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3:5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29-02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
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
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
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
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以申报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从团队的框架结构、教育理念、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实施大纲撰写与执行以及运作管理模式等方面对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power talent,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and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of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the enterpris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five stages” was presented,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as built.
【Key word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开展。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传动与节能以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需求日趋旺盛。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当地培养电气方面人才责无旁贷。我院充分结合我校实际及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构划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之路;对服务于武陵山片区经济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结合电力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的专业基础、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新技术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推进“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目标,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立足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面向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培养适应武陵山片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电气工程人才。结合电力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共建
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战略实施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湖南教育强省发展战略方针。大力推动电气专业建设与电力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校企一体,教培共融”的办学模式。利用多种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从专业建设规划、实践教学、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基地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互通互利,教学培训相融相促。培育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特色。
1.2 利用校企共建资源,实现校企共育
紧跟新型工业化和电力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形成以武陵山片区区域电力技术类和能源动力类两大专业群为主的专业发展格局。企业专家人员、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参与专业建设、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将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1.3 实习“四化五阶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图1)
通过调研了解武陵山片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广泛听取各兄弟院校及专家的的意见及建议,构建了“四化五阶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五阶段”培养模式结构框架如图一所示。在“五阶段”培养模式过程中同时实现“四化”,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综合化、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实战化。
①武陵山片区人才需求刻析;
②课程体系优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的相互互动;
③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层次化;主要面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训练”三个阶段的教学全过程,课程应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造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遵循循序渐进;
④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实现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综合化;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以3~4学生为单位设计一个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⑤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跟踪,实现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实战化;毕业设计应紧密联系科研或者实习中的生产实际,实习理论与科研、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2 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电机、通信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推广,控制与通信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院在控制和信息类专业发展已趋成熟,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弱电方面已经有许多科研成果作为支撑,为开展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根据我院的专业基础、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新技术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创建“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强”主要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有关强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二弱”主要是针对控制和通信专业中有关弱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强弱结合”主要强调了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即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设备与系统相结合。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复合型科技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成“基本技能、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①基本技能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基础实验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②初步设计能力层:具备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
③综合应用能力层:能熟练掌握与电气专业密切相关的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④工程实践能力层:主要在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沦为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等工程实践方面进行培训;
