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核算内控漏洞及应对

会计核算内控漏洞及应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8 10:17: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内控漏洞及应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核算内控漏洞及应对

篇(1)

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认真贯彻执行,效率低下

不管是人员管理还是业务管理制度都存在着漏洞,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如今有些银行只重业务竞争,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比如有关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凭证审核不够严谨,会计凭证要素不足,书写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纠纷。不严格执行会计核算质量考核奖罚制度,不严格执行会计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制度,不严格执行会计检查制度,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致使会计工作随意性很大,出现的差错较多。

1.2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规定,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不能及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出台规范细致的相关业务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流程。特别是会计核算业务,如果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就会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当前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管理制度观念薄弱,责任心不强,比如对外来凭证审核把关不足,资金出口有漏洞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质量。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是为了会计核算更加到位,但是缺少会计监督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会计监督检查不到位,会计内控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1.3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当前的商业银行会计的传统理论的发展存在分歧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但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高风险与不确定的特点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致。第一,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条约,而会计核算的资产必须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有企业拥有与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样就与衍生工具的不确定相悖。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

2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为中心因此,商业银行会计要稳健有序的进行,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人为本”

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素质,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金融服务意识,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对新会计员工的考核与培训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制度意识,要建立一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作风过得硬的队伍。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全行会计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加强对新的会计员工的业务培训,做到上岗人员业务素质必须达到指定的规定,要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使相关的会计员工能熟练掌握新业务的操作,熟悉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点,自觉地在结合实际情况下,按章操作。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地举办有关会计技术学习班,经常开展技术比赛活动,使他们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并且能够克服简单计算机故障。

2.2强化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要明确建立内部控制的责任机制,完善内部监管,预防会计核算中出现的漏洞。首先严格执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这是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次要建立完整的监督制度,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防范风险与规范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最后要正确处理商业银行会计账务的程序,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必须要跟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正确,及时和完整地提供商业银行的各方面会计信息。

2.3银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效利用这个技术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

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应该完善电算化方面的有关制度,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所以银行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法律制度,借鉴电算化技术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一定要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技术培训。

篇(2)

关键词 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 资金统筹 内控执行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很多传统企业都经历过“酷暑寒冬”,“抱团取暖”、多元化经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集团公司应运而生。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经营者经营理念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使集团公司的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从财务管理角度阐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常见的突出问题,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融资不及时,贷款阻碍多,资金成本高,造成整个集团资金链总是“捉襟见肘”

在我们周围,时常听说哪个老板又“跑路”了,哪个老板又跳楼了,深究其根,大多都和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经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集团公司内部,有的项目回款快,有些资金回收周期长。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单靠经营资金的结余,就越难适应集团公司的发展。融资不及时,项目得不到有效拓展,贷款阻碍多;资金成本越高,企业负担越重,易出现经营不佳的局面,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企业倒闭。

(二)内控不规范,监管无力,经营漏洞大

对内,从投资购买原材料到生产产品再到销售完成收回货款;对外,从投资到收回投资资金及预期利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规范的流程。工作不能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审核监督,资金流、物流不能全面准确反映集团公司的运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经营漏洞大,企业处于放任自流的散沙状态。

(三)会计核算不能准确还原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作为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所涉行业较多,核算管理难度大,如果数据汇总不真实、财务分析不准确、财务管理不能发挥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不能反映和还原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易导致企业决策失误,丧失市场先机。

(四)会计人员业务技能不高,管理资金能力不强

社会在发展,企业规模在扩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应用现代财务管理软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无法适应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发展需要。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一)我国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应对准备不足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传统经营面临极大挑战。如若企业故步自封、不求创新,应对经济环境的能力弱,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二)领导者经营理念模糊,战略目标不明确,盲目扩张风险大

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头羊”,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文化层次不高、有创业激情、胆子大,以能赚到钱为目的,但经营理念模糊,看到什么行业赚钱就盲目跟风。很多企业集团都是这种盲目扩张的产物,对企业实力了解不足,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三)企业内控制度人浮于事,执行监督力度不强

前不久,网上说某某公司的出纳仅凭QQ上董事长的一条短信通知,就给骗子汇出了四十多万元。试想,若有严格审批制度和流程,企业怎么会白白遭受这样的损失?没有内控制度和严格有效的执行,内控就是一句口号,资金流失、税务风险、财物遗失等各种隐患会随时吞掉你企业的利润,甚至有可能是资本!

