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
时间:2023-11-15 11:15: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一:
市民朋友们: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出行的终点,但绿色、低碳的出行却提升着我们每一刻的心境。低碳出行、绿色交通,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不仅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也造福着子孙后代。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践行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理念,争取做到:
一、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学习者。低碳出行就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学习掌握低碳出行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宣传者。大道至简,低碳生活。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理念,让低碳出行成为 人共同的追求。
三、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践行者。自觉遵循 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公交的出行方式。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拼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碳排放,为低碳出行作出表率。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从每一步的出行开始。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同用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为建设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文明宜居的生态 贡献力量吧!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二: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私家车持有量快速增长,81%的员工开私家车上下班,矿区的交通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全球能源需求紧张,经济危机日益蔓延的社会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低碳、健康、绿色、文明出行,势在必行。团总支在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际,发起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绿色出行倡议活动,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并向中心全体员工及家属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绿色出行先行者。我们倡议中心有车族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车。上下班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拼车结伴而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把步行和骑车出行作为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强身健体的有效行动。希望全体员工在绿色出行中躬身力行,并带动更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矿区家园多一些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
二、争做绿色出行倡导者。通过参与活动全体员工都应提高环保意识、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自愿加入活动中来,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积极向身边同事和亲朋好友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活动意义,主动承担起绿色宣传的责任和义务。人人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推广者、倡导者。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全球聚焦,更使得“低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不知不觉中,低碳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北京市民是如何看待低碳生活的呢?市民现阶段的生活习惯距离低碳的标准有多远,是否愿意尝试选择低碳生活呢?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10年5月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调查形式对北京市18区县1146名市民进行了调查。
市民眼中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能源,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由于北京不断加大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大部分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并对其理解较为准确,但农村居民对其还较为陌生。
逾七成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
调查显示,72.3%的被访市民听说过低碳生活的概念,其中64.2%能给出低碳生活的解释,8.1%听说过但不知道如何解释。在能对低碳生活做出解释的736名被访市民中,89.7%对其阐释较为全面,更有35%完全阐释正确,另外还有10.3%阐释错误。可见,大部分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概念并不陌生,且理解也较为准确。另外,不足一半(42.6%)的农村居民听说过低碳生活,这一比例远低于城镇市民81.5%的比例。
调查显示,市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和报纸、杂志了解低碳生活,比例分别为88.3%和76.3%。其次是与亲朋好友聊天和网络渠道,比例分别为65.3%和64.6%。另外,43%的被访市民表示曾主动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内容,可见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具有一定主动性,反映出人们对低碳生活内容的关心。
“节能减排”是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主要理解
