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互联网职业教育

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7 09:50: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互联网职业教育

篇(1)

在过去的十年间,传统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产生了万亿级的航母级企业,现在随着互联网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在线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远远低于娱乐和餐饮,其作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未来的渗透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互联网+”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39.7亿元,并且预计仍将以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较2013年翻倍,达到1733.9亿元。2013-2017年间,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在线教育总用户规模将由6720万人增至12033万人。

同时,线上教育也开始抢占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根据新浪《2013 年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近4成网友表示参与过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培训参与率53%。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直逼线下教育,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优质教育更是作为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拥有。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打破教育资源稀缺壁垒。国外,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Coursera、Udacity 以及EdX)正以免费或价格极低的公开课冲击着收费高昂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联网特有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也影响着在线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互联网用户之间亦师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国内,BAT三巨头及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线教育,如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云课堂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4100+,涵盖实用软件、IT 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中小学、亲子教育等十余大门类,其最近推出的“微专业”板块更是联合各领域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精心打造的职业化课程,如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

职业教育经营模式新突破

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可分为三类,即教学内容生产者、平台资源整合者以及技术设备提供者。

产业链下游:教学内容生产者。教学内容生产者大多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其在线教育产品,是在线教育的核心。根据产品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生产学习视频(传统网校、MOOC等)、生产各类教育类工具(移动端APP 、功能型的网站等)及UGC 模式(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产业链中游:平台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者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起到“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按是否产生教学内容,可分为B2C和C2C两种类型,如新东方在线就是B2C的代表,其生产并销售其远程教育类产品,属于自产自销;C2C代表性平台包括百度教育、淘宝课程、腾讯课堂以及网易云课堂,平台自身不生产教学内容,而是依靠流量优势吸引生源,并通过技术手段撮合学生与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在线交易。

产业链上游:技术设备提供者。技术提供商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内容,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其技术支持是整套教育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网络成为其最大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用户的付费意愿还不强烈,想要获得免费教育资源的用户还占据大多数,大部分用户仍处于付费培养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线职业教育产业仍以免费和海量的内容为主,在线职业教育参与方更多的还只是将线上渠道当作导流量及推广的工具,缺乏货币化方式,纯线上教育培训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稳定。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内容收费模式(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大数据挖掘、以及提供学习工具等服务收取费用)、平台佣金模式(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广告收入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收费),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在线教育收费较为单一。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出现降低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互联网教育具有数据化、个性化、便利化等优势,这对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产品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线下教育将会被取缔,更有可能的趋势是线下线上的融合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强大的用户粘性,产生“1+1>2”的效果。

深耕细作才是关键

职业教育受众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适合录播类的教育形式(比如注会的培训视频、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教学视频、语言类培训等),其具有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较低的特性;此时,学生更注重教学的质量和内容,名师效应在此时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反过来也促进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招生。

教育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原创高质量内容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导致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教材研究和以国外引进为主,缺乏规模化的独立开发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足导致盗版泛滥,原创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创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缺乏进一步改善或者再创作的动力。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也较高,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想要突围,必须加强自身绝对优势,优化所处领域教学内容,方可积累客户,做到长期发展。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中之重,从传统代工厂制造业向工业4.0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将注重非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例如,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近几十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新技术。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影响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及时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社会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渗透将会是职业教育变革的两大推动力量,政策从国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互联网从底部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由下至上对职业教育产生变革。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体现着国家意识对职业教育产业的推动,中高级职业院校即学历职业教育将从中积极收益;“互联网+”则将使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线上互动、大数据分析及O2O 融合,变革最多的是非学历职业教育。在两大动力推动转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

【资料】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调整与转型,德国立即开始教育体系的重建工作,恢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一方面,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另一方面,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和高级经济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力发展的态势。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法》中正式提出“双元制”,即正式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形式写入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定义为“双元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改革者主张将基础职业培训标准化,在职业学校内进一步充实实用的培训内容,实行“基础职业教育年”,尝试给“双元制”一个新的现代结构。

