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文化的建设设计

校园文化的建设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5 10:1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园文化的建设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园文化的建设设计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校园文化;存在问题

Abstract: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not onl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n service, and to a great extent, also aff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sense of value.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campu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campus public environment.

Key words: 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Existing problems

考入的各个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因此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设计的完善及质量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建设不但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好的环境能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景观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一般可以大致分为自然景观与校园文化空间环境。自然景观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景观,如景观、水体、植物等;文化景观也被称为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基于融合的文化特征和构成的景观。而校园文化空间环境的概念理解的是:使用当地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的人文景观方法,创建一个特定的文化内涵, 能够历史传承校园公共空间环境。

一、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发展历史积淀中可以从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规划中有所体现。在西方文化史上的“文化”是指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变换,使其满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在1871年,泰勒他发表了“原始文化”,点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信托。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回忆。换句话说,许多大学校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因此,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护并同时体现出历史、文化、并反映在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中。使公共空间环境可以起到一个延续的作用,并传达出学校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历史意义。例如保留原来的标准象征性建筑、自然景观、公共设施、雕塑等,确保设计风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这样使得公共空间环境有着悠久历史而且充满活力的一个整体。校园文化在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主要体现在构成了校园的各种元素本身,通过特殊的符号语言和形态特征,传达出独特的人文关怀。而大学显示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各个大学校园独有的校园公共空间景观中感到大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所谓的校园文化是整个大学教育活动的,通过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是学校之规;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之魂。包括使这些特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在校园物质实体。校园文化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所大学的观念取向上决定了大学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制度是观念的物化表现;物质文化是大学的环境与设施,包括空间结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等等。物质文化是价值与审美载体,是一所大学形象最明显的表达。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性能,它存在于校园的环境之中,影响着校园内的生活节奏。行为具有多样性,与校园空间环境是和谐,互相支持,它们构成了现有的空间环境的全部意义。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内涵,是结合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最密切的方式。

其次“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校园公共景观设计是为教师和学生的用户和服务。以基本的教学建筑为主,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照明等功能的完美系统。同时“以人为本”的重点是合理化、生态化的环境建设,为与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与教育环境。只有满足了环境要求,才能建立和谐的校园。坚持持续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生态和谐校园。校园景观设计应在创新的理念为指导,注重实用功能,注重细节,旨在反映大学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历史内涵。此外,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应该能够反映我国的内在精神,注重实用性,注重生态价值。校园景观建设形式应该多样化,应该是根据该校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打造一个强大的功能和独特的文化认同大学校园。

与此同时,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校园景观设计好的设计方案,在国外高校有很多的文化墙。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大学也有文化墙。它们多以宣传校园文化, 展示学生风采等,提倡绿色环保等等为主题。这不仅已成为在校园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且提高了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校园, 学生们在体验景观的同时成为校园景观的实行者。

二、校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高校缺乏公共空间环境的校园。现在,进入大学,大部分都是一个或几个广场,中间或附近有些审美感一般的雕塑。多数都是沿着中心花坛单一乏味的虚线对称。在一些校园里,除了构建复杂无味的教学设施外,其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就显得重要不足和缺乏,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真正进行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

第二: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不适合校园生活。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建筑入口、校园道路交叉口,经常有面板和广告牌,主要是业务广告和宣传,其实起不到对教育学生作用,目前,广告已经成为所有校园环境很难治愈“皮肤癣”。

结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渗透在校园环境的每个角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景观传达给学生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尊重历史,感受深刻的文化底蕴,传承良好的学风,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校园的精神和物质功能,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篇(2)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因素,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因素,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不难想象,没有了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辅助,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是极其困难的;同样,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有利保证和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在外部作用于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有效完成起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外部手段;语文教学则在校园文化内部起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它始终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二、运用语文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质量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为了给孟子找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孟母曾三次搬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们的校园建设有了显著的改观,一批批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建设设施等,都出现在我们的校园之中。在充分肯定这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校园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更新和发展,但校园人文情怀等文化环境建设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这一门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在点化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参加校风、校训、校徽的编写和设计;为学校的道路和教学楼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按照班级顺序,每一个班级负责一期学校橱窗的展览等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全县有着较好的声誉。虽然学校坐落在山区,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了一个“给我们的校园风景起名字”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整个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特点,分层次向他们推荐优秀图书。学校举办诗文朗诵比赛、古代成语故事表演、读后感优秀作文评选、阅读明星评选、图书排行榜等一系列的活动。例如:针对教师展开“四个一”活动,即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理论专著;精读一本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的书籍;精读一种教育教学杂志;每个月写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针对学生开展的“我为图书馆做贡献”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捐赠一本图书,要着重说明自己为什么捐赠这本图书的理由,把自己的书跟别人分享,享受助人为乐以及与人同乐的快乐;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喜欢阅读、亲近阅读,享受阅读。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统一布置安排了各年级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每天语文课的开始阶段安排三分钟的演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情况,演讲活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从简单的开始,以后逐步深入,如先从“自我介绍”或“名言名句介绍”开始,然后是主题演讲或古诗词鉴赏等;先有稿演讲,再脱稿演讲,即兴发言等。这些训练借助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也增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这使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采用有组织的全校集体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在语文教育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

