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5 10:12: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高中生 叛逆情绪 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管理能力。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导致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当代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具有多种原因,其中学生的自身原因是主因。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而且缺乏坚定的意志,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高中生一直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缺少社会经验,认为家长和教师的忠告是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对此产生不良的情绪[1]。此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不希望受到管束,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对其学习和生活提出一定要求时,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出现叛逆情绪。

(二)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言行、性格、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信仰、观念和习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如果不通畅,或者互相理解存在偏差,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同时,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父母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过多,缺乏对子女的关心,或者在对孩子的关心中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与家长预期出现偏差,将会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这些家庭情况都会使家庭的气氛变得紧张,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其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范本,如果在教学或者日常生活中,教师不注意言辞,对学生的批评没有以尊重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往往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损害,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学校的教育理念陈旧,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比较避讳,比如,早恋、上网等敏感问题在学校严禁提及,这样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与学校反抗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在校外容易对一些不良现象和人群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产生叛逆情绪[2]。

二、高中生叛逆情绪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

父母和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其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优点进行肯定和鼓励。客观公正的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掺杂个人喜好,避免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伤害。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其优势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对其缺点给予改正的机会,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及时发现学生的叛逆情绪并给予疏导

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而且一部分学生选择住校,所以学校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力量[3]。教师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所管辖的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对出现叛逆心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学会掌控自身情绪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调理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叛逆情绪进行控制。这样当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时,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不良的情绪进行疏导。一般情况下学生自我疏导的方式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或者与人谈心的方式进行,通过转移对情绪的注意力,避免造成具有严重危害的局面。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灌输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在生活上学会宽容,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客观的分析,理智的对待[4]。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

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比如,当班级上出现一些事件或者需要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将这种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班级和自身的责任感,那么将会减少因为班级内部矛盾对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储备力量,所以高中生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的快节奏,导致当代高中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进而对高中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要负起责任,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发现学生不良心理,及时疏导,与家长共同为学生营造出一片和谐、民主、自由的天地,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

【参考文献】

[1]黄春,张艳红,蒲娟等.论当代高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成因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2):377-377.

[2]刘月梅.班主任对叛逆学生心理教育初探[J].林区教学,2013(7):26-27.

篇(2)

[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心理健康 叛逆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本质及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青少年在15岁左右的时候,常常表现出非常叛逆、希望独立的情况,心理学家把青少年在这段时期此类特别的心理变化统称为“十五岁现象”。那怎么人出现这个现象呢?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的家庭生活优越,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这让青少年产生了一种“读书无所谓,反正有家长”的依赖思想;第二,家长又对青少年过于溺爱,处处都想管着他们,而青少年此时又想独立、想有自己的隐私,因此双方就产生了冲突,谁也不让谁,久而久之就造成青少年不愿与家长说话,严重的离家出走;此外,现在有些场所比如网吧、游戏厅管理仍然不够规范,青少年人仍可自由进出,而这些地方对孩子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学习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所以说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篇(3)

我国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小学生拥有更加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精神,从现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与发展,标志着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交织作用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积极的、负面的、落后的亦或先进的思想,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育处于初期阶段,对于外界环节的抵抗能力弱,经不起花样繁多的诱惑,因此,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外打工,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缺少父母的教导与陪伴,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必然会存在孤独、偏激、消极等问题,再加之心理教育的缺乏,从而使得小学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城市里的小学生相比,一些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加强我国的小学心理教育力度,从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开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已经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义务。

二、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从出生开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长。因此家长要注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家庭里要做好表率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充满和谐与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这样就不至于使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有情感反差,而产生不适应的心理,让学生们个体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对生活、对社会充满自信和希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事物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积累老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去做一些公益性活动.加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对感恩思想的体会只有孩子们亲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并引导他们去学习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树立目标,去追求生活。

4、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教育制度

篇(4)

【摘要】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特殊时期,对普通孩子来讲都存在问题,何况是聋哑残疾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就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聋哑孩子懂得保护自己,安全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 聋哑学生 青春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指导与咨询》的序言中写到:“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管心理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但由于它体现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完成自身心理发育和日渐成熟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对于聋哑带有身体残疾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 青春期的含义