此后,德国政府多次从立法角度强调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1997年推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职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化适应能力,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2005年,政府颁布新《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价值是国家的任务。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速、规模壮大,各州、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从而使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纵向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比例结构合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体系。初级职业教育或初级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的合格工人或职员,培训的对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不继续升学而准备就业的青年人;中级职业教育以培训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师傅为目标,其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受过初级职业教育,获得专业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1至2年的职业活动者;高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如工程设计人员与其他高级技术人才等,其培养对象包括全时制职业学校、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人员。政策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刺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增加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德国分别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别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职业教育改革计划》、《职业教育报告》和《2010年议程》,针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方式转变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人们信息交流的首选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从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的,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可见互联联网已经走入平常百姓家,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2.53亿中国网民的数量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类职业教育网站相继开立,各类职业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尽管如此,我们的职业教育滞后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分为技术工人层次的教育、技术员层次的教育、工程师或工艺师层次的教育。本人认为职业教育则是贯穿于人的教育全过程的职业化的教育和一部分继续教育,通过对职业教育对象及职业教育进程中的人、财、物的管理与协调,其最终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从事未来某种职业的全面的知识、技能。

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面向的教育对象,以及所满足的社会需求的层次性,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从事某种职业的时间顺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并正在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

二、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的意义

1.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成本。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需的全部费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对象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时间成本,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教育对象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受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时间成本。二是降低了人员成本,互联网所需要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常规的职业教育进程中所需的人员数量,极大地减少了人员耗费,进而降低了人员成本。三是降低了资金成本,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实现投入少量资金完成全部进程。

2.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有利于对职业教育行为的及时监控,有利于组织者的勤政和廉政建设。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职业教育行为组织者政务的公开,使职业教育组织者内部的信息也是畅通的。互联网的无界性,赋予了职业教育组织者内部和教育对象更大的监督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职业教育某一职业教育进程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跟踪。

3.有利于加强教育机构与教育对象及用人单位的信

息共享,防止职业教育偏离社会或国家需求方向,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从而实现人才的国际间流动。

三、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教育体系不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己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大类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结构功能上仍不能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其他成才途径被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二是职业教育虽然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但长期被看作是单一的就业教育,其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理愿望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通道和方法,严格的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单一的学制,不利于受教育者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选择。

2.现有职业教育模式不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处于僵化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过度注重学校静态教育,忽略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动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过度注重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三是职业教育过于强调学历化,忽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用性。

3.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能适应互联网快速

发展需要。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和合理流动,减少社会失业。而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应履行的职责。

尽管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但与国外相比,与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相比,就显得相当不足。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在社会严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情况下,本应通过经济杠杆即降低收费标准来引导和约束学生的分流,满足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无疑会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4.职业教育的社会人才培养观念不能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人上人”变成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考上大学、读上研究生就成为“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路径。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去学习,技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

5.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参与。经过国家机构职能的调整,大多数行业主管部门不再具有举办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的职能。在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很多原来由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被关、停、并、转。企业对技工的培训不重视,很多企业无系统的技工培训规划、年度计划及培训制度。一些企业只重视对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忽视了对工人的培训,有培训往往也是短期的应急培训。

四、应用互联网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1.转变传统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职业教育理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在瞬间连成一个“地球村”,作为“生产”劳动力资源的职业教育要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一是要树立职业教育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二是要树立职业教育服务于个人进而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教育理念。三是要尊重个性化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成才之路的理念。四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五是要加快发展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

2.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因此,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环境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摊和有效供给的保障机制,增加投入的多渠道,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实施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保护政策。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四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创建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

3.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一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及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二是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产教结合,拓宽职前、职后培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创业教育。三是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品牌教育,构建有效的校企对接。

4.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构建强大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互联网快速发展绝不会消弱教师的作用,更谈不上替代教师。相反,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资格审查,多面手与专业性并重,加强创造性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

5.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用人单位、职业教育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与保障信息安全。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构建政府、用人单位、职业教育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和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共享的技术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要加速职业教育机构的远程教育的发展,构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网站,通过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保证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6.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本优势。世界人力资本的价值要大于世界金融资本和真实资本的价值之和。人力资本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思想和信息的储存。职业教育则是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本优势的重要途径。一是,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转换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帮助困难群体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生活的重要途径。二是,探索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力资本转换的重要途径。三是,探索面向农村的分类职业教育,改变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本转换的另一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应用互联网加强职业教育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给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方向已不可逆转,职业教育一定会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创新,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逐步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01-17).

http:///zhuanti/CNNIC21/baogao.doc.

[2]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新浪网站教育频道.

