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3 10:01: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篇(1)

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以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传统为目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些革命老区开始转变思想,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发展红色旅游。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一系列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尤其是江西省率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旅游口号,将红色旅游真正推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其实,红色文化走向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发展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1.1红色旅游需要全新的市场规划要将红色旅游与市场相结合,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红色旅游的消费群以及做好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建设,使红色旅游在市场经济中能够长足发展。

第一,对红色旅游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笔者认为,山西红色旅游的市场定位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展开。首先,将市场定位到山西省内。这只是山西红色旅游推广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该继续开发和完善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目前山西红色资源状况而言,好多资源被搁置并慢慢消失,已经开发的资源或由于管理不善或由于资金短缺而衰落。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并修缮未被开发出来的红色资源,对于那些已经开发出来的景点,应该由政府牵头并组织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完善景点建设,使山西省所有的红色景点从整体上有一个完整的布局。通过对省内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并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再将市场扩大到国内市场。依托第一阶段形成的品牌效应与周围省市联合发展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带动中西部红色旅游的发展。例如,陕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在山西感受革命根据地感受艰苦奋斗、自给自足的氛围,再到陕西感受第一代开拓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情怀。再次,将市场定位到国际市场,将山西省的红色文化带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对于红色旅游进军国际市场,我们都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红色文化只适用于对国人的教育,很少将红色文化介绍到国际社会,反而让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对国人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将红色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使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红色文化景点洋溢着浓烈的革命人文精神,增加其历史厚重感,形成高品质红色文化景点,以吸引国际游客旅游观光,不断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消费者需求,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点。将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最终要面对的是消费者。因此,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细分原则”的概念。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按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子市场都这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容易形成稳定的消费群。而不同的子市场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的不同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由于不同消费群体之间文化背景或者个人阅历的不同,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因此对于红色旅游的需求层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了解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知史而明智,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不易。而对于党政机关干部而言,大部分人对于历史史实已经了解,而是应该深入细致的让他们更具体更真实体会我党第一代开拓者的艰苦,切实感受党在革命岁月的顽强生命力。对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寻求不同消费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在开发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商机,更好的满足不同消费群的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础。山西本身地处黄土高原,加之红色旅游景点多处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市),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产业,必须使交通、通信先行。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使红色旅游的基础性条件得到解决,更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1.2红色旅游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近年来,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山西省在红色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是指,山西省许多红色文化景点由于地方重视程度不高或资金短缺等问题没有被正式发掘出来,甚至一些重要的红色景点资源由于地方大兴土木而逐渐消失。其实,好多革命老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是由于当地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致使原有资源得到破坏,有的甚至打着红色旅游的幌子,大肆兴建现代化别墅,搞休闲度假村,偏离了开发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二是由于管理不善,景点环境遭到破坏,使得客流量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要强调科学的规划,更要重视区域红色旅游的审批工作,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审批小组,对于山西省所规划的重点开发项目,切实考察,合理规划。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检查力度,对于没有审批的景点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不允许其动工兴建。

1.3红色旅游需要培育新型人才红色旅游产业是特殊的旅游产业,它从属于服务性行业,而服务性行业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当前,人才问题是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瓶颈,它主要包括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当代红色旅游产业既属于文化产业也属于旅游产业,这就要求管理人才既精通文化产业及开发的规律,又要了解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山西红色旅游才能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笔者认为,山西省应从三方面解决人才管理问题。首先,在岗管理工作人员要经常参加职业培训,经常聘请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提高在岗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其次,加强与山西省高校的合作,从高校中遴选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山西省红色旅游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再次,要加强与国内外具有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旅游机构和景点合作,为山西省引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具体景点而言,导游人才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好的导游解说员,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介绍词和历史故事,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使原有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物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能深入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使游客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因此,加强现有导游人才的培训并遴选高素质导游人才充实山西省导游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产业的创意化开发

