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02:50: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两型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一、备课与上课“两张皮”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应以备课为蓝本。备课在前,上课在后。但是在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中,广泛存在着备一套,教一套,即备课归备课,上课归上课的现象。留心这些教师们的上课,会发现它毫不依赖于备课,甚至有先上课后备课,顺序颠倒的现象。由于备课与上课是“两张皮”,在很多学校中存在着备课好的上不好课,上课好的备课检查分数低的可笑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供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备课需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而平时上课则须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坚冰不化的应试教育服务,必须在45分钟的单位时间内体现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考试的“效率”性(或称为“有效教学”)。两者自相矛盾。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备课的“做一做”,思想品德备课的“行一行”,事实上是行不通的,真的让学生参与实践了,哪来那么多时间训练做题目?二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们普遍课务多、负担重,现实的月考、周考又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课堂教学又直接与考试成绩相联系,由考试来检验,需要优先考虑,全力、扎实而为之。备课检查毕竟是一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进行一次的事情。照着教学参考书抄一抄,突击一下还来得及。这种情况下,教师大多会选择先“务本”(上课),后应对“花架子”(备课)的策略。
二、日常课与公开课“两张皮”
按理说,公开课要与日常课一样上,这样才能实现公开课的汇报、展示、评估与研究价值。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常常一反常态,与日常课的风格截然相反。由于日常课与公开课是“两张皮”,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要进行一次又一次不惜工本的排练,甚至安排好哪个问题由哪些学生举手,老师叫谁回答,怎样回答。公开课成了造假课,成了教学生说谎的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常课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必须应试“效率”优先。公开课以汇报、展示、评估与研究为目的,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二者目的并非一致。二是目前流行的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诞生的一些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水土不服,不符合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在日常课上得以应用。而公开课的听评者(包括一些“专家”)又十分推崇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他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看的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师生互动情况怎么样,“新”教学方法应用得怎么样,现代化教学媒体使用得怎么样……以至于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学生非分组、非讨论型学习,未使用课件等现象即使有效,也会如冒天下之大不韪,被乱扣帽子,大加批评。
三、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两张皮”
体育教育论文2300字(一):关于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探讨论文
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着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建立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概况以及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要提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必须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与愿望,发挥自我优势与才能,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体能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体力结构中表现较弱的差生,教师尤其要发现他们的不寻常之处。一般鉴别学生的优势体能有这样几种方法,首先是观察,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内及课外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哪一类型体能的佼佼者。例如,在排球课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用脚接球,可能足球是他的运动强项,那么教师应安排其进行体育项目的鍛炼;有的学生移动能力强,但总接不好球,可能短跑是他的运动强项,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短跑的锻炼;有的学生自己的个人技术不好,但是能看出其他同学的技术问题,并对战术配合有一定的认识,说明他可能是自然观察智能和空间职能的优势个体,那么教学可以让其进行小组练习的组长或指挥员,发挥其智能优势。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概而论地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实践的条件与机会,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创造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直观法
运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课件、挂图、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学生易于理解、想象,尤其对于一些难点的突破更易收到极佳的效果。以乒乓球内旋球的发球与接球为例,借助课件,学生观看乒乓球世界冠军在内旋球的接发过程,在发球和接球的瞬间进行定格,并通过慢放让学生自己体会。同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实现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技术要点,迅速形成运动表象。
(二)对比法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比较中得到鉴别,从比较中得以升华,从混淆中得以明晰,产生一种云开雾散的轻松愉快的环境。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快速跑与加速跑的技术差异性,可着重从“躯干、摆臂、后蹬”等技术要领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三)设疑法
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篮球投篮教学时,为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教师结合示范,并设置疑问:“投篮时,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弧度是怎样?”疑问提出后,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就会被激起,创造学习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质疑法
俗语云:“多思长智,质疑人聪”。“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的、现成的答案或结果,而应于捕捉质疑点,大胆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扬,绝不能把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抹杀,让他们养成思考、分析、抽象、创新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提问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问随答,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提出,让学生在课中或下课前回答,同时可以允许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处理高空球的技术要领,教师提出问题:“当球从高空下坠时,应该用什么部位接球?接球的方式是借力打力,还是以柔克刚?”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接球的方法,体会完整的用力过程,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增强体质,增强心理素质,就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步骤,也是响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和疏漏之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对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及时的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进一步促进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如何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德智体美劳是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兼顾一部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中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讨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3-251
一、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来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手段,借此来达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的目的,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综合人才。
(一)转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师通常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现状,丰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同,在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时,教师必须开动脑筋,不断从教学能力、课堂控制、学生交流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学的创新要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创新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有利于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三)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不仅是改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还能够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外,创新还是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个性化成长的潜在需求巨大,传统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会抑制他们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满足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创新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创新需要结合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改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薄弱之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将多媒體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配置,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重要的学科之中,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无论是频率上还是总量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更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了解体育技巧、体育运动规则,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危险动作和保护动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根据教委办工作要点及本园园务计划的部署要求,发扬《规程》精神,认真学习《纲要》,巩固成绩,更新观念。本学年继续以课程建设、行动研究为抓手,不断完善本园的课程设置,逐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们总结上学年保教工作中的弱点,虽然加强理论学习,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师们的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2、日计划、幼儿观察记录表、听课记录评析的反思记录,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本学期加强这几方面的检查指导。