(四)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企业培训力度不够,后续发展力受阻

一般企业,承担会计核算和监督任务的会计人员大多是刚出校门没几年的职场新人。他们经验不足,企业又没有好的培训制度和工作流程引导,无法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效结合,难以顺应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措施及建议

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筹资的能力;二是使用和管理所筹资金的能力。建立以财务战略为核心、以内控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资金运营为主线的集团财务管理框架,是大力提高和促进财务能力的不二法则。

(一)加强财务战略选择,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子系统,它的目标是通过资本的配置与使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并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如在经营风险较大时,调整债资比例,以保持相对较低的负债率,降低财务风险等。

(二)健全集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加大执行力度,杜绝资金、财物风险

应制定适合本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办法、财务会计制度、纳税办法、核算办法、各项费用指标,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采购审批流程、付款流程、生产领料流程、销售出库流程、收款流程、费用报销流程、退款流程等操作流程,为内控制度的实施提供支持;加强单证管理,推行责任签名,将层层把关落到实处。资金的使用及各类资产损失,必须经过健全的审批手续,由子公司提出处理意见,报集团总部统一处理,从源头控制资金、财务风险。

(三)集团对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要以资本为核心,以资金运营效率为考核要点

集团及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都必须坚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企业集团外部融资,一律统一规划,要充分考虑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因素,合理确定企业集团外部融资总量;精确计算各种资金成本,坚持融资低成本、规划结构最优化、融资时机最佳、风险可控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融资进行合理配置;集团公司的筹资、集资、融资和集团内部自有资金的分配应由公司决策层根据需要统一调度使用,建立集团资金池,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应由各子公司负责管理,保持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良性互动。

(四)建立集团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各子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业绩考核、工作变动以及子公司财务主要负责人的任免等事项

集团公司的财务人员应集中管理,定期开展岗位培训,不断加强职业理论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新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及时宣传、及时落实、及时运用;加强业绩考核,强化时间节点,开展月度考评,奖优惩劣和绩效工资挂钩,加强对各子公司财务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定期轮岗,充分发挥会计行业“传、帮、带”的作用,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集团公司已然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发展的必然归宿的形势下,集团公司的财务能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从加强财务战略建设、提升内控质量、强化财务管理、提升会计人员素养上下功夫,集团财务管理依然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既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又推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为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 曹浅,宋嘉仪.战略管理:关于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战略财务决策的三部曲[J].财税,2015(08):35-36.

篇(3)

关键词:国库风险 研究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99-02

一、国库风险的成因

国库风险按性质可以分为核心风险和风险。核心风险就是国库案件,这是国库风险的极端情况,也是国库工作最大的危险和威胁。国库案件是国库内部或外部人员,利用国库管理中的漏洞,盗窃、挪用、侵占国库资金。近20年来全国国库系统为防范国库案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国库案件仍时有发生。

国库案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以下原因:一是财政、国库或税务的相关人员,思想发生偏差,利用自身职务之便,贪污、挪用、侵占国库资金,形成国库案件。二是国库管理存在漏洞,管理人员业务不熟悉难于管理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而疏于管理两种情况。如会计核算和操作制度设置不严密、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未实行分级审批、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未进行会计事后监督或事后监督制度未严格执行,部门领导、会计主管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未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出现真空等。三是国库业务操作中存在漏洞。表现为国库人员在从事国库业务的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制度,有章不循,违反制度规定办理业务,不规范进行业务操作,如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账务处理混乱,不认真审查拨款、退库和更正凭证,对账不认真、不及时,甚至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等。这些工作中的敷衍与违规为犯罪分子提供作案的机会,导致国库资金被挪用盗窃。

