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1 09:13: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耿国华,工学博士,1978年西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任教,1989年~1994年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现任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2007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2006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带领的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07年陕西省教学团队。
多年来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库与知识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部,9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信息处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已形成智能检索处理的研究特色。
耿国华教授教书育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主讲8门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主持2门国家精品课程;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奖1项和省级教学奖3项;主编出版教材13部,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共指导博士生15名,硕士研究生76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百余篇。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
编者按:
作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和“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刚刚度过了120周年华诞,双甲子校庆让这所古老的名校又增添了更加非凡的神采。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作为西部高校的一面旗帜,西安交大在提升学科实力、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举措呢?仲夏时节,《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专程走访了西安交大,下面是奚春雁主编(简称奚)和郑庆华副校长(简称郑)的对谈内容。
奚:郑校长您好,随着MOOC、“互联网+”和大数据专业的发展,您认为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意味着承担哪些新的使命?
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慕课,在我们信息领域简称为“物大云移”,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4个方向,既是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也是信息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慕课实际上是把互联网+信息领域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深入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台阶。从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到多媒体课件,到网络多媒体课件,到精品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到今天的慕课,从这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推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慕课通过互联网把世界各大学最优质的资源,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越国界、时空,让各地区、各民族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世界最优质的课程,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消除了语言鸿沟,所以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对慕课高度重视。慕课对大学、教师、学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来说,通过慕课可以牢牢掌握全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权;对大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影响世界、影响高等教育格局的一个杠杆,比如说一所大学有几门课程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公认,有数十万学生在学习,那么大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其影响力;对教师来说,通过讲课可以成为互联网的明星;对学生来说,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可以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慕课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这种手段,它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大学、对老师、对学生都提供很好的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共享的合力。
对计算机学科来说,“互联网+”也好、慕课也好,背后的很多支撑技术还是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比如将虚拟现实技术怎么运用到慕课课程的设计当中?怎么更好地展示和实现知识的可视化?怎么让知识更好地被理解,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这都是搞计算机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面还有大数据的分析,因为访问慕课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为教育大数据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西安交大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有2 000多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有800多所,怎么样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要求每个大学都有国家教学名师、杰青、长江学者、甚至院士,这不太现实。怎样提升二本、三本甚至更普通的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慕课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
因此慕课不仅仅是对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的一个创新,在技术上也倒逼我们要把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或者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渗透到课件和知识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推进途径。
奚: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高校信息化的作用引起大家高度重视。作为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副主任,您认为在学时压缩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
关键词:OBE理念;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评价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和持续改进。高职英语课程包含了对学生阅读、语法、听力等能力要求,与OBE理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基于OBE理念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促进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核心内容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派帝(Spady)在其专著《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即“以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系统中,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在毕业时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来开展,这也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不同于英语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型教学模式,OBE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改善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得怎么样”给予重点关注,并通过构建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确保教学质量[1]。总之,OBE教育理念更多体现了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OBE教育理念清晰聚焦“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如何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如何确认已经实现了这些学习目标?”四个问题,与传统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教学活动要以学生毕业时的预期能力实现为目标导向而设计和开展,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获得其未来成功的经验与技能。因此,OBE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结束学习以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目标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学习所要取得的成果为目的出发,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经验和技能。教师要设计具体的、真实有效的、可以实现的任务,确保可以对学生开展评估,帮助他们查找不足。第二,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是在相互交流中实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了知识,而且也在与教师交流中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实践不断获取新的教学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了自我促进和自我提升[2]。因此,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元平衡体系。