⑤创新能力培养层:培养较强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制作能力,主要进行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训练。
4 结束语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围绕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服务于武陵山片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城网与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及相关企业对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传动与节能以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建设,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谭博学,张存山,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38-39.
[2]张永炬,杨善晓,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C]//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7:178-180.
[3]谢卫才,李靖,等.应用型电气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9:692-696.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满足照明、家电用电量、安全用电等需求,更注重其美观、实用、方便的使用效果。
1 供配电系统
现代工农业及整个社会生活中电力应用非常广泛,一般建筑采用低压供电,高层建筑通常10kV电压供电。
1.1 电力系统及电力负荷
(1)电力系统概念。在电力系统中,如果每个发电厂孤立地向用户供电,其可靠性不高。如当某个电厂发生故障或停机检修时,该地区将被迫停电,因此为了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连续性、运行的经济性,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整个地区的总备用容量,常将许多发电厂、电力网和电力用户连成一个整体。这里由发电厂、电力网和用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2)我国电网电压等级。电力网的电压等级比较多,从输电的角度来讲,电压越高则输送的距离就越近,传输的容量越大,但电压越高,要求绝缘水平也相应提高,因而造价也越高。目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的水平等因素,由国家颁布制定了我国电力网的电压等级主要有0.22、0.38、3、6、10、35、110、220、330、550kV等10级。其中电网电压在1kV及以上的称为高压,1kV以下的电压称为低压。
1.2 10KV 变(配)电所及高压设备
(1)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原则。①接近负荷中心,这样可降低电能损耗,节约输电线用量;②进出线方便;③接近电源侧;④设备吊装、运输方便;⑤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的场所;⑥不宜设在多尘、水雾(如大型冷却塔)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如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的下风侧;⑦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⑧变(配)电所为独立建筑物时,不宜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⑨高层建筑地下层变(配)电所的位置,宜选择在通风、散热条件较好的场所。
(2)主结线的方式及特点。变(配)电所的主结线(一次接线)是指由各种开关电器、电力变压器、互感器、母线、电力电缆、并联电容器等电气设备按一定次序连接的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它是电气设备选择及确定配电装置安装方式的依据,也是运行人员进行各种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主结线的基本形式有单母线接线、双母线接线、桥式接线等多种。
(3)变电所的形式和布置。①变电所的形式有独立式、附设式、杆上式或高台式、成套式变电所。附设式又分为内附式和外附式。②10kV变电所一般由高压配电室、变压器室和低压配电室三部分组成。
(4)常用高压设备。常用的高压一次电气设备有:高压熔断器、高压隔离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高压开关柜、高压避雷器和互感器等。
1.3 低电压配电系统及低压设备
(1)低电压配电方式。低电压配电系统是由配电装置和配电线路组成。低电压配电方式是指低电压干线的配电方式。低电压配电方式有放射性、树干式、链式三种形式。
(2)常用低压设备特点及用途。低压电气设备通常是指电压在1000V以下的电气设备,在建筑工程常见的低压电气设备有刀开关、熔断器、自动空气开关、接触器、低压配电柜等。
2 楼宇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控制采用的是计算机集散控制,所谓计算机集散控制就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它的分散控制器通常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利用上位计算机进行画面的监控和管理。主要手段是动画、曲线、文本、数据库、脚本、和各种专用控件等。楼宇自动化包括:空调与通风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力供应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监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处理、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系统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使各子系统设备始终处于有条不紊、协同一致和高效、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创造出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中,降低各系统造价,尽量节省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保证系统充分运行,从而提高了智能建筑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使投资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回报。
3 电气安全
随着人类对电力能源的重视与不断应用,电力设施与设备已与现代人类的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电力甚至成为现代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前提。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电力能源在带给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便利的同时,由电气设备产生的问题也带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不少烦恼与损失,有时甚至表现为灾难。因此,电气安全不仅已成为各国电气操作与维护人员消除安全生产隐患、防止伤亡事故、保障职工健康及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电气专业工作者首要面临并着力解决的课题。
3.1 电气绝缘
保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是保证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电气绝缘的性能是否良好,可通过测量其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耗等参数来衡量。
3.2 安全距离
电气安全距离,是指人体、物体等接近带电体而不发生危险的安全可靠距离。如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人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和设备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在配电线路和变、配电装置附近工作时,应考虑线路安全距离,变、配电装置安全距离,检修安全距离和操作安全距离等。
3.3 安全载流量
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持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持续通过导体的电流如果超过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发热将超过允许值,导致绝缘损坏,甚至引起漏电和发生火灾。因此,根据导体的安全载流量确定导体截面和选择设备是十分重要的。
4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际上是一套中央监控系统。它通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达到在确保建筑内环境舒适、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使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状态及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武金山.基于CAN总线的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11).
