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1 09:13: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文名称:Review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致力于介绍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及最新发展,为中外学者就演化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及其应用问题进行讨论和对话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展示我国演化经济学学者的研究与思想提供一个机会窗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辑收录的论文大致囊括了以下专题:演化经济学中的制度主义、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以及演化经济学的应用等问题。它涉及制度演化、技术创新以及演化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等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学术话题,还涉及我国制度创新深化、自主创新战略这两大主题的深层次学理问题。
关键词:现代企业;新经济;人力资源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1.创新性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3.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地培养这种资源。
4.合作型人才。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国内外大公司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1、思科公司——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
美国思科公司是1984年由个人创办并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公司。目前,思科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达30多亿美元。设在中国的思科系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超过550人,吸收了众多的高科技人才。思科公司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关迟认为:“思科追寻的是人才资本资源开发与经营创新,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公司的成功。”
企业经营首要的是开发人力与人力资本资源,知识资源依存于“人本资源”之中,科技创新来源于大量掌握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企业人才。因此,思科注重开发每个员工的知识资源,以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知识资源经营效益。在思科确立了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股东和主人的经营思想,建立起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经营体制。公司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培养员工个人成功于团队成功之中的思想;经常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与国外员工到本土受训,增长员工成功的个人才能;教导员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供一个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成功特质”的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设定的目标等等。同时,思科坚持人才增加与保留的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实行全面招聘人才的方法,若员工介绍和成功引进一名人才,公司给予500美元的奖励。这些开发“人本资源”的经营思想,使得思科实现了超常的持续发展。
2、海尔公司——人才是企业经营的“一产品”
我国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有个精辟的论述,海尔追求的“一产品”是企业人才,而销售出去的家电等则是“二产品”。把人才和知识放到企业的核心位置,是海尔企业成功的经验。
当今经济已步人新经济时代,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无所不在,知识成为经济诸要素中的决定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面对新经济挑战,海尔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才视为企业成功之本,从过去的重视资本积累扩张转向重视人才和智能资本扩张管理,以拥有大量人才,拥有大量现代知识资本,而成为市场竞争发展中的强者。海尔实施人才“一产品”战略,制定“激活休克鱼”措施,全面开发知识资源;大量吸收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加盟企业,激活企业科技创新,使海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公司建立了海尔大学,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走出去”的“本土化”战略,大量培训国外海尔科技与经营人才,最近就有多批海尔美国员工和欧盟员工培训结业,服务于海尔国际化经营。我们应看到,当今新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中人才与智能要素已处于“一产品”位次,是制造市场任何可销售产品的“总闸门”,是追求市场产品销售最根本的要素。
3、宝洁公司——员工能力与责任感是构成企业知识资源的基本动力
美国宝洁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已有60年的历史。进入新经济时代,宝洁公司运用新经济和新科技思想,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与创造力,突出企业“人本资源”基本动力的再造与重塑,从而大大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与品牌创新进程。据悉,宝浩公司平均每年申请创新产品与技术专利近万项,成为全世界日用消费品生产中产品开发创新最多的公司。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组成庞大的消费市场调查队伍,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深人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家庭进行广泛调研。十多年来,已创出海飞丝、玉兰油、飘柔等具有中国特色名字的知名品牌7个,这些产品与品牌一直领导着中国洗涤产品市场,在中国消费者中的信誉度和知晓度极高。
著名经济学家戴夫·乌尔里克最新理论,把知识资本简化为数学公式:知识资本=能力×热情(责任感)。这一理论认为,能力强热情低的企业拥有天赋,但没有完成其任务的工作人员;热情高能力低的企业拥有缺乏教育、但很快能完成任务的工作人员。能力值或热情值低的都会导致总的知识本值明显下降,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宝洁公司的做法正是将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锁定在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创新“热情”等无形资产拥有上,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新及开拓和占有市场的主导能力。近年来,美国企业除了突人才等“知识经营”外,都高度重视挖掘员工“热情”这一无形知识资本,以加速技术创新与资本增值。如提出“全面顾客关系协调”的观点,将企业员工纳入内部“顾客关系协调”内容,纷纷营造“维系人心环境”,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创造性,激发创新热情;兴起“员工充电,老板出钱”浪潮,亮出“能力再造”新招,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注入活力。
新经济作为一种重大的经济现象和存在模式,其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形成的资本创业模式进行了自我否定,它创立了知本创业环境,推出了知本创业制度,即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制度。信息、知识和因特网等技术已经成了区别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主要标志。具体说来,旧经济是由各个专业化的规模生产驱动的,以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新经济的驱动力量是信息知识和网络技术,在高速滚动的运动中极大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是相对于以传统产业为核心的旧经济而言的。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等是建立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生产和供给不仅要有固定资本的投入,而且还要不断地有流动资本的投入,其发展变化受规模经济和边际收益递减趋势的影响。而新经济不同于旧经济的最突出之处是,它以特定条件下的服务产品为特点,一次性的固定资本投入很大,获得成功后并不消耗实物资源,却提高了实物产品的使用量,其再生产所需的流动资本投入很小,但产出很大,再加上网络的外在性效应,需求不断扩大,引致更大规模的供给,从而会出现收益递增的趋势。
不少民营企业的事实已表明,新经济作为一种注重技术创新的经济,对企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使产品从导入到增长或扩大、再成熟、再到老化诸阶段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并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日益提高。应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民营企业在其赖以生存的产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但在注重技术创新,实现外向型的产业整合以后,这些民营企业又焕发了青春活力,甚至有可能做到长生不老。加之,新经济中的知识产品几乎没有运输成本,市场又具有高度统一性,因而会出现企业强者恒强和赢家通吃的局面。这有别于旧经济中由于存在巨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市场又可以被分割,因而市场竞争说得极端一点不过是双寡头垄断竞争,赢家通吃局面几乎不会出现。
当然,新经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除了技术进步以外,还有其制度前提。这就是:
