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5 10:1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自学能力

魏书生老师在谈到自学能力时曾经讲过:“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了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就好像汽车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要让历史成为学生的一种优良品质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必须找到点燃学生主动思维“这部静止汽车”的火花。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火花就在于培养学生辨史的兴趣和能力。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和认知规律以及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辨史可以从分辨、论辩和思辨三个方面入手。

一、历史真伪的分辨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史实的选取方面比较简单,对于一些相关复杂的历史知识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如在三国的相关历史中对三国政权内部的纷争,刘、孙、曹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赤壁之战前后的史实均没有做详细的阐述。因此在授课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受《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将文学创作当成真实的历史史实来理解。所以在授课之前或之后都可以让学生针对特定的史实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者采用历史小专题、历史小论文、历史探究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我收集历史史实,自我分辨历史真伪的自学习惯,让学生通过收集史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厚积薄发,为培养初中生历史自学能力奠定基础。

二、历史观点的辩论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从自己或小组成员收集的资料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看法或观点,并学会用相关史料来论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历史观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类似观点的同学或小组合在一起,再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观点再一次进行全面的收集和论证,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论点。然后通过小组辩论或史学辩论会的形式组织论辩。在论辩中让学生形成思维的碰撞,激起历史学习的火花和兴趣。一个论点的论辩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最好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才能长时间地保持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语录》)论辩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主要过程。

三、历史规律的思辨

在史料收集整理和史学观点论辩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史实的发展规律,养成正确认识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辨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与别人商榷,敢于对同一史实发表不同的观点,敢于否定。对于历史规律的思辨,教师最好有选择地组织一些学生来进行,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写成论文,通过发表或参加评选的形式,形成一种氛围,树立一个榜样,逐步影响整体。

同时历史规律的思辨,不仅仅局限于形成自我的历史观点,还在于让历史成为借鉴的对象、分析的工具和把握未来的导向标杆,由古及今,中外合璧,古为今用等等。也就是说,历史规律的思辨,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历史的作用,让学生从“死”的历史中获得“活”的经验,让历史指导未来,让学生从微观的历史识记和认知中走向宏观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和最终目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歌德也曾论述过:“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可见思辨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学会自我思辨,只是被动接受的话,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问题是数学学科丰富内容、复杂要义的集中“展示”和生动“代言”,他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数学学科的教学进程中,总是贯穿着数学问题的全程“陪伴”.教育学认为,数学问题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数学技能及其素养锻炼提升的重要“平台”.初中生在感知、探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进程中,需要稳定、强烈、深刻的数学意识作为支撑和保障.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意识是学习对象有效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新的初中数学(苏科版)课改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主体敢于问、愿意问、学会问、善于问.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较为单薄、问题解析能力较为薄弱,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课题,深入教研和探索. 

一、创设融洽教学情境,在和谐氛围中使初中生愿意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体内在数学学习素养,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主动、能动的“问”的情感和愿望.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动“问”、积极“疑”的数学问题情感和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开展和实施一切实践活动的思想“根基”和“力量之源”.处于情感波动期、反复期的初中生,更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能动的学习状态,积极思考,认真研究,主动设问,提出问题.新改版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教材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体系架构,都为初中生学习情感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教材内容生动性、实用性、丰富性等特点,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创设出融洽生动、兴趣盎然的教学场景,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点燃初中生探索研析“火花”,在积极情感下树立主动问、愿意问的内生动力.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教学中,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引导初中生认清和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为触发初中生对“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意识,教者设置了“用事先准备好的5厘米、6厘米、10厘米、11厘米等几根木棒,选取三根拼接成三角形”的动手实践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演示和实践操作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和谐氛围中产生“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疑惑,带着问题、带着困惑,深入进行探析新知活动. 

二、发挥问题探究特性,在解析案例中使初中生能够问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外在代言”,通过数学问题“镜子”,可以窥视到数学学科知识要义的深刻内涵和复杂关联.教育实践学指出,问题教学,一方面是锤炼学生主体解决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的素养.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进程,实际就是分析问题、产生疑惑、解决疑惑的探究发展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意识培养融入到问题教学之中,延长问题解析过程,在关键节点引导初中生思考研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从而带着目标,带着任务,深层次的探析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解答与问题意识培养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8 m,现在站在A点测得D点的俯角α为30°,测得C点的俯角β为60°,试求出这个建筑物CD的高度是多少?”案例教学中,教师将解答问题和培养问题意识合二为一,同步实施.在感知数学问题条件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仔细审题,你能从问题条件中发现哪些内容吗?”初中生开展合作互助活动,共同探析问题条件,指出:“该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由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它是一道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此时,初中生自然而然将“视线”转移到“如何完成解题要求”上来.初中生根据问题条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探析得到其解题思路为:“过点D作DE⊥AB于点E,由四边形BCDE是矩形,可以利用正切函数知识,分别求出RtABC与RtADE中AB与AE的长,从而求出CD 的长度”.教者根据其解题思路,向学生提问:“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此时,初中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得出其解题方法为:“借助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三、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在解疑释惑中使初中生学会问 