篇(3)

空间规划是校园环境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根据情感功能或者各个建筑物的人文功能划分校园环境“。人文”中“,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文”则是指文明与文化。空间布局规划的目的在于营造温暖祥和的校园环境与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办公楼房、学生宿舍、教学建筑、体育场,而且包括校外活动空间。校园空间规划主要是指校园建筑风格、内部分区形式与周围景观间的协调关系,是整体的校园机构框架。然而随着近代校园的基本特征逐渐发生改变,要求在空间布局与规划理念方面随之做出变化,具体体现为现代互动式区域组合开始取代传统的校园功能分区。例如,武大的古老建筑整体按照对称形式布局设计,而校园整体规划模式又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正与其教学精神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校外的交往空间是指教室外的空间中师生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的平台,主要结合风雨操场、休息座椅以及遮阴廊架等景区各要素塑造校园文化景观。

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规划

2.1校园文化景观内容。

校园文化是集学校精神、地方精神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综合体现,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直观视觉要素体现。例如,文化铺地、文化墙与雕塑等符号,此类文化设计应注意满足时代、公众与社会要求,而且必须是地方的、本土的与民族的。校园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标志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学校品格、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有形实体,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观设施、公共艺术与建筑物。例如,北大的纪念讲堂,在展现北大文脉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约束与导向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设计过程总,需合理运用学校丰富的历史元素与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保护历史古迹,建设设施小品与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塑造具有文化精神与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校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让游览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与历史积累,有利于学校名誉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

2.2.1校园建筑。

建筑物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应该具有技术品质与美学品质。学校建筑主要通过布局形态与外形特征传达美学特征与情感特征。例如,教学楼或者图书馆等建筑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义且高大的造型让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学术氛围,促使人们于无形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于学习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我国各大校园的建筑风格出现巨大变化,开始注重功用与简约,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条件引入建筑。如,加大改造建筑内部的玻璃窗,便于光线透入。

2.2.2公共艺术。

许多校园中都存在公共艺术。例如,公共设施、雕塑、校园涂鸦、POP艺术等。西方国家通常邀请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创作校园公共艺术。例如,部分纽约公立大学强调关于公共艺术的教育经费须切实运用到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艺术教育中,这种公共艺术可有效增添学校艺术氛围。雕塑是校园中具象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雕塑在设计时应引导或者反映学校文化,并且凝聚周围环境文化,所以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校特色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此类抽象文化逐渐转化为具象要素。例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池边伫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设施。

学校的公共设施主要为师生休闲、休憩或者相关活动设置,是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设施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设施与情绪放松等方面的设计,包括固定式与可动式的座椅、健身设施、游戏设施等。景观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选择适当造型、材质、色彩、尺度与比例,表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品位,保证使用可靠安全,易于维护,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与一系列的休闲活动。