(1)必须建立有激励动力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种制度允许知识转化为资本入股,并明确界定知识的所有权,使得知识资源的占有者的界定划分更个体化,知识的共享更具有广泛性;从而让掌握专业知识的经理、经济专家、工程师、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才都可以在企业里以知识专利换取股份。这样,这些专业人才就可以既有劳动收益权,又获得股份分配权,并使得工资与利润都具有激励的性质。
(2)高利率的资本市场。只有知本产权资本化, 才能让知识产权利用资本市场,包括创业板和股票期权,实现资本的最大利好。民营企业家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使知识创新者不仅获得一般的劳动报酬,还能分享企业发展的长期利润和资本市场的最大利益。像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的存在,就出了一个微软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知本创业者,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推出了全新的制度。此外,资本市场上的大量资源投入到互联网公司中,形成了一批优质高价的网络股,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得以迅速拓展新经济的发展空间。
(3)杜绝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这是经济学说史上以18 世纪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民营企业必须做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业自由,使开业资本低到任何一个想成为企业主的个人都可以承受的地步;与此同时,投融资体制必须市场化,使手无分文而有知识产权的创业家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
为了加速我国民营企业新经济的成长,我们需要培植新经济的沃土,诸如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为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所有权激励;建立与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新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条件;发展教育,增加人力投资,提高知识(包括技术形态的知识和信息形态的知识)存量和流量的积累;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达到目的。
民营企业如何应对新经济的冲击
谈到新经济,当然并不是希望凡是民营企业都搞高科技,事实上也不可能家家民营企业都搞高科技。何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旧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差,提供培植新经济的沃土也绝非易事。但是,民营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需要高度重视新经济的冲击,因为新经济对旧经济、对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市场、机制、观念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是全球性的浪潮,在其冲击下,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传统产业有相当大一部分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当大一部分通过改造提高会脱胎成现代产业,还有一部分通过重组,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优良的质量,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或“科技板块”,将影响未来产业的变动方向。无视这一潮流,不参与全球新经济的竞争与角逐,我国的民营经济就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20世纪80年代浙江的不少响当当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辉煌不再,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出现“你唱罢来我登场,各领三五年”,就是因为它们无视或轻视新经济的潮流,不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经营体制的调整和治理方式的调整的缘故。
谈到发展新经济,也不要忘了我国还面临发展传统工业的繁重任务。我们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武装传统工业,使其融入新经济的浪潮中。现在许多以传统模式经营的民营企业纷纷投资网络建设,运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层次,利用实用的信息和服务,在“后发效应”作用下赶上全球新经济的形势是不成问题的,而不像旧经济需要资本和技术的长期积累。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远比获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渠道方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并借助于网络来完成,其流动不受空间距离限制,所以成本也要低得多。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所有权制度,就可以使知识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不需要有形的要素投入。
应该指出,在由旧经济迈向新经济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是要向旧传统挑战,向旧规则挑战,在挑战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将其付诸实施。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民营企业是很难发展的,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正是创新的动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任何民营企业家都可以充分自主地进行创新活动。但是,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这其中,民营企业家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创新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民营企业家要进行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必须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和改善知识结构,否则,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无法付诸实践。按照西方知识经济学家的说法,“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无知。”民营企业家的责任要求其自身必须认真地研究知识经济的理论,提高发现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机会的敏锐力,关注知识经济理论融入企业的实践后,对企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敢闯敢冒敢试,从企业不协调因素中发掘出新的东西。民营企业家如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那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这是因为,创新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必须将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坚韧果断的魄力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F·Drucker )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举出一个例子,道破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真谛。这个例子是说,有夫妻俩到市郊开设了一家餐厅,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那个地区到外面就餐的人日益增多这个预测上。尽管对自身而言,他们从事的是一项新的经营,但他们不是企业家,他们既没有给顾客带来新的满意,也没有激起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因而没有体现创新精神。再以麦当劳快餐公司来说,它尽管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但却应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使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招揽了新的生意。这种敢闯敢冒敢试的做法就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
第三,不怕冒险的压力。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营企业家为了开发新产品(包括提高已有产品的质量),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包括科学技术上新的发明创造、经营组织上的调整以及引进新的产品流通手段),开辟新的市场(特别是在新地区的出口市场),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冒险行动。但是,不同的民营企业家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所受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的经历等等的不同,在面临风险的压力时,所表现出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营企业家遇事畏缩不前,害怕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事物。相反,有的民营企业家却知难而进,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创新精神,并获取难以言状的愉悦。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2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与经济增长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又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所作的努力,包括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施穆克勒、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侧重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罗、阿罗、曼斯菲尔德、卡米恩和施瓦茨、门斯等。