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6 11:00: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资料显示,“全国各省市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65.3%,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比2004年又增加了97.1%。”尤其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的“泼水门事件”以及近期的北大弑母案等更是震惊了全国,这充分说明了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迫切性。

(二)国家当下对公民法治意识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大学生不仅是社会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当下高校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情况,笔者以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调查对象为300名。

1.对是否知道国家宪法日日期被选项所占比率(%)

可见,高校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关心程度不足,即使文科学生也只有50%的人知道。

2.对了解法律知识渠道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问题为多选,从结果中可看出,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是高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渠道的首要途径,其次是社会宣传、自身的学习和经历。

3.对法律知识是否足够被选项所占比率(%)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剩下的则基本认为他们的知识已经够用,应当说进行更多的法治教育还是符合多数学生的需要的。

4.对购物时是否会主动索要发票被选项所占比率(%)

这道题体现的是高校学生预防维权的意识。从结果可看到,大学生的预防侵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5.对法律是否信仰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法律但表示并不信仰,没有深刻了解到对法律保持绝对信仰的重要意义。

6.对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认可法律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它是一般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更是少之又少,显示了大学生群体对法律重要性有很好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依法治国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7.对大学里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方式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从结果看来,学生们对大学里的各种法治教育形式都是比较欢迎的,相对来说选择“在思政课中增加相关内容”的人数较少,笔者认为,除老师个人魅力以外,或与思政课的一些客观不足也有关系,笔者也将在下文进行相关讨论。

8.对目前学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结果显示了高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次数少、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无针对性依次是当下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的宣传教育中的三大弊端。

9.对你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做法被选项所占比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侵权时,都明白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结果的统计,笔者对当下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明白法治的重要性,但对法治建设的关心度不足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问题6),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对我国法治建设关注度不够(问题1)。所以可以说,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关注法治,但这种意识在现实实践中却没得到体现。

2.明白用法律武器维权,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

大多数高校学生知道应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9),但在预防犯罪和证据保留这方面缺少必要的教育(问题4),这一点我们从只有28.0%的大学生会主动索要发票可以盾出,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问题3更是表达了高校学生自身对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诉求。

3.相信法律的重要性,但自身对法律的信仰不足

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是保证法治社会建成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问题6),可见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还是有待加强(问题5)。

4.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渠道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问题3),而且他们认为学校宣传是帮助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最好途径(问题2),但是调查的另一方面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法治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问题8),如次数少、形式单一、内容宽泛等等。

三、当下高校依法治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刚才高校依法治国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依法治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思政课教科书相关内容上的不足

除法学专业外,学生在大学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大体来源于思政课,但在该课程的教科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一书中,法律内容所占比例偏小,在整本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只占不到三分之一,且相关内容绝大部分都采用宏观论述,缺少对实用类法律知识的讲述,现实指导作用不足。

2.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没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该课程只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这样一来,授课结果必然会打折扣。即使是有法学专业的高校,也几乎不会让该专业的老师去讲课,所以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在课堂上学到法律知识是很困难的。

(二)课余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课余法治教育活动数量的不足

高校的课余宣传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主要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对学生课余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没有足够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对当下课余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满、期待它的进一步改进。

2.课余法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过泛

诚如刚才所说,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余宣传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存在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过泛、受众面窄等问题。因此,应该增加和丰富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形式,使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而当下高校的法治教育还存在大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还无法有效改善课堂法治教育的前提下,增强高校的课余法治教育宣传,是满足当下国家法治建设需要和学生需要的重要方式。

四、高校依法治国教育提升策略

在这里,笔者尝试提出建立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三级体系。

(一)树立依法治国教育培养理念

1.学校层面树立法治宣传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其对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基础的作用,对大学生今后法治观念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高校层面应认识到大学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确立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方针,坚持落实对学生长期的法治教育,把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方针。

2.培养学生个人树立法治价值观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受教本体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培养出具有法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其根本还是在于大学生本人是否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意义,是否有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学校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当下的法治建设成果,明确学习依法治国理念对其今后发展的意义,可在开学时组织班会进行相关教育,在思政课上强化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进行相关就业法律的学习,在平时通过课余宣传进行补充强化学习。

