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

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3 11:3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

篇(1)

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监督评价企业的环保活动及实施效果,即监督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这需要建立一套考核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性或项目性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保化控制,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EMS)。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企业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履行环境义务。

1.企业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然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企业在享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及自然资源,为自身和社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理应履行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义务。

2.企业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是一种复合性社会经济组织。本身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企业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有义务重视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义务属于社会义务的一部分,保护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也是保证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社会属性出发,有必要履行其环境义务。

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与其环保形象密切相关。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方面。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无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1994年,我国成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的正式开始。绿色消费主义兴起,使得于环境无益的产品逐渐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二是资金方面,金融行业开始注重企业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9个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出于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企业也应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从一般角度看,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过国家或地区所规定的环保标准大量排放污染物,或对周围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造成损害,那么企业将面临国家性或地区性的罚款、诉讼赔偿,勒令对污染予以治理或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等。这些风险的兑现,对于企业将是一笔极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被关闭或停业。

因此,企业有必要承担各种污染治理及保持生态平衡的义务。与环保活动的相关问题操作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收益和风险。通过审计方法为企业环境问题把关,对企业环境管理积极参与,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其进行环境预测、决策和控制,从而达到监督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并从客观量化的角度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完成效果。

二、企业环境义务的内容

1.履行国家性、地区性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定的环保标准,有义务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制定适用的环保措施。

2.在建设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强从管理到操作全过程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防治和治理污染方面实施相应措施,改善企业厂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3.加强内部环保部门的工作,注重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4.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开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对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保措施,做到生产经营环保化。

5.缴纳排污费和因污染问题引起的罚款及相关费用。

6.将自身的环境业绩等相关的环境信息以一定形式进行适当的披露。

三、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体系

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是为实现评价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效果的目标,为满足相应的环境评价要求,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并可适用于企业整体或其局部。企业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应尽量予以量化,以便进行比较、改进和提高,同时采用定性方法评价为之补充。据此可将考评指标分类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从考评的企业环境义务内容上分类,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分为以下4个部分:

1.环境法律法规、企业环保政策及相关行业标准执行情况

我国已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所有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所以,企业对国家、地区性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对企业自身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应被视为整个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基础及标准,其考评指标定性地看,可以设为以下几点:

⑴企业有无不符合国家环境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情况,例如,有关环境费用、成本、效益以及一些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

⑵企业各项工程开工前是否进行了环保登记,是否遵循了“三同时”制度;

⑶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环境及经济指标及评价;

⑷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交易情况,及污染源情况、企业排污费的缴纳情况;

⑸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包括企业被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事项、原因、分配的责任指标及其完成情况;

⑹如果企业被列为限期治理的对象,关于列入的原因、要求的标准及期限、预计完成时间以及目前的进展;

⑺企业自身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⑻国家、地方性法规或社会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针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设立如下定量的考评指标:

⑴考评企业对于国家、地方性及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

适用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率=

×100%

⑵如果企业自身制定了相应环境政策,则增加指标:

企业环境政策执行率=

×100%

2.企业治理和改善环境措施的执行及效果

企业履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义务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在改善环境状况方面所取得的长期成果仅从上述方面并不能被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应针对企业的环境治理情况及企业厂区、周边环境的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反映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污染治理情况的定性指标包括:

⑴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回收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主要污染源治理情况等;

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有关的资金投入量;

⑶其他有关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这些措施对企业污染治理有侧面影响。

考评企业环境质量的定性指标有:

⑴企业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⑵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废液、废渣、噪音等的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

⑶主要的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包括环境检测项目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⑷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能、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⑸环境资源的耗用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耗用量;

⑹企业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包括使用总量和储存总量。

相应的考评企业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效果的定量指标:

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

×100%

污染源治理达标率=

×100%

污染物回收利用率=

×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100%

万元产值(或收入)排放量=

×100%

万元产值耗能量=

×100%

企业厂区绿化率=

×100%

3.企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对于环境工作的效果、效益性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考评:

⑴相关国家、地区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要求是否在本企业环保部门工作中得到严格遵守;

⑵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环境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得到正确的实施;