其研究成就主要有几个方面:在分析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在分类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类型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初步探讨、描述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理论命题等。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索罗(1951)提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是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伊诺思(1962)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创新的选择、投入资本、建立组织、制订计划、招用员工和开辟市场等行为,它是这些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曼斯费尔德定义创新为一种始于企业新产品的构思、终于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的探索性活动。Muesor(1985)则通过对350多篇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调查认为,尽管不同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侧重,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种新设想,具有非连续性,它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成功应用到实际中去。显然,早期的研究把技术创新看做是技术的应用过程。我国也有许多学者把技术创新理解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过程。
随着人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更多的学者逐渐转变了把技术创新等同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如Kline与Rosenberg(1985)一起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国内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可见,人们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的研究只是把技术创新视为“技术经济”的单向线性过程,未能从经济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对技术创新作出充分的阐释。而关于技术创新是一种“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创造性活动”的认识,不仅强化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拓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使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不再局限在R&D活动上,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企业经营的关系,对企业、行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度方法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制度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论述经济发展问题时,也很重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受制度学派的影响,他把“制度”看做是一个“体系”、“社会形式”或“经济组织方式”,以及市场结构,如垄断等。以诺思(D.C.North)和戴维斯(L.E.Davis)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继承了熊彼特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制度创新”来解释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
Davis和North(1971)指出,制度创新指的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超额经济收益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各种政策与措施,如工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国有企业、股份公司等。由于新制度代替旧制度需要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且一种新制度的出现往往会受到现有法律规定范围的制约,因此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现实中,制度创新有三种层次或三类主体:个人、团体和政府。相对而言,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政府在承担巨大的创新费用、消除私人产权对超额经济利益获取的阻碍等方面具有个人或团体无法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制度创新获得的超额经济利益,将归全社会共有。但不管是哪一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其预期创新收益都必须大于预期成本。
1973年,诺斯从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技术进步并非突如其来,而完全要依赖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市场交易的制度的逐步演变,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他指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原则,它通过抑制可能出现的个人机会主义行为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具可预见性,并由此促进着社会劳动的分工和财富的创造。诺斯进一步揭示了产权的界定和变化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上,从而保证创新者的私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如果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能够明确规定和有效保护每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促使创新活动的个人收益最大,则会促进经济增长。
在制度创新研究中还有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和拉坦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提供者,制度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变迁以及经济的动态增长而做出反映和调整。拉坦(V.W.Ruttan)提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创新理论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西方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意义、内容、机制、过程与管理、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特点突出表现为数量大、内容广、方法和视角多样。笔者以“创新”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截至2009年底,共得到了255 691条查询结果,其中2000年之后的记录就达231 678条,说明创新在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对创新的共性问题研究,还包括对特定地区、产业、企业创新的个性问题研究;研究内容上,涉及创新的重要性、概念及分类、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途径、创新体系、创新投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计量等;研究方法上,包括规范、案例、实证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视角上,既有运用经济理论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有从管理学视角对创新是如何在企业中发生、发展,最终被市场认可的过程以及企业怎样通过创新获取经营有效性的研究,还有从哲学视角对创新体系、全面创新管理等进行的研究。研究层面上,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家骥等所著《技术创新学》,许庆瑞所著《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等。
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一些著名大学率先成立了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如浙江大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旨在系统研究、总结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创新实践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些中心在研究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成果颇丰,如由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除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外,学者们还从管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更广泛的视角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丰富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其1984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我们可以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对它下一个定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经济学家的习惯,用需求术语而非供给术语给它加以定义: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上述两种定义究竟哪一种更合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至此,创新理论形成了一个非常综合的体系,从观念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制度均存在着创新的空间。