医学上把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成熟,身体停止长高这一阶段称为青春期。不同的人的青春期长短各不相同,一般指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它是人的身高和体重的突增和性发育成熟的过程,每一个人到青春期时期总会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出现微妙的性冲动,这是生理发育的特点所决定的。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时期,是人生中质的转变期,也是男女青年钟情怀春的时期。而对于聋哑学生来说,相对于正常人,他们思维直观显得更加偏执,正确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我调控差,容易钻牛角尖,道德意识差,很多时候根本就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偏差,所以就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一些的问题。

二、 住校聋哑学生的特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早的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听力的缺陷,在家庭中往往形成了两种现象,一种是父母过分溺爱,一种是父母嫌弃不闻不问。加之若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绝大部分需要住校,使他们过早地跨入了独立生活的轨道,也使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过早地转向了对老师的依赖。这是我们特殊教育教师的殊荣,即为人师又为人母。但正因为有着双重的任务,往往使我们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与精心的照顾学生生活时,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在发生了“奇事”后,例如: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会突然离校或离家出走,老师越是交代不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学生偏要去做,老师、父母茫然不知所措, “怎么会变成这样?”,然而在事情过后,随之而来的又是老一套的教学与母鸡护小鸡般的照顾,问题又不断发生。其实,学生的这些反常行为都是正常的,而且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的,只是我们的心理教育没有跟上智力、知识教育的步伐,忽视了心理指导与咨询这一环节。

三、 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几种表现形式

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艰难阶段,它不仅对青少年本人、对父母、老师也是一种考验。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几种表现形式

1. “出走”

由于老师、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忽视,导致了学生心理发展与智力发展严重失衡,学生“出走”的因素并非是学习上的挫折,而是诸如友谊丧失、幻想破灭、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外界的诱惑、情感的挫折、老师或父母对他们的失望、甚至歧视而造成的。

2. “逆反”和“破罐子破摔”

“逆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反应。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危机期,也是非常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父母、老师又缺乏对他们的信任,往往采取一些压制的手段,“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抗情绪。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对父母、对老师的逆反心理,一旦叛逆心理产生,不仅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任感。

学生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表现其实是对自信心的丧失,自信心是人的个性的具体体现,成绩好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宠爱、精心栽培,助长了他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喜爱,是大家的“受气包”,常受到歧视,甚至打骂,在他们心里滋长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3. “早恋”

“早恋”是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的性意识逐渐产生,除生理上的变化外,在心理上也开始蒙发对异性的兴趣和好奇。我们的聋哑学生,因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对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往往是模糊的,对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通过老师课堂上的简单讲解并不能完全理解,更多的是通过电视、书籍以及周围环境中的最直接现象来进行思维和模仿,对性意识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更多的性知识。由于生理缺陷和性知识面得狭窄,常常分不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寄托在异性的关怀中。有的学生是因其虚荣心,看到别人在恋爱觉得自己没有没面子,或是想到因自己的生理缺陷以后走出校门后选择的范围更小,开始朦胧了初恋。但这时的“初恋”往往是无意识、无目标的,多数是盲目的。这一时期,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出现的蛛丝马迹产生误解和施加压力限制他们的交往,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时我们的老师、父母如能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对亲情、感情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引导其区分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全面了解认识性知识,爱情是高尚纯洁的、是专一的、要有共同的理想、志趣爱好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盲目、轻率的恋爱,往往是得不到幸福的,最终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四、 针对聋哑学生青春期异常行为所采用的基本策略

篇(5)

第一,改革传统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增设更为全面的主修心理学课程以供学生按兴趣选择。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才便于教师开展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心理学课教学改革要以师范大学生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教育能力来调整公共心理学课的内容,要以培养师范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帮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帮助师范大学生掌握分析未来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适当增加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的学分和课时数。授课者应是从事过心理辅导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结合案例把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原则和某些方法纳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以便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技巧,帮助师范生树立心理教育意识,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有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辅修专业课程,培养师范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虽然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的教师培育在教学课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时因所考取的中高级教师资格证书不同而学习不同的心理课程,并没有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的心理课程进行专门的设置,因而师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没有针对性。师范院校要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学生能够根据将来所要面临的教学对象来选择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以开设其他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不单是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学的基石。

