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4 11:17: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首先,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中占据基础地位。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素质和人才质量。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保障公民教育义务与权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为学生身心健康奠定基础,也为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和知识完善、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均起到启蒙作用:关注、保护、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基础工程,具有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等特点。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就要求小学教育实施过程需全面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与经费投入,全面保证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中强调,对于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来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小学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管理上缺乏规范性,无法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四、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且大多数办学规模较小,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基础设施上,桌椅教具陈旧,校舍建筑水平整体不高,缺少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政策保障上,很少将办学力量向农村小学偏重,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保障性政策较少;在思想认识上,农村学生家长知识层次低,观念较为落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清,无法与学校积极配合。

五、农村小学教育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术界大多数观点都认同师资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农村小学普遍面临师资质量不高、教师数量短缺等问题。在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带多个年级、多个科目的课程,还要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如负责少先队活动、参加社区活动及各种比赛项目,加上农村环境艰苦,年轻老师的流动率比较高,教师队伍老化、不稳定、质量低等导致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很大问题。

六、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

农村小学基础建设能力弱,普遍存在校舍落后,教学设施与现代化脱节的情况,甚至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要求。究其原因是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和不平均两大问题。因存在地区差异,经济较发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加上对于城乡小学教育的分配存在不均,很少存在额外拨款,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保障得不到充分落实。体育场地、乐器等基本教育设施的缺失对于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起到限制作用。

七、农村小学教育缺少与家长合作

校园教育才是教育的观点在农村较为普遍。家庭没有给学校教育应有的支持,仍然有一部分家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致使因忙着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而忽略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使小学生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对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制约。根据国情,我国农村小学生人数占全国小学生人数很大比例,农村小学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将直接关系学生的额成长成才,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做到:

(一)加强思想保障。只有正确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办学思想,端正治学态度,才能办好教育。小学教育没有升学任务,也没有经济效益,但关系着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党政机关、乡镇政府和学生家长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接受全民素质教育理念,为农村小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师资保障。造成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多于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生活环境艰苦、工资、住房等相关需求得不到实现有关,造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则多与职业理想不能实现、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和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有关。要加强师资,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标准,要求农村小学不但能在教师生活、工作方面提供保障留住人才,还要求能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提供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给教师以更大的发展完善空间。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问题分析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在不断进行改革以及加强学生们对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只有成功进行小学教育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义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既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首要课程,又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掌握一些基础的思想道德内容,在社会的实践中能够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二、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学的必要性剖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以及养成教育也在不断的提高。所有教育的相关部门以及所有小学都十分关注当下的教育工作。尽管有些教育部门及学校都曾用过教育口号、指导方针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甚至有的学校、班级也都进行了不同种类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都没能在真正意义上考到成效,甚至是徒劳无功。由此可知,海量资源的投入和德育教育的成效不成正比[1]。

据调查了解到,我国有关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屡屡发生,这种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校园德育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尤其是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德育教育的好坏与家庭的融洽、学校的发展以及民族的繁荣都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也是我国在小学教育中就开展德育教育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学的缺陷

1.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工作有效进展理论依据是教学理念,只有优秀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但是,就我国当下的小学德育教学而言,其教学成果不容乐观,例如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都把全部的经历放在数学、语文、外语等功课上,对于其他的学科都不太重视,尤其对德育教学更是漠不关心,导致我国大多数的学生都严重偏科。甚至有的德育教师自身也很轻视这门学科,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们自由学习。

2.教学模式落后

德育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背诵的内容较多,由于这门课程都是关于道德法律的,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有抵触心理,从而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当学生们完全厌烦德育课、失去学习兴趣后,在日常的德育课堂上无法集中精神去听讲,导致在最后的考试中只能“临时抱佛脚”。教师在授课时,也总是自己拿着课本在讲台前大声朗诵,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们在上课时总是思想跑路。

3.缺少教学人才

我国小学德育教学之所以落后,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业的教学人才。一方面,现如今的小学教育中的德育课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只用一些兼职的教师进行授课,由于这些兼职的教师对德育课程的内容不够了解,以至于满足授课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们的文化课严重偏科,虽然也很多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学生认真学习[2]。

四、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学的建议

1.改变教育理念

若想真正改变小学教育德育不足现象,必须改变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要知道德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积极引导教师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最后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们共同学习,确保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适当开展一些相关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德育对自身的重要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方式

