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2 15:17: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东北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而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县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比较单一

东北地区县区相较我国其他省份,在占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上相对较高,然而相较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县区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首先,县域主要仍以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经济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且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呈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次,在县区没有第二产业作为支柱,没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同时相较东北沿海城市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极为缓慢。这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出现瓶颈期,进而制约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在整个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发达城市像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对县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小度。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县区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发展速。再次,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城市与县区之前争夺资源配置的问题。

(三)综合实力差,缺乏竞争力

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无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区或者是城市相比,都缺乏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差,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资金投入也较少,进而导致缺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地区县区中,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没有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东南沿海人才济济现象不同的是,东北地区县区缺乏优秀的人才,很多优秀的人才都乐忠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二、针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进因素就是产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因此,东北地区应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扩大对农业经济的科技、技术投入。提高农作物经济的产量,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发展的优势,同时国家也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动第二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和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相配的产业链条。

(二)调整政府对县域的政策,增加资金和投入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保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缓慢,就非常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能够,就能够是当地经济发展得打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招商引资,提高东北县区对外商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县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推动东北地区县区资源的开发。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东北地区县区企业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加大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努力在当地企业中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

(三)结合本地资源,发展龙头产业

要实现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作支撑。而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发展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同时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三、结语

东北地区,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创新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产业,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县域经济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96-02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从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县域经济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和高级化的必然归宿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标志着县域经济的成熟。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非农业产值在社会生产中的比值等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数值越大,则产业集群规模越大。据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132个县(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1 202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 505.1亿元,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如山东、江苏等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战略举措。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营企业的贡献,据2014年河北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 894.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 131.9万人,全年民营经济单位共支付工资总额4 716.6亿元,实缴税金2 713.4亿元。虽然河北省上述指标同比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侧面反映出河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企业自身问题突出,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仅产品结构单一,而且生产效率低。

(三)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城镇化水平主要靠两方面来衡量,其一,城镇化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城镇化率越高,则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河北省统计局根据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出,河北省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33%,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同期我国56.1%的城镇化率水平。由此可见,河北省城镇化不仅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速度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其二,城镇现代化水平。对于城镇现代化水平这一指标,河北省的突出表现为城市科学规划程度低、定位模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城市管理弱化,人文环境差等问题。

(四)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幅度有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基础设施落后到仍然需要靠天吃饭;其次,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现代社会的水平,教育、医疗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产业聚集,提高县域竞争力

1.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集中化。建立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积极引导中小型私营企业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企业现有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实行企业规模经营。

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家群体。一方面,行业应该对经营者开展一些相关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拉动县域产业发展

1.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共同基金;鼓励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积极承接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与企业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与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2.改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保障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聘请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将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管理模式,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种相关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三)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县城建设

1.科学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要做到科学规划。针对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土地、水资源的矛盾极为突出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科学合理、长期规划土地和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搞面子工程,落实于民众生活真正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2.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中心,加快产业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推动城镇化发展。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民为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和生物技术,优化农业结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资源、卫生设施等,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劳务经济,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协调,加大对农民科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吴建民.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1.

[2] 王淑梅,王义杰,闫红.河北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1,(16):8-9.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政策推进的重点。在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弱化等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

县域经济的内涵理解为:“1、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具有二重性;2、县域经济史典型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3、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发展方向。”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功能萎缩,数量大幅减少。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起,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规模撤并了县域金融机构。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模式,严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县(市)级支行基本丧失了实质贷款权。

县域资金短缺,信贷资金外流。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每年吸收的资金运用到县域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少。县域金融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忽略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认识,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对接不够, 协调发展方面不足。而且农村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划资金等渠道陆续被抽走, 使资金不断由农村等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发达地区,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

县域中很多企业信用度不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本息被悬空和逃废,这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再投入的积极性。 转制后,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真实,使得银行很难把握贷款企业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防范,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

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发展起步晚,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制约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发挥。银行金融机构,认为县域经济存在弱质性,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导致了信贷在县域地区的集中投入。

2.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其运行效果不佳,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供给抑制状况。他认为主要原因是:1、商业性金融供给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农乏力;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5、民间金融的“非合法化” 难以填补县域资金供给缺口。

3.信贷投向集中,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由于县域经济中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比较困难。其表现为一是县域企业的发展不规范;二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经营;三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监督;四是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四、推进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金融支持问题,应从县域经济中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

应加大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高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设县域金融配套设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

2.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配合,将各种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现有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支持县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做好“三个统筹”;稳步落实好“三个区别对待”;兼顾各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台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种互助基金,来分散信贷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难等问题。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门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4.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平衡发展

央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企业融资方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平衡发展;制定合理的县域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陈泽浦、秦宏,《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军、马雯,《关于县域金融姜缩若干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4]徐云香,《金融支持江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8期

篇(4)

关键词:株洲县;县域经济;现状研究

前言: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加快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株洲县作为株洲市的重要行政区之一,2013年人口约40余万,地理面积1381.3平方公里。湖南省委省政府、株洲市委高度重视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2013年,株洲市委提出:“要着力推进 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株洲县通过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经济改革等多项举措,大力发展本地区县域经济,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开端。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与本地区其它一些县域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域挑战。以县域平均化水平为例,株洲县县域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8%,低于炎陵县、醴陵市等同类地区,比全市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这一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地重视与关注。