⑶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状况,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所增加的经济收入两个方面来考虑;

⑷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状况,如企业社会环保形象的提高,环境风险的降低,降低附近居民的疾病发病率等;

⑸企业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绩效是否明显改善;

⑹企业部门的员工环境意识是否明显增强;

⑺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在节省环境资源能源、降低消耗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

相关的考评企业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定量指标有:

企业环境成本利润率=

×100%

4.企业环境管理系统(EMS)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是将企业环保部门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系统化、体系化,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完成、复审和维持环境方针的结构、策划活动、责任、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提供完善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从以下方面细分考核内容:

⑴企业是否规定了管理部门在环境方面的义务,从而提高全组织的环境意识;

⑵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政策及程序,以保证投入恰当而充分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保护的目标;

⑶企业是否制定充分而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结构,以监督与既定的环境政策及程序的持续符合性以及遵守有关法律和条例的情况;

⑷企业是否确定战略管理规划,研究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⑸企业是否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方案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降低风险;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必要性

煤炭资源虽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炭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佳渝煤矿现状

佳渝煤矿位于南川区水江镇,距南川区约25km,距水江镇约4km,距重庆市水江发电有限公司6km。佳渝煤矿始建于1986年,生产规模为3万t/a,原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基本开采完毕,2008年经重庆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批准扩大矿区范围,现矿井井田面积0.401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煤层,开采标高+920m~+720m。扩大矿区范围后资源储量为222kt,可开采资源储量170kt,煤层赋存条件良好,煤层稳定。

2 佳渝煤矿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1 环境保护费用的确定与计算

2.1.1 环境保护基建投资估算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基建投资费用估算结果,见表1-1。

2.1.2 环保投资与基建项目投资比例

式中:HT――环保投资;

JT――建设项目总投资。

佳渝煤矿本次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80万元,环保投资62.2万元,按照上式计算,该项目环保投资占本次改扩建总投资的9%。据调查,目前国内同类矿井环保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一般在1~3%之间,本项目环保投资比例较高。

工程建成后,环保设施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其环保运行费用估计为5~8万元/a,主要包括药剂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2.2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程为达到本区环境目标要求,采取了必要的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投入较大的环保费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效益,但更多的是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环保治理后,避免了企业因排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处罚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缴纳的排污费用;减少了同周围居民等产生纠纷造成的损失;矿井水经过治理后,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生产用水,降低了场区用水费用。另外原有工业场地复垦,可恢复土地5000m2。

间接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其主要表现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避免了矿井开采和场区建设引起较大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矸石场规范设置,避免矸石随意堆放占用更多的土地;对各个污染源采取环保治理,保护了环境,确保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矿井采取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措施后,较少了矿井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地面土地利用性质、建构筑物、饮用水源等的影响,保障了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生产受到较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改善了矿区生活环境,为矿井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工程建设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就业机会,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佳渝煤矿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对煤矿企业的环保投资进行量化,进行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得出在环评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即:在项目投资时,对该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来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可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货币化计量,并将计量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可以真实的反映国民财富状况。第三, 为环境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第四,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在环评中,通过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将环境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第五,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贤刚.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胡淘, 王东华.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3] 厉以宁, 章铮. 环境经济学.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 环境与交通工作组. 交通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篇(3)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加剧,而在环境管理方面未能同步赶上,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提供相应环境信息,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

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就是环境会计的会计报表。环境会计报表是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提供给政府、环保部门、企业所在社区、管理者及职工以及全体社会居民等使用者,用以反映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在环境资源的利用耗费补偿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社会成本的情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报表的目标能否实现,与环境会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环境会计报表结构的编制是环境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环境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凡是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的核算,而进一步要求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应包括环境预算会计(或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或微观环境会计)两部分。

(一)环境会计总预算表

环境会计总预算表是由宏观环境预算会计编制,是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为编制原则,是政府对所辖地区环境治理中的财政总投入,及在环境治理中的总收入做出总预算,以便政府及时了解在治理环境的绩效,正确核算社会成本并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环境会计总预算表是由各环境会计主体逐级上报汇总而形成的。