风险是除核心风险之外的国库风险,主要有以下情况:

1.技术故障造成的风险。为提高国库核算水平,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国库部门在业务处理中使用了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这些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保密性、抗干扰性、抗破坏性还存在漏洞和破绽,成为了国库风险防范中的“软肋”。这些问题一旦爆发,或被犯罪分子利用,轻则干扰业务顺利开展,使国库不能准确及时完成资金的收支划拨,重则导致国库核算、清算系统或数据通讯系统瘫痪,使国库业务陷入停顿,重要数据丢失、泄密,给国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这是国库部门在办理国库资金收纳、支拨和清算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如入库级次错误,同城清算提出行号错误等,导致国库资金收纳、支拨延误、混库,国库资金支付清算出现差错,从而降低国库资金入库、支拨速度,甚至造成国库资金损失的情况。操作失误还可以导致业务处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失效、崩毁、火灾等灾难性事件。

3.外部风险转嫁,这是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商业银行等外部单位或个人行为不当产生的风险。如税务征管部门弄虚作假,虚假入库;财政部门为完成财政计划,虚假增长财政收入,截留中央预算收入;财政部门违反预算安排,无计划拨款,甚至因为内控不严密,出现重复拨款、违规拨款、无效拨款等情况;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中违规操作,或经营不善,发生金融风险,波及国库资金安全等。

二、国库风险防范面临的新形势

1.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使国库支付风险进一步集中。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后,预算资金管理由分散转向集中,现金余额和账户管理集中,预算单位支出管理责任减弱。国库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单一账户体系间财政资金支付清算,国库根据批量支付额度为依据进行支付资金清算,国库支付风险集中。

2.国库业务电子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库风险形式发生变化。《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在全国推广的应用,横向联网和纵向数据集中的大力开发,改变了国库数据的传递处理方式,使过去困扰国库的一些风险形式消失,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如系统安全保密、电子数据传递保存等。

3.国库直接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后,资金清算风险成为国库风险的重要环节。国库资金清算方式改变,国库从一个相对封闭、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转换到一个开放的直接的资金清算体系,国库资金汇划和清算业务全部由国库人员承担,以前由营业部门承担的资金支付清算风险转化由国库直接承担,国库资金的监控环节减少,国库资金责任加重,国库资金风险点增加。

三、国库风险防范的难点

1.国库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县级国库没有独立的国库机构,国库体制与财税体制不配套,导致基层国库工作水平低下和国库风险防范不力。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其在国库业务过程对财税部门和预算单位提现、特殊划款等违规要求尽量满足,丧失了经理国库应有的原则和立场。

2.国库地位未得到普遍认同。监管是国库的基本职能,也是防范国库风险的强有力手段,但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国库部门对国库业务相应的监督检查权和相应的处罚权,对财政税务的监管停留在票面审核阶段,与真正具有检查权和处罚权的监管有仍较大的差距。

3.国库管理手段仍未健全。商业银行、信用社支库业务手续费很低,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积极性不高,敷衍应付现象普遍。国库经收处普遍存在不及时、不足额报解已缴纳税款,工作不规范,接受填制不规范的税收缴款书等现象。

4.国库法规制度不适应国库风险防范需要。1985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和1989年颁布的《细则》已不适时宜。一些重要的国库业务如国库监管、国库退库、国库拨款,以及一些新的国库业务,如支付系统往来、国库内部往来和横向联网等,没有明确的管理操作规定,使国库业务陷入制度盲区。