3、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育参与学习讨论氛围不够,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本学期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指导,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三、工作与措施
(一).全员培训
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参加学历进修学习。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观摩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在园内开展教育教学交流观摩、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投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结合本园实际认真制定教研制度,规范工作,规范教研活动记载,切实提高教研质量;加强段长、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提高工作质效。
(二).分层培训
1.周四教研日活动激励经验型教师拓展经验,积淀素材,提高学习与实践能力。倡导每听必评的制度,从而让老师明白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园领导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益。
2.鼓励青年教师尝试设计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驾御能力并选送参加镇级教坛新秀。对新来的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课、在园内上汇报活动等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幼儿园保教工作。
3、同课异构,创新思路。第一阶段是讨论主题,共商教案。每位教师针对主题,提出方案,集思广议,碰撞火花。第二阶段是各自备案,博采众长,展现自我特色。第三阶段是展示课程,公开听课,师幼互动师师互动。第四阶段是课后点评,汲取他人建议,改进自身不足。
4、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构建反思型教师角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实践前反思: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践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实践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教研组交流,学期末每人上交2—3篇质量较高的反思笔记(周四教研日),园内评出优秀反思笔记。
5、探讨区角活动的合理、科学开展,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1)在教研组中开展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研讨。尝试将区角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活动、探索型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互相渗透。
(2)各年龄班开展区角活动的阶段性实践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材料设计交流评比活动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6、探索发展早期教育。根据《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探讨以社区为依托,以示范园为核心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尝试构建早期教育管理机制,积极开期早期教育研究。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规定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雇员,数量是每一中类型需要多少名雇员。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来说,首先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进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体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拟定规划。
1.信息工作分析。为了招聘、雇佣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员,组织有必要事先了解该项工作自身的需求,这个步骤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信息工作分析是对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每一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需的技能。在进行信息工作分析时,重点在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来做这项工作?(2)在这项工作中,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时候完成这项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这项工作?(5)如何完成这项工作?(6)为什么要这样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份对组织中某一项信息工作的目标、内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责任、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描述的局面报告。这份报告常用于新雇员的挑选、信息工作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信息工作绩效评价等工作。
3.信息工作详述。信息工作详述与信息工作描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描述从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员抽应具备的专门资格的书面文件,包括技能、学历、所需的工作经验等。它与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从事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而信息工作描述强调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
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与挑选
招聘工作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为组织中设置的不同职位配备适当的人选,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工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对从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也不尽相同。
1.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当组织中的信息管理部门出现职位空投或者设置了新的职位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招聘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内部招聘,即通过组织内部人员晋升或调动来实现。二是外部招聘,即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信息工作人员的内部招聘。主要通过下属文件、内部资料、布告栏等方式公布招聘职位和标准,在组织内部公开进行招聘。内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申请人能尽快进入角色,能节省评价时间和费用。主要缺点包括:难以摆脱原有各种关系的制约;无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助长论资排辈。
信息工作人员的外部招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等渠道在组织外部进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促进组织创新、节省培训费用;增强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缺点包括:招聘费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误;外聘人员融入组织文化的时间较长。
2.信息工作人员的挑选。面对前来应聘的申请人,组织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员的挑选。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效用最佳的人选,是人员挑选工作的中心目的。组织应参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招聘标准等衡量申请人,并辅以面试、试用等手段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实际能力,从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首页管理论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背景:阅读论文
论企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
[日期:2009-01-22]来源:作者:李国芹马瑞平[字体:大中小]
三、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在员工招聘、挑选之后,在员工培训之前,并与二者相辅以成。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劳动的客观过程的产物。员工的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核评价,被组织管理层认可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工作结果。儿评价是组织对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行为等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组织确定报酬,改进员工工作绩效,这培训、晋升及选任或留用员工提供标准或依据。
一般来说,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另一类是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
1.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参与性的绩效市政府方法又分为客观评价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两类。客观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评价员工的付出,评价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员生产的信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物质产品的讲师方法,如某程序员设计了两个程序与某员工生产了两个零件对组织的贡献为可相比;而两位程序员每人均开发了一个新程序,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相同。因而客观评价方法不太适用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2.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主张各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参加制定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上下级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充分交流意见,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目标管理能够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行为人,以便于行为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当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实践性时,目标管理法用于绩效评价很有效,它注重于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评价。但对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来说,目标管理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工作难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部门不仅要向本部门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应承担提高组织全体员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责任。这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较好的方法。
1.内部培训。对信息工作人员实施内部培训是为了使信息工作人员具备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能,从而改善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