近年,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传统产业在诸多新兴事物面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借此红色文化发展之际,利用传统产业平台打造新的红色文化,还可以给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改革开放到现在,山西省的图书出版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发展,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势在必行。要改变红色图书严重缩水的现状,首先减少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控力度,逐步将其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学习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思想,才能使山西省图书出版业在各种刊物以及各种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和该方面的爱好者积极投稿,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但红色文化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道德感,不能因为过度市场化就放弃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公德,仍应保持其积极乐观、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态度。第二,表演艺术的创意化发展。表演艺术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它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历史上,表演艺术一直经久不衰,为观众带来视听兼备的精神享受。尤其是,近代以来灯光音响等现代元素的融入,使表演艺术中的许多创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故事,将这些具有山西韵味的红色故事和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必将成为山西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云南省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大型舞台剧《云南印象》就是这种运作模式的典范之作,它将现代舞蹈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使这部舞台剧既有现代舞蹈的力量之美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柔美。加上,舞美灯光的完美配合,使这部舞台剧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云南印象》成功的背后,是以“原生态艺术”为卖点,借助杨丽萍本人的名人效应和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取得成功的。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创意,使云南取得了社会和经济双重收益,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云南印象》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市场营销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第三,影视产业的创意化发展。影视业无疑是山西省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将山西红色文化中的传奇事件和传奇人物作为创作素材,依靠现代影视业打造出属于山西人自己的时代英雄。当前正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各种西方思想趁机渗透。走进电影院不难发现,好莱坞大片的上座率远远高于国产电影。更令人遗憾的是,当问及偶像问题时,周围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围绕着国内外的歌唱明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甚至还有像希特勒、本拉登等负面人物在此之列。因此,不仅是山西省整个国家都需要一个红色英雄人物来重塑被西方娱乐思想扭曲的价值观,重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将山西的红色英雄与现代影视结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使山西省红色文化在政治和商业的博弈中找到出路,是需要各方努力和思考的问题。

3、创意服务,展现另类红色文化

篇(2)

关键词: 漯河 旅游 旅游资源

一 漯河旅游资源的现状

漯河市作为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在发展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漯河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舞阳县发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和用猛禽骨管制作的七音骨笛。其中甲骨契刻符号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称世界产生文字最早的文明古国埃及的象形文字还早一千多年;而骨笛已具备七音节结构,可以吹奏旋律,在世界音乐史上属最早的实物发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公元前656年率八国诸侯在召陵会盟联军伐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多国联合作战;东汉召陵人许慎,历时二十二年编撰了中国第一部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它集文字、音韵、训诂学之大成,是研究先秦以前文字的阶梯和桥梁;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郾城决战”大破兀术精锐“铁浮图”和“拐子马”,旋又在颖昌(河南临颍)击败金军十二万,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但南宋高宗先后发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现商桥镇战”中率先冲阵,以少胜多,临危不惧,最后马陷淤泥,被金军乱剑射死,尸体火化后留下箭镞二升。岳飞用兵刃刻“杨再兴坟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历史古迹,代表了漯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而以彼岸寺经幢、小商桥、三绝碑及受禅台、许慎墓为代表的190余处文物古迹,处处彰显漯河历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产业旅游项目;采取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风景区、、双汇集团等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人文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以文化促经济,为我市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宗字祖许慎故里、拥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出土七音骨笛的贾湖遗址、小商桥风景区等一批历史古迹,漯河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积极开发利用我市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主题,沙澧河风景区、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相连接,城市景观游、特色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4A景区标准的许慎文化景区,在市区建设许慎广场、竖许慎塑像。以“受禅台”、“三绝碑”为依托,建设繁城三国文化景区。配套完善小商桥景区旅游设施功能。以贾湖遗址为依托,建设有2道金牌接到处;抗金名将--岳家军先锋官杨再兴在宋金”商桥之战”中率先冲阵,以少胜多,临危不惧,最后马陷淤泥,被金军乱剑射死,尸体火化后留下箭镞二升。岳飞用兵刃刻“杨再兴坟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历史古迹,代表了漯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而以彼岸寺经幢、小商桥、三绝碑及受禅台、许慎墓为代表的190余处文物古迹,处处彰显漯河历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产业旅游项目;采取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风景区、、双汇集团等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人文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着力打造漯河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利用我市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主题,沙澧河风景区、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相连接,城市景观游、特色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4A景区标准的许慎文化景区,在市区建设许慎广场、竖许慎塑像。以“受禅台”、“三绝碑”为依托,建设繁城三国文化景区。配套完善小商桥景区旅游设施功能。以贾湖遗址为依托,建设贾湖文化大园。开发舞阳北舞渡古镇,建设北舞渡旅游区。二是围绕“两河四岸”开发城市景观游项目。打造沿河景观带,建设体现“历史漯河”、“文化漯河”、“生态漯河”、“园林漯河”、“田园漯河”、“现代漯河”等为主题的滨河游园。对市区现有的跨河大桥高标准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做到“一桥一个主题”。发挥沙澧河水资源优势,削坡厚堤,拓宽水面,积极开发水上文化娱乐项目。结合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旅游项目。