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低碳生活的主要理解为“节能减排”,这符合低碳生活的实质含义。在听说过低碳生活的828位被访市民中,人们既给出了低碳生活的概括性解释,也列举了其在生活中的例子。从中可以归纳出,60%的被访市民表示低碳生活中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7%表示包括节约能源,还有33.6%和9.8%表示包括绿色环保和节俭、省钱。
另外,被访市民认为绿色出行、节电和节水是低碳生活的具体体现。在听说过低碳生活的被访市民中,若只考虑其举出的具体例子,则绿色出行、节电和节水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2.6%,26.8%和20.3%。认为低碳生活的表现是少用一次性物品(7.4%)、垃圾分类(6.3%)、购买环保型家具电器(5.8%)等的市民比例均没有超过10%。
市民认为低碳生活的主要意义是保护环境和解决气候问题
调查显示,32.2%的被访市民认为倡导低碳生活最主要的意义是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态系统;28,7%的人认为倡导低碳生活可以缓解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问题,还有18.6%和10.6%的人认为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公众拥有更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使社会加快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转变。特别地,只有9.5%的被访者认为低碳生活最主要的意义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所以说,人们普遍认为低碳生活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而非能源问题。北京低碳生活进行时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及国际大都市,节俭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时尚的生活观念同时影响着市民,使其生活习惯与低碳生活较为靠近,且已有一部分被访市民正在体验低碳生活。我们选出18个有代表性的低碳生活习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市民平均做到了其中15个,另有15.9%的被访市民完全做到了这18个细节。可见在被访市民中,虽然不是所有生活习惯都符合低碳生活的标准,但大部分是与低碳生活相符的(见右图)。
逾八成被访市民节能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在节约能源、拒绝浪费方面的4个细节上,有83.2%的被访市民能够完全做到。其中,96.6%的被访市民平时少或尽量不使用空调:96.5%的被访市民当家用电器长时间无人使用时,能够及时调整为待机状态或关闭电源;94.9%平时注意节约用水或安装节水龙头;92.3%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礼品或其它商品。可见,北京居民由于受到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节约能源、拒绝浪费方面向低碳生活转变得较为自然、顺畅。
近四成被访市民环保意识较强
在被访市民中,37.4%能够完全做到有关绿色环保的4个细节。其中,94.9%的被访市民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莱肴,90.1%拒绝购买不环保的高档家具;73%的被访市民在日常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56.2%除废品出售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可见,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所
18个有代表性的低碳生活习惯
1 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礼品或其它商品
2 多开窗通风,尽量少或不使用空调
3 平时注意节约用水,或安装节水龙头
4 当家用电器长时间无人使用时,及时调整为待机状态或关闭电源
5 除废品出鲁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
6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菜肴(如鱼趣、熊掌等)
7 拒绝购买幂环保的高档家具。如红木、真皮等家具
8 在日常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
9 在家中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10 在家中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纸杯
11 餐馆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如一次性筷子
12 不在郊游野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
13 四层以内尽量走楼梯,或平时少乘电梯
14 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或骑车、步行;少乘坐出租车,私家车或专用轿车
15 驾车接送弦子上下学
16 采用节能的方式开车。如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等
17 除交通限行外。有意识减少驾车出行次数
18 如买车,选择小排量的汽车欠缺,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得到提高,北京市民就会向绿色环保的生活前进一大步,从而更加接近低碳生活。
逾四成被访市民较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和纸杯
低碳生活提倡减少对日常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餐具。调查显示,43.5%的被访市民能完全做到有关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方面的4个细节。其中,98.8%的被访市民在家很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纸杯,94.3%的被访市民在家中很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66.8%的被访市民在餐馆就餐时不会要求使用一次性餐具,57.4%的被访市民在野餐时不准备一次性餐具。可以看出,市民在家中时对一次性餐具及纸杯使用次数很少,但在外出用餐时的使用频率较高,人们在外出用餐时的低碳意识还有待提高。
七成被访市民有绿色出行习惯
调查显示,70.8%的被访市民有绿色出行的生活习惯――平时不驾车的被访者,能够完全做到绿色出行的2个生活细节;平时驾车的被访者,既能做到2个绿色出行的生活细节,也能完全达到4个低碳用车的标准。在所有被访市民中,89.3%平时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84.7%平时尽量走楼梯、少乘电梯。
另外,在347名平时会驾车出行的被访者中,46.1%完全符合4个低碳用车标准。其中,92.5%会采用节能的方式开车,如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变速或定期更换机油;81.3%会除交通限行外,有意识减少驾车出行次数80.1%在更换新车时,会选择小排量的汽车:65.1%不驾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调查还显示,北京市民体验低碳生活的总体意愿很高(95.6%),其中市民最愿意尝试着节约用水和注意及时关闭长时间无人使用的家用电器。
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
