粗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此外,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还表现为幼小衔接困难。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注较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幼小衔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幼小衔接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幼儿园方面,换言之,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的问题,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幼小衔接。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加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根本无法适应小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性格、同伴交往方式等方面。留守儿童一旦在小学中出现上述任何方面的问题,就会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增加投入

政府与社会各界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要逐渐实行义务的、免费的学前教育。目前,学前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但仍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项教育事业,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减轻财政压力,国家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但在农村,由人口居住分散且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农村民办私立幼儿园获利不大,因此,单纯依靠公民个人来举办农村正规幼儿园的可能性极小。民办私立幼儿园按成本核定收费价格,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很多人是难以独自承担的,这势必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断巩固并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规模,增加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鼓励学校和公民个人创建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二)增加幼儿园数量,改善幼教师资

鼓励学校和个人创建幼儿园或幼儿班,增加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对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如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幼儿园或幼儿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政府要放开政策,对符合条件并愿意到乡镇、农村去创办幼儿园的投资者,及时予以审批,免费办理各项手续并指导办园。同时,及时监管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情况。对公办和私立幼儿园要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时奖励、宣传和表彰,努力形成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工资待遇,不断改善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教师适当发放补助,解决幼儿教师退休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对这些在岗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城镇师资力量较强的幼儿园派出部分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或传授经验,送教上门,进行现场指导,交流经验,并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教学意见和建议。农村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也可定期、不定期地到城镇示范园跟班学习,全面了解示范园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

(三)改善家教环境,拓宽沟通渠道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育环境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单纯依靠家庭自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理念和认识。主要宣传正确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或其他抚养人掌握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鼓励家长或其他抚养人送孩子到幼教机构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此外,学前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网络、电话等,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他抚养人密切联系,让其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提供引导策略,与家长建立信任,获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督促外出打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儿童进行电话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变化,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多回家探望,以减少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委托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人做孩子的代养人。对于只能把留守儿童代养在祖辈家里的家庭,有关部门应组织开设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活动,使祖辈代养人老有所学,以使其和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

(四)关注幼儿心理问题,促进幼小衔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儿童个性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心智还不健全,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当地学前教育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就定期对3—6岁的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性格和情感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帮助,必要时可采取游戏治疗等外部手段进行治疗,并定期回访,以防心理问题反复出现。同时,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代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支持。此外,解决幼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创建公办幼儿园,让留守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并与当地小学保持联系和沟通,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向上达成一致。也可根据当地小学教育情况,对学前教育相关方面进行适度调整。组织留守儿童到小学参观,了解学习环境和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模式,同时注意其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应考虑当地学前教育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过程。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阶段中最初等的教育,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虽然所学知识不多,但却是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知识的开端。所以抓好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孩的学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为学生寻找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平台,只为让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教师团队素质普遍较低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办学门槛较低,许多学校学前教育配置的教师资源都是捉襟见

肘,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会是几门学科的负责人。例如,教语言的老师会被安排教音乐;教数学的教师也会出现在英语课堂上。还有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留不住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而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更多的是从一些幼师,甚至是中专毕业的“孩子教师”。他们大多数在18岁左右,对于还是“白纸”的学前教育的小学生更多的是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教师团队素质较低的局面,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潜在的差距。

2.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较少

孩子受到的第一份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面对着4~6岁的小孩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完全停留在家长的教育上面。而学前教育的介入,让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但学前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地联系和配合,使得学生只能接受片面的教育。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形成非A即B的解答。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会自己在家里教小孩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在发音上面和学校学前教育出现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英语发音,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学前教育思想理念落后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生认字、算术上面,与时代脱离。面对更加开放和信息的不断更迭,学校学前教育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停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将名字改为“托儿所”,认为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启蒙知识。这是非常狭隘而且错误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联系

学前教育的孩子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转变身份,还不知道学生意味着什么。所以学校应该将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孩子的实际成长,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化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算术中数字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教,更应该将数字赋予“生命”,让它活起来,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去记忆,也才能更快记住。数字“2”,可以将它和生活中的小动物“鸭子”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和记忆。还有英语中对称谓的学习,例如“mother”的记忆,要让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将毫无关联的字母组合在一起,便于孩子记忆。

2.转变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前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基础和启迪学生大脑进一步开放和利用的阶段。学前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更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托儿所”。所以,要转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以及锻炼他们对于学习的适应能力。低龄孩子需要教师运用更灵活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动作过于频繁。所以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运用新奇的教育方法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课堂,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儿童游戏,或者儿歌等带有情景的软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或者要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适当给予实物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思考问题、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教育理念转变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不仅让低龄儿童从小孩子过渡到学生阶段,也能让孩子在学前教育学有所成,为未来加分。