二 区域旅游资源研究的内容

如何发展漯河市旅游?结合漯河实际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以许慎文化为代表,整合漯河历史文化资源。许慎文化需要与周边的贾湖文化、小商桥文化等有机联系,成为立体性的漯河特色文化。二是要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文化气息,突出漯河食品名城特色。漯河不单有双汇火腿、临颍方便面等现代食品,更要有舞阳豆腐、北舞渡胡辣汤、繁城牛肉、郾城驴肉作为补充,打造一条龙式的文化旅游大餐。将现有的古代文化和现代农家小吃相结合而形成特色“农”文化,趋使有传统文化和现代名吃相结合的特色“食”文化……多种文化的发展是以许慎文化为灵魂,形散而魂聚,统驭于许慎文化之下,形成漯河特色文化的合力优势。三是将现代旅游与购物旅游有机结合,依托漯河双汇火腿、临颍方便面等现代食品,更要有舞阳豆腐、北舞渡胡辣汤、繁城牛肉、郾城驴肉等文化旅游大餐,形成“游漯河,购产品”的游、食、购相结合的独特“购”文化。四是开展年度“经典经文”大赛活动,形成独具魅力的市民文化。从学校抓起,背诵经典;从单位抓起,学习经典;从社区抓起,宣传经典。打造漯河经典文化,使外人一踏上漯河这片土地,就能被浓浓的漯河特色文化所感染。

三 区域旅游资源研究价值

篇(3)

关键词:三峡库区;特色旅游经济带;生态之旅;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7-01

一、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主题不够鲜明

四县虽然拥有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区域旅游的特色主题不够明确,与其他区县的旅游产业相比,没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同时,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削弱了主题定位的特色性,导致区域旅游产业特色不“特”,市场主题不够鲜明。

(二)发展策略不够明晰

从总体上看,四县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强力主导。但由于政府的主导力不强,导致该区域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落后,民营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亟待创新,政府引导性投资、民间资本跟进等尚未形成态势。

(三)区域合作不够深入

四县旅游景区(点)分布较为分散,大多以孤立形式经营,有“点”无“线”,景区(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交通物理串联。导致区域旅游发展仍处于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的状态,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加快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长江三峡・生态之旅”特色旅游主题,加大区域资源整合的力度

三峡库区要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长江三峡・生态之旅”为统一的主题,制定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的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合作、企业合作、政企合作和社区参与,塑造统一的旅游形象,形成一个集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秦巴巫武”特色山区旅游经济带核心区,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主题明确、特色突出”。

(二)树立大旅游理念,以特色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特色产业同步发展

树立大旅游的理念,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将现代旅游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把农村、工业及企业当作旅游景点来建设,使旅游的“引擎”效应凸显。以旅游为名片,注意品牌塑造,展示天然、有机特色产品,推介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服务和产品,把区域特色产品“卖”向全国、全世界。