随着**的发展,公路客流和物流不断增大,交通事故、道路拥堵时有发生,给交通管理和安全出行带来很大压力,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生活秩序。为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为**生产建设和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自觉学习和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我们责无旁贷。为此,公司文明委向**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及社会各界发出以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 二、从我做起,走人行道、人行天桥,自行车上路紧靠道路右侧行驶。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打闹;不穿越、倚坐在马路边的护栏、花池上;不在路口急拐猛跑;穿越道路要仔细看清来往车辆,安全穿行。
三、从我做起,不擅自挖掘道路、占用道路或从事其他影响交通安全的活动;不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
四、从我做起,文明乘车,在站台等候公交车,做到车辆停稳后有序上下车,不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不向车外抛弃物品。
五、从我做起,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遵守交通标志、标线,服从交警指挥;坚决抵制无证驾车、驾驶无牌无证机动车、超速行驶、乱闯红灯、随意掉头、占道行车、强行超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乱停乱放等一切不文明交通行为。
六、从我做起,骑车和搭乘摩托车配带安全头盔;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保养、按时检验机动车、购买强制保险;不将车辆交给没有驾驶资格的人驾驶。
七、从我做起,说文明话、走文明路、驾文明车、做文明人。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经常教育和提醒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树立文明交通意识,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文明交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守护者,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八、从我做起,自觉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关心、理解和支持交警的工作,宣传交通文明常识,纠正不文明交通行为,维护交通秩序,形成一个人人讲交通安全、个个守交通法规的良好氛围,共建安全、畅通、有序、和谐的文明交通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陋习,文明礼让,做文明人、走文明路、开文明车,以文明的交通形象共建**美好家园。
范文二
广大市民朋友们:
当城市里穿行的汽车越来越多,道路显得越来越窄时;当路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出行不再便捷时;当空气被污染,蓝天白云难以再现时我们有理由思考、改变我们的自身行为,重新考虑出行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承受着难以负载的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全球能源需求紧张,经济危机日益蔓延的背景下,节能、减排、环保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广元是全国较早提出低碳发展的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走低碳之路,建低碳广元,是广元312万人民的共同责任。为更好的建设低碳新家园,树立生态、文明的广元城市新形象,我们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共建绿色文明家园为宗旨,发起低碳出行,文明交通为主题的节能减碳公益行动,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绿色出行、文明出行,并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低碳出行文明交通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看似生活琐事,但关乎长远、影响大局。我们倡议广大市民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掌握、广泛宣传低碳生活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积极向群众和亲朋好友宣传开展低碳健康出行,文明和谐交通的意义,宣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带动更多人自觉参与到低碳出行,文明交通行动中来,人人争做倡导绿色交通、文明交通、爱护环境的宣传者、传播者、践行者,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些健康。
二、争做低碳出行文明交通的倡导者。汽车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大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急剧上升直接导致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我们倡议广大市民充分认识驾驶汽车出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交通拥堵问题,倡导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倡导购车族尽量选择低油耗、低排放、低污染、更环保的汽车;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车族每周一天主动放弃使用小汽车,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给我们的地球放一天假!给我们的城市放一天假!给我们超负荷的身心放一天假!
关键词: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发展
Abstra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low carbon cities, will be in low carbon concept for when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low carbon cities of planning,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low-carbon technologies. Combining with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planning, transport planning, land use planning, energy conservation planning, green construction, showing how to effectively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cities.
