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5 11:1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篇(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开始,为一个人后续的教育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夯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之,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的教育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进而丧失信心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力激烈,家长往往会忽视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重视那些能够带来特殊效益的能力培养,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且由于处于该阶段的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学习能力极佳,传统文化教育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与上课教学活动开展相比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有利。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过洋节等就是文化渗透的现实表现。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应是件好事,但对于身心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判别能力较弱,容易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传统或习俗,进而不理会本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和激情,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e极作用。

2、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的状态,对于外界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极佳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社会上的相关消息,但由于辨别能力较弱,往往会导致有害知识进入到小学生的知识系统中,慢慢的养成一些恶性,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关注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习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对社会上的事务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教育在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一系列较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逐渐意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慢慢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部分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管理者自身水平有限,不清楚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虽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制定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二是,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显得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预期的效果;三是,教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制定合理详细的计划

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传统文化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所以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之间能够自然连接的知识点,并制定好相应的较为合理且详细的计划,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2、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首先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鼓励全校师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手段,让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有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往往过于生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声音、视频及图片等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存在过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借助于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接触、感知等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5、传统文化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所处的阶段,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状态,学习力强,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有限,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篇(3)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篇(4)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6-9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5本及以下,还有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30%,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观选题),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30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9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18题与20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篇(5)

关键词:学生活动;载体;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一、做好顶层设计是激发学生活动教育功能的源动力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学校顶层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师德等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凝聚文化共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宣传学习长期机制,使之成为学校师生行为举止的指导思想,加速文化精神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调整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奠定基础。(三)充足经费支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经费支持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学校应结合实际,划拨专项经费,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落到实处。

二、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一)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学生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应对学生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和引导。学生组织是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主体,学生管理部门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者,应对学生活动进行宏观把控和微观指导,尤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应严格把关,从内容、形式和规模上充分论证,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既浪费了人财物,又没有实效。其次,应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学生活动搭建平台。主要是按照省、市相关机构部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安排,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第三,应积极协调各部门,为学生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主要是就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宣传、场地、经费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二)各院系应重点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教育为多。首先,各院系应设计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可以一个主题多个内容,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暑期社会实践不应走马观花,无论是企业走访参观,还是义务支教,应该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各部门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学生活动的开展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保障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学生活动开展保驾护航。

三、学生活动设计与实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首先,中国的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以传统节日为线,将家国情怀教育、关爱社会教育和理想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儒墨道法兵,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人处事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皆可从中获取,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第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食粮。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继承和发扬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鲜活的例子,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灵活学生活动形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首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友情教育等,采取专家讲座、革命圣地走访、团日活动、爱心捐赠、支教帮扶、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素养。其次,可通过书法比赛、经典诵读大赛、古诗词朗诵大赛、名师讲堂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赏析经典著作的同时,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从而内化为自我行为约束力。再有,可结合学校实际,寻找机会走出校门,开展志愿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百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对传统文化中精髓的理解。(三)学生活动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首先,学生活动的主题和设计构想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衣食住行,以大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升华,设定主题。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实操性,不得一味追求规模、现场效果、外在形式,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第三,要做好活动宣传,基于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住宿较为分散,管理主要以院系各自管理为主,学生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四、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占领网络阵地

篇(6)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性,固然有不变的东西,但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历史上所存在的,都和当时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和我们现代生活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我们还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

二、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强语文的文化含量

为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阅读,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经典集古人先贤智慧哲思、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于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直接接受古文化熏陶、承传传统文化的蓝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愉悦而严谨的态度、享受和研究的方法去阅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学风的引导。切勿仅下达阅读任务而不加以指导监督,使得对经典的阅读演绎成下载、拼凑材料,以应付教师对自身读书笔记的检查,或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阅读量大去阅读那些简案似的名著集粹,而忽略对经典文本原文的研读,以致读罢仅知故事梗概却不知其精神意旨,丝毫感受不到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 开展丰富传统文化课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篇(7)

关健词:大学生 手机媒体 传统文化 学习策略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现状

1.传统文化认知十分匮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成果,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政治态度、经济情况以及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影响中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截至今日仍然可以对现代文化造成重要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可以是相关的物质的经典文献作品、历史文化遗物等物理形式的存在和传承,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意识、人伦品德、性格特点、审美观、知识体系、行为引导、节庆风俗等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传承。笔者对我校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0%以上的同学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弘扬十分不利。

2.传统道德意识慢慢缺失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事物的包容心”、“谦和仁爱有礼”“义气与诚信”、“忠贞爱国”、“自身修养”等优秀的中华传统伦理品德。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慢慢缺失。“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报告”、“抄袭作业”等几乎涉及所有高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诚信意识薄弱、道德防线下降;做事缺乏自我判断、自制力差;道德认知多而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总之,目前大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不够,一方面不利于个人信仰的树立;另一方面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3.传统文化实践危机重重

