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0 10:17: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普通地质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普通地质学

篇(1)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普通地质学”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地质专业与地质相关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本、专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矿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古生物与地层、构造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与水资源、珠宝鉴定与营销、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这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所有的地学知识。”普通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能够辅助和加深理论教学,了解和掌握常规地质工作方法。由此可见,“普通地质学”的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些含地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5]。

笔者根据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南京大学历任主讲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对“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队伍

“普通地质学”为南京大学地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上课人数较多(150左右),是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因而专门是成立了“普通地质学”教学小组,教学小组由主讲教师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助手)为两名教师和1~2名研究生。教学小组在实验课开课之前集体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实验课分班、实验标本和模型的整理和补充、课间实习路线踏勘等教学细节,为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做充分准备。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改变以往大班“参观式”教学,采取小班实验教学,每个班30左右人,每个班再分成4个小组,配备4套标本,让每个同学都能仔细观察、检测每块岩石和矿物标本。理论课主讲教师负责1个班实验教学,每名助手和研究生负责1~2个班实验教学,助手也参与理论课教学,从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相互补充,融为一个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

通过历年实验教学积累,多次对实验教学内容修改、补充,目前“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标本的观察和鉴定

该部分是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矿物和岩石标本观察。通过常见矿物标本的描述,加深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并根据矿物特定性质,如单体形态、硬度等,学会鉴定矿物方法与步骤,要求掌握鉴定常见的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近30余种。之后,进行常见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描述,对各类岩石结构、构造特征仔细观察,并结合理论课相关知识,理解各类岩石的形成环境,要求分别掌握各类常见岩石10余种。因而,学生共观察和描述了常见矿物和岩石60多种。

2.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含地质罗盘进行的使用、课间野外实习、地质图件制作。地质罗盘野外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质实习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地质罗盘进行目标方位角的测定、测量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等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

而后,安排一天时间进行野外课间实习,课间实习前教学小组要进行野外路线踏勘,实习带队老师对各教学点的内容要大致统一,我们选取的是“南京栖霞山古生代地质剖面”,该剖面位于风景秀丽的栖霞山公园里面,剖面具有地层露头完好、构造丰富、化石较多、垂直地层走向等优点,是非常理想的教学基地。课间实习是非课堂教学,一方面学生不易集中思想,另一方面带队教师难以解答太多学生提问,因而增加课间实习带队教师数量,每个带队教师负责15~20左右学生。通过本次课间实习,同学们第一次以地质专业角度观察地球,同时也欣赏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学生多年后对此次课间实习还记忆犹新。

地质图件制作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进行地质图的判读,学习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方法。然后进行两幅地质图件制作训练,一是野外课间实习剖面图的制作,对自己所观察、测量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整理、归纳,独立完成。另一个是根据给定相关地质资料,制作一张综合地层柱状图。

3.参观教学

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在实验教学后期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地质模型、构造模拟实验、古生物标本、地质博物馆等。

参观教学一般由被参观场所的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加深理解理论课上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利用板书、地质挂图、胶片、幻灯片等手段,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观察内容,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观察标本,填写实验表格,再由指导教师评阅,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上课不愿动手、课后不认真思考这些弊端。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

1.直观演示的标本观察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视觉方面和时空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教师在讲解各种矿物和岩石特征所用的标本,由于个体较小,距离老师较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其特征,从而影响实验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学的内容也在丰富,许多新内容我们也无法再沿用老的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我们采用小班化分组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近距离接触标本,教师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制作课件,用数码摄像机将各种岩石、矿物、构造特征和各类地质现象进行摄像后投影放大到屏幕上,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也可以用这些设备进行摄像,然后在计算机下进行处理。对于某些特殊的现象,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演示,如讲解蛭石加热膨胀性质时,教师取上一小块蛭石放在火上加热,观察颗粒体积膨胀变化情况。每节课经过15~20分钟左右的直观的演示讲解后,教师提出本次实验目的要求和问题,学生分组逐块进行标本观察,将观察内容记录到实验报告上,教师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实验报告经过教师批改后再集中和单独纠正错误之处。

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实验结果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培养了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科学实验的能力。