研究启示
创新理论从无到有,从“束之高阁”转变为社会主流,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下:
(1)理论的提出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但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用来指导和服务实践,也只有在其运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迅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于西方传统主流经济理论无法对二战后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国经济快速腾飞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其解释和指导。这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一定不能“人云亦云”、“简单跟风”,一定要把已有理论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还是新理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现代企业;新经济;人力资源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1.创新性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3.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地培养这种资源。
4.合作型人才。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国内外大公司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1、思科公司——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
美国思科公司是1984年由个人创办并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公司。目前,思科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达30多亿美元。设在中国的思科系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超过550人,吸收了众多的高科技人才。思科公司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关迟认为:“思科追寻的是人才资本资源开发与经营创新,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公司的成功。”
企业经营首要的是开发人力与人力资本资源,知识资源依存于“人本资源”之中,科技创新来源于大量掌握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企业人才。因此,思科注重开发每个员工的知识资源,以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知识资源经营效益。在思科确立了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股东和主人的经营思想,建立起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经营体制。公司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培养员工个人成功于团队成功之中的思想;经常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与国外员工到本土受训,增长员工成功的个人才能;教导员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供一个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成功特质”的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设定的目标等等。同时,思科坚持人才增加与保留的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实行全面招聘人才的方法,若员工介绍和成功引进一名人才,公司给予500美元的奖励。这些开发“人本资源”的经营思想,使得思科实现了超常的持续发展。
2、海尔公司——人才是企业经营的“一产品”
我国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有个精辟的论述,海尔追求的“一产品”是企业人才,而销售出去的家电等则是“二产品”。把人才和知识放到企业的核心位置,是海尔企业成功的经验。
当今经济已步人新经济时代,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无所不在,知识成为经济诸要素中的决定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面对新经济挑战,海尔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才视为企业成功之本,从过去的重视资本积累扩张转向重视人才和智能资本扩张管理,以拥有大量人才,拥有大量现代知识资本,而成为市场竞争发展中的强者。海尔实施人才“一产品”战略,制定“激活休克鱼”措施,全面开发知识资源;大量吸收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加盟企业,激活企业科技创新,使海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公司建立了海尔大学,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走出去”的“本土化”战略,大量培训国外海尔科技与经营人才,最近就有多批海尔美国员工和欧盟员工培训结业,服务于海尔国际化经营。我们应看到,当今新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中人才与智能要素已处于“一产品”位次,是制造市场任何可销售产品的“总闸门”,是追求市场产品销售最根本的要素。
3、宝洁公司——员工能力与责任感是构成企业知识资源的基本动力
美国宝洁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已有60年的历史。进入新经济时代,宝洁公司运用新经济和新科技思想,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与创造力,突出企业“人本资源”基本动力的再造与重塑,从而大大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与品牌创新进程。据悉,宝浩公司平均每年申请创新产品与技术专利近万项,成为全世界日用消费品生产中产品开发创新最多的公司。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组成庞大的消费市场调查队伍,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深人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家庭进行广泛调研。十多年来,已创出海飞丝、玉兰油、飘柔等具有中国特色名字的知名品牌7个,这些产品与品牌一直领导着中国洗涤产品市场,在中国消费者中的信誉度和知晓度极高。
著名经济学家戴夫·乌尔里克最新理论,把知识资本简化为数学公式:知识资本=能力×热情(责任感)。这一理论认为,能力强热情低的企业拥有天赋,但没有完成其任务的工作人员;热情高能力低的企业拥有缺乏教育、但很快能完成任务的工作人员。能力值或热情值低的都会导致总的知识本值明显下降,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宝洁公司的做法正是将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锁定在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创新“热情”等无形资产拥有上,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新及开拓和占有市场的主导能力。近年来,美国企业除了突人才等“知识经营”外,都高度重视挖掘员工“热情”这一无形知识资本,以加速技术创新与资本增值。如提出“全面顾客关系协调”的观点,将企业员工纳入内部“顾客关系协调”内容,纷纷营造“维系人心环境”,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创造性,激发创新热情;兴起“员工充电,老板出钱”浪潮,亮出“能力再造”新招,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注入活力。
三、树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从“思科公司——每个员丁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海尔公司——人才是企业经营的一产品”、“宝洁公司——员工能力与责任感是构成企业知识资源的基本动力”等等国内外著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我深深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树立创新理念:
1、确立“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理念;
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垄断性管理。重管理,轻服务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如今,“管理就是服务”已经成为共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在日益拓展,满足人才需求、保障人才权益、促进人才发展等提上了重要日程。
2、确立“从管理人到影响人”的理念
教育者应该首先受教育,开发者必须首先被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率先成为复合型人才。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复合型人才呢?即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智商与情商的复合。知识复合又必须符合三条要求,一是知识面宽,二是在一二个领域有深度,是能把大量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能力复合就是要做到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未来的人才“靠智商得到录刚,靠情商得到提升”的观点正在得到广泛认同。
3、确立“从行为管理到心理管理”的理念
未来的管理是: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现代管理者必须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多激励,多沟通,多理解,多关爱。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员工的心理现象,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