(二)进行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

1.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制度化

把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提升为对学生的基本培养方针,规定每学期要完成的法治教育工作内容;设立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规章制度,将其列入《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把学生的法治意识考核作为入党、评先进、评奖学金的标准之一;每学期开展大学生法治认识调查,找出其认识的薄弱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

2.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体系化

要长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管理队伍,要形成网络,队伍要有职责,分工要有边界,但同时要保证相互配合。在此,笔者提议“学校统领,思政部带头,教务处监督,社团协助”的管理实施机制,通过以思政课为代表的专业课堂进行专业教育,以学生会、普法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和补充。

(三)落实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措施

1.增进第一课堂法治教育形式

(1)加强思政课的形式创新。可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感受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可模拟课堂法庭,使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的相关程序;可布置小论文形式的作业,在资料查阅和写作中明白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习。以弥补当下思政教科书法律内容相对偏少及法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2)加强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和平的校园环境。

2.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1)设立专门的校园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如成立普法学会,专门进行校园普法可在学生会等组织的主导下每月开展普法活动,确保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

(2)丰富普法形式。在坚持以往的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专门策划举行有关法治理念教育的各项活动,比如法治理念讲座、法院参观活动、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表演等;也可以通过参与面向社会的义务维权实践活动来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有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还可通过编辑出版法治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学校、学院、专业、班级等各个组织层面进行传播、宣传和推广。

(3)利用学校自身的各种资源。如可利用校友资源,请从事相关法律行业的校友回校做宣传讲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讲座教育;可联系校外机构进校宣传;可倡导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学习。

3.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新媒体能够“构造并呈现给公众一个拟态环境,而这个拟态环境极大地塑造了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起其他宣传方式,媒体具有宣传面广、影响范围大、宣传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笔者在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种措施:

篇(2)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

一、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来体现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应有的法律素质也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之一。理工科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工作的主力军,无论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面,还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角度,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积累基本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但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科设置和专业的特殊性,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淡薄,有人甚至不了解我国的司法程序和法院管辖制度,不知道遭遇侵权该向什么部门、向哪一级法院求诉;不知道请求诉讼有时效的规定;我国高校大都对理工科类学生偏理性逻辑思维发展,而忽略人文法律思维培养,忽略法律思维的培养必然会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维权意识不强,守法意识不足,对国家法治建设不够关注,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

表现在理工科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够强,在面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为避免麻烦,只要影响不大,不愿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法治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为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新的法律在不断出台,原有的法律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由于对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法治教育的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而流于形式。例如,有些法律规范在几年前都已经做出了修改,但在法治教育的教材里却仍显示的是一些过时的法律规定与法治观念。另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新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新的法律规范、法治观念却未能及时出现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中。

三、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1.树立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进行指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要以依法治国的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首先应当树立起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树立他们的法治理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要转变理工科大学生的大工科主义思想,由单一的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的思想向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提升并重的思想转变。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技术功底,还应当积累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广泛人文社科知识,树立起基本的法治理念,培育出必要的法律意识。最后,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当转变法治教育的理念,将培育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与崇尚、法治理念的树立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出发点。

2.根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改进和完善教育手段

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高法治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进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最终还要靠高素质、充实的高校师资队伍。在我国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一定要加快师资力量的建设步伐,充分吸收与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开展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拓宽工作思路,尝试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人才,充实高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

3.利用校园媒体等资源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

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开展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举措和有力载体。加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树立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其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是高科技人才的孕育基地,有着其自身的校园文化特点,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酿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促进法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篇(3)

一、重视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是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小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小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然后教师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的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影响,也很容易相信网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一堂“网络安全”的学习课,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网络上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应对他们。这个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对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学的作用也会容易凸显。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学习“感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这些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换他们服务,使他们感受一下平时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去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普及,小学生受到这些的影响,会认为吸烟、打架、吸毒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给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在和这些曾经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提高自身的追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

