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3:36: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综合布线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通信理论;综合布线;故障检测
一、引言背景
布线系统是整个网络工程的通信基础,是弱电系统的核心工程,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布线技术逐渐显现出他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传统布线工程中各种不同的设施布线是分别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每种应用自成体系。出现故障后将难以排查,难以维护管理。同时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出现使得传统布线系统无法对新生应用提供充足的支持。标准化综合布线应运而生,综合布线将各种应用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灵活性更强,适用各种不同应用需求。一次布线可以支持语音、传真、数据传输、影像传输等应用。近年来智能建筑占新开工建筑的比例已达3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攀升。智能建筑的持续火热使得综合布线相关技术人才十分紧缺,高职高专院校以前一直是这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随着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单纯强调高技能型的职业教育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学历创新型复合人才更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培养高学历的创新性复合型综合布线人才也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需求。
二、本科综合布线教学特点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通信、材料、建筑施工等多学科的课程,当前由于标准化施工是整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生命和保障,也导致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标准实施而轻视对标准背后综合布线的理论研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同,其教学侧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现阶段各学校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包括很多本科院校都停留在综合布线施工技术、技能层面。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如何对标准贯彻、执行,而对综合布线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背后的通信原理讲解甚少。这样必然导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同质化。无法真正体现出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特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综合布线课程中综合布线技术本科教学过程中引入通信等理论知识。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关于通信理论的著作和论文普遍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本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也并未设置综合布线相关先导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通信理论难度更大,因此在综合布线教学实践中很少应用。对于通信理论的应用价值和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可行性值得研究和关注。
三、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中通信电缆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线施工中不规范的操作将影响日后的网络传输性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遵照国标操作就要从线缆的传输特性以及信号分析入手。只有对信号和信道特性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日后才能胜任线缆认证、工程验收和故障诊断等工作。涉及信号和信道传输特性的通信知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综合布线理论课教学的应用
传输介质和信道传输特性在综合布线理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如何以信号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的以及局域网信号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信道特性,和各种参数的意义。局域网中双绞线传输的主要是数字基带信号,这种离散信号的特点是富含多种频率分量。根据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双绞线的带宽必须大于信号的带宽,否则,信号频率域上将受限。基带信号在频率域的失真将导致时域上波形的失真,波形的失真可能导致接受端接受数据错误或引起误操作。 所以信号和传输介质的选择必须带宽匹配,对信道传输特性的测量分析也要在全频率域内进行。衰减、串扰等参数也是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许多时候对信道进行特性分析要使用高频、长线、微波波导、天线等通信理论。可以看出通信理论在综合布线理论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综合布线理论教学应注意有选择地、适当地引入通信理论。多做定性文字语言分析,少一些定量的数学分析,适当引入一些数学推导。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主要分为网络工程布线设计与规划、综合布线施工技术、综合布线工程测试验收及故障检测、维护等几个部分。施工技术和故障检测是实验教学重点。综合布线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线缆的故障检测、故障类型判断、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复等要大量应用通信知识。
运用通信知识通过对故障线路的测量结果对比和故障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综合布线标准的理解。运用通信原理可以快速定位、排除故障。比如生产环境中不注意对线路的保护通常会因暴力施工导致信道传输线路特性改变,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双绞线铺设时常会挤压变形,甚至导线断裂。在实验中测量一条双绞线施工铺设前后对比,通过fluke线缆认证测试仪测试的结果可以分析高、低、中频率域内信号的衰减程度,可以诊断出包带开裂、线缆张力、绞距偏大等故障。通过信号延时参数可以诊断出长度不一致的故障。实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要测量双绞线的串扰,根据高频信号、通信原理可知交变信号会产生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干扰到相邻线对就形成了串扰。通过对双绞线串扰的测量也可以诊断线缆故障。串扰基本可以通过双绞线的绞结来加以限制。局域网双绞线制作过程中四对芯线的绞距均应完全不相同,而且彼此之间不应该出现可能在若干个绞距后重复对齐的现象。挤压和拉力过大导致线缆绞距突变导致串扰变大的故障。同时导线阻抗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波阻不连续引起功率反射,回波损耗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对信号的学习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解读测试参数,更有利于故障诊断和排除。
四、总结
综合布线教学过程中大量涉信号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综合布线施工验收等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各种故障及时定位排除。在综合布线课程中应适量引入通信、信号等相关课程理论,是综合布线本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黎连业,陈光辉.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高传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教学;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综合布线技术是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开设了网络专业相关课程,在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兴趣,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网络专业人才。