(三)发挥政府前期主导作用,着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让利游客,扩大旅游市场规模

在特色旅游经济带开发前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大力开发生态观光、森林生态养生、游船休闲度假、直升机空中鸟瞰等生态旅游产品,用绿色旅游吸引顾客;同时,要主动开展市场营销,采取切实措施让利游客,扩大市场规模。待市场规模形成后,方可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旅游经营发展。

(四)建立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设性的机构,推动县际之间、区域之间旅游发展的深度合作

可由市政府出面,组建有市级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县际相互协作的实际问题。建议设立常设性机构,督察具体负责规划措施的落实情况,推动区域内各县之间开展有效合作,从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客源相互输送等目标的实现。

篇(4)

____镇地处____县城东北103公里的____腹地,位于____两省、三县(____、____、____)交界处,辖9个村(社区 )2857户11349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海拔410—1560米。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

──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镇因中国工农____第____军曾在当地九龙山浴血奋战,并创建革命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____精神深入千家万户。

──____唯一省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____年4月1日,投资1509万元的____纪念馆园区建成并对外开放,是____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市首家被命名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开馆以来,共接待省内外学习、教育和观光游客5万余人次。

──“中国____”核心区域在____。____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富产汞、锑、金、铁等,其中地下汞矿存量位居全国之首,亚洲之最。据史载,秦陵地宫水银、北京故宫所用的上好朱砂,均来自____青铜沟,____被誉为“中国____”,而汞矿主产区青铜沟位于____镇境内。

蕴含巨大的潜力

____镇交通便捷,境内山水奇石景观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现代工业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有四大潜力可挖:

天然宝石──鸡血石。在原公馆、洛驾、北沟、青铜沟一带是出产鸡血石及朱砂、宝砂石的矿区,古人统称青铜沟。青铜沟的鸡血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昌化鸡血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巴林鸡血石有数百年的历史。青铜沟的鸡血石历史早、品种多、质量好,全国首屈一指,占世界领先地位。

天然氧吧──宜居地。____镇境内生物种类多,森林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位居全县之首,比省上“____”提出的____覆盖率预期达64%还高16个百分点。空气清新,负氧粒子含量每立方米达20000个以上,实属天然氧吧,是益寿宜居首选之地。

历史遗迹──古矿洞。位于____北部小河镇公馆与____镇竹筒的大、小青铜沟一带的古矿洞遗址,地质部门记册在编的有900余处,实际超过千余处。它们深浅不一,小的深数米,大的深数百米,千年古矿洞群见证古代采矿业发展历程,极具考古价值和申遗前景。

人文景观──古民居。____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以陈家大院贞节牌坊“節勵松筠”石匾为代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飞檐翘角的明清民居建筑与现代富有____地域特色的“汉水人家”民居,风格迥异,比对鲜明,让人视角穿越时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厚积薄发的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聚力建设,____镇域经济取得了突破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畜牧、魔芋、林果等富民产业基本形成,____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32元,较“十一五”增长2.8倍,高于省市县平均水平。

大交通不断改善。____镇虽然地处县界周边,但交通便捷,____“大北环”公路穿境而过,北距“西康”高速____小河出入口约50公里,西与316国道、“十天”高速畅通相连,“红东路”与____县对接贯通。近五年,全镇新修村组公路47.5公里,水泥硬化51.1公里,修建拱(函)桥20座,通村水泥路形成网状贯通全镇9村,公路通组到户率达89.3%。

新民居独具特色。近几年,____镇抢抓国家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革命老区建设等政策支持,中心集镇新民居建房574户,建成以“汉水人家”风格为代表的丰积等村(社区)集中安置点20个,全镇共建新民居2423户,占全镇总户数83%,以集镇为中轴,形成具有____风格的新民居群。