从清华学生刘海洋向熊泼硫酸到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再到药家鑫用弹钢琴的手杀人;从盗窃财物到伤害他人,再到计算机网络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并且呈现以下特点:犯罪人数不断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多样化,主要有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性犯罪、网络型犯罪;犯罪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有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包括重点高校的学生,不仅有专科、本科生,还有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大学生权利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不足

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这样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评价。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初步的权利意识,但权利意识水平不高。很多大学生并不熟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个人生活类和劳动就业类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也较为欠缺。

大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上也显得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维权。在投诉渠道的选择上,被侵权大学生48%自认倒霉,24%求助于网站论坛,5%向媒体或维权组织求助,1%到法院,另有18%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被侵权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维权,直接导致大部分人放弃维权,维权率仅有10%。或者是采用偏激的手段维权,如大吵大闹等非理性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权益的维护,反倒造成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观念起源于西方,第一个对法治进行明确定义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所谓法治,就是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二)何谓法治教育

目前,我国提得较多的概念是“法制教育”。笔者认为,“法制”即“法律与制度”,“法制教育”即“以法律和制度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教会学生知法。从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不仅不知法,而且不会守法和用法,所以仅有法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治”有“治理、管理、统治”之意,还有“办理、处理”之意,“法治”即“根据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还可以理解为“根据法律制度来办理、处理事务”。“法治教育”即以此为内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会学生遵守、服从法制,即守法和用法。

(三)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做一个反思。除了社会外界的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不守法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守法有一个前提是要知法、懂法。对于没有学过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果超越了法律的许可范围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同样,大学生权利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在于此:不了解法律,就不能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否是法律禁止的,自己有哪些权利是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维护权益。只有通过学习法律,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四)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的本质之一是人才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应对社会的各种能力,如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在依法治国的中国,当然不能少了法律能力。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事务,还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事务,都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备良好的法律能力尤为重要。而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能力的获得,则有赖于高校的法治教育。

三、大学法治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大学法治教育的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和法律是我们依法治国的依据。大学法治教育理所当然应以宪法和法律为授课内容,按照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的梯度,有层级、有步骤地安排相应内容。

2.法律能力

大学生要学习法治知识,更要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即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能够自觉认同法律的权威和价值要素,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够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能够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等。

(二)大学法治教育的方式和措施

1.依法治校的环境

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观念和意识,这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根据学校章程修订与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和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依法维护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手段来调整、规范和解决学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法治意识。

2.法律课程的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意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应该按照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梯度、有层级地教授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并且以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首先,要选拔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法律课程的教学,以保证法治教育的质量。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以进修或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充实其法律专业知识。再次,要充分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4.设立法治咨询室

高校要充分重视法治咨询工作,将法治咨询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设立法治咨询室,聘请教师以及政法部门、律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担任咨询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咨询的平台。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大学课堂开设的法律课程学时是有限的,而法治教育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作为法治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例如:开设专题讲座;在特殊的日子,如法制宣传日,利用海报、展板等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法律知识;组织学生走访监狱、旁听法庭审判。

大学法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设计、规划、实施和完善,需要科学细致的规划、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高校管理者、教师和政法等相关行业各方力量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张秋.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1).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梁君等.大学生权利意识及其交易的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J].法律适用,2002,(5).

篇(5)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社会现实问题 融入

初中阶段作为小学和高中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成熟但仍保留着幼稚思想的特殊时期,因此政治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政治教学最切中时弊的环节更具培养学生客观判断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初中生缺乏稳定性的智力与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这使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现实问题成了教学难点之一。

一、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现状

从学生一方来说,传统的政治教学本质上具有逻辑性强又相对抽象的特点,且应试教育很强的目的性使这一学科的教学存在“分数是统帅”的问题,故强调背诵基本概念、定义或论述内容等教学形式常常让学生产生政治课枯燥乏味的感觉。即使具有较强时效特点的社会现实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在相对呆板的教学形式中,学生也难以摆脱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往往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老师和考试。