[2] 郭英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简介与问题浅析[J].企业导报,2010(5).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8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大量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英文的形式出现,专业英语成为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之一的电气工程专业,其专业术语也涉及较多的专业领域,随着电气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的不断出现,专业词汇不断更新与涌现,迫使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必须具备更高的要求。电气专业英语被很多工科院校列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文进行一般流。”[1]但在实际教学情况中,对于这样的要求却不太乐观。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和体会,笔者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以改进。
一、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兴趣不高
学生对于电气专业英语重视不够,兴趣不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一般的高等院校都是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才开设专业英语,而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学完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以后,就疏于对英语的学习。这使得英语的教学连续性出现了空档,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不够。其二,当下大学生普遍未建立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习惯于高中以来的被迫型学习模式。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太强。一旦中断英语课程,便疏于英语的学习安排,如果在这一时期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则更容易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其三,大三和大四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忙于考研准备或找工作,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精力都受到很大影响。其四,对于专业英语内容和重要性都盲目轻视。许多学生往往认为专业英语相比基础英语来说,无非只是增加几个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甚至可有可无,正是缺乏课前准备,专业英语生词繁多,翻译内容枯燥的特点,使很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专业英语涉及面太大,学时太少
一般电气工程英语教材的内容章节都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背景,如我院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祝晓东、张强化、王Z《电气工程专业英语实用教程》,其内容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磁场、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等。[2]专业知识太宽,而学时只有32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并能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或文献,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由此,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英语教材的编辑和选订,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进行教材编写和选取。
二、专业英语教学尝试
专业英语教学中,老师们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往往会采用抽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的形式,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抽到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学生存在被动思考问题的态度和侥幸心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效果并不太好。针对平时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可以促进教学更好的开展。以下就是笔者在专业英语课堂中的一些尝试。
(一)第一堂课,重视学习
专业英语第一堂课并没有必要匆匆上课,在这一堂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比如:有助于查阅国外文献,以便在毕业设计中全面的搜集资料,了解国际前沿科研动态;撰写毕业论文或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是进入很多外企工作的优先条件等。当然,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体能真正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此外,也要告诉学生这门课所具有的难度,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相互的配合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紧张又不至于丧失信心。
(二)卡片教学,打破冷场
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太好,导致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中往往是明白语义语法却又不知所云,这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开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教学互动的环节中很容易出现冷场现象。笔者发现,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经私下和部分学生交流了解,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很多冷场的情况下不愿意成为鹤立鸡群的“少数人”。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尝试采用一种“卡片”教学的方式。在第一堂课时和学生约定,如果在课堂中主动回答一个问题,无论错对,均可获得一张卡片。这张卡片的作用就是与平时成绩挂钩,一张卡片积1分,一个学生最多可以积10分。这种方法让许多想回答问题的同学“有理由?”积极参与,也即时看到了“成效”,并很快形成了群体效应,极大的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了大家争先恐后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卡片教学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许多学生只是急切想获得卡片而并非认真思考问题,也会导致课堂效果低下。由此,在使用卡片教学几周后,应该调整卡片发放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后,笔者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其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相互督促,参与学习。比如,在平时作业布置上,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要求,到验收时,由老师随机抽点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如果达到了验收水平,该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卡片。这种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在课堂获得卡片积分。
(三)自主选题,自主评委
在有限的课时中,可以抽出1-2个课时,采用教师精选主题让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学生完全自主题目,按小组分配任务,小组自行分工和课后准备,课内随机抽点一两名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讲演的形式,同时让其余小组成员作为评委打分、点评,并明确该代表的得分将决定小组各个成员的一个基础得分。此外,教师把握全局,对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表现综合评分。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集体协作,团队攻关的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交流,这种良好的专业英语实践氛围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益于学生群体的专业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翻译竞赛,丰富教学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与电气工程相关的题材用于视频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由视频内容展开,给学生分组,每组抽点一名代表即兴用专业英语描述该视频的主要内容,同组人员可以提示或者补充。另外,找一些英文字幕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组去翻译字幕,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极大的自豪感,这种效果远比让学生翻译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增强教师素质
由于专业英语的特殊性,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应广泛阅读专业英语文献,搜集教学素材。此外,学校应该给专业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比如到外校观摩教学或国外进修等;同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心态,教师可以多阅读关于大学生心理学类的书籍,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而这可能是很多专业英语教师忽略的地方。
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改善,取决于很多因素。教师应走近学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电气工程科研工作,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讨论稿)[A]