5.国库业务及网络系统存在风险隐患。一是系统设计及安装未全面评估风险。例如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设计时有些岗位权限过大,如主管岗可随意的单独增加、删除用户并且系统日志可删除;系统安装留有后门(或安全漏洞),采用手工安装系统便可在未获取管理员口令的情况下知道如何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时未考虑保密的需要,如数据库的用户表、字段等采用的是常用的汉语拼音缩写,很容易被人猜测出。二是内控制度仍存有的缺陷。例如,存在系统维护人员过度接触业务和熟悉业务的可能,或业务人员过度接触系统的可能。三是网络风险未能足够重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与人行的其他办公系统未要求用防火墙隔离,存在被人远程登录作案或破坏的风险。

四、国库风险的治理对策

1.完善国库管理体制。深入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全面清理撤消过渡账户,实现预算收入直解入库。逐步撤消商业银行乡镇国库,收回商业银行支库,由人民银行经理。

2.根据国库风险防范的要求修订完善国库法规,合理确定国库地位、权限和责任。《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的修订要适应形势需要,以国库风险防范为核心开展。应适应社会环境复杂的时代特征,将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健全国库内控制度建设,保障国库资金安全作为国库首要职责。

3.建立国库、财政、税务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监督管理。在预算管理体制中,预算资金的收纳、管理、支付由税务、人民银行和财政办理,彼此之间应相互牵制,形成制衡约束机制。应赋予国库部门完全的预算信息知情权,财政部门在办理拨款业务时要向国库提交本年度各预算拨款单位的预算计划,包括有关资料、文件、收支计划、预算追加计划及新的政策规定等,保证国库监管职能的履行。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

4.明确国库风险责任,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和审计检查责任制度。在《国家金库条例》的修订中明确国库风险责任的认定与追究,根据国库风险的形成原因认定国库风险责任,公正对待国库、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国库主任、国库部门负责人、国库会计主管、经办人员在国库风险形成中应承担责任,在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对国库资金遭受损失进行责任追究。

5.加强业务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开发和安全建设。国库收入、支出、退付业务以及日常对账、检查、事后监督及数据传递都要更广泛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减少人工操作,防范操作风险。加强拨款监督、退库监督和事后监督程序开发,通过系统程序实现实时监管,防止多退、重复退库和无效拨款等情况的发生。加强财税库横向联网建设和纵向数据集中建设,减少凭证传递和数据重复录入的失误。用各种先进的电子技术,防止非法用户、黑客和病毒的侵入。建立国库会计核算系统风险应急方案和网络风险应急方案,防止各类意外事件对核算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冲击,增强应对灾难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文瑞.基层中央银行库风险与防范.西部金融,2007(12)

2.张奎,郑贤林.当前国库现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金融纵横,2011(1)

3.黄守成.TIP运行后国库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海南金融,2009(11)

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19-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济运行与经营管理等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监管要求,对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此,转变粗放式财务内控管理方式,实施内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转型、以适应新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必须抓住控制关键点,持之以恒。

一、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严谨,只是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把相关财务方面的业务规章照搬过来,没有依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讲求实用。有些热荻圆莆衲诳厥导使ぷ鞑⒉皇视茫起不到监督指导内控的风险、执行、考评工作。一方面日常财务监督检查力度较低。很多财务部门负责人只忙于签字审批和参与文山会海,或与领导和上级机关等外单位对业务进行往来沟通,平日很少检查指导财务工作,单凭会计人员自觉进行财务工作。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财务人员工作散漫懈怠责任心不强,简单的核算工作只是记录信息。封闭的管理环境欠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导致财务漏洞披露不易发现,持续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高校资产、负债和盈亏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财务风险的出现。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碍于职能独立、附属性及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认为不审或少审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现问题时与审计部门无关的被动想法,使内部审计没能真正发挥同级部门监督职能的作用。

(二)人员素质和知识欠缺,操作流程不规范

目前一些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理论知识相对匮乏,素质不高,缺少具备较好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有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责任心不强,认为经营管理与自己无关,在实际业务处理中,操守意识淡漠。会计核算流程操作不规范,对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理解偏差有误,如不相容岗位职务没有分离、印章管理的单一性、操作系统密码相互知悉、会计人员权限划分不明晰、没有对重要岗位定期轮换、财务信息系统维护不严密,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漏洞发生。