[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新华网.

[7]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47.

[8]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美]萨缪尔逊,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美]詹姆斯迈天.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中译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1]马建广,刘纯华.知识化生存——新经济问题报告[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12]汪向东,等.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3]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篇(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课本,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占据了主流地位,并对学校课堂教育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成为影响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日常教学活动与互联网已经不可分割,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1.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是学生获得职业教育技能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差异等各种原因,每个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学生课堂听课效果不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智能手机成为了学生的标配,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会主动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更希望与教师或同伴交流,从而获得了学习上的主动权。

2.对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产生的影响

学校明文规定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往往难以阻止学生偷偷看手机,浏览社交网站、打游戏。上课前,教师一再强调学生不能看手机,但在讲课的时候,此起彼伏的各种声音往往削弱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正常上课,也打断了教师讲课的思路,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同时学生心理敏感,对手机的依赖非常强烈,如果强硬地收缴学生的手机,很可能会触发学生反叛心理和过激行为,也发生过父母或者教师收缴学生手机导致学生跳楼的新闻事件。如何有效治理学生上课与手机的问题,是每个学校和教师面对的难题,简单的“堵”和“禁”,未必是可行的办法。

3.师生关系的角色调整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多数只局限于准备教材,对学生较少接触和了解,较难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课堂上的讲解方式简单划一,没有对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及时了解。课堂上教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往往回答问题仅局限于特定的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未参与。如果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与教师的教学节奏难以保持一致,最终导致出现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学校需要与当今时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突显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以手机为媒介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课前和课后,学生还能及时与教师就课程中的问题开展持续的讨论和交流。相较于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时间大大增加,这种模式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

4.教师素养的综合要求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教学不应只是对昨日的重复。对教师而言,一本教材讲几年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不能只是灌输学生课本知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信息推动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获取课本知识,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课本以外的问题,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些都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手机APP构建移动课堂

堵不如疏,在信息技术的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其千方百计地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如利用手机APP打造移动课堂,让智能手机变成学习教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手机与课堂有效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利用手机APP,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协作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机APP建立班课教学平台,打造班级移动课堂。

1.建立班课

登录手机APP教师端,创建班级课程表,设置课程,导入班级资料,教师邀请学生加入班课,为日后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搭建平台,方便教师管理班级学生,??现课前手机签到、考勤记录等日常学生管理目标。

2.课前准备阶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准备一些用于检验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小测试题、作业任务等,导入到教学平台中,给学生。学生可以预习教材、查看学习要求,并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或测试提交情况,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展开重点难点教学。

另一方面,方便教师构建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的讲解视频,视频时间不能太长,可以在网络下载优质的课程视频,也可以是教师自制的课程视频,后者的视频更受学生欢迎,因为教师录制的视频更符合学生听课的进度和风格。另外还要准备与课程视频相关的知识点测试题目,以便实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积累也可以与同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数据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系统。

3.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投屏显示讲授内容视频,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利用手机实时课堂任务,通过教师客户端把相应知识点的作业推送到学生手机的客户端,现场检查任务完成程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题,并可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多种形式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及时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手机与课堂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并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开展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作业、实践答疑、互评等,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对知识的构建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投屏,每个学生可以即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和分享别人的观点,发送图片等,活跃了课堂气氛,调整课堂教学节奏。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讲台,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讲解,与教师进行现场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4.课堂的延伸

篇(4)

互联网+背景下对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的改变,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由核算职能转为管理职能,实现会计职能向业务前端嵌入。第二,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电子发票的应用、支付模式的改变,会计业务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而将更深入拓展到单位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项目论证、经营数据分析及运营风险管控等管理领域。第三,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借助这些新技术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将有机融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将融为一体。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业务、流程的转变必然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上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即从原来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转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做好会计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统筹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基于最高层次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是会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推进器。因此,有必要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系统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做好当下会计教育的全局规划与统筹安排。

首先,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会计教育离不开Web3.0,其可以为全新教育模式下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信息手段支持。如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存在的潜在问题,还可以发展预警系统,设计干预策略。

其次,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施离不开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会计学习管理系统是建立的网络支持与服务平台,用以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评价、考核、分析、预警与干预。教务管理系统是融合互联网+建立的相关数据仓库群,升级与创新传统教育下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教学奖励以及实践教学。

