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农业的发展

绿色农业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0 11:05: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农业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绿色农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特色农业 绿色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食品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是绿色农业。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我国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青海是资源大省,也是生态大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不仅为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也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基础。以绿色理念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双赢”选择。而科学选择青海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将青海农业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优选择和有效途径,更是保护“三江源”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

特色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适时,世界各地掀起了开发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潮,荷兰的设施农业、日本的农业公园、美国的生物农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等都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在这些模式中,各国更是从自身农业资源出发,将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措施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例如,在德国,其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德国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积极实施“绿色生态”农业计划,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转基因技术;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实现饲料因地制宜,自给自足;每年7%的耕地休闲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在我国,特色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般认为特色农业包括示范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等。其模式可以从生产要素、区域化、产业化三个角度加以分类:按生产要素分,有特色产品、景观农业、区位农业、工程农业、示范农业、循环农业6种发展模式;按区域化分类,可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型、企业带动型、市场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型、技术带动型5种发展模式;按产业化分类,可分为带动模式、主导模式、协会支撑模式、结合模式4种。

国内外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发挥产业效应,实现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青海的特色农业不可能复制任何一种典型的、完全的发展模式,更不能像美国那样一些农业经济发达、金融资本雄厚、科技和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一样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农业和畜牧业。青海地广人稀,农村人口众多,但文化程度普遍较全国低,农产品经营分散,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含量、市场发育、经济效益都很低,特色农产品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材料、加工初级产品为主,良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拿着金子当铜卖”。同时,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特色农产品不可能只注重规模开发或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机械化发展,而应结合实际,各取其优,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特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以青海为例

1.青海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特色农业给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青海,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气候等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也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据统计,可利用的草地面积3162.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草质优良,为特色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仅木本、草本、藤本、真菌、地衣等植物蔬菜就有700多种,且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农业生物资源具有贮藏丰富、种类多、用途广、绿色、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此外,青海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著名的青海湖,藏传佛教著名寺院塔尔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独特旅游区。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为青海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物种资源、人文环境和基础条件。

依据特有的自然和生物优势,青海立足特色,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并克服耕地面积小,质量差,草地退化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据青海省农牧厅统计,2009年,青海在确保薯类、油料、豆类等传统经济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扩大了优势作物种植,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比上年增加7.1万亩,蔬菜总产达到122万吨,新增17万吨,果品面积达到13.4万亩,比上年增加3.36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00万公斤,新增200万公斤;花卉面积达到7500亩,比上年增加500亩;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7万亩,比上年增加9.15万亩。经济作物的发展,使农牧民新增收入25700万元,人均增收70元。

为发挥优势农产品效益,青海初步建成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百万亩优质油菜、百万亩优质马铃薯和12个国家级粮油高产示范县,建立优质蚕豆出口基地35万亩,新建沙棘基地4.5万亩、枸杞基地2万亩。另有中藏药生产基地、特色果品、花卉等生产基地,正逐步成为青海省部分地区特色经济的又一增长点。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形成648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其中,从事种植业的448个村、养殖业的106个村、非农产业94个村,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6.6%。

2.主要模式

青海深居内陆,地广人稀,日照时间长,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加之独特的冷凉气候和地域特征,使青海农产品具有天然的绿色、无污染特性及有效养分含量高等优良品质。同时,高海拔、强紫外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又使青海成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这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使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具有了很强的优势。根据青海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因素,综合青海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从发展结构的角度将青海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产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公司+农户”的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基地为基础,绿色生产为手段,加工转化为龙头,效益农业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的经营模式。