一、目前综合布线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兴起的突然性,社会上对其教育培训的准备并不是很充分。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的、针对性的课程培训纲要。各大高校开展的《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根据别的计算机课程改进而来,并不是针对其特点,广泛论证得来的。
传统的教学法,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层次,首先通过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给学生以基础概念,然后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学生的内在理解,深化其知识内涵,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方法,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缺乏学生自身的创新探索性。总的来说还是老师片面性的讲,学生片面性的记。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理论的讲授上,而到了上机实践的时候,理论又与实践脱节。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增强了学习的难度,又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合布线技术总的来说是一门计算机通讯系统课程,需要学生对本技术有内在的理解,并且很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片面的知识讲授与死记硬背,只会给学生僵化的死知识,而在具体工作中,各种变数广泛存在,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与变通能力而不能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也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改变以上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使之更加符合课程和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引进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同与现在社会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一样,不同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几乎是为了计算机教育而特定准备的。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紧密的联系理论与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体,广泛的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真正的学会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在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培训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目标相结合,以解决和探索具体的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散面讲授为关键点突破,以点带动面,捉住中心,拓展深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人为创造的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带着任务学习,拥有极高的主动权。学生不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钻探知识宝藏的钻头,随着任务目标的解决,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时刻保持的高昂的学习劲头。
(二)焕然一新的教育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比以往的知识驱动教学法有着革命性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计算机是只不过是学生复习理论或者说练手的工具,其他工具和设备,也仅仅是为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服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教师只不过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切入点,而其他教学机械,或者说工作设备,则成了学生挖掘知识宝藏的工具。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下,学生带着目标而行动,真正的参与其中。实际上,每一次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实习体验,这对学生由内而外的理解知识尤为重要。
(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我们学习的技术知识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但是,往往我们的毕业生一走到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学的跟实际工作要求根本就是两回事。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学习的要求与工作的要求。当前的社会对于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培训措施,课堂是课堂,工作是工作,那么课堂与工作中的缝隙由谁来填补?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学生在自主的探索问题过程中,已经培养出较强的用变能力和创新观念,另一方面,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只有掌握技术的实在内涵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创造情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主题或者说一个准确的任务目标,保证现实中有类似的情境发生。教师必须对每一个任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任务设计工程中满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要求。所设定的情境一定要有实际意义,能够把学生吸引进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又要广泛地捉住学习的知识点,教师要明白,一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到底能够给学生带来哪些知识。
(二)确定问题,分配任务
引导学生去面对一个可以立即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使教师针对性的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发问。凭借以往的知识,学生们一定能够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是引发新问题的开端。即能够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子环环相扣,才能保证教育方案的完整性。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此时,教师不再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是对学生进行纲领性的引导。只要保证学生的实践方向符合课程的要求,就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个人(或者是学习小组)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实际操作与检验,能够对暴露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对双绞线端接、机柜安装的学习项目中,学生要实际动手体验操作流程,并且认知双绞线,T568A、T568B端接信息模块、配线架端接底盒、面板、理线器、机柜的安装方法,管道穿线、双绞线测试方法。在综合布线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学生们要现场勘查,做好需求分析,独立完成系统结构,子系统结构的设计。确定需要的产品类型,并完成工程。与实际工程要求的一样,学生要画出系统拓扑图,管线与信息分布图,并按图施工。
(四)学习效果评价