环境预算收入类主要包括:各项税收(环保税、资源税),环境污染费(或排污费)、罚没收入、企业上缴的环保基金、环保投资利润及利息等;环境预算支出类主要包括:环境治理资金投资、环保机构财政拨款(包括事业费支出、人员工资、福利费等)、环保设备投资等。

预算收入类金额预算支出类金额

1、各项税收1、环境治理资金投入

资源税、环保税等2、环保机构办公经费

2、环境污染费3、环保机构人员工资

3、污染罚没收入4、环保机构福利费用

4、企业上缴环保基金5、环保设备投资等

5、环保投资利润

6、环保投资利息收入等

环境预算总收入环境预算总支出

(二)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编制的,在编制时,按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归类。

环境资产类主要包括: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的折旧、净值,可再生环境资产,长期环保投资货币资金、环保资源存货、应收账款—环保资源款等。

环境负债类主要包括: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其他应缴款等。

权益类主要有:专项基金、环保基金等。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以账户式或平衡式为主,将所有资产类项目按一定顺序列示在左方。负债类项目列示在右方上半部分,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列示在右下方。

资产类金额负债类金额

1、递耗资产原值1、应付环保费

减:累计折旧2、应付环保人员工资

递耗资产净值3、应缴税金-环保税

2、长期环保投资4、应缴税金-资源税

3、可再生环境资产

4、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类

现金或银行存款1、专项基金-环保基金

5、环保资源存货

6、应收账款—环保资源款

资产合计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

(三)环境会计的成本计算表

环境成本是“以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所测定的自然资源消耗标准,对企业投入进行计量和控制,并列计其必须承载的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补偿所增加的费用。”相对传统成本而言,环境成本的内容更广泛和复杂。

自然资源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耗费补偿成本、勘察成本、生产成本等;

狭义的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等。上述成本中,凡能分清成本对象的计入“生产成本”,不能分清的先计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归集分配。

成本类别产量单位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1、自然资源成本

开发成本

耗费补偿成本

勘察成本

生产成本

2、环境成本

环保产品成本

环境损失成本

环境补偿成本

3、环境总成本

(四)环境损益表

环境损益表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用来反映环境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环境开发、保护、治理中成绩与效果的报表。它以单步式结构为主,即:将所有环保收入与环保费用、支出分别加以汇总,并相互递减而得出本期环境净利润。

环境收入包括:利用“三废”生产的环保产品、以及由此获得的税收减免收益、财政下拨的环保奖励资金、还有由环保而产生的社会信誉上升所带来的收益及股价上涨收益、其他环保收益等。

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销售成本、环保产品销售费用、由于垃圾清理、人口排污等所形成的管理费用。

环境收入金额

1、环保产品销售收入

2、财政下拨的环保奖励资金

3、环保引起的股价收益

4、其他环保收益

环境成本

1、环保产品销售成本

2、环保产品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

环境利润(生态损益)

(五)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现金流入与流出汇总说明企事业单位在环保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专款专用、有无挪用,来反映环保资金运动具体情况的动态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三部分,即:环保资金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投资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筹资中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1、环保资金经营中的现金净流量

环保产品收入

减:环保产品销售成本、费用

2、环保资金投资中的现金净流量

对外出售环保设施

购置环保设备

3、环保资金筹资中的现金净流量

接受长期环保投资

长期环保借款

企业内部提取环保资金

偿还环保借款支付利润

编制资产负债表就是要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编制损益表时增加“环保支出”科目,就是要更加准确地核算企业的利润。除以上信息进行披露外,还要增加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的内容有:1、会计期间企业生产耗用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多少;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有多大;3、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对附近居民健康的影响、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4、企业已经采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效果如何;企业治理污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有那些。

二、推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要想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当前要顺利地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1、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法律体系。

作为规范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计法》,应将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列入会计法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标准。因此将环境会计理论纳入会计法体系是环境会计付诸实践最有力的手段。

2、对资源的使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免费或免税。免税(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税(费)无疑将导致该资源的耗尽和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和完善。其次,环境会计将广义的循环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会由于商品成本中增加了循环成本而使商品的价值能得到更公正、客观的反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篇(4)