青海蜂产品生产企业和青海文元养殖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门源县三福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模式较为广泛的被认同和使用,是因为这一经营模式不但能够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通过合同的方式实现了分工合作:公司帮助农户收集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农户向公司提供农产品 ,公司又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将农产品原料或加工后的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订单农业,减少了农民的交易成本和交易的风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种植基地,生产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形成之前只有少数农户开始选择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因其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种植等特点,通过周边扩散使其他农户逐渐接受,从而使种植规模扩大,形成基地,产品交由相关公司加工销售;或由农业生产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建成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了公司的带动,农户不再为生产出的农产品愁销路,而且公司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既保证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也促进了公司和农民收益的增加。青海61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和这其中的1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来带动农户和企业的“双赢”。这一模式成为当前青海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目前,青海除了利用这一模式发展青稞、油菜、马铃薯、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外,还利用东部地区、西部柴达木盆地优良的光、热、土资源发展特色沙棘、枸杞产业,已形成“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据青海省农牧厅统计,2005年以来,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青海省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清华博众、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康普德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沙棘基地、枸杞基地,至2009年建成沙棘基地26.8万亩、枸杞基地14万亩,对改善和治理荒漠化土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生态效益明显。

该模式有利于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也能减低农户的市场风险,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牧民收入。但由于双方协作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所以公司和农户存在市场、诚信、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

第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农民通过以实物、土地使用权、专业技术、产品等折股入会,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发挥了区域资源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农民自愿组建、自愿加入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

随着青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营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农机服务、土地流转集中耕作等领域。截止2009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890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占36.3 %;从事畜牧业的占48.9%;从事花卉、苗木等林业的占3.6%;从事技术、销售、农机、土地流转等服务类的占5.5 %;从事渔业、手工业等其他的占5.7%。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协会会员达到11.8万人,参与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农牧户34万户,占全省农牧户的4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加快了青海特色产业发展的进程,涌现出了一批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乡村为背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乐都县雨润、高店两镇,以大蒜种植基地为主的富民大蒜专业合作社;碾伯、高庙两镇,以辣椒、黄瓜种植基地为主的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互助县八眉猪养殖、化隆和循化县的牛羊育肥等都采用了“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

这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青海应用比较广泛,成本较低,形式灵活,管理更直接,容易激发农户积极性,方便形成“农超对接”等低成本运行方式。但目前青海这类模式中存在融资困难、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设计松散、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限、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后需在资金、技术、人才、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第三、“专业市场+农户”模式

这类模式是以专业市场,如花卉、蔬菜、观光体闲等为依托,农户产地生产紧随市场需求,并以市场为核心逐渐向周边辐射,形成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模式。专业市场的参与者有生产专业户,运销专业户等。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或与各购销专业户的协议安排生产,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较好地解决了生产对市场的适应问题。

青海发展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为发展、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如青海实施的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使海东和西宁周边蔬菜、肉蛋奶、花卉、药材等种养植产业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起了专业市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如:乐都县兴农农产品产销协会,开展农产品订单生产、加工、储藏、运销和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等业务,在县内建立了84个基层购销服务点,与北京华联、西宁大百、宁食集团、华润万家超市等多家超市实现“农超对接”,使生产的产品直接对应供应的专业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这一模式中专业市场的规范管理、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互惠互利机制的形成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②旅游文化型模式

旅游文化型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规划和建设,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教育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7]。

青海旅游文化型模式既融合了当地独特、自然的农业资源,还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内容。青海是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奇特的山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众多的人文景观,也为旅游、观光增添了文化内涵。青海通过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既吸引游客,又增加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如贵德县的“梨花节”、民和县的“桃花节”、门源县的“油菜花节”,还有各地特色“农家乐”等,就是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民俗风情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青海各地还建设了集科研、展示、示范、推广、培训、农产品加工、观光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以特色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型模式。

青海发展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结合,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缺点是,就目前而言,投资主体有限,难以深化综合优势,缺乏将农业项目、娱乐活动、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达到优势组合的最佳效应,且发展规模较小,品牌特色不鲜明,模仿度高,难以彰显核心竞争力。

③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模式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人为地创造出相对可控制的动、植物生长环境,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