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完成具体的问题,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动手实践能力是否符合课程进度的要求等等。第二部分是学生的自主评价。主要是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认真完备的解决,任务完成的质量怎么样等等。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此阶段进行点拨和总结,以便于上一阶段的收尾,下一阶段的开始。有些时候,特定的目标并不是能够顺利实现的。在学生独立探索失败以后,教师更应该好好的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具体开展。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任务驱动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活动需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各高校应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建设能够满足教学任务的教学场地,采购相关的器材设备,注重师资的投入。教育教学组织者要有创新的观念,主动引导教学改革的实现。另外,又要注意高教和职教的教学目标不同,要对不同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做好校企结合联合教学,让学生实际的参与到工程进去,也为企业的人才招募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个人探索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设立设当的奖惩措施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高效统一。有些任务,需要个人独立完成,有些任务,需要小组协作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面对困难的应变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有些教学难点,个人很难有效地解决,只有通过团队的公关协作,各种想法与方案交叉碰撞,才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团体协作还是个人独立完成目标,都不能无限制的拖延时间。事实上,时间的不合理拖延已经说明的学生自主探索的失败。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加干预和引导,给予学生紧迫感和信心。要适当的设立奖惩制度,对于能够高效高质量或者短时间完成任务的小组要基于表扬,并将其方法公布以便于大家共同学习。对于不专心,应付了事的小组,要给予批评。
(三)要确立培养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不能泛泛而教,而应该树立以培养高精尖,技术过硬,素质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具体就是要结合企业需求实际,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办法,我们同样可以拿来以激励学生。将企业工程师请进课堂,将学生放入工地,以体验真实的操作工程。在进行任务目标的设定时,可以参考企业同时在进行的实际目标,这样学习与工作经验可以同步积累,使得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就能入岗,成为合格的人才。
(四)综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新的评价体系。在每一个任务的实施和完成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方面:方案的合理性、创造性、操作工作态度、知识的综合运用、项目的完成质量、团体合作能力、知识的更新量。每一项指标有不同的分值,以便于检测到学生到底有哪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淡化理论考试,重视对实际知识的运用,重视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并深化考试的内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还要引入社会评价体系,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行业标准判定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总结
综合布线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需求量非常的巨大,社会要加紧培训相关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教学和社会实际的需求。同时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仅希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市场培训更多的,等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雅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应用实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李永培.浅谈综合布线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08,13
1.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搭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三个平台,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生涯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六个板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两个板块,占总学分36.9%;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三个板块,占总学分58%;生涯教育平台贯穿于四年全过程,主要包括入学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和创业意识、校企合作班等选修课程,占总学分5.1%。课程在设置上妥善处理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并通过引进、改造、借鉴等途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符合专业、经济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结构。
2.创新教学环节安排
为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避免在今后学习中产生盲目性,学院对新入校的新生在第一学期即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网络工程实训。利用学院锐捷网络基础实验室、西元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H3C网络工程实验室和云虚拟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平台,让学生带着好奇去了解网络,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学习网络。通过综合布线工程的现场讲解,通过网络互联通信的现场操作,通过网络安全攻防的现场演示,让学生对网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直观且全新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明确地进行网络工程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的集中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一主线、四层次、五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这“一主线”;加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层次”的实践训练;搭建起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五平台”;保证素质训练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应用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八模块”真正落到实处。
2.形成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制(修)订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四个层次。除公共实践外,共设置了21个课内实验、6个课程设计、3个实训教学,外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共58学分,占总学分的28.4%(不含公共实践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实验项目,合理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积极开展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科技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广泛采用“岛式实验台”,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分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明确实验的复杂过程。另外,针对学生网络基础的不同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教学、差异教学和订单式实验选择,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网站配置与管理(低级要求)”、“网络互联设备配置(中级要求)”、“网络仿真与网络编程(高级要求)”。同时,通过设置科技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途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三、以内涵建设为保障,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加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对相关知识平台进行扩展。