Keywords: green; Low carbon; The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的改变,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环境,尤其现在流行的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住区、低碳城市等等新型理念的出现,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设计者,我们也应该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如何利用我们合理的规划,
满足人们减少碳排放量的要求,所以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就要引起我们规划设计者的重视。
一.低碳城市概念解析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设计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目前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则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知,低碳城市的概念是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技术手段、管理措施,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上入手,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并由此引领其他方面的低碳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我国特殊国情,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
二.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1规划理念的转变
规划师必须转变现有的城市规划理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将低碳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从关注城市功能的用地平衡表走向重视城市发展的碳氧平衡,并在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组织中,注重低碳导向的规划策略与模式的引入,逐步更新现有的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空间规划,规划师应考虑到如何优化城市空间使用模式,减少城市交通系统的碳排放,减少采光和通风能耗,减少热岛效应。有数据证明,当前广为流行的大面积绿化的城市空间模式产生的交通碳排放可能要远大于传统的、紧凑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该注重政策、产业、交通和生态方面的分析研究。
2节能型规划
2.1建筑风环境
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的室内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建筑风环境涉及行人的安全和舒适,小区气候和居民健康,绿色建筑与节能,污染物的扩散与空气自净等问题,建筑风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许多城市已经制定专门的法规来管理和监督新建或改建城市街区和住宅小区的建筑风环境问题,对于较大型的工程项目都要进行风环境的强制性评估,通过行政和司法手段有效控制城市不良建筑风环境的产生。风环境还涉及建筑节能。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不良,在夏季可能阻碍室内外自然通风的顺畅进行,增加空调的负荷;在冬季又可能会增加维护结构的渗透风而提高采暖能耗。因此,设计良好风环境品质的建筑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对于街道、广场、人行与交通安全有影响的街道风、穿堂风,规划师可以采用改变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尽量把引发不良风环境的根源,消除在建成之前。被动方法也可采用挡墙、格栅、种植乔灌木林带来改善风环境,以保证车辆行驶与行人的安全,并确保高楼后广场、花园的洁净。
2.2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规划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规划的一般法则。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国家政策,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全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实现的。加强公共交通在交通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与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
2.3建筑朝向
建筑物朝向对冬季太阳辐射得热量、空气渗透热量和夏季通风降温都有影响。在其他朝向相同的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传热耗热量要比南北向高5%左右,空调能耗或遮阳成本将增大很多。从有利于节能出发,新标准要求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和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其朝向宜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免夏季东、西向日晒。
2.4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节地型规划
3.1用地控制: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土地,所以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样规划师应处理好城市化用地、农业用地与工业化的关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节地目标。
3.2日照控制:高层住宅前后建筑间距不小于30米,侧向间距不小于13米,并且需满足日照时数。如下表:规划师在设计中,应本着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原则,对每一栋楼进行日照测算。
3.3地下空间的控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把地下构筑物(如地下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人防等)、综合管线和工程配套设备尽可能建于地下,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地的要求。大中城市高层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应该占到整个小区停车位的70%以上。
3.4地形利用控制:针对地形比较复杂的坡地、山地,能够合理利用,规划师通过竖向设计,本着不大填大挖的原则,合理处置填方、挖方的土石方量,因地制宜的做好土石方平衡,使整个场地规划的用地最经济。
4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城市塑造宜人的景观环境,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体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上,绿地系统能吸收CO2,同时绿地系统可以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间接减少碳排放,故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我国现在大多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都只是“见缝插绿”,并没有从总体来把握。要建设低碳城市,绿地系统以不仅仅是绿地数量上要求,更重要的质量上的要求,在城市绿地的布局上应做到点、线、面状的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分布均匀的绿色网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碳量。
三.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1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建筑标准和政策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都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国土与资源有限,
人口数量巨大,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借鉴国外的经验。
2探索有效的绿色低碳城市开发与管理模式
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建立一套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绿
色建筑的开发和管理必须走政府激励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首先由开发商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提出绿色建设方案及设想,政府主管部门经过初步审查后将该项目备案,然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监督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并根据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的情况对该项目进行绿色性能的综合评价,将结果分成不同的等级。政府针对不同等级的绿色项目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市场选择的依据。开发商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对应信息下的市场选择获得应得的投资回报。
3加强全程监管,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
要在建筑的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核准销售、维护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层层把关,做到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批准、不立项、不施工,在根本上控制不达标建筑的建造。推行使用当地材料,规定建筑材料运输范围,减少材料运输环节中的能源消耗。结合当地特点,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高效率地利用当地资源、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目标,做到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要求。
4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系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和设备十分缺乏,需要组织科技力量,加强对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材料。系统的引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和发展,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低碳城市的进程。
四.结论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已经成为中国各个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而要推动低碳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规划方式,开发新的思维理念,破解面临的技术
难题,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上应用低碳城市理念,进行新的尝试。在城市规划中,低碳
城市应该被看做是充满生机的个体,它通过低碳技术与城市建设产生联系、相互作用,是对
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活动的积极鼓励,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应承
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5):5-8.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
关键词: 低碳出行住区规划策略
Abstract: In the lower City carbon emission has become a world consensus problem under the background influence, as one of the three big city traffic carbon carbon source row can not be ignored, residential area as a city of all travel origin-destination traffic. The city occupie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ampling survey in Shenyang city with 10 typic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able low-carbon trip mode of circle, never to residents of low carbon travel nature of the problem as well as puts forward three ways to guide the residents of low carbon travel settlements planning strategy, namely reduce residents travel distance.
