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3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用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01-0163-02
目前我国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土地资源浪费、景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园林建设总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对当地风景园林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园林设计作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最基础环节,在合理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土地问题,需要做好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最终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
1对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设计
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是风景园林设计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常见于城市内部的一种园林场地形式。从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用地规划中,可以从大多数的已建成的园林中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在城市规划的同时已经对现有土地、地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根据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在经过上述处理后,风景园林的的景观一览无余,整个园林景观都被清晰的展示在游客面前,因此在这种园林规划中,常被设置大型集中的标志性景观,如著名的天安门、埃菲尔铁塔等。一般在地势平坦的园林设计中,为有效解决园林场景中的用地问题,设计人员通常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景观需要适当处理主体建筑与周围参照物之间的关系,针对高大标志性建筑可采取缩短式的设计方法,不断缩小参照物用地,来减少整个景观的用地情况。以贵州某风景园林为例,该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将“门”作为整个景观的主体,并在门的周围简单的铺设假山、假石,没有按照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惯例将“门”设计的特别高大,而是依靠周围的参照物凸显“门”的特别。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减少了“门”景观的用地面积,也有效降低了景观总成本。②在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设计过程中,要妥善协调设计景观物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差别,在保证景观物整体美感的同时,也要兼顾用地的要求。以著名的上海世博园贵州馆为例,该建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独出心裁的采取了“头饰设计方法”,将贵州少女的头饰物应用在建筑中,并且在场地选择中,也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木”、“绿”的主题,将绿色、可再生的观点发挥到极值。
结合贵州省在景观设计中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在地势平坦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景观设计的用地管理要遵守景观设计的整体要求,确保能在满足景观整体质量的基础上开展用地管理。②在主体与参照物的用地选择上,可以遵照4:1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主体建筑的面积,既保证参照物不能“喧宾夺主”,又保证主体景观的整体形象得到体现。③针对景观中某些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土地,要尽可能的赋予这种土地“绿”的概念,通过植树、覆盖草坪等保证景区整体美观。项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气象要素概述地表物质、地基承载能力地形长度、坡向、高程河流湖泊分布、水库、地下水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相关政策法律降雨量、日照、风速等表1山体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2傍水园林的园林场地设计
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水”一直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傍水园林也成为我国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傍水园林的设计现状来看,由于这种园林中含有大量的“水”元素,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导致其园林用地管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选取一案例,对其傍水园林的场地设计管理方法进行分析。该景区包括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域19个工业企业,在通过退耕还林等处理后,整个景区新增绿地面积约为6500亩,森林覆盖面积上升到80.0%。在这种背景下,该景区存在部分问题,主要包括:①景区道路周围建设有一定数量的高层建筑,这与整个景区自然、协调的主题概念不符合;②主体湖波依靠曲折的湖堤将整个湖泊划分为多个湖面,虽然增加了主体湖泊的趣味性,但游客不能一目了然的观赏湖泊全景,趣味索然。针对上述问题,该景区管理单位对整个景区进行了以此全面的设计,具体措施包括:围绕该景区“自然野趣”的主题,对整个景区进行全面改造。①大量拆除景区内部的违法建筑物与无保留价值的建筑物余额为27.7万m2,规划新迁建建筑面积越6.9万m2;②重视对湖泊总体的水资源保持,针对景区存在的不合理湖堤现象,对其进行拆除,保证了景区内水景观的开阔性;③针对景区周围存在高建筑的现象,重视在湖泊周围种植槐树等高大树木,通过对比参照,降低周围高层建筑对景区整体质量的影响。经过上述处理,该景区累计节省土地面积约为21万m2,并且经过湖堤改造、植树造林等改造后,景区内土地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达到了土地保护的目的。
3山体园林的场地设计
3.1山体园林场地设计问题概述
一般在山体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保护与利用天然资源作为整个工作的重点,并保证能在不同设计阶段重视用地管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在山体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多种因素,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在山体园林景观设计中用地要素体现在多个方面,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能进一步明确有关山体园林景观用地的关键点,以全面提高用地质量。
3.2常用方法
考虑到山体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为确保在该项目设计中能达到用地管理的目的,在操作中可以重视以下几种技术的应用:①对空间格局的控制。与其他风景园林景观相比,山体园林景观具有明显的立体特征,因此在山体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从风景园林景区的大体环境出发,在掌握园林整个风景结构的特点后,对整个园林项目进行判断,判断景区内的哪些项目存在滥用土地项目,哪些土地能被应用于社会生产。除此之外,要全面分析景观的空间结构,并将对景观界面的控制作为关键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自然景观与建湖景观的协调搭配,来达到多层次景观的目的。②视觉景观分析。对山体景观而言,当游客进入景区内部之后,会从多个视角观察这个景区的内部景观,这就要求景区在控制空间格局的同时,做好游客的视觉景观分析,实现土地管理与景观搭配的统一。鸟瞰视景可以反映风景园林的总体环境。鸟瞰视景的分析,可借助景区地图、航拍和卫星遥感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整体景观结构分析,注重大关系的协调和把握,坚持自然与景观共生的原则;风景园林中的点、线、面、体等可能成为视觉焦
3.3实例分析
某山地景区在设计,为进一步协调景区地基与周围山体之间的关系,适度控制了景区的整体范围。
3.3.1用地评价
该项目通过GIS技术,对基地的坡向、高程、道路坡度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本地区的生态优势与土地管理问题,包括景区周围的生态斑块、建筑划分等。总体而言,该景区土地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3.3.2用地规划