从教师一方来说,由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教学在中考中占据一定比重的分数,因此属于教学重点之一。然而这类时效性强、主题众多且内容分散的教学内容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的难收集和难整理造成了事实上的无系统和无规律,是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难点之一。不少教师只能采取临时突击式的教学,每到考试前便从诸如报纸杂志或者大众传媒中搜寻一些热点问题拼凑成教学内容,再要求学生以最短时间强化记忆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应付考试。

总体而言,社会现实问题在初中政治教学传统模式中是费力不讨好的教学组成部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不小的教学压力且教学效果往往欠佳。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

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初中政治教学最首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的时期,来自不同制度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思想意识正在以侵袭或渗透的方式成为我国社会多元思想认识的组成部分,这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离的思潮。初中学生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被各类思想干扰甚至腐蚀的危险性大幅增加,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是对各种形象生动的代表性思想实例开展批判现实主义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从迷惘甚至混乱的思想认知中发现主流和正确的意识形态。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举措

(一)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相对抽象的政治内容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素材的途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进行探究式学习。而落实到政治教学融合社会现实问题则是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实例开展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反面教材开展“做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的合格职业人”和“做遵纪守法合格公民”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初中生经过中考后会有一部分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另一些则可能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更加专业化的职业学习。夯实法治精神、筑牢职业道德底线对于未来的高中生、职校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现实问题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利用职务便利泄露他人隐私信息触碰法律的“雷区”。

贴近真实生活的实例能够增强学习过程的代入感,使书本理论变得具象和生动。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变得积极和主动。

(二)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政治教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大量理论、概念等对学习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必然导致思辨能力相对欠缺的初中生感受到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社会现实问题融入初中政治教学又一有益途径。

趣味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渠道众多,传统媒体或者网络资源都可借鉴。如央视近期推出的公益广告“个人信息暴露的危害”就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广告使用了较为夸张的比喻式表达方式,即先让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功能用动漫方式展示出来,再让一个年轻演员扮演毫无防范心理的年轻“网虫”随意使用这些有潜在危害的功能。“网虫”每使用一项不安全网络功能时就会失去一件服饰,当他逐渐失去了外套、球鞋、背心、长裤,最终发现自己只着一条短裤漫步街头的“网虫”只能拿着手机在众目睽睽下惊声尖叫。这则公益广告的趣味性在于用衣服、裤子、鞋等具体的日常事务代表普通人的财产安全、名誉安全甚至人身安全,而在网络世界随意暴露个人信息的后果则可能是如年轻“网虫”一般“裸奔”。

使用趣味性教学内容能够让平面的文字教材变得更加立体和富于生命力,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看待问题的习惯。如以上公益广告的学习就能使学生看到网络冲浪的前沿和时尚,同时发现个人信息暴露的危害。内容的趣味性和反映现实问题的严肃性之间存在的反差越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越深刻,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渐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中考中都会占据一定的考核比重,但传统教学手法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成效不佳。改革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现实问题的模式不仅在于解决既有的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以创新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肖丽霞.关于如何构建高效初中政治课堂的浅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17.

篇(6)

1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根源

1.1受封建“官本位”和“人治”思想的长期束缚

长期封建的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社会,人们的“法治”思想观念非常淡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人们对通过“打官司”等正当地维护自己权利的途径避而远之,不能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利。这主要由于我国缺乏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的基本条件不具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正逐渐被唤醒,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目前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个体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普遍存在淡薄的现象,不能正确了解自己的权利有哪些及怎么维护权利,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求,制约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当前公民权利意识缺乏理性,偏重个人权利的实现

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认知程度还不完全适应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制、治理能力的综合要求。部分公民即使已经充分认识到所拥有对应的公民权利,却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观念,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其权利,从而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对应关系的理性认识,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对履行公民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的认知缺乏充分认识。二是忽视他人的合法权利,过度强调自身权利。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基于自身和他人权利的认知,不但要保障自身权利的实现,而且也必须充分认可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履行自身的权利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基础。三是信任传统的上访行动而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虽然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但计划经济的遗留毒害仍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公民缺乏对法律公正的必要尊重与信仰,还只相信通过政府的权力集中方式解决行使公民权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还是习惯于通过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怀疑法院执法的客观公正。