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取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提问为辅”,其他内容以“学生课后自学为主、老师答疑为辅”的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讲细讲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精讲、选讲,通过对课程的网络化改造,在满足既定的教学要求下尽量减少课内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另外,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要先行一步”。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网络综合技能人才,提高学生阅读国外教材、文献的能力。安徽新华学院以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依托,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NetworkFourthEdition》教材,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双语思维层次”梯度模式,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表达计算机网络知识,思考、解答问题,即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采用逐步过渡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双语教学。
3.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与评价一改传统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考核采用结构化评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理论课程考核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课程总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与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法,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评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疑难问题的排除能力以及实验故障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此来探索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突出双证教育
为进一步突出“双证”教育,提高网络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证率与通过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网络工程师人才,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2012年,安徽新华学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有限公司(H3C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H3C网络学院。网络学院以“专业务实,学以致用”为理念,积极推广以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计划,并通过课程植入、考核置换等方式积极进行相关课程改革。目前学院已有160多名同学拿到了H3CSE证书(网络工程师证书)。
四、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施;学习评价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和Internet应用等,全面介绍了有关网络的基础知识。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教学需要,各种新生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使其成为一种适用于具有较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寻找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起帮助和指导的作用。任务驱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用实际工作任务组织教学,不需要学生一定要掌握定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原理知识的成因,而是侧重掌握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应使用哪些公式及原理,应该用怎样的步骤和方法,怎样解决问题才能得出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恰好可以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任务驱动教学法”侧重实践,很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因为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职院校毕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显示,其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是网络施工员、综合布线员、网络工程师等,这就需要毕业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的设计阶段就是把生产一线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项目作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二、实施过程
1.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原理及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等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和组建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为今后深入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系统理解和掌握网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有关网络的国际标准、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发展趋势,以及与网络工程有关的综合布线系统。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员。
2. 教学条件创建
(1)教材选用及建设
在选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具有一定实用性及科学性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自编教材。自编教材中任务驱动选取上本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强化职业技能的原则;内容在理论“够用、适度”的基础上,增加教材的职业拓展训练。每个知识点都配以相应的任务,通过任务解决的过程深化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及职业拓展能力;教材组织方面以实际工程任务驱动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体系教材,突出高等职业技能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
(2)实践教学环境创建
以下为用于本课程的实训室:
①网络基础实训室
主要设备:计算机60台,交换机、集线器23台,无线路由器2台,网线制作设备一批。可进行的实验项目:局域网组建、调试、管理与维护、网线制作与测试实验、Internet应用实验等。
②网络技术实训室
主要设备:计算机50台(带双网卡),交换机3台,协议分析仪1台,磁带机1台。可进行的实训项目: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3和Linux)的管理与应用,网络安全、逻辑网络架构实现等。
③网络管理实训室
主要设备:计算机35台,CISCO路由器20台,CISCO交换机21台,华为防火墙5台,程控交换机1台,MODEM 12台。可进行的实训项目:局域网组建与调试、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互连、网络协议与配置、物理网络架构、网络管理、网络系统综合项目实训等。
(3)学习环境创建
学生可在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查阅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操作相关参考书;教师可提前下发任务单、信息单等实训资料。通过对每个任务驱动下设子任务,使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进行必要资料的查询,养成目标性学习的好习惯。
3. 教学设计思路
(1)以评促学,以评带做,“教、学、做、评”一体化