Keywords: low carbon trave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的不断恶化,碳排放问题引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到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降低城市碳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性问题。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中国面临着近期发展与远期生存等多种矛盾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均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交通碳排在城市碳排中占据着绝对的比例,城市住区作为居民交通活动的起讫点,其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从源头上选用高碳还是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对于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意义重大。
2.低碳出行释义
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碳出行作为实现低碳城市的途径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因此,低碳出行即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出行过程中碳足迹与碳排放量为目的的出行。
赵宏宇等人在《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一文中指出,在实际油耗测度下,步行与骑车的碳排量几乎为零,公共交通次之,而私人小汽车和飞机的碳排量是最高的[赵宏宇,郭湘闽,褚筠. "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 规划师, 2010,(5): 9-15.]。因此,最理想的低碳出行方式是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出行。
3.低碳出行的方式及意义
在居民的出行方式中,非机动车(步行和自行车)由于不产生碳排而被称为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机动车中公共交通是人均碳排放量最低的出行方式,而私人小汽车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出行方式。据统计,私人小汽车的年碳排量占交通总碳排量的92%,约是公交车的25倍,出租车的20倍[牛文元.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 科学出版社, 2010:165.]。因此,本文所指的低碳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指,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
大力提倡低碳出行,能有效的减少城市碳排放量。从与低碳出行有关的住区规划要素着手,引导住区向有利于低碳出行的方向发展,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4.利于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原则及构筑路径
4.1住区规划要素及居民出行调查
为了了解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相应住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沈阳市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及不同建设年代的10个典型住区进行了用地混合度、公共设施完善度、住区规模、交通便利度等的抽样调查,并对相应住区内拥车居民的出行活动需求及低碳出行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表1。
表1 沈阳市住区拥车居民低碳出行率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住区的用地混合度、公共设施完善度、住区规模、交通便利度等均对居民的出行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住区规模越小、用地混合度越高且配套设施越完善的住区,拥车居民放弃小汽车出行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性越强。住区规模越小,住区及其周边街区尺度越小,街区的用地混合度就越高,居民出行便利度也高,相应居民的低碳出行率就高。排除拥车者对驾车出行中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情况的考虑,90%以上的拥车者表示能够在住区内部或者周边(适宜的步行距离内)解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不会选择驾车出行,这与住区内部或周边的公共设施完善度及用地混合度直接相关。在地铁及公交换乘站附近的住区,相应居民驾车出行的概率就大大降低,调查统计显示,有45%的拥车者表示,如果有相对方便的公交或者地铁换乘设施可以达到出行目的地,也会放弃驾车出行。
通过对以上住区居民出行目的的调查统计得出,居民日常出行的八种目的(上班、上学、购物、文化娱乐、公务、探亲访友、回家和其他)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其中,上班、上学、购物、文化娱乐、回家等五种出行占到了出行总量的80%-90%,如果规划合理,这些出行目的中很大的比例是在住区内部可以得到实现的。以低碳出行的几种方式,即步行、自行车及公交出行的平均距离为半径,结合居民日常出行活动需求,可以得出200米、500米和1000米的低碳出行圈,一个合理的住区规划,应该使得在200至500米范围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500至1000米范围内居民的特殊生活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4.2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住区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住区既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居民的出行除了少数是在住区内部解决,大部分是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完成的,因此,只有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协调与居民出行相关的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居民的低碳出行。
(2)开放性原则大量封闭住区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微循环不足,居民出行距离增加,机动车使用率升高。同时,住区的封闭使得住区内绿化景观及公共设施缺乏与城市区域的有机联系,居民使用需求的满足感降低,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概率。因此,住区开放或适当开放是减少出行碳排的必然选择。
(3)人性化原则住区规划应该从“人本位”的思想出发,倡导从人的舒适性和方便性角度来考虑,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规划模式。
4.3 利于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策略构筑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利于促进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构筑路径:
(1)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住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并以此为据点展开多种多样的都市生活。如果在住区规划时就能结合住区周边的用地功能特点、公共设施配置情况等进行规划,解决部分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休闲需求,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居民的远距离出行。
(2)有利于非机动车出行合理的住区规划能更好的引导居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然而,当前的大规模全封闭住区,已经远超出人们非机动车出行的时间预算和人的体能承受范围,导致了小汽车成为居民出行的唯一选择。调查中发现,沈阳铁西区的小尺度居住街区相对浑南新区的大尺度居住街区来说,居民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便利度较高,低碳出行的概率也高,街区内部更有活力。
除此之外,目前的住区规划缺乏对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的考虑,使得行人的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导致的结果是即使非常短的出行距离,机动化也成为出行方式的选择。
(3)有利于公共交通出行目前,我国住区规划与公共交通缺乏有效的结合,给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大规模且封闭的住区,使用公交的便利度极低。长期以来,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交通体系,住区交通规划强调“通而不畅”[周俭,蒋月鸿,刘煌. 住宅区用地规模的规划设计问题探讨.城市规划,1999(1):38-40.
而城市道路交通则要求迅捷通达,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彼此独立,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利用。
5低碳出行导向下的住区规划策略
结合以上利于促进居民低碳出行住区规划构筑路径,提出三个方面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策略。
5.1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
(1)构建功能混合的住区空间布局我国的住区理论是基于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区域功能过于单一、住区街廓过大、交通拥堵、城市活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功能混合的住区开发可以通过积聚互补性,达到有效减少出行次数,避免单一目的的出行。
(2)强化住宅单元或建筑功能的混合这种方式适合于规模小且区位较好的住区中,如现在较为流行的SOHO办公模式,以灵活的方式划分空间,将商业、办公、居住混合在同一个区域,就是典型的住宅单元混合模式。如深圳的桑泰丹华府,就是在居住单元内部实现不同的建筑设置不同的主导功能,将办公、居住有效混合,同时,在整个住区中央集中设置大型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幼儿园、超市、服装店等商业设施。哈尔滨的巴黎广场、乐松广场等小区则采用了典型的建筑功能混合开发模式, 1-3层为商业或办公,3层以上为住宅,实现商住比例约为3:5。通过住宅单元或者建筑功能的混合使用,有效的减少了机动车出行需求。
(3)公共服务设施当前,我国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式、开发规模、布局方式上都存在各种不利于居民使用的问题,增加了居民远距离出行的几率。应依据住区的实际人口规模、住区尺度、可能年龄构成等估算相应等级的设施,对于住区间共享的设施如小学等,需综合考虑服务半径的要求和与公共交通枢纽的结合,增强公共服务设施的交通可达性。
5.2有利于非机动车出行
(1)控制住区规模,缩小封闭范围住区规模过大、模式封闭,使得公共交通站距过大,居民出行不便,小汽车使用频率增加。因此,适当的缩小住区规模,尤其是封闭区域的规模,有利于引导居民更多的选择低碳出行方式。相关研究表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地块内建设活动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城市地块规模不需要通过内部支路的方式来解决地块内部交通可达性时是最为合理的。同济大学潘海啸等对街区尺度的研究显示,尺度为200m×200m地块对于步行速度(4-5km/h)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并认为居住小区封闭地块的长度不应大于200米。
(2)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应该从道路网络、街道空间、慢行设施及慢行景观四个方面来考虑。慢行网络应将住区主要的公共设施、活动场地等连接起来,使居民通过慢行网络就能满足各种活动需求,慢行街道空间应相对独立,具有良好的景观环境和舒适的设施,并与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考虑,使得居民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过程中就能方便的参与到休闲、交往活动中来,利于吸引和鼓励居民低碳出行。荷兰代尔夫特市的居民出行中,43%是自行车出行,26%是步行,就是因为其建立了独立的城市自行车道网和更为细小的社区自行车道网,慢行系统中配置了各种宜人的景观设施和休憩空间,使得慢行成为一种享受过程。
除此之外,住区的慢行系统应该和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实现有效衔接。在德国许多住区都有与城市自行车道相连的自行车道,还专为自行车道设立了交通信号灯,车道下埋设有磁感应指示器,当自行车到达交叉路口时,信号灯就会指示汽车停下避让自行车。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德国每1000名居民中就有814辆自行车,其中38%的人骑车上班。
5.3有利于公共交通出行
(1)住区规划强调公交优先受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制约,我国的步行及自行车出行设施发展较为落后,综合考虑现状,建立真正方便居民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全面有效的减少小汽车出行量。一方面采用与城市道路相协调的住区路网,实现住区与城市交通的良好衔接;同时采用对公共交通服务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细胞”式布局形态,在“细胞核”的位置实现公共服务中心与公共汽车站的结合,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可达性和交通效率。当然,实现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同时还应避免城市交通给住区带来过多影响,住区道路只应对公共交通开放,而限制其他机动车的进入。
(2)住区内部实施停车限制目前我国住区内部主要以地下、路面和路边停车为主,住区内部大量的私人小汽车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使得居民低碳出行的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住区内部实施一定的停车限制,规定住区单元内部配置不多于总户数30%的地面、地下停车位,在住区及组团设置住区或组团间共享的集中多层停车库,适当降低居民存取车的方便程度,鼓励居民采取步行加公交的出行方式,也能有效的提升住区内低碳出行的环境,降低小汽车使用率。
6.结语
[关键词] 低碳交通; 交通政策; 公共交通
一、发展低碳交通的背景及意义