2新时期继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被看作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同时又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学校看重的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可有可无,在教学课程中虽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主要还是以说教为主,学习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缺乏联系实际和创新,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对于自觉学习的兴趣不高,目的只是疲于应付相应的考试。

3当前继续教育中学员群体的特征

3.1学生来源广泛,个体差异大

随着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在高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生源来源广泛,有的是普通高考落榜生、职业中专生、高职院校的专科生和在职职工,有的是社会青年,学生构成复杂,年龄相差大,背景不同,社会阅历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不尽相同,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层次有高低,同时对公民权利的认知概念模糊、观念淡薄。

3.2文化基础弱,学习自治力弱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由于前期学习习惯和环境的影响,原有的文化底子薄,现有的学习劲头易松懈。同时大多数学生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上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利益,功利色彩浓厚,缺乏集体主体意识。

3.3各种继续教育学员群体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的来源广泛且各自的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对待问题的出发点和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目标和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想提升学历文凭,但不想刻苦认真学习,只想混一混以应付考试,希望通过提升的学历文凭找个舒适的工作或保住现有的工作,在理想上没有“远大抱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更多的是追求自我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追求个人价值。(2)知行不一致,纪律规范意识薄弱。有些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甚至有的人缺乏做人的基本认知,随意损害公共财物,行为粗野,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语言粗俗,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组织纪律观念更是淡薄,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把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到了学校。

4新时期借助继续教育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个体主体意识的认知,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的生成;增强了经济效益理念,却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的生成;还造成一些领域道德缺失、诚信欠缺、假冒伪劣、诈骗活动的滋生蔓延,这些给人们的道德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负面的影响随之有着加快和蔓延之势,迫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更多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对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存有模糊的观念,如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继续教育则是学校的创收渠道,这种观念极度影响了当前继续教育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因此,要彻底清除任何对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轻视和偏见的不利因素,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地加强对学员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对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5借助继续教育平台有效实施加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来源广泛,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因此这就要求在对教育对象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施公民权利意识教育行之有效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1)在继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把对继续教育学员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从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相应的整合,尤其是在“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现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这一基本教学目标,把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充实于教学内容中,让学员先从如何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进而再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深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又使二者在教育效果上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在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方式上,必须创建相应的开放式社会教育体系。积极组织继续教育学员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建立可行性的、经常性的学员社会参与机制。这种教育方式可以确保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从而很好地体验良好的社会民主生活。目前缺乏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参与活动,而这样就造成了学员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所以,作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结合继续教育群体的特点,通过学校与社会共同合作的渠道,为学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活动规划,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任和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权利意识。

(3)借用学校网络资源,探索继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寻求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利用学校网站构建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版块,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时利用此阵地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网站中建立讨论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加以讨论和分析,从而增强和提升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群体中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继续教育平台上探讨各种行之有效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途径,使广大继续教育群体普遍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使大家从内心产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和信仰。只有从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宪法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才能实现,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作者:郭九红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青春酣畅写辉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身体、心理和社会的种种因素尚未稳定,他们又是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特殊人群,心理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暴风骤雨时期”。受到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渐突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民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道出了从小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山东省寿光市建桥学校是一所有60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本着“立足校情、重点突破、活动推进”的原则,开展了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播下了法治种子,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

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规则意识。青少年犯罪形势日趋严峻,从培养规则意识入手进行青少年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一尺一规定方圆》(以下简称《方圆》),内容涉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印发给全校师生,明规细则,引领师生做最好的自己。每学年开学之初,军训间隙,各班主任会组织学生学习《方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政教处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成绩计入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中;各级部主任灵活安排,或安排学生写学习的体会感悟,或举办《方圆》演讲比赛,形式不一而足,皆为了让学生从心底领会和接受《方圆》,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些规则,学生才有可能自觉践行。