每个任务驱动下设子任务的内容都是根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实际生产及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引用至实践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采用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对全过程进行评价跟踪的教学模式,以评价督促学生学习,以评价带动学生练习。
(2)逐步引入,分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若干个任务驱动下的子任务为载体,将子任务分为信息收集、建立计划、具体实施、完成展示四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设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达到学生乐做、乐学的目的。
(3)以企业任务驱动的标准组织教学过程
为学生创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围绕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训练五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4. 任务驱动教学举例
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任务。对于期中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可单独设计任务;对于相互联系的内容,可设计成综合任务。同时,任务设计要将重点、难点分散在每个任务中。下面以《计算机网络基础》中“校园网网络构建”项目为例来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针对本项目的知识点与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的专业目标、方法目标和社会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能够掌握办公网络交换配置,办公/商户网络路由配置,办公网络安全配置,商户无线网络配置,同时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工程师所应有的严谨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提出本项目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办公网络交换配置。
子任务二:办公/商户网络路由配置。
子任务三:办公网络安全配置。
子任务四:商户无线网络配置。
任务体现出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变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尝试去完成任务,因为任务中有许多内容是以前课程没有学习过的,包含了新的知识点,学生有完成的兴趣,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前导知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并及时给出相关资料,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媒介去查询资料。如上述子任务二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掌握办公网络、商户网络及路由配置等相关知识,只有理解了上述内容,学生才能正确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独立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更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为避免结果雷同,分组是可给出不同的原始数据,小组内成员按模块进行不同的分工,组内进行方案和疑难问题的讨论。如子任务三中,可对班级给出三组不同的原始数据,最终得出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设计,避免了抄袭。
5.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评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强调完成任务的重点所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构建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还需要通过教师对其结果的分析评价,达到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每完成一个子任务,由各小组的一个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由教师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任务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自信心、实践操作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种多样,如论文、答辩、评比等形式。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最终的期末分数,课程考核与实际操作可按5:5比例给出,而课程考核分数可按4:6(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给出。
三、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在探究式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团队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要对课程所涉及的生产实际应用有较广泛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物联网技术;社团管理
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以赛促教、研学相长”教育模式。物联网技术(InternetofThings)是将信息和物理实体实现整合和互联的新兴网络技术,它综合使用通信、RFID、嵌入式、传感器、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连接起来,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整合与综合应用[1][2]。物联网专业是国家新兴战略性专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专业。物联网在智能制造、工业监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将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物联网专业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无线传感网络为延伸,注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突出传感网技术与物联网应用融合的特色,着力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网络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物联网工程设计、实施、应用与技术支持和服务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维修与技术服务、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网关产品配置推广、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做到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物联网技术专业是各类职业学院正在加紧建设的热门学科,在常规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一定雷同性,在建设水平与学科发展层次上,略显不足。
一物联网技术专业现行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依据所选用的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开展教学过程[3]。由于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偏多,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进行讲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演示,例如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通信工程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力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智能仪器仪表类实验,由于各个实验相对独立,且均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的作用,以及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虽进入实验室,但不能独立的对设备进行操作,对实验的兴趣不高。同时,对于课程的考察方式为闭卷考试,期末总成绩由20%的平日成绩和80%的考试成绩组成,这样使得学生过分重视考试重点,而忽略了对课程主线的整体把握。