交通运输是我国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且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自2000年以来,我国机动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汽车尾气也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汽车的过度增长和使用,带来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趋势下,“低碳交通”成为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所谓“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目的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发展方式。低碳交通的建设是一个体系化过程,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到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以及人们的出行方式等方面都需进行低碳化改造。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也开始践行低碳交通。这不仅可以减少我国交通建设、运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对营造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北京低碳交通的实践
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容,城市人口与出行需求急剧增加,使城市交通不堪负荷,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0年12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76万余辆,汽车排放物占到排放总量的40%~75%,并逐步上升。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低碳交通的建设,在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城市道路规划、高污染车整治等方面成绩显著。
首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申奥成功后,北京进行快速公交线路规划,2005年以来开通了3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新开通、调整大量常规公交线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5年的29.8%增长到2010年上半年的39.3%,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粗具规模,大大改善了居民出行环境。
其次,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北京在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交出行比例不断上升的同时,汽车保有量也不断提高,为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节能减排,北京积极实施低碳交通管理政策。以奥运为契机,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实施了车辆尾号限行、错峰上下班等交通管理政策,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此外,应用节能先进技术。除改善交通结构外,北京市还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在奥运会期间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为奥运保障服务的50辆电动车目前仍正常运营,北京市还在积极探讨新能源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方法、资金来源等问题。
采取一系列低碳交通管理措施后,北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汽车限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道路资源的浪费。根据北京尾号限行规定,限行时间为工作日的早7时至晚8时,长达13个小时。在限行的部分时段中,道路资源没有被最大化利用。
第二,实施尾号限行后交通拥堵状况改善有限。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交通出行数据统计分析,目前北京路网早、晚高峰平均车速仍只有每小时24.2千米和20.1千米。如不进一步采取措施,到2015年北京高峰期间路网的平均车速将可能只有每小时15千米。
第三,公共交通水平有待提高。北京市公共交通不断建设,但目前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仍然较低,五环路内仅为0.23千米/平方千米;同时公共交通还存在运能运力不足、换乘不便,公交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公交工具的使用效率。
第四,私家车有增多的趋势。为规避限行政策,许多家庭选择购买第二辆车出行。来自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保持在每天新增1 300辆,在如此巨大的车辆保有量的情况下,低碳生活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未来北京低碳交通发展的对策
为加快实现北京低碳交通,未来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首先,选择适宜的交通发展模式。发展清洁燃油、使用新技术能较好地实现节能减排,在打造低碳交通的同时,还应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宜的交通模式、出行结构。“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建设公交城市,使公交和私车更好地结合起来,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其次,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汽车使用税费等控制机动车流量,如新加坡实施拥挤收费,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使高峰小时交通量下降了45%,采用公交车出行的数量增加了近50%;同时通过进行多种公交补贴提高公交利用率。
再次,推进公交信息化发展。鼓励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为公众出行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在公交车枢纽、站点普及电子信息站牌,使出行者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公交服务信息。
最后,调动公民参与低碳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交通文明宣传,号召市民文明出行;提升交通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公交周、无车日等活动,倡导采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网上购物等绿色出行方式。未来北京的“低碳交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锡明. 低碳交通体系建设[eb/ol]. http:// www.chinautc.com,2009-12-16.
[2] 陈洁行,沈悦林,龚勤,卢亚萍. 杭州的低碳城市交通实践与发展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2).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也日益提升,在资源紧张、“雾霾天气”的大背景下,民众开始逐步认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而对于“低碳减排”来说,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的的意义