该地区用地规划依然延续着《××景区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景区空间结果,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分,统筹各个发展,提出了“一山、两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在景区空间划分中,强调通过密集土地的利用方式,将紧缩的景区用地与有机生态网络结合在一起,建设地形成团簇形布局,实现空间的有机聚合。在北部比较平坦的区域安排办公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组团用地通过绿地分隔,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复合功能组团。规划呈组团式带状发展布局,通过紧凑的空间划分来实现景区项目的土地节约性。
4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风景园林设计中用地的相关内容,并从平坦地区、傍水园林、山地园林三方面对其用地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在风景园林设计的用地管理中,需要在考虑风景园林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其用地问题进行分析,保证风景园林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景区整体结构、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实现风景与用地的有机结合,最终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一可,唐睛娴,邵笛.风景名胜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夷山北城新区城市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风景名胜),2014(01):96~100.
[2]孙筱祥.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园林风景,2013(06):34~40.
[3]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一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教育),2013(06):6~9.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整个风景园林的理念,从而提升城市的园林气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园林建设专家设计了不少以非生命物体为表现形式的作品,随着社会文化地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本身的魅力。所以只有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把风景园林设计得更好。
1 植物景观的含义
植物景观的设计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到现在为止,已经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对以后的风景园林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同时,在这个植物景观大量产生的前提下,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关的内容也复杂多样起来,使得其专业化越来越强。
2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项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花样也越来越多元化,在面对这样大跨度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在对待项目的认识过程中应该抛开传统的设计概念,从植物景观的内部思考。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大多局限于植物的景观设计层面,现代风景植物景观应从多个领域,不同的视角来设计合理的植物景观体系。
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一个风景园林作品的好坏就要看其呈现后的真实效果。目前,风景园林师在工程实践中会出现缺乏对植物各项指标的认知,以至于影响实际的施工建设,造成建设后的效果与设计相差很远。因此,植物景观的设计和在施工中对设计理念的调整很重要。一套完整的园林植物景观体系可以解决很多在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开阔植物景观设计层面的思路,明确植物景观设计内容,为园林植物设计师提供一套合理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法。
3 植物景观的设计内容
3.1 现状分析
指导植物景观立意的关键就是现状分析,对于现状分析的认知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顺利程度,这一阶段分为3部分,即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周边考察。其中,资料收集不仅包括当地气候、地质、土壤等的基本概况,还需要知道与古树名木有关的典故内容等。现场调研主要是搜集园林场地信息的过程,具体包括场地的生态因子,比如已有的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而周边考察除了要了解场地内的基本概况外,还要了解场地所在城市的绿化情况,通过了解周边大环境,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整个规划用地的特征。
3.2 概念及详细规划
要以城市全面规划中的园林植物景观系统为总思想,确定规划中所用地的绿地类型,进一步对规划结构进行分区,进而确定植物景观的规划思路,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的亮点。
3.3 设计方案的步骤
规划方案设计是在概念规划阶段的调整,需要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内部的点的设计层面。这需要正确理解规划内容的理念,以植物本身的特色为基础,进行深入设计。
3.4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后进行的又一次深化设计,是对设计方案内容的调整过程,初步设计完整的利用传统园林植物设计原则,在项目实践中,要充分与方案设计相结合。
3.5 施工图设计
植物种植施工、工程施工监理、工程预算和验收的依据就是植物施工图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对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后,需要表明植物的名称、种类等。植物要表明与建筑物周围环境各距离尺寸,对需要特别说明的应配合植物景观的设计图。
3.6 施工现场的配合
由于施工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就不能保证与设计理念相一致,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设计师在施工现场进行配合。怎样才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还不影响设计师的设计初衷非常重要。另外,在施工过程前、中、后的阶段,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一时忽略了植物的养护工作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4 结语
随着都市主义景观的设计风格不断的变幻、发展,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大量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设计项目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思路和程序十分重要。只有采用合理的设计原则、方法和程序,才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的工作进度,进而可以很好地控制设计项目的实施效果,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各种设计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理念陈旧,缺乏个性
我国很多城市,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西化,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搬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2、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够
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会导致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1.3、忽视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园林的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却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而把城市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1.4、不注重植物景观的配置设置