关键词:环保财政资金信息披露建议

导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必然要求。目前,会计界和审计界对环保信息使用及披露状况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中,而对上市公司之外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信息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以环保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环保资金在这些单位中的使用及披露现状。在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等环保企业中,环保资金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因此,环保财政资金所涉及的会计呈报就成为表现环保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实践基础之一。

环境保护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保护资金是指所有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狭义的环境保护资金,则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而形成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秦玉熙,2005)。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主要指的就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资金。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一大批环保产业,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这些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府财政拨款是诸多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就目前环境保护阶段和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在建立生态补偿中的作用绝对是主要的,政府不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买单”人,如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只有在一些受损方和受益方十分明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建立生态补偿中的调节作用[1]。很多环保单位(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银行信贷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而且,从目前的地方实践来看,政府资金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也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环境保护等纯公用产品的投资,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投资方向,也是未来财政投资结构优化改革中的重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无疑能够提高当地环境质量。

一、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现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但在当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

(一)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尚未到位

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有些是向特定对象筹集的,有些是由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从审计情况看,目前许多专项资金的筹集是不到位的。我省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排污费,但许多市县未按规定开征排污费,大量排污单位未纳入征收范围,同时排污费征收中违规减免、协商收费等情况较普遍,影响了环保资金的筹集。而且,有些地市的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二)环保队伍日益臃肿,经费却非常有限,环保资金成了“香饽饽”

环保资金的征收和管理使用主要由环保部门来负责,而环保部门的人员经费应由财政解决。近几年来,有些县市的环保人员增幅较大,人数缺乏必要的控制,致使环保队伍不断扩大,这直接影响到了环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在我国,环保人员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环保补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则是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在排污费收入较多的地区,环保人员的开支尚可维持,而在那些排污费收入较少的地区,连环保人员的基本经费支出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污染治理经费了。因此,控制环保人员的超编现象是防止环保资金被挪用的重要一环。

(三)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亟需提高

目前,在环保资金的使用中存在着以下的弊端:未专款专用、拨款不及时、资金大量闲置,资金效益难以提高。尽管专项资金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款专用,但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几乎每一项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行的预算方式下,很多单位负责人单位经费超支较大为理由,故意挤占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的单位用于弥补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等公用经费开支,另外也有的单位将这些资金改变性质和用途,挪作它用。

(四)对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对其支出范围和用途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支出标准,对各方面的支出缺乏规模控制,导致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资金监督流于形式。而且,从资金申请到项目确定和资金分配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会出现行政不当干预等,从而难以保证专项资金获取较好的使用效益。

二、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呈报模式

为规范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管理,提高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要对这些环保产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和无偿使用,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为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国家要求环保产业部门要定期向外披露资金的使用信息,这也就涉及到了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会计报告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环境信息的披露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统一之处,这种状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呈报中表现的也越来越突出。通过课题组的调研,大体来说,我国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披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报送的及时性

据调查,在环保财政资金拨付后,约有一半以上的用款单位选择偶尔在相关部门要求提供时才向财政部门或环保部门提供有关资金拨付或使用方面的信息,约有40%的资金使用单位选择定期向财政或环保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几乎不存在从不提供任何环境会计信息的单位。

(二)报送的对象  目前,很多地方上的环保资金使用单位在报送会计报表时,先报送给同级建设局、财政局和环保局,经汇总后再统一向相应的上级部门报送。向审计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单位较少。

(三)报送的方式  在环保资金使用单位所报送的会计报表中,约有70%的单位选择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的其他方式作为向上级部门报送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报送方式中,以物量信息(即非货币信息)和记述性信息为主,少数报送货币信息的单位中则以报送资产负债表为主,财务报表附注次之,报送最少的是损益表方式。

(四)报送的内容

在报送内容方面,报送单位主要提供的是资金投入或工

程项目进度,其次就是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和资金投向,相比较来说,有关财政资金绩效信息披露得很少。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首先,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在报送的时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环境会计信息滞后。很多单位只有在被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提供环保部门以及财政部门所需要的资金使用信息,这样就可能使得环保财政资金使用上的弊病被长期隐瞒,贻误了最佳解决时机。其次,在报送的对象上,只向建设或财政部门报送,忽视了审计部门的功用,将审计和财政割裂开来,不能使其联手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后,在报送方式和报送内容上,现有的单位多采取尽量简化的方式,报表能少则少,内容能简则简,很多本应重点披露的信息都被省略了,尤其是有关财政资金绩效信息披露得尤其少。现有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