4、确立“从行政管理到盟约管理”的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大致要经历过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行政管理阶段到契约管理阶段,再发展到盟约管理阶段传统的人事管理叫人事行政管理,个人从来都是依附于组织的。现在,中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趋势之一就是废除终身雇佣制度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管理的两大主体权力地位逐渐趋向平等。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发展,将要过渡到盟约管理阶段,到那个时候,加盟的各方权力地位才能实现完全平等,我打你通的时代将宣告结束。
5、确立“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理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把人只是当作劳动的工具。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要促进两个发展相统一,既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要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应该作为现代人力资源丁作者的重要理念。
6、确立“从一元目标到两元目标”的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两元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提高人的智力,让我们的员工一个比一个聪明,个个都聪明绝顶;第二个日标是激发人的活力,让我们的员工一个比一个积极,人人都是拼命三郎,没自没黑、废寝忘食。激发员丁的作动力具体应包括六个要素,即调整人的心态,变革人的思维,转化人的观念,激发人的热情,提高人的情绪商,开发人的创造力。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对实行新经济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对美国新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美国新经济发展利弊
一直以来,美国的发展扑朔迷离。尤其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可谓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持续性的高速经济增长局面。在信息技术引领下,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升高、失业率与通胀率有所降低。这种“两低一高”的局面,即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源自美国,如今已席卷全球各个角落。
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美国新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奠定在全球市场及信息革命基础上,也是市场经济与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经济形式相比,美国新经济具有一定特征:①主要以信息化、高科技为增长的原动力;②打破粗放型管理模式,以集约型管理为主;③“新经济”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极大扩展经济主体的交往空间;④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交换媒介。总的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在全新企业制度基础上,很多企业员工既是劳动者身份,也是股东身份,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以网络为代表性的“新经济”的发展,政府为其提供了技术与法律方面的支持,担负起保护网络安全的重大责任。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就是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的产物,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一致,同时符合经济学的创新性,通过理论、制度、实践的创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动美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但是在认识到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由“新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虽然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是没有从根本改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的矛盾,甚至可能加剧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在美国全面发展“新经济”过程中,往往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趋利性、自发性发生作用,给通货膨胀提供可能性,股市过热就是最好的体现,由此引发沉重的债务负担、加大贸易逆差、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这些弊端也会对美国“新经济”的顺利发展产生影响,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否能抵御市场自发力量,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知识经济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所谓知识经济,奠定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及消费基础上,着重研究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将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等作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支柱。正是由于美国首先发展了知识经济,才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给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以创新生产力为前提,开展科学化研究,获得全新知识进程,其中包含了思想的开发、产生与研究、扩散等一系列内容。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给大规模实现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奠定在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系统性知识。知识经济的产生离不开新思想的研究与扩散。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化的创新难以确保企业的绝对竞争地位,尤其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任何创新模式都可能遭到复制或模仿,企业只有维持长久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经济中心正逐渐由生产转为创新,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经济制度创新奠定基础、提供了动力。结合当前新经济制度定义来看,制度主要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体制:其一,正式约束主要指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律政策、规则等,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以及相关等级结构;正式约束可细分为界定分工责任、界定产权主体以及界定行为等内容;其二,非正式约束包含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信念、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应用非正式约束,可补充正式约束难以改善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是发展“新经济”的必要条件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本质区别。只有确保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才能让企业在保持原有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为利润增长提供保障。总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必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就会出现有形投入的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现象,最终造成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促进失业率的降低,维持通货膨胀率。反过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手段的支持。由于应用新技术,将会给生产函数带来改变,不断深化社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美国劳动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发展“新经济”的根本动力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通过各种商品、劳务的广泛交流,而实现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不断更新技术与信息,产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传播,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内容,包括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其中投资全球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国资本流动等方式,实现跨国生产要素的流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美国通过采取积极的全球性贸易策略,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扩展提供空间,实现美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当前,美国稳坐全球第一出口国的宝座,国外不断扩大的货币实力,为美国飞速发展提供条件,推动科技产品的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对外贸易行为,给美国提供了价格低廉的进口消费品,既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可避免通货膨胀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变化,推动了全球大市场的形成,为实现全方位、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积极条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上可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给美国带来全新发展契机,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所谓“新经济”,奠定在知识经济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对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及经济结构等,带来一场深刻革命,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化、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化,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控制经济危机,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瀛元.浅议当代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8(3).