二、高职英语教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首先,在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面临着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重任,语言的时代性、灵活性、变化性对教师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培训、课程评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教师在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能力素养及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得知识传递和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智慧教育促进了课堂生态的创新,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已成发展趋势。有的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学习需求。
(二)高职英语教师教育思想缺乏创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迫切需求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的学识素养以及开拓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呼唤着高职外语教师走新型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之路。教师要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先进性的教学理念、前沿性的教学内容、高效性的交流互动、创新性的方法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思想个性鲜明,希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掌握当下最前沿、最新鲜的英语知识信息,培养自信力、沟通力、竞争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3]。但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实际应用,英语教学局限于书本,教学中不能补充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对行之有效的英语教育理论和方法缺少有效的总结和提升,学生也仅仅是学习哑巴英语,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导致未来在进入职业岗位后,如国际商贸、民航商务、会展策划等所学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学生虽然在校园中习得了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却离真实的职业场景甚远,缺少胜任国际职场环境工作的能力。
(三)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难度较大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中“测试”一节规定,英语教学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进行命题和测试,分为A、B两个等级。长久以来,A/B级通过率被认为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但却逐渐脱离了高职英语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自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建设完善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但仍因为以下方面原因,存在较大难度:1.部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缺乏评价理念,始终依赖教学末端的终结性考试;2.教学评价过程仍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师的一言堂;3.教学评价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教学评价未能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性等信息内容[4]。
三、OBE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英语教学,以OBE理论为指导,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学科的预期成果更加清晰、明确,成果可评测,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以成果导向构建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达成英语学习的成果,英语教学要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利用英语教材、数字课程、微课视频、移动学习、慕课平台等共同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深度融合、师生高效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打破专业、学科壁垒,选择主题丰富、视角多元、趣味性强,与学生学习成果相匹配的英语教育资源,以英语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问题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沟通技巧,达成英语最终学习成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创设英语实际应用环境,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以产出成果作为教学起点和终点,引领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最终实现学用无缝对接。如以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教学,避免“全扶植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就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开放性教学思维,在专业能力提升上,重点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转变,把握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建立师生、教研、创新创业等相互结合的多维开放式教学课堂系统,实现以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向以创新和实践为导向转化。侧重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注重实践性较强的英语第二课堂开展,为学生搭建英语实践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高职英语教师积极争取科研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相互结合,实现科研项目向实际应用转化[5]。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跨越,同时也为学生科研创造有利环境,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学习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反向设计英语教学
OBE教育理念要求英语教师吸取现代外语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与经验,具有教学反向设计能力,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体现跨界、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以“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岗位职责倒推能力培养”,重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知识的养成,提升到对“品格+知识+能力”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思辨、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外语人才[6]。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反向教学设计为主线,以校本特色课程为保障,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合理取舍,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实现模块与内容的创新。对传统的专业体系下条块分割的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结合高职自身专业优势和社会、行业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引导因素。以成果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英语学习成果评价作为英语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创新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评价方式,设计学生对OBE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馈调查问卷,从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向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过渡。从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对OBE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给予政策、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为推行OBE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根本保障。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法,培养教学成果多层次评价能力
关键词:数据挖掘;教务管理;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1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扩招以及计算机在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只是用于简单的成绩分析,并未能充分用于规律分析和处理,未在学校管理和决策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成绩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其中各种潜在模式及影响因素,将对学生选修课个性化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本科生成绩管理、分析和实践,通过从学生成绩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有用的信息,目标是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为学生选课提供支持。