配套服务基本健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____镇内三产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近年来,新开办农乐10家,餐饮业8家,商店11家,先后推出系列旅游纪念品。全镇农村网改达85%,通信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配套服务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____精神根植民心。当年,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____战士被当地群众尊称为“____老祖”,____精神世代相传,造就淳朴民风。特别自全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以来,朴素的____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活动室规范化建设达100%,干群创业激情得到全面释放。

未来发展的构想

发展____旅游,打造____品牌。立足____镇情和现实基础,发展旅游业应围绕一个主题、搭建两大平台、突出三条主线、主攻四大看点。通过抓项目促开发,实施高点起步,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一个主题──____精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____精神是革命先驱留给老区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____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所在。新时期,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____精神,不断升华凝练____精神。通过大力弘扬____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思想境界,形

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以村民自乐班和景区红色文化节目活动为载体,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把____建成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新镇。 两大平台──____纪念馆园区、古矿冶遗址。坚持把红色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将____纪念馆园区打造成____红色旅游标志性精品景区。目前“____纪念馆园区”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已完成,力争尽快启动实施,建成后的园区规模扩大到12.6平方公里,提升纪念馆园区品位,使之成为融革命传统教育、德育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和干部培训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以____为核心区的千年古矿洞群遗址,下一步加强与各级文管部门衔接协作,对____古矿洞群开展详细调查,作好打包开发前期工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矿冶遗址”。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博物馆;建设;发展

一、海北州博物馆群落建设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北历史悠久,人文资源禀赋极佳,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为支撑的地域文化资源体系。海北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代表性旅游资源35处,其中,青海湖、王洛宾、原子城以及丰实的草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是海北州拥有建设博物馆群落弥足珍贵的资源禀赋,为海北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区位优势与日俱增。海北州东临省会西宁市,北接甘肃省河西走廊,西与海西州接壤,南隔青海湖与海南州相望,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承东启西的农牧结合部,环青海湖经济区和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的核心区域,历史上曾是西平张掖道、鲜水酒泉道的重要丝绸辅道。青藏铁路、国道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州府距省城西宁100公里,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区位交通的便捷畅通,让海北州成为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圈和青藏高原旅游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海北州作为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处于全省“四区二带一线”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为建设博物馆群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文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近年,海北州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积极培育了一大批文化企业和特色经营户,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民族工艺品等行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有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健全旅游要素体系,有效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领域的消费,丰富和提升了旅游消费的内涵和层次,促进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这为博物馆群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海北州博物馆群落建设原则

博物馆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了一定地域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是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重要文化服务场所。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新挑战下,城市博物馆宏观发展规划的新趋势是运用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理念,推动博物馆群落建设与旅游、科技、优势产业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作用,提高博物馆对社会教育、人文传承、文化发扬、等方面的贡献。

(一)推动博物馆群落与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资源在地方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旅游已经在自身发展中成为城市旅游的实体构成。州委州政府坚持博物馆群落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博物馆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以青海湖、原子城、西海郡为代表的博物馆群落文旅品牌。培育以博物馆群落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线路,设计生产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增加地方收入,扩大居民就业,放大博物馆群落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推动博物馆群落与现代科技融合。海北州的博物馆群落建设坚持借鉴与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大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创新利用。推进博物馆与数字、网络等技术深度融合,增加模拟考古、仿真修复、虚拟漫游等体验式的博物馆参观项目。引领场馆实施智慧博物馆项目,加大网上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的建设,扩展博物馆群落发展空间,提升博物馆群落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动博物馆群落与优势产业融合。促进博物馆群落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其与相关支撑、配套及延伸产业的对接,努力打造完整的博物馆产业链条。在博物馆群落建设中,植入民间工艺、民俗风情、传统节庆等元素,引进特色民族演艺、高原康体运动、域外展览活动等复合型业态,激活动漫、网络等新兴业态的广泛发展,延伸补充博物馆群落旅游圈层的服务半径。鼓励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博物馆社会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实用性和生活性、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衍生产品,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三、海北州博物馆群落建设模式探索