2.独立思考式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已学专业知识,因而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负责答疑、纠错,如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学生独立测量地层产状三要素,思考真倾角的测量技巧、走向和倾向换算关系等问题。野外课间实习要求学生制作观察剖面,需要思考剖面线起始点位置、比例尺、地层分层界线、各分层岩性和所含化石、构造现象等,学生通过记录野外老师讲课、岩性鉴定、产状测量等原始资料,剖面终点独立编制信手剖面,缺少的要素及时回到观察点补充,便于室内编制完整的地质剖面图。

通过独立的技能训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来可以为创造社会财富。

3.启发讨论式的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了解地质相关专业最新前沿,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因而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对参观内容不要求全面掌握和理解,参观结束后对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观点分组讨论或写参观感想。如对参观地质博物馆中恐龙化石后,可以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参观模拟实验室后,启发学生讨论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等。

四、实验考核

为了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对实验课考核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实验课占“普通地质学”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包括作业、考勤、提问)占10%,实验考试成绩占20%。

实验考试之前给学生一周复习时间,由各班班长负责,安排时间去标本室自主复习。实验考试内容是让学生现场对10块不同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标本上没有标签,仅有编号,学生按照闭卷考试要求,独立对每块标本进行鉴定,写出矿物或岩石名称,并按照矿物或岩石鉴定标准对其进行综合描述。这样的实验考核制度更加规范、更加科学,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近年来“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不仅在实验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标本鉴别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而且在野外实习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美兰,王葆华,罗先熔.“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8,(3):86~89.

[2]彭卓伦,张珂,陈国能,邹和平,张澄博.地质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教育,2007,(3):79~103.

[3]杨吉.对地质学(理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3,(1):28~31.

[4]李理.如何指导普通地质认识实习.石油教育,2005,(3):85~86.

篇(2)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个代表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老教师,老师注重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传帮带,从备课教案分析、试卷难宜程度的把握,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授课技巧都能给予新进教师精心细致的传授。除课堂教学外,注重课余时间指导本科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学习兴趣,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从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其中09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遗迹化石的发现》获得学校挑战杯赛二等奖,这对在校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罕见的。老师注意将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与设计数十人,培养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49-02

一、前言

“地质学基础”又称“普通地质学”(简称“普地”),是当前国内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学习自然地理专业课以及未来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质学基础。近年来随着师范院校本身发展定位的调整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师范院校现有教学环境下提升教学质量是所有从事“地质学基础”教学的一线教所面临的紧迫难题。本文将结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改革经验,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出路和手段。

二、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因此一直都将“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给予了高度重视[1]。该课程是基于野外考察和实验观察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包括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观察实验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三个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环节和部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中仅开设了这一门地质类课程,不像地质专业还有“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等相关后续课程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地质学领域。因而,在师范院校中“地质学基础”课程课时量安排较多。

三、“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地质学基础”课程体系庞杂,知识内容丰富,在专业地质院校中通常会由一个各学科出身的教师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负责“普地”教学。而在师范院校中则往往只有一名或至多两名地质学科班出身的教师负责全系(学院)的“地质学基础”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而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之外又承担着科研任务,一旦该教师需要离校进行野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整个学院的“地质学基础”教学活动就只能暂停。

2.教材建设滞后,知识内容陈旧。当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时代较老,教材知识老化,无法涵盖和体现最近十多年国内外地球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由于教材较为陈旧,必然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师范院校本身地质学研究薄弱,难以及时了解地质学前沿科学进展,使得当前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严重脱节滞后于科学研究,亟需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总体人文学科强而理工科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普遍数理基础薄弱,在“地质学基础”中涉及较为复杂的物理变形和化学变化部分内容就会遇到学习困难,从而对矿物岩石和构造地质这些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深入理解。

3.缺乏实验室硬件设施,教学形式单一。地质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实验内容,比如实验室内矿物岩石标本的镜下观察鉴定和地球化学部分内容的实验室操作对于观察地质现象和理解地质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大部分师范院校因为缺乏相应实验设备只能舍弃这些重要的实验环节而仅仅停留在学生对矿物和岩石标本的肉眼观察上。这样一来就将在显微镜下栩栩如生的矿物岩石标本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4.野外考察实习难以深入。地质学是一门来自于野外观察实践的科学,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野外实践才能牢固掌握相关知识[2]。大部分地质专业在四年里要进行累计超过两个月的地质学各个方面的综合野外实习,然而师范院校的地质学实习往往只是作为自然地理六大要素实习的一部分,不能进行长时间的系统野外训练。加之很多学校实习经费紧张,只能人为压缩实习时间,在短短的1―2天内进行地质学实习,很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足够的野外训练,最终也很难学到相关的地质技能,等真正见到了地质现象也是“两眼一抹黑,一问三不知”。