二以物联网方向的科技社团为载体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课程特点及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以赛促教、研学相长”教育模式。通过以赛促教挖掘培养专业特长学生,学研相长,以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物联网科技创新计划,构建高水平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社团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生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开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着力打造适合于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提升物联网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打造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
(一)以企业管理水平要求科技社团建设及管理
建设一个具有物联网专业特色的科技社团组织,是一项经过实践验证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物联网社团建设对于相关社团成员的日常要求和管理是非常高的,为了保证社团的高水平管理,按照企业管理的模式建设社团管理制度,财务、设备管理制度及例会制度。物联网社团骨干成员每周四下午必须要开例会,而且每次都有专职人员做会议记录,会议的内容要求非常务实,会议内容为:每个人介绍本人所负责的社团日常管理工作完成情况、本人在所在技术方向的学习情况和进度、相应项目组汇报所承担项目的完成情况,必要情况下增加技术及项目实现讲解环节,之后是社长及指导老师点评。社团档案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按照要求将社团中有重要贡献的同学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其专业特长、相关获奖、社团贡献等,让学生感受到在社团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可以激励后继的社团成员。还有就是要记录每一个社团成员的获奖成果包括证书,以及每次进行技术服务等重要活动的照片及文档。
(二)以赛促教挖掘培养专业特长学生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特长,物联网专业设置了软件、硬件两个专业方向,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单片机、嵌入式、.Net开发等课程整理了近百个练习项目及相关学习视频,包括项目内容,设计方案,电路图,程序代码等。这些资源以项目分组的模式,吸引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其中,能够很好的起到引导学生入门的作用。学生的培养与特长挖掘是本着海尔公司的一句企业文化来具体做的,即“我们专注于赛马,而不是相马”——你说你强我们不是听你说的多好,我们要看你拿出成绩,这样才能让社团成员充分进步。专业教师鼓励和带领社团成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以赛练兵,在每个专业方向并培养了技术骨干多名。同时还成功推荐学生就业,社团成员在企业成为了出色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
(三)学研相长,以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为了全面促进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新性,提出了“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入股的方式,极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在项目确立的过程中,依靠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证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同时,在校企合作立项论证过程中,创新性的加入了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工作。事实证明,通过加入国家发明专利的前期调研,校企合作项目在产权保护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超过15项,并已经顺利通过预审,进入公示期。以“基于物联网与GIS技术的智能农业管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为例,项目成果在农业管理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处于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具备向其他领域覆盖渗透的扩展能力,市场前景极为广泛。项目研发过程也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性指导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与推广能力。
(四)以物联网科技创新计划,构建高水平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物联网技术专业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学生科研团队,组织学生参加物联网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对已经有研究基础的同学进行指导鼓励他们申报物联网科研创新计划,在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学生,让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同学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同学建立科研团队,很大程度上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提升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技术专长的同学。科研团队按照学期为单位参加企业技术服务,同时,教师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一线的开发及技术服务等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规则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努力,科研团队累计承接过横向课题的项目数项,企业网络综合布线项目多个,企业宣传册设计一项等。
(五)提升社团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生创业能力
物联星空社团成员参加多次企业技术服务,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一线的开发包括技术服务等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规则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社团重视学生科研项目成果的孵化,致力于将成果应用到校园服务,促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社团成员研发的“新生报到系统”,累计服务学生近1.6万人次。系统从版本V1.0到V3.0日渐完善,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型的服务平台,社团以该系统申报了软件著作权,并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授权社团成员多次参加企业技术服务,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术服务项目,累计承接了科研院所的多个项目,并根据前期成果成功开展创业活动,孵化学生科技企业一个,并获得学校的场地及政策扶持。
三结论
在以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过程中,物联星空社团作为实践载体,累计获得“全国优秀社团”称号三次、“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称号一次,青岛开发区“优秀社团干部”称号两次,社团成员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两项,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60余次,并向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了多名出色的技术工程师,孵化出科技类创业公司一个,并获得场地及政策扶持。以其“以赛促教、研学相长”的构建模式,清晰的软硬件专业方向、独特的管理模式、企业级的社团文化、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水平、诸多的科研项目经验、丰富的大赛经历、可喜的各级荣誉、以及诸多优秀毕业生案例,为学院科技型社团建设提供了大量经验,这是在“校政企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凯,高凡,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渔业管理系统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29(5):33-34.
[2]GaoShan,FanDehui,JiangKai.Designofintelligent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basedon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J].AdvancedMaterialsReaserch,2014,1008-1009.
[3]高凡,林国英,姜凯,等。当代注塑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88-88.