[2]祝晓东,张强华,王Z.电气工程专业英语使用教程[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字】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管理流程,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 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一个国家的建筑就是她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国家越发达,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就越高。的确,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领域,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使对建筑设计施工流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五大关键设计岗位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设计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建筑电气设计是整个建筑项目建设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要为建筑项目提供供配电工程及弱电智能化等工程电气设计。建筑电气工程师就是主管这相关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筑电气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电气自动化并不同,是电气自动化相关原理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具体应用。因此,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包括建筑中的强弱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建筑比作一个人,混凝土结构就是人的骨架和肉体,而血液和经脉就是建筑中的电气。大概从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开始,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料,这些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和工作建筑的电气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就使得电气工程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投资、工期、预期等等的效果,影响到整个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投入使用情况、节能效果、舒适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建筑物的安全问题,电气设备能否安全可靠运行,线路是否有火灾隐患,火灾报警和智能监控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消防设备、紧急照明等等这些设备的供电是否可靠,都是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这种情况下,对电气工作人员的考验是相当高的,不仅仅要从传统的电气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走出来学习和面对新的电气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还要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智能控制技术,力图建设安全可靠有技术含量的电气工程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
1、基础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电气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把好质量关。
2、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工程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3个重点设备交接协调环节,明确关系,制定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的做好电管铺设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防振捣混凝土时损坏配管或使得开关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
3、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砌筑隔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线和墙面线,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定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
四.电气工程师的责任和要求
电气工程师是电气工程质量好坏的直接负责人,因此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必须过硬。同时,光有专业水平也是不够的,电气工程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自己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要认真对待,不光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还有用心去对待自己所负责的工程,细致的,深入的,全面的做好电气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进度、签证、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墨守成规,及时的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
建筑电气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电气自动化并不同,是电气自动化相关原理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具体应用。建筑电气设计涉及的面广,从传统的供配电、照明、动力、自控、防雷接地设计,现在已发展到消防、保安、共用天线电视、楼宇自控系统、通讯系统以及自备电源等设计。建筑电气工程师是一项技术要求很强、非常讲究理性化思考的职业。它需要从业人员有:
(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建筑电气设计涉及面广,设计规范又多,这就要求电气专业工程师,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系统的设计,要精益求精;
(二)较高的学历、广泛的理论知识,现在一般企业招聘这类人才,学历都要求大学本科以上,需要经过系统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学习;
(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点相当重要。建筑工程设计有交叉作业,综合协调的特点,电气设计必须考虑到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方面,必须具有综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如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工序衔接及工种配合、各种关系的协调等等,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科技含量。
五.结束语
电气工程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工程师应该根据所建工程的自身特点,做到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有效动态实时控制,把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从材料购买、工程施工、工程质量等各个环节都认真的进行管理。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富军 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陕西秦力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陕西科技报2010-09-14报纸
[2]赵子云 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运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25期刊
[3]廖亚振 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通病问题与处理措施探讨 企业导报2012-06-30期刊
[4]王进; 王静 浅谈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5期刊
1改革的基本内容
1.1能力导向,构建“工程化”实践课程体系
1.1.1以“项目驱动”进行校内阶段工程能力预培养
“2+1+1”培养体系的前2年,站在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高度,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构建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文化基础以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强调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和通用性,其核心是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的大基础课程体系[3].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通过压缩部分必修课课时,前置部分第3年的专业理论课,为实施工程能力预培养腾出时间.此阶段是以“基础强化、课堂培养”为特征进行工程基础培养.第3年进入专业模块的学习,此阶段我系大幅整合原有零散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项目驱动方式重新设置实践课程,逐步建立以能力导向,分层次、模块化、相互衔接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此阶段是以“项目驱动、梯度培养”为特征进行工程能力预培养.实践教学按“分层培养,阶梯递进,逐步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开设阶梯式工程实训系列课程,每一个阶段完成对一种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渐进性[4].
(1)开设9个专题讲座.开设9个专题讲座,把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工程化,由具有工程经历的校内导师和聘请的校外导师共同讲授,包括:工程师及能力的培养、发电厂系统及辅机设备、发电机及其实验、变压器的规范及运行、直流系统、配电系统、发电厂防雷与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电气倒闸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
(2)整合7个实训模块.通过购置新的实验系统和对原有实验平台进行整合、重构,基本构建了一个能够真实再现发、输、变、配电全景过程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基于该平台,我们把以往一个或几个单一性实验内容整合成综合性实训项目,各项目模块计相应学分,同时联合企业编撰了对应培训教材,并实时更新.整合后的实习实训课程内容以工程项目为驱动,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发电运行与控制实训项目、输变电运行与控制实训项目、供配电运行与控制实训项目、电气测试与控制实训项目、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检测技术实训项目、电磁仿真计算分析项目、电气基本技能培训项目[5].通过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训练,能让学生体验真实工程环境,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维护、管理等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为下一年在企业阶段的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能力参与企业真实生产,在生产中完成教学行动,助企业创造效益,让企业接受,受企业欢迎.