城市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几大类型,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绿化建设中,不注重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混淆不同绿地的实际功能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城市中建设的大量公园绿地中,有些绿地仅仅着眼于城市空间的大尺度,而忽视了城市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乐的功能;有的地方,城市开敞空间是越拆越多了,可供市民聚集活动的场所却相对越来越少,需要加以关注。
2、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分析
2.1、自然特征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对不同自然特征进行更好的利用,对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条件等因子都不是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然特征因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复杂的联系。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进行保证。
2.2、地域人文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尊重地域人文特征并使之获得延续。无论是哪一种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流派,也不管其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园林设计风格,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时期下实现工作,都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也都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相应的科学背景。也就是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人文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实践的实际应用手法上同样具有多样性,且十分有效。
2.3、遗迹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历史遗迹主要指的是人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记,这类印记可以将人们同地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直接的反映出来,是地域特征存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以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相关遗迹的利用,风景园林设计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合理地对旧有景观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改造。
2.4、人文符号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在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人文符号的运用。例如,在1972年所设计完成的富兰克林纪念馆,相关的设计师就把纪念馆的主体放于地下,而把原有的富兰克林故居建筑作为了一种人文符号来进行应用。通过用不锈钢架子进行故居建筑轮廓勾画等手法,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景观进行营造,以使得场景具有一定的符号化特点,保证整个风景园林景观的细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
2.5、民俗风情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而对于所有的民俗风情来说,其发展到今天对地域开发以及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对相关的地域所具有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充分的进行表达。
2.6、社会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
风景园林的设计以及建设是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满足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社会功能。所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应该表现的是开放的状态,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努力设计各种类型的场地用于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在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益性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前提,时刻同时代需求相联系,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进行园林建设的指导工作。
3、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措施探讨
3.1、提高重视程度
在讲求低碳社会的今天,园林建设是一项很符合这一宗旨的工作。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加大对园林规划建设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投入才能推动园林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政府要将相关的园林的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录中,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媒体宣传城市风景园林的相关优点,以此让社会民众以及相关企业加深对园林工作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开展相关的园林公益活动,以此深深的将园林工作的相关性印在民众以及相关企业的心中,在具体的工作中多多的征求人们的意见,争取园林的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
3.2、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为保护和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对于城市中的那些生态环境敏感区,要切实地加以保护、恢复和维持。通过生态廊道将城市中的人工和自然园林绿地连接成网络,构建人工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确保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其次,要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为此,可以采用乡土草种-花种-树种,因地制宜,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就园林绿地中的植物栽植而言,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能真正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基本生态功能,是真正实现园林绿化技术生态转型的关键。
3.3、以人为本,关注实用性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园林绿地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仅仅为美化而兴建。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是防灾还是遮蔽,是收获还是休息,或是科普教育等,园林绿地建设的目的要明确。模仿自然景观-自然植被及自然环境,把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防止“为美化而美化”,防止把城市绿地当作花园来做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的城市绿地才最具有活力和生机。因此,只有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3.4、结合城市特点,因地制宜
在具体的园林的工作中,要强化每一个细节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相关设计理念。我们知道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特色。所以对于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利用城市自身的很多元素,有效的拉近园林和民众的距离,让人们真正的感受到园林工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总言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根据时展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环境和文化内涵出发,构建属于城市的独特名片,要以和谐统一的思想来进行植物的设计选择,既要彰显植物的独特魅力又要符合城市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J].吉林蔬菜,2014,Z1:40-41.