3.学前教育积极与家庭教育配合

孩子的学前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每天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增加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比如,让孩子将每天所学的重点知识讲解给家长听,又或者由家长抽背英语单词或句子,并在学生书本上做出记号。这样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辅导,也避免出现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教育,导致孩子无法判断的局面。另外,家长需要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学前教育。只有让学生接受一个好的学前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现状;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区生活的儿童(虞永平,2010)。本研究将流动幼儿界定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区生活的3~6岁儿童。

北京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26万人,其中包括一部分流动幼儿。根据文献调研,现有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的,对学前教育状况的研究尚不多。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现状,有利于掌握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解决流动幼儿学前教育问题。

二、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 调查对象

带3~6岁儿童在北京生活的外来流动人口。

2 调查内容

着重调查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流动幼儿父母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3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法。研究者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的东四十条、望京、太阳宫、芍药居、世纪村、酒仙桥等地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以及东辛店村、西村、东小口村、肖家河村、衙门口村对141个有效对象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填写,当场回收。141个有效对象中有8人拒绝接受调查,5人在调查过程中中断调查。因此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28份(代表128个家庭)。相关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流动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

平均每个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来京人数为3.92人,最少3人,最多8人。四口之家最多,有60个,占46.8%;三口之家居第二位,有45个,占35.2%;五口以上家庭有23个,占18%。128个家庭中,多子女家庭有77个,占60.1%;独生子女家庭有51个家庭,占39.9%。

这128个家庭中有20个(15.6%)在北京没搬过家,108个(84.4%)在北京搬过家。46.9%的家庭因拆迁而搬家,18%的家庭因工作原因搬家,13.3%的家庭因房租涨价而搬家,1.6%的家庭因环境不好而搬家,还有20.2%的被调查者没有填写搬家原因。搬家次数最多的有10次,平均搬家2.8次。

(1)流动幼儿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28个流动人口家庭中,男孩72人(56.2%),女孩56人(43.8%)。年龄跨度为3~6岁,其中3~4岁有62人(48.4%),4~5岁有37人(28.9%),5~6岁有29人(22.7%)。

(2)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

年龄分布:父亲34人(26.6%),最小24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30.21岁;母亲94人(73.4%),最小23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1.94岁。

户口类型:父母亲都是农村户口的有115人(89.8%),拥有城镇户口的有13人(10.2%)。

文化水平:初中学历有79人(61.7%);高中学历19人(14.9%);小学学历16人(12.5%);没上过学6人(4.7%);高职或中专5人(3.9%);大专3人(2.3%)。

父母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有89人(69.5%);从事教师职业的有2人(1.6%);无工作的有14人(10.9%);从事其他工作如售货员、服务员等的有23人(18%)。

经济状况:家庭月收入在3001~4500元的有44个(34.4%);在1501~3000元的有41个(32%);在4501~6000元的有23个(18%);在6001~7500元的有7个(5.5%);在1~1500元的有5个(3.9%);7501~9000元的有3个(2.4%);0元的家庭有2个(1.5%)(做生意亏本);在9001~10500元的有2个(1.5%)。被调查家庭中有一个家庭较为特殊,其月收入在10500元以上。这些家庭平均月收入为3803.7元。

2 流动幼儿学前教育情况

(1)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128个流动人口家庭中有55.5%的住家附近有公办园,35.2%的住家附近有私立园,2.3%的住家附近有学前班,7%的住家附近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

这些家庭中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总体情况见表1。

对于孩子进入公办园的难度,认为“很难的”有94人,占73.4%;认为“较难的”有25人,占19.5%;认为“一般的”有2人,占1.6%;“不了解的”有6人,占4.7%;而认为“不太难的”仅有1人,占0.8%。

流动幼儿的家长认为孩子很难进入公办园的原因有多种,有101人(78.9%)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办幼儿园对流动人口子女要额外收费用,且收费太贵,有45人(35.2%)认为没有北京户口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详见表2。

对于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费用(包括学费、餐费和兴趣班费用),有33人(25.8%)表示能承受每月300元以内;66人(51.6%)表示能承受每月301~500元;25人(19.5%)表示能承受每月501~800元:能承受每月801元以上的仅有4人(3.1%)。

(2)未入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128个家庭中,有35个家庭的幼儿尚未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原因详见表3。