最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完善离不开课程与教学建设。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用户,学生需要熟悉管理系统的使用、网络教学原理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以便于及时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全新教育模式需要采用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相互融合的机制。教学评价是对会计教育成效的检验,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模式本身是一项尝试,因而有必要构建系统质量、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等模块,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规划动态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育管理,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有待创新,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活动的协调需要向会计的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倾斜,并且会计教育管理中有必要强化网络化管理意识,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能力,重视对网络资源的筛选。

对于新时期的会计教育,高校还需要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会计教师是全新会计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执行者,教师团队的风格与气质决定着整个会计教育群体的文化。互联网+背景下对会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教师深入分析与把握互联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以及对会计教育模式的挑战,通过持续化的知识发现、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提升自身能量,持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与创新,努力实现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教学改革,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信息时代的发展是会计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快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努力将融合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全新构想落到实处。

首先,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会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和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其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和集成性,为信息使用者服务,提高决策的效率。通过会计教育过程向社会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会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更加注重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操作与维护能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培育。

其次,完善会计课程体系,优化会计教材内容,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提升成绩考核水平。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学需要提升会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开放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并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拓展上,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融合互联网+对会计领域的挑战,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提升学生决策与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应尽可能借助于互联网+,有效做好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争取运用多元化的组织方式、生动化的学习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创新驱动力,基于学生视角为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实训基地 4I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0-03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大集合里的智慧职业教育、智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如何开展顶端设计,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探索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

1 概念的提出

该文提出的4I建设模式是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调研、了解的前提下,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出的。

4I模式包括: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

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分区域建设专业基地,实现不同基地不同课程的交叉组合,实现培养传统行业升级为“互联网+传统行业”过程所需人才的目的。同时,实现设备投资最小化、设备使用率最大化。如果把每个分区域建设的专业基地比喻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跨海大桥。

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如果把每个院校比喻为一个城市,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高速公路。

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

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基地智能管理,为自主培训、体验式学习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硬件条件。开放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F远程控制和管理,确保实训室的开放和安全。对学生可限期授权,也可通过选课获得授权,刷卡(支持校园卡)进入实训室,通过触摸屏派位,直接就位在打开电源进行自主学习、训练。通过开放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领导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

2 理论基础

2.1 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早就对职业教育应当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过要求。因此,应用好“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现代智能制造业培养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智能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撑。

2.2 技术保障

日渐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用户实现跨专业交叉组合学习;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基地智能管理等设想成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3 “互联网+职业教育”大趋势

传统职业教育将升级为开放式实训环境、以大数据为智能管理平台、任由学习者任意挑选可实现多专业融合的学习培训环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深远。极客学院创新上线,“互联网+”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提供职业培训,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功能。“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国内已建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

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等特点,是提高职业培训和培养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台。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建成并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经验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兼具有职业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双重功能。深圳市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员工培训的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青岛市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和当地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建成的区域共享、覆盖城乡、公益为主的大型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平台,具有引导性、补充性和置换性三大功能。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主要面向绍兴籍学生,完善人才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培训项目和服务。

3 建设的思路

3.1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社会用工岗位必将导致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现在的中职学校与高职衔接,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实训基地是走质量生存的必由之路。

思路:以“互联网+”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省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兼容共享,学校承担具体建设任务。

目标:服务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基地运行模式,为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高职衔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2 携手企业,共建基地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实现“企业设备、技术进基地共建环境;企业技术人员进基地共建师资;企业生产加工标准、操作流程进基地共建课程;企业制度进基地共建文化;企业生产任务进基地共建实训(教学);企业新员工进基地共建培训;企业新技术、新设备进基地共建(新技术)普及、推广平台”的7大共建目标,并给此目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携手企业,共建“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

4 建设的意义

以“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为指导,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打造“智慧”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基地复合功能的创新建设,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4.1 对升级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组建新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活动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互联型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创新培养应用技能,这种建设模式的探索,对升级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对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工序为流、以技术标准为培养目标的基地建设模式与新形势下传统行业升级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