[关键词] 教育信息资源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及其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的说,能用来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1]。
1、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系统,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网络机房等“物”的环境。也包括维持这些“物”的环境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它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2]。
2、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教育机构人员、专家学者、IT行业教育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开发者、教辅管理人员等。它是数字化教育信息生产者、设计者、传播者及管理者的集合。
3、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及其类型。通常简称为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了的教育信息的集合,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其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等类型[3]。在线讨论、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等。
(二)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从以上涵义描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与教育信息化资源是部分和整体、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任何一个要素整体功能将为“零”。形象的说这三个要素犹如组成水桶的3块桶壁,决定水桶盛水多少的不是看其中的长板有多长而是看其中的短板有多短!其效用关系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用=资源整合程度×Min(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效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1、“十五”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投资1800万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于2001年初建成了校园网,之后对校园网进行了五次扩容、设备更新的改造,现有主要网络设备:核心路由器2台,防火墙2台、核心交换机3台、汇聚交换机19台、二层接入交换机170多台。学院网络中心现有各类服务器40台。学院用于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台数约1200多台,达到每7生一台。学院有多媒体教室14间,多媒体教室比率13%。学院有1000用户的网络版趋势杀毒软件一套。学院磁盘阵列存储能力14TB。视频会议系统1套。
2、目前,校园网信息点覆盖家属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办公区、图书馆、后勤服务区所有场所。校园网楼宇之间达到1000M,各信息点桌面达到100M。
3、校园网域名:gnun.省略。公网IP地址:申请公网CERNET IP地址6000多个,Chinanet地址1个。学校校园网现有两条百兆出口与互联网连接。
4、在系统平台的建设方面实现了DNS、WEB、E-MAIL、、上网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实验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原理实验系统、计算机类考试系统、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校园卡结算、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综合消费、控水、控电、圈存转帐、门禁等功能。
(二)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
1、信息管理机构人员方面,我校专业从事信息化资源管理方面的机构只有三个:一是网络中心,现有12名工作人员;二是电子阅览室,有工作人员3人;三是精品课程制作室,目前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中有部分属兼职工作人员与无专业能力的临时工。
2、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方面,我校有院长课题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做过问卷调查,随机选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抽取有效样本200人,依据《标准(教学人员)》设计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部分。在此本人引用研究结果:(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同;(2)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和能力薄弱;(3)被调查对象应用与创新意识淡薄。
(三)信息资源建设与使用方面已建成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
1、数字图书资源:拥有超星20万种,匡九羽60万种, CNKI(1994年至今的CJFD、CDMD、CPFD、CCND四个库, 127个专题);2、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等数据资源。3、精品课程: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校级精品课程。而其中只有5门能基于网络平台下正常运行;4、尚未建立校级的教学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在线讨论等信息系统平台。
三、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构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处于失衡状态。主要矛盾表现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该矛盾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存在,因为有钱可以很容易买来设备,但对于促进人的素质及知识信息的发展却没那么容易与迅速。我国在这方面已经从重环境建设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及师资能力观念的培养。就像以前没锅(环境资源),现在有锅了,种哪些菜(信息资源)和菜怎样做(人力资源)合吃者(学习者)胃口就是主要问题了。而在我校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都相对甘肃省别的高校落后,与发达地区更无法相比。尤其更存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四、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在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方面
1、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有线信息点覆盖率达到98%及无线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发挥好网络基础服务,合理构建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信息化平台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开发和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推行实名制上网和实施网络安全监控;建设IPV6实验室及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最终实现在校园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课程都能通够通过校园网实现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四A理念(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CORE)的“数字校园”。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点的覆盖论达到98%(2011年-2013年);2、2011年,争取完成新校区图书馆、实验楼、信息楼等楼宇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新旧校区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与校园网的10G带宽的联接。(2011年);3、完成南苑1-2号,中苑1-3学生公寓网络延伸,信息点进学生宿舍工程。(2011年-2012年)4、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2012年―2013年)。5、全面推行实名制上网和网络安全监控(2011年-2013年)在学院管理范围内,全面实现办公室、教职工、学生及其他人员实名制上网。实施网络安全监控设备及软件,促使学生安全、健康上网。6、甘南州教育科研网节点建设(2011年),继续与教育厅科技处、省网中心及CERNET甘肃分公司协调,将CERNET甘南州中心节点设在我院。发挥我院在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7、IPV6实验网的建设(2011年-2012年)为向IPV6网的逐步过渡,建设IPV6实验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2、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方面