四、改进措施与途径

无独有偶,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在师范院校内部广泛存在,在一些石油院校的地质学教学中也存在。下面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六条相应的改进措施与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人员招聘和团队建设时,有意识的加强地质学背景的人员补充。同时,在当前国家放开科研人员兼职的形势下,师范院校可以从其他地质院校或研究单位聘用学有专长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充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2.更新教材,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教师应当多采用国内地质学领域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优秀教材,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只使用师范院校自己编纂的教材,而且尝试借鉴国外优秀地质学教材用于课堂教学。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多关注地质学国内外前沿进展,广泛阅读地质学研究文献,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地质学基础”的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从而弥补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3.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学学习本身是一种主动性极高的知识和思维探索,需要主动和高效的自学能力作为基础。在“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时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也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自学。如果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并积极训练这种能力,没有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认真准备,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将会事倍功半,因而寻找一条督促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显得迫切而重要。可以让学生提前获知自己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上课时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同时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地域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比如说喀斯特地貌部分,可以鼓励来自广西或贵州等省区的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走上讲台为大家讲授,具体讲述方式也可以由主讲学生自己把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更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地质现象。

4.创造实验条件。尽量利用现有资源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地质学科学的探索乐趣。

5.重视野外地质实习。地质学来源于野外考察,地质学的教学也离不开野外考察,因此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野外实习。走出教室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观察地质现象,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在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鼓励学生在自学网上共享国内地质学精品课程和国外优秀教学网站。(2)BBC、探索发现、美国国家地理等拍摄的大量地质学纪录片可以直接用作教学素材。(3)通过微信、QQ和微博等方式向学生分享一些精美的地学图片用于地质学教学的案例分析,很多地学工作者的博客也经常会分享一些科普文章。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三方面的资源,就可以极大地弥补师范院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形下开展有效的地质学学习。

五、结语

“地质学基础”是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学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师范院校的“地质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在当前“地质学基础教学”中出现了四个主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了六点改进意见,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依然可以采用一些途径改良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实习路线;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52-03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在《地质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课程结束后的第一次野外实践性教学。近年来随着我校地质类专业扩招,大一暑期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指导教师资源紧张,更要求指导教师有广博厚重的地质学基础,于此,对作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一领路人(即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的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教师队伍现状

按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地球科学学院承担全校地质类专业《地质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同时也承担课程结束后的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在暑期安排的实习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地球科学学院的教师本院任务也繁重,因而可以采取各地质类院系主要承担、地球科学学院协助的模式。从各院系的调查发现,今后到北戴河参加地质认识实习的专业班级还有可能增加,所以,有效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立一支稳定、成熟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完成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2011年、2012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几大院系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调查如表1。

按照学校野外实习要求,每个班级配备的指导教师为1.5~2.0,由表1中可知道,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指导教师人数偏少,班均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需要地球科学学院的援助。工学院近年来均得到地球科学学院援助教师2~3人。此外,从指导教师学历情况了解,硕士学历以上占约90%,年龄在40岁以下教师占60%~70%,且其中有约10%~15%指导教师所学专业属于非地质类专业,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在环境学院和工程学院。

二、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深化地质学理论功底

实习指导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明确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明确该第一次野外实践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较高的野外实践性教学水平,吃苦耐劳,给学生做出表率,生动熟练地介绍实习线路上各教学点相关地质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北戴河的地质认识实习涉及地层、岩性、构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等地质学基础的范围非常广泛。基于各种实际情况,院系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并非完全是地质出身。所以按惯例,所有指导实习的教师需要提前到野外备课,熟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层、构造等地质概况,根据所在院系专业特点确定7~8条实习路线和具体实习任务。为了保证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和质量,集体备课结束后,指导教师进行室内教案准备,进行备课总结。对于第一次指导实习的教师,由地球科学学院与本院系共同组织,不论学历、不论年龄,凡是第一次到北戴河实习基地指导实习的新教师试讲,通过试讲关。试讲教师从资深教师或队长处随机抽取线路进行试讲,再由其他老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事实证明,试讲对于第一次带实习的教师,有很大的督促作用,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三、勤能补拙,强化野外技能训练,提高野外教学水平