[2]黄惠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景观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2.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 生态 文化 区域 科学和艺术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植物园北京京华园林工程设计公司承办的“第三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于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开。本届交流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会上交流探讨的项目不仅代表着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走向生态的设计
交流会上,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往往单独开辟“生态景观展示区”(或生态园林区),甚至有些项目本身即以“生态公园,生态...”定名。由此可见,对“生态设计”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师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则。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难道仅仅依靠“多种植物、引水入园、减少建筑小品和硬质铺地的面积”就能实现改善生态的要求吗?一些设计项目采取极具“人工性”和“装饰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贴上生态设计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生态效益的改善无补,而且会造成对生态设计概念的误解。
近年来,国内园林专家及学者对“生态设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真正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却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论的实践更应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尺度和层次的景观设计项目所处的生态系统圈层不同,生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亦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到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惟有此,才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本届交流会上,王绍增教授介绍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及其在江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即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应该能够收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项目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美学评价。
生态设计日益成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与文化及艺术的联系,“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湮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1]”。
2走向文化的设计
本届交流会上讨论的25个项目,除去“生态设计”这一重要理念以外,设计师重点阐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涵的丰富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意境的创造曾经是我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精髓:秦汉山水建筑宫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江浙写意派山水园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联景题”都书写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给游赏者提供了一个“触景生情”的广阔天地。与古代造园师衣钵相承,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关注园林使用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优良传统,仍然在煞费苦心的经营着园林的意匠,力求赋予园林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次交流会上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介绍的“九日-旭”广场,以“后羿射日”的主题文化为景观创作之源;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介绍的保定环城公园项目则是以保定历史文化典故和历史地段之特色为主题,设计了8个主要景点。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早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指出“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2]”。风景园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项实践性的造型艺术,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及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园林文化。
3 走向区域的设计
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的展拓,从传统意义上的造园(古典园林)发展到“大地景观规划”。汪菊渊先生在199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论及“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即造园)、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与生态关系密切,是应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出现的,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上的大地景观规划。
本次交流会上研讨的25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小尺度的造园项目,如建设部办公楼前环境改造设计;中间尺度的城市绿化项目,如保定高科技开发区河套绿化,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项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规划。无论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于“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俞孔坚)。
4走向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4.1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园林设计师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计算机辅助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例如,1993年,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的五个组织的设计师合作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区域景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安・L・麦克哈格(Lan.L.Mcharg)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区域景观要素的分层、叠加分析,为设计师更全面的把握环境的特质,并进行方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3]。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以传统园林的方式方法来约束现代园林建设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园林必须在吸取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革,反映并满足新时代使用者的欲求。
4.2 风景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高水平的造园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对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艺术(如绘画、诗歌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场景范例(范本或蓝本)。18世纪英国的图画式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建设无不从当时的风景画中吸收创作的灵感,或直接通过造园实体的组织来表现画意和诗情。
第二,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画室,脱离画布,亲自参与到现代园林的创作中,将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地艺术。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景观和艺术两个领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动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发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和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2]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2001(1).
[3](美)卡尔・斯坦尼兹.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J].中国园林,2001(5~6).
