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30 20:3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篇(1)

让学生喜爱美术,首先要让学生喜爱美术教师。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对教师的喜爱密不可分。强大的人格魅力能够为教师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美术教师在学识、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决定着他人格魅力的高低。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过硬教育能力的体现,它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收发自如、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渊博的知识往往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协调融洽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美术教师应该有宽广的胸襟,要包容和理解学生,特别是对处于性格叛逆期初中生,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还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诚来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在面对挫折时要时刻保持不气馁的状态,用自身的勤劳和勤奋带动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二、建立学生美术冲动体系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知觉、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培养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进行强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美术冲动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表达感情、表达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有画画的冲动。美术冲动体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美术思维方式。建立美术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在基本技巧的教学范围内应给予学生创作的自由,给予学生绘画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给予学生用美术进行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实际就是一种绘画表达,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加以引导,建立并强化美术冲动体系,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稳定的美术学生兴趣。

三、融入农村美术元素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上自习课了。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最大限度的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篇(2)

 

摘要:

本文对现行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张,并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一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字: 生活 美术 教育 理念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其原因探究

专家们指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骄阳、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①这就是高中继续开设美术课的初衷。

在理论认识上,高中美术课的地位应该与语文、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但客观现实是,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大多比较尴尬:不要说“积极”、“自主”、“主动”学习,学生连基本的美术课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反思。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调查发现,下列因素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社会、家庭、学生的因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风气浓厚,社会竞争压力、升学考试压力,使得家庭、学生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选择与放弃。美术等学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影响也不大,不幸地成为多数学生“放弃”的对象。

第二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因素。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太专业化,对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考虑不足,没有紧紧抓住“生活实用”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学生美术知识基础欠缺的因素。同样出于“应试”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具备。到了高中阶段,面对“高要求”的美术课程束手无策,甚至于无动于衷。

第四是美术教师的观念的因素。美术教师们机械地执行“教材”要求,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关心和热爱美术的“专业人士”,教学目标定得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

第五是相关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因素。翻开学生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发展等内容占了相当篇幅,语文课、英语课也有相关课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将上述学科相互隔离,学生的学习也就把各科对立开来。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归结起来说,上述因素都与美术教学不适应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关。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术教学

20世纪30年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求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就是实践。这些学说完全符合高中美术教学实际,给我们以启示。

(一)在美术教学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中学生生理学角度考虑,和生活相关而又生机勃勃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一句话,要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美术教学。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绝大多数人目前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在普通高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当是专业化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化美术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摆正美术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时展需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时代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体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向综合全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和信息网络等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们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需要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开展,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②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强调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校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多、也是影响最深的体验活动。我们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美术教育改革方向与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三、在美术课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举措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尝试进行大胆的调整,认真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术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其举措多种多样。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们的眼睛,师生共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快乐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美术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时又不曾引起我们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广告画、现代建筑造型,都体现了现代美术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可以用来代替教材中列举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专业性强烈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生活为本,开展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设计模块中,就安排了很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产品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出对生活有用的产品。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时,我们创造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标准评价实践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对生活的解读,来创造出能解决生活中关于实用或审美问题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离不开生活这个最原始的标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源自于生活本身这个大标准。例如我们在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往往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和人性化设计”这两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在具体的评价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的时候,都会直接地联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来运用这两个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是从生活而来。

(四)打通学科间知识联系通道,引导学生用生活知识感悟美

    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弃教材中选取的经典美术素材。这些素材也是艺术家们对他们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这样的生活离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去理解、感受艺术家们对生活美的创造,去与艺术家们感同身受。同时,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学生限于自己的经验,难以打通这些知识的关联。美术教师的责任,不能只是从美术专业角度介绍、讲授这些经典作品,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历史课中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知识,就是学生鉴赏19世纪欧洲美术经典作品的工具。这样的美术课授课,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等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结:

今天的高中美术教学应乘改革之风,对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力改进。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16页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5页第1段。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数学知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6-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你在雄伟的建筑前驻足观望,心中为人类的伟大而喝彩,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当你流连于博物馆和美术馆,惊叹着那一幅幅精真的名画,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 

案例1:初三美术教学中,有一课是纸的立体构成,其间要涉及不同几何体的制作与组合,将用到数学的等比例的知识,圆的知识,体积的计算、点线面的关系等。在这一堂课中,有些学生用数学知识精密计算,制作非常精妙。学生制作了六面体、十二面体、甚至难度较大的二十面体,并且小组合作组合成了各种造型:有抽象的,有具象的,非常精彩。有些甚至作为教师也自认为完成不了。不得不请教学生是怎样设计的?当看到学生制作过程中用了等比例关系,并用计算器进行了计算,熟练地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时,才感悟到是数学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的多么巧妙。课后请教几位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询问,并尝试在该教案的设计当中增加了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将数学知识中立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示图介绍在纸的立体构成课中。试教过后发现由于理解了数学知识,连一些平常画不好的同学也投入地制作起来,也能设计出不错的作品来,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功感。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科间的联系和互利关系。 