4.3 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探究、完善建设思路,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基地的建设思路、细化建设环节、深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比。这项工作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4.4 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提供支撑产业升级的新能力。“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就是顺应这一现实形势提出的,这一探索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4.5 对创新跨界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互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融合化、综合化,搭建通用能力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破除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的倾向,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后劲。针对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岗位能力要求,针对省电子信息公共实训基地的设备情况,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修订了课程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基地建设标准、教师标准,推进了专业升级,创新了跨界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较以硬件实物为主的传统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虚实结合、设备使用率高、易于实现开放式实训、易于实现智慧管理,能更广义地体现“公共”二字的优势。但由于4I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比较新、运作载体的虚拟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备、有效教学资源大数据不够丰富、物联技术局限性等现实原因,会给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带来很多问题,如虚拟实训基地很难开展实训载体以硬件为主的训练、即时评价存在统计风险等现象。比较之时,优劣之处势均力敌,但在“互联网+”洪流面前,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这6个字是值得深思的 。

参考文献

[1] 贲志宇,孙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沈阳出版社,2013.

[2]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85-88.

[3] 梁克瑞,徐广智,陆玲.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4(2):35-37.

[4] 彭晓兰.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5] 王晓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12.

[6] 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7] 姚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版,2013(24).

[8] 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9-21.

[9] 马越超.基于内外互融的5D式实训室管理模式探索及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3(2):226.

[10] 谭静.中职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Z].

[12]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Z].

[1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37-03

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细分与优势

(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细分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运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由计算机及基础网络设施、教师、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学习者等基本要素构成,也称为“在线教育”。可以从两个维度对互联网教育行业进行划分,一个是根据用户年龄层将在线教育细分领域分为五种,第二个是根据内容进行划分。见图1。

图1 互联网教育行业细分领域

(二)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形式、内容都越来越丰富,且互联网教育逐渐显现出优于传统教育的特点,分别是:

(1)突破时空限制;

(2)使学习变得轻松,真正能实现有问必答;

(3)方便高效便携;

(4)教育的质量和水准都有所提升。

基于这些优势,互联网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愿意尝试这种新型学习方式。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互联网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经十几年时间发展到现在可以划为第四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网校形式的互联网教育,即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将师资力量用互联网手段分享。一部分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网校如四中网校,还有一部分是1999―2000年左右,传统培训学校转战线上,如新东方网校等等。同时,线下培训机构开始快速发展,如学而思、学大教育,等等。

第二个阶段:2006―2010年期间,出现了以新东方为首的一波赴美上市的,但整个在线教育行业仍处于发展缓慢的时期。到2012年,美国MOOC、可汗学院开始流行,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始进入市场。

第三个阶段:2013年开始,我国互联网教育事业爆发,在线教育呈现井喷式增长,资本市场投资火热,形式、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形态,有行业人士把这个阶段定为互联网教育的新元年。

第四个阶段:2015―2016年,国家教育政策的放宽导致赴美潮流开始减弱,很多公司选择回归国内A股。同时,还有上市公司大量收购和并购,很多教育机构挂牌新三板,众多新兴在线教育机构出现。

从以上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前期互联网教育发展缓慢是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发展即互联网、电脑等技术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从终端用户来讲,还未形成接受线上教育的习惯,且有些人对网上授课还不信任,加上付费意识还没有养成,导致发展缓慢。

三、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

中国教育产业正迈入“黄金时代”,整体行业规模和市场活跃度都处于扩张阶段。2015年,中国教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为1.6万亿元,预期至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近3万亿元,并实现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 111亿元人民币,2010―2015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9%,预计2018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2 680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将保持这个增长率继续稳步发展,特别是培训领域,包括早教、K12培训以及职业培训,都将成为未来的主力增长点。见图2。

图2 2016―2018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预测

(二)对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AMC模型的分析

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百花争鸣,细分领域众多且发展阶段差异化明显,整个互联网教育市场基本处于探索和市场启动期,且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见图3。

图3 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AMC模型

1.探索期

目前,兴趣教育、留学教育、学前教育处于探索期,创新型厂商不断出现,资本市场长期关注,市场缓慢进入培育期,商业模式尚不清晰。

兴趣教育:初创阶段企业占主流,产品呈现多样化形态,涉猎范围广泛,属于非刚需性的慢热细分领域;用户市场处于萌芽培育期,尚未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在互联网上仍处于探索期。

留学教育:潜在用户范围广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线下中介转移线上,同时平台式在线留学机构出现。但各自发展阶段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产品,盈利模式稳定性较缺乏。