一般来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与投入度,是其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及承继态度的直接反映,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行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化行为,然而这两方面也在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危机。本次调查显示,93%的同学选择要过圣诞节,76%的人要过情人节,49%的同学要过复活节等西方节日,而对除春节、中秋节比较大型的中国传统节日外,很多如冬至节80%以上的同学都不知道。

二.手机媒体传播特性分析

随着手机媒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样式,除了通话和消息功能外,先后又出现了手机音乐、手机报纸、手机文学、手机搜索、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但不论何种形式,都有其类似的传播特性,分析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该媒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1.传播媒介的移动性

“带着体温的手机媒体”很明确的表达了手机媒体的移动、便携性特征。它不仅可以创造信息资源,还能实时进行远距离消息的获取和传播,而且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移动性等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和边说,手机媒体的出现可以把大学生课间休息、坐车、排除吃饭、上厕所等这样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通过在碎片化、间断性的时间中实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从而取得利益。

2.传播媒介的即时性

手机的出现,使得原本地球上任何两点无法进行随意通信的情况变成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虽然以前的电视、广播甚至电脑也可以传递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但传播的时候,人们不一定刚好坐在电视或电脑前观看视频或文字直播。手机的出现使用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了电脑移动性不足的特性,让信息的发送和获取变得快捷、灵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时互动交流。

3.传播媒介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借助其及时的反馈性,拥有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传受主客体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这种优势大大地促进了大众传媒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移动终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浏览学习,而手机媒体也可以根据数据来推测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地为其提供服务。通过这种互动反馈式的相互传播,让用户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实时互动,达到了一对一的传播效果。

4.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手机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还体现在随着三网联合政策的推行,手机媒体包含海量的信息资源、多层面的服务体验。手机媒体是拥有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功能和个性化的服务的休闲娱乐与信息分享平台。此平台集图文声于一体,如今,媒体的发展进度要求制作者进行受众细分,根据用户的个人特点,针对性地向受众提供需求内容,因此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将更加丰富化、细致化。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优势

手机媒体的特性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高度的黏合性。具体表现如下:

1.实现快餐式阅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增长,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要求相应的变高了,要求阅读的内容少且精,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完。从精读、深度阅读走向了泛读、跳跃式阅读。由于阅读内容的多样化、复杂化,且大学生背负繁重的学业、就业负担,他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充足的信息。而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内容相对有限,阅读成本相对高昂,买一本书通常要阅读好几遍。这种精读、深度阅读的方式在网络阅读环境下的大学生读者群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他们的阅读方式正从“正餐式的阅读”转向“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成了忙里偷闲的休闲时尚。而手机媒体特点正好能符合大学生“快餐式”阅读需求。

2.拼合碎片化时间

如今的大学生不仅学业任务繁重,还需要积累社会经验,时间被快捷的生活碎片化。手机的使用,充实了原本被大学生浪费的零碎时间,运用手机媒体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或社交活动。对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遇到的各种及时性问题,传统的定点定时的系统学习方式慢慢的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即时解决问题的需求。而手机媒体能让他们在无数个碎片化时间的拼合的学习中成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且不断的更新和积累知识。

3.共享海量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供所有受众群体共享。面对海量的信息,大部分学生会忽略辨别与思考,习惯性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实,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参差参半,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与选择。知识的传播学习需要我们共享,同时也值得去分享。在手机媒体上的学习多数是个人行为,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孤军奋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动是必需的,通过分享平台,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和探讨,甚至向老师请教。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学习者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学习。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

1.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形式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课的开设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相关课程。总体来说课程结构单一,不仅课程门类少,学时数也不足,效果并不理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保证其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授课时间,通过多样有趣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大学生。最好能够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里面。要想吸引更多的同学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就必须丰富教育形式,贴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外,可以通过手机媒介的形式通过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制作简洁、生动,大学生又能利用乘车、课间、睡前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加强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环境上的支持是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学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校园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赋予校园文化更多的内涵是各大高校应该深思的问题。如果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大学生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习得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院就根据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日等开展相应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手机媒体对活动进行前后期宣传报导。这样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3.拓展实践时空,感受传统文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会做人、能做事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的综合教育,再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最终达到这一目标。由于传统文化涵盖的面比较广,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感恩和谐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地知识灌输将很难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应该拓展实践时空,鼓励大学业生通过实践层面来感受传统文化。实践层面可划分为精神方面的实践、行为方面的实践和知识方面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利用周围的文化资源,弘扬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比如我们中英国际学院就培养了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使,通过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来承继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1999(6):3

[2]方琼.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现状、需求与日常化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11(7):18

[3]魏媛媛,杜瑞平.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其价值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75-77

[4]邓瑜,陶涛.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J].中国记者,200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