若想真正改变小学教育德育不足现象,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式的成功或失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德育教学而言,其内容枯燥乏味,很难使学生对其产生情趣,因此,教师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多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

3.引进或培养教育人才

若想真正改变小学教育德育不足现象,必须引进或培养全面型的教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先在内部培养,再从外部引进[3]。一方面,学校要足够重视德育课程,按时对相关的德育教师进行理论和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给予丰厚的薪Y待遇,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进行应聘,以此壮大德育教师的队伍。

五、结论

总而言之,若想有效进行小学教育的完整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德育教学,其成功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过前提下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工作认知能力。在教学时,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银红.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才智,2012,28(05):249.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中,而小学教育改革是重中之基础,推而及之,将会对未来的中学教育带来某些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起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目的性和方法性,从思路上重视,找到突破口,从而使改革惠及千万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要。

1.明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支持

早在2000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苦苦摸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出路。这是因为小学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重大。

1.1小学教育在全民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家庭需要,更是社会需要。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可以承担家庭责任,更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每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要小学教育改革成功,就会使小学生们在教育的环境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感受和认知陌生世界,为教育的继续深化,为家庭的和谐沟通,为适应现实的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小学教育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必然出路。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进步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的春风早已吹过,十几年的峥嵘岁月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万里河山早已改头换面,世界的多彩用言语已无法表达。而我们的基础小学教育却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蹒跚而行,教育早已与时代脱节,我们的孩子和他处孩子的区别已看得分明。在这样的现实下和时代里,我们唯有改革才能摆脱落后的帽子,紧追上时代的步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触摸世界的精彩。唯有改革,小学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带来更多的契机,我们要做的就是自觉自主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支持,让小学教育改革走下去,造福我们的孩子和后代们。

2.改革要有目的性,方向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目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时代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具体体现在:给学生学习教育选择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和认知社会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入能力学习,促进精神塑造,与家庭和社会合作,让改革更有方向感和目的正确性,不至于导入歧途。

一是能力发展,即智商培养,小学教育基础性的语文和数学教育是智慧教学,是一切认知和沟通的踏脚石。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会不同。因此,小学教育改革必须明确改革是为提升孩子们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承担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责任。

二是精神塑造,即情商培养。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竞争而又合作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只有智商而无情商的人,将如何与他人相处呢?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是孤岛,都必然与他人联系着而发展。只有在情商上也得到发展,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个性发展,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万千世界。

3.小学教育改革要有方法,科学而系统的方法,避免无章程的混乱

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而优化,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没有方法的改革将是一场混乱,不仅扰乱了已有的秩序,也无法建立起新的章程。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将会使教育改革走上发展的道路,使小学教育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落到实处,有以下几点说明:

3.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程是教育的内容和精髓,没有课程的教育是纸上谈兵;

课程内容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课程内容的 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从学生的内在要求出发,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全球意识,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应受到重视。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专门针对小学教育的专业,为小学教师岗位提供人才。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体制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培养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专业教育和职前培训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注重专业课程的讲解,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好;也有的学校重视对小学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讲解,这类学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两方面互补发展,即既要关注对专业课程的讲解,又要针对小学教育这一特殊专业进行训练。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进入学校,需要一对多、面对面地传授知识,但是高校更侧重于理论方面的讲解,学生并不能亲自感受,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知识并不难学,但如何将这种理论和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高校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确定“怎样教”比“教什么”更有难度。小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体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学生产生了反作用,将错误的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甚至有些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打骂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给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

重视教学实践,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对此,学校可以进行分散实习:例如在寒暑假时期组织统一集中实习,在平时利用零散时间实习。让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义务教学活动,如支教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教学经验,又能参与公益性组织,一举两得。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过硬,一般本科高校会开展关于高等数学的专业课程,所涉及内容以高等数学基础理论为主,这也是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便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扩展选修课学习范围,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因此对小学数学的教育要更加细腻,把握住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的心理,纠正这一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课程。

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小学教育针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刚接触初等义务教育,心智刚刚萌芽,对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玩心较大,更喜欢一些艺术活动,类似于讲故事、笑话、歌曲等。所以小学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多才多艺,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可将教学融入讲故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循序渐进中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的正轨,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自身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起带头模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结语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技能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不断提高教学的技能培训工作,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创新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核心成分的养成策略[J].江西教育,2008(Z2).