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野外地质技能才能为学生“师表”、为学生“师范”,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质”。根据近3~4年来的情况看,指导教师不具备野外地质技能或比较生疏的情况时有存在,这种情况在北戴河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在备课期间通过强化训练达到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典型地质现象的过程中,需要现场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地质素描图,比如老虎石的连岛沙坝平面示意图、上庄沱大石河河谷阶地剖面,无论是平面示意图,还是地质断面图、信手剖面图,其中包含的地质元素很多,教师应掌握这些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技巧、要领。在备课期间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练习,在指导学生现场绘制时才得心应手,才能应对学生在野外的各种疑问,获取好的教学效果。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增强室内整理的效果

野外记录簿是野外地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用来承载原始资料的最重要的载体”,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编录,培养科学工作的习惯和态度。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在学生野外记录簿中发现的问题,比如野外编录的格式不规范、地质素描图内容要素不全、文字描述的顺序混乱、测量数据擦涂等不复合要求的问题指导教师必须给予重视,且应在在第一次野外记录簿检查严格要求改正,所以在最初实习的几天中指导教师最好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簿,及时掌握学生的野外实习状态,及时督促,从实习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野外编录习惯。由于北戴河野外教学资源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各院系专业外还与其他高等院校各地质专业学生共享,所以在不同实习线路的教学点上的停留时间受限,有些地质现象在观察、测量、记录后还需要回到实习基地后再整理补充,比如一些地质素描图可以在野外现场完成草稿图,回基地后进行界线修改、填写图例符号、上墨等。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有普遍倾向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在室内整理,在教室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给予集中讲解。室内整理通常是每两天的实习任务就安排一天的整理,但北戴河地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气候,实习期间遭遇暴雨天气的情况比较多见,为了安全会调整路线和室内整理时间,指导教师应该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予以机动处理,鼓励学生的地质兴趣,巩固野外教学效果。

五、“点”“面”结合,“地质思维”

在指导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以“看到什么讲什么”为主,就事论事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再进行描述、分析,再把教学现场的“点”与实习区域的“面”结合,把相关知识点“串“起来,使学生从对地质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使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书本知识—野外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切忌发挥过度,以免误导学生。在所选的实习路线中,并非所有教学观察点的地质现象都清楚明了。一些线路上的观察内容不甚明显就需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证据。如鸡冠山路线的正断层、汤河地堑、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石门寨路线中的风暴岩成因、奥陶系马家沟组与石炭系本溪组地层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沉积旋回的沉积历史等。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研究古今地质作用过程的地质思维能力也是指导教师在整个野外教学中贯彻的一个思想。“将今论古”、“以古证今”在各教学路线的教学点都有体现。如,把鸽子窝—小东山—老虎石的海洋地质作用、大石河中上游的河流地质作用与整个秦皇岛地区(或华北地区)的地壳运动联系起来,对比三级古波切与三级河流阶地高程,寻找三次大的地壳上升地质证据;观察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露头在垂直方向上岩性、结构、矿物成分等变化特征与规律,分析其经历的风化条件和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此外,视不同专业方向在实习线路内容中渗透一些工程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渴求。比如,堰塞湖路线可以与边坡工程结合给学生讲解护坡工程、边坡治理工程;上庄坨路线中大石河河流地貌可以讲解工程建设场地的选址问题;沙锅店岩溶地貌可联系地表岩溶塌陷、岩溶突水、水库渗漏等岩溶地质问题;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的工程意义很明确,更能直观介绍岩石风化程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七里海泻湖线路中泻湖生物种类的变化与海水污染、生态环境的关系。

六、结论与建议

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今后在北戴河基地实习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增多的情况,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和要求也会更高,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本人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本人对地质认识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理念需要加强和深化。(2)院系应给非地质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提升地质基础知识。(3)带实习的老师队伍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每年频繁轮换不利于实习效果提高,可考虑2~3年轮换一次,并保证一定人数的指导教师的稳定性,保持以“老”带“新”比例,锻炼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教师队伍。(4)利用北戴河地区的旅游优势,在野外实习任务完成后,各院系组织学生和教师在海滩举行交流节目,变限制学生私自下海为有老师带领的寓教于乐联欢。(5)建议建立学生对带队老师的评分机制,以督促教师自律和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6)在保证地质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和开辟专业观摩性教学新路线。

参考文献:

[1]肖军,朱蓓,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01).