三、环境保护财政资金信息呈报的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呈报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一)项目实施或承担单位收到环保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尽快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于年度终了提交环保财政资金的信息呈报。信息呈报必须及时、准确,要定期向相关部门报送本期专项资金的用款状况、资金拨付进度以及资金到位率等。环保专项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二)财政主管部门应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三)各省财政厅和环保局对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情况。各地市财政、环保部门应当在年度终了后的20日内,将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各支持项目实施情况报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局。

(四)在会计呈报的内容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货币信息以及财务报表附表和财务说明书等物量信息。

四、地方政府已实施的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实践

由于环境污染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加大了相关的预算及监督管理力度,力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到目前为止,有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与环保财政资金相关的法规文件,如环境保护财政资金使用办法以及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等,这些法规的制定不仅为当地的环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更为我国制定统一的环保财政资金使用法规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目前环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已执行的地市范围比较小,因此,地方政府也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

在目前已执行环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地市中,河北省无疑充当了“先头兵”的角色:与其它地市相比,它较早的颁行了环保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同时在具体执行成效上,河北省的成绩也相当突出,因此,本文重点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来简要说明地方政府已实施的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审计实践。

(一)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

《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由河北省财政厅和河北省环保局于2004年12月联合颁布,该暂行办法是根据《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效益后评价暂行办法》和《河北省省级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环保专项资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本办法所致环保专项资金是指一般预算资金、排污费、预算外资金等安排的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资金。

1.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体系 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科学、规范的考评方法,对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出效益情况进行可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综合判断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运营状况、风险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为合理分配资金、优化支出提供依据。 2.对河北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还可以考核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实现程度。河北省所实行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在绩效预算中的关键作用表现为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说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从而使绩效预算的功能突出反映在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对预算拨款的约束上,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该暂行办法所涉及的财政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共包括四大部分,即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和实施管理情况,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它的构建结合了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充分遵循了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和阶段性动态等原则,各项评价内容是依据河北省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及投向(包括投向地区)而定的,可以真实具体的反应该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2)在绩效评价的方法上,实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办法,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实行重点评价。项目评价的形式包括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各评价内容中所包含的评价指标的设计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完整,便于公众理解、接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整个指标体系既考虑了定量指标,又考虑了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反映了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各类绩效水平,定性指标则反映了项目预算执行、管理的好坏。在各级指标权重标准的确定上,采用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确定。

河北省的该暂行办法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原则,通过对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该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便于提高其投入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环保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规还不完善,而且缺乏可以借鉴的对象,因此,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

(1)在该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实施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当评价指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时才算合格,该暂行办法并无规定,这就使得地方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只能通过该暂行办法得到一个与前期相比的变化值或者仅仅是一个无比较根据的具体值,缺乏评价意义。

(2)在该套指标评价体系中,包含一张“环保专项资金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比较分析表”(见表4―2),该表包括了污水治理项目、大气治理项目、固废及其他治理项目和综合指标在内的共四大类十项具体指标,借此来反映河北省环保专项资金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情况。但是,通过对河北省具体环境情况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套指标在评价内容上尚存在着不尽完整之处。

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京津冀;长三角地区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证监会和环保部污染治理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加大上市公司环境的披露力度,完善大规模产业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报告体系。

一、文献综述

唐国平认为企业环保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它追求的是内含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而且这种投资行为的结果往往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环保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保投资是以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环保科技研发创新为投资项目,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本文认为从宏观层面看环保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一)股权结构特征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组织结构。一般来讲,股权结构含义是指股权集中或分散程度。因为现代公司一般会有委托关系,影响到公司的治理效率与行为,能够在公司企业治理中发挥多少作用。因此,股权Y构特点是影响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偿债能力