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2007年,日本进行了“低碳社会”的探索。在实践低碳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是居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场所及主体,基于此,城市必须要做好“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融合,不仅强调低碳生产,还要强调低碳消费。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具备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具有持久的结构性调整效能。此外,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也会时时刻刻对居民的经济、生活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城市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及需要解决问题
3.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第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转变,由以往的中心地理论变为目前的多级网络嵌套理论,实现公交枢纽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综合设置,此外,市或片区级公交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间的协调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度来度量。
最后,以“五面向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而低碳城市在构建时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的,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则是这二者的融合,属于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和低碳城市理念的融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入,这也是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特点所决定的。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交通模式、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加强,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属于最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落实到操作之中,一般来说,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单项性和综合性的结合,这是指指标不仅要反映出单项情况,还要对总体情况有一定反映能力;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明确;具有可考评性;指标值具有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
4、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4.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属于重点,而城市密度问题又是首要考虑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城市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进而降低出行距离,促进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增长方式进行调节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绿带边界的控制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够使城市往新城区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新城和市中心之间距离变大,导致交通上的障碍,不利于低碳减排。
基于以上分析,以绿化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式是最合适的,它主要是对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城市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公共交通进行组织,完成紧凑型布局,还可以于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满足人口增长不稳定所带来的需求,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4.2城市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中再一个有效支撑就是绿色交通系统,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低碳城市,应该对出行距离进行缩短,对出行需求进行缩减,因此,使用自行车、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属于比较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但要想全面实践这一政策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我们只可以保证在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公共交通战略优势:对私人交通工具碳排放量进行降低,对私人交通出行次数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步行的环境,并对使用自行车进行优先考虑,然后对公交为主的模式进行提倡,最后才是改善私家车的发展。在这一思路实践的过程中,轨道系统建设可以和自行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小轨道建设的巨大开支,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减排这一目的,比如法国通过自行车出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 4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3城市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碳产业的发展进行减缓,并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排放标准以及准入门槛。以上措施对于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轻工以及钢铁等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产业布局上来说,可以通过优势带动、转型驱动和存量盘活,集中同门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针对部分污染企业,首先要加强减排减污,其次,如果可以,考虑将其迁至市郊,并通过绿化防护带的建设起到控制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减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低碳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规划日常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把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契机,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克利.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J]. 江西建材. 2011(04)
[2] 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2(03)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4] 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