学前教育:用户规模在不断扩大,大量厂商及投资方涌入,厂商提供的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不清晰,多以融资或并购为主要资金来源,形成规模化市场仍需时日。企业类型主要以创业型企业为主。

2.市场启动期

目前,综合平台、K12教育、外语教育处在市场启动期。产业领域主流厂商逐步确立,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市场进入快速推广期。

综合平台:现阶段主要由BAT、YY等互联网巨头占据,整体处于启动初期。互联网巨头介入综合平台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投资,为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创业型教育平台出资;二是独立或与其他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合作,搭建全领域跨度的综合性教育平台。目前尚未找到较清晰的盈利模式。

K12教育:需求旺盛且基本为刚性需求,市场规模巨大并且还在逐步增加。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大多以网校为平台,在线提供教学视频、教辅资料文本等这类产品的盈利模式基本以都是付费购买的模式为主。

外语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刚需性,市场规模巨大,用户需求强烈,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型传统上市教育机构雄霸市场,新兴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发展迅速,整个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高速发展期

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处在高速发展期,主流厂商进入IPO阶段,市场规模化增长,产品应用逐步成熟,市场门槛提高。高等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壁垒性限制,在教育资源获取以及用户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特征。但在国务院宣布“取消和下放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行政审批”政策后,这一细分领域将迎来潜力巨大的市场发展。加上从国外引进的MOOC教学模式带动了高等院校以及互联网企业的重视,用户规模正在高速增长。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市场刚需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潜力巨大。

1.所占市场份额

2016年,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30.2%,仅次于高等教育,排名第二。用户参加职业教育目的明确、主动性强、付费意愿高,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外语、 IT、会计等考试和资质类课程受到用户青睐。见图4。

2.互联网职业教育企业类型

互联网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分为视频/网路课程类、题库类、综合平台类,每个领域都具有相关企业代表,竞争较为激烈。

3.互联网职业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

目前,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以会计考试、 IT技能、外语培训等成熟行业领域的企业领先。BAT主要布局教育平台,优势在于资金雄厚并且本身自带巨大流量,目前处于务实者象限。随着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创新者象限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强品牌曝光度等途径向领先者象限转移。见图5。

四、关于互联网教育行业进行创新的建议

(一)实行社区化

互联网教育会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可以将一群兴趣相同的人会聚集在一个社区里,实行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学习,并且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二)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把更多的知识、经验传递给缺乏教学资源的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三)广泛运用智能设备

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高科技硬件等智能设备,使得线上体验优于线下,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为教育O2O的发展带来机会,把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起来,提升教学效率。

(四)运用大数据

互联网教育行业通过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云,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使用新技术形态

当投资人厌倦了在线外教、题库、拍照搜题之后,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发展得更好,必须使用在线一对一教学、机器人教育、3D打印、电子笔、主观题测评等新技术形态。

参考文献:

[1] 吕森林.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6,(4).

[2] 张蕾蕾.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数学教育

前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受“互联网+”的影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挑战,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学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培育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其各学科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1]。因此,为更高的明确时展需求,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践教育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本校560名师生,其中学生问卷489份,教师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数学学习观念与方法、数学教材设置、数学教学方法等。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校数学教师等均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机构,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成为“互联网+”时代给予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挑战[2]。然而,事物的双面性原则,使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其“微课”、“慕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职业学校数学教育课堂的开放性发展,推动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二)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通与沟通,在彼此沟通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有效较为清晰的认知与掌握,对自身视野的开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机遇[3]。此外,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软件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工作负担。

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认知有限,对各类教学软件的应用并不理想,数学教师教学视频制作能力不高。可见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之,职业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不乐观(表1),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深化改革成为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对策

(一)革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出发,克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对数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例如,一方面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存在的影响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借助信息技术、虚拟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或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游戏等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首先,职业学校应注重优秀教师队伍的构建,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教师能过准确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讲授。其次,通过组织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交流会、公开课等形式,提升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自身在业余时间需通过不同学习或前辈交流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三)完善教学条件

“互联网+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因此,为推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注重教育硬件、软件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通过设置多媒体教室;编制符合时代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数学教材;创设教育教学软件,如各类办公软件、PPT教学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为数学教学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配置教育资源搜索平台或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教学自主参与性。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认知本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并有效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所面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革新观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学科教学机制等方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