[2]王家生,龚一鸣,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04).

篇(5)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 重庆 401331)

【摘要】地质学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总结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分析了地质学在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体现。为发挥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关键词 地质学;地理科学;实践性

Study on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LIU Yong-lin

(Geography and Tour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logy, the status of geology in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It is provided assurance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Key words】Physical geology; Geographical science; Practicalness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演化历史及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的一门学科。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球发展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除了地质学之外,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因此,地质学与地理学在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1-4]。

1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1.1地质学教学内容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结合地质学在地理科学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地质学教学内容分为:地质学绪论、矿物岩石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并结合地理学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设置了一些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内容(表1)。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目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为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扩展学生的地质学知识,推荐夏邦栋的《普通地质学》做为参考教材。推荐英国学者罗纳德·路易斯·勃尼威兹著的《宝石圣典》和许靖华著的《地学革命风云录》做为课外延伸读物。

1.2地质学教学特点

1.2.1内容多

地质学研究内容为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壳演化。物质组成涉及到元素、矿物和岩石三个层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新构造运动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涉及面及其广泛;地壳演化从老到新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个地质时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因此,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地质学教学内容及其丰富,知识点及其多。

从涉及的基础学科来看,理解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知识[3-5]。比如晶体的形态,就需要有较好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再如构造运动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学知识。

1.2.2地质学实践性强

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岩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而为了认识地球,必须进行野外调查,收集标本和地质测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质现象,这些决定了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质学的发展史,表明地质学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再如: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若只通过理论学习,将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慢慢就会失去学习地质学的兴趣[1-5]。

1.2.3理论抽象

地质学中的多数理论十分抽象,若没有见过实物,单凭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质学的知识点。比如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等。若能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手段,为方便学生理解地质学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图件少,文字多。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影响。其次,可以使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正断层形成的动画视频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掌握地质学的知识点。

2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体现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发展观及其地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又不能采用地质类专业一样的教学模式,毕竟地理科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特色。

2.1突出重点

因为地质学研究内容丰富,而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于地质学专业,不可能每一个地质学知识点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讲的十分透彻。比如:矿物晶体就不需要讲的很透彻,只需学生掌握晶体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层结构,在地球概论中会涉及,因此这一部分不需要细讲。但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需详细讲授,如:构造运动的概念,形成原因等。这是学习地貌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2.2注重与地理科学专业及相关课程关系的叙述

前面已经叙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而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关系最为密切。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如: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质学知识,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续课程中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地质学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地质学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明白地质学在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3地质学与地理学实践结合

地质学和地理学都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分支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结合最为密切,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通过地质学知识来讲解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其产生机理。如重庆师范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通过讲授四川盆地的地壳演化史,来讲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3结束语

地质学基础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地质学中的矿物和岩石、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以后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并结合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深入浅出的讲授地质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常华进.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2):238-241.

[3]韩国栋.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4:76-79.

[4]刘护军.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9-210.

篇(6)

关键词: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双语教学;定位与目标;模式与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47-03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及交流日益频繁,这就增加了高校培养的各类现代化专业人才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为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条件下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1年9月21日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达到5%~10%。要积极在高等学校推行双语教学,用来提高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双语教学也是国际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对于双语教学(Bilingual)权威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该释义以“Use”作为目的,以“Know,but not understand”为基点,使双语教学汇入到“learning by doing”的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原理中,得到了各国双语教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地学专业,也是我校双语教学开展较早和较好的专业之一。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的试点教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从一开始的自发到后来国家倡导的自觉过程,并逐渐发展成依据专业特有的办学思路、课程特点与定位,结合专业现有师资和学生及专业的特点逐渐走出了一条渐进式、富有特色、强调应用的特色双语教学之路。