一、数据挖掘的概念
1989年,在第11界国际人工智能的专题研讨会上,学者们提出了基于挖掘的知识发现(KDD)概念。1995年在美国计算机年会上,一些学者开始把数据挖掘视为数据库知识发现的一个基本步骤或把两者视为进义词讨论[4,5]。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不完全、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数据源必须是真实的、大量的;挖掘加工出用户感兴趣的知识;形成的知识要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决策者寻找规律,发现被忽略的要素,预测趋势,并用于决策。数据挖掘是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对数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数据挖掘又被称为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KD),因此许多知识发现中的算法,如人工智能,也常常被使用于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一般以下7个步骤:(1)数据清理:消除噪声和不一致数据。(2)数据集成:可以把多种数据源组合在一起,将数据结果放在数据仓库中。(3)数据选择:从数据库中提取与分析任务相关的数据。(4)数据变换:通过汇总或聚集操作把数据变换或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5)数据挖掘:使用智能方法提取数据模式。(6)模式评估:根据用户某兴趣度度量,识别表示知识的真正有趣的模式。(7)知识表示:实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及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有用知识。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本科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一般涉及了学生成绩管理、选课管理、学生评教等几部分内容,其实质上也是一个数据分析、加工利用和决策管理的过程。因此,利用上述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将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数据查询提升到决策支持、信息预测,在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本科生成绩的挖掘加工。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居于重要位置。所以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为教学管理者提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不同范围、不同角度分析学生的成绩和分布规律,挖掘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统计分析各门课程成绩分布,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等;分析各门成绩之间的关系。②按班级分析学生成绩分布,以及影响班级成绩的因素。生成各年级成绩分布情况排名,年级成绩分布曲线。③不同任课教师给予的学生平均成绩;学生成绩与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经验之间的关系。④各生源地成绩分布,生源地与学生成绩间的关系。利用关联分析或分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如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可能发现“高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其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成绩也好。但这种分析,也可能导致对暂时不具有普遍性课程的忽略。
2.学生选课信息的挖掘分析。选课就是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选择自己所上的课程。选课数据中可能隐藏着对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找出这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知识。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分析各门课的课程归属和所占学分,确定学生选课时对不同课程归属课的学分多少的考虑;分析各门课的选课人数,确定课程的欢迎程度;分析各门课选课率,了解学生对目前课程安排中的满意程度;分析某门课程的选课学生情况,了解选择当前课程的学生的专业情况;分析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了解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综合能力。具体的挖掘步骤可按如下进行:①首先要对选课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把其原始数据采样后转换成适合数据挖掘的数据。由数据收集阶段得到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污染”,表现在数据可能存在自身的不一致性,或者有缺失数据的存在等,因此要进行抽样与清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要明晰数据的上下结构和面向对象,为数据挖掘作好准备。②完成数据的预处理之后,确定参与挖掘的数据表,在教务选课系统中学生选课表是基本事实表,课程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和教师信息表可作为维表。③最后将预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状态运行,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通过汇总或聚集操作将数据变换或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可单独利用也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用户所需要的各种规则、趋势、类别、模型等。挖掘的最终结果可以用可视化的图形方式表现出来。根据挖掘的结果,得出选课背后隐藏的各种数据信息,如某些专业的学生喜欢选某位老师所开设的相关课程,部分学生总是选择学分较多的有更多上机机会的课程等等。
3.学生评教信息挖掘分析。合理评价教学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全面地收集数据,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给予判断的过程。评教内容一般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和对教师“教”的评价。下面以学生综合测评指标和学生评教指标为例,将关联规则和粗糙集理论应用于评价系统,通过对各指标的排序、约简等,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价指标优化,讨论把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学生评教指标优化和信息分析。另一方面,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可对学生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又是检查课程计划、教学程序以至教学目的的手段。同时,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评价要遵循“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多次化、注重自评与互评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数据库、行为记录数据库、奖励处罚数据库等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评价结果,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学习行为进行及时指正。同时,还能够克服教师主观评价的不公正、不客观的弱点,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将关联规则运用于教学评价数据中,可以探讨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年龄、职称之间的关系、学生各项素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等,用来及时地对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指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4.教师信息的挖掘分析。教师信息是本科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如使教学评价过程科学化,增强教学工作的预测功能和评价功能,为教学的客观决策和客观评价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管理依据。主要包括:①教师个人信息:包括教师学历情况、职称情况、科研情况、研究方向、级别、工作经历等各种信息,可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教学评价结果和教师个人信息一起进行挖掘,从而得出影响教学结果的潜在的教师个人信息的部分情况。②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成绩或者相应的调查信息的挖掘,看出哪些因素对教学方面有较大影响,切实加强教师在哪些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和实施。③教师绩效:包括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教学评价数据中进行数据挖掘,查询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的各种关联,找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绩效的关系问题,合理调配一门课程的上课老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教学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信息。
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长期沿用经验管理模式,往往难以避免管理滞后的弊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教学管理中产生的数据急剧增加以及对信息量的更高要求,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系统中,必将为各教学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发展。对数据挖掘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高校的教学改革,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循.数据挖掘算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晓霞.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8,(285):115-116.
[3]张玉林.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6,(02):38-40.