(一)突出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群落布局。紧扣海北州民族、历史、红色、生态文化主题,提炼重要文物、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间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型元素,如提炼“虎符”的艺术元素,打造博物馆景观;注重体验要素和配套设施的功能分区,围绕青海湖、金银滩、原子城、祁连山、百里油菜花海等A级景区为核心吸引物,以特色静态体验和动态参与内容构成游憩体系,完善以核心吸引物、游憩体系和综合服务配套组成的群落功能分区模式。

(二)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场馆建设。以“青海湖人文生态博物馆”建设作为全州总名片,推动代表海晏特色文化小型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企业博物馆加入博物馆群落,联动门源、祁连、刚察的人文生态文化资源,扩大海北州环湖博物馆群落范畴。

(三)打造博物馆衍生品开发全产业链条。构建博物馆展品衍生开发体系。承建以创意文博产品研发设计为重点,集新产品、新技术的收集展示、信息、成果转让、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开放性平台,集中研发创意纪念品、旅游装备品、旅游用品等三大类产品体系。增加体验式博物馆衍生项目,以红色、绿色、特色“三色”旅游为主题,在生态观光、民族风情、红色旅游、特色餐饮、节庆活动等传统产品形态的基础上升级成为新型观光、特色体验、康体度假、高端体育、文化演艺类等衍生项目形态。

篇(7)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1-01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加强网络、休闲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文化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文化市场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社会监督机制,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在文化经营场所摆放监督举报牌,监督管理防范工作向纵深推进,成效明显;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固边、护苗、清源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内容、重点部位加大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活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精品文化活动。连续推出不同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演出30场次以上;每年举办春节晚会、社火大赛、火石寨丁香花节、秦腔大赛,以及“美丽西吉”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西吉好声音”等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了节庆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广场文化、社区自乐班和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达100场(次);已连续4届参加固原市举办的群众广场舞大赛并获得了“四连冠”;选派人员参加了2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和固原市“花儿漫六盘”歌手大赛等活动;推出以歌唱西吉为主的“精彩西吉・原创金曲”碟片一套,创排了大型花儿歌舞剧《大移民》、《大学生村官》等剧目并进行巡演;创排的《六盘响鞭》和《回乡环鼓》两个节目参加全区第八届和全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取得了金奖的好成绩。

(三)文化产业发展。以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为契机,大力培育文学创作产业;以西吉民俗、民族文化为特色,推出刺绣、剪纸等民俗工艺品;利用华夏钱币第一县的品牌,推出西吉古钱币图册;推荐命名了2处三星级农家乐,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正在动工建设集研发、培训、产销一体化的马兰刺绣中心,金山文化苑、亦美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户等;推荐龙泉湾山庄、震湖民间皮影戏和震湖刘家拳参加了中阿博览会。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产业(刺绣)培训班,全县非遗传承人和刺绣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还专门从苏州聘请刺绣老师授课,现场指导刺绣技艺,多次组织文化产业人员出外培训学习,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带到西吉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企业规划、财务、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欠缺,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二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电子游戏、动漫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为零。非遗产品开发经费不足,产业化发展缓慢,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不能有效地转换成文化产业内容。三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零售为主。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不深。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西吉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层次低下、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辐射力不强、带动性不大等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积极探索,全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立足“回乡生态文化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提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挖掘整理西吉历史、自然、民族、红色等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品牌,在全县形成凝心聚力、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形成建设“四个西吉”的强大正能量。

(二)大力扶持,做活“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立足县情实际,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浓厚的文化产业和丹霞胜景、红色圣地、回乡风情三大旅游品牌的开发建设,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新定位,调整思路,主动作为。配合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美丽村庄建设等项目;大力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扶持“刺绣”、“剪纸”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产品开发。

(三)加强引导,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科学规划,切实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结合西吉县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要求,适时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本土文化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围绕旅游业的“娱”字要素,努力开发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制、理顺体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