[2]储节旺,谢阳群.美国信息产业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7).
[3]李洁.美国新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研究.山东经济.2009(1).
[4]李幸鸿,陈燕.解读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商场现代化.2008(12).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新型经济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新经济核心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还应该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新,即新经济时代必须有众多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全面树立新观念、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才能提高我们企业的整体素质,从而面时新经济和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竟争的严峻挑战。
1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与挑战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成本理论和控制点与知识经济下的成本构成是不符合的,这要求我们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最近,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外性专业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就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举措。
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国家兴起的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体现。
2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新要求
2.1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为主导,以网络和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差别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速度加快,传统产业必须运用高新枝木的成果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效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是国际型、运作型、创新型人才,要有突出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必项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要敢想,敢做,敢承担风险,敢争创第一,为国内外的广大消费考提供最高、最佳品质的产品,提供最优秀的服务。
2.2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人格魅力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电子化管理和技术,企业各个部门,企业与上下家的合作伙伴不再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而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这种新的运作模式,对业务员、业务经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谈判中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清晰、准确、有效;自信靠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技巧能够战胜对手,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才能展现有别于他人的风采,就会给对手传递一种感知感觉的信息。人在感官上的互相交流是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微妙的。
同样,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企业领导者,无论是对企业员工队伍的管理,从目标设定到业绩考核,还是从激励措施到行为规范,都必须贯穿独特的、充分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领导方法和手段。才能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提高自己企业的产品实力和服务质量,奉献光和热。
2.3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注重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网络和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差别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速度加快,科技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因此,必将现代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理念融于产品之中,根据用户的实际信息应用能力,充分挖掘各种有效的企业管理资源。譬如在计算机软件的延伸服务方面,根据用户特定的业务应用环境,如相应的网络应用环境、计算机操作平台、业务系统管理、帐务系统管理、操作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为用户提供诸如企业计算机化管理方案、人员培训、技术支持、顾问服务和在线咨询等多种人文化的企业财务业务管理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
3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
3.1育人单位应充分开展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
要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高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为经管类实践教学确立培养目标。高校应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获取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高校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突破在工资待遇、体制、学历、编制方面的诸多限制,从社会招聘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经管类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师队伍并选派优秀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习或兼职,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
3.2用人单位应配合高校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职业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国,职业界对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力,它们与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并深入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学习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业协会为教育改革适时修改示范性课程,发表人才需求特别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从而使得各教育机构在教育改革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为鉴,我国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经管类行业协会、职业团队在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应提出培养需求;其他各行业协会和组织也应从本行业的特殊需求出发,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具体需求。只有这样,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总之,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若干原理和规律新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经济现象,用传统经济学难以圆满解释,新经济呼吁着新的经济学的出现,更呼唤着众多的通晓新经济,掌握新知识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涌现,肩负起我国大中型各类企业管理的重任,从容面对国际一流竞争讨手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在云等:应用型大学经管类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尝试[J].北京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