数学——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逻辑的论证,精确的计算,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而艺术是对哲学思想的变迁和艺术家们对多变的技术环境的反应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浮想联翩,潇洒不羁,蔑视规律,跳跃的思维律动,弥漫出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 

乍一看,数学与艺术理当看作水火不容,但细细品味,无论是美术、雕塑,还是音乐、舞蹈,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立于其他作品的个性。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表现它们个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它去了解艺术,那么艺术虽然广博,也就不那么神秘了,而这个工具就是数学。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之中,数学与艺术蕴涵着内在的统一。 

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讲解数学知识的运用,不仅不会妨碍美术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理由一,数学所培养的理性思维结果显然会促使学生更精确地表达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图象的表现力; 

理由二,数学所倡导的逻辑思维必将会启迪孩子通过美术活动能举一反三,寻找各种逻辑和规律,并在各种其他领域进行创新,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及时体验学习成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纠正、点拨,以及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新的课题,在美术课堂中合情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是必要的。 

二、数学知识在美术课堂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80年代我国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另一本是《视觉思维》。这两本书出版后,受到我国艺术界和科学家的重视,人们真正认识到艺术活动涉及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美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而数学以开发大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美术教学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是有着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支持的。 

(一)数学有系统的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提供相关支持 

1.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由数决定的。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数学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此外,像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 

2.数学美学方法的特点: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数学直觉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情感性,数学美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数学美感之上的;选择性,数学美学方法是自觉地依据美学的考虑来做出选择的方法,这种选择性是导致数学发现发明的指路灯,因此,它又使数学美学方法具有创造性。这些方法同样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美感尽管表现为主观的,但它最终是来源于活动实践,数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简称为美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审美教育的特征 

1.和谐性:“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美术教学,都是要理解的特征。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陛。 

3.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4.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三)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面,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主动建构的。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的获得活动,才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能力、方法,才能长时间的保留而不遗忘,这对激活学生潜能和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三、利用数学知识辅助美术教学的策略 

1.利用比例知识辅助学生的构图观 

案例呈现:浙教版美术14册有一课是图表的制作,而数学13册也有图表这一课,当我汇集学生的图表作业后,发现问题1:某些学生图表作业从美术角度设计来说是新颖的,但数据很明显是不准的,甚至是随便估计出来的,导致整个图表是无效的。问题2:某些学生有数据的精确统计,但如何归类设计和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是欠缺的。 

案例分析:初一数学和美术教学当中都有关于图表的内容,不同的是在数学中侧重于数据的计算、统计与整理,而美术课是把这些数据直观成清晰可认、造型新颖的图表形象。但二者并不矛盾。如果美术课中单纯只重视构图设计,而不考虑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精确性,那只会养成学生闭门造车的坏习惯,不会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也是与美育的目标相违背的;而数学光会计算,不知如何联系实际,只是美观实用也是不行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几何图形概括形象,培养学生想象力 

案例: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积极寻找教材与美术学科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美丽的对称图案,在分类中感知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索之中。这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美感、亲近感,从而产生兴趣。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对称轴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制作贺年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对称性是数学美的最重要特征。由于现实世界中处处有对称,既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镜对称等等的空间对称,又有周期、节奏和旋律的时间对称,还有与时空坐标无关的更为复杂的对称。 

素描当中,讲究先整体再局部的方法,往往先用几何和比例知识把复杂的对象简单化、概括化,再去塑造每一步的细节。 

美术作为狭义的艺术,其中蕴藏着数学。绘画艺术中三维现实世界在二维平面上的真实再现,需要依据几何学中的透视理论,艺术家们对透视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几何原理应用于绘画的数学透视法。同时,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平面上的投影的特征的思考,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而黄金分割理论画家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应用,它本身更是数学上的研究重点。以分形几何学为理论基础的计算机图形学为艺术家的创作和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教育中离不开数学。 

3.利用数学知识辅助解决教学难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包装盒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平面效果图时,很多数据的计算是缺少不了的,有了精确的数据,也就是矢量图,才能奠定优秀的美术设计的成功,否则再好的想法也是空谈,并不能让学生领略到设计的实质,也不能品味到设计变成实物的成功感。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辅助解决制作的难题。 

欣赏教学中运用。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名作中,适当地介绍黄金分割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走近大师。之所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么著名,原因之一就是画中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处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黄金比还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 

4.辅助教学演示,形象展示艺术效果 

案例: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这一单元中,有一次讲解团花的折叠方法:一张正方形纸按对角相折二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四块,而相折三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八块。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不是六或九呢?他们因此自觉地用数学乘方知识去寻找答案,也很快理解了设计团花的奥妙。 

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教;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探究知识的欲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的能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把美术与多种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是促进艺术的文化激素。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本身具有艺术的特征,即对美的追求。一些形式简洁、结构完美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激发、启示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艺术领域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当然,我们在美术课上运用数学知识,一定要正确认识数学在美术课中所处的地位,注意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将美术与数学有机地整合,相辅相承,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教学中,把美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学生对数学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美术课程就会有一种新鲜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会想学、愿学、乐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会增强。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陛更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越来越新颖。 

参考文献: 

[1]《美学与数学美学》,湖南数学网 

[2]杨柯.《数学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