关键字:场地设计;风景园林;地形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场地的利用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先决物质条件,其成败直接决定着景观效果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传统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寻找适合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理法精髓继承与发展的道路,对继承与发展中国节约型园林的理念进行解释,从而展望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景。
场地工程是风景园林建设第一步,是各类绿地的载体。 筑园必先动土造地、挖湖筑山、平整场地、挖沟埋管、开槽筑路等。
一.场地设计的任务:
地形设计,确定园林建筑与小品的高程,园路、广场、桥涵和其他涂装场地的设计,植物种植在高程上的要求,确定场地的排水系统,安排场地的土方工程。
二.园林场地的原则:
功能优先、造景并重;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取材、就近施工;挖填结合、土方平衡。
三.园林场地的步骤:
相关资料的收集。场地现状资料,当地水文地质、气象、土壤、植物等现状和历史资料,上级规划(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总体规划),当地施工队伍状况和施工技术水平,现场踏勘和调研,图纸的表达。规划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 。
1 风景园林场地竖向设计,设计图纸的表达,规划阶段。
竖向规划的说明。竖向规划图 (1:5000-1:1000,等高线高差5-2m),确定风景园林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合理高程,坐标,标高 ,全园排水方向,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土方量估算。
2.风景园林场地竖向设计。设计图纸的表达,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相同。每一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相同。每一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等高线的水平间距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等高线不能直接横穿河谷、堤岸和道路。
3.土方施工。(1)准备工作。看施工图了解目的要求,收集现场地质水文等资料,了解施工单位情况,制定施工方案。(2)土方施工。场地清理(伐除大树、建筑物与地下构筑物得拆除等),排水,定点放线,辅助工作(边坡稳定、降低地下水位等)。
四 .各种园林场地的设计
1.依靠建筑的园林场地
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不能仅仅依靠对现有山体、荒地的绿化恢复改造工程,更重要的是要使风景园林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提高,办公空间,学校、宅院里的园林设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这种依附于建筑体的景观设计自然会受到建筑基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地形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计成在园冶中对此类园林场地也有所阐述:在建筑环境周围建造园林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护建筑区域。园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游园的乐趣,将天下之景尽揽于园中,最易触发文人雅士的诗人情怀,因此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兼顾实用与休闲双重功能。建筑周围的绿地设计将满足功能需求放在首,包括必要的道路交通、休憩平台、遮阴的亭廊花架,甚至水池,壁炉等,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将其融入景观,并使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2.傍水园林场地
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孕育了生物的生命,亲水是人与生物的天性。水景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造景元素,它以各种形态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园林中,模糊了古今、中外的界限。另外,水景也是很多文人兼设计师抒感和思想的工具,借水环境扩大景观的隐性范围,拓宽景观视觉效果。计成在园冶中对择水造景有这样的观点:首先在水边建造园林,不仅绿色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可以给园林提供很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开拓的景观环境。其次水上的点点泛舟,三两只水鸟,烟雾环绕,若隐若现的景象是陆地景象不能比拟的,这样的景色能唤起人心灵深处的情感[3],这也是古代园林造园中所独有的意境。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尤其是我国很多沿海、沿江、内河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都利用水环境的处理来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因此滨水景观的处理就成为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水能延长景观轴线,拓宽景观视角,塑造城市人文特征,但是不同的水系江、河、湖、海给人的景观感受又是大不相同的,江河等长条状水系需选择水流转角处这些景观焦点设置观景点,以竖向高点取胜;湖海等块状水体需设置亲水平台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亲水性。
3.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
目前的生活环境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建筑密度加大,市区内的公用空间的面积越来越小,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多设置城市广场来满足人们沟通交流、聚会等精神文化需要,同时这些广场也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城市和人类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处理城市景观用地时,可以发现这种环境的几个相同特点:由于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已经对现有的土地、地势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规划,所以在城市中所能兴造的风景园林大多是地势相对平缓,处理地形的难度相对比较低。这样的平坦地形可以使景物一览无云,可设置大型集中的标志性景观。如上海世博园的世博轴,地势平坦,主轴景观突出,设计大气而又具震撼力。但是坦荡的地势也是景观设计表现时最难处理的地理环境,相对其他环境来说它可以因借的条件比较少,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园林设计仅仅停留于平面的布局形式美观上,缺少竖向的震撼和吸引力。打造风景豁然的效果要保持主体景观的体量感,主次分明才能体现出坦荡地势的大气、重心突出之感;同时要注意配景的点缀效果,不可喧宾夺主。
五.自然风景园林场地的劣势及改善措施
自然地势环境条件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形地势在景观设计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处理基地环境时,并不是所有自然条件都是可以因借利用的,很多基地条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利因,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设计规划的每一个环节。不利因素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不利因素;二是人为不利因素。自然不利因素包括地势环境险要,它给施工以及后期的设备配置带来一定难度;人为不利因素是指在人工开发和利用时,没有考虑到自然的要求,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土地不可利用,如土壤的酸碱性改变、地质结构变化、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等。对于自然不利的因素,要在实地考察和分析后找出矛盾的焦点。在满足基本的造园要素前提下(通达的道路安全的观景点等)突出其显著特点,并将其特点放大,达到变不利为有利的景观效果。设计师的职责是尽最大努力在设计时加强对不利因素的处理,通过各种科技手段、生态保护的方法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而那些人为不能改变的环境条件就可以通过特定的造景手段将其隐藏或融合在环境中,甚至可以使其成为基地环境中的景观核心,这样的设计才能在社会效益和人类发展的历程上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六.小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面临着资源浪费、景观与环境不协调、中国传统符号与西方设计手法不能很好的结合等问题,这造成了现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迫切需要革新,因此希望借助国传统风景园林造园理法园冶中归纳划分现代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种类,探索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场地的选择与利用。场地的利用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先决物质条件,其成败直接决定着景观效果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传统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寻找适合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理法精髓继承与发展的道路,对继承与发展中国节约型园林的理念进行解释,从而展望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孟兆祯.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筑学报,2003(5):22-23.