[4]陈文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又是一年毕业时,中国各专业院校毕业生经历艺术学习的四载或五载花开花落,又一次迎来了硕果累累的七月。七月前的半年奋斗与打拼,各高校的雕塑毕业生们经历过智慧与技术的碰撞与磨合,终于在如火如茶的毕业季,拿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些激情与汗水也使2012年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的到来显得格外的厚实而不负众望。
在今年的优秀作品展的展厅里,我们看到的来自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的雕塑系部或专业的优秀作品。除熟知的美院,我们也看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综合类院校的风格和气质,越来越多的非美院院校的雕塑作品都日渐成熟,很有想法,他们带来了和美院作品不太一样的思路,这在近些年的雕塑类专业里是非常可喜的一个现象。例如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西南大学,武夷学院等。各个学院都极具特色,表现出不一样的教学设置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体现出了很不一样的国际风范,其公共艺术的表达概念还是非常洒脱的。这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国际化的教学设置也有很大关系;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学院的雕塑作品极具地方主民族文化特色,没有太多的浮夸的东西,坚守那种浑厚的表现手法,对自身的文化很有坚持,很含蓄很稳重地表达了他们内蒙古人的内心精神。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文化的丰富与人自身的越来越强烈的表达欲望,注定了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会与日俱增。这种丰富与多元,尤其在年轻的艺术学生身上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个新时代的感受是新鲜的,触感是敏锐的,每一年的雕塑专业毕业生的作品里,总能让我们感受到新的,特别生动的感情,那些单纯与如初生般的敏锐,总是能吸引与触动我们。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就有很多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与灵感的新鲜血液,让我们也能从这些作品中从另一个方面去审视我们现有的雕塑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成果就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探索,今年的作品里,中国美术学院的作品整体给人一种非常成熟而自然的艺术思考,很多的作品已经呈现出由表像而逐渐回复自然的感觉,如廖武森的《风景》,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细腻的感情从众多分散的点汇聚,看似杂乱却有着无穷生命力的自然物交织错落,有一种深邃的物像,透露着一种微妙的感情。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每年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会给人很多惊喜,其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都会让人耳目一新,从往昔的公共艺术的雕塑毕业生作品里我们就看到了很多非常有思考有深度的作品,今年的作品较往年一脉相承,也出现了不少的亮点。阮怀俊的《舟系列》,作品的感觉比较好,对形制的把握与拿捏还比较到位,一些含蓄而宁静的思考在里面,木上做水,让人很能体会到水中载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自然哲学在里面,而这种思考十分巧妙;近来的艺术作品里,用纸为材料来做雕塑作品与装置作品的艺术家很多,但一种材料,在不同人的思考下不同人的运用中的状态也是不同的,今年也有不少作品运用到了这样一种有温度的材料,看到张林作品《树》的时候,着实为之赞叹了一下,作者用日常报纸与杂志纸张稍做处理,翻制了七根原木大小的树干悬至空中,感觉还是蛮有视觉冲击力的,未经过度处理的纸浆上还保留着印刷品的痕迹,有着很浓烈的人类商品的印迹,这种细节很容易就让人们感觉到熟悉而为之动容,借他山之木,以修其身,却因过度的滥用而渐渐让人们丧失了对自然的感恩,其身修为如何尚且不管,可这大自然的恩情却怕是有点辜负了。作品《渡》也是一件非常有创造力的作品,作者将本来完整的佛像拆散成零件,用这些零件去拼装了一条似像非像的船,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方式,去完成其宗教意旨所带给人的念想,作者用一种独特的物化的方式去解构了某种形而上的意识,表达了他所理解的慈悲为怀,渡化生灵的意义。今年的雕塑作品中木雕的成份还蛮多的,年轻艺术家们用木质材料做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升华同学的作品《建·拆——尚存的记忆》,将传统的木制古楼贯穿包围在重重建筑结构之中,那些建构的框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也十分熟悉的经历与回忆,那就是一种建设中的状态,作品用古建筑的记忆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时代的浮躁状态,也是很巧妙的,往日的古楼的宁静,哪里能保持宁静,浮躁的现代城市,早已将我们城市里熟悉的东西拆来建去到面目全非,只有记忆在心中,却还是模糊一片,只叹息那片宁静了。湖北美术学院的滕勇同学的《木中树》,也是运用了木质材料,他用了整根树干制作了这个作品,作品原来是一根火车轨道枕木,枕木的内核是一根非常完整的树干在里面支撑着,枕木本身的那种人工痕迹很重,已经被制作成了一块细长的长方体,上部剥离了木头后露出中间树干的原始形态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那种惊喜就像是重新看到了生命一样,人的那种对于本质形态的内心的渴望被激发出来,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作品了,简洁而自然。还有作品《深林之外》和《竹日》都很好。不少雕塑作品的题材也很吸引人,如《生化武器》与《战争的预演》,这些作品让我意识到年轻一代人对于未来的焦虑感,他们关注自然,表达出正在崛起的生物科技及一系列人工智能开发对人类赖以生息的大自然的严酷摧毁,所导致的人们与自然界原本相濡以沫的密切联系彻底分离,其作品的思考还是很有前瞻的。张浩的《如果》展出了一大片如诗一般的浮雕,纯粹的白色与笔触的表达,清新而富有意境,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不一般的细腻与生动,看到还有同学保持着这样的一种详和,以及用浮雕来表达心灵的纯粹,真的感觉到很难得。
总的来说,这次的雕塑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是非常不错的,展出了各大院校的雕塑专业的风采。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优秀艺术人才,这对于我们都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的,同时也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里有了很全面的交流,艺术不需要统一的步调,我们生于这个多变的现实,需要通过交互式的学习去完善自身。通过这样的展览,相信中国的雕塑艺术从业者与教育者都能得到启发,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创建
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2年,国家教委于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比较大的变动就是将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下分离出来,新增作为一级学科,并且新增了设计学二级门类,将设计学门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细分为了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从特色专业变为普通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扩大、分化足见设计类专业的“繁荣”和国家高等教育对设计的重视。但是,专业的迅速膨胀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师生比大大超标
教育部要求这类专业的师生比应在1:11 以内,而现在普遍数倍于这个比例。有些学校已超过1:40。这对这个新型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师资队伍缺乏
由于本专业在国内开设只有十余年,教师培养严重不足,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导致合格的教师非常少,有很多高校是从纯美术或者纯工科领域转行过来的,对数字媒体艺术缺乏系统的专业了解和实践经验,有的缺少理论经验,目前在高校开办的几百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教授级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