公司偿债能力对其环保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环保投资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如果在约定时间内不能收回资金,会对公司的资金链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增加公司当期的成本费用。作为公司债务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更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环境状况。综合来看,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越高。

(三)发展能力

公司发展能力是对公司成长性的概括,发展能力体现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平上,很多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这些公司进入环保投资领域的内在动因,希望能够通过环保投资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而在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公司形象,是对其发展能力的内化指标。

(四)公司规模

不同规模公司承担相同的环保治理投资规模,对公司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环保投资所需资金量较大,对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环保投资支出所占份额较少,所要面临的资金压力也较小,因而从目前来看很多环保投资公司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这部分公司也希望能够通过环保投资来履行社会责任。

(五)政府

企业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他们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政府干预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给企业施加了很大压力,然而如今已经逐渐转化为直接管控与间接管控互相融合,鼓励企业提升环保投资水平。如果上市企业能够做到节能减排,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税收方面,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一系列措施都能够鼓励上市企业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处理好各种污染源。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对比

(一)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现状

对我国A股有674家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较上年同期增长5.2%,通过年度财政报表形式拟定的报告有68个。本文选取其中京津冀地区选取中钢国际、八一钢铁、三钢闽光、西宁特钢、河北钢铁、首钢股份、凌钢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长三角地区选择武钢股份、华菱钢铁、方大特钢、新兴铸管、华菱钢铁、四方达、大冶特钢等35家上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上市公司近三年环保投资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分析比较表的各项数据可看出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投资规模,环境保护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环保投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钢铁类上市公司环保投资之和

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环保投资/当地GDP总量×100%

环保投资占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环保投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00%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环保投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而环保事业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环境污染问题欠账较多,环保投资总额不能有效缓解当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保污染压力。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环保投资比重较为稳定,不同之处在于京津冀环保投资稳中有升,长三角环保投资在稳定中略有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津冀政府和企业对环保投资的认识不断提升,更注重绿色经济发展。

对中钢国际、八一钢铁、三钢闽光、西宁特钢、河北钢铁、首钢股份、凌钢股份等七家京津冀上市公司,武钢股份、华菱钢铁、方大特钢、新兴铸管、华菱钢铁、四方达、大冶特钢等七家长三角地区上司公司污染物排放总和和污染治理投资对比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投资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的上市公司都强化治理污染方面的投资不仅是因为政府强化了对环保工作的关注程度,成为区域环保投资的主体,并且政府强化了对治理污染工作的监管,也是因为企业也提升了环保意识,将原来被动性的治理工作化为了主动。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以上环保投资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影响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选取的主要变量如表4所示。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促进我国环保治理工作的发展,政府近些年一直在不断修正环保法律,促进上市公司环保投资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为了考察环保政策对上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投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整体上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结合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政府环保政策特点,长三角政府环境管制的高压态势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效益上的提升,并促进上市公司生产的活力。

(四)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环保投资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的EPI均值为0.0091,而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EPI均值要显著高于京津冀,为0.2471。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占据显著的优势,说明在长三角地区上司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较高,而京津冀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低于总样本的平均值,这说明在京津冀地区普遍存在对环保投资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从股权结构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量FIR的均值为0.4723.

长三角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量FIR的均值0.4953,二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两个样本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股权集中现象。从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统计结果为0.7321,长三角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统计结果为0.1383,京津冀地区显著高于长三角地区,说明京津冀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而长三角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属于非国有企业。从独立董事比例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Ⅲ统计结果为0.3842,长三角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ID统计结果为1.5342,二者具有显著的差异。

(五)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与上市公司环保投资

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司公司的环保投资策略,区域经济差异引发政府财政支出差异,进而导致区域环保投资不均等问题。财政支出不均等程度越大,环保投资不均等问题越严重,财政支出不均等是导致环保投资不均等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环保投资不足问题,不仅要从总量上增加各地区的环保投资额,还要从区域层面合理配置环保投资,消除环保投资的区域不均等化。为了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对上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环保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关联紧密。京津冀、长三角上市公司虽然都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然而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重工业核心区域,长久以来处于经济粗方式增长,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地区大型建设,钢铁行业发展迅猛,这也导致区域形成了以重生产规模,轻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长期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并不能随着区域环保政策的调整而立即改善,企业转型面临的阻碍更大,这一问题使得京津冀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压力更大:而长三角企业在更倾向于进行环保投资。