2.2.4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们感知也易于忽略的景观空间,加强景观空间中的细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空间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周围环境多样体认、直接体察与深入体悟。微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空间渗透与视觉透视等构图与空间处理方法产生幻觉与错觉,达到扩大周围环境空间感的目的。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镜面、光电、迷彩、水、舞等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例如,上海一所视觉园采用珊瑚绿墙与高大水杉构筑一条狭窄视觉通道,然后将一面镜墙设置于通道终点,使人们产生错觉感、纵深感与幻觉感。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专才教育”为主,忽视“通才教育”,学生只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忽视其它方面知识的学习,这就形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面对新世纪的人才竞争,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由于文理分科造成的人的培养上的畸形和片面性,使大学生具有专业素养以外的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修养。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修养。”人文素质是跨学科的复合性概念,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成果积淀而成。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倡举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底蕴的人格修养,善于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是人在自身社会经历中的人文体验和在文化交流中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拓升而形成的,是由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养成塑造出来的。人文素质的外延拓展表现为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素质包含了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性、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视域,凝练了这些学科的精神品格。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突出地显示讲理想、讲进取、讲守节、讲自律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突出地显示讲诚信、讲为善、讲包容、讲互助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在人与集体的关系上,突出地显示讲大局、讲奉献、讲合作、讲和谐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突出地显示讲规范、讲秩序、讲公平、讲安定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文知识缺乏,文化素养较差。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中,他们在中学时学习一般,文化底子薄弱,思想上学习被动、不思进取,精神上消极压抑、情感失落。二是“机器人”现象的存在。由于受到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创办之处,就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许多学生只重视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教育,不重视人文知识学习,其结果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三是人格残缺。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格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素质差,通常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波动,言行偏激,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极易出现高度的亢奋、激动和热情,或是极端的发泄、消沉和绝望,不能保持冷静、稳定,缺乏心理的自我疏导和调适能力;缺乏应有的人格修养,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礼节,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语言粗鲁,举止庸俗,打扮低级,随地吐痰,酗酒,打架等。四是缺乏创新精神。美国人的创新意识较强,这与美国的“通才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而我国的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企图通过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其实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学习、环境影响以及实践体验等途径,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将人类文化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1.重视人文学科建设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只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简单的说教;一些高校强制性的人文教育考试模式依然残留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依然像对付其它的文科考试一样,用“背”的方法来应对人文教育考试;一些高校盲目追求人文学科在总学科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应该由以下四类构成:一是文史哲类,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史、科技发展史、中西方哲学简介等。二是美育与艺术修养类,如美学基础、艺术欣赏、绘画艺术等。三是社交与伦理类,如社交礼仪、道德与伦理等。四是实践应用类,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要想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和更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在学分制的选课机制的压力下,促使教师从根本上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素质;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

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把道德观念、伦理价值、科学精神带进课堂,还要在教学的方法上融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播,还要引导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科的背景资料、学科的前沿发展、学科创始人及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迹、学科的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介绍给学生,这些内容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仅关注学科本身的发展,也使他们关注学科领域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文世界的问题;不仅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也应该教给学生包括人的价值取向的答案“应当是什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努力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新的视野下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的文化品位使人心灵的感受胜过感官的感觉,它是一种精神的感受,它能激发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力量。校园的文化建设包括校魂、校训、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校园文化氛围、学风、教风、校风等,是学校的精神底蕴。学校各种建筑的内涵、造型、风格、色调和品位,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潜在的校园文化,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关系、行政人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后勤人员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构造融洽的氛围、良好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建设校园文化,也要强调完善的校规校制,它既能规范人的行为,也能发展人的个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障。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维护、和体现,它是几代甚至是几十代人努力的结果。

4.开展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学术和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为学生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多样的活动场地,如电影院、电视厅、舞厅、台球厅等,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举办学术沙龙、健美训练、舞会、卡拉OK、体育比赛等;积极筹办学生社团,如文学社团、美术社团、音乐社团、艺术社团、科技创新社团、英语沙龙等;举办多形式的学术讲座,聘请我院老师或社会名人给学生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天文到地理、从人文到专业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联合社会文艺社团或其他院校的文艺社团,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在一些全国性的重要纪念活动期间,学校或者各系组织一些活动,如“学习雷峰月活动”、“植树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香港周”、“台湾周”等;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得到精神的熏陶,人格的升华。

5.图书馆要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图书馆是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对于那些勤奋好学、热爱真理的人们来说,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精神的家园,创造的源泉。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一所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不为过。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要求图书馆必须尽量做到门类齐全,特别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的收集。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开辟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阅览室,丰富的阅读资料,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场所。没有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海,石亚军.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J].教学与研究 ,1995,3:31-36.