(三)内控管理不规范,管理不具执行力

目前多数高校有比较成文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和明确的执行程序,但执行人员简化、省略控制环节,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当前,有很多高校并未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内控制度,而且对于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到位。很多内控制度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监督,并未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管理失控出现隐瞒财务收入、扩大财务支出、虚列管理费用、坐收坐支、设置“小金库”等核算违规行为,导至在财务内部往往存在着违法违纪的现象,严重背离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只做表面文章,并未真正实现管理者的工作业绩与考评、奖惩、评价相结合,执行的优劣无标准考证,因而财务人员参与财务内部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得不到促进和提高,创新意识淡薄。

二、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精抓细管,这就要求围绕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从制度建设入手,堵塞管理漏洞,制订规范的内控标准,确保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在工作执行中有理、有章可循。在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一是要从实际工作出发科学界定管理标准,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目标,推出实用、细化的管理要求和措施,不仅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还要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二是遵从制度的统一执行性和连续性,保持合理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随着高校有些制度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对不符合业务发展变化和财务管理需要时,应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做到适时调整。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或缺陷,及时采取调研收集等方法进行整改,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责任

实施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重在责任落实,不实行岗位责任制,即使有再好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也终是空中楼阁。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重点抓好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重要经济事项不得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办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内控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各岗位的培训,开展各自岗位职责的自述讲解,深入剖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财务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培育积极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风貌,以创新工作思路为荣,使之固化成为工作习惯。切实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责监督,财务部门负责人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促进财务工作者恪尽职守、认真履职。

(三)规范关键节点操作行为

财务关键节点的规范化操作,就是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依法管控好关键控制环节、关键点。规范化的操作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财务风险,制约违规行为,堵塞制度漏洞。从财务实际工作中发生的诸多风险事件来看,大部分是由于操作行为不规范为起因,分析其不规范操作的原由,一部分是因财务人员对制度规范理解不透彻,从而操作偏差;还有则是因财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误操作;更有甚者是财务人员无视法律法规,职业操守缺失,以习惯和人情等方式替代制度,从而引发可避免人、财务风险事件。故此,“人”才是规范化操作行为关键节点的管控者,加强“财务人”的遵纪守法和执业操守意识,提高防范风险和执行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提升日常业务及系统操作能力和应对危机的技能水平,才能规范有效操作行为。

(四)完善财务内控激励机制

财务内控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激励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创新。激励奖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是激发财务人员工作的动力前题。当前高校的激励机制大多体现在人事部门的全年业绩考核和年终评先业务中,但事实是这几种考核办法徒有虚表,多数做不到真正的使用激励机制奖惩分明,注重实效。高校按国家改革要求,建立在新常态形式下符合人事发展方向的岗位管理、职称职务晋档、专业技术等级、学术成果等多模式的人事管理办法,优绩优酬内控激励机制,激发不断提升自身I务素养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财务人员潜在的创新活力。

(五)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

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是提升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制度的好与坏在于是否严格执行。在财务工作中,很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约束力和牵制力。一些制度由于不注重细则的制定,导致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只有将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精髓运用好,才能提升制度的执行力,首先需要决策者重视为前提,形成上下统一的内控思想,在履行财务内控执行过程中执行一岗双责,率先垂范,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其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作为管理者教育引导职工自身约束的必要条件和管理理念,把财务内控制渗透到各级部门,形成一致共识;最后需要执行者以完善的制度为指导,加强自身常态化的教育,把执行制度成为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做一个合格的守规者。

(六)财务内控管理的人本化

人是内控管理工作的主体,财务内控实施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的执行。管理者要用规范、科学、周密的决策部署,把各个流程环节控制严密,还要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学习培训中成为有利的推动者;同时,人是内控管理工作的客体,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学习、理解、掌握、执行新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和操作方法,成为合格的执行者,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总结,发挥其内在优势,提出与本职工作相适的人本化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霆.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探讨[J].财经界.2012