一、双语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我国高校目前的英语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三者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形成了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的运行机制,但其教学目标和定位有明显区别。大学英语属通识教学,即通用英语,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体体现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萍是国家教委选派的第一批出国培训的双语教师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英语教学,而应将其看成是教和学的国际化教育环境,在通过双语教学的条件下,让学生可以直接的接受国际上的先进科学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现代人才的需求。同时双语教学还能使我国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动态,使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教育的新变化,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以下观点得到国内高等教育界的认同:①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是用外语传授专业知识的方法之一;②实施双语教学时要做到语言和专业知识同时传授。双语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传授方法,达到解决专业问题的目标。因此双语教学以英语为讲授手段,英语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而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都是用讲授语言作为目的,结合其它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后者属“语言教学”,是教学的目的,属于语言课。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要将双语教学定位为国际化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包括:①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一门外语基本过关,学生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成为兼备爱国主义精神和全球意识的有跨文化素养的“世界中国人”。②双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能力。据此我校地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为:

①学生在学习掌握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英语基本过关。②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多年来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专业的四、六级通过率及考研录取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除了归功于学生的努力和方法得当外,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和提供的教学环节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选定

从理论上讲,双语教学是专业学习和英语习得的总和,双语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而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教学。我校地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到目前为止已采用过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地球化学》、《核废物地质处置》、《铀矿地质专题》等课程。涵盖了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选择这些课程主要基于:①众所周知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专业知识精深,还要求英语好,必须能够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承担上述这些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英语水平相对较好;②合适的原版教材及教材的熟练运用是制约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选择的这些课程均有合适原版教材及丰富的外文阅读文献。上述两点保证了我校地学专业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符合当前我国双语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教学质量也有了保证。

三、双语教学的模式和层次

国际上流行的双语教学类型主要有三种:(1)沉浸式:是指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2)维持式:指刚进校时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之后使用外语代替部分母语教学,但也有部分学科仍采用母语教学;(3)过渡式:指学生刚上学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之后仅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教学。对于上述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不是盲目追求和一蹴而就,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讲学模式,探索和开展多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如对于大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我们的教师主要采用以汉语为主,专业词汇英语渗透的方式进行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的教学(在我国也有学者称之为是“蜻蜓点水”式的“双语教学形式”),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启蒙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对其英文表达方式的掌握,教材也主要采用中文教材,但选用的教材配有英文专业术语。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别适合于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特别是专业词汇的机会。对于大二及大三期间开设的《结晶学与矿物学》、《地球化学》、《核废物地质处置》等课程则主要采用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在我国也有人称之为“浮在表面”的双语教学形式),教学课件和教学中均采用汉英整合,教材以中文为主,但配有英文原版的辅助教材。在授课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做到汉英结合,也不能重此失彼,如果用英语可以完全解释清楚就用英文授课,如果在领悟过程中碰到困难就应配合汉语教学。涉及到具体的每门课程时均做到在每次上课前都应坚持让学生做一些英语习题,让学生尽可能的用英语将上一次课堂中学过的内容表述出来,特别要注意专业词汇的表述。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回答些简单的问题。在课后要让学生用英语写一些与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阅读综述。通过锻炼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外文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理解、综合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专业术语。这样就让学生在今后遇到说英语的情况下,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并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词汇知识进行交谈,同时也为全英型的双语教学打好了基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四开设的《铀矿地质专题》则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中的全英语授课,自由交流。教学、课件、教材、作业、考试全部采用英文,只有碰到难点、新知识点及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才采用中文进行解释,从而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的四级通过率不及80%的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避免了因盲目追求全英语教学所造成的英语不长进,对专业知识也一知半解的不良现象。2006年5月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三同学和矿产普查专业研究生与美国路易斯桑那州立大学师生成功进行的庐山-龙虎山地质考查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既是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也是我专业双语教学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大学双语教学的目标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159-161.

[2]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8-28.

[3]杰克.里查兹,刘润清,仇小燕,等.朗曼语言学词典[M].太原:山西出版社,1992.

[4]张萍,陈继荭.高校基础课双语教学的定位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4):32-33.