一、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株洲县县域经济取得了高速地发展,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均超过其它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株洲县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株洲县与全国其它发达县域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总体经济规模为例,作为一个拥有45万人口的地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3亿元,不仅落后于国内其它发达县区,在株洲市排名仍然靠后,仅高于市内的炎陵县,远低于全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的规模。以省内的中国百强县长沙县为例,早在2010年,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900亿元,超过整个株洲市的经济总量约六百亿元。株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总体经济规模的增长,只有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最终提升地区经济影响力。在总体经济规模这一方面,株洲县需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滞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株洲县的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完善,第一产业比重有所降低,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2012年,株洲县第二产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47%,但是,在出口总额、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株洲县第三产业由于传统的项目运作存在滞后的问题,虽然资产规模有所增加,但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2012年,株洲县开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全年共计接待游客33万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株洲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第二、第三产业规模较小,第二产业工业企业较小、第三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市场发展先机,调整产业结构滞后性问题。

(三)财政实力较弱。以2010年为例,株洲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仅为3.4亿元,而同地区的醴陵市已超过10亿元。与省内的其它县域地区相比,长沙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已接近30亿元。在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上,株洲全市的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0元,而株洲县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低于1000元。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市)排行榜中,省内的长沙地区所有县域均名列全国百强之列,而株洲全市无一个县域入选。直到

2011年,株洲市醴陵市首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株洲县距离这一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财政实力包括众多方面,但由于财政实力的滞后,发展县域经济则会存在诸多的难题。

(四)发展后劲不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投资的方式进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大地方投资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干扰。然而,有关数据显示,株洲县县域投资力度明显较低,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规模较小,“十一五”期间也没有超过十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同一时期,虽然株洲县县域经济投资增速快于省内其它地区,但由于这一基数是停留在低基数之上的快速增长,在投资总量上明显偏低。投资不足进而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展后劲不足,县域固定资产规模无法再短时期内获得高速发展。

二、如何提升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县域经济的主体应当以农业与农村经济为发展主体,并且,株洲县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以农村为主体。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株洲县应当立足于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积极发挥本地区优势,将农业产业化引入新的发展轨道。与省内的其它地区相比,株洲县在第二产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生态与特色农业并不代表摒弃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也不代表落后与滞后。在全国其它地区,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为其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既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体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产业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株洲县需要在短时期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招商引资,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将园区建设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虽然株洲县已经建立一些产业园区,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均存在的特色不足的问题,并承担了很多其它地区的转移项目,这对地区发展与产业升级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株洲县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外资与新兴技术产业,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要重视产业附加、产业技术含量以及产业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对传统需要进行优化改造,并引进优势产业进行互补,从而推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动工业发展与城镇经济水平。株洲县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工业化为发展核心,以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大力推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方针。以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以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工业化都应当成为地区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化可以再短时期内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没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潮流,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株洲县应当顺应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科技资源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的现代工业。通过利用城镇发展的带动性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设施的改善,只有以工业带动城镇,以城镇带动农村,才能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

(一)县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08年底,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占全国的1/3左右。

(二)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2008年,全国百强县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人均GDP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495元。

(三)全国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国县域大概形成了三类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广东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较大份额。第二类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苏和浙江县域经济已占70%左右的份额。第三类是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取得巨大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供应不足。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约25%,而2008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1.7%。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总体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发展工业化仅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个别项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五)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强。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农用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受诸多制约,而“农地入股”试验也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偿债”风险。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虽然县乡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县域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从总体上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研究制定配套性政策体系,努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在财税政策上,建议突出县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控制县乡财政风险、增强县域发展能力三大目标,紧密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和规范国家、省、市三级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发展的财政能力,逐步解决因体制、政策原因造成的学校建设负债和乡镇企业负债的历史遗留问题;在金融政策上,建议结合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将其定位由“服务三农”扩展到“服务县域经济”,使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科技和人才政策上,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通过支持农业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适应市场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辐射转移到农村。

篇(6)

关键词 产业链金融 县域经济 支撑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金融作为主要支撑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链是一种连贯的、长期的金融发展模式,一个良好的产业链的形成包括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产业链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

一、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目前,产业链金融式的模式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策支持更倾向于产业链金融式的发展模式,县政府为产业链的金融发展提供了资金以及其人力方面的支持。其次,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朝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又一进步性。但是,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县域经济提供了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适应县域经济,提高其市场适应性。产业链金融就是以这种特色化的产业为主要的基础点,在本县域的多个领域进行特色化的产业形式的发展。例如,在县域经济的农业领域,通过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出售,形成一系列的服务模式,形成长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机制。同样,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也和农业的发展模式相同。所以,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金融的支撑作用表现在对县域经济提供了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开拓了充足的市场

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充足的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充分协调与带动作用,所以,产业链金融可以充分对县域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决定,有效筛选县域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成分,并侧重这一方面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三)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产业链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产业链金融是一个长效机制,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作为支撑,他们可以对市场形势有重要的分析,可以对政策的变动以及市场的调整有更好的了解。而现今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以一定的政策作为支撑,还需要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带动作用,所以在产业链的充分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迅速增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产业链金融在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策略

(一)特色化的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特色化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与提高,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这种特色化的产业链的金融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的县域的经济的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县域经济有关管理部门对当地的特色化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能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特色进行深入的、合理有效的发展。其次,在特色化的产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这也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链金融在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想要解Q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充分面向市场,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输入率。其次,在特色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后,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进行深化发展,加强引导与扶持,形成适应市场的品牌特色,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在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现阶段,在发展产业链金融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尤其是相应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及时掌握相应的金融知识以及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性与带动性水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提高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结语

产业链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从不同方面提高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带动与协调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地域性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内蒙古中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佘松涛(1979―),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内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县域金融,征信数据挖掘,量化投资。]

参考文献

[1] 陈通明.长三角产业链金融研究DD基于经济转型升级视角[D].浙江工业大学,2015.

[2] 常健聪.长三角重大项目衍生产业链融资创新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2013.

篇(7)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