这35个没入园(学前班)的幼儿跟在父母(个体经营户)身边的有22人,占62.9%,他们整天在摊位周边玩耍,或帮父母照看摊位;无人照看、跟邻居孩子一起玩的有9人,占25.7%;由家人照顾的有4人,占11.4%。

(3)在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93个在园(学前班)的流动幼儿入私立园的最多,有77人,占82.8%;入学前班的有15人,占16.2%;而进入公立园的最少,仅有1人,占1%。

这些幼儿每月的教育支出(包括学费、餐费和兴趣班费用)500元以下的有46人,占49.5%;501~1000元的有28人,占30.1%;1001~1500元的有15人,占16.1%;1501~2000元的有4人,占4.3%。

①流动幼儿家长对园所教育质量的评价

本研究调查了流动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环境、

设施、教师态度、膳食、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以此间接了解园所的办学水平。

研究者将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所在园所环境、设施、教师态度、膳食、教育教学水平五方面的评价分为很好、一般、差、很差四个等级。结果显示,流动幼儿家长对环境的评价平均值是1.9457,对设施的评价平均值是1.8043,对教师态度的评价平均值是2.1290,对膳食的评价平均值是1.9011,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平均值是1.9022。

②流动幼儿所在园所召开家长会的情况

93个在园(学前班)流动幼儿的家长认定幼儿园或学前班没有召开过家长会的人最多,有57人,占61.3%;认定召开过1次的有18人,占19.3%;认定召开过2次的有15人,占16.1%;认定召开过3次以上的有3人,占3.3%。

(4)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128个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幼儿园“收费过高或偏高”的有78人(60.9%),认为“收费一般”的有48人(37.5%),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人(0.8%),“不清楚”的有1人(0.8%)。希望住家附近的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有13人,占10.2%;希望“交少量费用”的有115人,占89.8%。

认为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费用应该“由父母支付”的有20人(15.6%),“由政府支付”的有13人(10.2%),“由父母与政府共同支付”的有95人(74.2%)。

笔者还就流动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内容的认识作了调查,详见表4。

在对幼儿园的期望方面,有76人(59.4%)希望“收费能让自己负担得起”;有87人(68%)希望“教师教育水平高”;有76人(59.4%)希望“注重安全营养与健康”。

总体看来,北京市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是公办园、上等级的私立园或办学质量较好的私立园每月都需缴纳动辄近千元或超千元的学费,有的还要收取高额赞助费。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高昂的学费对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庭经济收入低、幼儿园收费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但经济条件不是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限制因素。虽然流动人口中有89.8%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也偏低,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孩子有必要接受学前教育,希望孩子能进入办学质量较好的公办园。然而,学费贵、没有北京户口、不收外地孩子、附近没有公办园等各种原因都影响了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流动幼儿普遍缺乏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因此,流动幼儿要么只能在收费便宜、园舍和师资条件较差的村办园、个体办园接受学前教育,要么不上幼儿园。研究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在望京居住的流动幼儿不能进入附近的公办园,不得不到望京以北十几公里外的西村上私立幼儿园。有的有2~3个孩子的家庭因负担不起几个孩子同时上幼儿园的教育费用。只能让其中1~2个孩子放弃上幼儿园。根据科尔曼和布彻・卡森的有关研究,通常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榜样和良好的教育,即不充裕家庭、动荡家庭、家庭、虐待性家庭和不完整家庭。流动幼儿的家庭是典型的不充裕家庭和动荡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理想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不利影响。

四、思考

首先,发展学前教育一定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流动幼儿学前教育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由政府主导。例如,政府要及时了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增长或流动情况,了解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状况和需求,制定针对流动幼儿的专项学前教育计划,在流动幼儿聚集的地区适当兴建或扩建公办幼儿园。城市各类幼儿园应为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机会,放宽对流动幼儿的入园限制,学习上海、江苏苏州、广东惠州等地政府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摸索出来的有效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北京地区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措施,尽可能满足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其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形式增加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有调查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北京市未注册的山寨幼儿园已达1298所,数量超过已注册的1266所正规幼儿园。流动幼儿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流动性又较大,山寨幼儿园具有因地制宜、入园方便、收费低廉、提供针对等特点,同时它们由于管理缺位或失当,生存境遇堪忧。送孩子去这类幼儿园既是流动幼儿家长方便的选择。更是无奈的选择。考虑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尚不完善的具体情况,对于这类幼儿园,我们不主张一刀切地加以取缔,而主张加以分类处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园所依法予以取缔;对符合办园最低标准且有设园需要的以及经过整改能够达到最低办园标准且有设园需要的,政府应该一方面对其加以规范,一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如通过奖励和生均补助的形式,改善其办园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进而提高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