(三)公司效益状况和上市公司环保投Y关系

根据2013-2015年京津冀和长三角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建立以下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上市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利润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保障。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重视环保投资,积极进行环保投资可向市场传达其重视环境保护,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信号,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环境风险小。由表9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公司为提高环境保护投资需要对环境治理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司当期的成本或费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水平。所以,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投资。上市公司规模与其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篇(6)

第二条*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环保专项资金)是指由省财政安排的专项用于政府投资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环保奖励、流域性、区域性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自然保护、天然气推广、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环保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按年度预算统一筹集,按规定用途统一安排,统一管理。

第四条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1、政府投资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环保奖励。主要指各级政府投资解决的关于宏观战略重大环境综合整治的环保项目;重点流域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保规划编制;省政府对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质量指标考核等环保奖励。

2、流域性、区域性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流域性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主要指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丹江、嘉陵江、洛河、泾河、葫芦河、窟野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污染源治理;区域性重点污染源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指陕北能源开发区、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北生态科技产业园区、杨凌生态农业示范区、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城市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保护项目。

3、国家及省、市(区)、县(区)下达的限期污染治理项目以及全省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

4、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指国家国债资金及中央预算内安排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

5、生态自然保护区环保项目。主要指具有典型生态特征、重要科研保护价值、重要示范意义、管理设施相对薄弱的国家及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矿区生态恢复等项目。

6、天然气推广环保项目。主要指城市天然气推广和集中供热工程、行政事业单位燃煤锅炉改造补助项目。

7、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项目,主要指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环境监理监督能力建设、环保科学技术研究、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信息化等基础能力建设。

8、环保产业项目。主要指环保科技产业研究开发、环保设备研制开发、秸杆焚烧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推广、环保标志产品制造等项目。

9、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抢险治理的环保项目。

第五条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

1、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使用范围,属政府性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益性环保项目,环保专项资金原则实行无偿安排使用,视为省级国家资本金投入。

2、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专项资金原则上不予安排。属于国家和省、市确立的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环保专项资金可以实行有偿使用和项目贷款贴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开办的环保产业项目,一般可以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补助视为国家资本金投入。

3、对于国债资金安排的或银行贷款数额较大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用环保专项资金安排必要的前期费用和贷款贴息。

4、非国有企业申报环保专项资金,原则上不予安排。但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并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范围的环保项目可以给予重点支持。其资金使用一律实行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办法。

第六条环保专项资金申报使用的条件

1、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使用范围,并经相关机关批准立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单位均可申请使用环保专项资金。

2、项目单位管理规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放费。

3、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项目单位,其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必须按要求筹集到位;凡有偿使用环保专项资金的,其项目必须有经济效益和还贷能力。

4、以前年度曾安排使用过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其实施过程中未出现过违规违纪问题。

第七条环保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

1、申请使用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必须填写《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见附件1),城市燃煤锅炉改造项目填写《燃煤单位锅炉改烧清洁燃料情况申请表》(见附件2),并附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文件、项目实施方案等资料,向同级环保、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项目单位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后,向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申请;市(区)、县(区)项目单位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由市(区)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后,联合向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申请。

3、省环保局会同省财政厅对上报项目进行筛选,确定考察项目。

4、由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组成考察小组,对确定考察的项目按照本《办法》第四、五、六条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提出项目审查意见及资金安排建议,省财政厅、环保局依据考察小组建议共同研究确定项目并下达环保专项资金预算。

5、环保专项资金的申报时间: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应于每年3月底前按规定程序上报。申报项目要有重点,省级部门项目申报数一般不超过5个,市(区)部门项目,重点城市申报数一般不超过20个,中等城市申报数一般不超过10个。其超报项目将不予受理。

第八条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1、环保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凡是已确定的环保项目资金预算下达后,所有项目单位都必须与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签订《*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保治理项目责任书》(见附件3),项目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后,省财政直接将专项资金拨付给项目单位的省级主管部门或市(区)财政局;省级主管部门和市(区)财政局要根据省财政厅、省环保局与项目单位签订的项目责任书、项目工程进度拨付环保专项资金。