(3)课程体系各成一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课程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布局不合理,课程名目繁多,内涵、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随意性大,内容遗漏、交叉现象频繁,无法与前期课程、后续课程较好地衔接。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町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课程体系,比如清华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等美术方面强势的专业,是以美术为核心招生。北京电影学院依托于影视为基础招生,而像这个传媒大学,电视行业的院校里面也有这样的专业。
(4)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
理论建设亟待加强,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数字媒体的理论建设就更加需要强化,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就更谈不上教材的完善和权威性。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源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反过来指导设计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于这一学科的命运将有重大影响。
(5)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在教育部几次教学检查评估中,实训教室的建设80%以上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让学生在一个实验室进行所有的教学实验,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电脑机房,有的学校借口在工厂有实习基地不再建实训教室。然而,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几乎每天都要用的实训教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工厂要完成生产任务,学生短期实习可以,但让学生经常占着设备进行基础训练,或频繁用于作业性的设计制作是不可能的。
(6)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虽然有很多的现状让我们队这个专业忧心忡忡,但我们也应看到: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单位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更好的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办学规律,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就专业建设人才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借鉴国外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探索性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专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愈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我校创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要素
本着专业建设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出成果的思路。如何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新建数字媒体专业是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几个要素来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的一些理念。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1)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体系认识不清、专业方向设置泛化、课程设置拼盘化是目前的现状。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我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坚持应用为本,培养“适用”人才。在课程方向上优化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根据我校的专业实力,可把方向定位动画设计、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几个方向。
(2)理论建设
张道一先生首将艺术理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作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当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历史是对前人实践的总结。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是该学科建设的基础。要加强理论建设,就必须加强学术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它的本质就是创新。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术交流,为专业补充新的血液。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将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等,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领域打下基础。
(3)实验室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进行。可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不同需求的特色实验室,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不同方向的需求。1)数字媒体工作站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基础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游戏开发、网页制作及网站设计建设等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2)动漫和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数字视频和音频编辑、数字视频刻录技术。3)数字影像采集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专业摄影与摄像,专业实习,专业影像采集等实验任务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专业的师资队伍,一般都是从各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如一些计算机、新闻、广告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因此,办好多媒体专业当务之急就是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快培养出该类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笔者分别从学科带头人,师资梯队、项目成果几方面建设方向做论述。
1)专业带头人
分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专业学术带头人即我们我说的大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多次强调了大师之于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师级资格的学者才能建设大师级的专业,因此,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使本专业的名师尽快脱颖而出。因为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存在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就需要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存在。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
2)师资梯队建设
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3)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建龙.浅析数字媒体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 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3] 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
[4] 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