1.1.2以“工程实战”进行企业阶段工程能力再培养
第3年学生在企业实训及做毕业设计,我们对企业阶段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其中含“始业教育、项目实战、毕业设计”等3个大环节、12个小环节.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企业背景教师共同指导.此阶段是以“工程实战、系统培养”为特征进行工程能力再培养,其实战项目几乎全部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企业阶段培养重点体现电力生产过程的实际操作与控制、系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阶段培养是校内培养的高级阶段和延伸,计相应的学分.该方案明晰培养内容、步骤和目标,做到针对性强、校内校外不重复,“真刀真枪”进行项目实战,完成毕业设计.
1.2四元一体,整合三级递进式工程实训平台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验课程内容优化设置,往往依托于实验室建制及其设备、用房配置.因此,对我院传统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是十分必要的[6].工程训练平台重构以再现电力系统真实场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系统工程能力为目的,遵循工程能力递进式增长曲线,设计一批适合教学且源于典型工程项目的实训模块,同时考虑教学和企业科研服务有机结合,实现高校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们将校内外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分散的同类资源进行整合,我们构建了“工程基础、工程专项、工程综合”三级递进式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真正建设了一个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四元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提升学生认知+探究、实验+设计、工程实施+创新三类工程能力,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渐进性[7].
1.3校企协同,共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1.3.1解析校企合作教育的痛点问题
(1)从电气专业的特点来看,现代电力系统呈现高电压、大容量、大系统、智能化等典型特征,其系统结构及运行方式复杂且多变,做实验设备庞大且价格昂贵,运行、操作环境高危且不可逆,在教学、科研及培训中要构建完全真实的实验系统和环境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只有企业才具备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我们只能够与企业进行全过程合作,才能确保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工程能力培养的渐近性使学生在企业阶段培养时间长达一年,有别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大多数企业害怕影响其正常的生产,难以接受,因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困难重重.
(3)校内工程教育师资缺乏,校内师资不能长期蹲点在企业带实习实训.(4)学校实践培养经费不足,没有相关的经费来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
1.3.2共谋“产学研训”有机融合机制
我们通过调研定位企业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紧密型的“产学研训”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学研训”互融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的有机融合,产学研训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工程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7].
(1)产学结合.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依靠学校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资队伍,开展电路及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及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全面的电气设备检修及运维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满足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在电气产品开发上的技术要求,为企业的标准化作业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我系的人才培训基地已成为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重庆汇能达电子有限公司、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同时在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工程案例和应用环境.企业技术专家受聘硕导、兼职导师,部分解决校内工程教育师资匮乏问题.
(2)研训并举.在学校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学校工程化师资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测试、科研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在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把我们的技术成果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公司共建成果转移孵化基地,教师依托基地进行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部分学生全程参与.“发电机微机励磁控制系统”“发电机微机监控系统”等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发电公司,近3年累计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3)校企协同.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得到一批知名企业的协助与合作,在企业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背景,分别遴选了重庆三峡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水轮机厂、重庆汇能达电子有限公司及南岸供电局等5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了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合作企业共同为基地提供实践教育资源,为学生1年的企业实训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校企协同对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闭环控制,即通过社会调研、人才市场调查以及企业对就业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创新与特色
2.1构建以“基础强化、项目驱动、工程实战”为核心的工程化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实践课程体系多依附于理论课程,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改革为“基础强化、项目驱动、工程实战”为核心的工程化实践课程体系[8].具体措施为:校内1年,整合原有零散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项目驱动、梯度培养”为特征进行工程能力预培养;企业1年,“真刀真枪”进行项目实战,完成毕业设计,其实战项目和毕业课题几乎全部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此阶段是以“工程实战、系统培养”为特征进行工程能力再培养.