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现阶段学习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初中生在研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和解题缺陷.初中数学教师应把学生认知冲突作为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利契机,组织初中生针对认知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辨析活动,让初中生产生“为什么出现此类问题”、“怎样消除此类问题”的意识和想法.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评价手段指导功效,帮助初中生认清认知冲突存在的根源和“症结”,引导初中生在反思辨析认知冲突中形成主动“思”和“探”的问题意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提问、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的意识和素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长久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初中生主动思维、素养提升、创新求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健.引导自学质疑 培养探究能力[J].吉林教育,2010(27).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扮演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日后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强化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以积累带动感悟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优化必须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因此,要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须强化初中生的知识覆盖面。首先,强化课堂知识积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取和积累主要靠教师的帮助来实现,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在语文阅读课程中引入军事、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紧扣阅读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切忌死读书、读死书,初中语文阅读一定要在阅读中真正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其次,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课外知识积累主要就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在课下要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加强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初中生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感悟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情感性,以情感提升感悟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通过在阅读中情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认真把握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献给母亲的歌》课程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和庄重肃穆的音乐来烘托氛围,进而培养自己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让学生们明白,当我们相加思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寄托,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响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其次,不断强化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只有从内心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自行体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再次,用真情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师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初中生,必定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的良性发展。教师给学生讲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时,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时间一去不复返,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进而告知学生生命是有限的,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通过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践带动感悟

感悟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不或缺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感化,还需要实践的内化。“博于问学,笃于务实。”要想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实现感悟的升华。

1.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社会实践。其一,为了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会、读书会、问题研讨会等,在交流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竞赛、朗诵比赛等,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系社会。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应该从生活中获取点点滴滴,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感受生活,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感悟内化能力。从人的本能角度来看,一种是消化能力,另一种就是内化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中,内化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掌握、实践感悟与自己的文化结构有机融合起来,用“内心”去品位、体悟思想,进而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

四、引导学生的联想意识,以理解推动感悟

说到底,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语句的把握和联想,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培养初中生“窥斑见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阅读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度分析,联想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初中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通过主题更好地感知全文,进而实现对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应该抓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以“家乡”“亲人”“梦想”为关键词,通过联想以往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对“行囊”等词语进行重新诠释,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吴锐.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内蒙古教育,2008,(24).

[2]张凤君.感悟能力培养探微[J].新课程学习,2011,(12).

[3]艾庆华.沿用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J].吉林教育,2002,(09).

篇(4)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不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不经思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思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辨能力越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思想品德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激发思辨

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所以在思品课上精心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和目的,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保护环境”时,就青海玉树大风沙尘暴阻碍救灾进程的案例,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什么问题?第二,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有哪些?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的设想,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并付之于行动。

二、适时开展课堂辩论,激发思辨

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激活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另一方面还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主动地探究、思考和辨析,突出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当然,辩题的选择首先要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比如:初中学生对挫折认识不太清楚,耐挫能力差,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可以以“挫折是坏事还是好事”为题举办小小辩论会;初中生打游戏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打游戏机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展开辩论。其次,在辩论开始前,教师要做适当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创造性。再次,辩论切忌搞形式、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最后,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每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应该针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并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真正达到辩论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思辨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它符合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辨析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敢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地对待,组织学生认真地讨论解决,使学生“爱问”;可以有意识的在主干知识、重点难点知识处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问”。从而使学生能在质疑中获取基础知识,在质疑中形成基本技能,在质疑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四课“学会合作”时,当学生讨论知道了竞争的积极作用后,我特意让学生回顾了合作的价值,这时,停顿了一会儿,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怎样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并经过看书、讨论和结合实际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注重适当“留白”,激发思辨

在思品课教学中需要讲究点“留白”艺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一些问题,这同样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留白”艺术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思品课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篇(6)

一、注重责任,传承中华文化

很多教师谈到文言文与古代诗词,反复强调兴趣的培养,想通过学生对之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诚然,这无可厚非,但从时代角度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外界各种诱惑使学生产生的兴趣、吸引力与注意力远远大于古汉语文学对当代孩子的吸引力与注意力,因而兴趣并不是很容易产生的,却很容易被破坏或干扰。故笔者认为对古代汉语文化传承的责任认同并有所担当,才是最有力的学习动力。当下,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责任感,对比外国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我国更多的是无动于衷与崇洋。认为古代汉语文学没有意义的青少年大有人在。因此,通过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爱国之心来产生对古代文学诗歌的学习动力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即使和有些初中生谈这种大道理,虽不易令人欣然接受,却可以通过谈话,让他们加强加深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如此既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灵的教育,也能逐步提高学生对古汉语文学的学习热情。