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并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增强师范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师范大学生亲临教学实践现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渗透和实践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心理教育知识,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认识。师范院校平时还要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疏导,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师范大学生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与测评,传播心理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培养中学教师良好的职前心理素质,还需要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外界大众环境。对于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方面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专业著作、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其他大众传媒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学教师在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修养,正确认识、评价、有效地激励、调控、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学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去影响他们的学生。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身心极易受外界诱惑,并开始逐渐有着自己的主见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师针对青少年的行为处理稍有不慎,孩子便会肆无忌惮、难以管教、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成功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师职前心理教育,教师在面临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上的负担、社会所给予的过高期望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时,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迎接属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作者:李娅 成云 康有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可知,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我国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专业技能。[1]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他们渐渐地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若这一时期教师给予他们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将有益学生的一生。然而,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根据相关调查可知,65%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0%左右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差,20%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只有5%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好。从这几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少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措施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由以往的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换为就业为主,这些转变让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困惑和冲突。面对职业的竞争,他们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及成长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那么,下面将具体阐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

1.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大多数中职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敏感且易受伤。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离异家庭等,由于家庭方面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部分中职生在性格方面、人际交往及心理方面等都有所不足。总而言之,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是受三大因素的影响。[2]

1.1家庭环境。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度和重视度的倾向发生了偏差,他们认为教育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当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好,这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家庭离异或单亲家庭,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容易让孩子对他人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父母忙于工作不关心孩子的家庭,孩子比较内向,没有安全感,害怕孤单,容易在爱情观上出现偏差;父母的性格容易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性格好容易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相反,脾气不好的父母容易给孩子坏的印象,进而给孩子造成了父母的影响。

1.2学校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首先,学校办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的中职学校注重学校本身的发展利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很少有中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不利于学校做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教师综合素养不够。有的任课教师只顾给中职生讲授知识,没有捕捉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很低;有的心理教师只顾心理知识的讲授,却忘记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的心理教师教学风格不具有人格魅力,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心理教师缺少课后培训,为学生讲授的知识贫瘠。

1.3学生自我认识和自身调节不够。如: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没有成就感,来到中职校更加自卑,进而影响了人际交往;有的中职生认为自己长大了,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对,进而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2.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情感问题。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处于青春期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慢慢对异性产生兴趣,对异性产生一种情愫。在这个情感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问题,如:单恋,这种情况就会让主动喜欢的那个人处于一种痛苦的局面;失恋,有些中职生由于思想比较极端,就会让其心理出现问题,有寻死的行为。

2.2学习心理问题。大部分中职生在来中职校之前都认为自己将来可以上大学,可是来到中职校之后心理落差很大,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三差生,学习与不学习都一样。由于这种思想,让他们出现焦虑、紧张考试等负面情绪,渐渐地他们的成绩下降。

2.3环境适应问题。中职生由以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独立解决的问题有些不知所措,进而产生了压抑、焦虑、烦躁及不安全感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导致神经衰弱。

2.4人际交往和择业问题。首先,人际交往问题。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的成功80%源于人际交往”,这就说明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中职生害怕与同学交往;怀疑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会伤害自己等,进而出现了自卑、孤独、嫉妒、猜疑及社交恐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次,择业问题。大部分中职生读中职是为了获得中职证书,对工作迷茫,毕业时出现了几种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依赖心理等。[3]

二、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首先,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有六种需要,中职生需要得到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心理关注度。中职生需要结合教师所讲知识,合理分析自己的心理缺失,进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素养。第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打开学生的心扉。第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技能,积极帮助学生。

最后,定期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是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前提。那么,我国教育部需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家庭制定一个培训方案,将这个方案下放到不同的市、区及镇,让不同家庭的父母得到教育,明白自身性格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意义。

总之,要想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找到优化的策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第一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