2.2整合以“工程基础、工程专项、工程综合和创新”为台阶的递进式工程实训平台
通过对原有实验中心、实践基地以及实验室的整合重构,搭建了“工程基础、工程专项、工程综合和创新”三级递进式工程能力实训平台,各平台相互支撑、有机融合、科学衔接、梯度推进,真正建设了一个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四元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分阶段地提升学生认知+探究、实验+设计、实施+创新3类工程能力,形成科学的工程能力发展曲线,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2.3设计以“始业教育、项目实战、毕业设计”为主线的系统化企业培养方案
为期1年的企业培养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关键的阶段,电气专业企业阶段的培养方案,以“始业教育、项目实战、毕业设计”为主线,其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电气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电力系统、电机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9G10].
2.4确立以“产学结合、研训并举、校企协同”为特征的紧密型
校企合作机制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11G12].产学研训,多元互融,校企协同,互信共赢.树立学校服务企业的思想,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和设备,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使企业受益,促进校企互信和校企长效利益共同体形成,从而解决了工程实训基地“建立难、针对性差、费用高、不稳固”的工程教育瓶颈,具有小投入、大产出效应.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校企全程共建,并协同对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闭环控制.
3应用推广效果
3.1促进学生工程教育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
以工程化、系统化理念整合、构建实验中心、实践基地,共计投资2000万元,拥有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重庆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市级人才实践培养平台.2015年,电气专业被授予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同年获批重庆市能源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外建有7个定点实习实践基地,具备了良好的工程教育平台,有利于我们顺利开展工程教育.
3.2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自实施该培养体系后,我系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7%,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每年约20%~40%学生被国家电网录用(见图2).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因在校期间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受到社会普遍好评.近几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专利授权7项,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53项,近2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1项。
3.3师资队伍工程化素质不断增强
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和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我系师资队伍工程化素质不断增强.本专业除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专职教师外,积极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聘请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同时和企业密切开展产学研合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例如电气工程系与重庆汇能达电子有限公司通力合作,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机励磁控制系统、微机调速控制器、一体化综合控制屏、微机监控系统已在重庆三峡水力电力集团、江津富源发电公司、綦江发电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年产值超千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自主研制的电力测功机已产业化,广泛用在长安、力帆等企业的汽车零部件试验台上,申请专利3项,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输电线路杆塔绝缘子闪络监测装置”已在重庆电力公司长寿供电局和三峡水力电力集团公司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实现了对线路特定杆塔上绝缘子闪络的实时在线监测,有效提高线路故障巡视效率,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制的配电网可视化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在三峡水力电力集团供电公司投入运行,大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管理效率.这种“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不仅使本专业方向的师资队伍工程化素质不断增强,也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校企合作、产学双赢”.近4年成果完成人承担了相关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15项.
4结语
我校电气专业近几年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腾讯、华龙网等主流媒体网站曾针对本专业作了“这个专业很牛”的专题报道,指出“重庆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设施设备,都与企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所以学生才能够得到企业的好评”,并详细报道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代表性情况,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一些教研机构和相关会议的关注,吸引了一些院校来校调研交流.我院应邀在2011教育与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12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还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就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面对面经验交流.我院工程实践基地每年接待10多所国内高校参观访问,如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到我校观摩电气实训平台建设,并建设了类似实训系统.特别一提的是我院工程化、系统化电气实训平台集教学、科研于一体,对大型企业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吸引企业来校调研交流,如国网重庆电科院、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来参观交流.我院的改革模式和建设成果得到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同,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改革成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奕,刘伟,贺晓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3):16G19,31.
[2]杨靖.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到底怎样[N].科技日报,2014G11G27(007).
[3]李山,贺晓蓉,郭燕.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1(7):12G14,54.
[4]杨奕,徐鹏,彭小峰.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72G175.
[5]蒋东荣,贺晓蓉,李山.电气工程专业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55G156,158.
[6]张玉洲,鲁璇班.论高校工程实训中心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6G138.
[7]翟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4):106G108,111.
[8]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G24,35.
[9]张铁楠,刘铁武.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G115.
[10]刘伟,贺晓蓉,贺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8G59,63.
[11]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4):67G71.
[12]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G5.