[5]王秋端,刘露.交际教学法构建双语教学模式――以护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8):134-134.

[6]计道宏,朱树立.大学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本质比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118-120.

[7]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8]蒋磊.关于专业英语学科性质定位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1998,72(3):86-88.

篇(7)

【关键词】河流;沉积成岩;研究意义

0.引言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和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密切,研究沉积相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大量资料分析以及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从河流的物源、搬运、沉积以及成岩过程的研究,探讨河流沉积相普遍存在的的地质意义。

1.河流沉积成岩过程

1.1河流沉积物源

河流一般发源于山脉之中,在风化作用的影响之下,地面的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的分解,从而形成易于被水流携带的小块沙粒,或者形成易于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在水流流经时进入其中。其沉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山上的破碎的岩石,河流形成过程中沿途的泥沙、土质物质等等,主要有各种砂岩、泥岩、砾岩等主要沉积物。

1.2河流沉积物的搬运

在风化作用进行的同时,岩石还遭受着剥蚀作用,机械破碎或者化学反应之后,被剥离或者蚀去。在较小的水流汇集之后,水流会对碎屑物等进行搬运。对于粗大的碎屑物(粒径>2mm)如砾石,常以滚动、滑动、拖移的方式在流水中被搬运,如流水速度较小,只有相对较细的颗粒沿河床底部滚动和滑动,如流速较大,就有较多的颗粒在河床底部移动,并且相互碰撞。

对于较粗的颗粒(粒径2-0.1mm)如砂,在搬运过程中因相互碰撞而被瞬时性推举向上向前运动,以及因受到紊流的涡旋作用而短暂上浮,则以跳跃的方式进行搬运;对于较细小的碎屑物(粒径

1.3沉积成因与作用类型

(1)关于沉积发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①在河道由狭窄突变为开阔的地段、河流弯道的凸岸、支流与主流的交汇处、河流的泛滥平原上、河流的入湖入海处等处由于流速减慢而发生沉积。

②在遭遇枯水期、河流被袭夺、在干旱区河水遭受强烈蒸发等原因导致流量减少。

③在一些山区由于山崩、滑坡以及洪水等将大量的碎屑物注入河床,或单纯由于流量减少都可以使河流超负,从而使较粗的碎屑物在河床中沉积下来。紧接着会造成河床抬高,朝宽而窄平的方向演化,河水在宽而窄的河床上流过,会频繁的发生分散与汇聚的作用,形成多条岔道,动力减少从而发生沉积。

④河床底部某些部位变得比较平坦,导致涡流减弱,容易发生沉积。

(2)沉积作用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①机械沉积:由于重力作用的支配,重的物质搬运距离近,先沉积;轻的物质搬运距离远,后沉积。

②化学沉积:化学方式的搬运物按化学方式沉积,它受反应规律的支配。在真溶液中,难溶物质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的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之间的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进行的。

③生物有机体的沉积堆积作用:如生物的钙质骨骼通过堆积变成石灰岩,植物被埋藏后变成煤炭。

2.河流沉积的研究意义

河流是最活跃的地质外力,它塑造地貌形态,改变地球的外貌。河流相的分布很广,尤其是古代河流分布面积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并有大型的河流相砂岩体发育,砂岩体主要发育在河床亚相中,形态常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侧向发生尖灭,被粉砂岩和泥岩取代。

河流相在形成过程中,形成一些列的亚相。这些亚相与能源聚集具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冲积平原,岸后沼泽和废弃河道充填沼泽,牛轭湖,这些沉积场所多存在于曲流河沉积体系,网结河沉积体系中,而辫状河沉积体系成煤的条件是有限的,正在形成的辫状河体系对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往往不利,因而难于出现有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河流沉积体系中河流相的砂体若离上覆和下伏的生油凹陷中心较近,就会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

3.结论

作为很重要的一种陆源沉积,河流沉积物及其岩石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含有重要的矿产和油气资源。因此,河流沉积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掘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熊平,程琛,陈顺顺.网状河流沉积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0).

[2]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

[3]舒良树.普通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4]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04):362-369.

[5]吴朝东,刘建民,王军,李忠,谢小建.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J].地质科学,2003,(01):60-73.