[2] 李洪飞.提高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J].中国城市金融.2013(02)

[3] 姜宁.王建英.田建华.浅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J].中国内部审计.2013(08)

[作者简介:刘赫男(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医院财务与审计管理]

篇(5)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因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在国家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会计电算化是高校更好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高校会计电算化水平的高低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能否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和财会服务质量的高低。本文从会计电算化前期准备、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的有机融合、财会人员电算化知识培、会计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财务预算控制,会计数据安全

一、重视会计电算化前期准备工作

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进行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

(一)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体系,包括会计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是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一般有以下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即高校会计核算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必须严格国家级财政部的法律和法规设置,以便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财务决算时能按财政部门的要求准确、方便地编制统一会计决算报表。

二是相关性原则,即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要考虑能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准确、快捷地提供分类明细的决策信息。如水电费支出项目,必须分设水费和电费明细项目,以便分别能掌握水费和电费的消耗信息。

三是实用性原则,即根据各高校规模、内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等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会计明细科目。

(二)科学设置部门、往来和项目及其编码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不仅要提供整个学校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根据管理的需要提供分部门和项目的会计信息,以及应收应付往来会计信息,为此需要科学设置部门、往来和项目及其编码。部门设置应结合经费预算管理需要,也可以按管理职能细化设置部门。

(三)仔细整理出年初余额数据

根据以前年度的会计账簿资料,按照事先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部门、往来及项目表,整理出年初余额数据。会计电算化是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事先必须对账务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应先对上年度会计账簿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按照事先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部门、往来及项目表,整理出下年度年初余额数据。

(四)建立健全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和内控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的同时也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控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手工账下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在岗位设置、工作权限、数据存储、会计信息生成、预算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贮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规范的岗位职责和内控管理制度,重新构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二、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

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实现会计记录的同时,实施财务预算时时控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部门两项重要且相互关联的工作,其中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编制与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财务预算的有效控制,需要会计核算系统时时提供各部门各项预算指标的使用和结存余额。这就需要将学校、部门或项目的财务预算指标事先置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在使用财务预算经费时,一方面进行会计记录,另一方面减少相应财务预算指标数额,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尽量减少或杜绝人为因素干扰财务预算的执行。

三、加强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业务培训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的会计人员已经理解和适应了电算化操作,但是业务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误操作。而且对会计软件的功能了解也不全面,一般只使用了报账功能.对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知之甚少,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所以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会计电算化水平势在必行。

四、做好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由于利用计算机的舞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被发现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意义重大。由于财会人员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不够等人为原因,及一些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电源故障等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故障甚至是瘫痪。如果造成财务数据永久丢失,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上述状况,高校应该加强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意识,把会计数据安全问题放在财会工作首位,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多级备份机制。对于会计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并且备份数据要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多个存储介质上,必要时应对备份数据压缩、加密,通过多种手段确保数据在损坏后可以及时恢复。同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的用户账号、权限设置、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不使用简单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密码,防止泄漏账号及密码。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财务软件本身有安全漏洞,要及时安装的补丁程序或升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如果能够做到以上的要求,就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促进高校的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中国法制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 敬采云,仕宏.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风险防范、岗位责任制、交叉控制

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出现揽存难、放贷难的局面,一些部门基于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局部乱拉存款,乱用会计科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会计控制和财务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途径,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系统建立一般有以下程序:

1.梳理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

2.理出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

3.建立授权控制。

4.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

5.建立文件记录控制。对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措施,要形成文字材料,有章可查。

6.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

7.建立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

8.建立科技监控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贯彻落实流于形式

尽管我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业务经营中,建立了一系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但却不能落到实处,形同虚设,弱化了业务操作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2.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充实过程

对商业银行来讲,要建成真正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规范化的商业银行,必须随着其业务的日新月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严密、系统、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