关键词: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3-02
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电力系统是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超大区域网络结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对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的一门技术[1]。21世纪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化[2]。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本文探讨继电保护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特点
我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理论教学36
学时,网络教学6学时,总计42学时,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专业必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初;“微机继电保护”课程共26学时,均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结束后的大四上学期末开设,目的是顺应现代电力系统高度数字化的趋势,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硬软件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期一周,与“微机继电保护”同时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
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数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我校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已加入“微机继电保护”,作为少学时内容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共同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同时开设的其它几门专业课使得学生大四上学期课程较为集中,学习任务量较大。此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开题、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第一学期过高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的相对集中对其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课程教学上,基本停留在传统模式:即利用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继电保护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课堂讲授,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对教师而言,继电保护原理单纯靠板书或多媒体课件较难讲透;对学生而言,继电保护内容比较抽象且实践性强,知识描述更需要形象化演示去理解,配合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零序过电流保护原则上是按照躲开在下级线路出口处相间短路时出现的最大不平衡电流来整定”,若单纯由教师口头讲授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微机继电保护”课程主要分析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软硬件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若单纯讲解微机继电保护算法,使学生难以消化,从而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不够强,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继电保护课程组与“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
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低压电气设备”等课程有很多联系,但教学上往往孤立、脱节,缺乏全局梳理,使学生对继电保护完整系统缺乏全面认识。课堂上,教师若能将继电保护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实例联系相关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并且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目前继电保护教科书内容繁多,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所重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三) 学生自主选择力不强
学生对继电保护内容的兴趣点各有不同,部分学生未来并不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或考研方向与此关系不大。目前情况是,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课时相对较多,内容较为宽泛,对于上述内容部分学生显得索然无味,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够强。为此,以学生为本,可以在课程形式上稍做一些调整。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针对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几种改进模式和方法,且部分已开始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将原本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分开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和“微机继电保护”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设置在大三下学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可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这样设置有两方面考虑:内容上,减少学生学习任务量,突出重点,使教学有针对性。比如,可缩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中电磁型继电器、断路器等与“高低压电气设备”教材有所重复的内容,减少或者删除“微机继电保护”教材中与“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时间上,我校电气专业学生于大三至大四暑假期间设置了为期5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实习前对继电保护内容的理论学习,为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对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设备等内容建立感性认识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以现代化网络媒体、实验教学等方式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整体概念,使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网络平台,上传电子教案、视频,演示动画等资源,并建立一套自测系统,使学生可以主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观看和使用这些资源。教案、课件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以及弥补疏漏的课后复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库;视频资源以声、像集合的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及原理;具有交互性的演示动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利用FLASH将继电保护动作过程制作成SWF动画,或用Visual C++开发保护动作演示模块[4];自测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正式考试前自我检测,弥补疏漏的知识点。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增强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展开网上讨论,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网络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利用专业软件开发演示模块,并及时更新资源。目前,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
2.实验平台建设。微机保护已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的主要形式。华北电力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先后自主开发了微机型线路保护教学仿真实验装置。实验平台建设思路为面向实践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5]。我校可采用引进设备或者利用现有教师队伍和资源对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进行开发。目前,我校基于TMS320F28335+PC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正在进行。
实验平台可作为本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不仅方便用于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可以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该平台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微机继电保护硬件结构,并且通过配置不同的软件模块实现不同原理、不同对象的继电保护功能;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选做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实验、设计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创新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6],在传统设计内容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先进行整定计算,后在平台上模拟故障时继电保护动作;建立以任务驱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框架。根据继电保护原理建立主题,比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纵差保护等;也可以根据继电保护对象形成“主题”,比如,电力变压器保护、输电线路保护等。
课程设计可以在大三下学期上课期间布置下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结合大三暑假为期五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强化为工作打下基础。
4.完善评价体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继电保护理论课成绩应综合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平时作业、网络自测、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考评。将平时成绩比例增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计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及严格书面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综合文献综述、论文质量、创新能力、实验态度等因素进行考评。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为例,对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重点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试方法以及先进设备的研究方法。若能将每个环节都做好做实,师生就能在一整套良好有序的教学体系中受益,从而培养出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文,陈少华.现代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
[2]付乔.继电保护发展现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
[3]李文武,袁兆强.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曾煜晓.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济南: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