2、环保专项资金中有偿部分的管理,由省环保局负责管理,在*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环保有偿资金专户。凡是已确定的有偿使用环保项目,资金预算下达后,项目单位除签定项目责任书外,还要与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签订《*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保治理项目借款合同书》(见附件4)。项目单位和担保单位的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后,由省环保局具体办理有关借款事宜,并负责按期回收借款,所收回资金可按本办法规定滚动安排使用。

3、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要严格执行《*省财政厅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办法》,项目使用单位应及时向省级主管部门、市(区)财政、环保部门报告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 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

在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递增、排放高于治理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力度仍急剧提升,而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上,也出现增长趋势,这就提升了减排工作的难度与力度。

1 主要污染物减排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落后。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减排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实现,而对无益增加企业利润的键盘其项目却不加重视,这就造成减排工作直接性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减排工作的开展。减排处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减排过程中,仅仅依据基本标准,停留在生产排污末端治理,并没有使减排治污工作真正进行,这就加大了环保部门的治理压力。

2)制度保障性缺失。基本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是进行减排治理的有效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并没有专门性的减排实施法规,这就造成环境污染排放增加,治理规范性和法制性不强,进而造成减排治理难度增加。

3)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性的经济生产结构,是引起主要污染物的关键原因。现代经济的主要拉动因素仍是工业,而现代工业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低循环的发展模式,造成COD、SO2等的排放加剧,而在短时间内这些重污染企业,如造纸、化工、火电等仍存在,这就造成短期内环境补偿不可实现。虽然已经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鉴于技术、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多方位的制约,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而在企业现行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发展循环经济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所以,要实现减排仍具有长期性。

4)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环境基础设施如污水收集系统、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空气净化设备等建立不完善,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管网建设不足等地区,则会出现空白环保现象,这就造成减排工作基本性的硬件保障缺失。

2 强化减排工作的措施

1)提升减排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减排企业要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相统一的观念,将环境职责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要求,强化环保生产与经营,进行资金、设备、人员保障,提升减排治污力度,将生产治理、排口治理和发展治理相结合,有效实现减排治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领导作用,完善减排机制体系。建立减排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各地方、各部门的减排职责,强化行政、制度、政绩等各项管理,以实现减排有效。其一,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制度。以时期内的规定为基础,制定“十二五”期间主要的排污标准与年度规划,提出减排方式与保障措施;制定适应于地区减排工作的制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报表,并进行减排工作报告,以提升减排管理与监督。其二,将减排工作落实到各地紧急发展综合评价中,生成经济、环保、绩效等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以责任落实、权限制约、岗职明晰的方式,落实减排工作。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的条件下,要严格按照地域发展标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那些关键性的工业进行调整,依据资源条件、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环境承载力等实现工业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建立节水工业、实现清洁用水和循环用水,加强洁净生产和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审计,建立企业发展链接诶,实现废物有效利用等,以实现环保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电力企业管理,由于电力企业是SO2,主要来源,而这就要求在其管理中,要进行能源结构改造,提升能源利用率,增加新能源等,以有效实现物质能耗和环境污染度的降低。

4)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减排硬件保障。加强资金、技术等投入,建立、扩建排污厂房和设施,强化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注重建立和保护、建立与实施相结合,同时,以法制性保障进行依法减排工作,依据“管网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处理负荷实现率,以保证污染治理效益。

5)强化监督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效能。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自身职能,进行环境规划与监督,统一环保信息等,以有效推动环保工作进行。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减排标准、减排工作、减排企业等进行管理,并强化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上下级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依照基层经验,进行方案制定与实施。

6)加强环保宣传,促进民众参与环保。对各地区的减排情况,以网络信息平台公布,以实现社会监督;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促使企业接受民众监督,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3 总结

在现代经济片面性增长的刺激下,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仍旧存在不足,而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完善减排设施、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发挥环保部门和社会群体作用等,以最终实现减排效益。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百项工程研究组;试论目前居民生活中最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