篇(5)

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示等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的常规管理,是维持政党的教学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些规章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历来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缺乏完整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我们构建了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中,既包括第一课堂,又包括第二课堂,并且第二课堂中“社会调查”的内容还规定了一定的学分;在校四年,有两次社会调查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爱心;克服了过去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教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施培养计划,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以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或免听某门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校让曾经获得过“北京地区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的学生,申请到重点大学听课,同时使其可锡听学校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作业,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此类学生还可争取获得校内奖学金。另外,对优秀的留级生可申请免重修某门课程;对构成学籍处理的学生可跟班试读(既重修留级课程又修读原班新课程);放宽学生的试读次数,由原来的一次试读改为两次;学籍处理改变一年处理一次的做法,实行两年一处理。以便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改正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的补考存在较多弊端,与正常考试相比,缺乏有效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向学分制过渡,在“教改试点班”的试点和已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我校从99级开始全部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从素质教育出发,适当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数框框;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并试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试中心,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上机测试;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测试等。总之,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

篇(6)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我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按时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出满勤。

二、潜心教研是我永恒的追求。教学中我本着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并上好每一节课,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积极指导年轻教师成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进取,又一次参与了课题研究《小学美术教学中自然媒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前两个课题都曾获得全区一等奖。在全校我是唯一一个部门主任担任周三综合活动实践课教学任务的,木工就是我的第二职业,我刻苦求学,给老木工打下手,学习木工技巧,还利用休息时间寻找创作材料,看到哪里修剪树木,带上工具就去了,为了给木工坊积攒创作材料,拉回来的木头都有好几车了,在我的带领下,木工坊的孩子们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得到了学校及参观的老师、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也为今后木工技艺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三、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党员、一名中层干部,担任总务主任工作以来,我时时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采购管理工作中,严把质量价格关,各项工程的招标采购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监督。施工中严格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先后利用假期及节假日时间完成了本部科技楼电路改造,教学楼、科技楼、艺术楼屋面防水维修及两校区卫生间隔断改造。极大改善了学生活动场所、用电安全隐患,使学校整体形象提升。按照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湖畔分校薄弱项目改造、综合楼建设相关事项。为建设综合楼,做好前期相关手续,拆除了看台、足球场。完成了薄弱项目改造的设计预算招标。做好平时各项维修维护工作。自2018年2月25日以来,累计维修记录为50多页,共计750多项。及时带领总务人员完成上报单位能源消耗报表、学校用水计划,完成全区教育装备测算统计工作。完成学校办学条件统计报表并上报。完成冬季学校火灾防控排查、整改工作。及时做好学校固定资产报废、下账工作。完成了学校出租房门头、本部教学楼柱面、墙砖维修及桌椅凳的维修。组织人员检修了所有照明设施、供暖设施设备,保证冬季正常供暖。做好了年度水系维护工作,完成公共区域玻璃幕墙的清洗工作。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组织施工单位增添了楼道文化建设宣传展板,学校门厅的文化布置、南门精神堡垒制作,楼梯墙面人物宣传展板,完成了西吉县李张村扶贫土豆的分销工作。做好一年级9个班,二年级4个班教室桌椅、储物柜的采购配发。完成了五六年级办公室的调配、办公桌、柜的制作安装工作及学校多功能室会议室的装修,会议桌的采购工作。做好两校区卫生间改造施工、验收定案结算工作。协助邓建华副校长做好湖畔综合楼建设开工前期手续、招标控制价、楼体建设设计招投标工作,监理的招标,直至开工完成至正负零的建设工作。完成了本部科技楼、艺术楼主暖管的更换维修,教学楼楼道窗户安装、全校窗户的加固。按照计划完成了湖畔分校广场道路,暖管外网、室内暖管及暖气片的全部更换,部分区域的电路改造项目的招标、施工、审计结算的全过程。完成了200米跑道和运动场的预算、招标工作,做好湖畔分校体育馆木地板维修、消防水管铺设预算、招开标工作。

四.重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意识,对各个教学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安全卫生工作以预防为主、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从严管理。加强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区域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排查,监督物业每周要对分管的区域作认真检查,作好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及时整改。 做好活动外派学生的接送租车、疾病的防控、学生饮水安全工作。监督物业加强门卫管理工作。外来人员来校要登记,做好夜间的安全巡查工作,做好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五. 加强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资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完善购物申请、进出库手续。继续按惯例对各班级、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承包管理,兑现损坏赔偿制度。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的核实报废手续。期末做好各室固定资产的检查核实,杜绝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资产流失现象。

六、不足与问题。

篇(7)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