近几年,青海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初步形成了以川水地区为主,由西宁周边地区向州县,由川水地区向浅脑山,由农区向牧区的温室产业带。甚至在海拔4200米的玉树州曲麻莱县种植温室细菜,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设施农业建设的先河。设施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市场蔬菜的供给,也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该模式的优势是利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摆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缺点是需要的资金量大,技术性要求高,投资主体有限,对目前青海大多数地区而言,只能更多的依靠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

三、以绿色农业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走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特色农业必然也要朝这个方向发展。青海是资源大省,更是生态大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依据青海特有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优势,青海特色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将朝着生态保护型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以绿色理念实现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实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所说的“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牧业优势统一起来,走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生态改善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我国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农业经济的发展既要走特色发展之路,更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小康农村同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双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青海在内的我国特色农业的理想发展模式应该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生态型发展模式。

国内外和省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等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高效运转。而通过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促成农牧业在产业化发展中实施绿色发展的联结机制,使特色农产品在生产层面上,由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生产经营为基础,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生产服务方面,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绿色技术和信息推广为主导;在产业运作方面,以 “公司+合作社+基地”为系统,将产品开发、信息沟通等结为一体,设立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组成高效运行的组织结构,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生态型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效益。因此,建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种、养、加”平面结合和“产、供、销”垂直结合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 有利于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联合, 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作用,以达到资源有效与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实施对策

1.系统化建设

以绿色农业为目标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标准化建设、组织化建设、产业化建设做起,把生态建设、农村小康建设纳入这一系统建设工程中进行整体化运作,以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为途径,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监督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系统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绿色食品为中端、有机食品为高端的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2.市场化运营

以绿色农业为目标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适应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竞争的省际化、国际化。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政府引导、支持相结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做大做强农业资源型企业,使资源优势通过市场转化成经济优势,造福农牧民,造福消费者。特别是在农产品的开发方向上,应以产品的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手段,明确目标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的认知度,要注重以品牌建设促市场效益,实现“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牧业产业群和产品品牌。

3.区域化布局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区域特色,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信息、资本交流平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

4.产业化经营

目前,农业经济已进入后农业产业化时代,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主导,更注重产业链条的严谨性和价值的创造性。要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培育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手段,形成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特别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紧紧依托和围绕优势资源及其特色产业,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允许行业协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多种形式发展,鼓励开展技术、劳动和资本的合作,以创办服务实体为主,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服务链条。

参考文献:

[1]李晓俐.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北京:世界农业,2009(6):41-43

[2]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6070-6072

[3]邹晓娟.“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2):34

[4]孙国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J].上海农村经济,2008(12):22

[5]刘宁侠,张云玲.我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壮大[N].青海日报,2010-2-24(6)

[6]曹建勋,吴晓杰,张理廷.海东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劲与模式探析[J].青海金融,2010(3):17-21

[7]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2006(5):65-66

篇(2)

积极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油耗低、排放少、效率高的农业机械,大力倡导绿色农机,助推绿色环保现代农业大市建设,推进农机作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农机是农机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1.1宣传发动绿色农机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刊登播放绿色农机知识、农机使用新技术以及发展和使用绿色农机的重大意义,结合发放农机购置补贴、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发放明白纸、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发动,让农民增强使用“绿色农机”的意识,引导农民购买质优价廉、性能优良的名优农机产品,逐渐淘汰高油耗、低效率、高污染、高噪音的农机具,大力推行“绿色农机”生产方式,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将新技术、新机具自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1.2推广催动绿色农机发展

根据《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机局积极捕捉绿色农机信息,转变发展理念,制定了《张掖市绿色农机发展实施意见》,通过农机使用技术进课堂、进村社、入田间等形式,引导农民购买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农机具。长期聘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骨干进行授课,使广大农机手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方法、结构原理、机械保养与维修、故障排除等技能,真正将一些低油耗、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技术新机具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充分调动广大农机手使用绿色农机的热情。