[2]彭红琴.从“课本”到“生本”――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J].中国教师,2012(9).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1]高平叔.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学生;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顺应时展需求,根据教育发展标准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在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根据教育大纲要求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计划、健全校园教育管理系统、落实相关管理责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

一、小学教育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1.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过于传统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小学加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纵观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依然比较传统,这也是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水平。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上,一是管理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其中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强制性,使得学生在校园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根据学生的内心要求和学生特点开展校园管理工作;二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缺乏这关怀,也就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在传统小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无法受到全面性的尊重,校领导依然是学校的绝对管理者,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按照校园规章制度进行,无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该教育模式中,学校依然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为基准,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是为了学生升学,但从本质上说,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使得“机械式”学习依然是教育的主流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育发展都存在负面影响,俗话说“细水长流”,如果小学教育管理过于传统,给学生施加较大的学习压力,就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团队问题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未来学生还要经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可见加强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团队来说,相比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无论在学历、经验、福利等方面都存在劣势,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小学师资队伍,著名的小学通常都集中著名的教师,而一些落后小学,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漏洞。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多教师学历比较低。小学教师团队素质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并且教师的观念也相对传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使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思路也更加僵化,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1.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首先需要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也就是针对新课程理念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中,制度需要具备全面性、开放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有着绝对发言权。因此,在构建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通过教师提出学生的内心需求,校领导需要加强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参与到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从而形成“学生—教师—校领导”的制度建立模式,让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能立足于学生与教师,从而保障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教育管理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2.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针对当今小学教育管理过于僵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构建现代化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通过改善现有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一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小学教育管理改革需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校长需要做出表率,也就是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贯彻并落实“以人为本”“以生文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学生的学习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教师的理解深度,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提供方向。校领导作为学校的总管理者、策划者,校长肩负的责任最大,因此,校长需要不断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掌控能力,加强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充分利用师生的作用,从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成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一分子,构建“全员改革”的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需要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传统学校不关注的科目,如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这些与素质教育相关科目的完整性,实现一视同仁,加强素质教育力度,通过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一是在小学教育现有师资团队基础上强化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师范学院学生培养能力,政府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师范大学生能下乡支教,从而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与此同时,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能保障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改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创新改革奠定基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6):111-112.

[2]刘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求知导刊,2014(12):45-46.

篇(7)

一、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的三种认识倾向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认识倾向。

1.学术性定位倾向

这种认识倾向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观点表述,但在办学实践中影响很大。其认识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由大学和高等院校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如果淡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不仅会背离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性追求,使该专业难以融入到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之中,同时也难以有效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降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结果只能是从根本上削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合法性。二是认为中小学教师素质问题,最根本的不是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问题,而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问题。在二者之中,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是根本,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特别是教育教学技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没必要主要依靠大学教育阶段习得。如果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业,那么这种专业是以其学科专业素养为根本支撑的,离开了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就丧失了基础与依据。

2.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和高等院校的任务有“治学”与“治术”之别。在我国,这一观点最早见于的“大学止须文理科,以其钻研学理也。而其他医、农、法诸科,皆为应用起见,皆偏于术,可仿德国理、工、商高等学校之制,而谓之高等学校”[1]。沿袭这一观点,有当代研究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实行按专业培养人才,而专业分类有两套不同的标准,一种是基于学术性追求,以知识分类或学科分类为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等;另一种是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新闻专业、表演专业等,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显然只能归类职业分类体系,它是适应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而设置的专业”[2],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3.折衷的师范性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既不完全同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也不完全同意其职业性定位倾向,而主张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即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大学和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而专设的专业,这一专业虽与以往的师范类专业有所区别,但它仍不失明显的教师教育特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是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使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与小学教师的职业实践需要相结合,唯有师范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有属性,唯有师范性定位才能有效统一各种意见与分歧,使专业建设与办学实践不至于陷入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离。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内涵与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本文倾向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但依据并不是基于现代大学“治学”与“治术”之别的学校类型划分和专业分类方式,而是根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为,是否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认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性,是导致人们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上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以教师的学术水平为支撑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支撑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概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追求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养,达到教师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唯有大学方可完成此任。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实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动因所在。同样,我国在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层次,而是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囊括教师教育大学化内涵,追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以实现小学教师学术性专业素养和实践性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在强调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单纯以学术性取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与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而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虽强调了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但并未突出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实质上是承继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结合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事实,平衡学术性定位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一种折衷观点,看起来是两种观点兼顾,实际上则使自身丧失了核心理念支撑,模糊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根本价值追求。