[2]约翰∃欧姆斯比∃西蒙.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西南地域;巴蜀文化元素;园林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各地景观园林特征相似成为阻挡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危机。怎样将地域特色融入景观园林设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某一地区的文化风俗,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得进行景观园林建设。
1西南地域园林景观设计中巴蜀文化的孕育环境
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十分丰富,平地、凸地、山脊、凹地以及谷地组成了西南地区颇具特色的复合型地形。具有特征的地形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是西南地区园林设计的自然基础,能够提升巴蜀园林的布局空间层次感,与其他地区的园林形成显然对比。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地形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资源,例如飞岩叠石、万壑流青以及繁花覆地等,西南地域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优势,形成与亭台廊榭相互映衬的园林风格。
2西南巴蜀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元素分析
2.1先贤崇拜
西南巴蜀地区自古就有浓厚的山水文化特色,在古代体现于对山水的憧憬与崇拜,之后逐渐演变为对先贤的崇拜。不管是巴蜀本地的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骚客,其停留生活之处多被改造为以园林形式为主题的文化场所。西南园林在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很多次兴废,但还是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生命力。虽然没有苏州私家园林的精致、没有皇家园林的气势,但是却具有浓浓的人文风俗。
2.2道家思想
巴蜀地区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道家所尊崇的“道法自然”自然对西南园林产生了布局式的基础影响。具体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体现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环境天然形成的美丽景观作为园林建筑的基石,加之建筑上的艺术点缀,保持巴蜀地区山地园林的在自然特色,将道家思想充分融入园林设计中。
2.3文人名仕审美
文人名仕的园林设计活动和审美思潮对西南地域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白居易喜爱栽树,在忠州的3年,白居易成为百花不离手的园林艺术家,在巴蜀人不爱花的传统中硬生生地创造出百花齐放、百果掺杂的园林景观。文人名仕的审美爱好及思想对西南地域风景园林的风格产生一定影响。
3西南地域园林中巴蜀文化的重塑方法
3.1真正理解巴蜀文化内涵
巴蜀文化的产生必定有其根源所在,巴蜀文化与西南地域文化已经深深融为一体,想要更好地塑造巴蜀园林,就必须更加透彻地理解巴蜀文化。自古以来,西南地区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的改变刺激巴蜀地区人们对外开放,提升自身能力的产生,自然环境的悠闲、经济环境的开拓以及人们的勤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西南地区巴蜀文化。
3.2掌握西南地域园林的文化设计特色
在进行西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注意掌握巴蜀地区富有魅力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以及更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基础,提炼社会文化、掌握巴蜀文化精髓,将巴蜀文化与园林设计紧密融合,成为西南地域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
3.3应用巴蜀文化再现历史文脉
巴蜀地区风景秀丽,人才辈出,不少文人墨客都在西南巴蜀地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进行巴蜀风景园林设计时,一定要应用巴蜀文化、再现历史文脉。例如,要保留原有风景园林中的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景观,尽最大可能保留地域特色,传承巴蜀文化历史。运用具有巴蜀特色的符号,太阳神鸟金箔饰品、休闲文化茶品以及麻将馆等文化对风景园林进行更加细致的装饰,将巴蜀文化弘扬在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蜀文化的魅力之处。
4总结
总的来说,巴蜀地区具有非常悠久的文化特色及环境特色,将这些文化元素与西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进行融合,是目前园林设计的大趋所势。在目前园林景观设计趋同的今天,设计师们一定要深入了解文化内涵,设计出更加具有西南特色的文化式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雪芬.西南地域园林景观设计巴蜀文化元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周雪娇.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3陈勇.巴蜀文化在浣花溪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