1.3典型带动绿色农机发展

在工作中重点建示范点,抓农机示范乡镇、示范村及示范户的建设工作,用现场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机手干,形成了争取项目现场示范机具推广的推广模式,每年我们重点在54个农机技术集成示范点,现场宣传、示范,大力促进了农民的办点积极性。并且每年都有各级农机部门或农机大户牵头组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外出作业,既发展了农机作业队、农机协会等松散型、季节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又壮大了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经济实力。

1.4政策扶持绿色农机发展

农机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只有领导重视、政策启动,才能使推广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市连续争取实施了金张掖制种玉米和保护性耕作多项等发展规划。

1.5监查保障绿色农机发展

保障农业机械安全高效投入农业生产,保持农业机械良好的技术状态,是发展绿色农机的有效措施。一是积极推进科学的技术鉴定和检测技术,采取农机、工商部门通过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全市无证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实行重拳出击,对于典型违法案例进行媒体曝光和警示,确保市场流通机具和维修网点优质运行。二是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开展以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为主的大型机械的油耗、技术状态检查,及时报废超期服役、技术状态差的机具。三是加强对农机具维修保养,让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旋耕机、播种机等机械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降低耗油量,减少废气排放,高效投入农田作业和道路运输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装备结构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小多大少的合理局面;二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低;三是设备更新起步工作滞后,农机具超期服役,工作中能耗大;四是是行业管理水平有待于改进;五是机具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六是农机使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推广缓慢。

3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3.1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全面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高效植保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残膜捡拾、膜下滴灌技术。

3.2加大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力度

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加大农机化的创新力度,加强农机化发展前沿技术的考察学习,围绕绿色农机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机具,突出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的推广。

3.3出台政策加大报废农机产品的淘汰力度

政府应尽快制定农机报废标准,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机报废制度,支持农业机械以旧换新,逐步减少和淘汰超期服役、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

3.4加大科研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机使用人才

一是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不断捕捉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科技团队;二是培养专业知识丰富,能与农民密切接触、动手操作能力强、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的推广团队;三是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以农机大户和专业合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开展农机化使用人才培养,将其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

3.5探索提升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

篇(3)

关键词: 农业经济;绿色;市场 

        0  引言

        不久前,央视《致富经》里的一栏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湖南省农民刘凤秋用5000地养10只鸡做实验,通过给鸡进行天然绿色养殖,对鸡完全放养,培养出一批肉质紧凑、肉感鲜美的鸡,并且将该种方法养殖策略的鸡定价为168元/斤,在惠州、广州等地繁华地段设专卖店出售,生意居然也不错[1]。这则栏目引起很多人关注,一只鸡以这样的定价,要卖到400元左右,这无疑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由此引起人们对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关注。

        1  传统农业的营销思想和定位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在某些地区的人群中甚至根深蒂固。因而会出现报道中的扎堆种植同一种作物或水果的现象[2],导致在当地产品供大于求,结果出售价格甚至抵不过成本,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影响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 思想观念上依然固守小农经济模式,缺乏现代营销观念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不仅经济落后,思想观念小农经济思想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在新农村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二是生产项目的多样,如既种粮食,又种经济作物,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给自足,使他们较少与别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产生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三是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四是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得温饱便不思进取,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3]。

        1.2 知识的欠缺导致眼光的狭窄,农民整体素质函待提高  

        与城市高度发达的信息和知识获得的便利性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表现在校舍、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差,资源的逐利性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教育的各项资源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产品总是在城市广泛传播后到了中后期才进入农村市场。这样也造成了城乡获取市场机会的不同。

        1.3 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由于化肥、饲料等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农业耕作期限较长,中间要不断投入人力劳作,所以农业成本费用近年来不断得以攀升。但是国家源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终端价格又要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想要大幅增加农产品的终端价格以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这一策略不可行。加之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副业产品(如瓜果、蔬菜等种植)会出现某段时间集中上市,销路不畅,产品销售价格不理想,甚至保不住成本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价格的不稳定因素都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2  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呈现出勃勃商机