二、挖掘思维,多种角度分析

初中生文言篇目与诗词,太多带有教育意义与思辨色彩。有的文言文,由于角度不同,可产生多种思维分析,类似于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但最终还得从写作背景出发,探寻文章的本意。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考虑作者意图但也有一定道理的结论,我们不能给予否定,应以新课改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思维,以平和引导的方式逐步使学生联系背景。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当问到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时,有同学以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认为仲永之父既想使仲永有才,又可以使之为其谋利为由,得出“我们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能鱼和熊掌兼得”的结论,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宜立即否定,因为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激情。而应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与下文联系,逐步排除这个带有片面性的归纳,结合下文与背景的全面分析而得到正确结论。如此,既使学生产生了对古汉语文学学习的自信,又得到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与方法,一举两得,这岂是直接否定给出标准所能达到的!

三、耐心引导,丰富教学方式

古汉语文学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每册的教学过程与要求来看,它是贯穿整个初中学习的一项持续学习环节。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耐心,认真。本着新课改改变课程功能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当前对教师的素质将有更多的要求。而针对目前90后或00后的学生兴趣与娱乐方式的更为广泛,教师应结合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篇(7)

初中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选择莫过于是选择读职业高中,还是选择读普通高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看学生的志向。我曾看过国外的文章说过一句话,“你是要当士兵还是要升学?”这句话当时是问高中生的,我觉得对初中生也适用。比如,有的学生生来就不擅长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很苦恼的事,但是对开汽车、修机器等动手操作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其次是看学生对学习有没有先天的热爱,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对学习有排斥心理,上普通高中则意义不大,可能读普通高中会让他感到苦恼,并且在普通高中里学习成绩会排在后面,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青少年最害怕的事就是受到打击,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在后面使其自尊心受到打击。另外,如果一个人的动手能力很强,职业欲望很强,比如喜欢开机器,喜欢做销售,这样的学生应该去职业中学学习,学到一技之长,更有利于其尽快进入职场。因此,是选择读普高还是读职高,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初中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是否对动手操作的事情感兴趣,这样为自己的终生取得职业保障,因为行行出状元。

普高和中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培养体系,不存在谁高谁低之分,其中一个体系是培养科学家或培养理论工作者等;一个体系是培养职业人,培养高级技工或精通某一行业的操作人员。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都会有这种偏向,有的人偏向成为科学家,有的人偏向成为技工或工程师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为科学家要从六岁开始培养,最迟必须在高中以前科学家的某些思想要体现出来,要成为科学家是要经过训练的,需要创造性的东西,而有的人就不适合创造性的,而是适合操作性的,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合什么进行选择。

同样,在价值观方面,有的人喜欢做形而上的东西,喜欢学理的东西,或者比较喜欢读普通高中的东西;有的人就喜欢操作性的东西,能把一件事做得很好,比如开汽车开得很好或卖汽车卖得很好,就觉得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选择读普高还是读中职,学生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是什么。那么,怎样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三张白纸分析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没有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活动的学生,用两张纸也行)。用三张白纸分别记录学生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业余爱好、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曾经参加过跟职业有关的活动,以及自己学得好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功课成绩。如果学生测出自己是偏操作性、应用性的,则去读中职比较好;如果测出是偏思辨性的、研究性的,则读普高会比较好。

初中生不管将来是读普高还是读中职,首先,一定要打破一种思想,即不要认为读普高就是高人一等,读中职就是低人一等,这是不对的,他们是平等的两个不同的培养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刚才谈到的三张白纸自我测试法和问人法。问人法即问问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父母和老师,问问他们自己的特点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偏哪个方面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拜访从事该种工作的人,比如向当大学教师的人和开机床的人都问一问,问过之后,你可能发现自己更喜欢开机床的工作,或者相反。注意一定不要带着职业高贵或卑贱的观点看待职业,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应是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会获得成功。如果有了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的观点就会做不好事情。

如果学生选择了就读职业高中,那么职业高中的专业选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还不能作出选择,那该怎么做呢?

理论上讲,不管怎样,学生最终都会有一个选择,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初中生根据上述的方法作出选择之后,就要坚守一条:今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做下去。比如一个卖得好车票的人,他一定能做好商店的售货员,一定能做好宾馆的接待员,这些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偏向跟人打交道,只要这大的方向不变,其他工作都能做好;第二种是偏跟物打交道的,比如一个开得好机床的人,他开车应该没有问题,在不能分得很细的情况下,可以大概地确定一个行业,比如制造行业,跟人打交道的行业,跟物打交道的行业等。

最后,职业生涯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重要的不是给学生讲很多知识和理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有一种感悟,有一种职业意识的形成,有一些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生涯人物访谈,生涯故事,或者生涯对话等,这种方式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