3.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包括会计专业内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其原因主要是:职能监督部门的地位不超脱,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难于进行超前监督。

4.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

会计检查部门应对会计部门处理的各项业务的合规性、正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如何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内控优先观念

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目前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存款成为评价基层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必须将其列为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项目,或实行内控管理达标制,促使各级领导重视强化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案件的发生。其次,加强职工再教育,提高全体会计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二)加强账务控制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是凭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三)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

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四)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兼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五)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印章、凭证、库款、密押等是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

(六)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

明确分工和职权分离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坚持科技部门和操作应用部门职责分离;程序员、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职责分离;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系统越完善,控制越有效。在计算机处理业务过程中,最容易出错和作弊的环节是数据输入。因此必须加强输入控制,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应采取双备份、异地存放、严禁任何人修改等控制办法。

(七)强化内部检查系统

监督检查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必须建立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八)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篇(7)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别

1.会计权限不明,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虽然对各个会计岗位的权限和不同权限的职责都进行了划定,但是这种职责的划定是人为因素占有主导,传统固定划分模式占据主导。这些职责划分,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具体要求。

2.账外有账,监督乏力产生的风险。因缺乏严格的会计管理,很多的金融机构,在大账之外设小账,搞几套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违规经营的风险。《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专门法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严格的规制,但即使这样,在不正当利益驱动下,发放超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账外吸存,或开出存单不入账,以代企业融资而高息吸存,赚了钱通过各种方式分掉,亏了钱就是金融机构的损失,类似于这样的所为,都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3.会计资料失真,假账假表掩盖风险。金融机构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少行违反金融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4.会计管理职能薄弱,决策失误酝酿风险。会计部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而且也通过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来为决策提供依据。金融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决策风险的重要表现。

5.会计创新有违客观实际,造成潜在效益风险。无论是从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摆脱当前困境的需要还是从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和信用实质内容上来看,银行都必须创新。从会计的角度,会计创新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方面,待挖掘的领域尚大。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性行为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相违背的情况,最终造成虚盈实亏、用信贷资金垫支利税的情况使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潜在效益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上述种种金融会计风险,其产生有内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

1.管理体系落后,金融监管模式比较模糊和僵化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客观的说,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比较模糊和僵化,尚不完备,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相关的国家机关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另一内部因素。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3.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会计管理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现阶段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的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落后的会计手段是产生金融风险的技术因素。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金融机构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会计制度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在多方面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能够反映金融机构会计核算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体系,还有很多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仍较落后,应用程度和范围不高,现代化的会计软件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

三、金融会计如何应对金融风险

1.大力强化内控制度,实行金融机构集中核算内控制度是金融风险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要完善会计管理内控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岗位职责体系,进一步理清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明确职责划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当中的会计业务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根据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的原则,使会计业务对于金融机构会计管理制度整体进行全覆盖,从而通过一套完善的以会计业务制度为核心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堵塞漏洞,化解风险。目前,金融机构应加大整章建制的力度,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内控运行机制是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各金融机构管理层的基本职责。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金融机构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加强现金管理,明确授权制度,提高支付水平是金融会计应对金融风险的有力措施。会计部门对金融机构使用现金要严格审查,明确授权制度,除工资性支出外、大额现金支付会计部门都要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对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要登记备案,对具有储蓄、贷款、汇兑功能的信用卡,也必须服从现金管理规定,对集体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严禁将公款转入个人信用卡,个人提现只限于备用金,透支部分不得提现。

3.拓展中间业务,分散经营风险,会计服务多元化是分散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按国际惯例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拓展中间业务,将经营风险分散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会计人员来讲,将会计服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4.严格考试制度,保证上岗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上岗考试制度是保证是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确立客观上帮助会计人员全面了解会计基础知识,端正了学习风气,增长了业务知识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首先要让他们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是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以责任为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问题,但以责任为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银行金融机构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银行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促进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燕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软”在何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