培养规则意识,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切实做到生活化、人性化。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下,学生在路队秩序、文明就餐、卫生清扫、卫生保持、公物爱护、水电节约、课前准备、课堂学习状态等诸多方面,逐渐由被迫遵守到形成习惯遵守,再经过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践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素质水平。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习惯,就没有伟大的行为。”只要好习惯不断坚持,便会慢慢外化成孩子们的性格。

廉洁教育:融合教化,感同身受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清廉的前提是遵纪守法,为此,建桥学校自2012年以来开展了以清廉、自律、民主、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廉洁教育。

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学校将廉洁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梳理整合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廉洁教育内容,通过感受、交流、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清正廉洁品质的感受与体验。同时把廉洁教育活动的有关内容与学校道德教育、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培养学生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德意识。老师们更是自觉地把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廉洁廉政的意识和观念。七年级语文老师王俊青自2013年上学期开始,就把廉洁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学生的性情在经典中得以慢慢浸润,美好的品格无需多言自然成之。

廉洁教育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学校将廉洁教育落实在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规范教育与训练中,和《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从学生诚信守纪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把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渗透在学生思想教育、课堂学习、节庆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等各个环节中。

廉洁教育与活动实践相融合。学校组织学生多次开展了以“走进菜乡寿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人格品德、廉洁操守。

此外,学校还通过观看倡廉教育影视片、开展主题讲座、组织纪念日知识抢答竞赛等形式,加大廉洁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其有效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自觉地将廉洁思想内化于心,使廉洁之风吹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法治盛宴:如火如荼,精彩纷呈

强调,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自2014年以来,学校把每年的12月定为法治教育活动月,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精心调制学校“法治盛宴”。

法治教育大课。10月4日上午,寿光市法院工作人员应邀到学校举办“学习宪法,文明守纪”法治教育大课。法院工作人员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从“宪法精神”“违法与犯罪”“什么是正当防卫”等方面进行了精彩讲授,给学生上了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法治教育大课。学校常新祥校长也对学生提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希望和要求。实验楼前,四千多名学生鸦雀无声,专注得仿若无人。孩子们在获得法律知识的同时,纷纷表示做“懂法、守法、用法”的优秀少年,并庄重宣誓“遵纪守法,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反暴防恐演练。12月14日,学校与寿光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联合举办反暴防恐演练进校园活动。上午,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队员对学校所有干部及班主任、保安进行了反暴防恐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下午,举办反暴防恐安全讲座,警官给大家讲授了如何防范袭击和积极展开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随后,校园反暴防恐演练和校车被分子劫持后的防范及逃生演练开始。学校保卫人员在上前阻止闯入校园的“分子”的同时,拨打“110”报警和校园一键报警系统,学校智能广播警铃大响,全校师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逃散、躲避,公安特警和保安联合成功制服“分子”。场面很壮观,但孩子们的心中更震撼。

模拟法庭。12月29日,七年级级部的模拟法庭在学校2号报告厅举行。此次模拟法庭以一起敲诈勒索案作为蓝本,十多名学生分别对“审判员”“原告”“公诉人”“被告人”“调解员”等法庭身份知识进行阐述。在思品课老师张庆杰的指导下,模拟法庭按照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宣判等审判环节依次进行。学生们用言行诠释着法律的尊严,将学生之间发生纠纷的调解过程演绎得完真,在场的1300多名师生感同身受。

好风凭借力,握手齐推动。建桥学校在法治教育上巧借外力,与寿光市法院、市公安局等单位成立了法治教育共同体,初中部法治副校长每学期到校举办一次法治教育主题讲座,小学部法治辅导员定期到校为师生进行法治辅导,各班级利用家长委员会成员及部分学生家长的特殊身份,邀请他们到孩子所在的班级,为孩子们现场讲法、学法,并通过编印、散发法治教育宣传材料、布置节假日法治教育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构建家校共育平台。学校协调同步,借势用力,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希望之声”广播站、演讲比赛、小故事比赛等形式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有了社会众多团体、单位的助力,学校法治工作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