        随着新观念在农村的涌现,高端农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无公害产品、绿色养殖、生态种植、循环模式、网络营销等等新形式已开始悄悄步入农民生活,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这表现在:

        2.1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导致对农业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加大,因而能够承认绿色产品成本加大的事实,并且从差异化的价格中获得满足感。

        2.2 农业礼品市场的开拓。“高档农产品”+“精美礼品”这两者概念的融合,开辟了高端农产品销售的新局面。

        2.3 随着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新一代受教育的农村青年更加注意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而互联网为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2.4 农业产业链条的延展,使上游的农产品供应者开始考虑根据下游需要,进行定制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甚至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交叉,如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产生的旅游生态农业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寻求特色生存和经营方式。 

        3  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的策略和措施

        高端农业是农业价值链的顶层,既是时尚精品农业,也是绿色高效农业。农业高端市场在国外的出现就更早一些。近年来我国东南部地区对高端农业市场出现的商机就率先予以重视,如江苏省就率先投资加紧建设农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现代化高端农业生产区,进行了农业高端市场的大胆尝试[4],并由于农业高端市场的价格吸引,使农民尝到了甜头。那么,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市场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呢?

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业经济;支撑条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17-1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1.1 绿色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要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以避免过分片面追逐产业经济增长或单纯附和生态农业,能够使农业产业由经济总量增长向社会收益增长转型。

1.2 绿色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农业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并使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良性发展,在此前提下达到的农业资源可长期循环利用的活动过程。因此,绿色农业生产不等同一般农业物质生产,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洁、无污染、节约等优势的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实现了二者高度统一的发展。

1.3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绿色农产品在消费、生产过程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少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改善环境的成本降低,从而将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了很多。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在人力、技术与资本的整体水平运动下,可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就是绿色农业生产力。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约程度的表现,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人力、技术和资本3个方面:即绿色农业科技含量及技术普及状况、绿色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资金投入多少及融资渠道的种类和数量。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此以外,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要将不同要素有机组合、巧妙衔接,以达到效益最优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先决条件,应当重视其支撑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强调农业资源的承载力。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全社会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是农业资源承载力。一个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的高低决定该区域的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支撑作用和农业的生命力。绿色农业虽然利用绿色科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它却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

2.3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地域环境体系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区时空分布的特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体系、人文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及地区环境容量。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环境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由此达到绿色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目标;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优劣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掌控区域环境容量,发现并利用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临界点,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使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要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是地域环境。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52-158.

篇(6)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科学标准体系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艰巨。

1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

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会背景有以下两方面:

1.1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期。我国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显得非常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应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1.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传统农业由于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新提出的绿色生态农业,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积极的推广、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绿色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2.1注重资源的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使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不提倡使用化学物质,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这就要求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有效的资源。

2.2注重以人为本,确保产品绿色安全。绿色生态农业要求最终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虽然根据健康调查,我国现阶段居民的营养良好,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水平,由于其生产工艺的严谨,从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我国自实施“三农”政策以来,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相对广泛,但人均耕地少,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农业耕地中,中高产田较少,很多土地因为工业中的“三废”等有害物质污染,致使其性质发生改变,不能产粮;第三,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难以奏效。

3.2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实施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此保证提供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害的。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速度极快,但由于施用有机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容易对人们产生诸多潜在威胁。因此,农业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依据严格科学的程序,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绿色农业观念的提出促使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施系统、完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洪卫.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J].北京农业,2015(12):336.

篇(7)

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达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构件损坏,购买不到合适的配件,没有做好废旧和闲置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同时加大了农业机械的环境处置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不仅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农业机械生产进行规划,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绿色经济效应,加强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的不断优化。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