2.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其核心在于强调以“职业性”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能力体现为一种职业能力,但这种职业能力不是一般的职业能力,而是一种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是一种概念性的统领,唯有以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为统领,才能概括教师专业化理念基本的内涵。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支撑,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无从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既需要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针对性的奠基和培养,也需要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确证与提高,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专业实践能力只需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的观点,是一种经验性的观点,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自发性能力生成观。

3.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的“高等”二字,包含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

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基于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文化背景的职业教育,是经过高等教育理念提升和实践支撑的职业教育。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当前西方教师教育观念之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正如美国的莱文报告所指出的:“把教育学院从象牙塔转变为以学校实践为重点的专业性职业学院。教育学院不应再继续像人文与科学学院那样强调学术性,而是应该像法学院、医学院那样面对自己是职业学院的现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实践领域。”[3]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目标不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也不是通过系统专业知识的持续研习而构建或完善某种学术体系,而是基于大学或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和资源优势,以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他们入职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奠定基础。其中,“高等”是背景(层次定位),“职业教育”是归类(类别定位),“专业实践能力”是根本(价值取向定位)。

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课程策略

本文以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专业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应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而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性课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无论怎么设计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还是制定怎样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回避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在重要性上更加突出,……我们需要在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并且重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4]

目前,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四大块内容。其中前三大块内容在小学教师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的背景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升。但是就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而言,这三大类课程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或处于隐含的状态,或者说,这三类课程的重点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要求有更为明确、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支撑。结合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新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中小学校和教研系统的合作与联系,创新临床实习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培养进入大学和高等院校序列,给大学和高等院校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以构建学生临床工作和教育教学实习的新体系。大学或高等院校承担小学教师培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如文化的滋养、学术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强化等,但离开基础教育学校的配合与支持,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大学和高等院校是难以确保教师培养的高质量。不论大学或高等院校给与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有这一切都应是指向实践的,因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实践,教师的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专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应该充分诠释大学“学历教育”的内涵,带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学”与“历”的生活,即“学在大学,历在实践”。为此,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应采用职业培养学院的模式,不仅仅把中小学校看做是教育实习的场所,而是与它们结成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教师教育的理念、培养方案在内的诸多问题,都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的意见、建议、认同与支持,以保证双方在共享大学或高等院校学术资源、感悟小学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中,互利共赢,使中小学校在临床实习课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方”“实习配合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以主体的责任感参与、协助和指导学生实习,以确保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真正参与和任务担当。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现行教研系统的作用。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大学和高等院校必须正视一种事实,即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研室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教研室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大学,传统的由大学与中小学校组成的“二元实习体系”是有缺陷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我们需要研究当今大学教师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生实习体系以及这种体系所需要的实习制度,这就是以学校、教研室和教师教育学院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学实习体系的重建问题”。[5]

2.引入教师教育实验性课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相对教育教学临床实习课程而言的,后者是将实习者置于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事件或现象之中而开展的直接教学活动,而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基于实验环境开展的“直接性的或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是指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加以简化的情境里,对教育事件或现象开展实验、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6]。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尽管存在研究上的争议,但是仍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参与者相信实验室实习的方法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学生逐渐相信除了教学实习之外,实验室活动较其他活动更有益”。[7]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类型主要有案例研究、咨询与访谈、示范教学、争议事件的讨论、游戏设计与演练、微格教学训练、微型课程、镜像课程、同学互教活动、反思性教学、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华南师范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对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于2005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课程与教学实验室”,并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8]。尽管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但是在当前我国师范生临床实习实效性低下的情况下,这类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更具有现实意义。

3.加强与教研系统的合作,开发“五课教研”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我国各级教研室系统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引领教师实践适应、专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模式,即“五课(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评课)教研法”,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我国在职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新任教师无论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什么教育,如果不遵循“五课”的规范与要求,都将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认为,“五课教研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可以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教师培养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五课教研法”一直没有得到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使得“五课教研法”长期停留在“草根”层面和经验性实践领域,缺乏更高层次研究的支撑。我们认为,构建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应以“五课教研法”为基础,通过对实践性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创建新的教师教育“学科实践性教研课程”,充实、丰富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同时利用大学或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五课教研法”的研究性支撑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传略(上)(1919)[C].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1.

[2]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3]王文岚.莱文报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风向标[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7).

[4][5]朱旭东.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9,(6).

[6][8]黄甫全.开发实验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J].教师发展研究,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