加快建立或完善:(1)学院协同办公系统,形成学院内部通信平台、内部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文档管理自动化等功能。(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招生工作、入学管理、宿舍管理、学生学籍、学生事务、助学管理、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团委工作、思想政治、综合测评、就业指导、离校管理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著作/论文/专利/鉴定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收引、学术交流、科研情况、科研考评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有环节:机构编制、人事档案、岗位竞聘、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岗绩考评、工作考勤、劳资福利、选拔培养、人才交流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5)国有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设备的基本信息、需求计划、市场调研、招标采购、资产登记、使用日志、维护保养、实验室、材料物品、房屋土地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6)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管理、招生管理、收费管理、学员管理、成绩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一体化、网络化管理,把继续教育学院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7)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浏览实验信息、预约实验、查询实验成绩、预约实验审核、批改实验报告、实验信息等功能。(8)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对餐饮、公寓、洗浴、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医院、车队与能源动力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9)统一门户,统一门户面向学校所有教师、教辅人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采用先进的单点登录技术、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10)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并维护用户基本信息库(含国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帐号(卡号)、密码(采用单向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与用户身份(教职工/学生/校友/特殊访问者)等),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
(二)在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以“拿来”为主,自建资源库为辅。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一门较优秀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与学科专家等,且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结合我校目前尚未开发过一门网络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应该通过收集国家免费的优秀信息资源、购买或请求共享名校内部优秀资源、使之本地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开发校本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
1、加快精品课程和校内优秀课程建设统一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的建设,帮助教师以自助建站的方式定制内容可动态编辑的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网站,实现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素材上传,并最终实现在互联网或校园网上的课程的网络应用系统。
2、民族特色资源――藏族文化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1)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为目标,通过建立多媒体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使原本分散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横向集中、立体共享,最终建成集多媒体信息收集、分析、、交互为一身的综合多媒体数据库,实现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为政府、企业、民众等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媒体数据信息服务,向海内外客观、全面地以多媒体信息介绍和展示甘南州的历史和现实。(2)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建设,以拉卜楞寺院所藏藏文古籍文献为基础,幅射青海、四川、云南、,形成轴心的网状文献搜集、整理分布研究蹲点,最终把全藏区所有物质载体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料,一应俱全制成电子图书。(3)藏文信息平台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进行藏文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我院藏文化研究中心典藏中心、研究中心、专播中心的成果进行筛选、整理以互联网网站的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我院藏文版网面及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建设藏文信息平台,全面传播我院安多藏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资源等。(4)藏语音教学系统,涵盖了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的全部功能。使藏语言教学教学信息化,藏语音教学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通过电脑,利用声音,音乐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1、聘请省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我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讲座。
2、切实转变(更新)观念,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领导管理层层到普通教师大部分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硬件环境的信息化,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就是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是上网,经常听到的就是――网上什么信息没有?找见了学就行了。夸大了网络的教育功能,似乎环境建设起来了,信息化的学习就自然发生了,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当然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没有深入思考研究这个问题。(2)普通教师:认为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学校的事。(3)网络中心:我的职责只是搞好环境平台的维护,至于信息内容那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因为我不是搞教学的。(4)学生:上网就是娱乐。等等。所以首要的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与培训,转变观念。
3、成立专门的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机构,形成信息化人力资源团队,制定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我校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信息资源开发的专门机构,只是依靠教师单打独斗,形不成战斗力。而且构建一个有效的良好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教学系统不是一两人能完成的,况且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技术条件。加之没有要求与奖惩措施,也没人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
4、强化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不妨先强迫学生及教师利用。从网络流量、电子阅览室的访问及数字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这些仅有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率都极低。这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教育信息资源将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当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培训很重要,我们一直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学生对信息化资源使用率很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长期的信息资源建设缺失,无多少适当的资源可用而导致学生及教师对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淡化。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使信息有人消费。在这方面课借用兰州大学的做法,对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或相关信息资源丰富的课程我们规定其中的约三分之一的课时必须依靠网络进行,并计入考核。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目的是唤醒“尚在沉睡”的信息化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兴趣。
总之,作为甘肃地处偏远藏区的一所高校,我们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群体中。我们要认真调研寻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以第五次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53.
[2]陈庄,刘加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14.
[3]孙凡士,田小勇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科学出版社,2008:18
[4]何俊丽.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情报探索,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